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建设情况简介:锦溪古桥:十眼桥,人称“小宝带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7:02:17

锦溪桥梁星罗棋布,桥之密度国内罕见,当地名谣素有“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之说,其中较著名的有十眼长桥,人称“小宝带桥”。

虽然宝带桥还未曾去过,但是这个“小宝带桥”还是给了我十足的动力,今天和老公一起去了锦溪。。。


一进景区,门口便是上面这个景象。。。之前在网上看过别人拍摄的照片特美。

今天虽是下午时分,但是整天的大雾天气加上锦溪水乡特多的水面,更是雾气弥漫,秋天的古莲长堤犹似一副江南水墨画。。。,这是古莲长堤,原以为这就是十眼桥。。。



十眼桥,始建于明代,系花岗石多孔平板桥,由一孔较高的平板与九孔低平板桥连接而成,桥全长52m,高3.1m,桥宽2.7m,中孔跨度3.5m,造型优美。该桥始建于南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重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后又几经修缮;1997年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与古莲池、文星阁、古莲长堤和桃园构成完整的古莲景区。。。



十眼桥有九柱十孔,故名。桥造型古朴别致,为远近水乡所罕见,人称“小宝带桥”,是观湖赏月极佳之处。



十眼桥犹似蛟龙卧波,只是水面有点脏,而且九个桥孔均用尼龙网围着,有点伤了古桥的和气。。。



节寿桥,明崇桢3年(公元1631年)里人捐资所建。清雍正年间里人孙德明为母氏六十大寿重新修整,桥名“节寿”,取以节制德、长寿之意;乾隆54年陆九德重修。2002年锦溪镇人民政府移建于古镇区南首。

 


里和桥,俗称南塘桥,始建于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重建于清乾隆十二年,为锦溪诸古桥中最古老,跨度最高大之石拱桥。里和桥又为明代“锦溪八景”之一《古井风亭》所在地,明书画诗三栖大家文征明有诗称赞:改邑何妨旧井存,苔花翦翦玉栏春。轱辘声声千年泽,不是邮亭阅古人。



普庆桥,俗称“俞家桥”,花岗石单孔全环形石拱桥,始建于明永乐七年(公元1049年),清乾隆四十六年重修。桥长18.7米,高4.1米,跨度6.6米,桥面宽3.1米,桥柱有联:“两岸烟飞通海市,一溪浪涌接澄河。”六十年代前该桥北侧两堍建有桥楼一幢,在桥面上可直接上东西桥楼。该桥亦为锦溪保存最完整之古桥。

全环形石拱桥,即桥孔水面上呈半个圆,水下面也是半个圆。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军师刘伯温来到锦溪,刘伯温认为这里是龙穴之地,如果不破掉这里的风水,日后必定要出皇帝,与朱元璋争江山。为破龙穴风水,朱元璋即下令在锦溪河的“龙颈”上建了这座全环形的石桥,以卡住龙的脖子。



众安桥,俗称“牌楼桥”,因昔时该桥西堍有牌楼一座而得名,系花岗石单孔平桥。此桥始建于明永乐七年(公元1049年),由里人顾克让建,重建于清雍正、道光年间。

 


中和双桥,系花岗石单孔平桥,始建于元代元统初年(公元1333年),桥长13m,跨度4.05m,桥宽3.9m。昔时,桥畔桃李纷披,两岸绿波掩映,中流网影参差,是锦溪八景之一。


周公桥俗称西街桥。始建于明万历9年(公元1581年),由里人陆允中所建,至清乾隆4年(公元1739年)里人众捐资重修。

 


溥济桥,俗称“陈家桥”,为索腰并联式拱桥,始建于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由里人陆溥、陆济兄弟所建。明天启三年重修,桥长15.4m,高3.25m,跨度5.8m,桥面宽2.95m,桥栏原为木栏,解放后改砌砖栏,91年公布为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虹木桥因桥身木制,又称红木桥,座落于市河北尾、东西通架。清乾隆30年(公元1765年)里人王耀枢、陆诞英、王维英、王际华、陆宏嗣、陆昌嗣、柴韫又、王介盈等捐资重建,单孔梁桥。1972年因破损改建为水泥桥;2001年由镇人民政府恢复为木桥。  


天水桥,俗称“北观音桥”(照片中右),系花岗单全环形石拱桥,始建于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由)郭子敬捐资修建,清顺治四年由里人出资再修。桥长17.4米,高3.5米,跨度8.8米,桥面宽3.3米,桥柱有楹联两幅“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愿天常生好人,愿人长做好事”。该桥是锦溪保存最完整之古桥。
丽泽桥,系花岗石单孔平板桥(照片中左),始建于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重修于清乾隆中期。桥长15.6m,跨度9.3m,桥高4.25m,宽3.5m。

隆福桥,俗称“福寿桥”(未能拍摄到),系花岗石平板桥,始建于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清雍正元年重修。桥长13.7m,高2.4m,跨度9.6m,桥面宽1.6m。

在锦溪有“走三桥”的习俗。锦溪三桥为天水桥、丽泽桥、鸿福桥,成“品”字型跨于交通河、锦溪河汇岔处,几乎成等边三角形。过去,镇上居民如有嫁娶,新郎新娘就要走三桥,以期婚后小两口日子幸福美满百年好合。

 

锦溪“镇为泽国,四面环水”。有水必有桥,锦溪的桥之多,素有“三十六座桥”之说。“古宫闲地少,水巷古桥多,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是对古镇最贴切的写照。现存的古桥,在古镇区有26座,大都为明清建筑。桥上碑记、桥联、花纺镌刻精细,形成水乡特有的“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