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二次结构:谁知我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2:41:56
 喝惯了清浅恬淡的绿茶,忽然又尝到了久违的花茶,那味道竟然如此的怪异,怪异到我的味蕾实在品不出是什么滋味。
  
  很晚了,依然毫无睡意。想起以前看过的那本《江山美色》,很不错的小说,很想回味一下那些经典的章节。
  
  仅仅翻了几页,便再无心思。所有情节早已烂熟于心,任意一丝提点,记忆闸门便轰然洞开,刀光剑影一泻千里,原来,有些书再好,也是不用再读第二遍的。
  
  进某家文库转转吧,一眼撞见《月亮与六便士》,闻名已久的那本书。当年小学时代买到了毛姆的一本《刀锋》,头一页他就提到了自己的这本书。那时以为《刀锋》该是武打战争之类的题材,谁知回去一看满不是那回事,失望之余随便看看竟也被深深吸引,至今20多年依然带在身边,多次搬家竟也未曾丢失,真是不易。
  
  可是这本《月亮与六便士》却怎么也看不进去,勉强翻了几页,也不过进的眼里进不去心里。或者是时代不同了吧。当年连《复活》都能甘之如饴,废寝忘食,如今什么《堂吉诃德》,《基督山恩仇记》诸多名著尽在身边,却都味同嚼蜡,看不进去。
  
  或者是我的眼界高了吧?许多所谓的经典无非是当时的经典,那时识字的人原就不多,能写点东西的自然更少,若那些文豪巨匠生在今天,或许也同大多数写手一样的籍籍无名吧。
  
  不过,以前的他们还是有些严肃深刻的内涵的,不比今天的浩如烟海的快餐素食,转眼已是过眼云烟了。
  
  也许是我的心境变了,早过了需要读书学习的年纪,而只是为了消遣,却再难找到值得消遣的快乐。此时坐在电脑前面整个世界似乎触手可及,却再没有了十几岁时出去骑马放牧都要带上本书的兴致。
  
  那时,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如今,许许多多的世界,填不满心中一个空洞的角落。
  
  数年前聊过一次的那个网友,说她早就不再读什么书了,因为自己已经是一本书,或许以后还会把它写出来。深以为然。
  
  经历了这么多之后,如果心里再没点感觉,肚里没什么货色,真是白混了。当然,有些事自己明白了就行了,不一定非要说出来写出来。即使写得出来也不一定会有读者,大家彼此彼此罢了,你觉得深刻了,别人难道还依然浅薄?
  
  小时候看着那些大人们成熟沉稳的样子,总觉得有些差距难以逾越。即使个头开始比他们高大了,依然没有俯视甚至平等的感觉。直到成年之后的某些时刻,无意间发现了那些大人的荒唐幼稚,他们一贯的庄严形象才轰然坍塌,发现自己某些方面已经有了平等乃至超越的资格。
  
  那时的大人们,不也就是今天此时的我们?不知不觉间,我们也开始在孩子们的眼中扮演起了权威的角色,其实,许多事我们也未曾经历,许多体验我们也是新感觉,貌似沧桑的外表之下荒诞的想法不时的跳跃,看似稳健的举止后面其实全无把握。
  
  听了许久的歌,还是觉得没有歌词的纯音乐更有那种难以言喻的味道,舒缓的领域也更加开阔,或者正如我心中的感觉,不是文字可以描摹的,一写出来已经是变了味的。
  
  多年前读到过田晓菲的一篇文字,提到她怕些什么。想来想去,似乎唯有孤独。那个小姑娘刚上北大,和她同龄的咱家正上初中,真是惭愧。
  
  作为群居动物,对孤独的恐惧是我们的一种本能吧。时至今日,人们更多提到的是寂寞。听过贾君鹏的那首《寂寞党之歌》,挺有意思的。
  
  寂寞是一种病,每个人身上都会经常或者偶尔的发作。越是咋呼的凶的其实越没什么,越是默默无言的反倒越是情到深处。病的深浅,全凭心里的感觉,怎么治愈,只能靠自己的定力。
  
  其实,如果不说,不点破,也就什么都没有,数千年前,谁知道寂寞俩字怎么写?
  
  睡不着的时候瞎写些什么?和自己聊天?倒也强似找人闲聊。和人聊是相互的,即使是在网上。和自己聊,随心所欲的自我。虽然也聊不出什么,不值得挖掘。
  
  似乎该有个题目。临时记起泰戈尔的那篇散文诗,《谁知我心》,借用一下吧。
  
  他发现自己的焦灼是因为自己的门窗是封闭的,于是敞开了一些,可是它能够表达的也仅是很少的部分,而他渴望了解的,又有多少对他打开了窗子?
  
  明天,天气应该不错,去哪走走?该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