风云之颜盈之欲:“子曰”之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20:36:40

“子曰”之谜


《论语》中,满篇“子曰”,除了个别章节有“孔子曰”出现,孔子之言,皆以“子曰”标明,好像孔门弟子以为天下人都该知道他们的老师是谁。
  
    这是有点奇怪的事情。春秋之时,百家争鸣,诸子层出不穷,数量众多。诸子之书,无论自著,还是弟子记述,都是“某子曰”。那时的儒家学派,远没后世影响巨大。孔老先生生前只是一位失意人士,虽有些“出名”,但多被大家当作笑话传诵,不像今天这样德高望重,名扬海外。
  
    当然,称“子”而不称“孔子”,显示了弟子们对老师的尊敬。我们知道,古时,称名不如称字尊敬,称字不如不称尊敬。《论语》中,只有“子张篇”和“泰伯篇 ”里,几处用了“孔子曰”,并称“仲尼”。这些章节里记录的多是子张、子夏、子游等后辈弟子之言,其中,曾参亦被称为“曾子”,可见是再传弟子们所撰。他们对早期弟子们定下的“子曰”之体例,未能体悟深意,一不小心,“子曰”就被“孔子曰”替代了,出现了不一致。
  
    为什么是“子曰”,而不是“孔子曰”呢?这背后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呢?
  
    说起来有点好玩,孔子的先祖其实不姓“孔”,而姓“子”。
  
    这要从孔子宋国“树下习礼”说起。孔子周游列国,途经宋国时,带着弟子们在都城外的一棵大树下“习礼”。这次“习礼”的时间、地点都不寻常。其时,宋国大司马桓魋正在追杀他。据说,桓魋性喜奢靡,还想“不朽”,为自己打造了昂贵的“石椁”,孔子却以他为“不仁”之例,骂他“速朽”。孔子的言论传了出去,让桓魋怀恨在心,一直伺机报复。孔子过宋,不敢进城,只能躲在城外。
  
    那么,孔子为什么一定要在那个时候带着弟子在“树下习礼”呢?
  
    这是因为宋国的都城,对孔子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宋国是殷人故国,而都城商丘一带,正是当年殷人始祖商汤发祥之地。商汤在此建商立都。商朝传到最后一代,便是暴虐的纣王。纣王的庶兄微子,是第一代宋王,其弟微仲衍,相传就是孔子一支的祖先。因此,纣王与孔子,有一点亲戚关系,殷商的始祖也是孔氏的远祖。
  
    这“树下习礼”是有深意的。“习礼”者,就是演习各种礼仪,其中,自然以祭礼为主。实际上,孔子带着弟子“树下习礼”,是在祭祀殷人的始祖商汤。
  
    这次“习礼”,差点为孔子引来了杀身之祸。桓魋派兵追杀,孔子师徒侥幸逃脱。桓魋没能杀掉孔子,只好“拔其树”以泄愤。
  
    商王一系,皆为“子”姓。孔子的祖先,也一直以“子”为姓,直到孔子之上的第六代,因五世亲尽,家道中落,才不得不改姓为“孔”。
  
    细观“孔”字,也是由“子”和“乚 ”组成。《说文解字》解释:“乚 ”者,“玄鸟也”。《诗经》中有《玄鸟》一诗,就是祭祀商王的乐歌。
  
    《论语》中“子曰”的背后,也许真藏着孔子内心深处的某种隐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