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倒众生by怜惜凝眸:杨式太极拳(完整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40:33
杨式太极拳简介  由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长兴,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 其拳路逐渐删改了陈式老架中原有的纵跳、震足、发劲等动作,由杨健侯修订为中架子, 又经杨澄甫一再修订逐渐定为杨式大架子,即现在广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       杨福魁( 1799-1872),字露禅(禄缠),河北省广平府永年县人,幼时从师河南陈家沟陈长兴学习太极拳。 陈长兴是陈氏老架继承者,他立身中正,不倚不靠,状如木鸡,人称“牌位先生”。  杨与李伯魁二人,因不是陈族,居陈家数年所的无几,后发现隔院有哼哈之声,乃破墙壁窥之,见其师教诸徒拿发技术,於是与李伯魁每夜必窥,共同研究,功夫大进。  后陈命杨与诸徒决,杨均胜,陈长兴始传其秘术。  杨归,学者甚多,当时称他所教的拳为化拳,或为绵拳。  他后至北京,清代王公贝勒学者也颇多,为旗营武术教师。 当时因他武艺高强,世称“杨无敌”,从而打破了杨氏太极拳一花独放的情况。       杨露禪的长子名杨鈺,字班侯( 1837年生),次子杨鉴,字健侯(1842年生),号镜湖,都自幼随父练功,各有特色。 杨班侯长於“粘术”。 杨鉴候大中小三种架子皆备,有善於枪竿,有传其三子杨兆清(1883年生,字澄甫)。  杨澄甫幼时不善习拳,年将弱冠,始从父学,其父逝后,日夜苦练,工夫大进。  他身材魁梧,动作架势大开大展,逐步形成匀缓、柔和、舒展的杨氏大架的风格。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鬆自然,轻灵沉著兼而有之。  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由鬆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 正如杨澄甫所说:“太极拳是柔中寓刚,棉里藏针的艺术” 。  架势有高、中、低之分。

     杨氏太极拳的精髓可归纳为“松”、“沉”两字。  “松”是身体放松,让“气”流通无阻。 “沉”是下沉,意念集中在腹部。  杨氏太极拳的战术有十三式,即掤、捋、挤、按、采、捩、肘、靠、进、退、顾、盼、定。   定,指中心平衡。 前进后退,指步法。  左顾右盼,是眼法。  此外还有招架、击退、按、推拉、劈、肘、肩等。  杨氏套路有108式、128式、148式、88式、24式等。

杨氏太极拳简史 杨氏太极拳简史

     杨氏太极拳,在世上已广经流传。 可是追溯到杨式太极拳的起源,完全地窥探它的全面情况,是一件不很容易的事情。       早在清朝时,自从杨禄禪(即杨露禪,以下同学艺于河南陈家沟开始,以后又传授给了他的儿子班候和健候以及孙少候、澄等人。对於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武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们所继承和发扬太极拳术中的真诚、伟大的气质,至今仍然呈现出灿烂的光辉,使太极拳发展成为我国人民群眾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永年杨家的軼事和趣闻广泛地在祖国大地上流传著,激励著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民。       杨福魁(号禄禅)出生于河北永年县南关地方的一个农民家庭中。 在农闲时,他常在县城西大街的一家杂货店里担任跑腿的差使。 有一天,一个恶棍窜进了毗邻的太和堂药店中,欺侮药材以低廉价格卖给他,并挥拳向掌柜把手一举,那傢伙立刻跌到数丈远的店堂外去了。禄禅目睹此景,极为惊奇。  他领悟到这位药掌柜的武艺非等闲,由此,衷心地钦佩。 后来,禄禅竭诚拜访了店掌柜,认真地向他讨教究竟用的是什么拳法把恶棍打出数丈远,并表示想拜学习武艺。 禄禅幼年时曾学过少林拳,但是没有得到少林直传。  掌柜开始保持沉默,不肯道出真情,但由于禄禅满腔热诚,感动了他。 掌柜就向禄禅说:我练的是绵拳,也叫太极拳。 不过我的功夫尚不到我师父的万分之一。  我的老家在河南陈家沟,那儿有许多人都在练这种拳术,当地的陈长兴师父就是我师父,他的太极拳为天下第一。  我要学这种拳,可以去陈家沟拜陈长兴为师。 禄禅闻讯大喜。 于是克日动身前往河南陈家沟。  并成了陈长兴的弟子。  他在陈氏指导下,不分寒暑,刻苦磨练。  六年以后,他以后成了一个拳术出众的青年。 学艺结束后,他回到家乡。 永年地方,当时学习武艺的人颇多。  其中有一个颇负盛名的的人扬言道:禄禅先生学艺回来了,我倒要请教一番,比一个高低。  后来,双方举行了比赛,结束禄禅被对方击败了。  于是禄禅再发奋前往陈家沟学艺。 六年后,重返故里。 那天,正好是新春佳节。 附近村庄的人见禄禅回来了都想掂掂他有多大本事。 就借庆祝新年为名,暗暗地接近他,但没有一个人得逞。 大家笑着说:“禄禅先生这次真的学到本事了”。  当地住着一位出生官宦的人,姓武,他和陈家沟的陈氏族中人有些亲戚关系,会各种拳术,听说禄禅人陈家沟回来了,就提出要与禄禅见一个高低。  但几经角逐,均不分胜败。

     禄禅学艺十数年,由于努力钻研,功夫已达上乘水平,但对于太极拳的精华所在,还没有完全明白。  于是他又三赴陈家沟。 古 古时候一般武术教师在给门生传授武艺时,在教到最后,总是保留一手的,陈长兴也不例外。 然而,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禄禅的谦逊好学和尊敬师长的高贵品质,深深地打动了陈氏的心。他召集起陈氏宗族中所有的人说:“禄禅随我学艺十数年,三进陈家沟,他这种坚忍不拔的意志,刻苦磨练的气概,是我们中任何人也及不到的,我年纪已大了,但技艺不可丢失。我现在决定传授给禄禅”。 但是,师父已耽心如果把自己所有的东西一股脑儿地传给了禄禅,而以后有朝一日,禄禅中途变卦改变志向,那怎么办呢? 于是陈长兴师父决定先试试他。 这样,师父就假装不理睬禄禅与他疏远起来。  但禄禅全然不顾这些情况只是竭尽全力,悉心不艺。 他每次去晋见师父时,师父或者横躺在床上,假装熟睡,或者是显出一付酒醉饭饱的样子,但禄禅一点也没有怨言。 师父看到禄禪学艺精神毫不动摇。 师父看到禄禅学艺精神毫不动摇。  就无保留地教给了他所有的东西。  三年的时间过去了,师父对禄禅说:“你现在可以回去了。你的拳术娴熟,可以说是举世无双了,后来人们给他起一个京都“杨无敌”的绰号。

     杨禄禅有一段时间曾去过北京富豪张氏的公馆。  张氏先开店,以后因贩卖煤炭而致富。  每至夜晚,张氏的家就成了官僚豪绅们寻欢作乐的场所,并雇有武术教师多人。  此外,还有一些想考上科举、为光宗耀祖的子弟们,在这里练习练艺,准备应试。  永年的武氏,在京城里担任官职,是张家的贵宾。为了给一班学艺的子弟们辅导,武氏就把同乡人杨禄禅推荐给了张氏。  张氏家原已雇有多名武术教师都是彪形大汉身强力壮,与禄禅那瘦少身材无法相比。  主人颇有轻视之意。  因此,在宴会上禄禅位子是在武教师们下手。 席间,主人对禅禅说:“先生不知是精于长拳还是少林拳”。禄禅说:“我的拳法既不是长拳也不是猴拳少林拳,而是绵拳”。 主人张氏又问:“那么你的绵拳能否的打人?”禄禅的富有正义感,品质忠厚的人,对主人这种轻视傲慢的态度根本不予理睬,只是说:“我的绵拳不是用来打人的,但打起来要胜于铁拳,除了钢铁外,凡是父母生的、血肉之体都能打。”以后主人又说:“你的拳法是否能同在座的拳师比一下呢?”而在座的拳师,对禄禅那付文质彬彬身材瘦小的模样早已不在眼下。 也希望通过比武置禄禅于死地,来确保他们自己名拳师的地位。 禄禅答应了主人比武要求,并说:“既然是比赛,就不要讲情面,生死不论,即使打死,也不能后悔。”比武开始时,一个拳教师气势汹汹地挥拳直奔禄禅,施了一个饿虎下山的招势,如同苍鹰般迅速地扑来,禄禅略一举手,那位教师他立即被打落到几丈远的地方去了,跌得浑身血污。 另一位教师爷看到此情景,立即从席上跳下来,向禄禅挑战,结果使另一位拳师也落得同样下场,其余就不敢再比了。 主人看到此情,诧异万分,接着重新摆了一桌酒席,为禄禅赔不是。  禄禅肚内暗自思量,主人前后态度判若两人,乃奋然离席,扬长而去。

     杨禄禅在张家比武一事传开后,许多人都远道前来和禄禅比赛。  但是不管是谁,都胜不了他,终于实现了陈长兴师父的临别赠言,别号“杨无敌”终于誉满北平城了。 禄禅出名后,当时的仕宦们都以能把他请至家中,作为一件时髦的事情。 但是禄禪对於这些人的邀请,决不轻易答应前去教习武艺。  至于一些朴厚淳实,悉心钻研武艺的人,不论是谁,他都以平等对待,认真地予以传授。 当 当然由于当时的客观情况,禄禅也教过许多“达官贵人”,还被聘为旗营(军队)的武术教官。

    禄禅出了名,自然有一些嫉妒者暗中算计他,只是不敢正面地与禄禅交手就是了。  某天,禄禅在永年南关五里左右的一条河边坐着钩鱼,突然觉得身后有人在偷袭者仍至水中,而禄禅自己则自然不动。

 杨禄禅生有三子,长子,奇,早亡。 次子,钰,字班候,人称先生,刚正不阿,善用散手,常常出手见红,其功夫已达上乘。 但他脾气急躁,对于一班跟他学艺的人也是非常粗暴的,以致没有培养出影响的门人。遗子兆鹏,后曾跟外班人学艺。  班候曾与其父亲在京城中与拳击手刘氏在西4号楼两次比武,这些事情成为人们的话题。

     刘氏的拳术在整个京城首屈一指,门徒出类拔萃得很。 某日,刘氏约班候在某宅比试。  当班侯刚从间走向院子里时,刘氏自背后突然以双手直驱班侯的双眼(内得人称此动作“端灯”)。  说时迟,那时快,班侯迅速地以双手发功,把刘一下子扔至几丈远的地方去了。

     有一次,被人称为“万斤力”的人夸下海口说:“我跑遍全国七省,没有一个人能打败我”。  他的双手,可以把石头捏成粉未,曾在北京中连破九门。在京城贴出文告,他要亲自与杨无敌父子比一比高低,让大家看一看。  这时禄禅父子已在乡下、同乡人把这一消息带给禄禅父子。禄禅听后不动声色,不想去京城理睬他,而班侯再也熬不住了,说:“你不要去了,我一个可以对付得了”。 于是,班侯独往京城,双方约在4号楼比试以见高低。 比赛那天,老百姓倾城而出,集中在擂台周围。 届时,班侯骑一匹马而来,“万斤力”的雄壮体魄以达的肌肉,赢得观众喝彩,相比之下,班侯看来则只有一个书生样瘦小的身体,人们一般认为万斤力必胜无疑。  比赛开始了,“万斤力”不断发出雷鸣般的吼叫,如同出山猛虎一般,围观的人均为班侯担忧。  打擂台的寺方竖着一块石碑,把石碑击得粉碎。  观众齐声喝彩,看来,班侯已必败无疑了。  万再次进击直向班侯脸中袭来,只听到班侯一声喊,举起双手,姓万的已跌倒在数丈开外了,目睹班侯发功的人均叹息不止,拍手称快,班侯则从容不迫地骑马而归了。

    杨禄禅三子,监,字健侯,号镜湖人称三先生,晚年称老先生,他的拳术刚柔并济,达到很深的境界,特别善于使巧劲。 他的门徒甚多,传授大、中、小三种架子。 对于刀、剑、枪等也极为钻研,每次比赛均获胜利。 他性格温和,在比赛或练武时,对任何人也不轻视,为大家最喜欢的乃是他用一个手指的指端对住某件东西,立即可以叫它分开来的本事。

     健侯的手法敏捷、眼神、身法都非常地好。  发劲时百发百中。  有一次去北京某戏院看戏一演员表演中突然手发软,手中短刀脱手向观众飞来,健侯眼明手快,立即把刀挡住,并送上台去。  他还能使燕雀以从其掌心中飞去。

      健侯有三子,长子叫兆熊,号少侯,次子叫兆元,年轻时夭折,三子叫兆清,号澄甫长大后,成为杨氏拳术之宗师,世称杨老师。 少侯子叫振声。

    澄甫有四个儿子,振铭、振基、振铎、振国。  在继承杨家拳术方面,以振铭和振基的武艺较为精良。

     澄甫之兄,少侯,秉性刚强但脾气暴躁,威风凛凛,以散手最为优异,功属上乘。  他动作迅速,拳架沉着,幅度小,喜欢攻击。  一生坚持锻炼培未尝懈怠。 但从学者很少。  有一次,北京宣武门外有两个大汉,围着打一个力弱不支的人,见到这个情况,少侯义愤填膺,插在其中,把两个大汉扔到很远的地方去。

     杨澄甫从幼年开始,就在其父亲自指导下,接受拳艺,年轻时发奋锻炼,其武艺随年龄的增大不断进步,对拳术精华所在亦不断断有所认识,他从小父亲健侯那里也受到了教育。  功夫已臻化境。  他富有聪明才智、精力旺盛,成为杨家拳术的一代宗师。

    澄甫曾应刘氏的邀请,前往武汉,当时,武汉的武术界举行剑术比赛,人们邀请澄甫参加比赛,但他谢绝比试,经再三要求,他说,我即使比试也用竹剑,根本不理解澄甫的用心所在,直向澄甫刺来澄甫竹剑击中对方手腕,对方的剑应声附落於地,其手腕已断,澄甫深感遗憾。 澄甫曾应刘氏的邀请,前往武汉,当时,武汉的武术界举行剑术比赛,人们邀请澄甫参加比赛,但他谢绝比试,经再三要求,他说,我即使比试也用竹剑,根本不理解澄甫的用心所在,直向澄甫刺来澄甫竹剑击中对方手腕,对方的剑应声附落于地,其手腕已断,澄甫深感遗憾。

澄甫容貌魁伟,性格温厚,完全继承了其父健侯的风度。 澄甫容貌魁伟,性格温厚,完全继承了其父健侯的风度。 他的拳术绵里藏针、刚柔相济,具有放得开、收得拢、开展大方的特点。 他的拳术绵里藏针、刚柔相济,具有放得开、收得拢、开展大方的特点。 他的拳势主要是舒展大方、紧凑,为许多人所欣赏和仿效。 他的拳势主要是舒展大方、紧凑,为许多人所欣赏和仿效。 跟他学艺者甚眾,誉满南北。 跟他学艺者甚众,誉满南北。 他门下的徒弟中具有名望的人很多:有陈微明、阎月川、武汇川、崔毅士、叶大密、董英杰、傅钟文、濮玉等。 他门下的徒弟中具有名望的人很多:有陈微明、阎月川、武汇川、崔毅士、叶大密、董英杰、傅钟文、濮玉等。

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
人民体育出版社  一九六三年北京傅钟文演述/周元龙笔录/顾留馨审  (本书由莱州机器猫提供) 人民体育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北京傅钟文演述/周元龙笔录/顾留馨审(本书由莱州机器猫提供)

杨式太极拳简介 杨式太极拳简介

河北永年人杨福魁,字露禪(1799-1872),幼年家贫,约於十岁时去河南温县陈家沟谋生,从陈氏拳师陈长兴(1771-1853)学习架式宽大的陈式老架太极拳。 河北永年人杨福魁,字露禅(1799-1872),幼年家贫,约于十岁时去河南温县陈家沟谋生,从陈氏拳师陈长兴(1771-1853)学习架式宽大的陈式老架太极拳。 及至壮年,他返里传习,以其术能避制强硬之力,当时人们称作“沾绵拳”,或称“软拳”或“化拳”。 及至壮年,他返里传习,以其术能避制强硬之力,当时人们称作“沾绵拳”,或称“软拳”或“化拳”。 永年望族武澄清、武河清(字禹囊)和武汝清兄弟三人素好武术,亦露禪学太极拳。 永年望族武澄清、武河清(字禹囊)和武汝清兄弟三人素好武术,亦露禅学太极拳。 汝清任职刑部四川司县员外郎,荐露禪去北京教拳,清廷亲贵王公、贝勒多从受业,露禪名遂大噪,旋任旗营武术教师。 汝清任职刑部四川司县员外郎,荐露禅去北京教拳,清廷亲贵王公、贝勒多从受业,露禅名遂大噪,旋任旗营武术教师。 露禪为了适应某些物件,逐渐删改了原有发劲、蹿跳、震足和难度较高的动作;后经其三子健侯(字镜湖,1839-1917)修订为中架子,又经健侯第三子澄甫(1883-1936)一再修订,遂定型为杨式大架子,以区别于其伯父杨班侯(1837-1892)所传习的小架子,成为现代流行最广的杨式太极拳。 露禅为了适应某些物件,逐渐删改了原有发劲、蹿跳、震足和难度较高的动作;后经其三子健侯(字镜湖,1839-1917)修订为中架子,又经健侯第三子澄甫(1883-1936)一再修订,遂定型为杨式大架子,以区别于其伯父杨班侯(1837-1892)所传习的小架子,成为现代流行最广的杨式太极拳。 杨式从陈式老架继承发展而来,杨式动作简洁,绵绵不断,不同於陈式的快慢相间,蓄发相变;杨式动作简洁,运劲似抽丝式地圆转,不同於陈式的缠绕转折,运劲似螺旋那样明显;在动作和呼吸自然结合方面,杨式单纯採用“气沉丹田”的方法;不同于陈式的“丹田内转”与“气沉丹田”相结合的方法;杨式太极拳平正简易的练法,易为广大群眾所接受,这是杨式比较陈式开展普遍的主要原因。 杨式从陈式老架继承发展而来,杨式动作简洁,绵绵不断,不同于陈式的快慢相间,蓄发相变;杨式动作简洁,运劲似抽丝式地圆转,不同于陈式的缠绕转折,运劲似螺旋那样明显;在动作和呼吸自然结合方面,杨式单纯采用“气沉丹田”的方法;不同于陈式的“丹田内转”与“气沉丹田”相结合的方法;杨式太极拳平正简易的练法,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这是杨式比较陈式开展普遍的主要原因。

杨氏祖孙三代,以武技负盛誉于北京,平时选择年轻力壮者悉心教授,因此门墙桃李,继承有人。 杨氏祖孙三代,以武技负盛誉于北京,平时选择年轻力壮者悉心教授,因此门墙桃李,继承有人。 特别是在1928年,澄甫由北京到南方,授拳于南京、杭州、广州、汉口等地,其架式遂传习於全国各地。 特别是在1928年,澄甫由北京到南方,授拳于南京、杭州、广州、汉口等地,其架式遂传习于全国各地。

杨澄甫式太极拳的特点是:架式舒展简洁,结构谨严,身法中正,不偏不倚,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灵沉著兼而有之。 杨澄甫式太极拳的特点是:架式舒展简洁,结构谨严,身法中正,不偏不倚,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灵沉着兼而有之。 练法上由鬆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 练法上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 架式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学拳者不同的年龄、性别和体力条件,以及学拳者不同的要求适当调整运动量,因之,它既适用於疗病保健;又适於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提高技术。 架式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学拳者不同的年龄、性别和体力条件,以及学拳者不同的要求适当调整运动量,因之,它既适用于疗病保健;又适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提高技术。 正由於杨式太极拳姿势开展,轻沉自然,中正圆满,浑厚庄重,平正朴实,因之,能很自然地表现出气派大、形象美的独特风格。 正由于杨式太极拳姿势开展,轻沉自然,中正圆满,浑厚庄重,平正朴实,因之,能很自然地表现出气派大、形象美的独特风格。

杨澄甫在生前演拳时,循规蹈矩,明规矩而守规矩,脱规矩而合规矩,轻灵稳重,中正圆满,刚柔内含,气势腾然。 杨澄甫在生前演拳时,循规蹈矩,明规矩而守规矩,脱规矩而合规矩,轻灵稳重,中正圆满,刚柔内含,气势腾然。 我们从本书插图的姿势, 即可以看出其周身极其合乎太极拳锻炼要领的典型风格。 我们从本书插图的姿势,即可以看出其周身极其合乎太极拳锻炼要领的典型风格。

杨澄甫曾说:“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的艺术”,“姿势要中正圆满、沉著鬆静;动作要轻灵圆转,纯以神行”。 杨澄甫曾说:“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的艺术”,“姿势要中正圆满、沉着松静;动作要轻灵圆转,纯以神行”。 实际上,这是他本身造诣的自述。 实际上,这是他本身造诣的自述。

杨澄甫到南方后,对太极拳可用业疗病保健这一认识,逐渐明确。 杨澄甫到南方后,对太极拳可用业疗病保健这一认识,逐渐明确。 例如,在澄甫初到上海演拳时,分脚蹬脚动作仍保持踢腿有风声的快速练法,但后来就改为缓缓踢腿,落点时作隐於内的踢腿发劲。 例如,在澄甫初到上海演拳时,分脚蹬脚动作仍保持踢腿有风声的快速练法,但后来就改为缓缓踢腿,落点时作隐于内的踢腿发劲。 其他拳势练法,也改为绵绵不断,速度趋於均匀。 其他拳势练法,也改为绵绵不断,速度趋于均匀。

杨澄甫体格魁伟,推手技巧精妙,善化善发,独步一时,出手绵软而内似钢条,动之至微,引之至长,发之至骤,凡身受之者,未觉其动而已腾空跌出,以故学拳者既爱其术,又复乐於从学。 杨澄甫体格魁伟,推手技巧精妙,善化善发,独步一时,出手绵软而内似钢条,动之至微,引之至长,发之至骤,凡身受之者,未觉其动而已腾空跌出,以故学拳者既爱其术,又复乐于从学。

澄甫兄少侯(1862-1930),拳技得自其伯父班侯者为多,性格也近于班侯之刚好斗。 澄甫兄少侯(1862-1930),拳技得自其伯父班侯者为多,性格也近于班侯之刚好斗。 其拳式原与澄甫一致,晚年始变化拳式,架高步活,动作紧小而快慢相间,发劲刚脆,豁然有声,目光四射,闪若电光,冷笑险嬉,哼哈作声,气势逼人。 其拳式原与澄甫一致,晚年始变化拳式,架高步活,动作紧小而快慢相间,发劲刚脆,豁然有声,目光四射,闪若电光,冷笑险嬉,哼哈作声,气势逼人。 其技术特点为:以柔克刚,应用粘随;出奇制胜,应用抖接。 其技术特点为:以柔克刚,应用粘随;出奇制胜,应用抖接。 其手法有:碰啄拿劈、分筋挫骨、点穴、闭户、按派、截派。 其手法有:碰啄拿劈、分筋挫骨、点穴、闭户、按派、截派。 其运劲有:粘随抖接,犯者立仆。 其运劲有:粘随抖接,犯者立仆。 少侯教授学生时不问对象,搭手即打,而其带喜怒哀乐的神态,功浅者亦难依样画瓢,学者虽爱其技而鲜克终学。 少侯教授学生时不问对象,搭手即打,而其带喜怒哀乐的神态,功浅者亦难依样画瓢,学者虽爱其技而鲜克终学。 故虽与澄甫齐名,而以澄甫所传为盛。 故虽与澄甫齐名,而以澄甫所传为盛。

澄甫中年拳姿,浑厚雄壮,气势腾然。 澄甫中年拳姿,浑厚雄壮,气势腾然。 其弟子陈微明为写《太极拳术》一书(1925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阐发其拳理。 其弟子陈微明为写《太极拳术》一书(1925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阐发其拳理。 澄甫复请人编写《太极拳体用全书》(1934年上海大东书局出版)。 澄甫复请人编写《太极拳体用全书》(1934年上海大东书局出版)。 其时,澄甫体重有290磅,所照姿式沉著鬆静,刚柔内含,已臻炉火纯青之境。 其时,澄甫体重有290磅,所照姿式沉着松静,刚柔内含,已臻炉火纯青之境。 杨氏祖孙三代,长年教拳,教材教法上不断创新,适应群眾需要,其拳术在近代传佈最广。 杨氏祖孙三代,长年教拳,教材教法上不断创新,适应群众需要,其拳术在近代传布最广。 (顾留馨) (顾留馨)

前言 前言

为了继承杨澄甫老师精湛的太极拳技术,我受人民体育出版社之托,自1961年5月开始编写本书,直至1962年8月才全部写完。 为了继承杨澄甫老师精湛的太极拳技术,我受人民体育出版社之托,自1961年5月开始编写本书,直至1962年8月才全部写完。 本书中“杨式太极拳简介”一文是顾留馨同志写的,文中概括地介绍了杨式太极拳的渊源、发展和特点。 本书中“杨式太极拳简介”一文是顾留馨同志写的,文中概括地介绍了杨式太极拳的渊源、发展和特点。

“太极拳之练习谈”和“太极拳说十要”两文,录自先师杨澄甫所著《太极拳体用全书》,并在三两处做了某些删节,以作为读者练习本拳套时的指南。 “太极拳之练习谈”和“太极拳说十要”两文,录自先师杨澄甫所著《太极拳体用全书》,并在三两处做了某些删节,以作为读者练习本拳套时的指南。 拳路图解和推手图解两部分系由我演述,由周元龙同志笔录和绘图。 拳路图解和推手图解两部分系由我演述,由周元龙同志笔录和绘图。

编写本书的目的在於继承传统套路,并不以技击为主,所以只在动作方面作了较详细的说明,对於技击作用则从略。 编写本书的目的在于继承传统套路,并不以技击为主,所以只在动作方面作了较详细的说明,对于技击作用则从略。 在动作要点方面,我根据《太极拳体用全书》的原来架式,同时参考先师所著《太极拳使用法》而编写的,另外我儘量将过去先师教导我时对每个姿势所提出的要求写出,未曾增减,公诸同好,以为楷式。 在动作要点方面,我根据《太极拳体用全书》的原来架式,同时参考先师所著《太极拳使用法》而编写的,另外我尽量将过去先师教导我时对每个姿势所提出的要求写出,未曾增减,公诸同好,以为楷式。 在图照方面,有76幅是按照先师原有拳照加以摹绘的,其餘是根据练法和动作分解上的需要而添绘的。 在图照方面,有76幅是按照先师原有拳照加以摹绘的,其余是根据练法和动作分解上的需要而添绘的。

在编写本书过程中,国家体委武术科和上海市体委曾予以大力支持,尤其是顾留馨同志除了为本书撰写简介外,还对本书进行审阅,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在编写本书过程中,国家体委武术科和上海市体委曾予以大力支持,尤其是顾留馨同志除了为本书撰写简介外,还对本书进行审阅,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此外,先师次子振基和三子振鐸曾为本书校订。 此外,先师次子振基和三子振铎曾为本书校订。 我在这里谨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在这里谨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由我主编,但限於水平,所有演述难免有不到之处,热忱希望读者不吝指正和批评。 本书由我主编,但限于水平,所有演述难免有不到之处,热忱希望读者不吝指正和批评。

傅钟文谨识1962年8月於上海 傅钟文谨识1962年8月于上海

目 录 目录

第一章太极拳要领太极拳之练习谈太极拳说十要第二章杨式太极拳图解杨式太极拳拳式名称顺序关於图解的几点说明杨式太极拳图解杨式太极拳架式第三章杨式太极推手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履附录 第一章太极拳要领太极拳之练习谈太极拳说十要第二章杨式太极拳图解杨式太极拳拳式名称顺序关于图解的几点说明杨式太极拳图解杨式太极拳架式第三章杨式太极推手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履附录

第一章太极拳要领 第一章太极拳要领

太极拳练习谈        杨澄甫口述/张鸿达笔录 太极拳练习谈杨澄甫口述/张鸿达笔录

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知皆寓有哲理之技术,歷来古人穷毕生之精力,而不能尽其玄妙者,在在皆是,学者若费一日之功力,即得有一日之成效,日积月累,水到渠成。 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知皆寓有哲理之技术,历来古人穷毕生之精力,而不能尽其玄妙者,在在皆是,学者若费一日之功力,即得有一日之成效,日积月累,水到渠成。

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艺术,於技术上、生理上、力学上,有相当之哲理存焉。 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艺术,于技术上、生理上、力学上,有相当之哲理存焉。 故研究此道者,须经过一定之程式与相当之时日,虽然良师之指导、好友之切磋,固不可少,而最紧要者,是在逐日自身之锻炼。 故研究此道者,须经过一定之程式与相当之时日,虽然良师之指导、好友之切磋,固不可少,而最紧要者,是在逐日自身之锻炼。 否则谈论终日,思慕经年,一朝交手,空洞无物,依然是门外汉者,未有逐日功夫。 否则谈论终日,思慕经年,一朝交手,空洞无物,依然是门外汉者,未有逐日功夫。 古人所谓。 古人所谓。 终思无益,不如学也。 终思无益,不如学也。 若能晨昏无间,寒暑不易,一经动念,即举摹练,无论老幼男女,及其成功则一也。 若能晨昏无间,寒暑不易,一经动念,即举摹练,无论老幼男女,及其成功则一也。

近来研究太极拳者,由北而南,同志日增,不禁为武术前途喜。 近来研究太极拳者,由北而南,同志日增,不禁为武术前途喜。 然同志,专心苦练,诚心向学,将来不可限量者,固不乏人,但普通不免入於两途,一则天才既具,年力又强,举一反三,颖悟出群,惜乎稍有小成,便是满足,遽邇中輟,未能大受;其次急求速效,忽略而成,未经一载,拳、剑、刀、枪皆已学全,虽能依样葫芦,而实际未得此中三味,一经考究其方向动作,上下内外,皆未合度,如欲改正,则式式皆须修改,且朝经改正,而夕已忘却。 然同志,专心苦练,诚心向学,将来不可限量者,固不乏人,但普通不免入于两途,一则天才既具,年力又强,举一反三,颖悟出群,惜乎稍有小成,便是满足,遽迩中辍,未能大受;其次急求速效,忽略而成,未经一载,拳、剑、刀、枪皆已学全,虽能依样葫芦,而实际未得此中三味,一经考究其方向动作,上下内外,皆未合度,如欲改正,则式式皆须修改,且朝经改正,而夕已忘却。 故常闻人曰:“习拳容易改拳难”。 故常闻人曰:“习拳容易改拳难”。 此语之来,皆由速成而致此。 此语之来,皆由速成而致此。 如此辈者,以误传误,必致自误误人,最为技术前途忧者也。 如此辈者,以误传误,必致自误误人,最为技术前途忧者也。

太极拳开始,先练拳架。 太极拳开始,先练拳架。 所为拳架者,即照拳谱上各式名称,一式一式由师指教,学者悉心静气,默记揣摹,而照行之,谓之练架子。 所为拳架者,即照拳谱上各式名称,一式一式由师指教,学者悉心静气,默记揣摹,而照行之,谓之练架子。 此时学者应注意内外上下:属於内者,即所谓用意不用力,下则气沉丹田,上则虚灵顶劲;属於外者,周身轻灵,节节贯串,由脚而腿而腰,沉肩曲肘等是也。 此时学者应注意内外上下:属于内者,即所谓用意不用力,下则气沉丹田,上则虚灵顶劲;属于外者,周身轻灵,节节贯串,由脚而腿而腰,沉肩曲肘等是也。 初学之时,先此数句,朝夕揣摹,而体会之,一式一手,总需仔细推求,举动练习,务求正确。 初学之时,先此数句,朝夕揣摹,而体会之,一式一手,总需仔细推求,举动练习,务求正确。 习练既纯,再求二式,於是逐渐而至於习完,如是则毋事改正,日久不致更变要领也。 习练既纯,再求二式,于是逐渐而至于习完,如是则毋事改正,日久不致更变要领也。

习练运行时,周身骨节,均须鬆开自然。 习练运行时,周身骨节,均须松开自然。 其一,口腹不可闭气;其二,四肢腰腿,不可起强劲。 其一,口腹不可闭气;其二,四肢腰腿,不可起强劲。 此二句,学内家拳者,类能道之,但一举动,一转身,或踢腿摆腰,其气喘矣,其身摇矣,其病皆由闭气与起强劲也。 此二句,学内家拳者,类能道之,但一举动,一转身,或踢腿摆腰,其气喘矣,其身摇矣,其病皆由闭气与起强劲也。         

一、摹练时头部不可偏侧与俯仰,所谓要“顶头悬”,若有物顶於头上之意,切忌硬直,所谓悬字意义也。 一、摹练时头部不可偏侧与俯仰,所谓要“顶头悬”,若有物顶于头上之意,切忌硬直,所谓悬字意义也。 目光虽然向前平视,有时当随身法而转移,其视线虽属空虚,亦为变化中一紧要动作,而补身法手法之不足也。 目光虽然向前平视,有时当随身法而转移,其视线虽属空虚,亦为变化中一紧要动作,而补身法手法之不足也。 其口似开非开,似闭非闭,口呼鼻吸,任其自然。 其口似开非开,似闭非闭,口呼鼻吸,任其自然。 如舌下生津,当随时吞下,勿吐弃之。 如舌下生津,当随时吞下,勿吐弃之。

二、身躯宜中正而不倚,脊樑与尾閭,宜垂直而不偏;但遇开合变化时,有含胸拔背、沉肩转腰之活动,初学时节须注意,否则日久难改,必流於板滞,功夫虽深,难以得益致用矣。 二、身躯宜中正而不倚,脊梁与尾闾,宜垂直而不偏;但遇开合变化时,有含胸拔背、沉肩转腰之活动,初学时节须注意,否则日久难改,必流于板滞,功夫虽深,难以得益致用矣。

三、两臂骨节均须鬆开,肩应下垂,肘应下曲,掌宜微伸,手尖微曲,以意运臂,以气贯指,日积月累,内劲通灵,其玄妙自生矣。 三、两臂骨节均须松开,肩应下垂,肘应下曲,掌宜微伸,手尖微曲,以意运臂,以气贯指,日积月累,内劲通灵,其玄妙自生矣。

四、两腿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 四、两腿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 体重移于左者,则左实,而右脚谓之虚;移於右者,则右实,而左脚谓之虚。 体重移于左者,则左实,而右脚谓之虚;移于右者,则右实,而左脚谓之虚。 所谓虚者,非空,其势仍未断,而留有伸缩变化之餘意存焉。 所谓虚者,非空,其势仍未断,而留有伸缩变化之余意存焉。 所谓实者,确实而已,非用劲过分,用力过猛之谓。 所谓实者,确实而已,非用劲过分,用力过猛之谓。 故腿曲至垂直为准,逾此谓之过劲身躯前扑,即失中正姿势。 故腿曲至垂直为准,逾此谓之过劲身躯前扑,即失中正姿势。
五、脚掌应分踢腿(谱上左右分脚或写左右翅脚)与蹬脚二式,踢腿时则注意脚尖,蹬腿时则注意全掌,意到而气到,气到而劲自到,但腿节均须鬆开平稳出之。 五、脚掌应分踢腿(谱上左右分脚或写左右翅脚)与蹬脚二式,踢腿时则注意脚尖,蹬腿时则注意全掌,意到而气到,气到而劲自到,但腿节均须松开平稳出之。 此时最易起强劲,身躯波折而不稳,发腿亦无力矣。 此时最易起强劲,身躯波折而不稳,发腿亦无力矣。

太极拳之程式,先练拳架(属於徒手),如太极拳、太极长拳;其次单手推挽、原地推手、活步推手、大履、散手;再次则器械,如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枪(十三枪)等是也。 太极拳之程式,先练拳架(属于徒手),如太极拳、太极长拳;其次单手推挽、原地推手、活步推手、大履、散手;再次则器械,如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枪(十三枪)等是也。
练习时间,每日起床后两遍,若晨起无暇,则睡前两遍。 练习时间,每日起床后两遍,若晨起无暇,则睡前两遍。 一日之中,应练七八次,至少晨昏各一遍。 一日之中,应练七八次,至少晨昏各一遍。 但醉后,饱食后,皆宜避忌。 但醉后,饱食后,皆宜避忌。

练习地点,以庭园与厅堂,能通空气,多光线者为相宜。 练习地点,以庭园与厅堂,能通空气,多光线者为相宜。 忌直射之烈风与有阴湿霉气之场所,因身体一经运动,呼吸定然深长,故烈风与霉气,如深入腹中,有害於肺臟,易致疾病也。 忌直射之烈风与有阴湿霉气之场所,因身体一经运动,呼吸定然深长,故烈风与霉气,如深入腹中,有害于肺脏,易致疾病也。 练习之服装,以宽大之中服短装与阔头之布鞋为相宜。 练习之服装,以宽大之中服短装与阔头之布鞋为相宜。 习练经时,如遇出汗,切忌脱衣裸体,或行冷水揩抹,否则未有不罹疾病也。 习练经时,如遇出汗,切忌脱衣裸体,或行冷水揩抹,否则未有不罹疾病也。

太极拳说十要    杨澄甫口述/陈微明笔录 太极拳说十要杨澄甫口述/陈微明笔录

一、虚灵顶劲: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於顶也。 一、虚灵顶劲: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 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 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 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二、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 二、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 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於浮起。 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 拔背者,气贴於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三、 鬆腰:腰为一身之主宰,能鬆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力必於腰腿求之也。 三、松腰: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四、分虚实: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 四、分虚实: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 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五、沉肩坠肘:沉肩者,肩鬆开下垂也。 五、沉肩坠肘: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 若不能鬆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 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 坠肘者,肘往下鬆坠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於外家之断劲矣。 坠肘者,肘往下松坠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六、用意不用力: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国。 六、用意不用力: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国。 练太极拳全身鬆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於筋骨血脉之问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 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问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 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 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 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则气通。 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则气通。 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 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 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 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 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 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 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仍外劲浮面之劲也。 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仍外劲浮面之劲也。 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 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

七、上下相随: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 七、上下相随: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 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 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

八、内外相合: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 八、内外相合: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 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 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 架子不外虚实开合。 架子不外虚实开合。 所为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为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能内外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问矣。 所为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为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能内外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问矣。 九、相连不断: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续有断,旧力已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 九、相连不断: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续有断,旧力已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 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周而復始,迴圈无穷。 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回圈无穷。 原论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曰: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 原论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曰: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

十、动中求静:外家拳术,以跳躑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不喘气者。 十、动中求静:外家拳术,以跳踯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不喘气者。 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 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 慢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僨张之弊。 慢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偾张之弊。 学者细心体会,庶可得意焉。 学者细心体会,庶可得意焉。

第二章杨式太极拳图解 第二章杨式太极拳图解

杨式太极拳拳式名称顺序 杨式太极拳拳式名称顺序

第一式预备式第二式起势第三式揽雀尾第四式单鞭第五式提手上势第六式白鹤亮翅第七式左搂膝拗步第八式手挥琵琶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第十式手挥琵琶第十一式左搂膝拗步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第十三式如封似闭第十四式十字手第十五式抱虎归山第十六式肘底看捶第十七式左右倒撵猴第十八式斜飞式第十九式提手上势第二十式白鹤亮翅第二十一式左搂膝拗步第二十二式海底针第二十三式扇通背第二十四式撇身捶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第二十六式上步揽雀尾第二十七式单鞭第二十八式云手 第一式预备式第二式起势第三式揽雀尾第四式单鞭第五式提手上势第六式白鹤亮翅第七式左搂膝拗步第八式手挥琵琶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第十式手挥琵琶第十一式左搂膝拗步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第十三式如封似闭第十四式十字手第十五式抱虎归山第十六式肘底看捶第十七式左右倒撵猴第十八式斜飞式第十九式提手上势第二十式白鹤亮翅第二十一式左搂膝拗步第二十二式海底针第二十三式扇通背第二十四式撇身捶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第二十六式上步揽雀尾第二十七式单鞭第二十八式云手
 第二十九式单鞭 第二十九式单鞭
第三十式高探马 第三十式高探马
第三十一式左右分脚 第三十一式左右分脚
第三十二式转身蹬脚 第三十二式转身蹬脚
第三十三式左右搂膝拗步 第三十三式左右搂膝拗步
第三十四式进步栽捶 第三十四式进步栽捶
第三十五式翻身搬拦捶 第三十五式翻身搬拦捶
第三十六式进步搬拦捶 第三十六式进步搬拦捶
第三十七式右蹬脚 第三十七式右蹬脚
第三十八式左打虎式 第三十八式左打虎式
第三十九式右打虎式 第三十九式右打虎式
第四十式回身右蹬脚 第四十式回身右蹬脚
第四十一式双峰贯耳 第四十一式双峰贯耳
第四十二式左蹬脚 第四十二式左蹬脚
第四十三式转身右蹬脚 第四十三式转身右蹬脚
第四十四式进步搬拦捶 第四十四式进步搬拦捶
第四十五式如封似闭 第四十五式如封似闭
第四十六式十字手 第四十六式十字手
第四十七式抱虎归山 第四十七式抱虎归山
第四十八式斜单鞭 第四十八式斜单鞭
第四十九式野马分鬃 第四十九式野马分鬃
第五十式揽雀尾 第五十式揽雀尾
第五十一式单鞭 第五十一式单鞭
第五十二式玉女穿梭 第五十二式玉女穿梭
第五十三式揽雀尾第五十四式单鞭第五十五式云手第五十六式单鞭 第五十三式揽雀尾第五十四式单鞭第五十五式云手第五十六式单鞭
 第五十七式下势第五十八式金鸡独立第五十九式左右倒撵猴第六十式斜飞式第六十一式提手上势第六十二式白鹤亮翅第六十三式左搂膝拗步第六十四式海底针第六十五式扇通背第六十六式转身白蛇吐信第六十七式搬拦捶第六十八式揽雀尾第六十九式单鞭第七十式云手第七十一式单鞭第七十二式高探马带穿掌第七十三式十字腿第七十四式进步指襠捶第七十五式上步揽雀尾第七十六式单鞭第七十七式下势 第五十七式下势第五十八式金鸡独立第五十九式左右倒撵猴第六十式斜飞式第六十一式提手上势第六十二式白鹤亮翅第六十三式左搂膝拗步第六十四式海底针第六十五式扇通背第六十六式转身白蛇吐信第六十七式搬拦捶第六十八式揽雀尾第六十九式单鞭第七十式云手第七十一式单鞭第七十二式高探马带穿掌第七十三式十字腿第七十四式进步指裆捶第七十五式上步揽雀尾第七十六式单鞭第七十七式下势
第七十八式上步七星 第七十八式上步七星
第七十九退步跨虎 第七十九退步跨虎
第八十式转身摆莲 第八十式转身摆莲
第八十一式弯弓射虎第八十二式进步搬拦捶第八十三式如封似闭第八十四式十字手第八十五式收势 第八十一式弯弓射虎第八十二式进步搬拦捶第八十三式如封似闭第八十四式十字手第八十五式收势 
 

杨式太极拳图解(之要点) 杨式太极拳图解(之要点)
第一式预备式两足左右开立,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第一式预备式两足左右开立,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要点: 要点:
1、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閭中正”、“含胸拔背”。 1、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 在这几个主要要求下,放鬆全身,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於整套动作之中。 在这几个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于整套动作之中。 这几点要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炼时须刻刻记住,在后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述,而仅提醒某一动作容易反其中某一要求。 这几点要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炼时须刻刻记住,在后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述,而仅提醒某一动作容易反其中某一要求。 例如,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往往身体容易前俯或后仰,因此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 例如,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往往身体容易前俯或后仰,因此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
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鬆;手指自然微屈。 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
3、精神要自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杂念。 3、精神要自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杂念。
4、预备势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式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初学者尤当注意。 4、预备势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式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初学者尤当注意。

第二式起势要点: 第二式起势要点:
1、在两臂未举之前,应仔细检查一下预备式是否合乎要求,然后开始做起势动作。 1、在两臂未举之前,应仔细检查一下预备式是否合乎要求,然后开始做起势动作。 这时,思想要领先,要集中在每个动作的动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要求的“先在心,后在身”。 这时,思想要领先,要集中在每个动作的动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要求的“先在心,后在身”。 例如在做骸式两臂平举时,先要意识到怎样举,然后随著徐徐举起;即使是重复的或已成熟练的动作,也必须这样做,否则,内外动作容易散乱。 例如在做骸式两臂平举时,先要意识到怎样举,然后随着徐徐举起;即使是重复的或已成熟练的动作,也必须这样做,否则,内外动作容易散乱。
2、练习太极拳时,自起势至收势,每个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详见《太极拳十要》一文)。 2、练习太极拳时,自起势至收势,每个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详见《太极拳十要》一文)。 如该式两臂前举和两掌下按时,两肩不可耸起、紧张或用力,必须鬆开下沉。 如该式两臂前举和两掌下按时,两肩不可耸起、紧张或用力,必须松开下沉。 两臂前举时两肘不可挺直,须有微屈下坠之意。 两臂前举时两肘不可挺直,须有微屈下坠之意。 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时,“坠肘”固然很明显,即使在两掌已下按到两胯前时,仍然要求“坠肘”。 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时,“坠肘”固然很明显,即使在两掌已下按到两胯前时,仍然要求“坠肘”。 在这点上,初学者往往较难理解,认为肘部既已垂在下面,终不能把肘“坠”於两掌的下面去。 在这点上,初学者往往较难理解,认为肘部既已垂在下面,终不能把肘“坠”于两掌的下面去。 其实,在这种姿势上(后面动作中也有类似情况,如搂膝拗步中搂膝之手等),对“坠肘”应该这样来理解:就是两肘须微屈,使小臂向前微弯,这样,肘尖露出,与地面成垂直线,仍然可达到“坠肘”的要求;而如果两小臂也垂直,就失掉“坠肘”之意了。 其实,在这种姿势上(后面动作中也有类似情况,如搂膝拗步中搂膝之手等),对“坠肘”应该这样来理解:就是两肘须微屈,使小臂向前微弯,这样,肘尖露出,与地面成垂直线,仍然可达到“坠肘”的要求;而如果两小臂也垂直,就失掉“坠肘”之意了。
3、要做到坐腕。 3、要做到坐腕。 所为坐腕,就是把掌根下沉,手指节微微上翘,但不可用力翘起,必须自然,这样才能把劲贯至掌根,手指也有所感觉。 所为坐腕,就是把掌根下沉,手指节微微上翘,但不可用力翘起,必须自然,这样才能把劲贯至掌根,手指也有所感觉。 能坐腕,才能“形於手指”。 能坐腕,才能“形于手指”。
4、太极拳从起势到收势,所有前后动作之间必须连接,不可停断,要求速度均匀,绵绵不断,一气呵成。 4、太极拳从起势到收势,所有前后动作之间必须连接,不可停断,要求速度均匀,绵绵不断,一气呵成。 例如,该式两掌前举至高与肩平时即下落,其间不可有停顿现象,亦即每一动作到定点时,必须做到“似停非停”。 例如,该式两掌前举至高与肩平时即下落,其间不可有停顿现象,亦即每一动作到定点时,必须做到“似停非停”。
5、练习此拳套用掌时,五指要自然舒展,不可用力张开,也不可鬆懈、弯曲,掌心要微呈凹形。 5、练习此拳套用掌时,五指要自然舒展,不可用力张开,也不可松懈、弯曲,掌心要微呈凹形。

第三式揽雀尾一、左右绷式要点: 第三式揽雀尾一、左右绷式要点:
1、身体左右转动时要以腰为轴,身体仍须正直,后面所有转体动作都必须这样做。 1、身体左右转动时要以腰为轴,身体仍须正直,后面所有转体动作都必须这样做。
2、身、手、足等方面的动作都须柔缓,速度均匀。 2、身、手、足等方面的动作都须柔缓,速度均匀。
3、身、手、足等方面的动作在文字叙述中虽有先后,但必须同时开始和同时完成,要做到协调一致。 3、身、手、足等方面的动作在文字叙述中虽有先后,但必须同时开始和同时完成,要做到协调一致。 所以《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所以《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4、《十三势行功心解》要求“迈步如猫行”。 4、《十三势行功心解》要求“迈步如猫行”。 因此,凡步迈出都必须轻灵。 因此,凡步迈出都必须轻灵。 例如该式右脚向右迈出,应以坐实之左腿渐渐下蹲来控制著迈出的右腿向前徐徐伸迈,才不致笨重。 例如该式右脚向右迈出,应以坐实之左腿渐渐下蹲来控制着迈出的右腿向前徐徐伸迈,才不致笨重。 这也是“分清虚实”在步法上的一种表现。 这也是“分清虚实”在步法上的一种表现。
5、凡弓腿,弓腿之膝不可超出脚尖;蹬腿的脚掌和脚跟要人全部著地,腿也不可蹬得挺直。 5、凡弓腿,弓腿之膝不可超出脚尖;蹬腿的脚掌和脚跟要人全部着地,腿也不可蹬得挺直。 凡弓步,以弓腿为实,蹬腿为虚;一般以弓腿负担体重十分之七,蹬腿负担十分之三。 凡弓步,以弓腿为实,蹬腿为虚;一般以弓腿负担体重十分之七,蹬腿负担十分之三。 膝要与脚尖方向一致。 膝要与脚尖方向一致。
6、右臂前绷须与肩平,不可偏高或偏低;绷出时肩关节不可前探;不可过於前绷,要以上体直立前移而右膝盖不超出脚尖为度,同时身体不可前扑。 6、右臂前绷须与肩平,不可偏高或偏低;绷出时肩关节不可前探;不可过于前绷,要以上体直立前移而右膝盖不超出脚尖为度,同时身体不可前扑。
7、重心前移时,腿、腹、胸、手须不先不后地一致前去,自然“上下相随”,变动过程中也要保持“立身中正”。 7、重心前移时,腿、腹、胸、手须不先不后地一致前去,自然“上下相随”,变动过程中也要保持“立身中正”。

二、履式要点: 二、履式要点:
1、两臂须随腰左履。 1、两臂须随腰左履。 左履时两掌不可外豁开,但两肱里侧也不可贴著肋部;沉肘起著护胁的作用,但两腋要留有约可容一举的空隙。 左履时两掌不可外豁开,但两肱里侧也不可贴着肋部;沉肘起着护胁的作用,但两腋要留有约可容一举的空隙。 整套动作都应该这样,避免把身体困住。 整套动作都应该这样,避免把身体困住。
2、左履时身体仍须正直转体,不可前俯后仰或摇晃;关键在於“上下相随”、“不先不后”。 2、左履时身体仍须正直转体,不可前俯后仰或摇晃;关键在于“上下相随”、“不先不后”。 如果,下肢后坐得快些就会前俯,慢些就会形成后仰。 如果,下肢后坐得快些就会前俯,慢些就会形成后仰。
3、在履的动作过程中,由於翻掌、沉肘和向后坐实左腿等,看来两掌似乎稍有低下的现象。 3、在履的动作过程中,由于翻掌、沉肘和向后坐实左腿等,看来两掌似乎稍有低下的现象。 其实两掌并不是有意识地向左“下”履。 其实两掌并不是有意识地向左“下”履。 这点在循著绷、履、挤、按四式规定的定步推手中也是如此:其中“履”式也同样只向左(或)履,并没有向下之处。 这点在循着绷、履、挤、按四式规定的定步推手中也是如此:其中“履”式也同样只向左(或)履,并没有向下之处。 所以,凡是向左(右)“下”履或向“下”履者,都是不正确的,因这与推手是不相符合的。 所以,凡是向左(右)“下”履或向“下”履者,都是不正确的,因这与推手是不相符合的。
4、履时左臂鬆鬆绷住,履的过程中,两手要保持著与推手中履式时同样的距离,也就是要与一手搭在对方腕节,一手搭在对方近肘节的大臂处来引进,使履化的距离相等,不可拉得太开,这叫做“上於两膊相系”。 4、履时左臂松松绷住,履的过程中,两手要保持着与推手中履式时同样的距离,也就是要与一手搭在对方腕节,一手搭在对方近肘节的大臂处来引进,使履化的距离相等,不可拉得太开,这叫做“上于两膊相系”。

三、挤式要点: 三、挤式要点:
1、前挤时上身不可俯或后仰;肩部不可耸起,须放鬆下沉;臀部不可凸出;肘部不可抬起,须稍低於腕。 1、前挤时上身不可俯或后仰;肩部不可耸起,须放松下沉;臀部不可凸出;肘部不可抬起,须稍低于腕。
2、挤出后左掌与右脉门之间要似挨非挨。 2、挤出后左掌与右脉门之间要似挨非挨。
四、按式要点: 四、按式要点:
1、重心渐渐后移时,右胯根(股骨头关节)微向后抽,使身体正对前方,不致偏向左斜角。 1、重心渐渐后移时,右胯根(股骨头关节)微向后抽,使身体正对前方,不致偏向左斜角。
2、两掌要随胯后坐抹后,要鬆肩,两肘不可外凸。 2、两掌要随胯后坐抹后,要松肩,两肘不可外凸。
3、两掌须随重心前移而向前按出,呈微微往上的弧形,但幅度不宜大;两臂与肩部不可紧张,不可耸肩,两肘不可用力挺直,身体不可前俯或后仰。 3、两掌须随重心前移而向前按出,呈微微往上的弧形,但幅度不宜大;两臂与肩部不可紧张,不可耸肩,两肘不可用力挺直,身体不可前俯或后仰。
4、两掌尚未按出时,左掌心斜朝右面前方,右掌心斜朝左面前方;两掌按出时,掌心须随按随向前转,但两掌心不可转至朝正前方;同时要求两掌根下沉,拇指一侧微往后翘。 4、两掌尚未按出时,左掌心斜朝右面前方,右掌心斜朝左面前方;两掌按出时,掌心须随按随向前转,但两掌心不可转至朝正前方;同时要求两掌根下沉,拇指一侧微往后翘。
5、初学太极拳时,首先要把整套的所有动作和姿势都做準确,然后在做每个动作的同时还要练习运劲。 5、初学太极拳时,首先要把整套的所有动作和姿势都做准确,然后在做每个动作的同时还要练习运劲。
太极拳的劲点是随著动作的不断变换而不断转移的,所以动作要“绵绵不断”,“动劲如抽丝”。 太极拳的劲点是随着动作的不断变换而不断转移的,所以动作要“绵绵不断”,“动劲如抽丝”。 现以揽雀尾中各动作为例,逐图指出劲点所在和主要部分,以便学者参考和细心体会。 现以揽雀尾中各动作为例,逐图指出劲点所在和主要部分,以便学者参考和细心体会。
劲点已如上述,这里再谈一下劲的来源。 劲点已如上述,这里再谈一下劲的来源。
劲的来源是“其根在脚,发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例如按式,从图16过渡到17,两脚支撑地面是其根。 劲的来源是“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例如按式,从图16过渡到17,两脚支撑地面是其根。 譬如要推动一辆载货的手推车,必然要依靠两脚支撑地面,如果两脚凌空没有去撑点,要推动车辆是不可设想的,因此说“其根在脚”(练拳时包括上步、退步或原地支撑)。 譬如要推动一辆载货的手推车,必然要依靠两脚支撑地面,如果两脚凌空没有去撑点,要推动车辆是不可设想的,因此说“其根在脚”(练拳时包括上步、退步或原地支撑)。 右腿前弓,左腿右蹬是“发於腿”。 右腿前弓,左腿右蹬是“发于腿”。 譬如要向前推动手推车,两脚虽支撑地面,但必然还要借助於前腿前弓与后腿后蹬。 譬如要向前推动手推车,两脚虽支撑地面,但必然还要借助于前腿前弓与后腿后蹬。
当重心后坐转为重心前移时,腰部微微向上,而后向下、向前绕一弧形,以引导著劲力和掌握著动作的方向向前(其他如转体动作以腰向左右转动来引导劲力和掌握动作的方向),这叫做“主宰於腰”,或“腰为车轴”。 当重心后坐转为重心前移时,腰部微微向上,而后向下、向前绕一弧形,以引导着劲力和掌握着动作的方向向前(其他如转体动作以腰向左右转动来引导劲力和掌握动作的方向),这叫做“主宰于腰”,或“腰为车轴”。 通过脊部和背部的肌肉由缓缓收缩转为渐渐伸展,将劲力渐渐旋转递经肩、肘而到达掌根向前按出,并且手指也有劲力到达的感觉,这叫做“力由脊发”而达到“形於手指”。 通过脊部和背部的肌肉由缓缓收缩转为渐渐伸展,将劲力渐渐旋转递经肩、肘而到达掌根向前按出,并且手指也有劲力到达的感觉,这叫做“力由脊发”而达到“形于手指”。
同时,劲的转换也须这样。 同时,劲的转换也须这样。 例如由绷转为履式,也是通过由脚而腿而腰地将图在右手原在近腕部橈骨一侧的劲点,移经小指一侧腕部,到达近腕部的尺骨一侧,将左手原在掌根的劲点,移经食指和大拇指的一侧,到达近腕部的橈骨一侧的。 例如由绷转为履式,也是通过由脚而腿而腰地将图在右手原在近腕部桡骨一侧的劲点,移经小指一侧腕部,到达近腕部的尺骨一侧,将左手原在掌根的劲点,移经食指和大拇指的一侧,到达近腕部的桡骨一侧的。 但不可因此而现出由脚而腿而腰而脊背地先后挨次而动,显出断续;动作总须“节节贯串”、“完整一气”,所以仍要“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地协调一致(胸腹部分也必须在腰部的带动下相应地动著,决不是“含(了)胸”、“鬆(了)胯”就丢开不管,让他一直“含胸”、“鬆腰胯”地呆著不动)。 但不可因此而现出由脚而腿而腰而脊背地先后挨次而动,显出断续;动作总须“节节贯串”、“完整一气”,所以仍要“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地协调一致(胸腹部分也必须在腰部的带动下相应地动着,决不是“含(了)胸”、“松(了)胯”就丢开不管,让他一直“含胸”、“松腰胯”地呆着不动)。
但是,这里所指的劲点,并不是就在此处用力、使劲或紧张,而是仍然要求肌肉放鬆,动作缓慢、柔和,并仍须按照共同要点来做动作的。 但是,这里所指的劲点,并不是就在此处用力、使劲或紧张,而是仍然要求肌肉放松,动作缓慢、柔和,并仍须按照共同要点来做动作的。 至於运动,也是“先在心,后在身”,以意贯於这个部位,以意贯於这个部位,意到劲到,意之所在注处就有所感觉,这也是“内外一致”的一种锻炼方法。 至于运动,也是“先在心,后在身”,以意贯于这个部位,以意贯于这个部位,意到劲到,意之所在注处就有所感觉,这也是“内外一致”的一种锻炼方法。
初学者如果没有经验的都是当面给予指教,只要按照各要点準确地完成动作,日久之后由於动作的準确和熟练,这劲路也会自然產生,也会自然地“上下相随”、“内外一致”,这样也才不会產生流弊。 初学者如果没有经验的都是当面给予指教,只要按照各要点准确地完成动作,日久之后由于动作的准确和熟练,这劲路也会自然产生,也会自然地“上下相随”、“内外一致”,这样也才不会产生流弊。 由於每一动作都有一定的劲点移转,如果逐一讲介,势必连篇累牘。 由于每一动作都有一定的劲点移转,如果逐一讲介,势必连篇累牍。 因此,这里仅举一例以概其餘,后文不再逐一指出。 因此,这里仅举一例以概其余,后文不再逐一指出。 6、所谓“眼为心之苗”,是指从眼睛里可以看出思想的活动来,正如戏曲、舞蹈中传神的表演一样。 6、所谓“眼为心之苗”,是指从眼睛里可以看出思想的活动来,正如戏曲、舞蹈中传神的表演一样。 练习太极拳时,眼神是练好一套拳的重要部分。 练习太极拳时,眼神是练好一套拳的重要部分。
试举一例来分析一下眼神。 试举一例来分析一下眼神。 例如从左绷过渡到右绷时;身体左转,左肘向左后微下撤,眼神关及左小臂;身体右转,右臂将要绷出时,眼神移顾右小臂;当右臂还未绷足时眼神已稍先於手到达意念中所要绷出的方向;当右臂前绷时,眼虽已向前平视,但眼神须关及右臂前绷。 例如从左绷过渡到右绷时;身体左转,左肘向左后微下撤,眼神关及左小臂;身体右转,右臂将要绷出时,眼神移顾右小臂;当右臂还未绷足时眼神已稍先于手到达意念中所要绷出的方向;当右臂前绷时,眼虽已向前平视,但眼神须关及右臂前绷。
从这个动作来看,我们不难瞭解,在动作过程中眼神是要结合“左顾右盼”的。 从这个动作来看,我们不难了解,在动作过程中眼神是要结合“左顾右盼”的。 但左顾右盼并不是没有原则地左右乱看,而是应该与身体转动的方向一致。 但左顾右盼并不是没有原则地左右乱看,而是应该与身体转动的方向一致。 其实,有许多转体动作如果眼睛不转(眼与脸的方向当然应该一致),腰也会扭不过来;即使象左履式动作那样转体的幅度不大,但若是眼睛仍看著绷的方向,身体虽也能左转,可是就彆扭的很;可见如果转体幅度再大些,就更没法转体了。 其实,有许多转体动作如果眼睛不转(眼与脸的方向当然应该一致),腰也会扭不过来;即使象左履式动作那样转体的幅度不大,但若是眼睛仍看着绷的方向,身体虽也能左转,可是就别扭的很;可见如果转体幅度再大些,就更没法转体了。 另外,在“左顾右盼”时,仍不可忽略“虚灵顶劲”这个要求;不可为了要在左右移视时显得灵活而產生摇头晃脑的现象;也不可当手在上方或下方动作时產生仰头俯首的现象,而应该是“顶头悬”似地转动和用眼神关顾,这样才能显得既灵活又有神。 另外,在“左顾右盼”时,仍不可忽略“虚灵顶劲”这个要求;不可为了要在左右移视时显得灵活而产生摇头晃脑的现象;也不可当手在上方或下方动作时产生仰头俯首的现象,而应该是“顶头悬”似地转动和用眼神关顾,这样才能显得既灵活又有神。
当动作将要完成时,眼睛总是在稍先於手到达完成动作时的方向,要有“以眼领手”的表现,亦即眼睛要成为“心”的代表,并要结合“先在心,后在身”。 当动作将要完成时,眼睛总是在稍先于手到达完成动作时的方向,要有“以眼领手”的表现,亦即眼睛要成为“心”的代表,并要结合“先在心,后在身”。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心里想去拿一件东西,眼睛也总是先看这件东西,然后手才跟著去拿,道理都是一样的,所以,凡是动作向预定的方向去,眼神总须先去。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心里想去拿一件东西,眼睛也总是先看这件东西,然后手才跟着去拿,道理都是一样的,所以,凡是动作向预定的方向去,眼神总须先去。
虽然眼神先到,但并不是就丢开手不管了,仍然要关顾著手的动作直到到达为止。 虽然眼神先到,但并不是就丢开手不管了,仍然要关顾着手的动作直到到达为止。 这样,才能将“手、眼、身、法、步”各方面的动作达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地协调起来。 这样,才能将“手、眼、身、法、步”各方面的动作达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地协调起来。

第四式单鞭要点1、图18、19、20中,两掌前后抹转一个平面椭圆形时须随腰转动,同时两肘(肘尖须下沉)也须圆活地随两掌抹转而屈伸。 第四式单鞭要点1、图18、19、20中,两掌前后抹转一个平面椭圆形时须随腰转动,同时两肘(肘尖须下沉)也须圆活地随两掌抹转而屈伸。 两臂转动时距离要相等,总须前手去,后手跟,“两膊相系”不散漫。 两臂转动时距离要相等,总须前手去,后手跟,“两膊相系”不散漫。 当两掌向里抹转经胸前肘要含胸转腰才能圆活。 当两掌向里抹转经胸前肘要含胸转腰才能圆活。 但含胸要注意不可凹胸,并要注意胸部不可平板,所以拳论说:“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 但含胸要注意不可凹胸,并要注意胸部不可平板,所以拳论说:“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
2、上身要正直,避免前俯、后仰或向左歪斜。 2、上身要正直,避免前俯、后仰或向左歪斜。
3、要“沉肩坠肘”和鬆腰胯。 3、要“沉肩坠肘”和松腰胯。
4、定式时两臂与腿(左臂与左腿、右臂与右腿)方向要一致,上下要垂直,避免右臂斜朝右前斜方;膝部不可超出脚尖。 4、定式时两臂与腿(左臂与左腿、右臂与右腿)方向要一致,上下要垂直,避免右臂斜朝右前斜方;膝部不可超出脚尖。 鼻尖、眼尖、手尖要三尖对齐。 鼻尖、眼尖、手尖要三尖对齐。
5、右吊手的腕关节要弯曲,使五指撮拢下垂,与右足尖成一垂直线。 5、右吊手的腕关节要弯曲,使五指撮拢下垂,与右足尖成一垂直线。

第五式提手上式要点1、由单鞭过渡图24的两手动作是合劲,脚和手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第五式提手上式要点1、由单鞭过渡图24的两手动作是合劲,脚和手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2、做图24的姿势时,两肩和腰胯要放鬆,臀部不可凸出,身体应保持正直,胸部不可正对前方。 2、做图24的姿势时,两肩和腰胯要放松,臀部不可凸出,身体应保持正直,胸部不可正对前方。 脚跟虚点地面,脚尖微微抬起,不要翘得太高,右膝要微弓,不可挺直。 脚跟虚点地面,脚尖微微抬起,不要翘得太高,右膝要微弓,不可挺直。 要坐腕。 要坐腕。 重心应全部坐于左腿上。 重心应全部坐于左腿上。
3、由图24开始向图27过渡时,由於左胯根内收,左腿要有继续微微下蹲的现象。 3、由图24开始向图27过渡时,由于左胯根内收,左腿要有继续微微下蹲的现象。 在挤的同进须有靠的意思,但不可耸肩;身要正直,不可前俯。 在挤的同进须有靠的意思,但不可耸肩;身要正直,不可前俯。

第六式白鹤亮翅要点1、由提手上势过渡到白鹤亮翅时要有朝上的气势,但右腿仍要下坐,要拔腰,这样就有著上下对拉,身肢拔长的感觉,但要注意不可形成挺腹;顶劲下领,精神就提得起;沉气落胯,下体就稳重;左脚尖要虚点地面,不可用来支撑身体。 第六式白鹤亮翅要点1、由提手上势过渡到白鹤亮翅时要有朝上的气势,但右腿仍要下坐,要拔腰,这样就有着上下对拉,身肢拔长的感觉,但要注意不可形成挺腹;顶劲下领,精神就提得起;沉气落胯,下体就稳重;左脚尖要虚点地面,不可用来支撑身体。
2、成白鹤亮翅式时,两臂要呈弧形,不可挺直;右掌虽在右额前上方,但不可抬肘、耸肩,要鬆肩沉肘、坐腕;身体仍须保持中正,不可前俯、后仰,不可挺胸、凸臀。 2、成白鹤亮翅式时,两臂要呈弧形,不可挺直;右掌虽在右额前上方,但不可抬肘、耸肩,要松肩沉肘、坐腕;身体仍须保持中正,不可前俯、后仰,不可挺胸、凸臀。

第七式左搂膝拗步要点1、两手必须随腰的转动而动作;腰部由右转变为左转时,切不可摇晃,因为一摇晃,上体势必或侧或倾或仰或俯,与“立身中正”的要求不符。 第七式左搂膝拗步要点1、两手必须随腰的转动而动作;腰部由右转变为左转时,切不可摇晃,因为一摇晃,上体势必或侧或倾或仰或俯,与“立身中正”的要求不符。 向前迈步时,上体也仍要正直,避免前俯、后仰。 向前迈步时,上体也仍要正直,避免前俯、后仰。 在迈步过程中,因为只有下蹲的一腿作支撑,所以往往会为了照顾身体的平稳而把臀部凸出,这就是不符合“敛臀”和“尾閭正中”的要求了,这点必须注意。 在迈步过程中,因为只有下蹲的一腿作支撑,所以往往会为了照顾身体的平稳而把臀部凸出,这就是不符合“敛臀”和“尾闾正中”的要求了,这点必须注意。 定式时两手应该同时到齐,不要一隻手已停著,另一隻手还在运转。 定式时两手应该同时到齐,不要一只手已停着,另一只手还在运转。
2、由图30过渡到图31时,右掌自下向右上移要与左脚提起一致;体左转、变弓步与右掌推出要一致。 2、由图30过渡到图31时,右掌自下向右上移要与左脚提起一致;体左转、变弓步与右掌推出要一致。 整个搂膝拗步动作要做得协调、圆满、柔和,不可有滞顿或棱角的现象。 整个搂膝拗步动作要做得协调、圆满、柔和,不可有滞顿或棱角的现象。
3、右肩往下鬆沉时,不可形成右肩低左肩高的现象。 3、右肩往下松沉时,不可形成右肩低左肩高的现象。 整套动作中双肩须平齐。 整套动作中双肩须平齐。
4、凡搂膝拗步中搂膝的一臂要呈弧形,避免伸直;推出的右掌,要微微旋转而推出,但到定式时,掌心不可正对前方,须稍朝左斜;两掌要坐腕。 4、凡搂膝拗步中搂膝的一臂要呈弧形,避免伸直;推出的右掌,要微微旋转而推出,但到定式时,掌心不可正对前方,须稍朝左斜;两掌要坐腕。
第八式手挥琵琶要点1、由搂膝拗步变为手挥琵琶时,重心前移和后坐都要求上体正直,不可前俯或后仰。 第八式手挥琵琶要点1、由搂膝拗步变为手挥琵琶时,重心前移和后坐都要求上体正直,不可前俯或后仰。
2、右掌后撤收回肘,要以腰为轴,要鬆肩、坠肘、沉腕这样节节贯串地收回;要以身领手,不可先将右掌撤回而不顾肩肘部分。 2、右掌后撤收回肘,要以腰为轴,要松肩、坠肘、沉腕这样节节贯串地收回;要以身领手,不可先将右掌撤回而不顾肩肘部分。
3、左掌上举要带弧形,左臂也不可挺直。 3、左掌上举要带弧形,左臂也不可挺直。
4、做手挥琵琶动作时要有下沉的气势,但精神仍要具有轻灵活泼的意思。 4、做手挥琵琶动作时要有下沉的气势,但精神仍要具有轻灵活泼的意思。

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要点1、同前搂膝拗步的要点。 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要点1、同前搂膝拗步的要点。
2、练习该拳套时,其步型中弓步、虚步的两脚不可站在一条横线上,如“丁”状,这样容易產生重心不稳和蹩扭的现象;必须后一脚与前一脚彼此稍微离开横线,左弓步须如“右八”状,右虚步须如“左八”状。 2、练习该拳套时,其步型中弓步、虚步的两脚不可站在一条横线上,如“丁”状,这样容易产生重心不稳和蹩扭的现象;必须后一脚与前一脚彼此稍微离开横线,左弓步须如“右八”状,右虚步须如“左八”状。 所以每当上步或退步时就应注意落步的地点要稍开一些,才显得平稳。 所以每当上步或退步时就应注意落步的地点要稍开一些,才显得平稳。 “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太极拳论》这句话,也包括步型与步法的正确性在内。) “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太极拳论》这句话,也包括步型与步法的正确性在内。)

第十式手挥琵琶要点同第八式。 第十式手挥琵琶要点同第八式。
第十一式左搂膝拗步要点同第九式。 第十一式左搂膝拗步要点同第九式。

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要点1、在连续进步时,要求“迈步如猫行”并要求速度均匀。 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要点1、在连续进步时,要求“迈步如猫行”并要求速度均匀。 上下相随;上身要正直,不可歪斜和仰俯;右脚前上一步时要比一般步型更开得阔一些,并要避免上体随右脚上步而向右倾斜。 上下相随;上身要正直,不可歪斜和仰俯;右脚前上一步时要比一般步型更开得阔一些,并要避免上体随右脚上步而向右倾斜。
2、步法和手法要随腰转动,右拳搬出时不可离身体太远,并注意不可抬肘;右拳打出时要随腰转动,并随打随著臂微内旋,使虎口转朝上,右拳打出时中间经由心口向前打出,这叫做“拳从心发”。 2、步法和手法要随腰转动,右拳搬出时不可离身体太远,并注意不可抬肘;右拳打出时要随腰转动,并随打随着臂微内旋,使虎口转朝上,右拳打出时中间经由心口向前打出,这叫做“拳从心发”。
3、练该拳套时,拳要自然握实,不可用力握紧。 3、练该拳套时,拳要自然握实,不可用力握紧。

第十三式如封似闭要点1、两臂须随身体后坐回收;两臂交叉时要避免两肩缩拢或耸起;要鬆肩坠肘,两肘略分开,腋下须留有餘地,约可容一拳,但肘部不可外凸或抬起;同时两肘不可后撤到身体后方,以免把自己困住。 第十三式如封似闭要点1、两臂须随身体后坐回收;两臂交叉时要避免两肩缩拢或耸起;要松肩坠肘,两肘略分开,腋下须留有余地,约可容一拳,但肘部不可外凸或抬起;同时两肘不可后撤到身体后方,以免把自己困住。
2、重心后称要坐实右腿,鬆腰胯,不要做成重心没有后移,单是仰身;后坐仍要保持上体正直。 2、重心后称要坐实右腿,松腰胯,不要做成重心没有后移,单是仰身;后坐仍要保持上体正直。 重心前移后退时,要注意胸、腹的齐进齐退,不先不后,身法就能保持中正,不致形成前俯后仰。 重心前移后退时,要注意胸、腹的齐进齐退,不先不后,身法就能保持中正,不致形成前俯后仰。

第十四式十字手要点1、当左脚尖里扣渐至踏实时,右脚跟即渐渐离地提起,须象翘翘板一样此伏彼起。 第十四式十字手要点1、当左脚尖里扣渐至踏实时,右脚跟即渐渐离地提起,须象翘翘板一样此伏彼起。 这也是步法中分清虚实的锻炼方法的一种。 这也是步法中分清虚实的锻炼方法的一种。 当右脚一踏实,就接作下一动,即左脚尖里扣。 当右脚一踏实,就接作下一动,即左脚尖里扣。
2、整个十字手的动作,要上下相随,要同时开始动作,同时完成,务求协调一致。 2、整个十字手的动作,要上下相随,要同时开始动作,同时完成,务求协调一致。
3、十字手的两臂须呈环形,须鬆肩沉肘,不可耸肩抬肘。 3、十字手的两臂须呈环形,须松肩沉肘,不可耸肩抬肘。
4、两腿起立时,身体各部都须放鬆。 4、两腿起立时,身体各部都须放松。

第十五式抱虎归山要点与揽雀尾相同。 第十五式抱虎归山要点与揽雀尾相同。

第十六式肘底看锤要点1、自抱虎归山过渡到肘底看捶的动作鬚根据“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和“绵绵不断”的要求进行,勿使有棱角和停顿处,要做得圆满、协调。 第十六式肘底看锤要点1、自抱虎归山过渡到肘底看捶的动作须根据“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和“绵绵不断”的要求进行,勿使有棱角和停顿处,要做得圆满、协调。 步法和手法均须随腰转动。 步法和手法均须随腰转动。 两脚不要双重,要此起彼落,象翘翘板一样。 两脚不要双重,要此起彼落,象翘翘板一样。
2、当两掌向左平移时,要注意勿使右掌握下,在平移过程中右掌须坐腕;平移时左手去,右手跟,距离要均等。 2、当两掌向左平移时,要注意勿使右掌握下,在平移过程中右掌须坐腕;平移时左手去,右手跟,距离要均等。
3、做图74的姿势时,左膝要自然微弓;注意两肩不要上耸, 鬆腰胯;两臂须呈弧形,不可挺直,胸部不要正对前方,要侧朝右前斜方;左掌要坐腕。 3、做图74的姿势时,左膝要自然微弓;注意两肩不要上耸,松腰胯;两臂须呈弧形,不可挺直,胸部不要正对前方,要侧朝右前斜方;左掌要坐腕。

第十七式左右倒撵猴要点1、在连续退步时要注意不要踏在一条线上,要稍离开些。 第十七式左右倒撵猴要点1、在连续退步时要注意不要踏在一条线上,要稍离开些。 当一腿提起準备退步时,另一支撑腿不可起立,须仍保持虚步时的高低;注意上体不要前俯。 当一腿提起准备退步时,另一支撑腿不可起立,须仍保持虚步时的高低;注意上体不要前俯。
2、当一掌后抽时,须经胯旁,初学者往往做成经肋旁,手臂就成直角而不成弧形,就显得不宽舒和蹩扭。 2、当一掌后抽时,须经胯旁,初学者往往做成经肋旁,手臂就成直角而不成弧形,就显得不宽舒和蹩扭。
3、按上述倒撵猴动作是三个,即退三步,为了加大运动量也可以做五式七个(必须逢单数才能接下一拳式)但如果倒撵猴五或七个,后面的“云手”也必须相应地增加为五或七个,否则收势时就会收不回原地。 3、按上述倒撵猴动作是三个,即退三步,为了加大运动量也可以做五式七个(必须逢单数才能接下一拳式)但如果倒撵猴五或七个,后面的“云手”也必须相应地增加为五或七个,否则收势时就会收不回原地。

第十八斜飞式要点1、右脚向右后方迈步时,身体平衡较难掌握,往往右脚落地时显得笨重;须坐实左腿, 鬆腰胯,先转腰,随转腰向右后渐渐迈出,才会显得轻灵,同时可避免上体前俯。 第十八斜飞式要点1、右脚向右后方迈步时,身体平衡较难掌握,往往右脚落地时显得笨重;须坐实左腿,松腰胯,先转腰,随转腰向右后渐渐迈出,才会显得轻灵,同时可避免上体前俯。
2、左臂在两掌合抱时须含有绷意,右掌向右后上方列出时,劲要起於脚,发於腿,主宰於腰,通於脊背,由肩到肘,由肘到手,节节贯串地列出,身、手、步协调,说到一齐俱到,不先不后;不要单以手列出。 2、左臂在两掌合抱时须含有绷意,右掌向右后上方列出时,劲要起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通于脊背,由肩到肘,由肘到手,节节贯串地列出,身、手、步协调,说到一齐俱到,不先不后;不要单以手列出。 身、手、步协调,说到一齐俱到,不先不后;不要单以手列出,丢开其他部分不管,就达不到“上下相随”和劲路上的要求。 身、手、步协调,说到一齐俱到,不先不后;不要单以手列出,丢开其他部分不管,就达不到“上下相随”和劲路上的要求。 列出时右臂要微屈。 列出时右臂要微屈。
3、由於右脚迈步较难掌握,所以还要注意速度上的均匀,避免產生顿停的现象。 3、由于右脚迈步较难掌握,所以还要注意速度上的均匀,避免产生顿停的现象。

第十九式提手上势要点1、由斜飞式过渡到图87的动作,腰部以及上下肢动作要同时开始,同时完成。 第十九式提手上势要点1、由斜飞式过渡到图87的动作,腰部以及上下肢动作要同时开始,同时完成。
2、与五式相同。 2、与五式相同。

第二十式白鹤亮翅要点与六式相同。 第二十式白鹤亮翅要点与六式相同。

第二十一式左搂膝拗步要点与七式相同。 第二十一式左搂膝拗步要点与七式相同。

第二十二式海底针要点1、左脚提起,略里收落下时,右腿要渐渐下蹲,左脚尖渐渐落下虚点地面,重心须全部由右腿支撑。 第二十二式海底针要点1、左脚提起,略里收落下时,右腿要渐渐下蹲,左脚尖渐渐落下虚点地面,重心须全部由右腿支撑。
2、右腕向里提回时要防止耸肩抬肘。 2、右腕向里提回时要防止耸肩抬肘。
3、做海底针时,左掌似乎没有很明显的动作,因此初学者往往把左掌的动作忽略掉,其实左掌必须随重心前移、后坐和转腰进行动作,否则就不符合“一动无有不动”的要求。 3、做海底针时,左掌似乎没有很明显的动作,因此初学者往往把左掌的动作忽略掉,其实左掌必须随重心前移、后坐和转腰进行动作,否则就不符合“一动无有不动”的要求。 另外,两臂不可伸直,须微屈。 另外,两臂不可伸直,须微屈。
4、右掌向前下插要随右腿下蹲和折腰而动作,并要以肩催肘、肘催手,节节贯串地下插。 4、右掌向前下插要随右腿下蹲和折腰而动作,并要以肩催肘、肘催手,节节贯串地下插。
5、折腰时,自颈脊至腰脊要保持成一直线,不可抵头、弓背。 5、折腰时,自颈脊至腰脊要保持成一直线,不可抵头、弓背。 眼视右掌前方,但不可把头抬起。 眼视右掌前方,但不可把头抬起。 要注意顶劲和沉气,上下一气贯通。 要注意顶劲和沉气,上下一气贯通。

第二十三扇通背要点1、左脚前迈时右腿要坐实,不可站起,落步时不可太快,速度要均匀,并防止身体摇晃和前俯后仰。 第二十三扇通背要点1、左脚前迈时右腿要坐实,不可站起,落步时不可太快,速度要均匀,并防止身体摇晃和前俯后仰。
2、变左弓步、左掌前推与右掌上托三动作要一致。 2、变左弓步、左掌前推与右掌上托三动作要一致。
3、右掌上托要防止耸肩抬肘,左掌推出时,掌心不可正对前方,并要坐腕。 3、右掌上托要防止耸肩抬肘,左掌推出时,掌心不可正对前方,并要坐腕。 4、做扇通背的动作时往往容易挺胸、直臂,这就会不符合“劲以曲蓄而有餘”的要求,同进也不符合“含胸拔背”的要求。 4、做扇通背的动作时往往容易挺胸、直臂,这就会不符合“劲以曲蓄而有余”的要求,同进也不符合“含胸拔背”的要求。 所谓“劲以曲蓄而有餘”,就是要使动作还有伸展的餘地,因此做太极拳的任何动作时手臂与两腿都不可伸直或挺直。 所谓“劲以曲蓄而有余”,就是要使动作还有伸展的余地,因此做太极拳的任何动作时手臂与两腿都不可伸直或挺直。 弧形要求圆满,处处要有能“八面去撑”的意思。 弧形要求圆满,处处要有能“八面去撑”的意思。
      

第二十四式撇身捶要点1、手法和步法要随腰转动,并要协调一致。 第二十四式撇身捶要点1、手法和步法要随腰转动,并要协调一致。
2、右脚落步时不要踏在一条线上,并注意右脚尖要正对前方,不要外撇。 2、右脚落步时不要踏在一条线上,并注意右脚尖要正对前方,不要外撇。
3、图93的姿势在动作过程中要清楚、正确地显示出来,不要糊乱地划过去,但也不可因此停顿。 3、图93的姿势在动作过程中要清楚、正确地显示出来,不要糊乱地划过去,但也不可因此停顿。

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要点1、此式与前面的进步搬拦捶各在其承上的连接动作上不同,前面的“进步搬拦捶”是上承左搂膝拗步,而该式是从撇身过渡而来。 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要点1、此式与前面的进步搬拦捶各在其承上的连接动作上不同,前面的“进步搬拦捶”是上承左搂膝拗步,而该式是从撇身过渡而来。
2、与前进步搬拦捶要点相同。 2、与前进步搬拦捶要点相同。

第二十六式上步揽雀尾要点与第三式相同。 第二十六式上步揽雀尾要点与第三式相同。

第二十七式单鞭要点与第四式相同。 第二十七式单鞭要点与第四式相同。

第二十八式云手要点1、运手时,身体转动要以腰脊为轴,要徐徐转动要以腰兴不可胡乱摆动,上体不可倾斜,要保持“立身中正”。 第二十八式云手要点1、运手时,身体转动要以腰脊为轴,要徐徐转动要以腰兴不可胡乱摆动,上体不可倾斜,要保持“立身中正”。
2、两臂要随腰运转,要自然、圆活。 2、两臂要随腰运转,要自然、圆活。 经下面向左或右向上运时要含有上抄之意;运转到上面的左或右肘不可抬起,小臂要鬆鬆绷住而运转。 经下面向左或右向上运时要含有上抄之意;运转到上面的左或右肘不可抬起,小臂要松松绷住而运转。 两臂一上一下,一左一右,更迭运转:左手为主时,右手相随;右手为主时,左手相随;不散漫,不僵滞。 两臂一上一下,一左一右,更迭运转:左手为主时,右手相随;右手为主时,左手相随;不散漫,不僵滞。
3、脚提起时要脚跟先离地,踏下时要以脚尖先著地;当踏下的却跟一经踏实,另一脚跟即离地,要此伏彼起,象翘翘板一样。 3、脚提起时要脚跟先离地,踏下时要以脚尖先着地;当踏下的却跟一经踏实,另一脚跟即离地,要此伏彼起,象翘翘板一样。
4、自动作三到六为一个云手,后面又有两个是重复动作,共有三个云手。 4、自动作三到六为一个云手,后面又有两个是重复动作,共有三个云手。 在上述倒撵猴的要点中已经提到,如果场地宽阔而要加大运动量,将倒撵猴重复为五或七个,则云手也要从三个增为五或七个,然后再接著做动作十五,由动作十五再接下一拳式“单鞭”。 在上述倒撵猴的要点中已经提到,如果场地宽阔而要加大运动量,将倒撵猴重复为五或七个,则云手也要从三个增为五或七个,然后再接着做动作十五,由动作十五再接下一拳式“单鞭”。

第二十九式单鞭要点与第四式相同。 第二十九式单鞭要点与第四式相同。

第三十式高探马要点1、当重心移向右腿时,要坐实右腿,要以左胯根渐渐里收来带动左脚提起,同时上体不可后仰;当左脚一经离地收回,右腿即渐渐起立,顶劲要具有冲霄之意,沉气於小腹,有上下对拉,拔长身肢之意。 第三十式高探马要点1、当重心移向右腿时,要坐实右腿,要以左胯根渐渐里收来带动左脚提起,同时上体不可后仰;当左脚一经离地收回,右腿即渐渐起立,顶劲要具有冲霄之意,沉气于小腹,有上下对拉,拔长身肢之意。
2、两臂要呈弧形。 2、两臂要呈弧形。 右掌前探时不可耸肩。 右掌前探时不可耸肩。 要拔腰,但不可挺胸或弓背。 要拔腰,但不可挺胸或弓背。 右臂不可挺直;手指不可朝前,朝前就会失掉坐腕的意思。 右臂不可挺直;手指不可朝前,朝前就会失掉坐腕的意思。

第三十一式左右分脚一、右分脚要点: 第三十一式左右分脚一、右分脚要点:
1、两掌各抹转一个平圆时,臂要呈弧形,肘部稍沉,抹转平圆要均匀。 1、两掌各抹转一个平圆时,臂要呈弧形,肘部稍沉,抹转平圆要均匀。 右臂在抹转后探出时也不可挺直。 右臂在抹转后探出时也不可挺直。
2、两掌合抱交叉仍须随左腿起立而柔和地向上向外微移,才显得轻灵、沉著。 2、两掌合抱交叉仍须随左腿起立而柔和地向上向外微移,才显得轻灵、沉着。 如果左腿起立时两掌交叉 如果左腿起立时两掌交叉

著不动,就会產生呆滞现象。 着不动,就会产生呆滞现象。 合抱时两掌腕部不可鬆懈地弯曲。 合抱时两掌腕部不可松懈地弯曲。
3、两手分开要和右分脚一致。 3、两手分开要和右分脚一致。 同时两臂也不可伸直,要微屈肘使前臂稍向身前方弯屈;肘部也须略沉,低於腕部,并要坐腕。 同时两臂也不可伸直,要微屈肘使前臂稍向身前方弯屈;肘部也须略沉,低于腕部,并要坐腕。
4、分脚时身体要稳定,不可俯、仰、倾、侧;两肩不可为了保持身体平衡而紧张,仍须鬆肩。 4、分脚时身体要稳定,不可俯、仰、倾、侧;两肩不可为了保持身体平衡而紧张,仍须松肩。 只有“虚灵顶劲”和“气沉丹田”才会使身体易於保持平衡。 只有“虚灵顶劲”和“气沉丹田”才会使身体易于保持平衡。
二、左分脚要点: 二、左分脚要点:
与右分脚同,惟左右式相反。 与右分脚同,惟左右式相反。

第三十二式转身蹬脚要点1、同前右分脚要点。 第三十二式转身蹬脚要点1、同前右分脚要点。
2、左腿须随转身收回,不可著地,要“含胸拔背”,不可后仰。 2、左腿须随转身收回,不可着地,要“含胸拔背”,不可后仰。
3、左脚蹬出时要以脚跟为著力点。 3、左脚蹬出时要以脚跟为着力点。
注:杨橙甫老师原来的分脚、蹬脚,都是提膝后迅速踢出,劲透脚尖或脚跟,踢出时都有风声,后来他改为缓缓踢出或蹬出。 注:杨橙甫老师原来的分脚、蹬脚,都是提膝后迅速踢出,劲透脚尖或脚跟,踢出时都有风声,后来他改为缓缓踢出或蹬出。

第三十三式左右搂膝拗步要点与第九式要点相同。 第三十三式左右搂膝拗步要点与第九式要点相同。

第三十四式进步栽捶要点1、当左脚前迈脚跟尚未著地时,注意上体保持正直;当左掌搂过左膝时,上体随右拳下打折腰,并沉腰胯。 第三十四式进步栽捶要点1、当左脚前迈脚跟尚未着地时,注意上体保持正直;当左掌搂过左膝时,上体随右拳下打折腰,并沉腰胯。 但折腰时,自颈脊到腰脊仍要保持成直线,不可弓背、低头或抬头。 但折腰时,自颈脊到腰脊仍要保持成直线,不可弓背、低头或抬头。
2、眼视右拳前方,但不可抬头。 2、眼视右拳前方,但不可抬头。
3、两肘须微屈,不可挺直。 3、两肘须微屈,不可挺直。

第三十五式翻身撇身捶要点与第二十四式相同。 第三十五式翻身撇身捶要点与第二十四式相同。

第三十六式进步搬拦捶要点与第二十五式相同,惟方向相反。 第三十六式进步搬拦捶要点与第二十五式相同,惟方向相反。

第三十七右蹬脚要点1、与第三十一式“左右分脚”要点相同。 第三十七右蹬脚要点1、与第三十一式“左右分脚”要点相同。
2、右脚蹬出时要以脚跟为力点。 2、右脚蹬出时要以脚跟为力点。

第三十八式左打虎式要点1、右蹬脚后,右脚下落时,左腿要相应地下蹲来控制右脚轻缓地著地,这样才符合既轻灵又沉著的要求;如果单是右脚落下,就显得平板呆滞。 第三十八式左打虎式要点1、右蹬脚后,右脚下落时,左腿要相应地下蹲来控制右脚轻缓地着地,这样才符合既轻灵又沉着的要求;如果单是右脚落下,就显得平板呆滞。
2、左脚迈步时要注意“迈步如猫行”要的求,同进上体要保持正直。 2、左脚迈步时要注意“迈步如猫行”要的求,同进上体要保持正直。
3、两手过渡为打虎式时,弧形要走得圆,不要有棱角。 3、两手过渡为打虎式时,弧形要走得圆,不要有棱角。 上下肢要相随一致。 上下肢要相随一致。 4、当左手经过左膝前时,掌心朝上要有搂膝之意。 4、当左手经过左膝前时,掌心朝上要有搂膝之意。
5、成打虎式时,两臂要呈弧形,圆满地曲蓄,肩部防止上耸。 5、成打虎式时,两臂要呈弧形,圆满地曲蓄,肩部防止上耸。

第三十九式右打虎式要点与左打虎式相同,惟左右相反。 第三十九式右打虎式要点与左打虎式相同,惟左右相反。

第四十式回身右蹬脚要点与前“右蹬脚”相同。 第四十式回身右蹬脚要点与前“右蹬脚”相同。

第四十一式双峰贯耳要点1、迈步时要坐实左腿,收右胯根,然后以左腿渐渐下蹲来控制右腿前迈,上身保持正直。 第四十一式双峰贯耳要点1、迈步时要坐实左腿,收右胯根,然后以左腿渐渐下蹲来控制右腿前迈,上身保持正直。 迈步的速度要均匀。 迈步的速度要均匀。
2、随著落胯、沉气、 鬆肩,两掌向下经膝旁时,要以两肘下沉来带动两掌下落,不可单是两掌下落,要用整体的劲使掌背沉著鬆净地下落。 2、随着落胯、沉气、松肩,两掌向下经膝旁时,要以两肘下沉来带动两掌下落,不可单是两掌下落,要用整体的劲使掌背沉着松净地下落。
3、两拳向前上勾击要与右弓步协调一致。 3、两拳向前上勾击要与右弓步协调一致。

第四十二式左蹬脚要点与第三十七相,惟左右相反。 第四十二式左蹬脚要点与第三十七相,惟左右相反。

第四十三式转身右蹬脚要点1、与第三十七式要点相同。 第四十三式转身右蹬脚要点1、与第三十七式要点相同。
2、转身时须借右脚辗地(一经辗地,脚跟即离地)和左腿摆动之势,才能迅速圆润地转向后面。 2、转身时须借右脚辗地(一经辗地,脚跟即离地)和左腿摆动之势,才能迅速圆润地转向后面。 转身时,身体不可前俯后仰,否则会產生不稳定的现象。 转身时,身体不可前俯后仰,否则会产生不稳定的现象。
3、两掌合抱交叉要与转身动作同时开始,同时完成。 3、两掌合抱交叉要与转身动作同时开始,同时完成。

第四十四式进步搬拦捶要点与第十二式要点相同。 第四十四式进步搬拦捶要点与第十二式要点相同。

第四十五式如封似闭要点与上同。 第四十五式如封似闭要点与上同。

第四十六式十字手要点与上同。 第四十六式十字手要点与上同。

第四十七式抱虎归山要点与上同 第四十七式抱虎归山要点与上同

第四十八式斜单鞭要点与上同,惟方向正斜不同。 第四十八式斜单鞭要点与上同,惟方向正斜不同。

第四十九式野马分鬃要点1、野马分鬃的弓步比一般弓步稍微开一些,但不到45度斜角;脚尖要与膝盖方向一致。 第四十九式野马分鬃要点1、野马分鬃的弓步比一般弓步稍微开一些,但不到45度斜角;脚尖要与膝盖方向一致。
2、两掌成抱球状时,注意不可抬肘。 2、两掌成抱球状时,注意不可抬肘。
3、右或左手列出时要随腰转动,并要由肩到肘、由肘到手节节贯串地向外列出。 3、右或左手列出时要随腰转动,并要由肩到肘、由肘到手节节贯串地向外列出。 同时列出与转体、变弓步要协调一致。 同时列出与转体、变弓步要协调一致。 不采的一手不要离胯部太近。 不采的一手不要离胯部太近。 两臂要呈弧形。 两臂要呈弧形。

第五十式揽雀尾要点与上同 第五十式揽雀尾要点与上同

第五十一式单鞭要点与上同 第五十一式单鞭要点与上同

第五十二式玉女穿梭要点1、玉女穿梭共有四个,方向是朝著四个斜角。 第五十二式玉女穿梭要点1、玉女穿梭共有四个,方向是朝着四个斜角。
2、在每个转身或上步时,不可起立,身体要保持正直,动作要连贯、均匀,上下相随,协调一致。 2、在每个转身或上步时,不可起立,身体要保持正直,动作要连贯、均匀,上下相随,协调一致。
3、一掌向前上翻时要防止引肩上耸或抬肘;推出一手的臂部不要挺直,要稍屈。 3、一掌向前上翻时要防止引肩上耸或抬肘;推出一手的臂部不要挺直,要稍屈。
4、变弓步,一掌前推时,脚尖、膝盖、身体、面目与推出的一掌方向要一致地朝著斜角。 4、变弓步,一掌前推时,脚尖、膝盖、身体、面目与推出的一掌方向要一致地朝着斜角。

第五十三式揽雀尾要点与上同。 第五十三式揽雀尾要点与上同。

第五十四式单鞭要点与上同。 第五十四式单鞭要点与上同。

第五十五式云手要点与上同。 第五十五式云手要点与上同。

第五十六式单鞭要点与上同。 第五十六式单鞭要点与上同。

第五十七式下势要点1、左掌弧形里收下移时,须随身体重心后移鬆腰胯,鬆肩部,下沉肘部,这样才能节节贯串带动左掌里收下移。 第五十七式下势要点1、左掌弧形里收下移时,须随身体重心后移松腰胯,松肩部,下沉肘部,这样才能节节贯串带动左掌里收下移。 左掌由里收下移到前穿要圆活,掌指要朝前(东)掌心朝南。 左掌由里收下移到前穿要圆活,掌指要朝前(东)掌心朝南。
2、做下势动作时要防止身体前俯,低头和臀部突出,要仍然保持上体正直,并要注意不可挺胸。 2、做下势动作时要防止身体前俯,低头和臀部突出,要仍然保持上体正直,并要注意不可挺胸。
3、成左仆步时,左膝屈微,左腿不可用力挺直。 3、成左仆步时,左膝屈微,左腿不可用力挺直。
4、眼神虽随左掌,但当左掌由下向前穿时,不可低头。 4、眼神虽随左掌,但当左掌由下向前穿时,不可低头。

第五十八式金鸡独立要点1、由下势左仆腿起,重心前移时,要左腿渐屈,右腿渐蹬, 鬆腰胯,上体要平行前移,然后渐渐前起,形成左弓步的形状,不要两腿伸直而起。 第五十八式金鸡独立要点1、由下势左仆腿起,重心前移时,要左腿渐屈,右腿渐蹬,松腰胯,上体要平行前移,然后渐渐前起,形成左弓步的形状,不要两腿伸直而起。
2、在过渡为左独立式时,先要稳固地屈膝坐实左腿,然后右膝向前渐渐提起,同时左腿随著渐渐起立;不要先左腿起立,然后再提膝,形成不协调。 2、在过渡为左独立式时,先要稳固地屈膝坐实左腿,然后右膝向前渐渐提起,同时左腿随着渐渐起立;不要先左腿起立,然后再提膝,形成不协调。 由下势变为左独立的整个过程中,要防止上体前俯,须保持正直。 由下势变为左独立的整个过程中,要防止上体前俯,须保持正直。
3、由左独立变为右独立时,注意右脚下落时,左腿要同时下蹲,不要单是右脚下落而左腿仍然直立。 3、由左独立变为右独立时,注意右脚下落时,左腿要同时下蹲,不要单是右脚下落而左腿仍然直立。 当左腿提膝时,右腿也要随著渐渐起立。 当左腿提膝时,右腿也要随着渐渐起立。
4、在做独立式时,须“沉肩坠肘”,“坐腕”,“虚灵顶劲”,“气沉丹田”;要“肘与膝合”,即肘与膝上下成垂直,向前的方向要一致。 4、在做独立式时,须“沉肩坠肘”,“坐腕”,“虚灵顶劲”,“气沉丹田”;要“肘与膝合”,即肘与膝上下成垂直,向前的方向要一致。 独立的一腿直立时不要用力挺直。 独立的一腿直立时不要用力挺直。
5、在左右独立式动作说明文字中所用的“托”字,是按该动作的技击作用而来的,但在锻炼时不要为了“托”字的意义而将掌心朝上,应该手指朝上。 5、在左右独立式动作说明文字中所用的“托”字,是按该动作的技击作用而来的,但在锻炼时不要为了“托”字的意义而将掌心朝上,应该手指朝上。

第五十九式左右倒撵猴要点同上。 第五十九式左右倒撵猴要点同上。
第六十式斜飞式要点同上。 第六十式斜飞式要点同上。
第六十一式提手上势要点同上。 第六十一式提手上势要点同上。
第六十二式白鹤亮翅要点同上。 第六十二式白鹤亮翅要点同上。

第六十三式左搂膝拗步要点同上。 第六十三式左搂膝拗步要点同上。
第六十四式海底针要点同上。 第六十四式海底针要点同上。
第六十五式扇通背要点同上。 第六十五式扇通背要点同上。
第六十六式转身白蛇吐信要点该式除在动作三内的“右拳变掌向前下撇”与撇身捶不同外,餘皆相同。 第六十六式转身白蛇吐信要点该式除在动作三内的“右拳变掌向前下撇”与撇身捶不同外,余皆相同。 所以要点也同前撇身捶。 所以要点也同前撇身捶。

第六十七式搬拦捶要点与第二十五式基本相同,仅衔接动作“右掌变拳”不同,其餘动作皆同。 第六十七式搬拦捶要点与第二十五式基本相同,仅衔接动作“右掌变拳”不同,其余动作皆同。

第六十八式揽雀尾要点上同。 第六十八式揽雀尾要点上同。
第六十九式单鞭要点上同。 第六十九式单鞭要点上同。
第七十式云手要点上同。 第七十式云手要点上同。
第七十一式单鞭要点上同。 第七十一式单鞭要点上同。

第七十二式高探马带穿拳要点徊糠郑遣囟宦叮褚餑諍囊饉跡焦勰詵刺且病 第七十二式高探马带穿拳要点徊糠郑遣囟宦叮褚饽诤囊馑迹焦勰诜刺且病
两腿如车箱下之大盘簧,要有很大的鬆弹力,又如载重之船,漂浮于江面,沉重而又有动盪的样子,所谓动盪不是自动,而是因为水涛之动而动。 两腿如车箱下之大盘簧,要有很大的松弹力,又如载重之船,漂浮于江面,沉重而又有动荡的样子,所谓动荡不是自动,而是因为水涛之动而动。 我这样说,你们当可明白了吧? 我这样说,你们当可明白了吧? 太极拳就是要练出腿上的这种弹力功夫来。 太极拳就是要练出腿上的这种弹力功夫来。

两臂要鬆(绷),不是硬(绷),如称杆之挑著称锤然,要有灵机感觉,听得出极小的轻重感应来。 两臂要松(绷),不是硬(绷),如称杆之挑著称锤然,要有灵机感觉,听得出极小的轻重感应来。 此所谓立如平准,所谓蝇虫不能落也。 此所谓立如平准,所谓蝇虫不能落也。

以意导气,是意与气打成两橛,有主从先后之别。 以意导气,是意与气打成两橛,有主从先后之别。 以心行气,则心与气浑融一致。 以心行气,则心与气浑融一致。 严格说来,心气身三者俱是浑为一体的。 严格说来,心气身三者俱是浑为一体的。 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静非死静,身如天秤,谓之清醒,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动非妄动,神光周烛,气充全身,如长江大河。 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静非死静,身如天秤,谓之清醒,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动非妄动,神光周烛,气充全身,如长江大河。 滔滔不断,而又从容安閒,动中仍寓静意。 滔滔不断,而又从容安闲,动中仍寓静意。

吾们练拳,应本老论(指太极拳论),行功心解,塌肩垂肘、顶头拔背,绷开了,沉下气去,稳稳静静地鬆开劲去均味,决不会错。 吾们练拳,应本老论(指太极拳论),行功心解,塌肩垂肘、顶头拔背,绷开了,沉下气去,稳稳静静地松开劲去均味,决不会错。

吾弟功夫锻炼上,当本老谱,大鬆大软,以神领以气化,以意走,决不会走错路。 吾弟功夫锻炼上,当本老谱,大松大软,以神领以气化,以意走,决不会走错路。 以将来见面时,略加指点,就会贯通了。 以将来见面时,略加指点,就会贯通了。 关於这一点,可不必犹疑。 关于这一点,可不必犹疑。

太极拳很重视全身的完整性,即拳谱上要求的“一动无有不动”“上下相随”与“内外相合”就是为了这一目的而提出的口诀。 太极拳很重视全身的完整性,即拳谱上要求的“一动无有不动”“上下相随”与“内外相合”就是为了这一目的而提出的口诀。

在学拳架子的时候,一手一式都首先做到上下相随,不是上面手在动,下面脚也在动,就叫上下相随,而是每一式手脚都应同时开始动,也要求同时到达每一式的终点。 在学拳架子的时候,一手一式都首先做到上下相随,不是上面手在动,下面脚也在动,就叫上下相随,而是每一式手脚都应同时开始动,也要求同时到达每一式的终点。 此外,如转腰,沉气,开襠,弓步等等,都应在此同一瞬间,配合得恰到好处。 此外,如转腰,沉气,开裆,弓步等等,都应在此同一瞬间,配合得恰到好处。 粗看容易,因为太极拳要求细緻精确,其实就相当困难。 粗看容易,因为太极拳要求细致精确,其实就相当困难。

未得真传,或者粗心的学者,每易脚下的弓步先成,手上的定点后到,或者开襠不足,这就是未能做到上下相随,也即是不完整。 未得真传,或者粗心的学者,每易脚下的弓步先成,手上的定点后到,或者开裆不足,这就是未能做到上下相随,也即是不完整。 象这样练下去,就不会取得技击功夫上的成果。 象这样练下去,就不会取得技击功夫上的成果。 到推手时,必然化劲化不好,发劲也发不出来。 到推手时,必然化劲化不好,发劲也发不出来。

太极拳呼吸之道,主要是气沉丹田,鼓荡丹田内息,以与连绵不断之动作相应。 太极拳呼吸之道,主要是气沉丹田,鼓荡丹田内息,以与连绵不断之动作相应。 因内息之鼓荡不停,亦自能抽动外面呼吸之气住来不輟,且细匀深长,如胶似漆。 因内息之鼓荡不停,亦自能抽动外面呼吸之气住来不辍,且细匀深长,如胶似漆。 但我们并不注意它,须让它自然出入。 但我们并不注意它,须让它自然出入。 出则势开而放,入则势合而收,且身势开放收合到极点,或转换时,更往往与呼吸首尾相应。 出则势开而放,入则势合而收,且身势开放收合到极点,或转换时,更往往与呼吸首尾相应。 详言之,如身势由合而开,气即随之由吸转呼。 详言之,如身势由合而开,气即随之由吸转呼。 当开到极点时,则为一呼之尾相应,亦可随之由吸转呼。 当开到极点时,则为一呼之尾相应,亦可随之由吸转呼。 当开到极点时,则为一呼之尾,亦可能为一吸之首。 当开到极点时,则为一呼之尾,亦可能为一吸之首。 当身势由开而合时,气即随之由呼转吸,当合至极点时,则为一吸之尾相应亦可能为一呼之首。 当身势由开而合时,气即随之由呼转吸,当合至极点时,则为一吸之尾相应亦可能为一呼之首。 但有些姿式亦可能有开反气息吸入,合反气息呼出。 但有些姿式亦可能有开反气息吸入,合反气息呼出。 又还有一开之中,可能不止一呼。 又还有一开之中,可能不止一呼。 须加一吸(即一开势呼起及止),或须再加一呼(即一开势之中,两头呼,中间吸);一合之中,可能不止一吸,须加一呼,或须再加吸。 须加一吸(即一开势呼起及止),或须再加一呼(即一开势之中,两头呼,中间吸);一合之中,可能不止一吸,须加一呼,或须再加吸。 总而言之,动作不断,呼吸亦不断,动与息应,息与动连,如是而已。 总而言之,动作不断,呼吸亦不断,动与息应,息与动连,如是而已。 若必固定某一动作配合吸,某一动作配合呼,则必机械呆极,恐非太极拳行气之道也。 若必固定某一动作配合吸,某一动作配合呼,则必机械呆极,恐非太极拳行气之道也。 太极拳是个无为无不为的东西,以无为应万变。 太极拳是个无为无不为的东西,以无为应万变。 如有为,则掛一漏万,顾此失彼矣。 如有为,则挂一漏万,顾此失彼矣。

后记:这是一本已经很少见到了的书,是一个小学生在上学的途中偶然得到的。 后记:这是一本已经很少见到了的书,是一个小学生在上学的途中偶然得到的。 恰巧其母与我是同事才将他打录下来。 恰巧其母与我是同事才将他打录下来。 原书中配有精美的杨澄甫老生手绘拳图无法录下有些可惜。 原书中配有精美的杨澄甫老生手绘拳图无法录下有些可惜。 我当时编写时用的是古老的WPS,所以现在显得有点乱,请各位网友见谅。 我当时编写时用的是古老的WPS,所以现在显得有点乱,请各位网友见谅。 (机器猫) (机器猫)

杨澄甫与杨式太极拳 杨澄甫与杨式太极拳


由河北永年人杨露禪从学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长兴,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 由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长兴,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 其拳路逐渐删改了陈式老架中原有的纵跳、震足、发劲等动作,由杨健侯修订为中架子, 又经杨澄甫一再修订逐渐定为杨式大架子,即现在广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 其拳路逐渐删改了陈式老架中原有的纵跳、震足、发劲等动作,由杨健侯修订为中架子,又经杨澄甫一再修订逐渐定为杨式大架子,即现在广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

杨式从陈式老架继承发展而来,杨式动作简洁,绵绵不断,不同於陈式的快慢相间,蓄发相变;杨式动作简洁,运劲似抽丝式地圆转,不同於陈式的缠绕转折,运劲似螺旋那样明显;在动作和呼吸自然结合方面,杨式单纯採用“气沉丹田”的方法;不同于陈式的“丹田内转”与“气沉丹田”相结合的方法;杨式太极拳平正简易的练法,易为广大群眾所接受,这是杨式比较陈式开展普遍的主要原因。 杨式从陈式老架继承发展而来,杨式动作简洁,绵绵不断,不同于陈式的快慢相间,蓄发相变;杨式动作简洁,运劲似抽丝式地圆转,不同于陈式的缠绕转折,运劲似螺旋那样明显;在动作和呼吸自然结合方面,杨式单纯采用“气沉丹田”的方法;不同于陈式的“丹田内转”与“气沉丹田”相结合的方法;杨式太极拳平正简易的练法,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这是杨式比较陈式开展普遍的主要原因。

杨氏祖孙三代,以武技负盛誉于北京,平时选择年轻力壮者悉心教授,因此门墙桃李,继承有人。 杨氏祖孙三代,以武技负盛誉于北京,平时选择年轻力壮者悉心教授,因此门墙桃李,继承有人。 特别是在1928年,澄甫由北京到南方,授拳于南京、杭州、广州、汉口等地,其架式遂传习於全国各地。 特别是在1928年,澄甫由北京到南方,授拳于南京、杭州、广州、汉口等地,其架式遂传习于全国各地。

杨氏太极拳的精髓可归纳为 “ 鬆”、“沉”两字。 杨氏太极拳的精髓可归纳为 “ 松”、“沉”两字。 “鬆”是身体放鬆,让“气”流通无阻。 “松”是身体放松,让“气”流通无阻。 “沉”是下沉,意念集中在腹部。 “沉”是下沉,意念集中在腹部。

杨氏太极拳的战术有十三式,即掤、捋、挤、按、采、捩、肘、靠、进、退、顾、盼、定。 杨氏太极拳的战术有十三式,即掤、捋、挤、按、采、捩、肘、靠、进、退、顾、盼、定。 定,指中心平衡。 定,指中心平衡。 前进后退,指步法。 前进后退,指步法。 左顾右盼,是眼法。 左顾右盼,是眼法。 此外还有招架、击退、按、推拉、劈、肘、肩等。 此外还有招架、击退、按、推拉、劈、肘、肩等。

杨澄甫式太极拳的特点是:架式舒展简洁,结构谨严,身法中正,不偏不倚,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灵沉著兼而有之。 杨澄甫式太极拳的特点是:架式舒展简洁,结构谨严,身法中正,不偏不倚,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灵沉着兼而有之。 练法上由鬆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 练法上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 架式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学拳者不同的年龄、性别和体力条件,以及学拳者不同的要求适当调整运动量,因之,它既适用於疗病保健;又适於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提高技术。 架式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学拳者不同的年龄、性别和体力条件,以及学拳者不同的要求适当调整运动量,因之,它既适用于疗病保健;又适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提高技术。 正由於杨式太极拳姿势开展,轻沉自然,中正圆满,浑厚庄重,平正朴实,因之,能很自然地表现出气派大、形象美的独特风格。 正由于杨式太极拳姿势开展,轻沉自然,中正圆满,浑厚庄重,平正朴实,因之,能很自然地表现出气派大、形象美的独特风格。

杨澄甫在生前演拳时,循规蹈矩,明规矩而守规矩,脱规矩而合规矩,轻灵稳重,中正圆满,刚柔内含,气势腾然。 杨澄甫在生前演拳时,循规蹈矩,明规矩而守规矩,脱规矩而合规矩,轻灵稳重,中正圆满,刚柔内含,气势腾然。 我们从本书插图的姿势, 即可以看出其周身极其合乎太极拳锻炼要领的典型风格。 我们从本书插图的姿势,即可以看出其周身极其合乎太极拳锻炼要领的典型风格。

杨澄甫曾说:“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的艺术”,“姿势要中正圆满、沉著鬆静;动作要轻灵圆转,纯以神行”。 杨澄甫曾说:“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的艺术”,“姿势要中正圆满、沉着松静;动作要轻灵圆转,纯以神行”。 实际上,这是他本身造诣的自述。 实际上,这是他本身造诣的自述。

杨澄甫到南方后,对太极拳可用业疗病保健这一认识,逐渐明确。 杨澄甫到南方后,对太极拳可用业疗病保健这一认识,逐渐明确。 例如,在澄甫初到上海演拳时,分脚蹬脚动作仍保持踢腿有风声的快速练法,但后来就改为缓缓踢腿,落点时作隐於内的踢腿发劲。 例如,在澄甫初到上海演拳时,分脚蹬脚动作仍保持踢腿有风声的快速练法,但后来就改为缓缓踢腿,落点时作隐于内的踢腿发劲。 其他拳势练法,也改为绵绵不断,速度趋於均匀。 其他拳势练法,也改为绵绵不断,速度趋于均匀。

杨澄甫体格魁伟,推手技巧精妙,善化善发,独步一时,出手绵软而内似钢条,动之至微,引之至长,发之至骤,凡身受之者,未觉其动而已腾空跌出,以故学拳者既爱其术,又复乐於从学。 杨澄甫体格魁伟,推手技巧精妙,善化善发,独步一时,出手绵软而内似钢条,动之至微,引之至长,发之至骤,凡身受之者,未觉其动而已腾空跌出,以故学拳者既爱其术,又复乐于从学。 
    

澄甫兄少侯(1862-1930),拳技得自其伯父班侯者为多,性格也近于班侯之刚好斗。 澄甫兄少侯(1862-1930),拳技得自其伯父班侯者为多,性格也近于班侯之刚好斗。 其拳式原与澄甫一致,晚年始变化拳式,架高步活,动作紧小而快慢相间,发劲刚脆,豁然有声,目光四射,闪若电光,冷笑险嬉,哼哈作声,气势逼人。 其拳式原与澄甫一致,晚年始变化拳式,架高步活,动作紧小而快慢相间,发劲刚脆,豁然有声,目光四射,闪若电光,冷笑险嬉,哼哈作声,气势逼人。 其技术特点为:以柔克刚,应用粘随;出奇制胜,应用抖接。 其技术特点为:以柔克刚,应用粘随;出奇制胜,应用抖接。 其手法有:碰啄拿劈、分筋挫骨、点穴、闭户、按派、截派。 其手法有:碰啄拿劈、分筋挫骨、点穴、闭户、按派、截派。 其运劲有:粘随抖接,犯者立仆。 其运劲有:粘随抖接,犯者立仆。 少侯教授学生时不问对象,搭手即打,而其带喜怒哀乐的神态,功浅者亦难依样画瓢,学者虽爱其技而鲜克终学。 少侯教授学生时不问对象,搭手即打,而其带喜怒哀乐的神态,功浅者亦难依样画瓢,学者虽爱其技而鲜克终学。 故虽与澄甫齐名,而以澄甫所传为盛。 故虽与澄甫齐名,而以澄甫所传为盛。

澄甫中年拳姿,浑厚雄壮,气势腾然。 澄甫中年拳姿,浑厚雄壮,气势腾然。 其弟子陈微明为写《太极拳术》一书(1925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阐发其拳理。 其弟子陈微明为写《太极拳术》一书(1925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阐发其拳理。 澄甫复请人编写《太极拳体用全书》(1934年上海大东书局出版)。 澄甫复请人编写《太极拳体用全书》(1934年上海大东书局出版)。 其时,澄甫体重有290磅,所照姿式沉著鬆静,刚柔内含,已臻炉火纯青之境。 其时,澄甫体重有290磅,所照姿式沉着松静,刚柔内含,已臻炉火纯青之境。 杨氏祖孙三代,长年教拳,教材教法上不断创新,适应群眾需要,其拳术在近代传佈最广。 杨氏祖孙三代,长年教拳,教材教法上不断创新,适应群众需要,其拳术在近代传布最广。

杨式太极拳传人 杨式太极拳传人

杨氏太极拳是河北省永年县杨露蝉所创。 杨氏太极拳是河北省永年县杨露蝉所创。 杨露蝉,又名福魁( 1799 —— 1872 )。 杨露蝉,又名福魁( 1799 —— 1872 )。 自幼家贫,终生致力於武术,艺术造诣颇深,素有‘杨无敌’美称。 自幼家贫,终生致力于武术,艺术造诣颇深,素有‘杨无敌’美称。 他十岁时去河南温县陈家沟谋生,从陈氏拳师陈长兴( 1771 —— 1853 )学习架式宽大的陈式老架太极拳。 他十岁时去河南温县陈家沟谋生,从陈氏拳师陈长兴( 1771 —— 1853 )学习架式宽大的陈式老架太极拳。 他为学习陈氏太极拳,徒步跋山涉水五千餘里,往返三次,前后经十八年之久,至今群眾中仍有“杨露蝉三下陈家沟”的美谈。 他为学习陈氏太极拳,徒步跋山涉水五千余里,往返三次,前后经十八年之久,至今群众中仍有“杨露蝉三下陈家沟”的美谈。 及至壮年,他返里传艺,以其术能避制强硬之力,故人们称为“沾绵拳”或“软拳”“化拳”,后经他苦心磨练,不断改革,终於创出了“杨氏太极”,后又把杨氏太极带到北京,风行全国。 及至壮年,他返里传艺,以其术能避制强硬之力,故人们称为“沾绵拳”或“软拳”“化拳”,后经他苦心磨练,不断改革,终于创出了“杨氏太极”,后又把杨氏太极带到北京,风行全国。 其次子杨班侯性烈好斗,技艺最精。 其次子杨班侯性烈好斗,技艺最精。 现在永年县城流传著“班侯救火”“班侯办案”等许多有关他的軼事趣闻。 现在永年县城流传着“班侯救火”“班侯办案”等许多有关他的轶事趣闻。 露蝉之孙澄甫( 1883 —— 1936 ),把杨氏老架进一步创新改革,就成为现在大家常见的杨氏太极拳。 露蝉之孙澄甫( 1883 —— 1936 ),把杨氏老架进一步创新改革,就成为现在大家常见的杨氏太极拳。

杨氏从陈家老架继承发展而来,速度较均匀,绵绵不断,不同於陈式的快慢相间,蓄发相变;杨式动作简洁,运动似抽丝圆转,不同於陈式的缠绕转折,运动似螺旋式那样明显;在动作和呼吸结合方面,杨式单纯採用“气沉丹田”的方法,不同於陈式的“丹田内转”与“气沉丹田”相结合的方法。 杨氏从陈家老架继承发展而来,速度较均匀,绵绵不断,不同于陈式的快慢相间,蓄发相变;杨式动作简洁,运动似抽丝圆转,不同于陈式的缠绕转折,运动似螺旋式那样明显;在动作和呼吸结合方面,杨式单纯采用“气沉丹田”的方法,不同于陈式的“丹田内转”与“气沉丹田”相结合的方法。 杨式太极拳平正简易的练法,易为广大群眾所接受。 杨式太极拳平正简易的练法,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杨氏祖孙四代,以武技超群载誉北京。 杨氏祖孙四代,以武技超群载誉北京。 平时选择年轻力壮者悉心教授,因此门墙桃李,继承有人。 平时选择年轻力壮者悉心教授,因此门墙桃李,继承有人。 1928 年,杨澄甫巡迴授拳于北京、南京、上海、杭州、广州、汉口等地,从此,其架式流传於全国各地。 1928 年,杨澄甫巡回授拳于北京、南京、上海、杭州、广州、汉口等地,从此,其架式流传于全国各地。 解放后,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太极拳常识》中说,“简化太极拳、八十八式太极拳是国家体委运动司,主要採取流行最广的杨氏太极拳整编的。”上海武协主席顾留馨著文称颂扬杨氏太极拳时说:“架式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不偏不倚,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灵沉著,兼而有之。练法上由鬆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架式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学拳者不同的要求适当调整运动量,因之它既能适应于疗病保健的需要,又能适应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提高技术。”杨澄甫生前经常说:“太极乃柔中有刚,绵里藏针的艺术。”“动作要空、 鬆、灵、活。”他的拳路外软如绵而内坚似铁。 解放后,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太极拳常识》中说,“简化太极拳、八十八式太极拳是国家体委运动司,主要采取流行最广的杨氏太极拳整编的。”上海武协主席顾留馨着文称颂扬杨氏太极拳时说:“架式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不偏不倚,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架式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学拳者不同的要求适当调整运动量,因之它既能适应于疗病保健的需要,又能适应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提高技术。”杨澄甫生前经常说:“太极乃柔中有刚,绵里藏针的艺术。”“动作要空、松、灵、活。”他的拳路外软如绵而内坚似铁。 凡掌握杨氏太极拳要领的人,都有此体会。 凡掌握杨氏太极拳要领的人,都有此体会。

杨澄甫生前练拳时循规蹈矩,明规矩而守规矩,脱规矩而合规矩,授拳时耐心细心,不厌其烦,因此,名徒甚多。 杨澄甫生前练拳时循规蹈矩,明规矩而守规矩,脱规矩而合规矩,授拳时耐心细心,不厌其烦,因此,名徒甚多。 在眾多的名徒中,如北京崔毅士、四川李雅轩、上海褚桂廷等生前在武术界均负盛名。 在众多的名徒中,如北京崔毅士、四川李雅轩、上海褚桂廷等生前在武术界均负盛名。 另外,杨澄甫长子杨振铭、次子杨振基、三子杨振鐸、亲戚傅钟文等都继承了杨家架式,他们是杨氏太极拳的真传人,拳路造诣颇深,杨振铭定居香港,职业授拳,他的弟子不光国内有,香港有,日本、东南亚也不少,深受国内外和各界人士的尊敬钦佩,他将其先父澄甫遗著《太极拳体用全书》在香港再版多次,流传各国,深受读者欢迎。 另外,杨澄甫长子杨振铭、次子杨振基、三子杨振铎、亲戚傅钟文等都继承了杨家架式,他们是杨氏太极拳的真传人,拳路造诣颇深,杨振铭定居香港,职业授拳,他的弟子不光国内有,香港有,日本、东南亚也不少,深受国内外和各界人士的尊敬钦佩,他将其先父澄甫遗著《太极拳体用全书》在香港再版多次,流传各国,深受读者欢迎。 杨振基自幼跟父兄学拳,其拳式神态酷似其父杨澄甫,姿势动作保持原型。 杨振基自幼跟父兄学拳,其拳式神态酷似其父杨澄甫,姿势动作保持原型。 文革前曾在天津传授拳艺。 文革前曾在天津传授拳艺。 某年,日本太极拳访华团专程到邯郸向杨振基求教。 某年,日本太极拳访华团专程到邯郸向杨振基求教。 他曾任河北武术协会委员,邯郸市武术协会主席。 他曾任河北武术协会委员,邯郸市武术协会主席。 杨振鐸曾在山西省委党校工作,他从六岁起跟父练拳至今已五十多年,他是全国武术协会教练委员会委员、省武术协会委员、太原市武术协会副主席。 杨振铎曾在山西省委党校工作,他从六岁起跟父练拳至今已五十多年,他是全国武术协会教练委员会委员、省武术协会委员、太原市武术协会副主席。 平时在省党校工作,星期天教授太极拳、太极剑。 平时在省党校工作,星期天教授太极拳、太极剑。 傅钟文在上海被称为太极专家,他著述的《杨氏太极拳》《太极刀》,早在文革前就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 傅钟文在上海被称为太极专家,他著述的《杨氏太极拳》《太极刀》,早在文革前就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 最近又再版发信,他授拳数十年,向他学拳的有八万人之多。 最近又再版发信,他授拳数十年,向他学拳的有八万人之多。

杨氏太极拳之现代传人 杨氏太极拳之现代传人

杨少侯子振声( 1878---1939 ) 师从其父其叔,但教拳不广。 杨少侯子振声( 1878---1939 ) 师从其父其叔,但教拳不广。 唯澄甫公四子,均继承父艺,赫赫有名。 唯澄甫公四子,均继承父艺,赫赫有名。

杨振铭( 1911----1985 ) 字守中,其母早逝,继母得三个弟弟。 杨振铭( 1911----1985 ) 字守中,其母早逝,继母得三个弟弟。 振铭母当年相貌俊秀,一日去庙会进香,恰值画师塑造金童玉女,仿其貌而塑之,不久逝之,人说其化玉女而去(当为迷信)。 振铭母当年相貌俊秀,一日去庙会进香,恰值画师塑造金童玉女,仿其貌而塑之,不久逝之,人说其化玉女而去(当为迷信)。 侯氏 1918 年与杨师结婚。 侯氏 1918 年与杨师结婚。 杨师去世后,她对儿子管教极严, 1985 年去世,享年 87 岁。 杨师去世后,她对儿子管教极严, 1985 年去世,享年 87 岁。

振铭永居香港授拳,著有《双人图解太极用法及变化》( 1962 ),《 PRACTICAL USE OF TAI CHI CHUAN 》( 1976 年波士顿及香港英文本)。 振铭永居香港授拳,着有《双人图解太极用法及变化》( 1962 ),《 PRACTICAL USE OF TAI CHI CHUAN 》( 1976 年波士顿及香港英文本)。 夫人梁幗义(已逝),女帝儿,玛丽,伊丽承其真传。 夫人梁帼义(已逝),女帝儿,玛丽,伊丽承其真传。 拜门弟子有叶大德,朱振舜,朱景雄三人。 拜门弟子有叶大德,朱振舜,朱景雄三人。 马伟焕先生亦得其真传。 马伟焕先生亦得其真传。

杨振基( 1922---- ) 5 岁开始学拳, 9 岁开始接受严格训练,练完拳全身酸疼,上楼抬不起腿,只得含著眼泪往上爬。 杨振基( 1922---- ) 5 岁开始学拳, 9 岁开始接受严格训练,练完拳全身酸疼,上楼抬不起腿,只得含着眼泪往上爬。 上中小学时也得每天练三遍( 1 小时)以上,否则晚上不许睡觉。 上中小学时也得每天练三遍( 1 小时)以上,否则晚上不许睡觉。 由此自幼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此自幼打下坚实的基础。 他曾在广州与振铭一起教拳,被聘为中山县一些中小学校的国术导师。 他曾在广州与振铭一起教拳,被聘为中山县一些中小学校的国术导师。 解放后参加工作,仍练拳不懈。 解放后参加工作,仍练拳不懈。 60 年代初,在傅钟文的推荐和华北局第一书记李雪峰的亲自安排下,到 省体工队专事太极拳教练工作,曾到上海,天津,北京,北戴河等地授拳,受教者很多是国家的高级干部。 60 年代初,在傅钟文的推荐和华北局第一书记李雪峰的亲自安排下,到省体工队专事太极拳教练工作,曾到上海,天津,北京,北戴河等地授拳,受教者很多是国家的高级干部。 他教拳从不讲报酬,来者不拒,循循善诱。 他教拳从不讲报酬,来者不拒,循循善诱。 其夫人裴秀荣,也已随他教拳十多年,讲解清晰,示范準确。 其夫人裴秀荣,也已随他教拳十多年,讲解清晰,示范准确。

杨振国( 1928---- )虽然少年丧父,亦随哥哥学习而继承家传。 杨振国( 1928---- )虽然少年丧父,亦随哥哥学习而继承家传。 他一直同二哥振基在天津,邯郸授拳。 他一直同二哥振基在天津,邯郸授拳。 不计名利,默默耕耘。 不计名利,默默耕耘。

杨振鐸( 1926---- )幼年在杭州随父习拳,后又从学其兄。 杨振铎( 1926---- )幼年在杭州随父习拳,后又从学其兄。 现在山西省党校工作,任全国武术协会教练委员及山西省杨氏太极拳协会会长,法国巴黎太极拳协会名誉会长等。 现在山西省党校工作,任全国武术协会教练委员及山西省杨氏太极拳协会会长,法国巴黎太极拳协会名誉会长等。 曾数次赴法,美,新等国传艺。 曾数次赴法,美,新等国传艺。 著有《 YANG STYLE TAIJIQUAN 》( 1988 ,《杨氏太极拳》英文版)。 着有《 YANG STYLE TAIJIQUAN 》( 1988 ,《杨氏太极拳》英文版)。 抗战时期,赵斌老师在河南任冯玉祥麾下独立旅参谋长时,设法将他从家乡通过封锁线接到河南,共同生活数年。 抗战时期,赵斌老师在河南任冯玉祥麾下独立旅参谋长时,设法将他从家乡通过封锁线接到河南,共同生活数年。 因此赵老与这位小舅父感情最深。 因此赵老与这位小舅父感情最深。 杨振之孙杨军,直接继承祖父之艺,已崭露头角。 杨振之孙杨军,直接继承祖父之艺,已崭露头角。

杨澄甫内表侄张庆麟,亦随杨师长期练拳,功夫很好。 杨澄甫内表侄张庆麟,亦随杨师长期练拳,功夫很好。 赵斌老师在杭州时,与杨师同室与他同床而居。 赵斌老师在杭州时,与杨师同室与他同床而居。 《太极拳使用法》中之 37 幅“对敌图”照片,即由杨师与他表演所拍。 《太极拳使用法》中之 37 幅“对敌图”照片,即由杨师与他表演所拍。 他一直在上海教拳,可惜染疾早逝,传艺不广。 他一直在上海教拳,可惜染疾早逝,传艺不广。

赵斌老师( 1906----1999 )其母为杨兆元(澄甫二兄)之女。 赵斌老师( 1906----1999 )其母为杨兆元(澄甫二兄)之女。 他自幼久居在外祖父家,对杨氏太极拳耳濡目染,早有根基。 他自幼久居在外祖父家,对杨氏太极拳耳濡目染,早有根基。 后投笔从戎,毕业於黄埔军校六期。 后投笔从戎,毕业于黄埔军校六期。 献身北阀与抗日。 献身北阀与抗日。 解放后政府安排做税务工作。 解放后政府安排做税务工作。 为弘扬国宝,他毅然放弃工作,专事授拳,后任西安武术协会委员及陕西文史研究馆馆员。 为弘扬国宝,他毅然放弃工作,专事授拳,后任西安武术协会委员及陕西文史研究馆馆员。 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早上四时起床,步行至拳场授徒。 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早上四时起床,步行至拳场授徒。 从学者成千上万。 从学者成千上万。 1985 年,创建西安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任首任会长。 1985 年,创建西安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任首任会长。 其弟子扎西在 198 年的全国首届太极拳比赛中,获杨氏银牌。 其弟子扎西在 198 年的全国首届太极拳比赛中,获杨氏银牌。 另一弟子张全安 1988 年获杨氏铜牌。 另一弟子张全安 1988 年获杨氏铜牌。 赵斌老师长子小宾,小儿幼斌,皆自幼练拳,继承杨家技艺。 赵斌老师长子小宾,小儿幼斌,皆自幼练拳,继承杨家技艺。

赵幼斌( 1950---- )除长期随父学拳授拳外,还多向其老舅杨振鐸,姑父傅钟文请教。 赵幼斌( 1950---- )除长期随父学拳授拳外,还多向其老舅杨振铎,姑父傅钟文请教。 12 岁时曾在上海一次太极拳比赛大会上即兴表演,获得观眾热烈讚扬。 12 岁时曾在上海一次太极拳比赛大会上即兴表演,获得观众热烈赞扬。 他现在继承其父担任西安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会长,并任西安武术协会委员。 他现在继承其父担任西安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会长,并任西安武术协会委员。 又兼任西安交通大学,河北永年县,涿县,安徽蚌埠,日本北海道等地太极拳组织的教练或名誉会长。 又兼任西安交通大学,河北永年县,涿县,安徽蚌埠,日本北海道等地太极拳组织的教练或名誉会长。 )

傅钟文( 1908----1995 )在永年自幼习拳,自与赵斌胞妹赵贵珍结婚后,与其弟傅宗元一直追随澄甫先师学拳授拳,时间最久。 傅钟文( 1908----1995 )在永年自幼习拳,自与赵斌胞妹赵贵珍结婚后,与其弟傅宗元一直追随澄甫先师学拳授拳,时间最久。 宗元以推手见长,曾长期在上海永年拳社主持日常事务。 宗元以推手见长,曾长期在上海永年拳社主持日常事务。 有位自称走遍上海公园无敌手的推手行家,遇见宗元,简直无法站稳,遂长期求教。 有位自称走遍上海公园无敌手的推手行家,遇见宗元,简直无法站稳,遂长期求教。 1980 年,赵老邀宗元到西安月餘,除共同授拳外,对太极拳用法又作了详细切磋。 1980 年,赵老邀宗元到西安月余,除共同授拳外,对太极拳用法又作了详细切磋。 宗元练习推手时,磨破的套袖不计其数。 宗元练习推手时,磨破的套袖不计其数。 他晚年回永年授拳, 1984 年逝世。 他晚年回永年授拳, 1984 年逝世。 傅钟文授拳 60 餘年。 傅钟文授拳 60 余年。 在杭州时,他向澄甫先师学推手,常被发出一两丈远,或被引进落空趴在床上(澄甫先师常坐在床沿教推手)。 在杭州时,他向澄甫先师学推手,常被发出一两丈远,或被引进落空趴在床上(澄甫先师常坐在床沿教推手)。 由於吃了不少苦头,终於练就了高深的功夫,扬名中外。 由于吃了不少苦头,终于练就了高深的功夫,扬名中外。 1944 年,他在上海创办上海永年太极拳社至今。 1944 年,他在上海创办上海永年太极拳社至今。 任上海市武协副主席,著有《杨氏太极拳》及《太极刀》等。 任上海市武协副主席,着有《杨氏太极拳》及《太极刀》等。

傅钟文之子傅声远( 1931---- ),继承父艺。 傅钟文之子傅声远( 1931---- ),继承父艺。 原任上海永年拳社社长,并任日本东京永年太极拳社名誉社长。 原任上海永年拳社社长,并任日本东京永年太极拳社名誉社长。 现已定居澳大利亚柏斯,任澳洲永年太极拳社社长。 现已定居澳大利亚柏斯,任澳洲永年太极拳社社长。 其子傅清泉,少年壮志,在上海及全国太极拳,剑比赛中多次获奖。 其子傅清泉,少年壮志,在上海及全国太极拳,剑比赛中多次获奖。 现任澳洲永年太极拳社副社长。 现任澳洲永年太极拳社副社长。

谈杨派太极拳的练法 庞大明   贾鹏飞 谈杨派太极拳的练法 庞大明贾鹏飞

练杨澄甫势太极拳是实腿转体,还是虚腿转体;左掤是面向西还是面向南(假设起势面南背北),这两个问题是目前杨派传人内部争论的焦点。 练杨澄甫势太极拳是实腿转体,还是虚腿转体;左掤是面向西还是面向南(假设起势面南背北),这两个问题是目前杨派传人内部争论的焦点。

一、三则重要的文献资料 一、三则重要的文献资料

下面让我们根据有关资料对这两个问题做分析。 下面让我们根据有关资料对这两个问题做分析。 在《太极拳术》、《太极拳使用法》、《太极拳体用全书》这三部著作中,用的都是杨澄甫先生的拳照,这是极为珍贵而最能说明问题的文献资料。 在《太极拳术》、《太极拳使用法》、《太极拳体用全书》这三部著作中,用的都是杨澄甫先生的拳照,这是极为珍贵而最能说明问题的文献资料。

1、《太极拳术》的撰写者陈微明先生得澄甫先生口传身授,为澄甫先生所信赖的得意门生。 1、《太极拳术》的撰写者陈微明先生得澄甫先生口传身授,为澄甫先生所信赖的得意门生。 陈微明先生于1925年使用杨澄甫先生的第一批拳照撰写了《太极拳术》。 陈微明先生于1925年使用杨澄甫先生的第一批拳照撰写了《太极拳术》。

陈微明先生所练的拳架与《太极拳术》中杨澄甫的拳完全相同。 陈微明先生所练的拳架与《太极拳术》中杨澄甫的拳完全相同。 书中拳势都为实腿转体,左掤是面向西。 书中拳势都为实腿转体,左掤是面向西。

2《太极拳使用法》的参与撰写者董英杰先生是杨澄甫的入室弟子。 2《太极拳使用法》的参与撰写者董英杰先生是杨澄甫的入室弟子。 1931年澄甫先生在世时,董英杰先生为杨澄甫1931年所拍拳照做解,编著《太极拳使用法〉。 1931年澄甫先生在世时,董英杰先生为杨澄甫1931年所拍拳照做解,编著《太极拳使用法〉。 该书的插图为杨澄甫先生的拳照,图2、图69的左掤均为面向西。 该书的插图为杨澄甫先生的拳照,图2、图69的左掤均为面向西。 董英杰先生所练的拳架与《太极拳使用法》完全相同。 董英杰先生所练的拳架与《太极拳使用法》完全相同。 第一他是实腿转体;第二他的左掤为面向西(见董英杰所著的《太极拳释义》一书拳照)。 第一他是实腿转体;第二他的左掤为面向西(见董英杰所著的《太极拳释义》一书拳照)。

3《太极拳体用全书》的参与撰写者郑曼青先生师从杨澄甫先生,经年得其大要。 3《太极拳体用全书》的参与撰写者郑曼青先生师从杨澄甫先生,经年得其大要。 杨澄甫先生“将太极拳要诀:鬆、沉、轻、灵及运用要点及至太极剑道,悉以传付。”郑曼青先生于1934年据杨澄甫1931年所拍拳照编《太极拳体用全书》,较详细地阐述了杨氏太极拳的用法和推手的练法,都是实腿转体,左掤面向西。 杨澄甫先生“将太极拳要诀:松、沉、轻、灵及运用要点及至太极剑道,悉以传付。”郑曼青先生于1934年据杨澄甫1931年所拍拳照编《太极拳体用全书》,较详细地阐述了杨氏太极拳的用法和推手的练法,都是实腿转体,左掤面向西。 而郑先生练的拳架为虚腿转体,左掤面向南。 而郑先生练的拳架为虚腿转体,左掤面向南。

二、对实腿转体. 二、对实腿转体. 还是虚腿转体与左掤面向南,还是面向西两问题的探析 还是虚腿转体与左掤面向南,还是面向西两问题的探析

从杨澄甫拳势套路上讲,我们不能只局限於依据某名人对外公开演练的拳架,就草率地来定什么正宗什么不正宗,怎样练对怎样练错,盲人摸象的作法,不利於真正地瞭解太极拳。 从杨澄甫拳势套路上讲,我们不能只局限于依据某名人对外公开演练的拳架,就草率地来定什么正宗什么不正宗,怎样练对怎样练错,盲人摸象的作法,不利于真正地了解太极拳。 陈微明、董英杰、郑曼青三位先生都可以说是得到了杨澄甫先生的真传。 陈微明、董英杰、郑曼青三位先生都可以说是得到了杨澄甫先生的真传。 在他们的著述中可以看出杨澄甫先生的拳架,确是实腿转体,但为什么又会有虚腿转体(比如郑曼青先生)出现呢? 在他们的著述中可以看出杨澄甫先生的拳架,确是实腿转体,但为什么又会有虚腿转体(比如郑曼青先生)出现呢?

笔者以为,杨派太极拳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 笔者以为,杨派太极拳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 85式太极拳有实腿转体练法,亦有虚腿转体练法。 85式太极拳有实腿转体练法,亦有虚腿转体练法。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知者不多,传于河北永年广府镇一带的眼步或称活步练法。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知者不多,传于河北永年广府镇一带的眼步或称活步练法。 这三种都属於太极拳的基础架,它们除一般公认作用之外,虚腿架主要是练鼓荡劲,实腿架主要练连随劲;跟步架(或称活步架)练步法的灵敏。 这三种都属于太极拳的基础架,它们除一般公认作用之外,虚腿架主要是练鼓荡劲,实腿架主要练连随劲;跟步架(或称活步架)练步法的灵敏。 除以上三种步法之外,杨派85式太极拳内还含有开立步、弓步、侧弓步、仆步、独立步;在杨派37式太极拳中又增加践步;杨派太极长拳又添有叠步、抢步;杨派太极散手又增有垫步、换步等。 除以上三种步法之外,杨派85式太极拳内还含有开立步、弓步、侧弓步、仆步、独立步;在杨派37式太极拳中又增加践步;杨派太极长拳又添有迭步、抢步;杨派太极散手又增有垫步、换步等。 笔者认为实步转体、虚步转体和活步架都是杨派正宗,不必为之争议不休。 笔者认为实步转体、虚步转体和活步架都是杨派正宗,不必为之争议不休。

再谈左掤面向何方。 再谈左掤面向何方。 这取决於你练什么拳架而定。 这取决于你练什么拳架而定。 如果你练的是活步架,左掤是使用的折叠劲将对方掤出,故面向东南方。 如果你练的是活步架,左掤是使用的折迭劲将对方掤出,故面向东南方。 如果练的是虚步架,左棚使用的鼓荡劲将对方掤出,故面向正南方(这种掤劲,是以胸前中线将对方的力引化后再用荡劲向前掤击对方)。 如果练的是虚步架,左棚使用的鼓荡劲将对方掤出,故面向正南方(这种掤劲,是以胸前中线将对方的力引化后再用荡劲向前掤击对方)。 如果你练的是实步架,左掤是使用的横劲将对方掤出,故面向西南(这种掤劲,是从侧面将对方的力引化后再用横劲向前掤出对方)。 如果你练的是实步架,左掤是使用的横劲将对方掤出,故面向西南(这种掤劲,是从侧面将对方的力引化后再用横劲向前掤出对方)。 《十三字行动诀》中“敌人逼近来打我,闪开正中定横中”就是这个意思。 《十三字行动诀》中“敌人逼近来打我,闪开正中定横中”就是这个意思。 为此笔者认为左掤面向东南、正南、西南都是正确的,关键是你练的是活步架、虚步架还是实步架。 为此笔者认为左掤面向东南、正南、西南都是正确的,关键是你练的是活步架、虚步架还是实步架。 这三个拳架都属於基础架,可以练其中的一个,也可以两个拳架一起练。 这三个拳架都属于基础架,可以练其中的一个,也可以两个拳架一起练。 如果有兴趣,最好三个拳架同时练,这样才有利於全面掌握杨派太极拳的基本功。 如果有兴趣,最好三个拳架同时练,这样才有利于全面掌握杨派太极拳的基本功。 但太极长拳和太极推手要在基础架练好的基础上再练。 但太极长拳和太极推手要在基础架练好的基础上再练。 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之练习谈》中指出:学习“太极拳之程式,先练拳架(属於徒手),如太极拳、太极长拳;其次单手推挽、原地推手、活步推手、大捋、散手。” 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之练习谈》中指出:学习“太极拳之程式,先练拳架(属于徒手),如太极拳、太极长拳;其次单手推挽、原地推手、活步推手、大捋、散手。”

笔者认为,鉴定学习杨澄甫太极拳架正确与否. 笔者认为,鉴定学习杨澄甫太极拳架正确与否. 唯一的标準就是杨澄甫口授,陈微明笔述的《太极拳术十要〉,并不在於虚腿转体还是实腿转体;左掤面向南,还是面向西。 唯一的标准就是杨澄甫口授,陈微明笔述的《太极拳术十要〉,并不在于虚腿转体还是实腿转体;左掤面向南,还是面向西。

杨式太极拳行拳要诀 杨式太极拳行拳要诀

第一式 起势 第一式 起势

歌诀:肘不张、肩不鬆;胸不开、气不通;腰意塞、襠穹窿;腕微鼓、掌指融。 歌诀:肘不张、肩不松;胸不开、气不通;腰意塞、裆穹窿;腕微鼓、掌指融。

第二式左右野马分鬃 第二式左右野马分鬃

歌诀:一顺,一亲,一捧提。 歌诀:一顺,一亲,一捧提。

第三式白鹤亮翅 第三式白鹤亮翅

歌诀:四隅含藏亮翅中。 歌诀:四隅含藏亮翅中。

第四式左右搂膝拗步 第四式左右搂膝拗步

歌诀:十字竖鬆横必散,阴阳吸斥促身形。 歌诀:十字竖松横必散,阴阳吸斥促身形。

第五式手挥琵琶 第五式手挥琵琶

歌诀:静中求动,周身一家;竖立三关,腹鬆气圆。 歌诀:静中求动,周身一家;竖立三关,腹松气圆。

第六式左右倒撵猴 第六式左右倒撵猴

歌诀:后撤三关身自退。 歌诀:后撤三关身自退。

第七式、左右揽雀尾 第七式、左右揽雀尾

歌诀:两膊相系,沿球环行;四正劲法,意气行功。 歌诀:两膊相系,沿球环行;四正劲法,意气行功。

第八式云手 第八式云手

歌诀:旋腰带肘似车轮,一合一开一定间。 歌诀:旋腰带肘似车轮,一合一开一定间。

第九式单鞭 第九式单鞭

歌诀:滚错折磨,围绕劲点;以肘带腰,腕随肘旋。 歌诀:滚错折磨,围绕劲点;以肘带腰,腕随肘旋。

第十式高探马 第十式高探马

歌诀:左沾右随圆中趣,两手旋环任意行。 歌诀:左沾右随圆中趣,两手旋环任意行。

第十一式右分脚 第十一式右分脚

歌诀:藤攀两臂腿自起,足分胯圈立准平。 歌诀:藤攀两臂腿自起,足分胯圈立准平。

第十二式双峰贯耳 第十二式双峰贯耳

歌诀:双拳似丘陵,内气如涌泉。 歌诀:双拳似丘陵,内气如涌泉。

第十三式左蹬脚 第十三式左蹬脚

歌诀:藤攀两臂腿自起,足蹬胯圈立准平。 歌诀:藤攀两臂腿自起,足蹬胯圈立准平。

第十四式左右玉女穿梭 第十四式左右玉女穿梭

歌诀:递肘腾手梭互穿,平开意坚如赶山。 歌诀:递肘腾手梭互穿,平开意坚如赶山。

第十五式下势 第十五式下势

歌诀:意如滑坡身下落。 歌诀:意如滑坡身下落。

第十六式金鸡独立 第十六式金鸡独立

歌诀;雄鸡展翅旭日升。 歌诀;雄鸡展翅旭日升。

第十七式海底针 第十七式海底针

歌诀;弛意入幽谷,弓满弦自张。 歌诀;弛意入幽谷,弓满弦自张。

第十八式扇通背 第十八式扇通背

歌诀;内气催姿势,三关前长。 歌诀;内气催姿势,三关前长。

第十九式转身撇身锤 第十九式转身撇身锤

歌诀; 步随胯圈转,曲伸意中求。 歌诀;步随胯圈转,曲伸意中求。

第二十式卸步搬拦锤 第二十式卸步搬拦锤

歌诀;胯圈旋搬肩圈拦,神意汇集準星间。 歌诀;胯圈旋搬肩圈拦,神意汇集准星间。

第二十一式如封似闭 第二十一式如封似闭

歌诀:阴阳转换、恍如“山”。 歌诀:阴阳转换、恍如“山”。

第二十二式十字手、合太极 第二十二式十字手、合太极

歌诀: 手扶胯圈钟下落,意领神行身自升; 歌诀:手扶胯圈钟下落,意领神行身自升;

欲合太极心先静,三道气圈渺无存。 欲合太极心先静,三道气圈渺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