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线路走时有何规定:透视中美物价对比背后的意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32:59

透视中美物价对比背后的意义   

2011-09-14 18:13:58|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编者的话:最近,一条中美物价对比的网帖被广为转载:中国,吃一次肯德基30元,下馆子最少100元,买条Levi's400元,买辆车最少30000元(夏利);美国,吃一次肯德基4美元,下馆子40美元,买条Levi's20美元,买辆车最多30000美元(宝马)。有关中美物价的比较,吸引了不少网友的参与。《人民日报》比较发现,国外品牌特别是高档消费品,国内的确贵得离谱,但是公共交通和涉及人工、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国外则贵很多。比如、理发和医疗等,国内就比国外便宜。一时引发各界关注,媒体、学者、网友等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人民日报图片

  如此对比结果,恐怕难以服众

  对比结果可靠吗?非相同品质难对比。中美物价水平到底该如何比?对此,曾在美国经济学会任职的周春生认为,国家物价水平很难通过简单的价格对比出来,单纯的数字对比意义并不很大。两个国家的物价对比应该至少包含衣食住等四个方面,同时还要保证品质一致这一前提。

  对于网友的对比方法,专家称也很难保证客观性,如选取的样品的品质是否相同等。周春生表示,如牛肉的对比,虽然在报道中称,北京的牛肉价格每公斤为25元至45元,纽约为20元至50元,但实际上,美国的牛肉差别很大,不同部位的牛肉可相差几十元,另外,牛肉的级别也不尽相同。

  网友也认为,抛开医疗养老教育等福利性支出、抛开中美两国收入的差距,只拿出几个消费项目的个例来佐证两国消费水平,都难免以偏概全。但是,关于中美物价的比较每次都能成为热点,还是源于人们对于目前生活成本的在意。衡量百姓生活负担,比单纯比价来得更实际一些。(北京晨报)

  对比怎样才能客观?物价与收入比的相对数对比比简单的价格绝对数对比要客观。一个国家的物价绝对不能孤立看待其高低,必须与国内居民收入对比,才能真实反应百姓对物价的承受能力。我们可以具体分析以下北京与纽约物价收入比。美国2010年人均收入大约为5万美元,相当于人民币32万元;北京2010年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29073元(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是13262元)。纽约耐克运动鞋一双最高为832元人民币,北京为2000元人民币,与人均年收入相比较:纽约为0.26%、北京为6.9%,北京是纽约的26.5倍。纽约房租CBD附近一居室最低为6400元人民币,北京为3000元人民币,与人均年收入相比较:纽约为2%、北京为10.3%,北京是纽约的5倍。纽约猪肉价格每公斤最贵是45元,北京为40元,与人均年收入相比较:纽约为0.014%、北京为0.14%,北京是纽约的10倍。从北京与纽约的物价收入对比看,北京远远高于纽约。

  其次,应该比较物价变动指数,即:CPI涨幅情况。这样才能看出物价涨幅对居民的影响程度。中国上半年物价同比涨幅在5.4%,7月份高达6.5%,8月份仍在6.2%高位。8月份,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维持在3.6%,核心通胀率为1.8%,这已经创出了新高。从8月份看,中国物价指数高出美国3.6个百分点。(国际在线)

  对比物价不要自欺欺人。收入是美国人的1/10,却要承受与美国几乎一样的物价。这里面还不包含国内的贫富差距因素:在中国,90%的人只占有10%的财富,也就是说,家庭月收入只有两三千元的家庭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普通工薪阶层也不过七八千,小中城市的居民收入则更少。

  诚然,发展的中国必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对于如今畸高的物价畸低的收入,可以说人们也都理解和支持。这点不能否认,因为如果人们不理解,肯定早就出大乱子了。与人们的理解和支持截然不同的是,当前部分媒体成了一些部门的喉舌,对抗民意,一会把物价上涨的因素推到一些不相干的人群或自然现象身上,一会挑选出一些无关痛痒的例子进行比较,把物价不高的感受强加给普通百姓,粉饰太平。这是面对通胀仍然抱残守缺、刻舟求剑、削足适履的表现,还是有别的目的?在国内CPI连连攀高,通胀呈现加剧之时,给人们灌输这样的思想是相当危险的,因为,它既脱离了普通百姓的真实感受,挑痛人们本已脆弱的神经和心里底线,贻害无穷,又可能极大地误导决策层决策。这种不着边际的言论无异于饮鸩止渴。(新华报业网)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物价所反映的社会价值观

  为何美国涉及人工和知识产权的产品与服务,会有那么高的价格?这体现了对人和知识的尊重。对于社会而言,最大的财富到底是什么?是人而不是工具,只有人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所以涉及人工的服务须有高价。而对于社会发展最大的动力是什么?是创新而不是资本,只有创新才能让更多的资本实现增值,所以,涉及知识产权的服务和商品也会有较高的价格。这种定价完全遵循着市场的理念。(中国青年报)

  中国人的劳动很廉价

  美国人工服务价格高于中国,反衬出的恰恰是中国劳动力价格的低迷。资料显示,我国居民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在1983年达到56.5%的峰值后,就持续下降,2005年已经下降到36.7%,22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资本报酬占GDP的比重上升了20个百分点,相当程度上是以职工的低收入为代价的。这是一种极不公平的薪酬“定位”,隐喻着经济突飞猛进中的结构性风险,也是劳动者价值被严重低估、劳动者权利被漠视的现实表征。(北京晨报)

  高物价下遗失的生活幸福感

  在网络上流传很广的一条微博这样写道:中国现在的高房价、高物价,毁灭了年轻人的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的想象力。他们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但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像中年人那样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

  由于年轻人普遍消费需求大、实际收入和积累却不够多,所以相对于其他群体,高物价对年轻人的影响更大。年轻人本应该怀抱理想、富有情趣,但是现在高物价下的生活压力却让年轻人的生活变得过于现实与琐碎,激情与创造力基本都被生活压力消磨光了。(人民论坛网综合)

   对比完物价,我们应该做什么?

  降下物价才是硬道理

  其实,除了税,在中国流通的商品还“附加”了各种各样的费:在商品运输环节,物流成本畸高是人尽皆知的事实,其最有说服力的注脚是“全世界70%的收费公路在中国”;在商品销售终端,进场费、摊位费之类的费用多不胜数,灰色成本则是“公开的秘密”。每一项针对商品和商家的乱收费、乱罚款最终都会摊进商品价格,由消费者承担。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有些物价高于美国,绝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它还与整个社会的法治大环境有关。

  由此可见,中国的物价水平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一在于通过税制改革以减轻商品的税负,二在于通过规范市场以减轻商品的“费负”。道理一直是简单明了的,关键在于有关方面愿不愿意这样去做。财政部网站9月13日发布数据,今年8月份全国财政收入达到7546.37亿元,同比增长34.3%。财政收入逐月、逐年“飘红”,正是以商品税负繁重、价格较高以及老百姓购买力下降、生活质量受影响为代价的。(财讯网)

  重视社会底层的民生

  CPI连续三个月维持在高位“6时代”,通胀压力已经让民生痛苦不堪。从肉到蛋,物价一个劲的飞涨,但是收入水平,却一直跑不过通胀速度。如何缓解消费者对物价上涨的担忧情绪和低收入者的生活压力?首先,应当继续管理好通胀预期,市场监管者要真正把稳定物价总水平当作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其次,需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切实提高那些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和补贴保障水平。从根本上看,只有当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增幅跑赢CPI的时候,物价才不至于成为人们热议的民生话题。(人民论坛网综合)

  完善税收立法,降低物价缓解焦虑

  不可否认的是,税收与物价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正在步入“税感时代”,人们对税越来越敏感。人们开始知道,我们原来有19个税种,而最受关注的个人所得税仅仅占了总税收的6.6%,七成以上是流转税,这意味着,纳税人交纳的很多税是看不到的,隐藏在商品价格之中,抬高了物价。

  消除民众对税收的焦虑,必须从完善税收立法,加强税法宣传,强化税收征管入手。要根据社会发展的状况,及时调整税法。既要充分考虑国家提供公共品的资金需要,更要考虑民众的经济及情感的承受能力,使得税法更加贴近民意并被广大的民众所认同。(人民论坛网综合)

  本网综合人民网、新华报业网、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更多精彩请点击人民论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