颤栗之花by风夜昕结局:在墨尔本唐人街漫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2:43:04
墨尔本唐人街相邻墨尔本市中心最繁华的斯旺斯顿大街商业步行街,主街是LITTLE BOURKE STREET。它以其色彩艳丽的建筑风格、风味浓郁的中式餐厅和琳琅满目的工艺品商店,成为旅游观光者的慕名访胜之地。
我从唐人街开始漫步墨尔本大街。路上林林总总的中文招牌和许多行色匆匆的华人预示这里又是一个很大的华人聚集地。在小卜街两头各修起了一座中国式的“袖珍城墙”,把华人区围了起来,街口上还修了牌楼式的城堞。这里有中国商店、中国医院、中国媒体、中文电影院、华语夜总会、中文书店、中医诊所和以中文为主要服务语言的银行、保险公司、律师(移民)事务所、旅行社、免税商店及众多马来西亚饭馆、泰国饭馆、日本饭馆等亚洲餐馆,在那儿可一网打尽东亚甚至东南亚风情。当地人不仅到这里来享受中国的美食,还可以就便观赏中国的文化艺术。还有澳大利亚规模最大的记录华人移民历史的澳华博物馆。仿佛自己是在香港呢。唐人街也是墨尔本的娱乐场所的集中地。其周围有常演歌剧的美琪大戏院和数个电影院。迷人的建筑群、不计其数的餐馆、大红灯笼以及在 Little Bourke Street的大钟都为墨尔本的唐人街营造了惬意迷人的氛围。
有着近150年历史的墨尔本唐人街,当年是中国侨民的聚居地。1853年当澳大利亚发现黄金的消息传至广东沿岸各地时,一群又一群年轻力壮者便相继离乡背井,南至澳大利亚墨尔本市郊巴拉拉特的素维伦山发其黄金梦,部份索性在此定居下来,这便是墨尔本唐人街的诞生。经过一段时期的演变,唐人街的居住功能开始弱化,商业街市逐渐兴起,居住在唐人街的中国人从唐人街搬迁出来,住到普通澳大利亚居民的环境之中,并竭力去适应澳大利亚这个社会。历史演变的结果,同一城市再形成更多的大大小小的唐人街。墨尔本的利士门、博士山、史宾威等都是华人新的聚居地。
墨尔本唐人街不是传统华埠,集华族社会、经济、文化于一身,是一条中华文化街,是全体华裔同胞团结的象征。街不算长,但意义深远。马路不算宽,却能容纳下32万华人。座落在唐人街内的澳华博物馆,展示着中国人在澳大利亚的历史。四座牌坊于唐人街的入口处,作为欢迎进入一个文化兴旺的地方的标志。宫灯高挂,彩旗飘扬。从不同国家、地区移民来的中国人,都同一天举行新庆典,请出“大龙”在城里巡回欢腾,群狮共舞,向龙的传人祝福。食品节、龙舟节、中华文房四宝、传统工艺制品、中医中药等等,唐人街文化含量的增强,对中国人来讲是凝聚力,对澳大利亚各民族而言是吸引力,随着历史的变迁会更负盛名。
墨尔本唐人街街道不像悉尼唐人街那么分散,那么有气势。它集中在一条窄街里,有些狭窄。这条窄街本身就是一条古街,路面由鹅卵石铺成,街两旁的建筑物大多超过半世纪,古雅却不沧桑。这里也不象其它地区唐人街牌楼上都刻有中国字,只是在两端街口立了一块无字的牌坊敷衍地表示了一下,与周围的建筑很不协调。而墨尔本唐人街上能反应中国特色的就只是手工艺品店、杂货店、文具店、中药材店以及珠宝店和橱窗中悬吊了一只只烤鸭的地道的中餐馆了。
基本上,这里货色充足,但价钱略比悉尼贵些。在唐人街心脏地带的中央空地上,竖立一座仿江苏南京市朝天棂星门的牌坊,成为通向澳华博物馆非常重要的标志。它是为纪念维多利亚建州150周年,于1985年11月建造的。会馆多是墨尔本唐人街的特色,如四邑会馆、潮州会馆、福建会馆、南番顺会馆(南海、番禺、顺德),有些会馆的牌匾刻于清咸丰年间,这些距今已有百年的老会馆,颇具历史价值。
在墨尔本唐人街上,有一栋18世纪90年代的五层建筑,这就是“澳华历史博物馆”的所在地。博物馆于1985年建立,馆舍是澳大利亚政府拨给的,后来经过了一系列改建和扩建,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澳大利亚政府和博物馆所在州政府以及广大的华人华侨社团的鼎立支持。博物馆里保留了唐人街建立之初以及华人移民澳大利亚的时候历史的真实印记,人们可以从大量照片、文件以及实物中目睹中国城已逝年华的缩影,来体验当年华人的生活情景。她一方面是保存澳华历史。一方面宣扬中华文化,使澳大利亚多元民族之间相处得更加融洽。
走在里面让我最扎眼的是一个类似中国寺庙的房子,刷着黄漆,在一个很中国的牌匾上方挂着处理家具的条幅,墙上贴满了卖电话卡和旅行团的广告。店里卖的是传统的中国工艺品,店外站着的是浓妆艳抹的老板娘,头发烫着卷儿,上着色儿,东张西望表情麻木。
著名的餐厅有食为先、万寿宫、小平菜馆等,甚至香港闻名的甜品店“唐朝”,在这里也找得到。据说“食为先”餐厅是成龙、洪金宝等港星在墨尔本的最爱,以港式料理及海鲜闻名,特别是料理澳大利亚特产的帝王蟹尤负盛名;重点是这里虽然名气大,但价格却很实在,每道菜约16澳元,且份量颇多。我们一行人试了炒袋鼠肉、鲜虾等产自澳大利亚的菜色,果然料多味美,着实饱餐了一顿。

2006年5月8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