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波萝莉酱图包百度云:《地理教育学》——终于竣工了! - 高中地理论坛 - 地理教育教学论坛 - 人教论坛 -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5:30:55
地理教育学

《地理教育学》——终于竣工了!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02
第一节     地理教育学的对象与任务———————#03
第二节     地理教育学的学习与研究———————#04
第二章   地理教育学的发展基础————————#05
第一节     地理教育学的理论基础————————#06
第二节     地理教育学的实践基础————————#07
第三章   地理教育的发展———————————#08
第一节     地理教育的发展历程—————————#08
第二节     中国地理教育的发展趋势———————#09
第四章   地理教育系统————————————#10
第一节     地理教育系统及功能—————————#11
第二节     学校地理教育————————————#12
第三节   社会地理教育————————————#13
第五章   地理教学过程————————————#14
第一节     地理教学的过程和规律————————#15
第二节     地理教学原则————————————#16
第三节     地理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7
第六章   地理课程与地理教学内容———————#18
第一节   中学地理课程————————————#19
第二节   中学地理教学内容——————————#20
第七章   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学生————————#21
第一节   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观———————#22
第二节   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能的增长————#23
第三节   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非智力范畴的发展—#24
第八章   地理教学过程中的教师————————#25
第一节   地理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观———————#26
第二节   地理教师的职业素质—————————#27
第三节   地理教师的基本功——————————#28
第九章   地理教学方法————————————#29
第一节   地理教学方法的概念和分类——————#30
第二节   地理教学的常规方法—————————#31
第三节   教学地图及教学板画的运用——————#32
第四节   地理教学中的逻辑思维方法——————#33
第五节   地理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组合——————#34
第六节   国内外教学新方法介评————————#35
第十章   地理教育技术————————————#36

第一节   地理教育技术的意义和任务——————#37
第二节   地理教育技术的应用—————————#38
第三节   地理教育技术发展中的几个问题————#39
第十一章 地理教育评价————————————#40
第一节   地理教师教学质量的检查与评估————#41
第二节   学生地理学习质量的检测与评定————#42
第十二章 地理教育研究————————————#43
第一节   地理教育比较研究——————————#44
第二节   地理教育常规研究——————————#45

(之前因为文章里有“感情  色彩”四个字说有不良信息,不能上传,今天终于发现问题所在,得以继续!)

[  

TOP

  绪 论   地理教育学既是研究地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门学科,也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程。基于地理教育学这种双重角色的考虑,本章在论述地理教育学的对象与任务之后,从高师院校地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地理师范生未来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分别探讨关于地理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的学习和作为一门科学的研究问题。  

 

第一节 地理教育学的对象与任务   一、地理教育学的产生与意义
  地理教育学是近年来在我国教育科学领域内兴起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科。但是,作为地理教育学建立和发展基础的地理教学法,在我国却出现得较早。由于地理教学法的出现是以地理教育这一特定教育现象的存在为前提的,因此我们在阐述地理教育学(含地理教学法)产生的时候自然要涉及到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演化问题。
  (一)地理教育与地理教学法
  地理是一门相当古老的科学,萌芽于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知识。远在有文字记载以前,人类为了生存,就需要从环境中获取生活资料,为了生产与交往,就需要了解其生息繁衍的居住环境,考察周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区别一个地方同另一个地方的差异……。在这些逐渐扩大起来的活动中,人类积累了地理知识,同时,为了使这种逐渐积累的地理知识世代相传,就产生了地理教育现象。在原始社会,限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及地理知识的贫乏,这种地理教育现象是极为朦胧的,往往与神话,甚至与迷信相伴而生。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以后,社会的分工、生产力的发展、文字的形成,以及交往的频繁,大大地促进了地理教育的发展。这时,不仅地理书籍大量涌现,如我国的《山海经》、《禹贡》,埃及的《大地的记载》,希腊的《地理学》等,而且学校教育也逐渐开始形成,地理知识开始成为学校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我国封建社会的官学系统及书院、私塾的教材中都包含有《禹贡》等一些地理方面的论著,西欧中世纪的基尔特学校中还开设了类似于“商业地理”等内容的课程。然而,独立形态的地理教育在这个时候还没有形成。例如,在我国封建社会里的地理知识通常是和经学、史学、易学等融为一体的,在欧洲则是把地理与商业、殖民、航海等教学内容混合在一起的。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地中海沿岸一些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地方已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至16世纪,西欧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期。由于商业、航海业及交往的不断发展和扩大,对市场竞争、原料的掠夺日趋剧烈,因而对地理学和地理教育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便产生了学校地理教育。这种单独设科的学校地理教育始于17世纪中叶,为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所主张。在我国,地理教育是历史悠久的,但学校单独设科的地理教育却形成得比较晚。1895年,天津中西学堂最早设置了“地理”(舆地)课程。1903年清朝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经、文、格致、农、商等科皆应设置地理课程。从此,我国的学校地理教育才在全国范围逐渐发展起来。
  学校地理教育一经产生,就出现了一个地理教学方法的问题。开始时,人们只是摸索、积累着自己的经验或零散地学习他人的经验。师范教育出现以后,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产生了“教授法”课程。1902年颁布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在第十节“师范馆课程分年表”中规定:“……中外舆地授以教地理之次序方法”,即授以地理学科的教授方法。1922年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认为“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主张改“教授法”为“教学法”。1925年颁布的《新学制师范课程标准纲要》正式使用了“教学法”这一名称,并规定该课程为师范院校的必修课。随后,各地师范院校地理系均开设了“地理教学法”课程,并有一批地理教学法方面的文章和书籍发表与出版,如竺可桢先生的《地理教学法之商榷》、褚绍唐先生的《中学地理教学法述要》。新中国成立以后,地理教学法虽然走过一个曲折的道路,但发展还是比较迅速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地理教学法在注意吸收现代教育科学、地理科学最新理论的同时,加强各高师院校之间的校际联合,使学科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
  (二)地理教学法与地理教育学
  地理教学法诞生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从其发展历史来看,地理教学法的教学和研究对于帮助师范院校学生热爱地理教学工作,熟悉和掌握一定的地理教学原理和方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建立起一支稳定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地理教学法教师队伍;成立了隶属于中国教育学会的中国地理教学研究会,有计划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地理教学研究活动;编辑、出版了一批多层次、多风格的地理教学法教材和地理教学指导书;开展了一些地理教学的实验研究,如导学法、程序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实验研究等;创办和出版了多种类型的地理教学研究的刊物和报纸,推动了地理教学法研究成果的传播和交流。
  同时,在长期的地理教学法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其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也日益显露出来:地理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单一,学科体系不明确;地理教学法侧重地理教学经验的总结,理论抽象概括的层次较低;地理教学法注重对教师“教”的研究,忽视对学生“学”的研究……
  在当前世界性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下,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的科学方法论不断涌现,教育学、地理学界的学术研究也出现了一些新思想和新观点,有些重大的学术理论问题甚至出现了否定之否定的情况。与教育改革的世界大潮相适应,我国地理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地理教学法的上述缺陷和不足越来越被广大师生所认识。传统的地理教学法已不能适应现代地理教育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巨大的改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以地理教学法为发展基础的地理教育学在90年代之初诞生了。
  (三)建立地理教育学的意义
  1、地理教育学的建立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是一个整体的观念,它要求政治与经济、科学与技术、文化与教育都必须在适应现代化的基础上产生和谐的关系。这也给地理教育提出了培养目标整体性的要求,它决定了地理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应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对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等起到积极作用。这种多方面的培养任务单靠以传授教学技能为主的地理教学法是无法完成的,只有把在地理教育中如何育人作为重要研究内容的地理教育学才能承担起这项艰巨的任务。从教学的社会性来说,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社会是教学的环境,社会的需求制约着教学的目的与方向。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现实生活中,也就是要适应知识日益整体化、劳动日益协作化、人际交往日益广泛化、信息交流日益网络化、生活日益快节奏化的需要。因此,要加强研究地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使地理教育不断有新内容、新方法和新进展。地理教育学的建立顺应了这一社会的需求,它把地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作为本学科的基础,将地理教育学的各项研究内容置于社会的大气候之下,适应社会、改造社会将成为地理教育学的最终奋斗目标。
  2、地理教育学的建立是地理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科学领域内,由于研究课题的逐渐扩展、知识总量的不断增加,导致了学科的逐步分化,科学发展的总趋势是分科越来越细。但在科学分化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种通过综合促进科学发展的新趋势,于是便产生了一系列的交叉学科。这种交叉开始时只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领域内各自的交叉,但很快就发展为打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界限而形成两个领域的交叉,进而大大地促进了整个科学事业的发展,如教育工程学、教育结构学、教育经济学等都是这样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地理教育学的建立,适应了科学发展的这种趋势,它是地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相互交叉与渗透所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就其内涵来说,虽然地理教育学继承和包容了地理教学法的全部内容,但它的整体性、综合性和理论性都是地理教学法所不能比拟的。地理教育学的建立是地理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已有别于地理教学法,而升华为更加适应于师范院校地理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和骨干学科。
  3、地理教育学的建立是培养新型地理教师的需要
  中学地理教师主要来源于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的毕业生,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与提高。因此,全面提高未来师资的素质,不仅是如何加强地理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新型地理教师的需要,同时也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现代社会要求学校教育通过各学科的教学和教学改革,能培养出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人,要求教师能把传授知识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以及培养非智力因素密切地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新型的地理教师,不仅要精通地理科学的专业知识,而且也要精通地理学科的教育、教学理论,熟悉地理教育的基本原理,了解地理教育的过程和规律,掌握基本的地理教学技能和技巧。因此,地理教育学的建立,对未来地理教师的培养及现有中学地理教师的素质提高,都有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二、地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每一门科学都有它的特定的研究对象。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每一种社会形式和思想形式,都有它的特殊矛盾和特殊的本质。”“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地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和其它科学一样,有其自己的特定的研究对象。
  我们在前面提到,地理教育学的整体性、综合性和理论性都是地理教学法所不能比拟的。然而,地理教育学也不能凭空存在。有人认为,既然地理教育学要替代地理教学法,那么地理教育学就应该与地理教学法有本质的不同,即从形式到内容、从对象到方法等都来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我们认为这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这是因为,地理教育学的建立不是对地理教学法的彻底推翻和否定,而是地理教学法研究的继续和理论的升华。
  (一)关于地理教育学研究对象的认识过程
  1、地理教学法阶段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地理教学法还处在形成阶段,地理教学的水平也比较低,基本上是以传授地理知识为主要目的。因此,当时地理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地理教学的具体方法与技巧,即地理教学中的“次序法则”。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地理教育得到较大发展。为了使地理教育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地理教学法的研究对象也由单纯的教学方法与技巧研究,发展到研究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地理能力的全面发展。
  2、地理教育学阶段
  地理教育学是在地理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发展起来的,它是教育科学理论与地理科学理论交叉、结合的产物,其研究对象是随着地理教育研究的进展逐渐明确起来的。地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可以表述为:地理教育学是研究地理教育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这就是说,地理教育学是以地理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整体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即深入其教育、教学过程寻求其发展规律的。
  (二)明确地理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意义
  1、确定的研究对象为地理教育学的研究指明了方向。确定地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就指明了它的研究领域和特定的范围,这有利于深入认识这一领域的事物及现象的矛盾特殊性。地理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确定,为认真总结地理教育的经验,全面思考地理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矛盾指明了方向,也为进一步构建反映这一特定对象的理论框架准备了有利的前提。
  2、公认的共同的研究对象能使地理教育研究的学术交流成为可能。科学研究的历史说明,任何一种科研活动必须首先有一个为人们所公认的研究对象,成为学术研究的共同目标,这有利于集中多方智慧和开展学术交流。地理教育学的科研活动也要有一个公认的共同对象,才能使众多的研究课题紧紧围绕这一对象展开,才能揭示这一对象的各个侧面和各个层次,使地理教育学的研究不断开拓和深入,也使学术交流成为可能。
  3、研究对象在层次上的深入揭示,标志着地理教育科研活动的进展。任何学科的研究对象都是随着科研活动的拓展和深入而在层次上不断深化的,这一变化突出地标志着这一学科研究发展变化的轨迹。地理教育学是地理教学法的拓展和深化。地理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地理教学的方法、技巧或地理教学过程,而地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则是地理教育过程及其规律。研究对象在层次上的不同,既使二者相互区别,又使二者具有内在联系。研究对象的深入揭示和确定,使地理教育学研究的发展历史鲜明地显示出来。
  三、地理教育学的任务与内容
  (一)地理教育学研究的任务
  1、总结已有成就,充实和完善地理教育学。地理教育学是在地理教学法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我们要根据现代社会对地理教育的要求,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用现代教育科学的原理,搜集整理过去的和现在的、国内的和国外的有关地理教育的理论、经验和研究方法等,深入地研究地理教育过程和规律,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理教育学的科学体系。
  2、揭示地理教育的目的、任务、要求和地理教育的内容及特点。地理教育学要确定地理教育过程中地理知识的传授、地理技能培养、地理智能开发和地理思想教育等的目的、要求、任务和构成等,以使地理教育的整体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3、探讨地理教学过程中的教师素质和学生的学习心理。地理教育与教学是师生间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遵循教育方针,按照教学计划,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技能,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和思想品德。然而,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能力与思想品德的提高都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实现的。没有学生的学习过程,就谈不上教师的教授过程,这是“教”与“学”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的矛盾统一,它推动着地理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地理教育学要对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素质和心理进行研究,克服以往只注重教师“教”的研究而忽视对学生“学”的研究的倾向。一方面重视对教师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教学态度等素养的研究,另一方面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规律等心理特征的分析,使教师合理地教,学生有效地学,达到教与学的和谐与统一。
  4、研究地理教育实践。在以往的地理教学法教学中,高师地理专业的有些学生对此课不大感兴趣,其主要原因是地理教学法课程本身存在着不少问题。问题之一就是课程内容明显脱离中学地理教育实际,使毕业生无法很快适应中学地理教育教学的实际要求,许多知识不得不重新学习。因此,地理教育学要重视地理教育实践的研究。这和我们强调地理教育学的理论研究并不矛盾,因为理论是来自实践的,同时,地理教育学建立的本身也是地理教育实践的需要。
  5、培养未来地理教师。高师院校地理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中学地理教师,他们的水平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地理教育的质量。通过地理教育学课程的学习,使未来的中学地理教师掌握地理学科的教育原理、教育形式,具备中学地理教育、教学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熟悉地理教学的手段与方法,为他们毕业后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地理教育学研究的内容
  地理教育学是从地理教学法演化过来的,它的研究自然会带有地理教学法的痕迹。但是,传统的地理教学法研究的领域和内容是非常狭窄的(最近几年出版的地理教学法著作中的某些课题已超越了原有地理教学法的体系和界定),远远适应不了地理教育实践和地理教育理论发展的需要,必须在此基础上加以扩展和拓宽。这种扩展与拓宽既要考虑到地理教育的历史和现实,又要着眼于地理教育的未来,既要研究地理教学法的某些内容及现阶段地理教育实践中已经显露出来而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也要注意发现并逐步研究那些目前在地理教育中尚未表现或已有表现迹象的潜在的研究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地理教育学的研究具有较高的逻辑起点。
  1、地理教育学的横向研究
  地理教育学兼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性质,它是应用教育范畴内的一门边缘性理论科学。作为一门科学知识体系的地理教育学,其横向研究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
  地理教育原理 地理教育原理着重研究地理结构的形成机制与过程、结构的形式与功能,是探索地理教育基本规律的单纯的理论认识领域的研究活动。它的研究成果构成整个地理教育学的基础,虽然在实践意义上它对地理教育活动并不具有直接的价值,但它却直接影响着地理教育及其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
  地理教学论 地理教学论着重研究地理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它一方面要依据“地理教育原理”研究所提供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要对地理教学实践活动给予理论和原则上的指导,其研究成果可适应于解决地理教学活动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地理教育工艺学 地理教育工艺学侧重研究地理教学过程中的方法与技巧,其研究成果将直接运用于地理教学的实践活动,解决在实际地理教学过程中师生操行的程序、方法、技能、技巧等问题。
  地理课程论 地理课程论着重研究地理教育课程设置的依据、演化历史,地理教育课程的结构、功能,地理教学大纲的制订和地理教材的编写等一系列问题。
  此外,地理教育学横向研究的内容还有地理学习论、地理教师论、地理教育评价和地理教育比较研究等。
  2、地理教育学的纵向研究
  地理教育本身应该是一个不同层次、不同规格,并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地理教育体系。特别是近十几年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已经或正在开始出现一些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教育形式,然而关于地理教育内容、教材建设等的研究和改革却进展缓慢,以在校本科生地理教材代替成人教育(如函授和夜大等)形式中的专科生地理教学用书、以普通中学地理教材代替职业教育(如旅游职高等)形式中学生用书,就是比较明显的例子。因此,以地理教育过程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地理教育学不仅要横向研究不同内容的地理教育问题,而且要纵向研究各级各类学校的地理教育问题,如小学地理教育、中学地理教育、大学地理教育、成人地理教育,乃至研究生培养中的地理教育问题。本书作为一本教程,从高师学生的实际出发,除第四章外,在纵向研究上一般仅涉及到中学这一层次。
  3、地理教育过程的要素分类研究。地理教育过程中的要素,按其来源可分为这样三类:地理学方面的要素;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要素;由前两个方面要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新的要素。为了便于考察要素的变化情况以及这种变化给地理教育带来的影响,进而对要素进行科学的分类研究,我们根据这些要素对时间表现出来的稳定程度将其分为态要素、亚稳要素和稳定要素等三大类。
  态要素 态要素是地理教育过程中最不稳定的要素,即随着时间变化而表现出宏观改变的要素。地理教育中基本的态要素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积极性,注意力,心绪及健康状况等。一般说来,态要素大都可以分成输出与输入状态,即教师的教授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此外,地理课堂教学情境也是一个重要的态要素。
  亚稳要素 亚稳要素是地理教育过程中比较稳定的要素,即在一段时间全部或某一方面表现出宏观不变的要素。地理教育中基本的亚稳要素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学评价的标准等。这些要素通常能在一段时间内宏观表现出全部或局部的稳定,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能发生明显的变化。
  稳定要素 稳定要素是地理教育过程中相对稳定的要素,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表现出宏观不变的要素。地理教育中的基本稳定要素包括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基本技能,以及师生双方的认识水平、意志品质、教与学的态度等。需要强调的是,所谓稳定要素并不是不变的,只是它的形成和改变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也正是由于这一缘故,我们在以往的研究中,特别是在对地理教育过程做微观分析时,一般都把稳定要素近似成为一个常量了。 http://yhcz57.5d6d.com/forum-17-1.html   4# 发表于 2007-10-12 22:32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地理教育学的学习与研究

  一、地理教育学的学习方法
  (一)分清主次
  分清主次是把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一番认真的思索和考虑,区分出哪些是地理教育学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内容,哪些不是地理教育学的基本和主要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要用全力抓住地理教育学的基本的和主要的内容,并对这些内容加深理解和牢固掌握。抓基本的问题和主要的内容,这是抓主要矛盾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在学习中的具体运用。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此,我们在学习地理教育学的时候可以运用分清主次的方法。
  (二)比较对照
  比较与对照是把不同的而且又是相似的事物或者现象放在一起,做认真的比较和对照,确定其异同,以便加深理解和牢固记忆,从而避免产生过多的泛化现象。在地理教育学中,有很多概念、名词是很相近的,如地理科学与地理学科、地理教育与地理教学等的内涵与外延极不同的概念却只是一字之差,如果学习时不加以认真的区别并找出其异同,则很容易产生泛化现象而影响地理教育学的深入学习。
  (三)理论联系实际
  地理教育学是具有较高层次理论性的学科,因此学习时应首先认真学好理论。学好理论的具体方法,一是认真听课,一是坚持自学。课堂讲授是目前地理教育学最基本的教学形式。通过教师的讲授可以掌握地理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的逻辑体系和重点、难点等。然后,通过个体独特的学习方法,可以进一步优化个体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进而牢固地掌握地理教育学的理论知识。
  同时,由于地理教育学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应用性。所以,学习地理教育学时还应注意及时联系实际,注意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在学习地理教育学时,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主动地及时地运用到实际之中,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系统归纳
  地理教育学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知识,既有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又有地理学方面的知识,头绪比较复杂。因此,在学习时要注意系统归纳,即在每学习一章或一节之后,要将学习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找出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来龙去脉。这样经过几次反复之后,在脑子里就会形成一个地理教育学的系统而完整的知识内容体系。
  (五)问题推敲
  问题推敲是在学习地理教育学时主动设疑提出问题,然后再进行质疑和释疑,这样做既有利于对地理教育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这是因为,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有了问题才能推动人们去进行积极的思维,进行积极的思维,才能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记忆和运用。因此,在学习时能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正如南宋大思想家、教育家朱熹说的那样:“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
  二、地理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包括两重含义:一是学生在接受地理教育的过程中要通过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直接观察,使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二是教师在地理教育实践中,要通过教育对象的直接观察,以取得感性认识,作为进一步分析研究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材料。
  在地理教育学研究中,观察法的运用可以通过公开课、研究课和观摩课等形式进行。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在观察之前还要对课的性质、内容、主讲人和学生等情况有所了解。在观察时,不仅要观察教师的教学活动,还要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此外,观察要坚持系统性、全面性和客观性,尽可能取得对事物诸方面的认识,不要根据个别现象就作结论。观察还要在相对自然的状态下进行,以免由于表面现象而产生不正确的结论。
  (二)实验法
  实验法是根据某一特定问题而进行的一种科学实验。地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既有教育思想问题又有教学方法问题,既有教育内容问题也有教育形式问题……我们可针对某一问题,依据自己的认识,提出有理论根据的解决方案、计划、设计、办法或措施,然后进行实验。进行这种实验,最好是在条件大体相同的几个平行班级进行对比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以科学的态度作出详细记录和认真填好表格。经过反复实验,积累大量的材料和数据,然后进行科学的对比、分析和研究,并从实验的结果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再上升为理论。
  (三)调查法
  调查法是深入到学校地理教育实践中去,进行调查研究的活动。调查的目的,有的是为了从中发现问题,有的则是为了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调查的具体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以谈话方式访问教师、学生、家长和学校领导,以书面形式填写表格或问卷,搜集地理教育经验资料或查阅地理教育计划、教学笔记以及教育总结材料等。在使用调查法时,要有确定的目的和计划并系统地进行。
  (四)比较法
  比较法是对地理教育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以认识地理教育规律的方法。在地理教育学研究中可以通过纵向比较或横向联系来运用比较的方法,例如把当代地理教育同近代的、现代的地理教育进行比较,把我国的地理教育同世界其它国家的地理教育进行对比。通过比较法,可以取长补短或借鉴历史经验,对各种地理教育现象进行科学分析,以利于提高地理教育的全面性和深刻性。
  (五)总结法
  总结法是根据丰富的教学经验积累起的大量素材,进行系统的、理论的总结,并找出地理教育的规律性。运用总结法研究地理教育,既可以总结优秀地理教师的经验。也可以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我们知道,好的地理教学经验是广大地理教师的劳动结晶,是地理教育学发展的动力。但经验并不都是科学的,当它还没有上升到科学理论高度时,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和肤浅性。要使经验发挥作用,就要用地理教育学的理论加以总结。经验一旦转化为理论,它就能起到普遍的指导作用。因此,在地理教育学研究时,既要重视教学经验的积累,又要重视理论上的提炼和总结。
  (六)文献法
  文献法是广泛阅读和研究有关书籍、报刊和资料等,从中获得科学结论的方法。在运用文献法时,要广泛搜集古今中外的有关地理教育的书籍和文章,其中包括各个时期的中小学地理教育大纲、教科书和教学指导、参考书,以及各种报刊、杂志上有关地理教育的文章等。当然,这个工作是要靠平时进行的,而且是要长期坚持下去才能奏效的。在搜集这些文献资料时,特别是报刊上的文章,最好是及时用资料卡片登记下来。然后,还要在适当时候进行分类和整理。这样,我们在研究某一问题时,就可以根据需要,对文献资料进行系统地、深入地、全面地研究,从中寻求地理教育的规律,以得出科学的结论。

思考与练习

  1、通过对地理教学法与地理教育学的关系的学习,谈一谈对地理教育研究中继承与发展的认识。
  2、地理教育学建立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地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地理教育学有哪些研究任务和内容?
  4、分别叙述一下地理教育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 http://yhcz57.5d6d.com/forum-17-1.html  

第二章 地理教育学的发展基础

  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地理教育相关学科理论的长足进展,地理教育改革与地理教育研究的日益深入,为地理教育学奠定了广泛而深厚的发展基础。这种发展基础,在宏观上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http://yhcz57.5d6d.com/forum-17-1.html  
  • 线
6# 发表于 2007-10-12 22:33  只看该作者

第一节 地理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地理教育学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以充分发挥地理教育功能为根本任务,从学科教育的高度,全面深入研究地理教育过程及其规律。由于对人、事规律并重,知识领域宽广,方法手段综合,因此涉及了众多的学科。哲学、教育科学、地理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以及创造学、行为科学、管理科学、科学学、未来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共同构成了地理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最根本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地理教育学
  哲学是世界观的学问,也是方法论的学问。研究任何一门科学,都必然以一定的哲学思想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迄今为止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式,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地理教育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最根本的理论基础,保证了其思维与实践的正确方向。
  (一)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认识和发展地理教育
  古今中外数千年的地理教育发展史表明,社会生产力是其发展的原动力。地理教育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对其采取轻视或虚无主义的态度,是错误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地理科学的地位会更为重要,而地理教育的前景也会更加广阔。
  同一切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一样,地理教育受制于社会经济又能动地作用于社会经济。地理教育只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才具有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彻底打碎“为教育而教育”、“为升学而教育”的桎梏,牢固树立面向实践、面向大多数、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的观念非常必要。地理教育只有不断为国家造就一批又一批既热爱地理科学又有真才实学服务于社会的有用人才,切实为祖国建设作贡献,才能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新兴学科如林的时代确立自己的地位。
  (二)以正确的人地观统帅地理教育
  人地关系理论是地理学最基本的理论,也是现代地理教育的核心内容。地理学史表明,人地关系理论源出多门。曾一度禁锢人们头脑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及“生产关系决定论”、“唯意志论”,因其属于机械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不能正确阐明人地之间的辩证关系,故将地理科学及地理教育的发展引入了误区。“人地关系协调论”是先进的生产力的产物,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科学地阐明了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人类栖息的地球指明了正确的途径。以马列主义的人地观统帅地理教育,不仅符合当代社会与科学发展的趋势,而且把握住了现代地理科学与地理教育发展的命脉。
  (三)以唯物辩证法贯穿地理教育
  1、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地理环境
  (1)以地理事象的存在,说明世界是物质的。如形形色色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区域特征等。
  (2)以地理事象的发展变化,说明物质是运动的。如太阳释放能量、地球自转与公转、大陆漂移、海底扩张、风云变幻、地壳物质循环、经济的发展等。
  (3)从地理事象的时空运动规律说明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如天体运动规律、地球运动规律、地壳运动规律、大气环流规律、大洋环流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等都体现出物质运动规律。
  (4)从地理事象间相依相关的整体性说明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并反映辩证思维的三大规律。如: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共同组成地理环境系统;内营力与外营力、气旋与反气旋、地区的优势与劣势、人与地理环境的对立与统一等反映出对立统一规律;热量带的划分、干湿地区的演变、资源的开发与匮乏等反映质量互变规律;昼夜交替、季风变换、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生产布局的调整与更新等反映否定之否定规律。
  (5)从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说明事物存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如:同一纬度地带内部具有经向差异和垂直差异,相同自然区之间的相似性和区间差异,以及单一自然区的区内差异,等等。
  (6)以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说明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如:地表组成物质具有不同性质,经过内外营力以及人类活动的作用,形成各种不同的地貌形态。
  2、运用唯物辩证法加强国情教育
  (1)对中国国情进行辩证分析:既要看到“地大物博、资源总量丰富”,也要分析“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既要看到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又要认识到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2)对外国国情进行辩证分析: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要看到其经济发达的一面,更要分析其社会制度固有的不治之症;对发展中国家,既要看到其经济落后,又要分析其具有的潜力和振兴的可能。
  (3)用唯物辩证的观点进行国情对比分析:如资本主义生产布局的总体失调与局部合理、社会主义生产布局的局部失误与总体趋于合理;在比较经济发展时,不但要比较发展的速度,也要比较发展的基础。
  (4)对人地关系的辩证分析:如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积极利用和消极破坏,等等。
  3、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指导学生的知识学习与掌握过程
  (1)阐明一切地理知识均来源于实践,是千百年来人类直接经验的结晶。
  (2)通过生动的直观教学使学生获得地理感性知识,再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逻辑思维获得地理理性知识。
  (3)教育学生将其学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于实践,从而巩固课堂所学的内容,并使理性知识接受实践检验而得到进一步发展。
  4、运用唯物辩证法处理地理教育过程中诸要素的关系
  (1)学生、教师和教材之间的多边关系;
  (2)教材系统中课文、图象与作业三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3)知识教育、能力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之间的关系,等等。
  二、教育科学与地理教育学
  (一)地理教育学属于教育科学
  教育科学理论揭示各门学科教育中的普遍的教育规律,地理教育学研究地理教育过程中特殊的教育规律。显然,教育科学理论对地理教育学有定向和指导作用,它们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事实上,地理教育学属于应用教育科学,它就是地理教育领域里的教育科学。
  认清教育科学与地理教育学的联系与区别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无视教育科学对地理教育学的指导作用是错误的。另一方面,也不能将二者混同。那种认为有了教育科学就无需地理教育学,或者认为包括地理教育学在内的学科教育学的发展会架空教育科学的想法是失之偏颇的。既然教育科学和地理教育学各有其特殊的研究对象,那么必然也就各有其存在的价值,不能相互替代。
  (二)近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与地理教育学
  教育科学理论门类众多,不仅有奠基性质的普通教育学,还有教育科学与其它科学相结合的边缘科学,如教育哲学、教育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教育统计学、教育工艺学等。不难看出,上述众多的教育科学理论都对地理教育学有重大影响。以下着重谈谈对地理教育学有深刻影响的普通教育学和心理学。
  1、普通教育学与地理教育学
  普通教育学是地理教育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教学论是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支柱,是地理教育学不可缺少的基础。
  以17世纪捷克斯洛伐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为标志,教学论已有了三个半世纪的发展历史。在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乌申斯基、赫尔巴特、威尔曼等近代教学论大师奠定的基础上,现代教学论又出现了新的潮流。从杜威的儿童中心的教学论到达尼洛夫、叶希波夫及奥根的认识过程的教学论,再到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的教学论,各有其特色和建树。在教学过程本质、教学内容的构成、教学方式的开拓等基本方面,近现代教学论不乏地理教育学吸收的养分。
  (1)关于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过程,布鲁纳的教学论有出色的成果。
  (2)关于教学目标问题,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的主张和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属极有价值的见解。
  (3)关于教材的选择和排列,布鲁纳的教材结构论有独到之处。
  (4)关于教学过程问题,西方学者“掌握—理解—运用”三阶段的见解,夸美纽斯的“理解—记忆—应用”,赫尔巴特学派的“预备—提示—比较—总结—应用”,杜威的反省思维的五阶段论,奥根等人的“直观—思维—实践”的教学过程论以及现代依据教材类型来决定和设计教学阶段的理论等,各有特色。
  (5)关于教学方式问题,问题解决学习、系统学习、程序学习、发现学习、范例学习等新的教学方式不断出现,反映了“记忆教学论”日渐衰落,“思维教学论”不断崛起的新趋势。
  (6)关于教育评价问题,现代教育评价的特点是:①教育不能脱离教学目标;②评价应当综合地、全面地把握人格;③评价要有连续性;④评价不仅由教师作出,学生本身也要作出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⑤要提高评价技术的科学性。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对于上述各方面的理论,广大的地理教育工作者已在进行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并已出现一些创新。
  2、心理学与地理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应用性科学,它以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互行为为对象研究教育环境中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分析被教育者身心发展对教育条件的依从关系,探讨学生在教育条件下思想、品德、知识、技能、智慧和整个个性形成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要驾驭和控制地理教育系统,不仅要有深厚的地理知识基础,而且要不断锤炼自身优良的心理品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这就必须学习和运用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正式创立于本世纪初,近百年来发展很快。许多著名心理学家,如詹姆士、赫尔、桑代克、杜威、斯金纳、维果斯基和皮亚杰等人的理论,对教育实践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70年代以后,认知心理学迅速发展,加涅、布鲁纳、奥苏伯尔等人的理论,为众多教育工作者所推崇。
  中国是学习心理学思想的发源地。古代诸子百家的“言传身教”、“知行并重”、“教学相长”、“长善救央”、“因材施教”、“个别教学”等思想,都是教育心理学的瑰宝。在现代,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对我国的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80年代以来,《教育心理学新论》等专著的问世,表明了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与进步。尤其应当注意的是,近几年来,在地理教育领域,有“地理心理学初探”“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心理过程”、“学生掌握地理技能的心理过程”、“板图方法的心理学意义”、“地理关键概念和地理学习心理阶段的启示”等一系列文章陆续问世,这不仅显示了教育心理学对地理教育的指导价值,而且表明了在地理教育中学习和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广阔前景。
  我国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从总体来看,在广度和深度上仍很不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批判继承,推陈出新,这是在今后地理教育学的理论建设和实践工作中应取的态度。
  三、地理科学系统与地理教育学
  (一)地理科学是地理教育学最直接的科学基础
  地理教育是以地理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教材基本内容对受教育者进行地理素质培养的学科。很明显,地理科学是地理教育学最直接的科学基础。
  (二)地理教育学与地理科学的联系和区别
  地理科学是地理教育学的最直接的科学基础,因此,没有地理科学,就无所谓地理教育学。这是二者之间的根本联系。
  地理教育学与地理科学的主要区别是:在目的任务上,前者立足于发展教育,后者立足于发展科学。在内容与范围上,前者较狭小(仅是地理科学最基础的部分)而后者更广泛。在价值观上,前者注重教育价值(比如侧重选取最有直接教育价值的地理科学内容),而后者注重科学价值。在研究方法上,前者多运用教育研究方法,后者多运用各种科研手段。在发展历史上,前者短于后者。地理科学的起源几乎与人类历史同样久远,而地理教育则相对滞后。地理作为单独学科进行授课,国外17世纪才开始,在中国则仅有80多年的历史。
  综上所述,地理教育学与地理科学密切相关,但又有本质的不同。所以,把地理教育学归属于地理科学范畴是不正确的。同样,将地理科学理论原封不动地移植于地理教育学也是错误的。必须对地理科学的内容体系进行一系列教育性加工,才能创造出地理教育所需要的内容体系。这类加工与再创造包括了诸如地理课程的设置、地理教材的选择、配置与编写等复杂的系统工程。
  (三)地理科学系统与地理教育学
  关于现代地理科学的概念,钱学森同志最近曾精辟地指出:“地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汇合的科学部门”,地理学是多领域、多层次的一个体系。它既包括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开发、气象预报、地震预报、地区发展战略研究等工程技术方面的应用性层次,又包括了计量地理学、生态经济学、国土经济学等带有理论性的科学技术层次,还包括了更高层次的基础科学,即地球表层学。对于地理科学的地位与作用,钱学森同志也明确指出:“地理科学,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建设来说是迫切需要的一门科学。”“地理科学,除了直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外,还跟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关,是一种文化建设。”
  毋庸置疑,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现代地理学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自成体系的科学系统。它以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为特定的研究对象,以综合地理学(含区域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建设地理学、国土整治等)、系统地理学(含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数理地理学(含地图学、计量地理学等)等为科学体系,是一个同科学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紧密相关的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体系。综合性与区域性是地理科学的两个重要特征。
  明了地理科学系统的性质和特点,对地理教育学有重要意义。
  地理科学的科学系统性要求地理教育的内容必须是系统的、全面的、完整的。在教学内容的整体配置上要注意到全面系统,不能顾此失彼。例如,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内容的选取和配置上,要全面考虑与精心设计,力求给予受教育者完整全面的科学知识。其次,在各章、节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明确体系,理清结构;教学中要系统分析,提出问题,有机联系,科学解答。
  地理科学系统的综合性要求地理教育必须从综合的角度,以动态的观点充分揭示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从而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某一地理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资源、工业、农业、交通、城市、人口等地理要素相互作用,构成一定的区域特征,不能简单地将各地理要素条条罗列,或层层堆砌,给人造成机械凑合或杂乱无章的印象。
  地理科学系统的区域性要求地理教育从区域分析的观点出发,着重阐明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内部各种地理要素组合成为该区域特有的地理环境,但各要素的作用并不等量,要分析对该区域地理环境、资源分布与利用、经济规划与建设影响最重大的地理条件。区间差异对生产建设影响很大,要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差异所在,明确“因地制宜”的重要性。这样,通过归纳和比较等方法,使受教育者获得“区域”的具体明确印象。
  地理科学系统的基础性和应用性要求地理教育要面向社会实践,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目前,地理科学已由描述、解释时代进入了应用、预测的时代,地理教育更没有理由把自己禁锢在过去,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冲破“为教育而教育”的束缚;要进行地理教学改革,建立面向社会的开放型教学系统;要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更快更好地展现出地理教育的社会功能。
  (四)在发展的地理科学中建立发展的地理教育学
  经过了综合、分化,再综合,再分化的历史发展之后,现代地理科学仍处在不断的变革和发展之中。在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下,新观念、新学科、新方法层出不穷。地理科学正不断从其中吸收营养、更新与发展,这正是具有生命力的表现。以地理科学为基础的地理教育学,应该密切注意到这种趋势,不断探讨反映地理学科新理论、新成就、新趋势的方法和规律。这不但是地理教育学的任务,也是使地理教育学不断发展提高的必要途径。
  四、系统科学与地理教育学
  (一)系统科学以崭新的现代科学原理和方法武装地理教育学
  1、系统科学是一门新兴的、高度综合的横向科学
  系统科学是二次大战以后才创立的一门新科学,它是高度分化的现代科学技术整体化、综合化的产物。它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中各种系统运动的规律。它的覆盖面极广,它的一些基本原理(如系统观点,整体原理、有序原理、反馈原理等)和所概括出来的一些基本范畴(如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有序与无序、信息与载体、控制与反馈,等等),以及一些重要的研究方法(如网络分析技术、系统预测技术、黑箱方法、信息方法等),已在各个领域(包括地理科学与地理教育)中得到广泛运用。
  系统科学不仅从整体及其联系出发,多侧面地研究系统,从根本上把握住了物质世界的本质联系;而且,它通过科学的精确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系统,显示了对复杂事物研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系统科学的出现,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飞跃。科学家们预言,系统科学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及整个人类思维科学发展提供的新概念、新思路、新方法,将开辟一个史无前例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突飞猛进的新时代,开辟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时代。
  2、“老三论”与“新三论”
  “老三论”与“新三论”是相继出现的系统科学的基础学科层次。
  “老三论”指的是系统论(或系统学)、信息论和控制论。作为三门原本独立的学科,“老三论”各有其发展历史和主要应用方面。系统论是认识事物整体与联系的方法论,应用表现多为各种类型的系统工程。信息论是关于信息的认识、描述、度量的学问,主要应用于通讯。控制论是关于信息的利用、处理、控制的理论,主要应用于自动控制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但实际上,三者紧密联系,彼此融合,从不同的侧面研究同一个问题——系统。系统概念是基础,信息概念是内容,控制论则着重于系统中原因与结果的目的性联系。它们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系统科学原理。因此,一般把它们视为一组新兴学科来研究和应用,并认为是现代科学的生长点。
  “新三论”是指近十几年才发展起来的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及突变论。耗散结构论主要回答开放系统如何从无序走向有序的问题。协同论研究各种不同的系统从混沌无序状态走向稳定有序结构转化的机理和条件。突变论则运用数学工具,描述系统从一种稳定状态到另一种稳定状态的跃迁。显然,“新三论”是“老三论”理论与方法的进一步深化。
  “老三论”与“新三论”的部分原理、范畴及方法,已在地理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探索性地予以应用,有的实验如综合程序教学法的教学,已取得重要的成果。
  (二)系统科学在地理教育中的应用
  1、建立不同类型的系统,理清结构要素,全面认识系统与系统之间、系统与要素之间或系统与环境之间的普遍联系。图2—1就是以系统科学思想建立的中学地理教育系统图示。
  2、了解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链,以动态的观点认识系统,寻求系统的最优化过程和有序结构,以实现系统的最佳功能。例如地理教学系统内信息流动的过程图(见图2—2)。
  3、运用系统科学的地理教学方法
  (1)综合程序教学法:是多质多层次多变量的“耗散结构”式教学系统方法,具有开放、立体、综合的特点。通过对课堂教学七项活动(新课导言、展示作业、指导自学、讨论作业、串联讲解、质疑释疑及要求学习)的调控,促进地理教学信息的双向流通,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获得最大的整体功能和最优化的学习质量。
  (2)反馈教学法:是系统科学原理与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综合作用于地理教学的产物。它是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以信息反馈为主线(个体反馈、群体反馈、整体反馈等),把自学研讨贯穿始终,从而改变了传统“注入式”的教学法。
  (3)闭环控制教学法:是应用现代控制理论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其突出特点是在地理教学系统中,通过建立的反馈回路,及时而准确地获得来自被控制客体—学生的反馈信息,包括校正性教学反馈信息和调节性教学反馈信息,通过最优控制使系统的运动达到最佳效果。
  在地理教学改革中涌现出的另一些教学新法,如系统教学法、整体教学法、图表结构法、读议讲练法等,都程度不等地融入了系统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近年来,还有将黑箱方法运用于地理教学之中的尝试。毫无疑义,系统科学将使地理教育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领域。
  五、地理教育学与其他相关科学
  (一)地理教育学与思维科学
  思维科学是一门运用哲学与自然科学知识,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人脑思维活动规律和方式的科学。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是地理教育过程中能力培养的核心,显然,地理教育学离不开思维科学。它必须通过对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等思维规律的深入研究,才能为地理教育指出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正确途径。
  (二)地理教育学与行为科学
  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地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良好地理素质的四有新人。要有效地探索学生的学习行为规律,寻找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正确方法,从而控制和预测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其按照既服从社会需要又能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的方向发展,必须借助行为科学。
  (三)地理教育学与创造学
  创造学是研究人类创造发明活动的过程、方法和规律的科学。地理教育同其它学科教育一样,要培养面向21世纪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才。如何在地理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设计创造性的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创造性的活动,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人格,必须研究创造学。
  (四)地理教育学与管理科学
  向管理要效益,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管理的过程,作为一名地理教师,需要多方面的管理能力。例如,学生的学习、思想品德教育需要管理,课堂秩序、课外活动的纪律也需要管理。如何通过科学的管理使地理教育系统运转有序,创造出最好的效益,需要吸收管理科学特别是教育管理学的方法和原理。
  (五)地理教育学与未来学
  未来学是进行未来研究、展望研究的科学。地理教育要面向未来,地理教育学要面向未来,不能不研究未来学。要通过了解未来,了解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发展前景、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和发展前景,社会和科学技术的相互影响以及未来社会、科技对教育的要求,进而明确地理教育的发展方向。这无论对地理教育,还是对地理教育学,都是十分重要的。
  (六)地理教育学与科学学
  科学学是从整体上研究科学的性质、功能结构、发展规律以及它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科学。作为一门科学,地理教育学有必要研究科学体系的运动变化规律,研究科学体系的内部结构、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从而确立自己应有的地位和发展的最佳途径。作为一门学科,地理教育学有必要阐明地理教师应当具备的科学素养。由此可见,地理教育学还必须以科学学作为自身的理论基础。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可以预言,地理教育学还将与更多的新兴科学相关联。正是在众多相关学科先进理论的基础上,地理教育学拔地而起,并将日臻完善。 http://yhcz57.5d6d.com/forum-17-1.html  

TOP

fumaokun

版主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7# 发表于 2007-10-12 22:34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地理教育学的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同其他任何学科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一样,地理教育学的建立和发展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这主要是指几十年来地理教育的实践,尤其是近十余年来地理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实践。此外,也包括了近几年来学科教育学探索与研究蓬勃开展的实践。
  一、中学地理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中学地理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自清末至今,在我国已有近90年的历史。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确路线的指引下,地理教育改革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教育改革深入发展涉及到了地理教育实践的许多方面。
  (一)地理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深刻转变
  1、批判了“地理环境决定论”及“生产关系决定论”、“唯意志论”,确立了“人地关系协调论”的理论思维,树立了科学的人地观。
  2、打破了“为教育而教育”、“为升学而教育”的旧框框,从单纯面向升学逐步转变到面向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树立了正确的服务观。
  3、摆脱了以升学率高低衡量学生质量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从单纯“升学效益”逐步转变到注重全体学生素质水平的“社会效益”,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4、从面向少数“尖子”,逐步转变到面向“全体”学生,从“唯书、唯口、唯分”逐步转变到重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树立了正确的“人才观”。
  5、从单纯的“分数第一”、“重知轻能”,转到注重知、能、德的综合评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树立了正确的“质量观”。
  6、从“三中心”(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突出的“教师主宰型”到以学生为出发点来组织教法和学法、课内外教学并重的“师生合作型”,树立了正确的“教学观”与“师生观”。
  7、摒弃了重实践轻理论、固步自封的因循守旧思想,从经验型封闭式教学,逐步转变到科学型开放式教改实验,树立了正确的“改革观”。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深刻转变,有力地推动了地理教育改革工作的蓬勃开展。但同时应当看到,各地地理教育改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而且思想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实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彻底转变,迎接地理教育改革新高潮的到来。
  (二)中学地理课程和教材的重大改革
  1978年以来,初中地理教材已经4次重大修改,高中地理教材自编写至今也修改了3次。为了进一步适应三个面向对人才素质的需要,按照国家教委的有关部署,课程与教材的新变革正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近年来,分别由北京、上海、河北、浙江、广东、四川、武汉等地有关部门负责编写的“六三制”“五四制”、“复式教学”、“综合型”、“沿海版”、“内地版”、“城市版”等适合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的8套中学地理教材将向全国陆续出版发行。先期出版的新教材的试用工作正在进行。这批新教材从基础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出发,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目标,以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注意知识教育、能力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统一;注意知识逻辑顺序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统一;注意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统一;注意全国统一要求与地区灵活性及因材施教的协调。它们的问世,对于改变长期以来“一纲一本”的不合理现象,对于推动我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大面积提高21世纪的人才质量,将发生深刻的影响。
  课程和教材的改革与建设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正在进行的多项改革和调整,也处于实验与探索之中。有许多经验需要认真总结,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例如,在地理课程设计方面:如何考虑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及学生素质发展的综合需要?怎样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学校地理课程的结构模式?怎样使地理课程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实现最佳配套?在地理教材内容的选择方面:如何体现科学化、社会化、人文化、时代化的特点及学以致用的需要?如何把握最需要、最基础、最易于学生吸收的选取标准?在地理教材的编写方面:如何使知识结构、能力序列和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有机结合?怎样使教法与学法更有机地统一?怎样使文字、图象两种教材表述手段的配合更加协调?等等。这些问题的深入解决,既有待于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的长期探索,也有待于地理教育学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三)地理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
  80年代,是地理教学方法改革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广大教改工作者广泛吸收现代教学理论,借鉴国外的一些新教法,运用系统信息科学原理,结合中国的地理教育实际,在短短七八年的时间,实验并总结了几十种教学新法。这些教学新法,注重地理课堂教学的总体控制和信息反馈,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对改变长期以来重知轻能、重教轻导的弊端,培养成千上万有创造性思维、有能力的新一代,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地理教学方法改革正进入一个认真总结经验,在稳定与巩固的基础上求发展的新时期。
  (四)地理教学过程本质与特点的不断探索
  地理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什么?地理教学过程的特点有哪些?如何遵循地理教学过程的规律有效地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这些是争论多年但至今仍有不同见解的问题。十余年来的探索,深化了对上述问题的认识。
  1、以矛盾论的观点分析地理教学过程
  地理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地理教学过程各教学要素之间,尤其是学生、教师、教材之间的必然联系与不尽协调的关系,社会要求与学生、教师现有的知能德结构的差距,构成了众多的错综复杂的矛盾,而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教学过程的本质,即是指这对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一个组织良好的地理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解决矛盾,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知并得到心理发展的过程。为此,教师应及时暴露教学过程中的矛盾让学生质疑,进而通过正确引导,让学生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释疑。如此循环往复,使学生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获得知识,锻炼能力。
  2、按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阶段认识地理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一般包括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等四个阶段,这是与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相一致的。
  由于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因此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实施对教学过程的组织。无论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设计上,还是教学要求的难度把握上,都要注意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既不能对学生进行空泛的纯理论的说教,也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肤浅的观察上。要通过循环往复的“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思维到实践”这种教学过程,使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由不知发展到知,由知的不确切、不完全发展到比较确切、比较完全,并使知、能、德协调一致地得到发展。
  3、从地理教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认识地理教学过程的特点
  中学地理教学研究对象不同于其它学科,它以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正是这一特定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地理教学过程的特色:
  (1)人地关系理论对地理教育过程的指导作用;
  (2)地理教学内容的广泛性、综合性和区域性;
  (3)地图被广泛应用于地理教学过程中;
  (4)中学地理教学过程广泛、紧密地联系实际。
  (五)地理教学手段、技术的面向现代化
  十余年的改革,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日益重视,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创造性的劳动,地理教学手段、技术面向现代化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现在,地理教学不仅有了一批地理影视片,还有了与中学地理课本配套的彩色挂图、彩色幻灯片、模型、标本等,电子计算机成图也进入地理教学领域。
  地理要素的空间概念和时空变化十分突出,将具有立体感、动态感的地理电影、电视、录像、幻灯以及电子计算机编制的图象、程序等电化教学手段引入地理教学领域,能大幅度地提高地理教学效率,这也是地理教学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然而,如何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得以应用?如何使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地配合?则是今后需要着重研究的课题。
  (六)地理教学质量检测与评估的科学化
  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地理教学质量的检测缺乏全面化、系统化与科学化。学生一张考卷定高低,教师一堂讲课分优劣的现象普遍存在。
  十余年的改革,使地理教学质量的检测与评估步入了科学化的轨道。
  对学生学习质量的检测,由过去的以知识考查为主、集中考试为主、书面考试为主及课内考试为主,逐渐转变到知识考查与能力考查并举,平时考查与集中考试并举,笔试、口试与操作考试并举,书面开卷考查与闭卷考查并举,课内考查与课外考查并举,从多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鉴于能力测试的重要性及较大的难度,有的学校还专门进行了能力目标的量化测试。这些测试方法对改变学生中长期存在的死记硬背、高分低能的状况有重要的意义。
  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有关专家提出了从教育管理学的要求出发,在地理教学的整体过程中考虑地理教学各相关要素相互联系的综合评估系统,不仅为全面衡量教师的地理教学质量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而且对完善常规教学要求,全面提高地理教师的能力素质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学科教育研究的蓬勃开展
  (一)学科教育研究的兴起
  现实需要是学科发展的推动力。新技术革命对学科教育提出的面向未来的挑战,当代科学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学科教育改革深入发展急待解决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推动着学科教育研究的深入开展及学科教育学的诞生。
  自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上一些国家开始对学科教育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以后,我国从80年代也进入了学科教育研究的新时期。目前,北京、辽宁、天津、湖南、福建等省市的高等师范院校相继成立了学科教育研究中心,并积极开展了多项研究活动。在短短三、四年时间中,一批具有开拓意义的学科教育研究的著述如《学科教育学初探》、《学科教育学导论》、《语文教育学》、《数学教育学》等学科教育学教材纷纷问世,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二)我国地理教育研究的发展
  我国地理学科的教育研究发端于本世纪20年代师范院校《地理教学法》课程的教学与研究。至今虽60余载,但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发展是非常缓慢的。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段时期,又几度反复,发展时缓时速。直到70年代后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地理教育受到重视,由于新技术浪潮对地理教育的冲击和地理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也由于致力于地理教育学研究的高师院校校际联合的加强,地理教育研究才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的新形势。
  几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以高师地理教学法研究为重要内容的地理教育研究取得的成就是显著的:
  1、培养了一大批既热爱地理教育又懂得地理教学原理和方法的中学地理师资。
  2、建立了一支稳定的、具有一定规模和较高研究水平的地理教学法教师队伍。
  3、编辑出版了一批多层次、多风格的地理教学法教材(1979年以来共有7部教材问世)。
  4、成立了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1981年)。十年来,卓有成效地组织了多次全国性的地理教学研究活动,发挥了指导全局的重要作用。
  5、出版了《地理教学研究》、《地理教学》、《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育》等9种不同层次的研究刊物和报纸,及时反映地理教育动态、传播地理教育研究成果、交流地理教育经验,推动了全国各地地理教育研究和地理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6、自1983年以来,全国共培养出地理教学法专业的硕士生10余人,并举办了一期全国地理教学法研究班(1984年·承德)和一期全国地理教学法助教进修班(1987年·北京)。这对壮大地理学科教育教师队伍及提高地理教育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正如本书第一章所述,随着地理教育研究的深入开展,原地理教学法学科的缺陷与局限也日益明显。传统的地理教学法研究已难以胜任指导现代地理教育改革的重担,对其进行巨大的改造势在必行。
  如何从学科育人之路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多因素地深入研究地理学科教育,从内容到方法,从目标到评价,从教师到学生,从现实研究内容到潜在研究领域,从历史到未来等充分揭示地理教育的规律,深化地理教育的理论,进而有力地促进学校教育中地理学科的发展,这是时代赋予地理教育学的历史使命。
  地理教育学的探索与研究目前还处在初始阶段,距离最终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理论体系,还有较长的路。但既然地理教育学的建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且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那么,完全有理由相信,经过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地理教育学的发展前景是无比广阔的。

思考与练习

  1、地理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有哪些?它们对地理教育学有何指导意义?
  2、联系地理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实际,说一说建立地理教育学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http://yhcz57.5d6d.com/forum-17-1.html
UID
486770 
帖子
3510 
精华
29 
积分
208342 
阅读权限
150 
来自
山东聊城 
在线时间
56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8-25 
最后登录
2010-4-13 

查看详细资料

TOP

fumaokun

版主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8# 发表于 2007-10-12 22:36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 地理教育的发展

  地理教育学要研究地理教育的过程、特征和规律,就必须了解其历史,从中找出发展变化的原因与规律,进而揭示其发展趋势。

第一节 地理教育的发展历程

  任何一个国家地理教育的发展,必然与世界范围内的地理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必然与本国地理教育的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研究世界地理教育的发展情况,研究中国地理教育的发展历史,目的是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为我国当代地理教育服务。
  一、世界地理教育的发展概况
  地理知识起源很早。人类为了生存,就要从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并与自然灾害作斗争。通过多种实践活动,逐渐了解周围的地理环境,逐渐积累地理知识;同时,为了将地理知识传授给后代,便产生了地理教育。可见,地理教育源远流长。
  (一)古代地理教育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地理教育除了口传以外,已开始有了专业的地理书籍。我国历史悠久,地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较世界其他国家要早。早在公元前300多年,我国就出现了最古的地理专著《山海经》、《禹贡》(《尚书》中的一篇)等。《山海经》中包括了一些旅行的见闻及传闻记录,而且以《山经》为起点,指出各区域的地理方位。《禹贡》是一篇具有系统性地理观念的作品,它借大禹治水来说明有关山水分布的部位和与九州贡赋有关的生产发展情况,同时还设想输送贡品的贡道和由近及远的差异。因其广泛传播,以致后来长时间采用它的“九州”作为一种超越时代的地理区划。在国外,古埃及学者埃拉托色尼(公元前276—194年)所著的《大地的记载》,希腊学者斯特拉波(公元前64—公元23年)的《地理学》,托勒玫(公元90—168年)的《地理学指南》等,都是最早的地理名著。这些书籍的出版、流传,起到了传播地理知识的重要作用。
  在封建社会后期,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原料需求及寻找商品市场,对地理知识更加迫切需要。地理大发现使欧洲人的地理知识大为扩展。此时,地理方面的重要著作有《马可·波罗游记》。在13世纪到15世纪,北欧的一些商业学校中开设了“商业地理”、“殖民地理”等课程。从此,地理教育开始进入学校,大大提高了地理教育的效果。14世纪到16世纪,西欧进入资本主义时期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业、航海业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地理知识也随之迅速增长。出于商业的发展和交往联系的不断扩大,对市场及原料的掠夺竞争日趋激烈,对地理科学及地理教育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学校地理教育逐渐形成。
  世界中小学地理教育发源于欧洲。17世纪中叶以前,西欧各国的学校中还没有把地理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地理知识只是和历史知识一起,在一门叫“国家学”的课程中讲授。
  在学校地理教育的发展中,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年)的教育思想与活动,有着巨大意义。他第一个论证了在学校中把地理作为独立科目来教授的必要性。在其巨著《大教育论》中阐述了学校地理的功用,并主张从学前阶段的母育学校起,就应当“按照生长地方的情境,学习山岳……”。他确定了各教育阶段应当学习的地理内容,如中学讲授关于地球的形状、天体、洋流、海岸线、河流的各种变化;世界各大洲,欧洲的主要国家等,尤其重视关于本国的各城市以及河流的知识。夸美纽斯曾亲自编写了《世界图解》这一不朽的地理教科书。在教学理论上,他确定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教学原则,其中与地理教学关系最密切的是“直观性”和“由近及远”,“由整体到部分”等原则。这些原则和方法迄今仍未失掉它的重要意义。夸美纽斯确立了地理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作为独立学科的地位,促进了中小学地理教育的形成。
  17世纪后半叶,地理作为独立的学科开始列入西欧的普通学校。到18世纪前半叶,西欧大多数国家的中小学普遍开设了地理课。在东欧,中小学地理教育的最先发展是在俄国。1705年,莫斯科的格留克中学首次把地理列入教学科目之内。
  这一时期的中小学地理教育处于初始阶段,限于当时地理学的发展水平,其教学内容多为百科全书式或古典地方志式的知识,以罗列各地区地理事物和现象为主,缺乏科学分析。与此相适应,教学方法则主要采用教师讲授,学生死记硬背的注入式教学。
  (二)近代地理教育
  在18世纪60年代兴起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大大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地理学也通过众多地理学家的努力而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尤以著名的德国科学家亚历山大·洪堡(1769—1859年)和卡尔·李特尔(1779—1859年)的成就最为显著。他们都以自己的科学活动和著作对近代地理学的形成,起到了突出的奠基作用。人们把洪堡1799年美洲大旅行这一年,作为近代地理学新时期的开始。洪堡在地理科学的研究中,用比较的方法探素自然要素的因果关系,创造了因果联系法则,形成了自然地理学的基本体系;他的巨著《宇宙》和《新大陆热带地区旅行》,对地理学的科学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他被誉为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在此同时,李特尔用经验法和比较法,研究世界各地区各种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最早提出了人地相关的思想。他把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与对人文现象的研究结合起来,在其《地学通论—它同自然和人类历史的关系》一书中,把自然作为人文的基本原因,认为自然决定人类历史的发展。他被推为人文地理学的开创人。但同时,李特尔的错误的人地关系理论——地理环境决定论,对以后地理科学和地理教育的发展都有着很深的不良影响。
  其后,众多地理学家的深入探索,进一步推动了近代地理学的发展,使之逐步臻于完善。
  19世纪,地理学作为一门由专门教师讲授的高级课程于1874年首次在德国设置。几十年内,大学地理系不仅在德国、法国、英国、俄国、美国,并且在全世界都已设立。随之,地理学的很多分支,如属于自然地理的地貌学、气侯学、水文地理学、生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地图学等,属于人文地理的经济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等,也都相继出现,并得到很快的发展。
  近代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地理教育的发展,使其进入了一个新的更为成熟的阶段。近代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对地理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使地理教育内容极大地丰富,而且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识能力水平,以及地理教育实际条件,在中学逐渐形成了几种基本的地理课程,如地理概论(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本国地理和外国地理等;地理教育逐渐形成以自然地理为基础,以区域地理为中心的教材体系。
  古代地理教育,局限于当时地理科学的发展水平,处于“百科知识”阶段,而近代地理教育,则以因果论为理论基础,来分析、解释地理现象,不仅描述地理特征,而且“明其因果,述其关系”,讲清道理,阐述规律,因而大大加强了教材内容的科学性。从19世纪中叶起,地理科学的发展还为地理教育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促进了地理教学方法的变革,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都有极为明显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前进和教育制度的演变,20世纪前半叶,地理教育进一步发展。各国中小学地理课程多种多样,尤其是西欧一些国家发展更快。教学内容有地理基础知识、本国地理和外国地理,其中以本国地理为主。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从小学起讲授地理,而且课时比重较大。如德国的中、小学地理课占总课时比例均为7%,意大利的地理课时比例小学达12%,高中达12.5%,初中更高,达16.7%至23.8%。
  这时的地理教育十分重视乡土地理,使学生了解乡土,是地理课程的重要目的。同时,地理教学中还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尤其是绘图能力的培养。例如,法国在对小学地理教学的要求中指出:各级地理教学,都应使学生自己描画各种地图,或用图象表现各种地理事实。德国中小学地理教学中安排了很多画图及制作地形模型的内容。英国把使用气象仪器和测量仪器的实习列入地理教学计划,并认为“地理学之进步,绘图之功甚大。”这时的电化教学也发展很快,如德国已把电影、幻灯运用于地理教学之中。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从本世纪初开始,中国把中小学地理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列入学校教育之中。
  (三)现代地理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本世纪60年代以来,地理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现代地理教育阶段。
  从20世纪60年代起,世界上出现了规模巨大的教育改革浪潮。与其它学科一样,地理教育也进行了重大改革。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地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的进步,是促进当代地理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最重要的因素。
  人类当前所面临的资源、人口、粮食、环境等方面的全球性问题,已经危及或即将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环境科学应运而生。随之,对教育也提出新的要求:要使下一代懂得爱护环境,学会合理利用与改造环境,就必须进行环境教育。其中,地理教育起着重要作用。为此,地理教育必须进行改革。
  当前,一个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冲击着各个领域。计算机的诞生与应用,遥感技术的发展,使得地理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都得以更新,电化教育、机器教学,在世界许多国家的地理教学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在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下,随着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的运用,使地理科学研究大大向前发展,从而有大量科研成果被引入地理教材中,地理教学内容不断得到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也逐步现代化。同时,地理科学中又涌现出了一大批新的分支和边缘学科,如古地理学、生物气侯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感应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生态地理学、灾害地理学、地名学、疾病地理学、军事地理学、工程地理学等。
  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进步,对地理教育的发展也具有重大作用。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知识—发现”理论,对内容极为广泛的地理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提高教育效果,促进一般发展”理论,对于地理教育中智力发展目标有重要指导作用。特别是他强调地理在促进学生一般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正确评价地理教育的价值与地位,具有其重要意义。
  当代地理教育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教育目的趋于全面
  教育目的是地理教育中的首要选择问题,选择是地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根据。
  新技术革命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很高,要求具有雄厚的知识技能基础、很强的创造性和适应性。地理教育因其广博性、实用性,在塑造新型人才时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很多国家的地理教育改革都注意到传授地理知识技能、培养地理智能、进行道德教育和美育等多方面的地理教育目的。例如,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中就明确规定了中学地理各年级学生应达到的能力水平,并将培养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置于发展智能的核心地位。
  另一方面,由于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人类生活的空间是有限的,而且这个空间的环境正在日趋恶化,因而重视对学生的环境教育。很多国家的地理教育目的中都提到要使学生了解“人与环境之间至关重要的相互依赖关系”。
  2、人地关系主导理论发生转变
  人地关系从一开始就是地理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早在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所著《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大力宣扬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一切。这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滥觞。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地理环境决定论泛滥成灾。在学校地理教育中,“环境论”的观点也到处充塞,甚至成为地理教育的主导思想,地理教育一度被引入歧途。之后,地理环境或然论、唯生产关系论也曾盛行。
  本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地球上人口激增,现代工业迅速发展所出现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促使人们反思,逐步形成人地关系协调论的辩证观点。1980年,在东京举行的第24届国际地理联合大会的开幕词中指出:“在今日世界人口日增,环境变化急剧,资源匮乏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处境中,如何去协调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的关系,已成为国际地理学界面临的主要研究课题”。这种人地关系协调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人地观的正确反映。它的产生,为地理教育开辟了理论思维的新途径。“协调论”的观点,在世界许多国家地理教育中充分体现出来了,成为地理教育的主导思想。人地关系的主导理论发生了重大转变。
  3、地理教学内容不断更新
  随着地理教育目的的全面化,很多国家的地理教学内容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地理教学的实践意义。如德国地理教材力求与学生个人生活、社会公众生活及日后的职业生活联系起来,即重视地理教学内容的实用价值,突出地理教学的实践意义。其内容涉及到许多与当代社会和与人类未来发展有密切关系的重大地理问题,如经济布局、环境保护、自然景观保护、能源供应、地球有限资源的合理使用、城乡规划、南北冲突、第三世界发展等问题。
  (2)及时引入地理科学的新理论。如美国《世界地理》教材,系统介绍了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并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质现象;引入食物链的理论,并用以解释秘鲁沿海的资源;用城市规划原理,分析城市问题等。此外,大多数国家地理教材中均广泛引入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等观点。
  (3)以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为主。19世纪的学校地理以自然地理为基础,以区域地理为中心,而当代地理教学内容主要分为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系统地理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使自然与人文的联系日益紧密,体现出现代地理科学以自然地理方法为研究手段,以人文地理为研究目的的发展方向。
  4、地理教材结构更加新颖
  教学内容的更新,引起了教材结构和形式的变革。世界各国地理教材趋于注重启发性、思考性和便于自学,即重视教材的智力、品德等隐性结构。在显性结构方面,则趋向于文字与图象两种表述手段的并重。欧美、日本、东南亚各国的地理课文都力求文字精炼,不平铺直叙,凡用图象能较好表现的地理教学内容,则不在课文中重复;凡学生可以自学,只需启发思考的,则配有适当的练习作业。作业中也做到图文并茂。
  多数国家地理课本中,图表印刷精美、色彩丰富、类型多样,有照片、示意图、专门地图、归纳性表格、统计图表、遥感图象、大比例尺图等,并且所占篇幅可与文字相匹敌。如法国中学第九学年使用的课本《地理》一书中,套色图版篇幅所占比例甚至比文字部分还多。
  德国地理教材已经摆脱传统的“分州列国志”和世界概说式的结构。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理解水平,课本把一般性的地理知识和一定的地理专题(如工业化与地理环境、世界人口向城市集中……)相结合,并对每一地理主题都用典型的地区和国家举例说明,使每一年级的地理教学都有明确的目标。
  5、地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现代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地理教学手段也逐步实现现代化,除了使用电影机、电视机、自动幻灯机、录相机、激光视盘、卫星照片外,还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程序教学。在一些发达国家里,中学还设有现代化的地理专用教室。
  很多国家都鼓励学生自学,采取个别或小组的方式,从图书馆或野外获得资料,完成指定的作业。如法国地理教学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给予学生一些定义和资料,由学生读图、绘图,以获得基础知识及养成良好的习惯;第二阶段教师尽量少讲,由学生自学作笔记,教师作个别辅导。在比利时,一些学校经常采用积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独立学习,通过学习发放的“进程表”,逐步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原苏联的地理教学中,根据大纲要求,旨在强化学生独立认识活动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的作用,扩大地理教学方法的教育职能。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说明图解法、复现法、问题叙述法、局部探索法和研究法等。同时,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如美国布鲁纳的“发现法”、布卢姆的“分类法”、布兰达的“探讨——研究法”、加拿大的“积极学习法”、保加利亚洛扎诺夫的“启发法”、奥尔柴洛基的“暗示法”、苏联沙塔洛夫的“纲要信号法”以及流行很广的美国的普莱西——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等,都在地理教学中广泛运用。
  值得一提的是,当代学校地理教育中运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系统科学的理论,使得地理教学方法论的基础更加完善。
  二、中国地理教育的发展概况
  从原始社会起,我国就有了地理知识的萌芽,如旧石器时代的居住遗址、石器原料等都反映出当时人类的地理知识。为了教育下一代,地理教育也开始形成。由于文字的发明,世代积累的地理知识得以记录,并广为传播。在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经》中已有自然地理知识、土地利用知识。成书年代约在公元前三、四世纪的两部著作《禹贡》和《山海经》,分别是我国的第一部区域地理专著和最早的山岳地理专著。公元前二世纪的《史纪·货殖列传》为我国第一部经济地理专著。公元前一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则是最早以“地理”命名的全国性区域地理志。
  早在西周,我国就设有国学、乡学,汉、唐、宋均有太学,宋以后又有书院。这些学校除讲授《四书》、《五经》外,还讲授一些历史、文学之类的书籍,地理知识的传授即包括在这些书籍之中。
  我国地理知识、地理教育虽然起源很早,但在学校教育中,地理单独设科,还是近代从清朝开始的。因而,我们这里主要论述的是近现代的地理教育。
  (一)旧中国的地理教育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我国传统的民间低级私塾叫蒙馆,是所有受基础教育的人的学习场所。进入蒙馆的儿童年龄,一般是8岁到15岁,相当于现在的小学和初中学生的年龄。蒙馆教材中的《千字文》和《幼学》都含有一些简单的地理、地学常识。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传统的封建教育也逐渐半封建半殖民化,历经清朝、北洋军阀、国民党统治三个时期,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结束这种社会和教育状况。
  1、清朝晚期(1840—1911年)的地理教育
  清朝的地理教育,以颁行《奏定学堂章程》为界,可分前、后两个阶段。
  鸦片战争以后的70年间,我国旧式学校没有设地理课程,有一些浅薄而且脱离当时实际的地理常识,是混合编在蒙学教材中的。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我国新式学校沿袭资本主义国家的常规,才有地理课程的单独设置。
  1839年美国传教士布朗在澳门创办的近礼逊学堂,是一所规模很小的新式小学,单独设有地文课程,算是我国普通中小学地理教育的开端。以后教会学校越来越多,一般都把地理列为教学科目之一。地理课程设置较清楚的,是1864年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在山东登州开办的文会馆。该馆小学三年、中学六年,在小学二、三年级设“地理志略”,中学四年设“地石学”(即地学),六年级设“天文揭要”。
  1878年张焕纶在上海开办的正蒙书院,是国人最早自设的一所新式小学,“舆地”被列为基本教育科目之一。至19世纪末,国人自办的新式中小学多单独设置地理课程。
  现在见到的编印最早的地理课本,有外国人慕维廉编的《地理全志》(1899年由上海美华书馆出版),本国人张士瀛的《地球韵言》(1898年鄂垣务急书馆出版)。
  1904年1月13日,清朝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学校系统,称“癸卯学制”。它是中国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学制,对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在组织形式上影响重大。清末民初的新式学校教育制度,主要都是以此为根据的。我国中小学地理课程的设置,也公认始于本章程颁行之时。《章程》规定中小学地理课程的设置如下表所示。
  这个时期中小学学制14年,初小五年,高小四年,中学五年,是效法日本的。地理学习年限之长(14年),课程之多(24课时),在我国中小学地理教育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表3—1 中小学地理课程设置(1904年)

  
  《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小一、二年级教本乡地理,由各地小学堂自编教材;三年级教本县本府地理,由各地方政府组织力量编写;四、五年级的中国地理和外国地理课本有多种,如文明书局印刷的《蒙学中国地理教科书》、《蒙学外国地理教科书》;高小地理课本有《最新地理教科书》、《地理志略》等;中学地理教科书有10多种,如《中国地理教科书》、《最新中学教科书瀛寰全志》、《地文学》等。
  这一时期地理教学内容有如下特点:①除中学的地理总论和地文学外,其余均属地方志。②地方志中人文地理比重远大于自然地理;③人文地理知识中,夹杂大量的非地理内容,如军政、邮政、外交、教育、官制等。
  这一时期在地理教学方法方面,强调讲授的重要性,且注重文字的通读,忽略内容的推究,缺乏必要的设备,大都墨守成规。
  2、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年)的地理教育
  这个时期的地理教育,以新学制的颁布(1922年)为界,也分前后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1912—1922年)中小学学制为11年。初小四年未单独开设地理课,而把地理的初步常识编入国语教科书中;高小三年、中学四年,每个年级都开设地理课,合计13课时,比重为5%(见表3—2)。

表 3—2中小学地理课程安排(1913年)

  
  这个时期的地理课程安排较清末有所进步:高小地理详本国,略外国,排列顺序不乱;中学本国地理前面删掉五洲总论,消除与世界地理内容重迭因素,增加人文地理概论,开创地理课程设置的新局。
  当时的教科书,小学主要有《高等小学地理教科书》(姚明辉编);中学主要有谢观编的《中国地理》、《外国地理》,杨文询编的《地理概论》等。
  后一阶段(1922—1927年)实行新学制,效仿美国中小学12年学制。小学阶段,初小四年,高小二年;中学阶段,初中三年,高中三年。这一学制,一直延续到60年代中期。
  1923年全国教育联合会公布了《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纲要》规定:初小四年设社会科。它包括公民、卫生、历史、地理;高小两年地理单独设科,授课时间为每周2课时,占总课时的6%;初中地理必修课每周2课时,只开两学年,为总额的4.4%,占8学分;高中未设地理必修课。
  这个阶段地理课程设置特点有:课时少,高小、初中只必修四年;初中地理中国与外国的地文地理、人文地理混合讲授;同时,一些地区在高中还开设地理选修课,这是我国中小学地理教育史上仅有的一次。
  由于采用混合编制教材的方法,打破中外地理界限,不但初中混合地理的纲目是全新的,小学地理也多新的课题,如低年级研究衣、食、住与气候、生产等的关系,高年级研究本国与外国的关系,内容以人文地理为主。当时在初中并行甲、乙两种教材:甲种教材注重整个人类的生活,打破中外地理的畛域;乙种教材,讲中国地理分论,也开始打破省界,开创天然区域的新局。教材内容,注重人地关系,科学性有所增强。
  这个阶段的教育目的、教材、教学内容等新意盎然,体现了进步的地理教育思想。唯在人地因果关系论述上,受当时美国地理学思想影响,过分强调地理环境的作用而陷入“环境决定论”的深渊。
  在地理教学方法方面,前、后两个阶段可谓呈新旧之分。旧的方法主要是讲演式,流行普遍,弊端很多。新的方法有来自海外的重在学生自动学习的设计教学法,但也有通过教学实践摸索而来的讨论、实习等方法。
  3、国民党政府时期(1928—1948年)的地理教育
  这个时期是近代中国兴办新学以来最长的时期,学制承袭1922年的新制,但随着整个教育事业的变化,地理教育也具有本时期的特点。

表3—3 中学地理课程的安排(1932年)

  
  小学方面,为了减少教学科目,在初小阶段地理与历史、自然等科目合并为常识;高小阶段地理则归入社会科中。初小的常识课本采用混合编制,其中地理常识占有一定的份量和课时;高小社会教材,有时采取混合制,有时采取分科制。
  中学方面,开始阶段变化较大,如取消学分制,恢复钟点制,取消选料制,增加在校自习时间。地理一科的设置范围逐渐扩大,课时增多,初中地理由原来只开两年发展到三年,高中由不开设地理必修课到三个学年都开设地理。自1932年《正式课程标准》颁布起,中学六年各学年都设地理,总计每周达12课时,为前一时期的3倍,课时比重平均为6—6.5%,是我国中学地理课时较多的时期之一。
  此后,中学地理课程的设置维持着长期的稳定局面,直到这一时期的最后。
  地理教学内容方面,这一时期删除了不属于地理知识范畴的内容,加强了本国地理分区的讲授原则,调整外国地理的范围和顺序,尤其是增补了国防地理内容。这个时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人民进行了八年抗战。为适应全国抗战的需要,增加这方面的地理教育内容是完全必要的。教材的科学性也大为加强,且越来越显著。这些,均符合地理教育的主旨,有利于发挥地理教育功能。此时在竺可桢、胡焕庸等许多专家、教授的倡导和参与下,在地理教育发展的同时,地理教育思想也得到蓬勃发展,科学的地理教育确实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但是,这一时期地理教育中也出现了一些粗制滥造的“坊间”地理课本,对地理教育事业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新中国的地理教育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地理教育跨入现代教育的新时期。随着整个教育事业的改革调整,地理教育可分为“兴旺”、“萎缩”、“振兴”三个时期。
  1、地理教育兴旺时期(1949—1957年)
  解放初期,适应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需要的地理教学大纲和教材尚未编出,以选择较好的旧课本加以修改代用。课程体系亦暂时沿用解放前中小学的课程体系。当时的课程设置如表3—4所示。
  这时,中学各年级地理每周总课时为12,课时比重达6.7%。
  从1953年起,中小学地理教育开始全面学习苏联经验,按教育部中小学教学计划规定,中小学地理课程体系和各年级课时安排如表3—5。

这一时期的中小学地理课程有几点值得特别说明:①这表3—4解放初期中小学地理课程设置(1950年)

  

表3—5 1953年中小学地理课程设置


  一新体系跟解放前的《中国地理》、《外国地理》按圆周式循环三次排列方式有所不同,教材结构和内容也不一样。②课程体系是仿照苏联的,初一自然地理、世界地理设在中国地理之前,且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主。高中开中、外经济地理,高中三年级虽不设地理课,但初中各年级地理课时略有增加,中学地理每周总课时仍为12,比重仍达6.7%。③1953—1957年这段期间,高小和中学地理课程连续开设7年,各学年每周合计达16课时,是我国普通中小学地理学习年限较长、课时较多的时期之一。初中的中、外地理课时相等,高中的中、外地理课时也一样,表明中、外并重。
  在这一阶段中,还有于1953年草拟、1956年公布的我国第一部《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本阶段地理教学的特点是:统一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教材;以苏联地理课本为蓝本,编写出版中小学地理教学参考书;翻译苏联的地理教学法教材,地理教学用具配套供应;地理教师严格依据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既搞好课堂教学,也多开展地理课外活动。这一期间,一方面学习苏联的以凯洛夫教育思想为基础的地理教学法理论,如巴朗斯基的《经济地理教学法》、包洛文金的《自然地理教学法》等;另一方面也加强了我国地理教学法的建设与研究,在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系普遍开设了地理教学法课程。中小学地理教学的内容、结构,也向正规化、科学化迈进了一步。
  然而由于片面强调仿效苏联,地理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世界地理》与《外国经济地理》教材基本上以苏联课本为蓝本改编而成,结合我国教学实际不够;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有一定的重复;受苏联“割裂地理学”的影响,将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截然分开;刻板地推行苏联教育学中综合课的“五个环节”。
  2、地理教育萎缩时期(1957—1976年)
  这个时期历时19年之久,地理教育的变化很大,可分为前期(1957—1962年)、中期(1963—1966年)、后期(1966—1976年)三个阶段。
  前一阶段,在片面强调缩短学制、减少课程门类、减少授课时数的思想指导下,将中学地理授课年级由原来的5个缩减到2个,各年级总课时由12减到5。1958年,将初一自然地理取消,把高中两门经济地理先合并,1959年又全部取消,而仅在初一、初二设地理课,每周分别为3课时和2课时。讲授内容规定为地球、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整个中学的地理教学时数由432削减至180课时,即减少了59%。1961年的小学地理只在五年级开课一年,每周2课时,地理总课时由144课时减成72课时,减少50%。
  1963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规定,在初一开《中国地理》,每周3课时,内容包括准备知识、全国地理和分省地理;高一开设《世界地理》,每周3课时,内容包括地球概述及分洲、分国地理。但是,《世界地理》课本尚未出版,“文化大革命”开始,这一大纲即停止实施。
  “文化大革命”期间,整个教育事业遭受前所未有的浩劫。全国没有统一的学制,有的省、区中小学为9年,有的为10年;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教材也由各省、区自编自印。地理教育完全处在可有可无的境地,甚至不少地区和学校根本不开地理课。青少年的地理知识十分贫乏。
  3、地理教育振兴时期(1976年—现在)
  1976年,我国结束十年内乱,地理教育走上了一个恢复、改革和发展的新时期。
  这一时期,中小学学制逐渐恢复为12年制。1978年,首先恢复初中地理课,初一年级开中国地理,每周3课时,初二年级开世界地理,每周2课时。1981年,小学和高中重设地理课。小学地理设在五年级,每周2课时,内容以中国地理为主。高中地理讲人和地理环境。1981年教育部规定高中二年级开地理课,每周2课时,1990年秋季起改为高中一年级开地理必修课,每周3课时,高中三年级开选修课,每周4—6课时(见表3—6)。
  1978年教育部颁发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三个《中学地理

表3—6 振兴时期中小学地理课程设置(1981年)

  
  教学大纲》;1986年又颁发了第四个《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并规定作为过渡期(1987—1992年)之用。随后,为使过渡期的教学与义务教育的地理教学的相衔接,于199O年对此大纲在大的体系不变的前提下进行了较大的修订,并颁发了《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修订本)》;1988年国家教委组织制定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此大纲将于1993年开始义务教育起执行。与此同时,教育部,国家教委分别于1978年、1986年颁发了两个《小学地理教学大纲》。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的地理教科书,在这一时期历经多次修改,质量逐渐提高;地理教材从内容到体系,都作了彻底的改革,形成了相互联系、各有侧重的地理课程新体系,为国内教育界所赞许。
  1977年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以来,地理作为文科考试科目之一。这时的高考,具有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的双重作用,因而很受重视。地理教育也在相当程度上得以重视。国家教委规定,1992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会考”制度,把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分别开来,会考即毕业考试,高考即升学考试。地理会考分初、高中两个阶段,初中二年二期进行初中地理会考,高中一年二期进行高中地理会考,高考仍在高中毕业后。在此之前,已有一些省份进行了会考,如湖南省从1984年起就举行了全省性的毕业会考,至今已历时9年。 http://yhcz57.5d6d.com/forum-17-1.html
UID
486770 
帖子
3510 
精华
29 
积分
208342 
阅读权限
150 
来自
山东聊城 
在线时间
56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8-25 
最后登录
2010-4-13 

查看详细资料

TOP

fumaokun

版主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9# 发表于 2007-10-12 22:36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中国地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我国地理教育发展至今,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历程。目前,国家进入新的改革、开放时期,地理教育事业得以振兴,但也正在进行着新的改革和发展
  一、中国现代化建设与地理教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量的建设人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指出:“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民族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大计,国家强盛、民族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地理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新型人才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
  地理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中,可以发挥多方面的思想教育功能。
  (1)在地理教育中,通过学习乡土地理和中国地理可以使学生了解家乡,了解祖国的面貌,对他们进行乡情、国情教育,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立志建设家乡,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同时,对于防止“和平演变”也起着重要作用。
  (2)通过世界地理教育,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国际主义教育,并使他们正确理解我国对外开放政策。
  (3)通过对地理环境的形成与发展,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认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使他们形成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
  (4)通过多种地理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经济观、劳动观教育,促使他们了解社会,了解生产领域,了解劳动人民的生活,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提供生活和工作所必要的地理知识
  地理知识的广泛性及与实践结合的紧密性,体现在人们生活、工作、社会活动等各个领域。人们生活在地理环境中,时刻都与地理环境打交道,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是从地理环境中获取的,所以,只有认识、了解地理环境发展变化的规律,才能适应它、利用它和改造它,才能更好地从中取得更丰富的物质财富。学生在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之前,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此外,地理知识的学习,为从事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的生产实际,为从事国防建设、保卫祖国、从事商业工作、外交工作及其他许多工作打下基础。地理知识的学习也对进行自然资源调查、国土经济规划、环境整治、城乡建设、工业布局、农业区划、人口规划、旅游区的规划建设,水利、交通港口建设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中学地理教育还为学生升入高等学校学习打下必要基础。一方面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对学习任何其他的专业知识都有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对学习与地理有关的专业,如天文、气象、地质、地貌、水文、土壤、生物、地理等专业,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知识。
  3、发展学生的智能
  人生有限、知识无穷。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知识更新异常迅速的现代,任何一个学校都不可能把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而主要靠学生自学。要自学得好,就必须努力开发学生智能,这已成为当前各科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地理教育也不例外,在开发智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地理教育在开发智能中的功能,也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
  (1)每一个地理综合体的形成,都是由各种地理事象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发展的结果。因此,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各种地理事象的分层剖析,使学生认清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然后再加以综合归纳,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2)地理教学十分重视对区域整体的分析研究,这有利于地理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地理教学重视对各地区地理特征的相似性、差异性的比较、分析,这有利于观察、理解、记忆、对比分析等能力的培养。
  (3)地理教学非常重视野外观察、考查、生产参观、气象观测等实践。这是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及地理测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等地理技能的重要途径。
  (4)地理教学中特别重视地图的运用,地图是地理教学最重要的工具。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填绘各种地图,对发展学生的多种认识能力,读图绘图能力都有着重要作用。
  地理教育就是在这些方面,通过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中发挥其特殊功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中国地理教育的现代化
  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育现代化,地理教育也不例外,应当符合现代化的要求。
  当前,我国地理教育的各个方面已经或正在进行改革,改革波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我们仅就以下几方面来讨论。
  1、地理教育目的的转变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要,地理教育由过去培养“知识型”的人才,逐渐转变为“能力型”、“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在改革中,已经注意到不是以单纯传授地理知识技能为目的,而是把德育、智能培养、美育都作为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地理教育目的发生重大转变。进而,在地理教育的上述目的中,各自内容也都发生很大的变化,使其更趋完善。这首先体现在地理德育方面。
  (1)深化德育内容
  第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地理教育的德育目标侧重于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主要是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教育,而对道德教育涉及甚少。近几年来,中小学的德育目标不仅进一步加强了政治、思想教育,而且加强了道德品质的教育。如1986年制订的《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明确把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的教育列入德育目标之中。1988年制订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除在各章教学中渗透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的教育外,还专设了“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地球上的人类”和“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三章教学内容,其德育目标就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全球意识。
  第二,在地理教学中加强了国情国策教育,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国情国策教育结合起来,使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深化。现行《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修订本),不仅在初中地理必修课加强了国情国策教育,而且在新增设的高三地理选修课(1992年供应课本)中,更深入地讲授我国的基本国情。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中,也进一步加强了国情国策教育。
  第三,进一步丰富了地理教育中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内涵。多年来,地理教育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主要是通过使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来进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建立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阐明人地关系的新体系,使学生在认识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明确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通过利用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资源、能源以发展生产力。当利用合理时,就能促进生产和社会的发展;利用不当时,则会造成生态失去平衡,环境遭受破坏和污染等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受到更深刻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地理教育的德育内容将进一步深化、完善,除了继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国情国策教育、环境教育外,还将增强对学生国际意识、参与意识、群体意识的教育。
  (2)加强智能培养
  出于“能力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地理教育改革中十分重视对学生智能的培养。智能培养是地理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1985年制订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中明确确定中学地理教学目的之一是“积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大纲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中又规定:“在教学中,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即具有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的观念,以及综合认识和分析地理问题与区域特征的能力”。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中,又具体地把“学会阅读,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列入教学目的之中。
  通过地理教育改革的实践,广大地理教师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学生进行任何地理学习活动都必须以一定的地理能力为前提,地理能力越强,学习地理知识的效果越好。实现培养学生智能的目的,将大大促进地理知识技能教育目的的完成。同时,学生地理智能的发展,也标志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这种认识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又将有助于德育能力的理解与道德观念的形成。
  (3)将美育列入教育目的之中
  长期以来,我国地理教育目的之中并未包括美育。但是,在新时期,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中,把使学生“受到美育的陶冶”列入地理教学目的中。
  的确,在地理教育中,完全可以对学生进行美育。通过对五彩缤纷的大自然的观察,使学生亲身感受美;通过对我们祖国壮丽山河的了解,培养学生鉴赏美;通过对家乡山山水水的熟悉,使学生热爱家乡,立志投身于家乡“四化”建设,改变家乡面貌,教育学生如何创造美,并树立起创造美的信心和意志。
  2、地理教学内容的改革
  为了实现地理教育现代化,以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需要,当前,地理教学内容进一步进行了改革。
  1990年国家教委根据《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对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作了两方面的调整。一是为了在中学地理课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在高三增开地理选修课。选修课内容主要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各地区自然经济的差异,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应如何发挥地区优势、趋利避害。同时还讲述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地理环境和经济活动,从而借鉴这些国家在处理人地关系中的经验教训,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并有助于学生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认识。二是为了降低教学要求,将教学内容进行精简。有的内容删去,如把原来必授的42个国家或地区,改为28个。有的必授改选授,有的初中内容调到高中。国家教委确定,在全国范围内,义务教育教材实行“一纲多本”,即一个大纲几套课本。从现在已见到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来看,教材的内容、配置、表述等几个方面都有很大变化。教材篇幅为16开本;配有彩色封面、封底,每册教材最前面都安排有几十幅彩色照片;教材内各种类型单色图的比例约占整个篇幅的50%左右。教材内容的改革,是从培养“四化”建设人才,培养社会主义公民的需要出发,注重思想品德教育,把国情教育纳入地理教学主渠道;注重能力的培养,在教材正文之间穿插设计有“想一想”、“读一读”、“做一做”、“读图”等栏目,让学生动手动脑;紧扣人地关系这条主线,以环境、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线索组织教材体系和内容。
  与过去或现行初中地理教材的内容比较,义务教育的地理教学内容精减了许多,如所学习的世界上的国家减少到12个。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变化。多年来,中学世界地理的知识结构,基本上是以自然地理为主的分洲列国志,大体上为世界概况—各大洲—洲内各部分—各洲的主要国家,层次较多,内容较繁,重点不突出,人文地理知识较少,且与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有些脱节。新教材精简了层次,在世界地理概况之后,直接把世界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综合特征,分为11个地区来讲述。这样既便于联系当前世界的政治、经济形势,又突出了区域特征。为了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全球意识,树立保护环境、注意生态平衡,加强国际协作的观念和责任感,在世界地理中增加了“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地球上的人类”、“人类共同生存在一个地球上”等三章内容。对于中国地理,新教材一是加强总论部分;二是把区域地理简化,在中国自然地理总论后,讲全国三大自然区域——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旱区,青藏高寒区;三是在人文地理总论后,讲全国三大经济地带——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地带、西部地带;四是讲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理和乡土地理。在中国地理总论中,除保留了必要的自然环境的知识外,还增强了对自然资源、人口和民族、乡村和城市、交通贸易与旅游业等教学内容。
  3、地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时代。因此,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提倡开发智力,加速人才培养,以便把科学技术搞上去,增强其国力。由于传统地理教学,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重视知识结构,忽视知识的产生过程。重视讲授,忽视引导,把讲授变成注入。这对发展学生智能不利,因而要进行改革。在方法上提倡引导、反对注入,这是时代的需要,培养人才的需要。基于这种时代的需要,近十年来,我国地理教育在改革教育目的、教学内容的同时,兴起了一个地理教学方法改革的热潮。一方面,在国内,地理教学方法改革实验、地理观摩教学活动和地理教学方法论文逐年增多,新的地理教学方法大量涌现,如综合程序教学法、导学式教学法、四段教学法、八字法、引导教学法、自学辅导教学法……,达几十种之多。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地理教学中还学习国外好的教学方法,如程序教学法、发现法、暗示法、范例教学法、设计法、蜂音学习法等。并且,在地理教学方法改革中,注意以系统科学理论作为地理教学的方法论基础。
  与此同时,地理教学一改过去“一支粉笔,两张图”的面貌,许多学校的地理教学手段、设备逐渐更新,不仅多种图表、仪器、标本、模型等直观教具得以普遍运用,而且广泛开展了地理电化教学,幻灯、电影、电视、录像,甚至电子计算机等,都得以运用到地理教学之中。在一些经济和教育发达的省、市学校,还有了现代化的地理专用教室。
  1993年起将要使用的、新的义务教育地理教材中,由于地理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材形式的变革,要求地理教学方法也必须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以利于开发学生智能,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服务。

思考与练习

  1、从世界和我国地理教育的发展情况分析,说明我国地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2、作为未来的地理教师,你将如何投身地理教育的改革之中?
  3、试分析地理教育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http://yhcz57.5d6d.com/forum-17-1.html
UID
486770 
帖子
3510 
精华
29 
积分
208342 
阅读权限
150 
来自
山东聊城 
在线时间
56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8-25 
最后登录
2010-4-13 

查看详细资料

TOP

fumaokun

版主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10# 发表于 2007-10-12 22:37  只看该作者

第四章 地理教育系统

  在上一章中,我们介绍了人类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探索与努力,终于找到而且固定了地理知识传递的最佳场所和形式——学校地理教育。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学校地理教育为地理科学、地理教育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就在人们为学校地理教育制度的完善而感到自豪并把关于地理教育的全部职责都赋予了学校的时侯,危机却悄然出现了。因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对地理教育又提出了更多、更高和更富有挑战性的要求。在当今时代,地理教育正在冲破学校的垄断与局限,并以新的姿态重新走向社会与家庭。因此,建立一个学校地理教育、社会地理教育相统一的完整的地理教育系统,就成为摆在地理教育学面前的一个新的任务和要求。 http://yhcz57.5d6d.com/forum-17-1.html
UID
486770 
帖子
3510 
精华
29 
积分
208342 
阅读权限
150 
来自
山东聊城 
在线时间
56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8-25 
最后登录
2010-4-13 

查看详细资料

TOP

fumaokun

版主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11# 发表于 2007-10-12 22:37  只看该作者

第一节 地理教育系统及功能

  一、地理教育系统的构成
  地理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的、结构复杂的系统。它有着作为系统的基本特征:由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若干子系统构成,是完成特定的目标、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为完成地理教育的目标,地理教育系统有两大子系统组成,它们是学校地理教育和社会地理教育系统。两大子系统又分别由若干更次一级的子系统所构成,各子系统又各自有若干要素所组成(见图4—1)。
  二、地理教育系统的功能
  地理教育之所以能够形成如此完整的系统结构是因为地理教育有着其特有的职能目标,使它得以有别于其它的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其特有的系统功能。
  众所周知,当今我们的国家面临着时代的两大挑战:帝国主义和国际反动势力向我们进行和平渗透、和平演变、争夺接班人的挑战,以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教育必须适应这个形势的需要,迎接两大挑战。地理教育是能在这两大挑战面前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实现其自身固有的价值和功能的。
  (一)在反和平演变中的特有功能
  对于第一个挑战,党中央最近指示,要坚持不懈地对大、中、小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能否在本世纪90年代培养出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将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地理教育可通过中国地理的有关内容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既看到我国的优势,也看到我国面临的严重问题。既要使学生懂得我国的优势在于:幅员辽阔;资源绝对量丰富;人民勤劳勇敢;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制度优越等。还要使学生懂得存在的问题是:人口压力很大;人均资源贫乏;可耕地面积狭小;自然灾害多发;教育基础薄弱等。要激励学生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地理教育还可通过世界地理的有关内容告诉学生:国际范围内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形势和特点;我国在世界上所面临的严重挑战;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贸易中存在着的不等价交换;国际帝国主义对其它国家内政的干涉、欺压以及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和平演变的反动策略等。
  总之,地理教育在发挥反和平演变的特殊职能中要坚决贯彻党中央的精神,通过恰当的内容使受教育者(公民和未来的公民)分层次地达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2)认识帝国主义侵略、掠夺的本质。
  (3)认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4)认识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强国。
  (5)认识国际范围内的阶级和阶级斗争。
  (二)在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中的特有功能
  面对挑战,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世界经济的竞争,成败取决于技术水平的高低,而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依靠教育。因此教育必须面向未来,培养的人才应该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需要。要清醒地看到,未来的文盲已不再是以识不识字为衡量的标准,而是指面对世界发展的新形势感到茫然,无所适从和无能为力的人。
  过去,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统治、自然经济为主的状态。这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自然是不需要独立见解,无需开辟新天地的人。而现代社会,则要求科学技术与生产的高度结合,要求不断地变革。因为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不断追求新知识,勇于创新的献身精神、科学精神和革命精神,还要形成人才的个性特长。唯有这样的人才才能使他们立足于社会并谋得生存和发展,才能使我们的国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这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
  为了使受教育者能适应世界发展的新形势并有效地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使他们能适应现代和未来的生活而不致茫然,必须重视培养他们的现代化科学思维和素养。这方面地理教育有其特殊的功能。
  1、能使受教育者了解自然环境变化、发展的规律以及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地理教育的内容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革、科学的进步而不断改革进步的。清末以前我国并无系统的地理教育。清末民初,虽初步形成系统的地理教育,但因其内容受“方舆之学”的影响,是方志式的包罗万象,说理很少,因此也只能具有“记忆之学”的功能。国民党统治时期,地理教育删去了不少不属地理科学的内容,对自然要素之间的某些说理也有一定的加强。但因受到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思想的影响,对人地关系还是未能很好地揭示,甚至还陷入“环境因也,生活果也”单向联系的错误泥坑。这些都不利于正确科学思维和科学观念的形成。
  事实上,人地关系之间从来就是双向地联系,互相影响的。一方面人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地理环境,另一方面,利用环境时环境又常常向人类进行“报复”,如果违反自然规律,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惩罚。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数量的增加,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无论在数量、质量和品种上都在日益增长和提出新的要求。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日益向深度和广度的方向发展。世界范围内的人口剧增,更加剧了粮食、能源、资源等物质供求之间的不平衡,招致了生态平衡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全球性的问题。
  地理教育要阐明诸如此类的涉及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背景问题,使受教育者获得环境保护,国土整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进而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以便主动地协调好人和自然的关系。
  2、能使受教育者认识人类必须控制自身的生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当今,人口的增长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人类的自身发展正在威胁着人类的本身。目前全世界每年净增加人口8000万,其中90%是出生在发展中国家,这种人口的高速增长正在扩大着世界生活水平的差距。预测到200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60亿,2050年将突破110亿。对此,生态学家(预测):如果人类再无计划地发展,到2600年,平均每人将只能占有0.23平方米的陆地生存空间,这是多么严峻的后果。
  人口问题的另一个忧患是:世界有些国家(如西欧北美等某些国家)人口增长率过低,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这又带来了劳力不足、年龄老化、社会养老负担加重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遇到的人口问题就尤为尖锐。地理教育能担负起人口教育的重任,有效地宣传如何控制我国人口的政策,如何避免因长期控制人口所带来的负作用(如独生子女的教育,义务兵役制的难题,年龄老化问题等),使正确的人口政策深入人心,使受教育者树立全面、正确的人口观。
  3、能使受教育者重视经济研究,以适应社会的经济改革和发展,树立正确的经济观
  地球上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的生产和经济活动。社会的发展、进步、繁荣和稳定,区域间的水平差异等均能在经济上体现出来。同时,标志着现代化水平的新技术进步又广泛地影响着生产的布局和经济的发展。
  60年代由于涡轮喷射发动机代替了活塞引擎的飞机,促进了航空事业的迅速发展,使世界各地出现了许多新机场,兴起了以旅馆等服务行业为主的新市镇,航空食品工业也相应地发展了起来。高速飞机又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为新辟的旅游点创造了条件。对资源的综合利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工业部门的协作联系和集群配置,于是就出现了诸如有“硅岛”,“硅谷”之称的日本九州工业区和美国加利福尼亚的电子工业区。许多地区的工业结构正由劳动集约型向知识集约型转变等等。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世界工业发展的新趋向。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已不仅是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而且还有运输条件、协作条件、技术条件、人口条件等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对我国的工业经济都是有益的启示。
  技术的进步开辟了利用新资源的条件。我国是一个临海的多山的国家。山和海都蕴藏着极大的资源潜力。然而我国对山区和海洋的开发程度还很低,因此在观念上必须树立综合开发山区和海洋必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攻方向的战略思想。
  作为现代化社会中的一员,不可不重视经济规律和布局的研究。轻视经济、缺乏经济观点的人是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的。地理教育在培养人们经济意识和经济能力方面有着特殊的功能。
  4、能使受教育者获得和扩大国际知识,促进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及树立全球观念
  当今世界的每个国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随着经济、贸易、旅游、文化、科技的交流,国际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了。交通的日益发达,通讯的日益便利,也正在使世界的距离日益缩短。世界各民族都有各自的精神和物质的优秀创造,这些成果是属于全人类的。若不具备一定的世界地理知识,是无法理解世界,无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交往和发展的。地理教育中的世界地理内容正可以展示世界各国人民的创造,使受教育者了解各国从自然到经济的差异,促进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政府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从各方面积极引进国外的新成就,从中吸取适合我国国情的内容,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作为社会的一员,必须具有全球是一个整体的思想。地理教育中的世界地理知识对在如今开放条件下,如何筛选引进对我国有用的东西,如何选定援外对口项目等都是十分必须的。
  5、能帮助受教育者用发展、系统、综合的观点和方法学会预测人地关系的发展的方向
  当代地理科学已不仅停留在研究人地关系的现状,而且要预测人地关系的发展远景,预测改造自然,开发利用自然的后果。为此,地理教育要培养受教育者善于运用发展的战略眼光、系统的观点和综合分析的方法,根据世界的远景和我国的实际,研究国土整治、经济发展、生产布局、环境保护、区域开发等问题。其中国土整治更有着重要的意义,处于核心的地位。国土整治就是要处理好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根本任务是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一个生态稳定、生产发展、生活康适、人地关系和谐的国土环境。地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参与这方面的工作。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面临世界的两大挑战,地理教育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即有其不可取代的特殊职能。地理教育工作者应该携手合力,努力工作,为多出、快出四化建设的合格人才而努力工作,其任务是极其光荣而艰巨的。 http://yhcz57.5d6d.com/forum-17-1.html
UID
486770 
帖子
3510 
精华
29 
积分
208342 
阅读权限
150 
来自
山东聊城 
在线时间
56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8-25 
最后登录
2010-4-13 

查看详细资料

TOP

fumaokun

版主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12# 发表于 2007-10-12 22:39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学校地理教育

  在地理教育的结构系统中学校地理教育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地理教育虽然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和交往活动之中,但是在学校专门设课和开展活动从事地理教育前,所有的地理教育只能是片断的、随机的、无计划和缺乏系统理论的。而要使地理教育在当今世界两大挑战面前显示其不可取代的独特职能,在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中发挥其特有的作用,主要应依赖于学校地理教育。
  学校地理教育系统由地理课堂教育和地理课外教育两大子系统构成。
  一、地理课堂教育
  自从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班级授课制以来,课堂教学一直是地理教育的基本形式。学生地理知识的获得、地理能力的形成和地理素质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地理课堂教育来实现的。学生在课堂中所接受的地理教育往往是影响学生一生的。因此,必须重视对地理课堂教育的研究。
  (一)中小学地理课堂教育
  1、中小学各阶段地理课堂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就现行地理教育而言,小学地理课堂教育主要是向学生进行地理基本常识的教育,旨在使儿童初步认识家乡、认识祖国、认识世界和认识人对自然的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环境的一些常识,进而进行有关的思想教育,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初中阶段地理课堂教育是在小学地理教育的基础上,以区域地理的教育为主,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和初步的地理基本技能,进一步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高中阶段的地理课堂教育则是以人类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为线索,按系统地理的形式进行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的有关基础知识的教育,使学生比较系统地获得有关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了解应如何正确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和保护环境,进行有关的思想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进一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具体说来,根据国家教委的要求,中学地理课堂教育要完成如下的基本任务。
  初中一年级:
  (1)使学生掌握地球、地图知识及使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技能;
  (2)使学生掌握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及学习中国地理必须具备的地理基本技能;
  (3)使学生掌握乡土地理工作的基本技能,并在现实观察、调查中了解掌握本地区的地理特征。
  初中二年级:
  使学生掌握世界地理基础知识及学习世界地理必须具备的地理技能。
  高中一年级:
  (1)使学生掌握有关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特征与分布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以及学习自然地理必备的地理基本技能;
  (2)使学生掌握有关人类利用、改造环境的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及学习人文地理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
  (3)使学生初步掌握有关环境及人地关系协调论的基本理论。
  2、中小学地理教育课程和教材改革的近期动向
  当前,在国家教委的布署下,全国各地正在进行中小学课程、教材的整体改革。这里我们以上海市为例谈谈这一问题,从中可以窥见我国中小学地理教育课程和教材改革的近期动向。
  上海市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所作调查发现各方面人士对学校地理教育改革有如下倾向性意见:“课程应该开设,不必太细太专”;“小学也要开设地理课但不要考试”;更为强烈的一个意见是“教材应做到文字教材与视听教材结合,应大力发展视听教材”。在调查的基础上,各方面专家经过研究论证认为,中小学的学校地理教育可作出如下布署:为体现九年制义务教育属普及教育和公民基础教育的特性,地理教育要和其它各学科配合共同完成以打好德、智、体、美、劳的基础,提高“四个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劳动素质)为核心,注意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导向。他们以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活动三个“板块”模式,设计了地理课堂教育的框架:在六、七、八三个年级分别按每周1、2、2课时设课,六年级开设“自然地理”课,七年级开设“世界地理”课,八年级开设“中国地理”课。选修课只在八、九年级开设,带有让学生初步适应的性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时间大致分占学生在校时间的2/3和1/3。
  另有少数学校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综合型试点。这类学校历史、地理、化学、生物均不分科单设,而是专设综合社会科和综合理科,均设置在七、八、九年级,每周三课时。其中也编入了有关的地理基础知识。
  高中阶段是经初中三年级分流后的普通教育阶段。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对大部分学校实行“二一分段,高三分科”的格局:高一、高二具有义务教育后教育的性质,设计了较多的必修课、适量的选修课和丰富的课外活动,使学生接受高中共同基础教育的同时,个性爱好得到一定的发展。这类学校高一、高二都设置了地理必修课(每周2学时)还开设了众多的知识学科类、技能学科类和体育艺术类的选修课程。其中与地理教育有关的如“天文学基础”、“新能源”、“人口资源环境”、“乡土史地”、“测量与绘图”、“景观摄影”等。
  高三分为文科班、理科班和职技班教学。前者具有大学前教育的性质,除安排语文、数学、外语、政治、体育、劳技与职业指导必修课外,还开设了复习型和提高型的选修课。地理是众多选修课中的一门。后者(职业技术班),分别按文秘管理类、财贸服务类、农畜庭园类、工业类开设职技课程。其中与地理有关的有“庭园经济”、“土地资源评价与管理”、“工业配置与布局原理”等。在少数全日制高中学校还推行一种课程改革试点方案,即在“社会科学基础”和“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中融有地理教育有关的内容,此外在选修课中也有地理教育的阵地。
  (二)大学地理课堂教育
  高等学校的地理课堂教育多属于专业教育。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些学校的相关专业需要地理科学为专业服务,开设了一些有关的地理课程,如海运院校为航运系开设海运地理、财贸院校的经济系开经济地理、商业地理;旋游院校的导游系开设旅游地理等。另一种情况是有些院校建有地理系科,直接培养地理专业人才。这些系科理所当然地以地理课堂教育为主开设众多的地理有关课程。
  此外,还有一些院校的系科也向全校开设许多选修课和副修专业系列课,其中有不少属地理课堂教育的课程,如华东师大等有环境科学副修专业系列,上海师大、天津师大等有旅游副修系列等。
  从以上所述可见,中小学的地理课堂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属基础教育的性质,其成败关系到公民素质的优劣。高等院校的地理课堂教育虽不具有全面性,但其优劣却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的素质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因此,无论各级各类学校,只要开设地理有关课程的,都必须十分重视地理课堂教育。
  二、地理课外教育
  地理课外教育是完成地理教育任务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地理教育的质量和造就建设人才都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一)地理课外教育的意义
  1、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应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发展,成为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劳动素质,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公民。这里强调的是“五育并举”,“四个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然而这个目标仅仅依靠课堂教育是无法实现的。有人作过调查,我国中小学教材的要求并不低于、甚至还高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教材,但我们劳动者的文化科学素质和经营管理知识都比较差。这也是我国虽然人多、劳动力充足,但有些产品缺乏竞争力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须把学生从狭隘的书本知识及传统的内容范围中解放出来。要重视实际应用和动手实践的能力,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要改变学生只懂书本,不懂实际,只会动口,不会动手的状况,以适应新技术、新工艺的需要,因此不可不重视课外教育。
  2、发展学生个性的需要
  我们培养的目标,一方面要提出“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注重“发展个性”,让学生学有所爱,学有所长。我们要重视因才施教,使所有的学生都感到可各得其所,使才华横溢的人才能脱颖而出,这也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90年代以至下世纪将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大发展的时代,要求学校培养出数以千万计的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和开拓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社会主义教育和资本主义教育的根本区别之一,就在于社会主义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全面发展的机会。我们的教育,既创造了人人都有受教育、求发展的良好机会,又善于从不同角度促进“尖子”人才脱颖而出。“全面发展打基础,因材施教育人才”是学校教育的原则之一。例如,上海的教学改革方案要求“学校要有特色、教师要有特点、学生要有特长”,这是符合时代的要求的。同时,这个教改方案中还设计了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活动三大“板块”结构,其中课外活动的比重明显地增加。以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计划为例,从图4—2可以看出课外教育所占的地位
  (二)地理课外教育的组成
  1、地理课外教学
  地理课外教学是为完成地理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和内容,在课堂外进行的教学活动。这是因为地理研究的对象是地理环境,有很多教学任务必须在课堂外进行,如乡土地理的有关内容等。地理课外教学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通过这种形式可使学生直接感知地理事象获取地理感性知识,进而上升为地理特征、概念、规律、成因等地理理性知识。这种形式也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地理实践的能力,同时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爱自然、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和责任心。
  中学常见的地理课外教学形式有地理观察、地理调查等。
  2、地理课外活动
  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续。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的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的地理知识得以深化和活化,提高技能和智能,培养良好的品德。它与地理课堂教学、课外教学的差别在于:它是教学计划以外的教学,不属于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任务,不受教学大纲的制约;在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场所和教学方式方面具有不稳定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它是学生独立从事的地理实践活动,教师只是起保证活动正常开展的主导作用。
  地理学科研究对象的广泛性决定了地理课外活动的多样性。在中小学常见的地理课外活动形式有:地理课外阅读活动、地理音象视听活动、地理参观活动、地理野外考察活动、地理调查活动、地理专题讲座活动、地理操作和制作活动、地理游艺和竞赛活动、地理专栏展览活动、乡土地理活动、地理专题小组活动等。
  三、乡土地理教育
  在地理课堂教育和地理课外教育中,乡土地理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曾指出,要解放儿童的空间,不要把儿童禁锢在课堂的小天地里。不要把全部教育内容都封闭在教材范围之中,而要延伸到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去。这里指的生活环境就是本乡本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即乡土地理环境。当前世界上的地理教育都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将来参与社会生产的责任感,使学生有责任感地进入社会生活,要求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反应、判断、思维和记忆能力。
  (一)乡土地理教育适合于我国的国情
  我国在“三个面向”精神的指引下,乡土地理教育也正成为地理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和突破口。1987年6月国家教委在浙江千岛召开了“全国乡土教材工作会议”,1988年11月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在厦门召开了“地理教育为乡土建设服务学术讨论会”,1990年5月国家教委又在南京召开了“乡土教材建设经验交流会”。1990年实施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已把乡土地理教学时数从原来的10课时增至14—16课时。
  乡土教育是贯彻中小学教育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方针的重要措施,适合于我国中小学毕业生绝大多数直接参加当地建设的国情,利于破除脱离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还可直接为乡土经济建设服务。例如,为乡土建设提供咨询,在这方面,福建省泉州市一些县的领导每年都要求地理教师提供若干乡土发展的建议就是一例。
  (二)乡土地理教育有利于增长学生的才干
  乡土地理教育除使学生具备若干乡土地理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具备参加乡土建设所必须的能力和观念,如与乡土实际结合体现有关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有关的法令教育等。乡土地理教育有较强的实践性,十分有利于增长学生的知识水平。如上海嘉定县的一所中学通过沪宜公路上的车流量调查得到了如表4—1的数据:

表4—1 南翔镇沪宜公路南翔站交通流量调查表

  
  学生分析以上数据后得出如下的结论:
  (1)公路上有5/6以上的汽车在空跑。他们建议:“交通部门应该成立—个专门机构,调节客货运输,尽量避免走空车。”
  (2)一小时最大的车流量达428辆,一分钟最大车流量达24辆,车满为患,他们建议:“应将一部分车辆吸引到高速公路上去;应加宽路面划出人力车道和人行道;要疏浚河道,发挥水运优势减轻公路压力等”。
  有个学校对某生产队劳力情况作了调查,得出了如下的数据(见表4—2)

表4—2 金介园生产队劳动力情况调查

  
  通过调查,某同学在报告中写道:“农业……文盲、半文盲太多了,以后种田需要许多机器,农业现代化光靠文盲和半文盲的老年人怎么行,只有靠我们这一代去奋斗,把家乡变得更美好!”
  江苏省武进县某高中通过该地冬至日正午时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根据日影长短的计算分析得出该地南北两平行房建筑间的差距应大于南面房屋建筑高度的一倍半。这样才能使房屋在冬季获得最为充足的阳光。从而为农村建房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三)乡土地理教育的形式
  无论从乡土地理的课堂教学还是从乡土地理的课外活动而言,乡土地理教育的形式是多样的,内容也是十分丰富多采的。
  总的说来,有效的乡土地理教育方式宜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个别与整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乡土地理课外活动的常见形式有:自然地理的野外考察、人文地理的社会调查、乡土小论文的写作、乡土地理陈列室、乡土地理主题会等。
  (四)搞好乡土地理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十分重视乡土地理的教材建设,特别应强调教材的区域性、实践性、探索性、时代性、综合性和可读性。教材切忌成为资料的堆砌,要有较高的德育价值、技能和智能的价值。
  2、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实用性,重在解决乡土小区域的具体问题。应抓住乡土资源开发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引导综合分析,提出对策建议。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和练习应多一些学生个别或集体完成的实习,以提高乡土教育的实用性。
  3、乡土地理的考查方法不宜都用一般书本知识的书面考查,应进行综合评估,要注重考查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态度。在这方面,国外地理教育有的经验可供借鉴,如英国地理考试中就要求学生引用自行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阐明自己的见解等。 http://yhcz57.5d6d.com/forum-17-1.html
UID
486770 
帖子
3510 
精华
29 
积分
208342 
阅读权限
150 
来自
山东聊城 
在线时间
56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8-25 
最后登录
2010-4-13 

查看详细资料

TOP

fumaokun

版主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13# 发表于 2007-10-12 22:39  只看该作者

第三节 社会地理教育

  社会地理教育是地理教育大系统中的重要子系统,指的是社会的有关机构时时向社会的成员进行有关地理内容的教育。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在校学生的地理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地理教育的配合,他们在接受学校地理教育的同时,同样接受着社会的地理教育;另一方面是社会的在职人员和其它成人也在时时接受着社会有关机构的有关地理教育。社会地理教育的面十分广泛,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特别密切,涉及的部门很多,形式十分多样生动,这便构成了特殊的社会教育系统。
  一、社会地理教育的意义
  社会地理教育的意义是十分深远的。这可从社会地理教育的两层含义分别予以阐明。
  (一)社会地理教育可帮助完成人的社会化过程
  对在校学生来说,社会地理教育不仅是学校地理教育的生动配合,及对学校地理教育的拓宽、深化与活化,而且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育人体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以特定社会的文化、观念和要求培养人的过程,是对受教育者所施行的一种有目标、受控制的特殊的社会化过程。其目的是使个体的人成功地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创造社会,使社会生活得到延伸和发展,也使人类一代一代地繁衍发展下去。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受教育者作为一个社会人,必须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都会对他们的思想、品格、素质起作用。尤其在当今开放的信息社会中,社会教育的影响具有分布的广袤性、传道的多样性、形式的生动性和内容的现实性等诸方面的特征。它们在促进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意义是深远的。例如阶级阶层、社会组织、工作和活动单位、团体、家庭等社会实体以及社会思潮、社会风气、文化形态、大众媒介等社会组织和社会形象都会影响人的社会化。
  社会地理教育的作用首先是提供了参加社会生活的重要活动场所。据全国部分大中城市对中小学生放学后至晚饭前课余生活的调查发现,这段时间学生作业和阅读课外书报的时间比例在下降,而参加各种形式的“玩”(游戏、文体活动、参观、游览等)的时间比例却达53—63%,今后还会增加。但他们苦于活动场所太少,不能好好地参加自已有兴趣的活动。社会地理教育的特点之一是重在社会实践,正好满足青少年的要求,使他们充沛的精力得到正常的利用,这有助于他们的成长发展和走向社会。
  其次,社会地理教育是使青少年从家庭、学校为主走向以社会为主的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过渡环节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生活圈子必然逐步从家庭、学校和同学的范围扩大到社会。例如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人数会减少而接触社会的人数会增多,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电视、报刊)日益成为中学生接受社会文化信息的主渠道。社会地理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十分贴近,正好利用这个阵地帮助青少年完成以上的人生过渡。
  其三,社会地理教育是联系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纽带和桥梁之一,有利于形成优化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合力。人的成长关键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以及这三者形成的综合环境的薰陶和影响。三者必须结合起来,互相补充、渗透,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以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从事社会地理教育的机构正好与学校、家庭和社会有密切的联系,处在三点的交汇处,可促进青少年课余受到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内容和多方式的教育,促进其社会化进程。
  (二)社会地理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全体公民而言,社会地理教育属终身教育的范畴。由于人类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地理环境,人们必须时时地对它进行学习和了解。所以地理教育不能在人们从学校毕业的瞬间就被抛弃,而应贯穿于一切年龄阶段。这种学习决不会因年龄关系而变得没有益处,正相反,由于青少年时代的年龄和见识的局限,当时的地理教育往往会受到局部的制约而带有狭隘性。因而今天的社会地理教育便成为必不可少的了。它将伴随着人的一生而持续地进行。这正是为了满足个人和社会的永恒的要求所必需的。所以,这种终身教育也叫“永续教育”。早在1919年,英国关于成人教育的报告书中就有这样的认识:“成人教育乃是国家永远不可缺少的培养公民品性的必要条件,因而不仅人人应当受教,而且人人应当终身受教。”这种终身教育的基本特性在于:保障公共教育的教育机会,使人们的整个一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成长和发展;重新设计和综合历来的教育,以便不仅为人们终身提供教育的机会,而且使处于各年龄段的人们能够在适当的时期和场合接受最适当的教育。
  众所周知,人口、环境、能源、资源等已成为引起全球性关注的重大问题。人地关系始终是人与社会统一和发展的重要一环。这就使得社会地理教育显得尤为紧迫。6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的发展和技术革命的突飞猛进,人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巨变。这些变化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①人口构成的变化;②家庭生活的变化;③城市化;④高学历化;⑤工业和信息化;⑥国际化。今后,这些变化还将不断地深化和加速。其中,有许多方面是与社会地理教育密切相关的。这也正是地理终身教育(社会地理教育)得以产生和存在的背景之一。也就是说,社会地理教育体现了社会对地理教育的要求。
  二、社会地理教育的途径
  由于地理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及其和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的密切性,地理教育往往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并涉及到社会的许多部门。因此,地理教育不仅是全程性的终身教育,而且也是社会性的全民教育,这就构成了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地理教育系统。它们通常有如下的教育途径。
  (一)校外教育机构的地理教育
  这种教育指的是学校教育以外的其他专门教育机构所从事的地理教育。如少年科技站、青少年宫等针对青少年的特点而开展有关地理内容的教育活动,如举办各种竞赛、表演、展览、冬(夏)令营等活动,内容有爱国主义的国情宣传、科技活动、环境保护宣传等。
  (二)社会机关团体的地理教育
  这种教育指的是除上述校外专门教育机构以外的其它社会机关团体向社会开展的地理教育。这些机关团体的职能并非以有计划的系统性教育为主,但它们的有些工作却密切地配合着社会性的地理教育。如上海市环境保护局为支持和配合教育部门开展环境教育,从人力、财力上积极投入和参与,并和上海市教育局共同组成了上海市青少年环境教育协调委员会,开展了许多的环境教育竞赛和宣传活动;上海市土地局与地理学会联合组织了国土知识竞赛活动;上海市园林局与教育机构配合组织了绿化祖国知识竞赛活动等。这些都是卓有成效的社会地理教育。此外,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历史文化古迹、革命传统遗址等教育场所和阵地都可有效地开展有关的社会地理教育。
  (三)报刊、杂志、影视等大众媒体的地理教育
  当今的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信息渠道和大众媒体的影响和作用,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新闻媒体的教育。这种教育形象生动、影响面广,是社会地理教育的有力形式之一。如报刊的地理教育方面的宣传,有关杂志的专业性和区域性的地理内容报导;影视的形象播出(如“世界各地”、“动物世界”、“经济半小时”、“正大综艺”、“综艺大观”等等栏目)都能吸引众多的读者和观众。这里都有大量的地理教育内容。
  (四)家庭的地理教育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它综合反映了社会环境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受教育者通过与家庭成员的交往,可学习和掌握社会的有关文化形态。家庭成员的职业性质、精神境界、文化素养、心理素质等都会对受教育者产生巨大的影响,其中自然地包括了社会的地理教育内容。尤其在当今,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开放,外来的影响无不剧烈地冲击着家庭,影响着家庭的教育。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正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人民大众的一项有意义的活动,家庭成员的旅游见闻交流,无疑也是生动的社会地理教育。家庭成员的出差交流、出国随访,某些职业特性的熏陶等也都有着社会地理教育的内容。
  (五)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地理教育
  社会实践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都必然要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因此它可自然地结合着进行社会的地理教育。如学农劳动中的农业环境调查,学工劳动中的结构联系调查,社会活动中的乡土地理实践,扶贫救灾活动中的环境分析调查等。这里都有着生动而丰富的社会地理教育。这样的地理教育由于密切联系实际,往往有学得活、用得上、记得牢的特点,深受受教育者的欢迎。
  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勤工俭学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完成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意义尤为深远。马克思曾经指出:“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由于勤工俭学是使受教育者在劳动中受教育,在教育中进行劳动,故对促进人的社会化,全面提高人的素养,改造社会等方面更有其特别的重要意义。

思考与练习

  1、地理教育系统由哪些方面构成?
  2、从我国面临的两大挑战阐述地理教育系统的特有功能。
  3、现行中小学各阶段地理课堂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4、试阐明地理课外教育的意义和组成部分。
  5、简述乡土地理教育的作用和形式?
  6、搞好乡土地理教育应注意些什么?
  7、社会地理教育的含义和意义是什么?
  8、社会地理教育有哪些主要途径? http://yhcz57.5d6d.com/forum-17-1.html
UID
486770 
帖子
3510 
精华
29 
积分
208342 
阅读权限
150 
来自
山东聊城 
在线时间
56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8-25 
最后登录
2010-4-13 

查看详细资料

TOP

fumaokun

版主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14# 发表于 2007-10-12 22:52  只看该作者

第五章 地理教学过程

  地理教学过程是在遵循地理教学规律,贯彻地理教学原则的基础上实现地理教育目的和任务的过程。地理教师、学生、地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地理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是构成地理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其中,教师是使得地理教学过程运行的主导因素。因此,教师需要认识地理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领会和贯彻地理教学原则体系并掌握地理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达到全面理解和掌握地理教学过程的目的,使地理教学过程内容更具体、更丰富。 http://yhcz57.5d6d.com/forum-17-1.html
UID
486770 
帖子
3510 
精华
29 
积分
208342 
阅读权限
150 
来自
山东聊城 
在线时间
56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8-25 
最后登录
2010-4-13 

查看详细资料

TOP

fumaokun

版主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15# 发表于 2007-10-12 22:53  只看该作者

第一节 地理教学的过程和规律

  一、地理教学过程的本质
  对地理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是学习地理教育理论的基本任务。然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有赖于对一般教学过程的了解。所以,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对教学过程研究的概况。
  (一)教学过程和教学过程理论
  教学过程的理论是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原理。它对教学过程的研究是多角度的,有的以教学中的认识活动和发展学生能力为主来研究教学过程;有的则以教学中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过程为主来研究教学过程;也有的以教学中教师—教学任务—学生之间的辩证关系来研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因素的复杂过程,不是简单的教学经过,也不仅仅是一般的学生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在共同实现教学任务中的活动状态变换及其时间流程,由相互依存的教和学两方面构成。其内部发展动力是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与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及其实际水平之间的势能差。其中,与地理教学过程联系紧密的教学过程理论如下:
  1、教学过程是学生的定向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由各科教师与学生共同来完成的,它严格区别于非教学形式的认识过程。在学科大纲的指导下,由教师调控教学,使学生认识的对象、认识的条件和认识的任务都具有定向性。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不限于知识的输出与输入过程,而是为培养人才这一目标作功,是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统一过程)。这一理论较多地触及了教学过程本质,它包括认识过程的心理活动实质,也包括了发展过程的生理特征,即认识过程具有基础性,教学过程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培养优良思想品德及科学世界观,使发展在认识过程中实现。
  3、教学过程是多媒体复合过程
  教学过程需要多媒介体才能完成,其中教师是第一媒体,教科书是第二媒体,教学方法与教学环境是第三媒体。媒体的作用有双重性:合格的教师、良好的课本、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能够疏通教学过程的渠道;反之,也可能成为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的障碍。
  (二)地理教学过程的本质
  1、中学地理教学过程是实现中学地理教育目的和完成地理教学任务的过程
  地理教学大纲指出:地理课是义务教育阶段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它对于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全面发展,民族素质的提高将起到重要作用。中学地理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传授地理知识与技能、发展地理能力与智力、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与科学观念。地理知识与技能教育是实现后两项的基础。发展地理能力与智力对实现其他两项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思想品德与科学观念教育是地理教育目的的重要内容。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的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提高地理认识能力和智力水平,并学会一定的学习方法,开阔胸怀,提高思想品德水准,领会地理学的科学意义。
  2、地理教学过程是教和学的双向系统运行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即领会地理教学大纲要求,确定教学目的,将多维地理信息处理加工后形成输出状态进行多方式输出。其中包括组织性教学输出,功能性练习复习输出和校正性辅导释疑输出等。校正性输出来自学生系统内部的反馈信息,这是—种放大的信息,或是被干扰教授系统的有误输出的直接反馈。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起主体作用。信息的传输不同于其它物质传递,学生的有效输入量不完全等于教师的输出量。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行优化控制,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环境,及时分析处理反馈信息,降低各种干扰,使教和学双向系统高效运行完成教育任务。
  二、地理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规律是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和普遍性的联系,它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作用。
  研究地理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就是要分析各个地理教学要素的功能和它们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即以教学要素和条件为一方,以教学效果为另一方研究它们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关联程度。
  (一)影响地理教学过程的主要关系
  地理教学过程受社会发展的制约,依赖于社会处于一定发展阶段的需要与提供的可能条件。几十年来地理教育目的的不断明确,教学任务的不断丰富与完善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重视这一关系要从地理教育适合我国国情出发,使教学尽可能地通过高效率培养合格人才为社会发展服务。教学中师生关系良好是教学效果良好的基本条件,教师按社会要求起主导作用,学生以促进个性身心发展体现出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多过程、多种媒体地启动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达到地理教育目的。
  地理教学过程与教师水平的关系,与学生身心发展、认识特点的关系将分别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两章中论述。地理教学过程与学生发展本身基本因素的关系,表现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协调其德、智、体、美、劳的基本关系,使之自身的知识水准、认识能力、心理素质和道德情感等得到综合发展。教学调整是为了取得培养学生的整体效果,实现教学总目标,每一个局部的调控都应向着这个方向运行。
  (二)地理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文、表、图结合的规律
  地理教科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媒体,是教与学两系统的双重工具,它由文字、图表和地图三部分组成。三者对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空间性的教学作用起点不同:文字对地理事物进行线性论述;图表对地理环境进行二维描述;地图被认为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对地理事物和环境进行区域空间的三维精确记录。
  因此,地理教师讲授基础知识和培养能力时应将三者结合,并且有效地利用地图,以确保良好的教学起点。
  地图不但是良好的教学工具,而且有着很大的教学潜力。地理环境往往是宏大的,无法被搬进课堂让学生直接观察。在多种教学方法中,地图教学是最便捷的环境表现方法。地图将地理环境客体展现于师生面前,提供了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观察、认识和分析地理环境的可能性。
  然而,为使学生将抽象的地图语言转化为真实的地理语言,将“死”图读“活”,将地图语言转化为有联系的地理知识,还有赖于结合文字和图表。重视“文图结合,以图释文”,即用地图和图表辅助文字,能使地理教学过程不断优化。
  2、地理事实与地理原理并重的规律
  地理事实材料包括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景观、地理数据、地理演变等,属感性知识,即反映地理事物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的知识。地理原理包括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等,属理性知识,即反映地理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知识。两者的有机结合不仅是地理教学过程的本质要求,而且也反映了学生的认识特点。学习地理感性知识是基础,是建立地理表象过程和进行地理思维的前提。此外,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这条规律也是实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到了高中阶段,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这条规律就显得更为明显和重要。
  3、综合联系的规律
  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事物是相互联系、综合发展的。其中,以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为主要线索。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理论主张,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结合,并在多方面相互渗透,以使地理教育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为此,地理教学过程要阐明各种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及这两部分之间的综合联系,使学生建立起从不同研究角度、不同层面上综合联系地理要素的观点,掌握认识地理事物综合联系的方法。
  4、地理知能统一的规律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统一是教学过程的普遍规律。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知识的传授和地理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同步的、统一的。两者的统一是由现代地理教育中三个因素引起的:①地理知识的迅猛增加;②地理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新技术领域的不断开拓;③对学生地理能力和巨大潜力的再认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识到知能统一规律,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统一推动知能统一的过程,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地理智力和发展学生的地理能力,以达到学生真正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5、地理智育与德育统一的规律
  教育永远具有教育性。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这一规律更有价值,也更为具体。地理教育是进行国情教育、科学观教育、美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等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地理教学中有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可以使教师在传授地理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性格与品质。
  6、人地相关的规律
  人地相关规律是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它不仅影响地理学,也对地理教学有直接的影响,它起着教学指导思想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也要反对“唯意志论”。我们应当科学论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受到辨证的人地观教育。 http://yhcz57.5d6d.com/forum-17-1.html
UID
486770 
帖子
3510 
精华
29 
积分
208342 
阅读权限
150 
来自
山东聊城 
在线时间
56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8-25 
最后登录
2010-4-13 

查看详细资料

TOP

fumaokun

版主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16# 发表于 2007-10-18 18:41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地理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教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教学过程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科学地制订和贯彻教学原则,是教师优化教学方案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从因果关系上说,前一节所述教学规律是因,而教学原则是果,人们就是根据客观教学规律制定出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教学原则。
  一、地理教学原则的制订
  地理教学原则是指导地理教学过程的基本准则,是客观教学规律的主观反映。它包括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两方面,全面反映地理教学过程的要求。掌握地理教学原则有助于学习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和唯物辩证法。同时,地理教学原则对于地理教师正确解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备课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学实践证明,教师遵循地理教学原则,就可自觉地按照教学规律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巴班斯基说:“只有完整地运用所有的教学原则,保持它们的密切联系和注意应有的分寸,才能保证现代学校的有效教学。”可见,教学原则也是检查地理教学效果的重要尺度。
  (一)制订地理教学原则的依据
  地理教学原则要正确地反映地理教学规律,指导教学过程,必须要有其客观的依据。
  1、依据一般教学原则
  地理教学过程具备一般教学过程的特点,符合一般教学规律。因此,在制订地理教学原则时要依据一般教学原则。换言之,地理教学原则是一般教学原则在地理教学中的体现。依据一般教学原则制订地理教学原则,不是指在数目或原则形式上的某些相似,而是将一般原则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化,并且制定出贯彻每项原则的具体地理教学要求,即地理教学的规则。
  2、依据地理教育目的
  地理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和实现教育目的。现代地理教学原则是为了使广大青少年的体、智等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为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个目的而提出来的。偏离这一条,地理教学原则就会偏离现代社会对人材培养的要求。因此,地理教学原则必须体现这种精神。
  3、依据地理教学过程的规律
  地理教学规律是教学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地理教学原则虽然在形式上是主观制订的,但它却是规律的反映,其根本内容还是客观的。对于地理教学规律,人们只有探索、发现、认识和遵循,而不能创造。对于地理教学原则,人们可以依据已被认识到的规律进行制订和修正,使之更科学地指导教学过程。由于人们认识地理教学规律的程度直接被反映到教学原则体系中,因此地理教学原则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
  4、依据地理教学实践
  地理教学原则的制订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通过教学可以提出新的或丰富已有的原则,如“广泛应用地理感性材料原则”和“联系乡土地理知识原则”都是由许多地理教学经验而丰富完善的;因此,地理教学原则来自教学实践,又服务于地理教学实践。
  (二)地理教学原则体系
  1、地理教学原则的产生
  我国早期地理教学原则出现在《奏定学堂程》中:“凡教地理者使知大地与人类之关系”。竺可桢教授1922年提出了归纳法、演绎法、综合法和分析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四项地理教学原则:“凡教授地理必须自己知至未知,其始也必须自本土地理着手。教授地理须洞悉儿童之能力,揣摩儿童之心理;应与他学科时通声息,以期互相印证。讲求地理上环境对于人类之影响。地理不能专恃教科书与地图,必须观察地形、实测气候,使儿童亲尝目睹必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解放以后,特别是近十年来,地理教学原则在内容和体系研究上都有了很大发展。
  2、地理教学原则体系
  地理教学原则体系是根据地理教学过程的规律和特点排列和表达的各项地理教学原则,即广泛应用地理感性材料的原则、联系乡土地理知识的原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则、地理原理与地理事实统一的原则、地理教学紧密联系科学技术和社会实际的原则、地理知识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科学阐明人地关系的原则。鉴于启发式教学原则在普通教育学中阐述较多,本节对这一原则未加赘述,但它却是贯穿于地理教学过程始终的一条重要原则。
       二、地理教学原则的贯彻
  (一)广泛应用地理感性材料的原则
  应用地理感性材料是为了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提高观察能力和发展形象思维,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概念和理论。这是教学直观性原则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的直接应用。地理教学应用各种感性材料和展示方法,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事象形象化、具体化,为使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提供教学条件。
  地理感性材料的应用可以解决地理感性知识的教学任务,同时,它也是知觉过程到理解过程的有效媒介。“百闻不如一见”,学生通过对地理感性材料的直接观察或间接观察,对地理事象形成正确表象和观念,为掌握地理理性知识奠定基础。地理感性材料的应用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着很强的作用。有关的研究表明,差生的普遍特点之一是观察能力薄弱,因而缺乏应有的求知欲。而地理感性材料有丰富多样的内容,通过地理教学可以提供系统的观察能力训练,为全面发展学生能力,引起学习兴起提供基本条件。贯彻这一教学原则,可以运用多种直观教学方法。
  1、地图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地图获得感性地理知识,以详细观察地理事物为出发点,发挥地图的直观性,使学生在学习的各环节多接触地图和认识地图。利用地图的直观性,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和巩固有关地理知识,并逐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实物直观方法
  运用地理标本、地理模型、仪器等地理教具,以及地理实验、地理园地和实地观察等方式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获得鲜明的感性材料,形成清晰的印象,既有助于展开地理教学,也便于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
  3、图象直观方法
  运用地理图表、图解、景观画片、卫星影象等地理直观材料,以及幻灯、投影、电影、录相和计算机等电化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
  4、语言直观方法
  运用形象化语言唤起和形成学生有关地理事物的表象和带有某些感情  色彩的地理印象。语言直观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想象能力的方法之一。
  地理语言直观具有生动形象、勾画清晰、通俗有趣、设疑引导、深入浅出和艺术感染的特点。地理语言直观教学不仅可以强化直观教具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弥补教具表现不出来的某些内容,纠正学生观察时产生的某些错觉。
  (二)联系乡土地理知识的原则
  在地理教学中应用本地区的乡土地理知识,联系有关的教学内容使之直观化,以本地区地理特征讲解有关地理原理。有助于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应用乡土地理知识可以印证地理事物的一般性,也可以认识本地区地理事物的某些特殊性。乡土地理知识有实物直观性和可长期使用性的特点,具体应用时可考虑以下几种方法。
  1、直接应用乡土地理知识的方法
  教师用乡土地理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借用身边的已知的地理知识去学习远方的未知的地理知识,用乡土地理实例去说明学生不易理解的地理知识。充分利用乡土地理知识引导学生观察获得感性知识,发挥其直观优势。
  2、综合应用乡土地理知识的方法
  教师将本地的地理材料作为一个综合材料来应用。综合包括进行地理观察、调查和研究、师生共同建立乡土地理陈列室、收集多因素及其长期系列的资料、建立乡土地理数据库和信息系统,为开展小区域地理研究打基础,并巩固和应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
  3、发挥乡土地理知识的教育职能
  应用乡土地理知识教学,是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应用本地区的地理资料研究、体会和认识有关的地理专题。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使学生有实际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机会,另一方面增强学生乐于认识家乡和关心家乡的情感,并最终使这种情感转化为坚定建设好家乡的信念和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及热爱之心。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则
  地理教学大纲中提出:“通过课内外多种教学活动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兴趣是动机、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和信念等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泼的因素。学习兴趣能对事物产生爱好的心理倾向,是需要的表现形式和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之一。教师激发学生兴趣,引起他们的学习动机是将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学原则引入地理教学过程,促进实现教学目的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1、由地理科学引起兴趣
  地理科学可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地理的长期兴趣,使他们感到对地理课有必要学习,对地理知识产生求知欲和兴趣。首先,学生了解地理的重要性和用途,可逐渐懂得教学目标,明白对个人、对国家和对人类都必须学地理。第二,将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与学生兴奋点,与学生知识贮备等相联系,使学生与教师共同体验地理科学。第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减轻学生学习地理的枯燥感,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地理。
  2、由地理教学引起兴趣
  教师在授新课之前使学生对其产生渴盼的心情是良好的教学激素。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的不同,可以运用各种方式。在内容上,可用时事法、史实法、谚语格言、风土物产等;在教学环境上可用直观法、问题法等。
  3、要掌握学生的兴趣范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须了解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分布,即哪些内容是兴趣高峰,哪些内容是兴趣之谷,并因势利导,才能恰到好处地引起兴趣。同时,还要掌握学生的兴趣倾向,进行正面引导,切不可牵强附会,占用过多课时或单向取悦学生。应力求自然,感情真挚地引起他们发自内心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四)地理原理与地理事实统一的原则
  地理教学内容是一个地理原理与地理事实紧密结合的知识体系。在地理教学中既要重视地理事实材料对建立地理表象、形成地理概念、推演验证地理规律和说明地理过程等原理的基础功能,也要重视地理原理对地理材料具有抽象概括和系统组织的科学指导功能。掌握一定数量的地理事实材料是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具有一定民族素质水准的文化特征。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教学提供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事实材料。这些材料为辅助学习相邻学科,为升学或就业的文化学习、职业学习与职业应用提供了必备条件。这些材料也是理解地理原理的必备条件。所以,地理教学必须向学生提供这个条件,使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地名、地理分布、地理数据和地理景观等地理材料。掌握地理原理是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具有一定民族素质水准的内在实质。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学内容中地理原理逐渐增多。地理教学重视地理原理教学,一方面是解决地理事实罗列、只讲有什么不讲为什么、难于理解记忆而失去学习积极性等教与学的问题,更重要的一方面在于地理原理本身的科学价值及其教育功能。实现这个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地理事实材料和地理原理同样重视。对事实材料要分清主辅精心组织,明确教学目标,并与地理原理教学找好对应关系,使学生能够通畅地接受原理的内容。教师讲述事实也讲解其规律和原理,利用地理原理的指导作用发展学生能力,开拓学习地理事实的潜力。
  2、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由事实到原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法则。
  3、在教学方法上,将地理直观方法与地理逻辑方法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掌握事实材料,建立地理观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建立地理概念,掌握地理原理。
  (五)地理教学紧密联系科学、技术、社会实际的原则
  地理教学内容有着涉及科学范围广、综合性强、空间分布广、区域性明显和变化复杂多样等特点。这一原则,是将理论联系实际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应用到地理教学过程中。其意义在于对教师可以开拓教学思路、挖掘教学潜力和提高教学效益;对学生可以沟通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对教学过程增加了综合性与弹性,利于多渠道、多层次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地理教育目的。
  1、地理教学联系多项科学知识
  从地理教学内容上看,地理可以与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地质学等学科相联系。同时,也可以用其科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地理问题,例如,用几何学解黄赤交角、回归线、极圈度数的关系;用质点圆周运动理论讲解地球自转规律;用光合作用方程解释绿色植物的生态功能等等。
  2、地理教学联系生产技术
  根据教学内容,地理知识可联系工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技术、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环境工程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地理科学研究的新成果等。
  3、地理教学联系社会实际
  巴朗斯基曾讲“地理教学不仅是地理课本而是生活本身。”根据教学内容,地理教学可以联系社会生活,如日常生活内容、旅游观光、交通运输、天气预报、电影电视节目和环境问题等。同时,地理教学还广泛联系社会时事,如国家建设成就、社会发展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国家有关决策、国际关系,以及联系乡土地理实际。广泛地进行课内外联系,可使学生真正理解他们所学地理的科学意义。
  (六)地理知识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智育和德育是不可分割的。地理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有着其它学科的不可代替性,是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的体现。这一原则要求在教学中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与思想品德教育紧密联系、互相渗透,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美育,以造就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1、在地理教育中,将地理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这两个非自发过程结合在一起,完成思想品德教育寓于地理教育的转化工作。这一工作的基础是智育教育。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均以学好地理知识为前提条件。在教学中要将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具体化、地理化,做到教育内容科学可靠,有理有据,避免空洞的说教。
  2、综合利用地理教育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发挥地理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的作用。这些因素可分为:①显露式,即地理课本中可以直接用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②隐蔽式,即需要教师去揭示其思想品德教育内涵的内容;③互补式,即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应用能起教育作用的内容。
  3、利用课外活动辅助课堂思想品德教育,如各种形式的地理知识竞赛、讲演会、参观访问、短途地理考察和地学小论文等内容。这些活动可以是专项的,如配合地球日、环境日、人口日、国土日的活动;也可以是综合的。
  (七)科学阐明人地关系的原则
  以环境、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这一原则的主要内容。在长期的地理科学研究和地理教学过程中,科学认识人地关系和讲授这个关系一直是一个重大课题。
  1、自然环境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人类与环境的组成都是物质的,是地表物质发展到现阶段的产物。两者是可以认识和可分析的,两者之间物质与能量的相关关系也是可以认识的。这表现在人类从环境中得到赖以生存的物质、能量和空间,并通过环境清除或承载人类生存发展中产生的代谢物质。科学地讲授、分析和认识人类与环境的物质能量相关关系,是辩证认识人地关系的基础。
  2、人类与地理环境按照各自的运动规律变化发展,由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两者之间存有差异,但人类在环境中运动并与之紧密联系。人类利用自己创造的工具,通过劳动有目的地利用环境条件。正如教学大纲中指出:“人类活动无时无刻不在作用于环境”。因此,人类与环境之间有着复杂的因果关系。这一关系将人类客观活动与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这是认识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的条件。
  3、随着人类自身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在不同历史阶段人类与环境的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的强度、影响范围及表现形式都不尽相同。因此,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表现特征。
  4、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阐明人地关系。人类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对立统一的关系。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环境的改变又对人类发生影响。为了保证人类的稳定发展,要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客观条件、运动和发展规律。人类要遵循这些规律,才能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上述地理教学原则对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因素有相应的适用范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学原则是彼此联系的。同时,这些地理教学原则又与一般教学原则结合在一起,只有综合运用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 本帖最后由 fumaokun 于 2007-10-18 18:52 编辑 ] http://yhcz57.5d6d.com/forum-17-1.html
UID
486770 
帖子
3510 
精华
29 
积分
208342 
阅读权限
150 
来自
山东聊城 
在线时间
56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8-25 
最后登录
2010-4-13 

查看详细资料

TOP

fumaokun

版主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17# 发表于 2007-10-18 18:53  只看该作者

第三节 地理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学校地理教育工作,是由地理课堂教育、地理课外教育和乡土地理教育等三项工作构成的。关于地理课外教育和乡土地理教育的问题,本书第四章已作了比较详尽的论述。因此本节主要涉及的是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几个基本环节。
  一、地理课的准备
  地理课的教学准备工作简称为备课,是一项经常性和责任性很强的工作。在备课形式上可进行教研室的集体备课和教师个人备课。教师备课包括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分析研究教材、了解学生情况、制作与准备教具、设计教学方法以及编写和熟悉教案等。
  (一)制订学期地理教学计划
  制订全学期地理教学计划或称学期备课,是对一门地理课程的总体规划和整体备课。其目的在于使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安排工作进程和优化教学结构,并为积累教学经验,进行教学交流和检查教学工作做好准备。制订学期教学计划有以下几项内容:
  1、学习地理教学大纲
  教师要认真领会地理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明确教学任务;明白安排教学内容的指导思想,从而对学期工作有宏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根据地理教学规律和原则,学习有关“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的说明,对教学计划的制订有理论指导。
  2、阅读地理教科书、学生地图册和作业册
  教师要对地理教材的整体结构进行认识、分析教材的特点,并提出使用设想。
  3、了解学生情况
  了解学生已有地理知识的水平,对已学地理课和本学期地理课的兴趣特点,以及与地理相关学科的学习状况等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智力发展的总体水平及个体差异情况;了解学生思想品德状况、组织纪律状况及其班级差异。明确基本情况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为制订出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学期教学计划提供依据。
  4、了解学校教育的总体计划和地理教研室的工作计划。
  5、制订学期地理教学计划
  计划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分析(对教材、对学生的简要分析),本学期地理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本学期教学进度;本学期教学研究与提高计划(如,教学专题研究、个别辅导、课外活动小组指导等);教师进修计划等。
  (二)钻研地理教材
  地理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之一,它有助于学生对教师授课内容的理解。教师钻研教材在于将教材内知识体系间的关系、地理原理逻辑关系和教育因素充分认识,使之适应学生的认识与发展水平。通过钻研教材为确定课型、设计教学方案提供参考,最终形成地理教案。
  1、掌握教材结构。包括教材的整体结构特点、章节之间的联系和章节内部知识点的联系。
  2、明确教材与大纲之间的联系。确定单元教学内容的层次结构、“双基”构成、重点、难点和基本训练内容。
  3、分析教材中的插图、插画、图表和作业。教师要分析这些内容的功能、教法与学法,将其与教学挂图等教具配合使用,丰富教学过程。
  4、明确各章节教材在知识技能教育、智力开发及思想品德培养方面应发挥的教育功能和单元教学的实施途径。
  5、正确使用教学参考书。教学指导性参考书一般是同教科书配套出版发行的,它包含教材分析、教学建议和参考资料等,可为备课提供一些方便条件和指导。但是,教参书不能代替教师的备课,教师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三)编写地理教案
  教案是地理教师备课的结晶。有关地理教案的编写步骤、格式、内容、类型和设计等具体问题,可参见本书第八章的第三节。
  地理课的准备还包括熟悉教案工作。主要包括熟悉文字内容、熟悉板书整体设计、核查教学过程时间表及个别修订注释工作,也包括准备教具、预察设备效果、准备学生用具及实习教师的试讲等。
  二、地理课的进行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尽管教学内容、教师和教案等的结构有所不同,但常规的上课均是由组织教学、导入新课、学习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和课程结束这五个基本环节构成的。
  (一)组织教学
  组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做好物质和精神准备,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组织教学不仅在上课开始时必不可少,而且在教学中也十分重要。
  1、课首组织教学
  这段工作时间很短而且是单独存在的,包括教师向学生宣布上课、布置学习计划与要求,保证教学纪律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由于学生刚学完另一门课程和课间休息与活动,其兴奋中心往往没有转向课堂。因此,教师要通过课首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教师可用教态组织教学,热情的教态、庄重的举止和环视全班的目光等都可调整学生情况。教师也可以用活动调整学生情况,如请学生将地理课本、图册准备好,拿出练习册和有关用具等。通过这些工作使学生专心于上课,教师方可进行下一个环节。
  2、影响教学秩序的因素
  地理挂图过小或位置不合适,后排学生看不清;教师指图时间过短或不清楚,学生就要相互寻问;学生在自己的课本或地图册中找不到教师要求的内容;教师讲课口误、指图板书的手误引起学生疑惑;教师和少数同学垄断了教室内的主要活动,多数同学没有活动机会;教师对某个学生做长时间的指导,而其他学生已明白又无适当活动;教师的进度与学生的程度不协调等等。以上问题会引起学生的盲动,兴趣低落和个别学生注意力的分散。
  3、组织好教学全过程
  组织教学环节需要教师具有对学生的凝集力。首先,教师自身的语言、教态、文化修养和业务素质水平要高,使学生产生崇敬仰慕心情,起到身教重于言教的效果。第二,教师要加强学生活动的指导,使课堂秩序活泼而不散乱,安静而不沉闷,通过语调、手势、提问等方式辅助组织教学。第三,遵循教学规律,以有效的方法带动组织教学是产生教学凝聚力的根本。组织教学要求教师有心理学、教育学和地理教育学的基础及一定的教学经验,以形成个人的组织教学特色。
  (二)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入新课这一环节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展开教学过程。
  1、复习导课
  “温故知新”,复习能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复习的内容可以是上节课的,也可以是上一节以前学过的,但最好与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有联系。复习检查有多种方式,如课堂提问、检查作业、回忆课文等。也可以教师引出问题,激起学生探求、自然导入新课。
  2、情趣导课
  教师通过引用与本课有关的故事、诗文、新闻、科学事件等导入新课,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生动活泼地引出教学内容。
  3、直观导课
  教师在讲课前利用展示直观教具、挂图或图片等方法引入新课。这一方法通过展示——观察思考——引入问题的方式进入新课,具有形象、生动、有趣的特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4、设疑导课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启发性提问,通过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自动地进入到新课环境中。
  (三)学习新教材
  组织教学和导入新课是地理教学过程中确定教学目的,引起学习动机的两个环节。学习新教材是有计划地感知理解阶段,是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的中心环节。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结合本书有关章节的理论和技术完成这一环节。
  1、把握新内容实施教案
  这项应注意的内容有:感知地理教材,认识地理事象外部特征;领会理解,注意教材前后联系;掌握地理理论,训练地理技能。
  2、实施有效的地理教学方法和手段
  这项应注意的内容有:促进学生智能发展;抓住重点,解决难点,揭示本质;进行逻辑推理过程;保证教与学的整体认识过程。
  3、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4、适度调整教案
  教师要随时调整教学速度和深度,调整个别内容,在连接好以上各要点的基础上,灵活转换教学方法与手段。
  (四)巩固新教材
  巩固新教材为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巩固和知识的应用与实践阶段,目的在于使学生及时把所学知识技能切实掌握,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以及时弥补,也为安排作业打下基础。
  1、消化性巩固新教材的教学方向
  使学生在巩固后能用课本语言表达所学地理知识;能列举说明地理规律或概念的实例;能了解地理规律知识间的联系;能在模仿的基础上应用所学理论。
  2、理解探究性或实践性巩固新教材的教学方向
  使学生在巩固后能用自已的语言表达地理知识;能举典型实例说明地理概念或规律;能较灵活地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能识别自己或别人在表达或应用地理知识时的错误或不妥之处;并使学生在地理知识和技能方面具有迁移能力。
  巩固新教材的方式有:①教师高度概括性讲述;②教师解答学生的质疑;③填图与练习;④阅读课文与讨论;⑤演示教具加深理解;⑥范例分析等。不论何种方式,巩固新教材环节不能是对所学内容的机械重复,而是深化理解和提高的过程。
  (五)结束课程
  课程的结束并不是学习的结束。教师应利用好这个环节提高巩固效果。通过这个环节强化知识,激发学习积极性。为下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1、总结性结课
  教师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归纳出新课的知识系统,以便于理解记忆。将新课教学结束在板图、表格或地图上,加深教学效果。与此相似的方法还可以将课结束于学生的填图、填表活动上。其它的简便方法还有阅读课文的重点段落,复述要点等方式。
  2、布置作业结课
  这是一种常用的结课方法,是向学生说明课后应完成的学习任务。为了完成规定作业,教师在准备时要备作业,上课时要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做到布置作业与答疑辅导相结合。教师要说明作业规范,提示易出错误的地方,提示难题解答途径,启发鼓励学生完成常规作业。作业内容有预习复习和完成书后思考练习题。为了发展学生的能力与兴趣,教师可将作业内容与地理观察、小制作、小调查、小实验等实践性活动相结合。
  三、地理课的练习与复习
  练习与复习是强化学习、巩固教学的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习迁移的过程。这个环节不是原课程内容的浓缩或复述,而是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教学。
  (一)地理课的练习
  练习能加深理解地理教材内容,扩大知识应用范围,培养和训练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练习,联系新旧知识可以使之系统化。
  1、地理练习的任务
  地理教学大纲规定了各章教学的基本训练要求,教科书各章节也均编写了思考、练习及统编的学生作业册,这些是练习的主要内容。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情况编制一些练习题目。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认识地理特征、地理因果关系、地理规律等原理和训练其已有的能力。练习是教学环节,教师要对练习进行备课。准备练习应本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练习分量适当和及时检查批改。在教学安排上做到有计划实施练习步骤,精讲多练、方法多样,题目明确并具有启发性。
  2、地理练习的方法
  在时间安排上练习可长可短,即可与其它教学环节相结合,也可以独立成为练习课。练习的方式依学生情况和教学条件灵活多样,可以将课本思考练习题变型,也可以按教师准备的练习专题方式进行。如初中课本中的“地图缩放”、“中国行政区拼图游戏”和“长江和黄河接力游戏”等都是形式活泼、功能较强的练习方式。除口头练习、读图、观察、演示练习外,书面练习与上述方式结合可以形成多种练习类型,如填充、选择、判断、改错、内容配组、读图填图绘图、填表、计算、景观说明、比较分析和问答题等。
  (二)地理课的复习
  复习是为了巩固学生的地理知识与能力,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并且提高学生管理和运用自己地理知识与能力的水平。复习多用于内部联系较强的教材内容。学生通过复习,不仅有利于记忆知识,也有利于知识迁移和发展能力。复习还有利于消除知识中遗漏与理解上的缺陷,使某些模糊的地理概念得到纠正。
  1、地理复习的任务
  通过复习可以详细地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为下阶段的教学提供背景材料。复习为讲授新课提供基础条件,即通过复习减少由于学生遗忘给学习新课带来的障碍。复习深化已学知识和技能,达到以理解为基础,强化记忆和发展思维能力。因此,复习必须克服“死记硬背”和“简单重复笔记”的不良方法,强调理解记忆。复习课的教学必须遵循学生记忆的心理规律,避免教学方法的单一化倾向,要善于组织教材和掌握学生情况,用多种方法调动起学生积极性。
  2、地理复习的方法
  复习在安排上可分为平时复习、阶段复习和总复习。①平时复习以单元教学为基础对完整的教学内容进行复习,实现当堂理解,多次记忆。②阶段复习是对相关的章节进行复习,如复习中国地理总论、复习地球的圈层结构等,将几章教材组织起来形成有条理的综合复习。③总复习是在学期或学年考试前,将所学地理内容融会贯通,它不是重讲一遍所学内容,而是抓住重点教材和主要内容的复习。在复习形式上有中心问题法、地图旅行法、比较法、电化手段复习法等。应用最普遍的是书面复习法与课堂教学复习、辅导相结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各种形式或题型的复习题,但复习的过程不能使学生在“题海”中度过。教师应当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通过复习的高级强化环节使学生得到全面提高。

思考与练习

  1、地理教师研究地理教学规律对教学工作有哪些实际意义?
  2、明确地理教学原则的内容和贯彻方法。
  3、举例说明科学认识人地关系的教育意义。
  4、选择一个教学单元,讨论如何做好该课的教学准备工作? http://yhcz57.5d6d.com/forum-17-1.html
UID
486770 
帖子
3510 
精华
29 
积分
208342 
阅读权限
150 
来自
山东聊城 
在线时间
56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8-25 
最后登录
2010-4-13 

查看详细资料

TOP

fumaokun

版主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18# 发表于 2007-10-18 18:54  只看该作者

第六章 地理课程与地理教学内容

  课程和教学内容是地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之一,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主要精神食粮。同时,课程和教学内容还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是学生获得系统地理知识、技能,发展地理能力,提高思想品德的主要源泉和重要工具。也正是由于它在地理教育中所处的核心地位,当前的地理教育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地理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http://yhcz57.5d6d.com/forum-17-1.html
UID
486770 
帖子
3510 
精华
29 
积分
208342 
阅读权限
150 
来自
山东聊城 
在线时间
56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8-25 
最后登录
2010-4-13 

查看详细资料

TOP

fumaokun

版主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19# 发表于 2007-10-18 18:55  只看该作者

第一节 中学地理课程

  地理课程是指对地理学科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进程,这个进程有量和质两个方面的要求,它指中学各年级学生所应学习地理学科的总和及其进程的安排。
  一、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地理课程
  通过第三章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中学地理教育形成一门课程还不足百年历史。随着社会制度和经济情况的变化,课程的配置和教学内容都有所不同。

表6-1 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学地理课程配置

  
  〔注〕1909-1912年期间,中学分文科和实科两种。〔 〕内为实科所设课程。
  从表6—1中,可以看出1903年至1949年间各阶段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的名称、开设年级和课时安排等课程配置情况。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地理课程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中学地理课程与之相适应的发生变化。从1949年至1952年阶段,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旧中国沿袭下来的许多不符合新时期要求的思想内容,还来不及全面改革,尚未编出适应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需要的地理教学大纲和教材,只有选择较好的旧课本加以修改,临时代用。1953年中央教育部指示:重新统编中国地理教材。如由王均衡、田世英编的《中国地理》上、下册,褚亚平改编的《自然地理》,1953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是为全国全日制中学初一年级统用教材。颜遒卿、周光歧改编的《世界地理》,由人民出版社1953年出版,供初中三年级使用,定为全国统编教材;高中二年级的《本国地理》由王成组先生编著;高中三年级《新世界地理》,由卢村禾、陈尔寿改编而成。这段时期可称为过渡时期,没有地理教学大纲,也没有统一使用的教材,观点比较陈旧,教材内部重复比较严重。
  1953年由于当时全面向苏联学习,对高小、初中及高中三个阶段的地理课程基本上按苏联一套的课程设置,初中一年级为《自然地理》、初中二年级为《世界地理》、高中一年级为《外国经济地理》、高中二年级为《中国经济地理》。从1953年起我国陆续编辑出版了中、小学各个年级用的地理课本、教学参考书、地图册和地理教学地图。1956年中央教育部公布《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主要是学习苏联教育体系和地理教学内容结构,地理课程设置也正式稳定下来,全国走上统一化的道路。在这个时期里,高、初中共开设5门地理课程,同时提出乡土地理内容应成为教学的补充。总课时达12节。全国文科高考生,必须考中、外经济地理内容,地理课的设置就课时数来说,达到了顶峰,为我国地理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存在着照搬苏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不够的情况。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为了贯彻这一方针,教育部指示:中学教育必须精简课程和讲授内容,高中两门(中、外经济地理)课程和初中自然地理均被取消,将初中的自然地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合并改编为《地理》。高中的外国经济地理和中国经济地理合并为《经济地理》。安排在高中二年级开设,增加乡土地理教材,然而却在1959年取消高中经济地理课程。1962年10月教育部修订《全日制十二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中学地理课程改为初中一年级设置中国地理课,高中一年级设置世界地理课,除增加乡土地理的要求外,从总体上说来是大大削弱了地理教学。
  1966年至1979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阶段,由于“四人帮”对教育事业的干扰破坏,1967——1970年中学地理教学实际停止;1970年以后,有些中学恢复了地理课,但也仅仅是初中一年级周学时l—2节;1973年有些省市开始逐渐恢复地理课,但多没有统编教材,也没有教学大纲。
  1976年地理教育获得新生,1977年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规定地理为统考科目之一。从此,全国各地的中学逐渐恢复了地理课的设置。1978年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学校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编辑出版了全国通用的初中中国地理、世界地理课本,并相应编印了一套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书,地图册和填充地图册等。1981年4月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地理课程除初中一年级仍按原来安排设置中国地理,二年级设置世界地理外,在高中二年级(两年制高中在一年级)设置高中地理,并委托陈尔寿先生主编这套教材。
  1988年11月国家教委颁发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初审稿),它保留了1987年2月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中的有益部份,又有不少改革和创新,教材从整体到局部,即从地球—地图—世界—中国—乡土地理的顺序,又特别强调乡土地理,该内容课时增加为12—15学时,全国各省(区)、市、县都组织编写乡土地理教材。初中地理教材以区域地理为主,着重空间分布和区域差异,高中地理以系统地理为主,着重讲地理环境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以及当前人地关系方面出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此外还要求高中一、二年级开设地理选修课,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培养特长,为今后从事有关职业或升入高等院校准备条件。
  自1988年11月《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颁布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及有关省、市教育部门及部分高校,根据我国经济及文化发展不同情况,全国有8种版本初中地理教材正在试用或编写中,如通用版、东部版、西部版、沿海开放版、山区内地版、少数民族版及重点中学版等适应各类地区不同需要的教材。同时对高中地理作适当修改,并调整在高中一年级设置、增加周学时为三学时。高三增设选修课试用教材,各地乡土地理教材有的开始使用,有的正在编写中。
  三、地理课程的基本要求
  (一)地理课程必须阐明地理事物之间互相联系的特点
  地理课程应把关于地理事物联系的法则作为基本要求,不论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来看,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及人文地理要素,以及自然与人文之间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
  (二)地理课程必须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发展变化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地理学主要研究的对象的地理环境,就是一个巨大、复杂的物质系统,不仅不断运动、发展变化,而且还在一定的时间、空间里进行。自然界的各种物质都存在一定的空间(位置),同样,人类社会活动也是在一定的空间(环境)中进行的,所以任何地理事物都处在一定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是自然物体,是人类社会活动不可缺少的空间,同时也是前后相随,连续更替,并按一定的顺序展开的。今日的地理环境是长期演变发展而来。所以,地理课程必须把握时、空统一的唯物辨证法的基本观点。这对于编写处理教材,揭示地理规律,科学有效地进行教学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地理课程必须阐明地理事物的广泛性和综合性
  地理科学本身研究的对象,是整个地球外壳——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从知识涉及的地域范围看,小到乡土地理、国家,大到全球甚至宇宙空间;从知识涉及的地理事物看,既包括非生命物质,又包括生命物质,既包括自然现象又包括社会现象。这是内容的广泛性。同时又从整个客观世界——地理环境去反映地理事物,及组成地理环境的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不可分割的。这是它的综合性。这两方面反映在地理课程的广博,可开拓学生视野,有助于学科知识的迁移,提高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地理课程必须阐明地理事物的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
  区域特征是反映具有一定范围,一定位置地区内地理环境的本质特征,同时也是地理综合性在具体地域范围内的反映;区域差异是反映不同地区地理环境的相异,主要是通过不同地区各地理要素间的比较获得的。反映地区间地理环境的差异,必须从空间位置、空间联系和空间结构等方面,去揭示各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和差异。 http://yhcz57.5d6d.com/forum-17-1.html
UID
486770 
帖子
3510 
精华
29 
积分
208342 
阅读权限
150 
来自
山东聊城 
在线时间
56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8-25 
最后登录
2010-4-13 

查看详细资料

TOP

fumaokun

版主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20# 发表于 2007-10-18 18:56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中学地理教学内容

  地理课程首先要求选择正确的教学目的,而保证教学目的的实现,就必须要有正确的、合乎目的的地理教学内容。
  一、地理教学内容的概念
  地理教学内容,是指为实现地理教学目的,由国家教育部门计划的、要求学生获得系统的地理知识、技能、地理能力及思想道德方面的总和。
  地理教学内容具体体现教育部门制订的教学计划、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中学地理教科书及其图册、地理教学挂图、地理教学参考书和音像资料等。
  一般所讲的地理教学内容,是地理教学计划、地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科书等的同义语,指学生所学地理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
  地理教学内容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地理教学内容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
  1、广义的地理教学内容,是指中学地理教学的全部知识内容,包括地理教学计划、大纲、教科书及地图册、各种地理直观教具(包括地理教学挂图、地理模型、录象、电影、幻灯、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所提供的地理知识。
  2、狭义的地理教学内容,主要指地理教科书及地图册。这是地理课程的核心和基础。
  二、制约地理教学内容的因素
  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教育活动都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各教学学科的设置及内容的组成以及发展变化,归根结蒂是各种因素发生作用的结果。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地理教学内容。
  2、世界政治形势的变化,给地理教学内容的变化带来明显的影响。
  3、地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的发展,对地理教学内容结构与编排有重要影响。
  三、地理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
  (一)地理教学内容的选择
  地理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1、目的性。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地理科学知识积累愈来愈丰富,在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上已进入崭新的时代。
  为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地理科学的发展与成就,选择地理教材必须紧扣教育目的的内容。
  2、科学性。选择地理教学内容最基本的原则是它的科学性。中学地理教学内容是地理科学的基础知识,是科学上有定论的真理性知识,不确切、尚有争议的知识不应进入地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材中。
  3、实践性。在地理教材的选择中,不能只停留在概念、规律和原理上,必须引导学生从事实践,以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因此,应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会观察、探究自然坏境和社会环境的方法和能力。
  (二)地理教材的内容编排
  中学地理教材的选择除应遵守上述原则外,在编排的顺序上,要有一定的地理知识结构。结构当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
  1、地理教材编排特点
  地理教材的编排,离不开地理科学的基本特点:地域性与综合性贯穿地理教材的始终。中学地理教材内容,总是在一定区域内的地理事物(包括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两部份),而且有多种地理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综合性特点。
  2、地理教材编写原则
  (1)地理教材要正确阐明人地关系。中学地理教材是为发展学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能力的基础知识,必须正确阐明人地关系。应以辨证唯物主义的人地关系理论为指导,进行教材的组织与编排,阐明人类与环境对立统一的关系。这样才能保证实现学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与人类关系的目的。
  (2)地理教材的编排顺序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学生学习地理是以掌握地理知识为主。因此地理教材的概念、规律、原理应放在教材的中心地位。根据这一点,从整体到部份,从一般到个别,如初中地理从宇宙、地球知识、地图知识逐渐到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不断丰富具体内容。从学生把地理教材知识转化为自已知识结构的过程来看,经历一个从一般的宏观分析开始到逐渐深入的、精确的、微观分析过程。因此,在地理教材编排中从整体和一般概念入手,往往可为学生理解和记忆提供支撑点,为学生的知识结构提供固定点,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并不断深入学习。
  (3)地理教材要适合学生自学。传统的地理教材编排很少考虑适于学生自学,使地理成了名副其实的“教材”,而不是教与学之“材”。学生一般只能是在教师讲授后才作复习,而不是真正的成为新知识的来源,不能把教材中的已知与未知联系起来,更谈不上有兴趣去阅读。这样的教材迫使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多,形成满堂灌的教法,事倍功半。所以在编排地理教材时,应把心理学原则及地理教学法原理寓教材之中,考虑地理教材应缩小步子,做到前面知识启发后面知识,后者运用和复习前面知识,即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作为铺垫,让学生通过阅读地理课文、地图及各类图表等,独立获取知识,培养自学能力。
  (三)地理教材的编排形式
  地理教材的编排形式,实质就是教材的组织方式,主要指地理教材内的逻辑关系以及呈现知识的方式。
  我国初中地理长期采用地球、地图、中国地理(包括乡土地理)到世界地理,由近及远。考虑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学生的兴趣和需要。90年代新编初中地理教材除作为基础的地球与地图知识外,多数版本采用先世界地理再中国地理,最后本省、乡土地理。这种组织编排方式采用由易而难,由浅入深,由整体到部份,注意逻辑关系。
  此外,地理学科的教学计划和安排学年学习中还有间断,如初中三年级、高中一年级或高中二年级没有设置地理课程。高中三年级仅文科班设置地理课程。根据地理各科的区域性与综合性特点,并按学生心理成熟水平,采用同心圆的编排形式,是指把教材内容以低年级为基础,逐渐扩大范围与深度。高年级地理课程在扩大范围与深度的同时,再现初中已学习过的内容,不仅得到复习,而且也较容易地向新内容过渡,不仅符合地理学科体系的逻辑关系,同时适应地理课程年级安排中存在的间隙,同时也符合学生心理逐渐成熟的特点。
  四、中学地理教学大纲
  (一)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特点
  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是根据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确定的地理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地理学科的目的、任务、内容范围、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要求。它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地理科学发展水平及教育科学发展水平而制定的。因此随着情况的变化,不断修改并不断发展。但这种变化不是瞬间的,与现实发展比较,总有滞后的特点:与地理科学发展相比,也是相对稳定的。
  (二)现行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的结构和内容
  1、现行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的结构
  现行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有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和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
  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包括初中及高中各年级地理课使用的大纲,其中包括初中一年级中国地理,初中二年级世界地理,高中一年级地理(必修课)及高中三年级地理(选修课)。大纲由“说明”和“本文”两部份组成,大纲的“说明”主要包括“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及其安排”、“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三个部份。
  大纲“说明”部份关于教学目的,明确提出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学习地理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以及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有关国情、国策教育,以及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的教育。结合乡土地理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树立把祖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雄心壮志。
  大纲在“教学任务”中明确提出,初中阶段掌握有关地球、地图、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阅读和运用地图、图表的初步技能,初步懂得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高中阶段,使学生比较系统地获得有关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有关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了解不同地区应如何合理利用自然和保护环境,协调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学会运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图表和地图去阐述问题和分析问题。
  大纲同时阐述教材编选的主要依据。并指出教学时应注意的教学方法方面的原则和要求。
  教学大纲的“本文”,系统地规定中学地理教学的全部课题和教学时数,每个课题包括的知识要点和基本技能训练项目。
  2、现行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
  基础知识:地球和地图知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高中地理。
  技能知识:地图技能、地理分析技能、图表技能、地理观察与调查技能、地理计算技能。
  3、《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概述
  本大纲在教学目的上的提法较具体,不仅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具体明确,而且在智能方面具体提到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在思想教育方面,还提到美育的陶冶。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提到从培养社会主义公民的需要出发,使教学内容明确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所必需具有的地理基础知识。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注意培养兴趣,调动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教师的教学方法应尽可能利用直观教具,加强实践性,积极开展地理课外活动等。
  教材安排除地球与地图的基础知识外,从整体出发安排教材,即从世界地理概述开始,世界的陆地和海洋、世界的气候、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地球上的人类、世界政治地图和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西欧、东欧、美国和加拿大、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极洲、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中国的疆域与行政区划、中国的地形、中国的气候、中国的河流和湖泊、中国的三大自然区域、中国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中国的人口与民族、中国的乡村和城市、中国的交通、贸易和旅游业、中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台湾、香港和澳门、本省(区、直辖市)地理、乡土地理,从远而近,从整体到局部的编排顺序,这与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不同。同时也改变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中的总论——分论——总论的编排方式。
  五、中学地理教科书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的特点与功能
  中学地埋教科书是根据《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和中学地理教学方法要求,系统表达地理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地理教科书又称地理课本,教学计划中所规定不同年级所设的地理课程,都有相应的地理教科书。
  地理教科书包括目录、课文、图象、练习等,它是形成中学地理教材的核心与基础。课文又是基本部份。
  地理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取系统地理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课外阅读、复习巩固地理知识的主要工具和进一步探求地理科学知识的基础,同时也为发展学生智力及道德品质创造条件。
  地理教科书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在组织教材时要以地理教科书为基础和核心,而且在组织教学中也应以教科书为主要依据。教师应熟练掌握地理教科书的内容、结构,懂得教材的意义、发展状况及编写原则、形式。这样在运用地理教材,处理教材,指导学生自学教材时才能灵活自如,富于创造性。
  (二)中学地理教科书的现状
  我国自1976年以后,全国全日制初中一年级开设中国地理,初中二年级开设世界地理。1981年高中二年级开设高中地理,1989年改为高中一年级开设高中地理(课时为每周三学时)。高中三年级文科班自恢复高考后,各中学纷纷设置地理课,基本按上述三门课开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以后,教育领域的变革在全国深入进行,中小学课程及教材进行改革也成为势在必行。在国家教委领导下1986年成立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有计划地规划并实现教材的多样化,形成“一纲多本”的特点。根据国家教委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的编写规划,经过数年努力初级中学有8种不同类型地理教科书,目前大多数已开始试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吸取我国40多年的编写教科书的经验教训,吸取国外经验,教材内容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需要出发,选定人类生活必需懂得的世界、中国、乡土地理环境知识,培养青少年正确的环境观、人口观、资源观,并使他们能理解和解释自然地理现象及人文地理知识,掌握一定的地理基本技能。教材始终围绕着正确阐明人地关系这个主题,地理技能要求也比较具体。课本上的地图、照片、卫片、示意图、素描图、漫画等图象与课文配合得生动有趣,适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此外,8个版本还能做到因地制宜、各有特色。除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的教材已在全国大多数省(区)市试用外,还有北京师范大学编写的供“五·四”制初中使用的地理课本;适应沿海对外开放经济区使用的地理教科书;四川省教委与西南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面向经济文化基础比较薄弱的边远西部地区、农牧地区、山区使用的地理教科书;浙江省教委也根据本省内地、山区要求和程度而编写本地区使用的教科书;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徐汇区教育学院主编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使用的地理教科书等。同时,为适应少数民族特点的课本也正在编写之中。这反映出地理教材的编写已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高中地理课本经多年使用和几经修改,也将按新大纲精神重新编写。高中三年级选修课也将新编课本。目前,地理教科书正处在新旧更替时期,新旧教材的过渡,初、高中的衔接还需数年。
  六、中学地理教学资料
  (一)范围
  中学地理教学资料,指的是围绕中学地理教学除大纲、教科书及其地图册外的有关资料,其中有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书、地理教学挂图(包括教学地图、景观图等)、幻灯、电视、电影等资料,以及有关地理教学方面的计算机软件资料和其他根据地理教学大纲、地理教科书所涉及的有关教学需要的书籍、杂志、报纸等。
  (二)特点与功能
  地理教学参考书是各种教学资料中最主要和必不可少的,它是地理教科书配套编写的教学辅助性用书,是辅导教师教学的指导性书籍,是按照地理教科书说明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和指导预习、复习的提示。
  地理教育报刊是中学地理教学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报刊的出版发行周期较短,因此,它对于时代性很强的地理教育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例如,地理报刊提供的资料和知识,可以使地理教师及时补充和更换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特别是人文地理中的政区变化、数据增减等内容)。不仅如此,地理报刊可以扩大教师的知识面,有利于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随时了解国内外地理科学和地理教育发展的动态,使教师能以较高的观点驾驭教材和开展地理教育工作。可供地理教师使用的报刊种类很多,这里只介绍中学地理教师必读的几种报刊:
  《地理教学研究》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编,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每年一辑。
  《地理教学》全国地理教学研究会、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编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双月刊。
  《地理教育》四川省地理学会、重庆师范学院地理系主办,地理教育编辑部出版,双月刊。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主办,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出版,双月刊(从1993年开始将改为月刊)。
  《中学地理报》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主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每月3期。
  《地理知识》中国地理学会、国家地理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月刊。
  目前有部份省(区)、学校已录制一批录像带供地理教学使用,但不够配套。电影片也仅有零星的内容适用。随着地理教科书的相对稳定,组织力量加强地理影视资料的建设,将对地理教育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做到用计算机代表教师执行教学功能,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在形式上始终围绕着计算机与学生之间的一系列“对话”而展开。计算机辅助地理教育在我国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今后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思考与练习

  1、试比较《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与《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的同异点。
  2、比较现行中国地理、世界地理课本与新编初中地理课本(选其中一种版本)的不同特点。 http://yhcz57.5d6d.com/forum-17-1.html
《地理教育学》——终于竣工了! - 高中地理论坛 - 地理教育教学论坛 - 人教论坛 - ... 地理知识口诀记忆大全 - 高中地理论坛 - 地理教育教学论坛 - 人教论坛 - Power... 七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方法2 提纲 - 初中地理论坛 - 地理教育教学论坛 - 人教论坛 - P... 七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方法 提纲 - 初中地理论坛 - 地理教育教学论坛 - 人教论坛 - P... 七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方法 提纲 - 初中地理论坛 - 地理教育教学论坛 - 人教论坛 - P... 生命能量最高的人 - 探索发现 - 地理论坛 曾经的国土系列~~~琉球群岛-- 地理论坛. [转帖]初中会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江西省基础教育,论坛,教学,资源 - 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论... 春游林芝——尼洋河光影 - 原创摄影 - 地理论坛 旅行|户外|摄影|科学|文化 - Po... 记住学生名字的11个小办法 - 【教育教学论坛—红霞在线】 - K12教育论坛 - Pow... 面对新课改,我们进入棠中的课堂 - 【教育教学论坛—红霞在线】 - K12教育论坛 - P... 世界10大地理奇观 - 国际在线论坛 亿启网络>>文学花园|词牌格律|长亭诗苑|音乐欣赏|还我河山|地理酒吧|地理教室|地理论坛 中国现代冰川分布 - 地理知知 - 地理论坛 旅行|户外|摄影|科学|文化 - Power... 中国河流名称由来(一) - 地理知知 - 地理论坛 旅行|户外|摄影|科学|文化 - Po... 【中华论坛】美国人民终于觉悟了!。。。。 【论坛】任志强感叹:“终于出人命了!” 高中地理易混地理概念 日本终于尴尬了——很多中国网民说 - 热门话题 - 上海金山365论坛 六年级古诗应用 - 六年级备课室 -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 人教论坛 - Powered ... 五年级语文下册复习题(课外阅读) - -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 人教论坛 -... 班级自主管理 - 班主任研究室 -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 人教论坛 - Powered b... 第一单元复习 - 五年级备课室 -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 人教论坛 - Powered b... 六年级古诗应用 - 六年级备课室 -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 人教论坛 - Power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