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功放ic:教育的四大误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7 06:45:26

教育的四大误区

    时间:2009年8月30日

    地点:深圳科学馆三楼报告厅

演讲嘉宾:郑也夫 

主持人:张鹏

 

    主持人:感谢各位听众今天出席我们的活动,我们首先感谢农业银行。金钥匙理财对我们论坛的支持,教育问题在深圳是一个热点问题,此前幼儿园收费的问题,代课教师的问题还有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到深圳大学视察,他对深圳大学与城市地位不相匹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充分说明教育问题在深圳是一个热点问题,今天我们请到的是郑也夫老师,他为我们做主题为中国教育四大误区的演讲,他会更多从宏观上考量教育问题,在整个演讲当中希望大家关闭手机。下面我们有请郑也夫教授!

 

    郑也夫:感谢南方都市报提供这个机会让我和各位交流,我个人认为讨论的这个题目非常重要,至少应该比一个国家的钢产量、GDP更重要,因为教育不仅将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和经济水准,教育还将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说到文明程度无论如何它比一个国家的生产水准和GDP更重要。这是教育重要的一个根据。

 

    教育的影响很深远,农业一年亏损了很多,我们下一年可以补足,一年的损失就是一年的,其他的经济活动同样也是,一年的不足就是一年的,但是教育不是这样,这一届的学生教育搞得不好,把这些人输送到社会上,他们毕业以后将在社会上存活50年,因为教育的原因这些人将在50年中向社会释放他们的平庸,这是很可怕的。10年不短,10年说的是树木,不是造电视机、洗衣机,电视机、洗衣机造的不好是要修正的。10年树木,百年树人,今天的事情不仅影响今天,它将给中国未来50年打上深深的烙印。我觉得教育比经济问题要紧。

 

    另外,我讲这个题目觉得很沉重,就是觉得中国的各个领域参差不齐,有些事情做的好,有些事情做得不尽人意,教育是做得最糟糕的事情。简单地说,我们现在的教育使中国数以亿计的儿童没有一个愉快的童年,使中国数以亿计的青少年没有一个愉快的青少年时代。我们要让他们成才,他们成才了吗?我们剥夺了少年儿童愉快的少年时代,完全是在摧残青少年,青少年像服苦役一样学习,他们没有成才。我因为一个偶然的原因进入到中国一个顶端的学校里面,我眼睛里看到的是尚且是大面积的厌学,是大面积的考试舞弊,这个如此关乎中国前途命运的事情我们搞得如此之糟糕。

 

    误区可能是两个也可能是五个,我就个人的局限想到了四个误区。我进行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讲完,大家再说自己的想法,我愿意听取不同的意见,获得一些新知。

 

    一、素质教育论。我对提高被教育者的素质没有异议,但我要批评的是前些年政府主抓教育的领导所提出的素质教育论,他们提出了一个素质教育论,认为找到了一个真理,认为此前的教育有误区,此前的教育抓的都是升学、应试,提出了二元的两分法,一个是升学、一个是应试。我认为这个认识非常肤浅,或者是极其肤浅,这样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不能这么肤浅地看待。因为这个认识抓不到关键,不得要领,最后教育实践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明白中国教育现状,理论中提出了素质教育,要开展主要课程的其他活动,提出这个有效果吗?学校响应了吗?家长响应了吗?他们敢响应吗?学校敢响应吗?这种主张在实践层次上是惨败的,无效的,是完全无效的。你自上而下发出这种呼吁完全无效,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觉得是冠冕堂皇没有人理你。一个主张的正确与否,不能仅仅看实践层次的效果来判定一个言论的正确与否,大家看到我的谬论比较多的,我是主张反对发展私人轿车的,我的主张至今不变,有各位朋友说,你这个主张在实践上怎样?来到深圳据说是全国人均拥有宝马、奔驰较多的地方。我说之前就觉得我的言论不符合现状,但是我要说。我不认为实践是检验言论正确与否的全部根据,有很多的言论放长线看,这个言论要走过一个时段来看,这个言论说的是对不对。

 

    从现在看,全国的大城市都开始搞地铁,我呼吁很多年的,我曾经当着北京副市长的面呼吁这个事情,他说你别给我谈这个事情,他说禁止汽车和发展地铁超过我的权限,免谈。现在整个国家都在盖地铁。

 

    判断一个言论正确与否不是完全根据当下的实践来判断的,还要从道理上反驳两分法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教育当然是提高学生的素质,这还用说吗?应试的这些主课,语文、数学、历史、地理,教授这些主课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学习者的素质吗?或者说,这些主课在提升同学素质的时候是不是更要紧?难道不是这样吗?在座大多数朋友应该同意我这个观点,主课的设置,语文、数学就是提升学生者的素质,这是更要紧的事情,这是没有疑问的。接下来我们再说,你所要提倡的素质教育不要光是这五项,六项,还有别的,要文体活动,要陶冶他的情操,要搞些别的东西。如果你在考试当中录取学生不光这五、六门还有别的,马上你提倡的素质教育会竞争地很激烈,很无聊,没有趣味,谈不到陶冶就是一个手段。原来是五个砖头再来一个小砖头,这不是陶冶而是一个敲门砖。

 

    你的体育考量的是什么?是考量跑步,我就不练游泳。这不给分我为什么做这个事情。如果不仅如这个一门,这就是应试,如果你照顾的更全面一些,你考哪门我就做哪个。我要说的是应试和素质二者是转化的事情,不可以用形而上去看待他们是孤立的,你过去搞的应试的,你的认识要充分一些,不能光教学生5项还有10项,15项。我们这个看待太机械、太僵化了。高三学生从早上5点到晚上11点,我们没有看到这个原因,这是我们广大的教育者一个误区,没有分清楚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我们要分清楚这个,事情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教育工作者都是傻子?深层原因是什么?是考生们、学生们的竞争激烈了,只要竞争极为惨烈,那个学习必然变成应试能力,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下面要讨论的事情是为什么竞争过于激烈?第一个原因是一个小原因,在现代化的过程当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原来高等教育是属于少数人的,上层阶级占有的份额更大,随着现代化的过程,人们的收入水平全面提高,不止是让孩子解决温饱还是要让他长大成人。现在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了,发展中国家提高生活水平也会对孩子提高教育水平。这就造成了应试的人越来越高,原来没有上高等教育,现在不行了,这是一个原因。这个原因不是主要的,因为国外高考没像中国这么激烈,导致了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从小学开始就学习负担,国外没有这样,他们前20-30年没有中国教育这样极端,造成应试惨烈的原因是中国特色的原因,是城市大多数人一家只有一个孩子的原因。一家要有两个孩子、三个孩子,我对我的全部子女不会付出这么大的希望。

 

    我有两个孩子,一个上,一个不上,完全在我心里可以接受,何况有一个不愿意念书,你非要折磨他干什么,有一个愿意挺好的,你努力家里面支持你。另一个喜欢玩的,过得挺高兴,家长心里面就很高兴可以承受,现在你愿意念不愿意念都要念,你不愿意念书我揍你。何况家里面经济情况还可以。

 

    中国过去的时代,世界其他国家也是这样过来的,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状态,我们现在是畸形的状态,原来选择谁上大学不是高考选择的,是家长选择的,家长的观察是常识性的。家长发现老二不愿意念书,老二挺会玩的,老大愿意念,家里面供应两个人念书也不简单,好,就让老大念书了。家长是长时段的考察,还有一些不是一些观念,还有一些人能念好,念不好。这个事不是人人都可以干得活,有的人干,有的人非常擅长,有的人搞的起来,人家有那个天分。

 

    现在的国策是一个家庭一个孩子导致了空前的高考竞争。高层提出的素质教育、义务教育以为把问题解决了,他们话说的太肤浅了,没有找到事情的更接原因。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中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这么大,竞争这么激烈,是我们此前想不到的原因,更是20年前推行独生子女政策时想不到的原因,是那样一个大国策和副产品造成这样的事情。

 

    我谈的第一点就是高层提出的素质教育论,实际上我们中华民族的教育在这样一个问题上陷入一种麻木和无所作为。什么是麻木而无所作为?就是当我们推行独生子女政策,当大批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我们居然在面对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新情况,一户一个孩子这个情况我们该怎样面对独子教育,我们在这个事情上陷入出奇的麻木和无所作为。既然是国策造成这样的现象,是不是动用全民族的智慧来思考一下,以前面对的是多子教育,现在是独子教育,我们怎样考虑这个事情。一个是怎样教育独子,还有是独子教育必然使竞争过于激烈,我们为什么没有深入想到,我们要推行一个政策,一个国策,把这个国策说的到了完美的成都,它好得很,它百利没有一弊,一个孩子吃得好,教育得好。我们带来的是完美的政策,我们推行任何一个政策把它说得完美,说得太满了,实际上哪有这样的事情,你要搞的任何一个政策,有一利必定有一弊。天下没有不要钱的午餐,你一个子女节省了一些资源,肯定有问题。你讲这个事情,推行这个国策的时候要一分为二,我们的人口减少了但是我们面临新的问题,我们要把这些解决了。

 

    一个是独子带来的素质问题,独立性差,没有意志力,这个问题需要解决,还有是带来副产品,带来高考的竞争过于惨烈,家长们在孩子当中没有选择,每个家庭的孩子100%要有一个要参加高考。我们全国广大家庭所面临的这种此前没有的现状,家长端正态度、端正认识无济于事,你没有娇生惯养,你家里面除了你以外还有爷爷奶奶,要是给我两个就不娇生惯养的。我提出一个补救的办法是,有两个事情,一个是搞寄宿制,寄宿制一直搞下去不可能,学校没有学生住,是大面积的强行进行。或者是自愿也可以,小学六年一般有一年寄宿,定在5年级可以,中学6年有一年寄宿制,我认为初一最好,初一的时候大家刚来不认识,同学之间融合得更深,更投入。搞一年寄宿,中途不许回家,不许家长来看学生,到了周末可以回家。孩子必然增强自立的能力,不再娇生惯养。还有是大量服兵役,减少服兵役的年限,让更多的人加入,而且扩大服役的种类,过去是有铁道兵、工程兵,每个男性公民都要服役,该修路的修路,该练兵的练兵给国家出力,通过这一年的锻炼身心,还有是教育意义要变为服教役,你还有一年,你大学毕业、高中毕业到一个地方去服教役,这就改变了没有意志力、独立性的缺陷。

 

    我们开场说的问题没有解决,高考竞争过于激烈,导致学习过重,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是解铃还需系铃人,改变国策,一家可以生两个孩子。这个国策改变了以后,孩子的书包减轻负担了。没有那么多家长给孩子实施压力就比较好办了。

 

当年提出计划生育的时候,从总体上说,可能是收益越大损失越大。我们当时制造了很多意识形态,制造了很多大话语,好像人多了事情就做不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其实这是为自己计划经济经济政策的错误、失败找借口。我提醒大家注意一个基本事实,世界上GDP最发达的大国,有6-7个人口密度比中国大很多,我们有什么资格说人多,我们是地方大。我们和西欧的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差的很远。计划生育要搞不要搞那么极端,你的经济搞得好,考验你的政治经济制度,这和地头没有大问题。

 

    第一是我们要面对人类历史上所没有的局面,大面积的独子,他们是一个新的课题,我们不可能麻木,不可以无所作为,要提高他们的素质,搞一些实际的手段,不要说认识。我们要结束我们这个国策。

 

    二、奖励和惩罚。教育和制造工业品是完全不一样的事情,制造螺丝钉是侮辱人了。和做电视机也不一样,比较接近一点的是什么?因为它是一个生命,它像养花,和这个稍微接近一些,会养花的人告诉不会养花的人,养花要注意一点,不要伺候太勤,不会养花的人伺候的特别勤。老话说的比较极端,但是你多浇水,多施肥和揠苗助长一样的动机。它是生命,你稍微帮一些小忙,它是主体,你是客体。

 

   你得了肛肠病到医院住院,出院的时候大夫给病人交代一些话,他说手术结束后,你回去每年要清洗,不要伺候太勤。他说第一要清洗,第二不要太勤了。里面有一个深刻的道理。它们和电视机、手机不是一回事,它们是生命不是玩物。它们有自己的生命,有的还有自己的主体意识,不是玩物,不是由你来操作,由你来彻底掌控。他们是生命,他们有他们的节奏,他们有他们的规律,他要按他的节奏走,要按他的规律走,稍微变一点都会干扰它的生存和发育。花的生长、手术的恢复不能违背,欲速不达。我们在教育当中,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伺候得太勤了,包括学校都伺候太勤了,这主要的手段是什么?就是奖励和惩罚。你怎么伺候他,企图让他按照你的意志去发育去成才,就是靠奖励和惩罚使得他沿着这条方向走下去,走到别的地方就是误入歧途。通过大棒子和胡萝卜让他走过去。

 

    这种政策使用绝对过度。我们学校和社会当中充斥着奖励和惩罚。而随着这些年认识似乎提升,似乎奖励和表扬更多了,惩罚的事情不好,大公司对员工惩罚小一些,表扬、奖励多一些。我们反省奖惩的时候格外反省奖励和惩罚。我们目的是为了激励人,五一劳动模范这都属于表彰,这些手段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和激励人,但是效果怎么样?值得反省,效果未必很好。

 

    我认为学校当中的表扬和奖励实际上是使很多学生有挫折感,频繁的使用但是受表扬的人是一小拨,表扬的标准提升的很高,批评的标准也提得很高。比如,这个学生考了85分将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85分不低了,60分及格,我高于及格这么多,你还要我怎样?我及格了怎样,我高这么多还要受到批评。要得到表扬是得95分才可以,施教者把表扬标准定得太高的,所有学校里面80%学生有受挫感。现在有些聪明老师告诉大家,校长说了多表扬,少批评。但是奖励和惩罚是一个事情的两面,是一回事。

 

    你批评了我,表扬了他有什么区别?你还以为我是傻子,我们的学生受挫感太重了,把奖品的标准定的很高,实际上,因为我们把这个标准定得这么高,靠奖惩这样一个强硬的手段强化,实际上久而久之,社会上造就了大批大批的失败者,失意者。用学生的话讲,一直是背负着不是好学生的名字,到以后不是成功人士。

 

    在这里,没有考上中山大学不是很成功,别说更好的学校,如果社会上形成这样的观念,只能导致大面积的人受挫失落,非常不好,我们是何等荒诞,我们应该是和打篮球一样,玩完了之后大家都很高兴。而不是赢家5%,剩下的人全是灰溜溜的。玩法有问题,我们要高度反省。

 

    这是从消极的层面讲,奖惩还有积极的功能,奖惩可以成材,学习成绩好了。我要对这个后果提出一个挑战,我不相信。心理学家做了很多实验,就是看奖惩的极端性有没有积极的效果。奖惩极端性就是,不是光说要真给实惠的物质奖励,这样有没有好的效果。经过实验,就是做一个事情,这一组有奖励,那一组没有奖励。比如一个是减肥的,第一组有奖励,第二组没有奖励。第一组奖励是一个星期过两回秤,每次减轻了5美元,周二检查一次、周五检查一次。这个组没有任何奖励,我告诉你怎么减肥,应该吃什么,怎么运动,努力提高改善你的身体情况,我们不断地来检查结果,这一组有奖励,这组比无奖励组组效果好。三个月以后,奖金取消了,半年以后回来复查,无奖励组的情况比有奖励组好,为什么呢?这一组没有奖励,脑子里面聚焦到一些实质问题,减轻体重活的轻松。第一组的奖励是他控,不是自控。第二组是靠自控力。还有一个实验是戒烟,一边有奖励,一边没有奖励,第一组经常骗人,上周有没有抽?没有抽,拿着奖励就走了。

 

    奖励一次性的行动有效,一个难度比较大的事情,像减肥、戒烟无效,奖励简单的工作有效,我是做螺丝钉的工作,机件我可以做500个、600个有效,复杂的劳动奖励没有效果。为什么这样?为什么奖励只能是作用于简单的劳动,是一次性的活动,不能做复杂的。教育当中的奖励为了什么?为了提高学生的才能,为了提高公民的道德,政府表彰“三八红旗手”“五一劳动模范”都是为了提高大家的道德,我们就看看奖励和表彰能不能提高才能和道德。

 

    什么是道德?要说一个行为是道德的前提是,这个行动有自觉权,它可以选择做还是不做,不是别人强迫的,他做的有道德,这是好人。做一件事情做得听好是被迫做的,或者是诱惑下做的。要是没有这个强迫力你还做吗?判断一个行为最基本的前提是,当事者是拥有自觉权的一个人,他的行动是自主的,不能受到干扰,无论是强迫还是诱惑,受到干扰的不是一定意义上的道德行为。

 

    奖励是不平等,奖励是一种控制,接受奖励实际上就是接受控制,奖励和表扬实际上希望得到顺从,服从。从最根本上说,通过奖励来减肥效果是一样的,它培养不出人们的一种责任感,这个责任感要从自己心里发育出来,是要对自己负责、亲属负责、社会、邻居都负责,让大家觉得我是大人物,我在小区里面是一个头,这里面不能乱来,不能乱扔垃圾,有责任感,责任感是你给糖果教育出来的?是批评、骂人出来的?不是这样的。说一句比较极端的话,奖励和表扬其实是一种行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出伪善,和道德完全是南辕北辙的。

 

    奖励和表扬能不能提升才能?不能,迷信奖励和表扬的人有时候不能达到愿望,你没有找原因就是一种手段,以为可以解决问题。小孩子晚上不愿意睡觉,就是通过表扬、鼓励,你要深入考虑他为什么不要上床,比如他怕孤独,你要把这个事情解决了,你不解决这个事情怎么办。还有他在课堂上不专心听讲,你真正原因是什么?他真正原因是没有听懂,他跟不上这个课,我怎么听,我听的和天书一样。你不能迷信一个手段,这个手段来了之后你不考虑下面对象的原因。完全是迷信手段,很多公司也是这样,就像球队的老板,赢了一个球我给你多少钱,这不是动粗的事情,我要把球弄进去是一个复杂的劳动。

 

  

t

 

创建南方科技大学:要力争高校改革试点

 

嘉宾简介

 

 

张鸣,浙江上虞人,1957年生,长在中国的“北极”北大荒。做过农工,兽医。初学农业机械,后涉历史,现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自称喜欢写点不伦不类的文字。2007年,因为在博客里痛陈高校管理体制中的“学术行政化”,其系主任的头衔被摘。在博客上发表《也许,我将被迫离开人民大学》一文,引发了关于高校行政化问题的激烈讨论。

 

 

曾因炮轰中国高校体制弊端而闻名的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鸣,昨日做客南都公众论坛,就中国的高校改革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在回答读者就深圳要把南方科技大学创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应该如何做时,张鸣建议,体制不突破就不可能办成世界一流的大学。他希望深圳可以在创建南方科技大学的过程中,突破体制藩篱,真正按照世界一流大学的通用规则来办。

 

 

中国高校是关在院子里办

 

 

张鸣提出,目前中国的高校评价指标很多,有一级学科、重点学科等。这些是中国提出要建世界一流大学而制定出来的一套评价体系。这样一套体系外国内行大学也看不懂,只要你的指标很充实,你就是一流。这是一种自娱自乐的体系,好比在一个院子里办大学。

 

 

张鸣说,现在的高等教育已经变成了一个衙门,领导着高校这么一个超级垄断公司。不像电力与石油等企业,多少还有些市场的成分。而中国的高校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不允许别人进来。外国人想来中国办大学也不行,教会大学回来也不行,私人办大学只能办档次低的学校。因此,“学官”们什么都不用做就可以赚钱,也不用和哈佛和牛津比,只是自己院子里比,一起闷声发大财。

 

 

要办一流大学必须开放

 

 

有读者问,深圳提出要将南方科技大学办成世界一流应该怎么做?张鸣认为,深圳要办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开放。他说,深圳大学在创建之初,大家曾经抱有很大的期待。但是若干年后,深圳大学和国内的其他大学一样平庸。关键还是体制问题。没有做到“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学生自由”。张鸣提出,教育与行政不分开是不行的。南方科技大学要想办成世界一流的大学,不引进新的体制,砸再多的钱也没有用。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经验,为何他们能异军突起,主要就是他们按照国际上一流大学的通用规则来办学。如果中国的大学不按照国际上通行的规则来办肯定没戏。南方科技大学的创办也一样,必须要有一个新的体制。

 

 

深圳要争取高校改革试点

 

 

张鸣说,从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来看,深圳特区的发展是最成功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也是文化上的辉煌。当年的蛇口通讯等,一出来都是轰动全国的。目前,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号召解放思想,改革如果没有思想的支撑,这种改革是不能长久的。

 

 

张鸣希望深圳要争取试点,改变现行的评价体系,要让学术自由讨论。不能老是经济“一条腿”蹦着走路,深圳要学习两条腿走路。包括高校在内的这一块“软实力”一定要跟上。从深圳目前的经济体量、规模等来看,完全有能力做到,且广东现在正在祭“解放思想”之旗,在建的南方科技大学,完全可以借鉴香港或者国外一些先进大学的经验,让高校自治。高校自我管理,不仅仅靠技术,还需要体制上的支撑,深圳的大学可以争取在全国试点,不纳入体制内的评价体系,搭起去行政化的架式,做到行政力量只是一个保姆,并不超越在学术之上。

 

 

“深圳如有心改革,我都愿意来”

 

 

张鸣说,要撬动校园里的官僚体系,必须允许大学校长试错,当年的深圳大学在全国也是开过一代新风的。深圳的蛇口也像延安一样吸引过无数的内地精英蜂拥而至。自由的学术之风,去行政化的高校自治,是绝大多数的大学老师都向往的环境。且深圳还可得地缘之便,多向香港大学学习。如果深圳政府有心改造,有心按国际办学规律来办大学,即使没有香港大学那么高的薪水,也一定会吸引国内一流的专家学者来。“我不是国内一流的学者,但是我都愿意来。

 

 

 

 

这样的大学改革,还是歇歇吧!

 

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已经实行导师对所招的博士生实行补贴的制度,从表面上看,这个制度的实质是鼓励导师申请各种名目的科研课题,给学校考评指数加分,而导师可以用课题费来补助学生。显然,这种出自课题经费的补助,所隐含的意思就是,博士生必须为导师完成课题而打工。南京大学就明确规定,今后博士招生,要向课题费多的导师倾斜。其实,这个制度在此时被落到实处,背后还有另外的原因。

 

不消说,这种制度对文科和纯理科是不公平的,因为这些学科的教授,不太容易拿到课题,即使拿到,课题费也有限,从每年并不多的工资中扣除学生的补助费,委实是个负担。而且,这些学科的教授所从事的研究,大多为自己单兵作战,基本上不需要助手,招来学生,原本是为社会和国家培养人才,现在却让自己白白付出,怎么想,都有点心理不平衡。当然,据说有关学校已经想到了这一层,设立了一些基金,供那些没有课题费的教授申请,只是这种对自己丝毫益处没有的嗟来之食,实在让人没有兴趣去伸手,因此,浙大的某些教授选择了不招生。不过,不招生的对抗,十有八九是难以奏效的,因为学校可以用招生作为教授的考评指标,不招就意味着从此不能做教授了,如果你还想抵抗的话,只有一条路——走人。

 

我相信,这个来自教育部的政策,很快就会在大学里推开,落到每个教授头上是早晚的事。政策是有权力者制定并推行的,在学界谁不知道官大学问大的“铁律”,只要在重点大学做个校长、院长、处长,还愁拿不到课题?对学官而言,各种名目的课题,国家级、省部级,横向课题,多得不得了,而且211学校,985学校,自身的课题就很多,都是学官在支配,有几个人不往自己身上搁?显然,这些人都不是三头六臂,不可以像孙悟空一样变身无数,课题得有人做,谁做?还不是找学生嘛。这种招生政策,明摆着就是为这些人比别人多招提供借口,让他们可以堂堂正正地招些廉价的劳动力。

 

理工科我不知道,至少在文科和社会科学领域,某些课题特别多的教授,他们的课题基本已经被学生包办了,一个20万元的课题,只需要花上万把块钱,就可以由学生做下来。做完之后,负责的,自己还看一眼,不负责的,或者课题实在太多的,连看都不看,就结项了,反正结项的专家也是自己人,完全清楚怎么回事,一般都会高抬贵手。很多名教授被发现有抄袭现象,实际上都是学生的杰作,其中不少都来自课题。

 

我们姑且不论课题本身是否有学术价值,也不论拿到课题的人,是否真的有学问、有研究能力,假定我们的课题都是学术的,拿到课题的人也都是学术健将,或者大师。但是有一点我始终想不明白,做学术研究,不是要凭兴趣的吗?不是每个考博士的人,都是要立志做学问的吗?而且,在招考博士生的面试里,考官都要考他的以往的学术经历,考他的学术计划,那么,如果学生此前已经进行了某个方面的学术研究,跟导师的课题不相干,是不是入学后,一定要放弃自己喜欢的研究,跟着导师做导师的课题?显然,在这种制度下,肯定是要这样做的,否则学生就别打算毕业。我们怎么保证,多数跟导师做课题的学生,真的对导师的课题有兴趣?没有兴趣的研究,能出来创造性的成果吗?

 

我真的不知道,我们的大学是在培养学生呢,还是在招学生为老师打工?我们的大学,到底是为学生办的呢,还是为老师,抑或只是为某些学官办的?面对问题成堆的大学、问题成堆的研究生教育,不思改善,反而围绕着既得利益者——有权者联盟的利益“改革”,越改,让肥的越肥,瘦的越瘦,愈发背离教育的宗旨。我看,这样的改革,还是歇歇吧!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