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milk and toast:申论写作,考试、工作都会用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52:53

 

(说明:以下这段文字是为了弄清阳关三叠这个概念从百度文库搜索的一篇文章,但是后来发现申论交流大姐解释了什么是阳关三叠式开头,不能不说还是我们山东人实在,^_^ ,看了那么多贴还是感觉这篇贴真正的是言之有物,这不是阿于奉承,看完申论交流大姐的所有帖子内容就会有同感。再说这段文字,这段文字还是有点实际内容的,读后能更好的理解申论交流大姐的帖子内涵,所以在此保留,如若不喜欢可以自行删除)

如何在文章中阐述和论证对策?

  答:申论文章分析不能少,但以对策为主,除了提出对策措施,还要论证这些对策的必要性、可行性、效用性,预测其实行后解决问题的趋势;政论以论述理论或事实性政治问题(课题、话题)为基本内容,没有特定的格式要求,是否突出某一方面内容,比如是侧重分析原因、危害、解决的必要性、用什么原则指导问题的解决,还是具体阐述解决的方法、措施,由作答者依据自己的理解自定,但一定要指向问题的解决,不能写完文章表达完困惑,把问题仍然留在原处,没有指明任何解决的前景。

 

  文章中的对策及其依据和理论上的分析,大多取材自给定资料中,要发现并提取资料中的有关对策信息,加以综合整理,形成作答者自己的对策论述。

 

  提炼和整理资料的对策内容,包括理论观点和实际做法,必须把握三个原则:必须符合官方现行指导理论和政策(理论上合理),必须符合题意、题目的要求和提示,必须符合问题和材料的具体实际。基本方法是运用正确的理论(如发展观)寻找、鉴别和利用资料信息,解决问题,形象地说就是用一条主线串起有用的材料。

 

  对策中也要讲“为什么、怎么办、作用意义”,应该怎样处理?

 

  答:为什么,有两种:一种是分析问题为什么产生,为什么如此严重,为什么说它是“问题”、是有害的、不利的,这实质是问题的原因性质。另一种是针对存在的问题,为什么要贯彻某某原则,采取某某措施,如为什么要树立新型政绩观,为什么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让子孙后代世世代代幸福生活下去。这实质是分析对策的必要性、可行性、效用性、可能影响等。

 

  所以“为什么”实质上是两种,一种属于问题原因性质,一种属于对策原理性质,前者是分析原因,后者是论证对策,两者都要首先从理论上把道理——“为什么”论说明白,然后适当地结合实际,用事例、数字等证明观点,如欧美先污染后治理,代价高昂,工业化初期居民特别是工人死亡率高,治理费用惊人,教训深刻等等。

 

  为什么——如果属于原因分析,在文章的“承接、分析问题”部分,占全文30%,而原因分析又占问题分析的全部篇幅的一多半,大致要有100~200字。

 

  为什么——如果属于对策原理,在文章的对策论述部分,占全文50%,而原理——必要性、可行性占对策全部篇幅的1/5左右,要控制在100字以下。

 

  怎么办——具体的对策,这是对策的主体部分,应占4/5,全文的400字左右。

 

  能怎样——实行对策的作用、意义,可以和必要性、效用性即对策的原理论述一起说,也可在文章的结尾、总结段落或结束句中说,大致上占5%~10%,也就是50~100字左右。

 

  这些部分,到底应该怎么分配字数比例,要根据你临场的态势把握来决定,不要用一个数字硬性把自己的思路框死,把手脚束缚住,因为像填格子一样写文章,是绝对写不出自然流畅的文章的。

怎样写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答:起笔有千钧之力,收笔有泰山之重,这才压得住阵脚,才能开头开得先声夺人,结尾结得余音绕梁,发人深省、启人深思,把散论或文章的效力发挥到最大限度。

 

  最经典的开篇方式就是开门见山。首句即揭示问题,直指要害,如“证人出庭作证率低,是我国司法领域一个普遍而突出的现象”;紧接问题,适度展开铺陈和分析,直抒胸臆,深入说明问题的具体表现,如“据央视调查,目前证人出庭率不超过10%”,有分寸地分析问题的危害,“证人不作证,使正常的司法程序无法进行,不仅损害当事人利益,而且严重影响公平正义的实现”。开门见山的开头,直接、爽快,使人读之有心胸开朗之感,是一种无论何时何地均为首选的开篇方式。

 

  有力的开篇方式为高屋建瓴。通常首段或第一句话,或引用领导人权威论述,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必须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的干部考核、评价、激励机制”;或引用经典名著或格言警句,如“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公务员对公众的道义示范作用是巨大的,这与公务员所处的地位、拥有的权力、所负的责任是相对应的”;或引用震撼性的典故、事实或典型范例,如“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孔繁森援藏多年去世后身无长物,汪洋湖的言传身教深及妻子使之拒收礼物,充分体现了廉洁人物的人格力量”,由此占领理论与道义的制高点,将全文的“势头”即张力积蓄到一种极高极强的程度,随之居高临下、乘势而下,引入问题、进入正文,具有银河直泻的巨大声威和气势。

 

  具有增色效应的开篇方式为阳关三叠。指的是巧妙布局、精心安排,运用多种笔法,如变换表达方法和修辞方法、句子形式,形成波澜起伏、一唱三叹、抑扬顿挫、跌宕生姿的效果,吸引读者的注意。如以感叹句、排比句甚或两者并用的方式起笔:“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随后连举八位上古圣贤先王,以证明何为“刑赏忠厚”。(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再如:“水电开发符合我国国情,理应大举开发建设;怒江州政府提出两库十三级开发方案,这是何等宏大的气魄!可是为什么一石激起千重浪,从民间到专业界都纷纷反对呢?这并非水电不可开发,问题根子出在两库十三级这一‘天狗蚀日’的开发方式上,胃口张得过大过急。”先压抑本意,表达相反的情况或意图,再挑明观点、阐明本意,并运用多种句式和修辞方法,形成抑扬顿挫、变幻多姿的效果。这种开篇是文学式的,难度很大,一旦运用得当将气势不凡,为文章显著增色,极大地吸引考官注意,产生很大的加分效应。

 

  最常规的结尾方式是总结深化。在结尾点明题旨,对全文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一般需要指出按照文中提出的原则、方法才可以解决问题,否则不能解决问题,听之任之问题还有蔓延恶化的趋势;有时则要深化观点,说明仅有好的制度还不行,还要有合适的人才、队伍去扎实地执行,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人的因素,满足百姓的合理诉求。

 

  积极的结尾方式是展望升华。展望即按照文中提出的方法,循着文中指明的路径,问题一定能够得到解决,未来情况一定能够改善,并适当描绘未来的美好前景、采取文中对策后所能达到的具体效果;在展望的基础上,升华文章主题,如以呼吁、感叹、反问等句式加重语气,号召文章的受众团结一致,为开创令人鼓舞的局面共同奋斗,增强文章的鼓动性、感染力。

 

  圆满的结尾方式是首尾呼应。结尾与开头观点相呼应,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相呼应。如开头是“证人不作证,影响公平正义”,结尾写道“通过完善证人保护制度,促使证人无忧地走上证人席,坚定地维护正义,从而营造出奉法者强的环境,促进公平正义目标的实现”。

 

  突破性的结尾方式是“急刹车”。作文如行云流水,发于当所发,止于当所止。正文主体把所要表达的思想阐发得淋漓尽致,已经无须多说,即可顺势收笔,在全文的高潮处突然结束,不加可有可无的“总结性语句”,以免画蛇添足。通常在申论文章的最后一条对策的最后一句结束全篇,给人以干脆利落、毫不拖泥带水之感。事实上,早期高水平的领导人讲话或会议报告就是这样作结,只有意志坚定、信心充足的人才会采用这种突破性的结尾。

怎样拟好申论文章的标题?

  答:申论文章中拟定标题,首先必须准确审题,认定题目要求是给定标题,还是由作答者自拟标题,已有完全命题或不完全命题的,必须依据提示,采用给定的标题,或补充完成完整标题。试题要求中没有标题字样,应默认为需要自拟标题。这里主要谈自拟标题的拟法。

 

  一是拟题要贴切。我们提倡标题即论点,标题必须是对文章主要论点的准确概括。申论作答中所拟的议论文标题要准确概括出主题,并要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写作特色,切合文章内容,如阐述的是何种问题、使用的是何种文体;切题是双向的,题要合文,文要切题,标题是文章观点、内容的准确概括,内文是对题目表明观点的发挥和具体阐释,文章内容必须体现标题所概括的主旨。为此,拟题之前一定要对全文思想内容做好通盘考虑,审思精详、深思熟虑,对文章主旨和内容的酝酿成熟了,才可落笔拟出恰当的标题,所用的语言一定要准确体现写作意图,实现拟题的目的。

 

  二是拟题要简明。提倡单层标题,即只有一个标题,尽量避免副标题,一般不采取在主标题下另加副标题的形式。这样才能体现立意的专一,才能避免词不达意,避免把立论的思路引向歧途。复杂的标题形式不易控制,涉及主副标题主次关系、不同论点等问题的处理,人的思维特性倾向于在拟定新标题的过程中衍生出新的思想,导致答题思维的错乱。如果不是题目限定了必须加副标题,就不要加拟副标题;单层的标题也越简单越好,越简单的标题越具有概括性,主旨越是明确,作答的方向越专一,发挥的空间也越大。

 

  三是拟题要精练。标题所使用的语言要言简意赅,表述要简短有力。议论文的标题只有简短才能有力,而只有精练才能简短,要做到标题具有鼓动性、说服力、感染力,就必须运用简洁的文字。提倡《邓小平文选》第二、三卷所收文章标题的式样:简洁、干脆、有力,文题结合紧密,如《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制观念》、《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拿事实来说话》、《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等。

 

  下面介绍一些实用的拟题方法。

 

  从标题来源的角度:

 

  拟题可从文章主题中概括。立意与拟题紧密关联,立意的程序完成、文章的主题确定,题目也就大致可以确定了——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文章的主题,就可得出题目。例如,对于行业自律问题,作答者撰文的立意是“市场秩序的规范需要政府监管”,根据拟题精练、简洁、贴切的格式要求,对这一主题稍作文字上的调整,将标题拟为《以政府监管促进市场秩序规范》,是“标题即论点”的标准例子。

 

  拟题可从试题给定的条件中提炼。根据试题给定的条件,按照“精神上相容、字句上包含”的原则,以作答者自己的理解和作答需要为取舍,对试题立意提示中给出的字句进行重新组织,拟定标题。如前述2008年上海市和江苏省申论考试第四题,可分别重新组织提示中“角度”、“立意”的字句,拟标题为《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政府绩效评估的质量和效益》、《试论提高政府绩效评估科学性的途径》、《发扬自力更生的民族精神,让中国创造闪亮世界舞台》、《坚持自主创新,弘扬中国创造》等。

 

  拟题可从写作对象、文体格式上切入。针对所要论述的问题、采用的文章体裁,选择适当的语句,组成一个文、题相符的题目,如《试论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关于缓解我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报告》。

 

  从标题虚拟和实拟的角度:

 

  虚拟标题可以空泛。标题虚拟,是指标题中不直接说明论点,只笼统地概括论述对象和全文内容,为文章的写作划定一个范围。虚拟的标题通常是抽象的、高度概括的词语,如《蓝图》、《命脉》、《家园》,均未明确论点和具体论述对象,如是关于什么的蓝图、何物为何物的命脉,是精神或物质、理念或实在的哪一类家园,是论述对象的重要性,还是解决的对策等。作为虚拟标题的词语与立意的关系较为松散,但又存在必然联系,标题给出的是文章的整体范围。因此,可以根据立论任务、论述对象的具体情况,找出一个与要写作的内容有必然联系——通常是对内容或观点的抽象概括,而意义较为空泛、涵盖范围广阔的词或句子,拟定为标题,从而留下较大的立意和阐发的空间。

 

  实拟标题应有确指。标题实拟,是指以文章中心论点或内容的实际概括作为标题,与正文内容严格对应,讲什么问题、是什么观点就是什么标题,其表述语言严密而具体,是文章内容的直接反映,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政府绩效评估工作》。

 

  从标题形式与意义的角度:

 

  拟题可从现成的标题公式中套用。议论文标题,特别是虚拟的标题,可套用现成的标题公式,如:论(浅论、初论、试论、小议)……谈(浅谈、试谈、也谈)……或……之我见,我看……我之……观,具体如《加强行业管理之我见》、《也谈市场秩序之规范》、《论城市交通问题的解决之道》。这种套用公式的标题稳妥性好、可靠系数高,如此拟题十拿九稳,不会在标题上得高分,但可保证不出错。尽管在应试的紧张环境下套用现成公式的拟题方法较为省力,但仍然要扣准立意,把标题与文章主题结合起来,否则就做不到拟题贴切的最基本要求。

 

  拟题可从熟语和经典论题中化用。熟语是社会生活中习惯运用的、形式与意义固定的词语,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惯用语等,如“天下为公”、“饮水思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成语也是格言,“执政为民”、“人命大于天,责任高于山”、“手里有粮,心中不慌”是惯用语。熟语是固定词组,也是汉语规范词汇,其形式与意义都已固定,不可轻易改变其结构或使用环境,尤其在申论中要注意写作的严肃性、规范性,运用时一般要整体运用,用其本意,用其在本来语境,以体现其通常意义,才会为人理解而不致引起歧义,影响评分。经典论题是指已被验证为真理或一般情况可确认为正确的论断,如价值规律、“改革开放的前提是解放思想”、“司法公正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支柱”等。可确信为真的论题可来源于经典著作、领导人言论、党和政府文件、通行的政策、法律,也可来源于知识积累和生活常识。在自由命题作文中,可根据论证对象、主题与熟语、经典论题的联系,选择适当的熟语、经典论题化用为文章标题,如《多用“看不见的手”,少用“看得见的手”》活用价值规律的通俗说法,表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干预”的立意;《俭以立国》化用格言,表明 “俭可修身持家,亦可治国”的观点,亦婉转表明对反腐倡廉的提倡;《洞察秋毫,防患未然》、《预则立,不预则废》,表达建立应急机制、解决公共安全问题的观点;《中国的崛起任何人也无法阻挡》,用一个现行官方提倡、社会公认的论题概括并统摄全文。

如何把握申论的黄金律?

  答:黄金律即结构比例。第一,应试申论,必须务本,首重提高基础应答能力。

 

  不要把备考的努力放在“押某些题”或“重点专攻某类小题”上。押题是盲目的,是反科学的,相信预测很可能是自杀行为,后果严重;专攻小题是狭隘的,会导致一叶障目,最后自吞苦果。正确的、稳健的备考方式,是提高基础的应答能力;准备的重点,应是“知己”基础上针对自己的弱项进行强化训练,实现弱势补强。知道自己什么地方不足,就有针对性地去练习、弥补,提高基础应答能力。

 

  什么是提高基础能力?就是掌握一些原则、精神和方法,运用这些去应对所有的形式千变万化的试题。一切剑招(方法,花样繁多的叫法,其本质是在文章中灌水)是死的,而作答者即人是活的,要运用剑意(精神、原则以及最基本、最扎实的方法)去迎接内容和形式千变万化的题目挑战。不要管题目会怎样纷纷扰扰、复杂多样,你掌握了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这些剑意,就能应对一切问题。需要把握住“三结合”的原则:与题意、题目要求结合(紧扣题意),与材料的实际内容结合(忠于材料),与官方的主流观点结合(立论正确)。在三结合的基础上,运用政治理论和写作方面的知识,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比如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核心价值体系内容这些原则、精神,根据紧密结合材料、切合题意、联系实际的要求,按照问题——原因——对策“三段论”的套路,就可以作答一切申论问题,特别是能写好最后的长篇文章。

 

  第二,遵守作答的基本原则。这六条原则是:(一)忠于材料,紧扣题意;(二)持论务正,服从主流;(三)围绕问题,务求解决;(四)简化层次,要言不烦;(五)开门见山,直入主题;(六)观照全局,前后照应。

 

  忠于材料有两层意义:一是忠于材料的精神。作答的观点,撰写文章的论点,对问题实质、要害、成因、影响的分析,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路,必须符合材料的精神,忠于材料原意。要善于理解材料,也要忠实地运用材料。二是忠于材料的本体。作答中对材料的引述必须忠于原词原句,不能割裂原文、断章取义,不能篡改原文,拼凑出给定资料所没有的内容。

 

  服从主流,就是服从官方的观点,要站在政府的立场上、从政府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问题,提出符合政府思路、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围绕问题,要从实用性出发,寻求问题的解决。要紧紧围绕问题,剖明事理,结合理论与实践,务求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要言不烦,要求作答的层次尽可能简单、避免复杂,层次只有简单,才能清楚,结构才能紧凑结实,表达的意思才能完整、面面俱到;论据应当充实,但不要堆砌,要挑最能说明问题的典型性论据;语言要简洁,不要复杂、不要重复。提倡写短的句子,避免结构复杂的长句;更不要一个观点变换角度用几句话反复申说,陈述事实、表达观点越明快越好。

 

  开门见山,就是导入话题、进入正题一定要快,一般在散论的第一句话就应提出问题,摆明观点,随后就是对事实和观点的进一步说明与阐释。有标题、有完整结构的议论文,提倡开门见山,在第一段即导语部分就提出问题,点明本文题旨,如果做不到,最晚也应在第二段挑明本文的论证对象是什么,针对的是什么问题。

 

  前后照应,要求写文章时胸中要有全局、笔下要前后照应。申论文章首先内容要切题,切合所拟的标题,如果文题不符,那么连最基本的要求都达不到;其次要首尾呼应,开头提出的问题结尾要作结论,明确给予解决。

 

  第三,作答、为文宜实不宜虚。拟题与论述均宜实不宜虚,围绕试题、结合实际来拟定标题,阐述观点,不使用文学化、概念化的标题和论述方式,旗帜、高举之类的标语口号力避使用。

 

  第四,论述要避免浮泛。首重立意,即观点和思想,立意在申论作答中是根本,行文方法、文墨修饰只是余事,答案的第一要义是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观点没表达清楚,此外的一切都没有意义。作答前要正确地掂量自己的斤两,思维和表达水平不高、对复杂曲折的写作方法把握不大的,宁可舍弯取直,平铺直叙,直来直去地表明自己的观点。不要采取不合实际的打埋伏、设悬念、反问设问、感叹呼号等方式,以免弄巧成拙。其次,进入主题要快,铺垫不宜过多。不要在枝节问题上反复纠缠,浪费笔墨,越描越黑,迷失主要方向。再次,力求言之有物,老老实实、实实在在地分析问题、陈述意见,避免泛言空论,说些冠冕堂皇的大话、与问题关系不大的理论。最后,文风当庄重。避免过于强烈的文学色彩和情绪化、口语化,如:“‘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强强联合、完美出击,必如宝剑出鞘,定将势如破竹、见血封喉。”这样的文风很不可取,在考官的评定下将会碰壁。

 

  第五,把考官当听众。考官是具体的人,是有丰富感情的人,答卷是考生与考官的双向交流,不是考生单方面的表演,不仅面试那种当面交流是如此,申论作答这种间接交流也要注意方式,重视考官的感受。首先,作答者要用高度技巧的柔性的方式,寻求潜移默化,平易自然地影响考官,使对方乐于接受自己的观点。其次,表达方式要“娓娓动听”、“朗朗上口”、“流畅可读”,注重阅读的方便、直观、美感,力求使考官的阅读过程甘之如饴。最后,观点的表达坚定而有分寸,不求强搭硬售,一味地灌输、反复地强调自己的观点,非要对方接受,而是明确充分地表达观点,态度得体,表明自己的立场是客观的,观点任人评说,并不是完美无瑕、不容置疑的。

 

  第六,端正应试心态,正确估量自己。以平常心面对考试,态度从容不迫,安详镇定,守稳方寸,不自乱阵脚。对自己的固有水平和临场实际发挥的水平有正确估价,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避免急于知道分数、过于在乎他人对自己评价的心理。最后,要周密思虑,全面周到地考虑作答的方方面面,稳重沉着地下笔,防患于未然;答完多检查几遍,如发现问题立即设法修正,弥补于未然。

(以上文字不是申论交流大姐帖子内容)

 

 

首先说一下题目,太空太不明确,从你的题目中我看不出总论点是什么,我个人最不喜欢的题目就是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之类的,严重违背了题目要明确的要求,而且“推动环保事业”,从语法上说也是个病句,最起码也该说是“推动环保事业进步“吧,而且只写到环保立意不高,从整个材料来看讲的应该是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再说第一段,如果我来写的话,我觉得这篇材料最适合写的应该是阳关三叠式,因为材料多次提到“人们对周围环境问题的严峻性认知不断提升,满意度上升,悲观预期的程度已有降低”,这说的是有所改观的方面,后又说存在一些问题。用这种方式开头,能说的比较细致,不会显得开头不够大气,没话可说。
然后是分析问题部分,太简单了,几乎没有什么分析,其实可以分析一下原因,为下面的对策部分做铺垫,也可以分析一下危害,这都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动用一下储备材料就可以了。
至于对策部分,就太散了,这主要是因为楼主在构思整篇文章的时候,就没有把总论点想好,导致下面的分论点散而乱,合不成一个整体,尤其漏掉了一个很重要的分论点——监管制度(包括事前的项目审批备案,事中的监督管理),这些材料中都明确提出了。第一条对策切入点也不好,不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问题,材料的政绩观这部分的阐释是直指改革现有的政绩考评体系。
就先说这些吧,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其实,我觉得大家都陷入了一个误区,都在想什么样的申论题目才叫好题目,怎么样去丰富分论点——对策,其实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这句话放在申论里同样正确。
题目有很多种类型,有常规型,也有技巧型,技巧型还包括熟语式、引言式、对仗式。还有开头方式就更多了,什么开门见山式、什么阳关三叠式等等,但是你要说到底哪一种好,那我只能说由材料决定。因为为了最后一篇文章不跑题,要求文章的总论点和分论点都来自于材料,然后总的来说1/3左右的内容也要来自于材料,所以大家写作的时候一定要结合着材料来写文章,脱离开材料谈写作毫无意义。所以我才说就这个材料而言最适合写的开头是阳关三叠式,因为材料中就给了你一些目前已取得的成就,然后是不足,这样写起来最契合材料。
但单纯这样又怕落入俗套,大家都这样就没法得高分,所以可以在这种开头方式里加上名言警句、政府文件里的语句,这相当于是将高屋建瓴式与阳关三叠式混用。
其实所有的知识灵活运用才是最好的,但这需要大家在下面好好练习。      

 

还有说到对策怎么写才不会散,那就是在材料中找所有对策的共同点,如果占得比重最大,有超过三个对策的共同点一致,就把这个共同点找出来,做为总论点,三个以上的对策做分论点。
当然你也可以就一个点写得深入进去,这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前提是这一点是材料中明确提出来,而且依你的储备材料你也确实有话说的,因为从一个点切进去,确实可以写得深入些,但就是怕储备知识不足,写着写着就无话可说了,这样反倒显得能力不足,在考试中露怯可是不好哦。

好的申论文章是一气呵成,可不存在什么凑字数的问题,找准了方向,有时甚至觉得文思泉涌,1200字都太少了,不够自己发挥的呢。
楼主要相信自己,只要多多加油,可以找到这种感觉的。

 

第一段采用阳关三叠式开头,当然不是打感情牌,是要实事求是,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对材料所反映的问题做一个概括就算有所发挥,也是在如实地反映材料的主观,而不是答题人的主观,这是有本质区别的。答题人的主观可以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但是材料的主观是就材料作出的推论,虽然材料没有明白说,但是明眼人都知 道是在说什么。
以上的说法仅限于第一段提出问题部分,不包括分析问题以及提出对策部分,因为提出问题部分更相当于是材料通篇反映问题的一种高度概括,而概括题的答题要点就是要100%忠于原文,如实反映材料的客观以及主观。

阳关三叠就是俗称的转折式,又叫一波三折。

就申论考试而言是这样,因为申论考试特点之一就是消极性,即要考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如果是一般的文章也可以倒过来,都叫阳关三叠式。

 

前面两道题没看,主要看的就是文章部分,赞美的话我就不说了,着重说一下不足的地方吧!其实从普通文章题目来说,你这个题目没什么问题,最起码能吸引人的眼球,让人看下去。但是我这里想说的是,这是申论文章写作,先不说有多少人看过《后天》这部电影,在看到你的这个题目时能反映出,你说的后天,是指《后天》这部电影,就是所有人都看过了,也包括阅卷人,但是在申论写作这样正统的考试里,我是不建议大家做这种“剑走偏锋”的尝试的,因为楼主犯了标题不明确这一申论考试标题大忌,除非你再加一个副标题,但这又显得标题不够简明。
然后是第一段,看楼主提出问题这一部分,很显然好像是不大知道提出问题的形式包括哪几种方法,每种方法应该怎么用,就说你的这种方式,叫从空间上提出问题,那就应该是先国外,再国内,如果还要具体到某个地方,再把这个地方的情况放在国内后面说。而楼主刚好反了,不符合人们的惯常思维方式,即逻辑上有问题。
再说一下第二段,楼主应该是想做原因分析,但很可惜,您的这种提法容易让人第一遍看的时候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这段分析问题的直接切入点是什么,这可是申论考试时要在那么短的阅卷时间里让阅卷人找到你所写的要点,并藉此给分的一个大忌,望以后注意。再者说,无论是原因分析,还是提出对策都是有顺序而言的,从原因上讲,肯定是先说最浅层次的原因,在逐步深入,直到最深层的原因,一般来说观念层面的肯定是最浅层次的原因,应该先说,然后才是制度、法律法规,最深层次的就是利益。而且有一部分,我不得不说,找点的时候一定要找准确,不要看到材料中说了一个什么事,就马上搬到分析部分或对策部分,一定要看仔细了,这部分材料到底说的重点是什么。比如楼主原文的这部分“其次,我国政府政策不合理。大面积对化石能源实施价格补贴是不合时宜的,由此造成的能源价格偏低不能充分显示能源亏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环境损害成本。”找点就没找准确,材料中的主要意思是说,“指明我国新能源和碳排放发展的前景,包括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根据摩根斯坦利预测,中国潜在的节能市场规模有8000亿美元,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新兴市场,用清洁能源以及相关产业替代化石能源以及相关产业来提振经济,前景非常乐观。”重点在这里,要促进清洁能源的使用。
对策部分我就先不说,楼主先看看我说的前面部分有没有道理,其实原因部分分析透了,对策自然就出来了。      

回 4楼(申论交流) 的帖子
哎,真是丢人,刚才看了一下题目要求,就是要求用“后天”的拷问为题,刚才没注意到,看我这也是犯了申论写作最大的一个忌讳,审题不清,所以我刚才对题目部分的评价仅限于一般情况,不包括这种明确题目要求的情况。

 

1、提出问题除了空间上,还有时间和范畴,时间由古至今,范畴由大到小。
2、第二个自然段分析什么,最好直接点名,是原因、还是影响,又或者是现状,总之要让人一目了然,不是说大家不能有所发挥,但是通常申论文章阅卷不会超过15秒,15秒能看到什么大家可以尝试一下,由此是不是尽量的把点放到阅卷人面前更好。
3、仔细去查一下对策提出的顺序,很多参考书上都有,比较多,我这里就不多说了,我给你举的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还有比如从宏观到微观等。
4、材料所说的重点,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所占比例最多的应该就是重点,然后还有最紧贴当前国家政策的肯定也是重点,这样一比较,是不是可以看出“补贴不适宜和清洁能源”那个是重点了。而且说实在的石油补贴饱受诟病的一大原因不就是石油不是清洁能源吗,这实质上是在从一个侧面说发展清洁能源的重要性。
5、这点很重要,从楼主的对策可以看出,政策理论水平不是很好,可以仔细看下十七大报告等一类政府公文,看看什么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产业升级,包括哪几方面。总的来说你的政策部分都太笼统了,没有深入下去,建议将第一、第二两部分对策选一个做总论点,然后从中选至少三个方面做分论点形成新的对策部分。申论水平的提高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要日积月累,有一天你会发现仿佛突然开窍般,豁然开朗了,当然这中间你得找对方法,祝楼主公考取得成功。   

 

好的,有时间我会看的,希望你特别标注一下,我不一定能看到,还有我还点评了一篇《小妹09山西党群 请各位使劲狠狠的拍啊》 ,你可以看看,里面的道理是相通的。
至于还有什么别的政策理论需要积累,那太多了,最起码把十七大报告从头到尾好好看看,我说的这种好好看看,最起码应该看出以下几点1、当前政府的职能2、国内事务一共分几个方面3、真正理解科学发展观,不是背过定义那么简单4、和谐社会的内涵5、怎样进行产业结构调整6、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总理最近有一个概括的表述,好好理解理解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怎么回事等等,内容很多,楼主自己慢慢看吧。

 

我总结的申论考好的关键就是“在掌握必要的政策理论,并准备好申论热点的基础上,重点处理好材料”

 

楼主说的是四位一体——政治、经济、文化、社会
但现在最常说的是一体五面——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每一方面有各自包括一些专题,每个专题都有自己的标准表述。
至于怎么准备申论热点,这里可以告诉大家,一个成熟的申论热点备考材料,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热点事件的客观描述

2、专家、学者的评论
3、相关的国家政策、制度安排、法律法规
4、名言警句
5、一两篇范文
  我说的可是每一类热点事件都是要这么一套材料才叫成熟的申论热点备考材料

 

不会考外交,就是国内的时政非敏感问题。

 

单从文章内容上来说,写的不错,但是不知道楼主注意没有,题目叫《从怒江水电开发说开去》,也就说你可以在第一段提一下怒江水电开发的事,然后跳出怒江水电开发这件事,说到整个国内的形势,就是当前改革发展中处理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这才是申论考试的真正立意,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就事论理。而且文章1/3左右的内容来自于材料还可以,但如果这样大面积的照抄原文,分数会很低。就是那1/3来自于材料的内容也不能照抄照搬,可以换一下修饰词,改一下句式,换一种说法等等。不知道我说的楼主同不同意?

 

这是我的评论
评一下6楼的文章,粗略的看了下,问题比较多。
首先,开篇第一段,6楼知不知道写申论文章应站的角度是什么呢,既然是考公务员吗,当然是政府的角度,这就要求答题者做到以下两点——不拍马屁、不愤青,客观辩证地看问题。可是在看您的开头的时候,明显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太愤青了,好像是谁挡了你发展的道路似的,这点是个大忌。
其次,文章的结构很不合理,别的不说,单从字数上看,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而且第二段分的没大有道理,看不出属于分析的那一部分,不应该要。
最后对策部分,请问哪一部分是你对策开始的地方呢,如果是从从第三段开始的话,还勉强可以算作对策提出方式中的先抽象后具体中的抽象部分,即解决问题的理念思路方面,但是下面该写具体怎么办了,就太简单了,文章里的对策3—4条就可以了,但是每条怎么也得写个150字以上,200字左右吧,一句话放在普通的 对策题里都不大合适,更何况这是在写文章。
望6楼再好好看看别人的范文是怎么写的,尤其是解决问题部分,这才是文章的重点,如果你写的策论文的话。

 

看到11楼说他连夜又写了篇发上来,使我再次想起了之前那些认识我,来问我怎么学好申论的人,总是抱怨说做了多少多少套题,但就是一点提高都没有,甚至都想放弃了。
在这里我要提醒大家,不是做的题越多就越好,做题贵在精不贵在多。
除去做专项训练这种情况以外,做题都要找一个专门的时间,像正式考试一样,严格按照2个半小时为限答题,包括最后的一道大题,都要一字不差的写完,如果时间 到了还没有答完,也不要纵容自己写下去,哪怕就差一个字了,也得放着,提前感受一下这种时间到了题还没有答完的痛苦,让自己长个记性,知道考试时做好时间安排的重要性,免得考试了再体会这种痛苦。

 

答完之后不要急于对答案,先放一放,沉淀个2、3天,给自己一个反思的空间。然后这2、3天干什么呢,当然不是就真的放下了。先看看这套题中的材料属于一 体五面中的哪一方面,然后具体到哪一专题,这一专题国家都有了什么样的相关政策规定、制度安排、法律规范,专家学者有什么样相应的阐述,如有不足,及时的将这些内容补充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然后先自己对之前的作答做一个修改,当然这时也可以找别人帮忙,大家集思广益,互相交流思想,有了思想火花的碰撞,学习起来会更有劲头,总之在这2、3三天内要充分运用自主与他助的方法,是这部分相关知识结构更加完善。然后再对照答案,当然最好多找几本参考书,对所有参考书中的答案再做一个比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因为参考书也不过是一个出版社的一己之见,并不是就代表着真理,大家要学会辩证地看,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有答案中提到的要点自己漏掉了,这是怎么办,不是马上否定自己,接受答案,而是要第一时间回到材料中去,如果材料中有,或者通过简单的推论可以得到,或者动用相关的理论素养可以推出,那就证明确实是答案对了,证明答案对了不是目的,目的是看自己漏掉要点是属于哪一种情况,然后做相应的补充。如果所 有的知识都动用上了,也没有找到答案中给出的点,大家就要大胆的否定答案,千万不要为难自己,强迫去接受所谓“标准答案”的思想,因为现在辅导数的水平参差不齐,有太多存在漏洞,相信大家也都有所体会,就像08年最后一道题明明是以“从怒江水电开发说开去为题”,但是很多辅导书给出的答案确是另给出了一个主标题,而把“从怒江水电开发说开去”变成副标题,这个错误是真的不应该犯啊。

 

所以做题的目的,重在查缺补漏,对答案是为了看自己有什么不足,不管是自己做的和答案相同的地方还是不同的地方,是对还是错,都要能说出个为什么来,这才是重点。
基本上照这种方式做题,大家考试前1个月,只要申论做个5套题左右,一套题会比一套题水平有提高,然后大家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去考试了   
别误会,我可不是说考前一个月准备申论就够了,大量的基础工作是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慢慢积累的,正规的做题是考前一个月左右开始就可以了,记住是正规哦。

 

“然而,怒江州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这个转折不好,或许可以改成“然而,拥有如此独特自然人文景观的怒江地区却是.....”“水电开发至少是迄今为止 一条可实现的对怒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途径。”这句话与上文的衔接不好,可以加上“要改变这种现状......”
这是很多人的文章里都会 出去的问题,缺乏过渡,句子与句子之间缺乏联系,显得生硬,申论究其一般性而言,不也是议论文吗,当年上学的时候老师也是教过怎么样才能写好议论文的吧。不要把申论文章想得过于难,过于异化,他和一般议论文的区别不就是1、要参照材料写文章2、要联系国家现有政策,体现理论高度,除此之外他就是普通的议论 文,想到这里是不是可以轻松一些。

 

“首先,水电开发要强调以人为本,统一规划,综合平衡。要按照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效益统筹,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严格慎重地进行可行性研究和开发方案的实施。在动工兴建之前要广泛咨询专家学者意见,借鉴国内外水电开发工程的经验教训,对工程建成后可能出现的泥沙,污水问题有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只有这样 做,才能把水电开发对怒江流域的生态影响降到最低。
    其次,要保证水电开发利益分配的公平,妥善解决移民问题。政府和电厂要做好移民的补偿安置工作,提高经济补偿水平,保证移民能在新的地方安居乐业。企业在开发过程中可以为移民提供就业机会,使老百姓也能能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要避免因开发资源居民致贫的现象。
    再 次,职能部门要加强执法力度,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就出现的生态问题,制定出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在不宜进行水电项目建设的国家自然保护区等需要进行保护的区域内,划定保护河床段和保护流域区,禁止进行水电工程建设和其他经济建设。只有在法律强制力的保护下,才能保证经济 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最后,要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媒体可以通过对有关怒江水电开发项目的争议,进行报道,唤起人们对自然保护的关注,使人们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同等重要,可持续发展才是我国的必由之路。”
四个对策质监缺乏逻辑性,可以看出,27楼在写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好对策要从哪些方面提出,这些方面的逻辑顺序是什么,而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是很乱,也就是思路不清。
其实这个对策大家可以按照事前、事中、事后这种顺序提出。事前就是要做好规划,主要采取的方面是不是应该包括现场调研、专业论证、听取群众的意见等。事中就是要做好整个过程的监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事后就是要做好善后工作,水电开发就是要做好移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此处可以借鉴材料中发达国家的成功 做法。

这种事前、事中、事后的对策提法很好用,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用,尤其是涉及到规划开发方面的问题,大家在学习的时候注意总结。最后结尾部分,过于简短,显得有些虎头蛇尾,不够气势。在这里作者可以总结一下观点,展望一下未来,或者再配一些名言警句,如“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可以使文章更有亮点。

“面对开发怒江水电资源的问题,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支持者认为怒江建水电站能解决老百姓的生活问题,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使电力成为地方新兴的支柱产业,带来社会经济效益。反对者认为会改变怒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破坏丰富珍贵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俗文化,甚至出现移民生活贫困和水库水质污染,泥沙等问题。要解决怒江水电开发的种种环境保护和社会问题,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这一部分写的也不太好,从这可以看出第一大题27楼也不会答得很好,要知道双方争论的焦点不是要不要开发,那是争论的事项,焦点是开发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能否给当地开来社会经济效益。然后各自的理由主要集中三个大方面:经济、社会、环境,还有一个特殊的方面——民族。前面总结完了,后面这句话“要解决怒江水电开发的种种环境保护和社会问题,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的提出,也是要有过度。体现出作者跳出双方的争论,用一个客观公正的态度,提出一个解决之道,那种超然物外,通观大局的感受就自然出来了,这才是一个申论文章写作者应给人的感觉。

 

争议型材料高度的概括有两方面,一是争议的事项,就是双方在就什么事展开争论,二是争论的焦点,即双方各持己见的理由。所以题目中考双方争论的焦点是什么,那就是从双方摆出的理由中找最根本的东西,所以最简单的就是双方争论的焦点是,怒江水电开发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在概括一点就是怒江水电开发究竟能否给当地带来社会经济效益。
其实从材料中这句话“对引起巨大争议的怒江水电工程,2006年水利部门某负责同志表示,完全不开发保持原生态是不可能的,因为事实上怒江已不是原生态河流,但原先提出要充分利用怒江水资源,建设13级水电站,是一种掠夺性的开发。”也可以看出反对方反对的也不是开发这件事本身,而是这种两库十三级的掠夺式开发。
大家在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的读材料,尤其是一些关键性语句,深刻体会其背后的含义,不要看过去就看过去了,要知道能否处理好材料决定了你申论得分的60%。

 

标题一共两种类型——常规型和技巧型
其中常规型又包括——主题词+观点和主题词+意义,如:实现教育公平亟需政府加大政策制定的力度   实现教育公平  构建和谐社会
技巧型包括——熟语式、引言式、比喻式和对仗式,如:环境污染“之釜”亟需制度“抽薪”       此时  此地   此身——谈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          化危为机政府“油门”不放松       教育公平   政策先行
如果是政论文建议使用常规型中的第二类,如果是策论文使用第一类,技巧性标题用好了可以加分,但是这需要一定的功力,大家要慎用。

 

总论点怎么确定,一句话,由材料决定,脱离开材料谈任何东西都没有意义,所以我给大家的指导,请大家辩证地看,真理和谬误只有一步之遥,不要绝对化,要放到语境中仔细品味,所以大家想着问问题的时候也要有的放矢,空洞的一个问题放着,即使我回答了也是空洞的。

 

哦,原来如此,我去年刚考的,不过考的是省级(含副省级)以上,所以根本没注意,市地的是给出题目的,以后贴文章,一定要把材料还有题目要求贴上来,不然根本没法评,都说了材料是判断的最重要标准,脱离开材料申论什么都不是。

 

50楼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最浅层次的,语言规范问题:“这就要求运用科技及政策手段,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提上去。”典型的病句,对策的实施主体缺乏。
“这样长期坚持下去,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乐意种粮。”语言太过口语化。
“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提高离不开科技和政策”标题起的太随意,在你题目的基础上略改为“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亟需政府在政策和科技上双管齐下”
“农民不愿种粮”表达过于绝对,原文是说“农民种粮的意愿在下降”,要尊重原文的意思,为防止出现照抄原文的情况,可以改变句式、词语等,但这都是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前提下进行的。

其次是层次问题:
文章总体上的层次还可以,注意到了主要分三个层次,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方面。
但是提出问题部分明显不够力度,1000—1200字的文章,开头第一段连上标点才写了74个字,从字数上就显得气势不够。
再 就是分析问题部分,与提出问题部分存在同样的问题。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就在于50楼没有紧扣材料,不是说一提到分析问题,就是要分析原因。分析什么,怎么分析是有材料决定的。而这篇材料大面积都是在说粮食问题的重要性,所以在分析问题部分也是要说粮食问题的重要性,而作者放着现成的材料不用,却偏要去分析 原因,自身储备又不足,自然就无话可说。
解决问题部分,太肤浅,没有深入下去建议再仔细看一下材料,并搜寻一下相关方面的报道、评论,补充一下知识。

最后再次强调一下申论考试中处理好材料的重要性:
从这段时间中给大家评文章,我发现大家普遍都存在不会用材料的问题,要么是完全纠结于材料中,不会引申论述,达不到一定的高度;要么完全脱离开材料,自说自话。
再次说一下在最后一篇大作文中,总论点和分论点全部来源于材料,大约1/3的内容来源于材料,剩下2/3的部分是要动用相关政策理论和储备材料的。
读材料一定要读全,不要漏掉重要信息——9月30日,总书记同志前往安徽考察。在滁洲市凤阳县小岗村,他说:“我要明确告诉乡亲们,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要副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这一段提到了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及“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 承包经营权”,这就属于政策中的一种,所以这篇文章要写的观点在明确一点,完全可以仅从政策角度入手,因为仅政策部分就可以提出三条对策。

 

别扯了,楼主你是想考飞镖手吗
申论写作时间不够,根本就不是写字快慢的问题,我写字就够慢的了,以前上学写作业总是比别人写得慢,但我去年考试仍然提前25分钟答完题。想答完题,首先得在读材料商下功夫,国考通篇材料8000字,不是平均用力的,数字性的材料跳读,只看段首和段尾;案例型的材料抓重点,搞清楚主人公、处境、做法、结果、推论就行了,这叫快读;只有理论性的材料,如领导讲话、专家学者评说、政府报告什么的才需要精读,按照这种方法,不但读得快,还读得准, 根本不存在写字慢就答不完题的问题。

 

要相信自己  申论的真正高分获得者都是经过自己的实践 慢慢形成的  
你要记住申论考的是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能力一切免谈一定要避免空泛

 

标点占一个格,计算字数时标点也算。小作文分不分段由字数决定。

 

(说明:以下是申论交流大姐留言的一个名言警句贴,看看也有好处,这个帖子的存在有点“两个凡是”的嫌疑,不过看看没有坏处,说不定常识会考,^_^)

名言警句精选

一、居官为政之要
1、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 (孔子)释:作为领导者,是民众的表率。表率作用好,任何事情 也会好起来。
2、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汉.贾谊)释:身居大臣位置的人,应该把使民众的富裕和欢乐当作自己的责任,把民众的贫穷和苦难当成自己的罪过。
3、大者不能,小者不为,是弃国捐身之道也。 (荀子)释:大事不能做,小事又不去做,这是败坏国家和毁灭个人的道路。
4、乃知国家事,成败固人心。 (宋.王禹戎)释:要知道国家的事情,成败都在于人心的背向。
5、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宋.范仲淹 )释:政令畅通,人民团结和睦,各种困难就都克服。
6、位在十人之上者,必处十人之下;位在百人之上者,必处百人之下;位在天下人之上者,必处天下人之下。(清.唐甄)
释:所处的职位在十人之上的人,必须把自己放在十人之下,职位在百人之上,必须把自己放在百人之下,职位在天下人之上的人,必须把自己放在天下人之下。
7、水浊无掉尾之鱼,土确无葳蕤之木,政烦无逸乐之民。( 北齐 . 刘昼 )
释:水浑浊了就没有再往回游的鱼儿,土地瘠薄了就生长不出枝叶茂盛的树木,政令烦乱了就不会有安逸快乐的民众。
8、为上能自爱,群属必畏钳。 (清.康熙)

释:作为上级的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他的所有部属就必然服从他的管理,执行他的指令。
9、尊贤使能,信忠纳谏,所以为安也! (汉.王符)
释:尊重贤良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相信忠诚的人,听得进别人的不同意见,这样才能保持安定。
10、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宋.王安石)
释:自古以来,领导、驱使民众在于有信用和诚恳,要把所说的话看为比百金份量还重。
11、无多事、无废事、庶几无事;不徇情、不矫情、乃能得情。 (清.程祖洛)
释:不做多余的事,不怡误松懈该做的事,方能太平无事;不徇私情,不搞矫作虚伪的人情,才能得到真正的感情。
12、吴王事事堪误国,未必西施赛六宫 。 (唐.陆龟蒙)
释:吴王夫差做的每件事都足以丢弃国家,并不只因为西施胜过六宫嫔妃所造成灭亡的。
13、不信而任事,则事反;不仁而御众,则众殃。(宋.李觏)
释:叫你不信任的人去办你想办的事,就会使事情办坏;自己不仁义的人去领导群众,群众就会遭殃。
14、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列子.说符》)释:能够抓住时机、利用时机的就能昌盛;失去时机的就会衰亡。
15、明主好要,暗主好详。 (荀子) 释:聪明的人爱好抓要害,简明扼要;昏暗的人爱好详尽罗索。
16、谄谀在侧,善议阻塞,则国危矣。 (墨子)

释:阿谀奉承的人围在身边,善良的意见建议受到阻塞,这样国家就危险了。
17、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 (汉.王符)
释:皇上之所以圣明,是因为能够多方面听取意见;皇上之所以昏暗,是因为偏信个别人的说法。
18、貌言华也,圣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汉.司马迁)
释:华丽的语言是虚伪表面的,实在语言是高尚神圣的,能当药治病的语言是苦涩的,使人得病的言语是奉承、甜蜜的。
19、计疑无定事,事疑无成功。(三国.诸葛亮)
释:思考问题犹豫不决,怀疑这怀疑那就不能决定事;做事时疑疑惑惑就不能把事情办成功。
20、明主者务闻其过,不务闻其善。 (《战国策》)

释:明白的领导愿意听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不愿意听别人吹捧他、讲他的成绩。
21、怒不犯无罪之人,喜不从可戮之士。 (三国.诸葛亮)
释:生气发怒的时候也不去侵犯没有罪过的人,高兴喜欢的时候也不迁就顺从那些该杀的人。
22、驽马驰,骏马悲;驽马肥,骏骨朽。 (清.梁佩兰)

释:骑着劣马跑时,骏马就会悲伤;把劣马养肥了,就使骏马的骨朽了。
23、有功于国家,即千金之赏,通侯之印,亦不宜吝;无功于国家,虽颦笑之微、敝绔之贱,亦勿轻予。(明.张君正)

释:对于国家有功的人,就是对他们奖赏千金,封赠提拔,也不应吝惜;没有功劳的人,对他们就是笑一笑这样的小表示、一件破旧的裤子,也不要轻以给予。
24、治道之要有三:曰立志、责任、求贤。 (宋•杨时)
释:治理政事的要害有三方面,就是要树立志气、积极负责任、请求贤人相助。
25、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宋.吕祖谦)
释:当官的办法有三件事要特别注意:一是清廉、二是谨慎、三是勤政。
26、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宋.林逋)
释:个人不把钱财看得太重就可以凝聚人,对自己要求严格就能使人们信服,宽宏大量就可以得到人,能以身作则就可以率领人。
27、纸上得来终非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陆游)
释:单单从纸面上了解得到的东西总归是浅薄的,必须知道有些事要亲身参与、亲临实际。
28、能探风雅无穷意,始是乾坤绝妙词。 (明.方孝儒)
释:能够探讨出《诗经》的无穷含义,才会明白风雅颂是世间的好词。
29、只手遮天曾几时,万人有口终须说。 (明.瞿式耜)
释:想个人一手遮天曾经几时有长久的呢?人们都有口总会要说话的。
30、乱条犹未复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能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 (宋.曾巩)
释:凌乱的柳条还未完全变成青黄色,借着东风的势就狂舞起来,把它的飞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二、热爱、报效祖国
1、一片丹心图报国,千秋青史胜封爵。 (清•陈璧)
释:一片赤胆忠心为了报效国家,能留下爱国报国的业绩名声胜过被封什么官爵。
2、丈夫所志在经国,期使四海皆衽席。 (明•海瑞)

释:大丈夫所应有的志向是经理好国家,能够使天下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3、愿得此躯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唐•戴叔伦)释:愿把自己的身体长期报效祖国,何必非活着回玉门关内来。
4、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三国•曹植)释:闲居着不是我的心志,我愿心甘情愿地去解除国家的困难。
5、名编壮士藉,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
释:名字编入了登记壮士的名册,就不能心中想着个人的私事。献身于国家为国排忧解难,把死看为象归来一样。
6、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宋•欧阳修)释:被封赠高官并不是我的意思,我只愿意使天下太平。
7、一官试易了,报国何时毕? (宋•欧阳修)
释:一任官职很容易过去,但报效祖国永远不能完毕。
8、离家自是寻常事,报国惭无尺寸功。 (明•于谦)
释:离开家乡去为国尽力是寻常的事情,惭愧的是为国没立下什么功劳。
9、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释:假如对国家有利,我可以把生命交付出来,哪能因为有祸就逃避、有福就去迎受呢。
10、金甄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秋谨)
释:祖国被帝国主义侵占了台湾、辽东半岛,这总要收回来,为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去牺牲,又岂敢爱惜自己的生命。
11、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清•顾炎武)释:国的兴盛与衰亡,每一个人都有责任。
12、已拼薄命付危疆,死生关头岂待商。 (明•瞿式耜)
释:自请留守桂林时已决心牺牲,在以身殉国这样的重大关节上是毫无犹豫,不用商量的。
13、未收皇家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唐•令狐楚)释:没有收复被吐番占领的黄河和湟水等地,不打算考虑回故乡。
14、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 (宋•谢枋得)
释:因为民族的大义高于一切,为其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忠君爱国的礼节重于其他,才知道自己为国牺牲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15、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宋•岳飞)
释:为了收复被侵占的国土,要决心饿了食侵略者的肉,渴了喝侵略者的血。待我们从头把国土收复回来,再去朝见皇上。
16、却思猛士卫神宇,安得长年在乡土。 (元•萨都刺)
释:想到祖国的疆土需要猛士来保卫,我哪能长年呆在自己的家乡呢?
17、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唐•韩愈)

释:本想为国家清除有弊病的事情,怎么肯因为年老体衰而顾惜自己的晚年呢?
18、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 (明•张家玉)
释:大丈夫为国战死在疆场上,用马革裹尸,这是英雄事,纵然就是死了也能使史册上留下好名声。
19、不为爱亲危其社稷,故曰社稷戚于亲。 (管仲)释:不为了自己所爱的亲人而危害国家,所以说国家比亲人还要亲近。
20、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戎轮台。 (宋•陆游)释:僵卧在孤村自己并不觉得悲伤,还想着为国家去保卫边地要塞。
21、中华,中华,我所至爱,为国捐驱,死而不愧。 (清.徐骧)
释:中华呀中华,我是最热爱的,为了国家牺牲自己,死了也是值得的。
22、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明•戚继光)
释:孤立无援地在海上战斗了十年,多么希望朝庭的支持。自己和将士们保卫祖国的一片心血,象洒向千峰的浓霜一般,把峰上的秋叶都染红了。
23、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明•杨继盛)
释:自己虽然死了,但浩气仍留在天地之间,赤胆忠心可照千古;活着时没能为国尽力,留下忠心也要报效国家。
24、九州难画华夷限,万死思回天地心。 (清•丘逢甲)
释:帝国主义不断侵占我国土,很难划分华夷的界限;自己为了拯救祖国的危亡,准备万死不辞。
25、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南朝 .鲍照)
释:有危机的时候可以看出大臣们的气节,世乱的时候可以看出谁是忠良。(你看)前方的将士为了报效国家,不怕为国牺牲。
26、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唐•陈子昂)
释:感到边关多事之时自己思念要报效祖国,拔出宝剑离开乡里去从军保国。
27、一饭感恩无地报,此心许国已天知。 (宋•李伸之)
释:你请我吃饭喝酒示恩都没有用,因为我以身许国之心苍天已经早就知道了。
28、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宋•辛弃疾)
释:只要能完成恢复中原的大业,名垂于世,头生白发又有何妨。
29、愿播热血高万丈,雨飞不住注神州。 (近代•宁调元)
释:自己愿以冲天的热血,来实现建立新的共和国的志向。
30、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宋•陆游)
释:死了后一切事都成了空的,但我悲伤的是没见到祖国统一。等到宋朝的军队收复中原的时候,别忘了在祭奠时告诉我。

 

都重要,只是大作文能将大家的不足暴露得更明显,所以更容易引起大家的重视,其实,哪有不重要,在国考中0.5分都能决定成败。

 

申论考到最后考的是大家的理论素养,这不是会点技巧就能掌握起来的,是需要日积月累才成的。

 

我觉得学习是无止境的,而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交流。不能因为进了公务员这个门了,就就此放松得过且过了,要继续努力,不懈奋斗,因为进了一个门只是第一步,真正的修行才刚刚开始。通过给别人评申论可以重新的理清自己的思路,不是为了再考什么公务员,或者也可以不是为了将来的竞争上岗,就为了提高自己, 就为了开阔视野,就为了活得精彩,也要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希望有更多的考上的人都能回来,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彼此的心得,真的很好。

 

1、40分钟是看材料时间的最高上限,再多就没时间写答案了,所以应该练习着少于这个时间就把材料看完、看透。
2、考试碰到类似于公文写作的一般也不要求格式,重点还在于内容,所以平时公文中的哪些时间、发文机关等都可以省略。
3、我的字也一般,没什么好办法。

 

应该是会有提高的,有时申论就是那么一层窗户纸,点破了就阳光明媚,点不破就阴云密布,但是很多时候靠自己很难点破这层窗户纸,或者点破也需要一些时日,不过有一种说法说是6年一轮回,说是一个人如果坚持考公务员,最长6年肯定能考上,不过谁闲着没事干考6年呢,再说很多时候年龄也不允许啊。所以必要的时 候还是需要别人帮助的,别的不说,就说是在裸考的人也会买本参考书吧,看参考书不也是在寻求别人的帮助吗。

 

选择错一次辅导班就把全天下的辅导班都一棒子打死,可不好哦,想当初我也是选错两次辅导班才有今天的收获的。虽说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也得有人领进不是。

 

看新华网、人民网和南方周末评论那

我是不建议大家做什么模拟题的,真题都是经过很多专家学者反复论证,又经过试做,确认没什么问题之后才投入考试的。而那些模拟题就要简单得多,所以大家如果不想被误导,还是联系真题吧,反正真题那么多。

 

看你的问题了,策论文一半的内容要用来写对策,也就是1200字的文章得有600字是对策,政论文,对策就可有可无了,有也是占很少的篇幅,大篇幅的都是在分析,提宏观上的思路、理念。

 

材料里的就可以用,但是在写大作文时,要注意有些材料里给的对策太具体了,你要把它转化为抽象、宏观一点的。

 

我买的辅导书可多了,有铁道部的,华图的,行政学院的,还有中公的,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中公的。

只要肯努力什么时候都不晚,就算今年的国考来不及,不是还有明年的国考,或者你们浙江的省考吗,再说只要学习了,知识就是自己的,你像我现在,虽然考上了,每天还在坚持不辍的学习,以保持对公考的这种高度敏感度,就是不为了辅导别人,也可以对自己的工作,乃至平时思考问题的深度有一定的帮助。

 

昨天看到有人说申论这边的人太少,大家都去行测那边了,因为从来没有去行测那边的专题看过,所以不知道行情。这一去看,可不得了,昨天晚上申论这边才600多人,而行侧已经达到2000多人了,是申论这边的三倍还多。
不 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每年的公考行测都有最低分数限制,而申论没有。那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行测更像是一种智商测验(做过智商测验的人都知道,很多题都和行测中的数学以及图形推理题类似),所以顶最低分数线是认为低于这个分数线的人智商达不到公务员的要求。当然也不是说低于50或者55得人智商就真的有 问题,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讲,行测只要做到知己知彼过最低分数线肯定没问题。知己就是指应该知道自己的知识结构,知道自己思维方面什么是优势,什么是劣势,就像有的人天生就对数字特别敏感,听一遍就可以记住别人的电话号码;而有的人逻辑思维很强,像中国的断案大师狄仁杰,我相信他没学过什么逻辑,但是他断案 利用的思维就是逻辑推断;有的人就是阅读理解能力强,阅读理解题读完题就知道选什么答案,也不一定能讲出什么道理,但就是知道选什么答案,这就叫语感。这些都是天生或者是后天长期养成的思维习惯,想改不是一年、两年甚至一辈子能实现的。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知道自己的强项在哪,考试的时候先做自己的强项题, 把能得到得分都收归囊中。然后就是知彼,知彼就是要知道行测体的结构,每类题的分数设置,做题时限要求。昨晚自己强项得题就要去做分数高的题,因为行测题的分数不是平均的,像资料分析、阅读理解、逻辑判断分数高,常识题和计算题分数低。
知己知彼之后就要做练习,做练习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自己的做题速 度,让自己的思维活跃时间与考试时间切合起来,因为大家都知道我们思维高度集中的时间超不过45分钟,这也是为什么学校的课时设置为45分钟的原因,我们 所要做的就是要锻炼将我们的思维高度集中时间达到120分钟,与考试时间吻合。

 

真正能反映一个人符不符合公务员标准是由申论体现的,这一点大家可以从申论考试设置的初衷看出。
申论考试设置的初衷就是要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的流 程,公务员日常工作就是要当好群众的传达员,当好领导的参谋员,要实现这种目的,经常要做的就是去调研。调研的时候我们短时间内会面对大量的材料,那岂止是8000字的材料啊,很多时候8万字都没准,这么多的材料你不可能都放到领导面前,让领导自己看,如果这样要你干吗。你要做的工作就是对这些材料进行概括,看看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有什么影响,是有什么原因造成的,如果已经有好的经验做法,好的经验做法是什么,总结一下,最后提出你的意见建议给 领导参考,然后领导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根据你的汇报材料做出决策部署。
所以申论真的很重要,他不只关系到我们能否考上公务员,进入公务员这个队伍,更关系到我们能在这项事业中走多远,有多么大的发展。
如 此重要的申论却没有得到大家的足够重视,真的很让人痛心。从我自己的心路历程来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点:一是真的对申论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重视,觉得不过就是处理材料而已,提前准备浪费时间,等到考试的时候照抄材料不就行了,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写的材料一看就是大篇幅的照抄材料的原因。二 是很多人已经认识到申论的重要性了,但是觉得申论涉及面太广,准备起来不好下手,分数也不是那么好提高,似乎不如行测来的立竿见影,于是时间精力的天平自然就偏向了行测。三就是也知道申论的重要性,也确实努力过了,但是学习不得法,准备了一大通毫不见起色,最后奋斗的心也死了,索性放弃申论转投行测,能抓 到点什么就抓到点什么吧。
希望我的帖子能让大家真正认识到申论的重要性,并找到信心,在公考乃至今后的工作道路中走得更远。
     

接上面《小妹09山西党群 请各位使劲狠狠的拍啊》的评论,回答一位叫沁水公主的童鞋问阳关三叠是不是就是要打感情牌的提问。第一段采用 阳关三叠式开头,当然不是打感情牌,是要实事求是,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对材料所反映的问题做一个概括就算有所发挥,也是在如实地反映材料的主观,而不是答题人的主观,这是有本质区别的。答题人的主观可以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但是材料的主观是就材料作出的推论,虽然材料没有明白说,但是明眼人都知道是在说什么。以上的说法仅限于第一段提出问题部分,不包括分析问题以及提出对策部分,因为提出问题部分更相当于是材料通篇反映问题的一种高度概括,而概括题的答题要点就是要100%忠于原文,如实反映材料的客观以及主观。

是不是就是那种先谈好的方面的,然后话题一转说同时引发的问题,这种形式的开头?就申论考试而言是这样,因为申论考试特点之一就是消极性,即要考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如果是一般的文章也可以倒过来,都叫阳关三叠式

 

对你的问题做一下回答:先普及一下法律知识我国的法律层级分为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各自的效力如下:
(1)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2)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3)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4)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
(5)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6)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
(7)地方性法规、规章之间不一致时,由有关机关依照下列规定的权限作出裁决:
  (一)同一机关制定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时,由制定机关裁决;
  (二)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应当决定在该地方适用地方性法规的规定;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三)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由国务院裁决。
  根据授权制定的法规与法律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现在但就地方性法规说明一下:

地方性法规,即地方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其效力不能及于全国,而只能在地方区域内发生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在当代中国,地方性法规是一种数量最大的法律渊源,包括一般地方性法规与特殊地方性法规。

所谓一般地方性法规,即指由各省、直辖市以及省政府所在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它们不得同宪法、法律相抵触。
  《宪法》第100条规定:"省、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它们的常务委员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地方性法规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并不得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规范性文件,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宪 法》第116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或者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备案。"
  地方性法规大部分称作条例,有的为法律在地方的实施细则,部分为具有法规属性的文件,如决议、决定等。地方性法规是除宪法、法律、国务院行政规章外在地方具有最高法律属性和国家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由此可见省会城市还有较大的市的人大都有立法权,可制定适用于本地区的地方性法规,所以中公的答案没有问题,他说的就是制定地方性法规,这点你不用有疑惑。
由于你考的是省考,所以题目再提到在某个市的范围内就法律法规提对策时候,只要没有特别规定完全可以默认为是这种立法权的市,放心大胆地去提这方面的对策,千万不可像华图这样对材料中已经明显提到的问题视而不见,避重就轻的去提一些无关紧要的对策,要知道在解决问题方面最根本的就是制定规章制度、完善法律法规,如果材料有暗示这方面问题的话。

 

最初国考确实是按照概括题、分析题、对策题、大作文这种思路来出题的,但是因为公务员在工作中处理问题也不是这么绝对的,就像我们写统计分析,在概括总体情况的基础上,还要指出这段时间运行的主要特点,这实质上带点现状分析的色彩,然后再做特点阐述的时候还会在分析一下原因,或者是如果又不好的趋势还要说 一下危害。公考为了适应这种形势,大家可以看到这几年的题型是不断变化着的,越来越出现融合化的特点,几乎不再有一道题只考一种能力的情况了。如这两年异军突起的答复题实质上就是概括题和对策的融合,并更加倾向于对策题。然后解释某种心态、某句话的意思则是概括题和分析特的融合。
题型的演变对考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大家在能力的具备上更全面,以前或者还可以概括能力强在第一道概括题上的高分,但是现在几乎每道题都要求考生运用两种以上的的能力。所以考生想要在公考中最终胜出,一定要多做练习,不断积累,全面提高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

 

我的答案:    发展海洋经济需开发保护并重    
        我国海洋经济总产值已3万亿元,占GDP总量9.87%。海洋经济的发展壮大有利于国计民生,有利于稳定能源供需,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但是在海洋经济发展 的同时,过度无序开发、只顾经济效益无视环境污染的盲目行为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损害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违背了建设生态文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海洋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经济健康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现实和长远意义,必须坚持开发保护并重。
        推 进海洋资源开发、加大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是我国现实国情的要求,也是我们开展经济建设取得的宝贵经验与教训。一方面,资源需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海洋资源开发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海洋资源总储量很大,但是庞大人口基数、海洋资源人均指标十分落后的现实国情不能忽视,推 进海洋资源开发对于保障我国能源资源需求供给,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影响深远。另一方面,开发绝不意味着破坏,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改革开发三十年经济大发展的同时,资源高消耗、高投入、环境破坏的恶果令人触目惊心。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盲目发展令我们得不偿失,必须加以摒弃。当前,我国部分重点 海域生态坏境已经面临污染加剧,治理难度加大等严峻形势,加大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之需。
        保护是开发的前提,开发能够更好促进保护,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保障,这也是科学发展的应有之意。因此,发展海洋经济必须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要求,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科 学开发海洋资源,确立高科技产业的主体地位。制定完善海洋开发法律法规,建立科学开发管理制度;完善海洋产业发展规划,引导技术、资本、人才等转向海洋高新产业;提高海洋产业准入标准,确保海洋资源开发中高科技产业的主导地位,改造传统海洋产业,引进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企业,严格限制两高一 低产业进入;整合现有海洋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杜绝资源浪费和无序开发现象。
      严格保护海洋生态,建立防治结合的环境生态保障体系。制 定完善重点海域环保总体规划,建立重点海域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系统;完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实施面源点源制防联动,加大海洋综合调查力度,建立落实环境污染应急响应机制,严格执行环境污染处罚措施;发展民间环保组织,壮大基层环保力量。
      开发与保护犹如海洋经济之车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海洋经济的快速前行关键在于开发与保护的均衡。只有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才能避免在海洋经发展中出现舍本取末,竭泽而渔的现象,才能实现海洋经济的科学发展。

 

总的来说,写的不错。
因为是最新一次的国考,最有参考价值,我评的细一些,先从细节上来:
“但是在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应改为“.....的过程中” ,“违背了建设生态文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要动不动就提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最近的立意要高应该是“违背了建设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要求,不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推进海洋资源开发、加大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是我国现实国情的要求,也是我们开展经济建设取得的宝贵经验与教训。”表述不到位,没有直指中心论点开发与保护并重,还是把开发与保护割裂开了。应改为“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海洋资源的科学有序开发,这既是我们从长期的经济建设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教训,更是由我国的现实国情决定的。”
“资源需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应改为“资源开发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就像这种类似的错误,楼上一定要注意,单个看来可能无伤大雅,但是多了就会影响到阅卷人对你的整体印象,后面还有,我就不一一给你指出了。

细节就说这些,再从材料的利用上来说,存在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你文章中的这句话“我国海洋资源总储量很大,但是庞大人口基数、海洋资源人均指标十分落后的现实国情不能忽视,推进海洋资源开发对于保障我国能源资源需求供给,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影响深远。”应该是从材料1的内容得出,但是请注意材料中的这句话“国家海洋局某负责通知指出,要看到我国海洋资源这些数字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规模来说是非常有限的。”是为了引出“我们要加大海洋资源 保护力度”,而你的运用成了开发的理由,显然是错会了材料的原意。
读材料的时候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记得从小学上语文课的时候,老师就教过我们怎么读文章,怎么领会文章中某句话的意思,最常用的一个方法就是从上下文的意思看,断章取义就是因为将某句话从文章中单独拿出来做引申,而割裂了他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
你 看这段“国家海洋局某负责通知指出,要看到我国海洋资源这些数字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规模来说是非常有限的。他说,衡量一个国家的海洋资源优势通常有三个指标:第一个指标是人均管辖海域面积。从这个指标上来看,我国在世界的排名大概是120名左右;第二个指标是海陆面积比。我国这个比值是0.31︰1,世 界排名大概100多一点;还有一个指标是海岸线长度和国土面积比。这个比值我国在世界的排名90多位。”很显然是在材料1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上面 是说我国海洋资源丰富,下面就在说“随着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开发力度加大,渤海的污染日益加剧。”资源丰富肯定就是要开发的,污染严重不就是要保 护,而这段的起下作用更侧重一些,因此是在讲保护的原因。

 

然后是文章的总体架构,总的来说还是符合申论文章的结构要求的,但是有一个问题:
仔细的看了下题目的要求,确实没有说要写对策,因此写成证论文也 是可以的。但是从你这篇文章来说,如果是策论文,很显然对策部分占得比重太小,不符合策论文的要求;如果是政论文,那么前面部分还可以,这两部分“科学开发海洋资源,确立高科技产业的主体地位。制定完善海洋开发法律法规,建立科学开发管理制度;完善海洋产业发展规划,引导技术、资本、人才等转向海洋高新产 业;提高海洋产业准入标准,确保海洋资源开发中高科技产业的主导地位,改造传统海洋产业,引进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企业,严格限制两高一低产业进入;整合现有海洋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杜绝资源浪费和无序开发现象。
      严格保护海洋生态,建立防治结合的环境生态保障体系。制定完 善重点海域环保总体规划,建立重点海域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系统;完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实施面源点源制防联动,加大海洋综合调查力度,建立落实环境污染应急响应机制,严格执行环境污染处罚措施;发展民间环保组织,壮大基层环保力量。”写的有点过于散,基本上是对材料的简单概括,没有进行有效整合,提到一定高度,政论文的要求就是要写的有深度,很显然这两段与深度的要求相去甚远。

 

最后从论证上来讲,过于平实,不够丰富,所有的话语都是简单的诉说,清一色的陈述句,没有起伏。论证手法上也没有综合采用例证、对比等手法,材料中给了那么多例子,尤其是材料3、4、5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将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的重要性,结合得好了带来什么效果,割裂开有什么样的后果,这既可以通过例证的手法在文章中体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对比的手法加以论述。
对议论文来说,论点是灵魂,论据是血肉,论证是骨架,缺一不可,写文章和女娲造人有异曲同工之妙,没有灵魂的人是行尸走肉,没有血肉的人那也太吓人了,没有骨架的人那就是一滩肉,扶不起来。

 

刚才去别人的帖子里跟了些回帖,挣才智币,到时好用才智币换诚信度,真麻烦。对了,刚看新闻,说出了本新书叫《温文尔雅》,总结了这么多年总理总理公开讲话引用的诗词,并有解释,应该不错,我就打算去买本,也给你们推荐下吧。真的想像温总理一样那么有文化底蕴,能将古诗词歌赋与现代精神完美结合,终于有了这样一本书,一定要买来好好看看。   

 

我先点评一下那个国考的,别的等有时间了再看看,现在才发现每天的时间真的不够用,别的不说,就是这做家务,就真是没个头,O(∩_∩)O哈哈哈~
还 有,我不是什么辅导机构的,我单干,自己开辅导班——博采众家所长,同时融合我自己这么多年的学习心得。虽然05年我就考上山东省公务员了,可从来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现在又考上国家公务员,但我仍然会继续研究下去,为了能在工作中有更大的发展,因为在单位中吃香的还是那些笔杆子,我当然也希望成为个笔杆子。 希望大家都能考上公务员,并都能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前边已经有一个人写过08年国考的题了,建议你仔细看看那个人写的,还有我的评论,你文章的问题太多了,我就给你点几点:
一、仔细看看题目,叫从怒江水电开发说开去,也就是说要由怒江水电开发做一个引子,在提出问题中提一下,真正的重点在说开去,说一下怒江水电开发深层的问题,也就是当前存在于很多领域的,如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问题。
二、你想第一段提出问题,第二段做原因分析,但是你这两段根本就没法分开,你从那分开,就是给人一种话没有说完的感觉,注意段落的分开部分一定是一个问题已经阐述完毕的地方。
三、 对策部分,先不说你这是在就事论事,没有提到理论高度,也就是没有说开去,就当是个小对策,也是有很大问题的。你的对策没有中心论点,从哪一个方面解决问题,是从制度角度,还是政策,还是别的什么,没有中心论点就会显得文章散、乱,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给你个提示,从制度角度,可以从事前的规划审批制度,到事中的监督管理制度,事后的问题处理机制,此处可以借鉴美国田纳西流域的成功经验。在项目开发中都是要遵循这些思想,体制和机制都属于制度层面。
四、文笔还需提高,很多话不够规范,望以后多做练习。

 

只要是有字数要求的都要严格按照字数要求答题,例如:1、不超过300个字,就是要270字—300字;2、约300字,就是要270字—330字;不少于300字,就是要300字—330字;4、1000——1200字,这个范围内都可以。

 

其实我本人就不大喜欢把节约提到一个很高的高度,虽然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但我始终坚信开源重于节流,遇到问题大家都应该努力去找治本之策,但节约肯定不是治本之策。

不知道楼上的童鞋知不知道在看材料的时候什么人的话绝对要重视, 那就是领导人的表态,而领导人中当属胡主席为最高层级,政府这一层级那就数温总理了,容不得半点质疑,请看材料的中的这段文字:“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供要“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 革”。”看到没有,这一段文字就已经把调子定下来了,要进行水价改革,但这种改革绝不是为了照顾垄断企业的利益,更不是推卸政府的责任,水价一升了之,是要兼顾各方利益,同时注意到水这种资源的双重性——市场化’与‘公益性’。具体怎么办,材料中已经给出,可以从这些点入手:1、“而且目前我国城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也只有50.6%,远低于发达国家的90%以上的水平。”这就是为什么国家在08年经济危机时,出台的四万亿投资计划中专门有一部分用来支持 节能减排,很多企业当时都在上“中水回用”,回去查一下中水回用什么意思,这主要就是在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2、“无锡长期沿袭着“两头在外“和承 接国内外制造业转移的发展模式,生产过程中引进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和出口相当多的是耗能高污染高的产品,在产生利润的同时也产生了污染,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承接了污染。”产业结构调整是从长远来说改变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的治本之策。3、“他还表示,中国已经有了完备的保护水资源的法规和政策,“问题在于,政策是不错的,可是实施这个政策很困难。””看到这句话我想起来古人的一句话“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理解一下。4、“他认为,导致目前 水资源浪费相当严重,水污染也得不到有效治理的主要原因是水价构成不合理,水价偏低,没有反应出水资源稀缺程度和水环境治理成本。”水价要改的原因。“在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的沈大军博士看来,对我国的绝大多数家庭来说,水的使用是一个刚性需求,仅靠提高水价一项措施来推动节约用水,节约空间不大。”但绝不是一提了之,看今年的电价改革实行的是阶梯式电价,借鉴一下。“水资源是公共资源,水价不能完全与成本挂钩,一部分应由财政补贴,调整的幅度不宜过大,应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提价要照顾到各方的利益,同样是阶梯式电价改革的原因。然后就是可以借鉴一下法国的经验。
总之材料绝不是白给的,这是你答题的依据,你的论点完全由材料决定,绝不可以随意发挥,跑题基本上就等于失败。

才发现一个问题,怎么没有练习山东省申论的,在省考中能和国考在难度上抗衡的就要数山东省考了,大家如果想这次考国考建议联系下近几年的山东省考,其次可以考虑下浙江、北京、上海的,别的和国考比起来偏简单了,如果是为国考做准备就没有练习的必要的了,本来时间就不多了。

 

考试要求的公文格式和我们平时写公文不一样,相对要简单得多,你看看很多参考书都给出来了,考试中会常用到的几种公文格式,其实很多考试都是不要求格式的,你大可不必在这上面花费过多的时间,大体上了解一下就可以了,关键还是内容,要知道阅卷还是要看要点的。

 

找我    我有这么出名吗,今天下午单位组织体验帆船,回程的时候还看见拍电视的,本来想冲上去看清楚是谁的,不过那架势,没等我冲上去就被n个人拦下来了,其实我 不是追星,我是想看看是哪位仁兄在这么冷的海边穿件短袖T恤还谈笑风生,当演员也真是不易啊。所以说这个世界没有简单的事,如果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已经算是幸运的了,大考临近,各位应该充满信心,加倍努力,切不可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加油啊

 

抄材料不是不可以,但是抄也要水平高些吗,变变句式,变个词性,肯定句换个双重否定的说法,或者用疑问句形式表达出来,再来个自问自答,其实材料中有些话真是不错,我有时也忍不住要抄一下,但是抄也是要照着葫芦画个瓢不是,可不能一点不变,这样阅卷人会认为你严重藐视他的智商,至少是眼力。
你这样不会提高的,只会把自己逼疯,做题的目的是为了查缺补漏,不是为了看谁做得多,你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做新题了,哪还有时间总结自己的不足,并有所提高。

 

其实还是建议大家有需要的话,还是应该去参加个辅导班,有些钱还是必须花的,我当初为了准备国家公务员考试,也是花了不少钱的,买了那么多书,很多书就只是看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尤其是那种真题书,就为了其中的一两套题都会买一本,然后也参加了几次辅导班,包括05年考省公务员,一共参加过三次笔试辅导班,虽然前两次现在想起来,钱是打了水漂了,但最后一次还是很有帮助的,让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这里我就不说是哪家了,免得又有人说我是哪家辅导机构的。
至于怎么选择辅导班,这里可以告诉大家我的经验,首先大家可以看这家辅导机构的书,除了出版社的水平以外,还要看对不对自己的口味,然后就是咨询,看着加辅导机构给不给学员提供材料,我是指那种与授课内容同步的材料,大家都上过学,不知道有没有这种感受,如果哪天没带书去听课,那种效果是大打折扣的,同样如果辅导机构上课的时候学员手中没有材料,那听起来也是很费劲的。再就是看看他们的热点是如何给大家讲的,如果只是说近三年都有些什么热点,然后如流水账般的给大家一讲,那就算了,是要选择哪种进行了总结归纳,按照一体五面,然后每一面再按照专题给大家讲出来的,符合以上三点的大家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选择听课了,基本上不会后悔的。
很多时候有付出才有回报,我原来的同事、朋友中也有很多要考国家公务员,总之想有更好发展的,但是就是缺乏持之以恒的决心,快要考试了才去磨枪,别的时候就得过且过,买本书都不舍得花钱,更别提去报什么辅导班了,怎么可能成功,天上是不可能掉馅饼的,掉也是掉铁饼。

 

给大家推荐一篇不错的人民时评,看看人家是怎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我看了是深有感触。

 

 

 

遏制商业诽谤靠什么
据报道,有关伊利“QQ星儿童奶”遭遇网上恶意攻击一事,日前经内蒙古呼和浩特公安机关侦查,系一起有预谋的商业诽谤案。案件已基本告破,4名犯罪嫌疑人已被批准逮捕。该案虽然还未完全真相大白,但这起利用网络恶意诽谤竞争对手的事件已经大体明了。
    尽管蒙牛方面一再强调,这起恶意攻击案件只是个别员工伙同公关公司人员所为,同时表示伊利以前也对蒙牛有过类似行为,但无论怎样,这足以引起我们对商业伦理的深刻反思。
    “富 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诚实守信、见利思义、公平竞争一直是我国传统商业伦理的基本内容。但令人遗憾的是,近些年,从制假售假、以次充好,到失信违约、商业欺诈,再到利用公关公司恶意诽谤竞争对手,商业伦理的失范呈现出步步升级的态势。 而“网络推手”的出现,使得恶意竞争手段更加隐蔽和难以追诉。
    恶意诽谤的行为,扰乱正常市场秩序,加大政府行政管理的成本,严重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对整个行业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对中国乳业来说更是如此。公众对国产乳品的信任本来就已十分脆弱,这种恶意诋毁对手的行为,恐怕会使中国乳业复苏的道路更加艰难和漫长。
    商 业诽谤的出现,暴露出部分企业在当前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缺乏基本的自我道德约束;也暴露出我国不少企业在经营模式和产品开发上仍然缺乏创新,相互模仿、同质化竞争的现象非常突出。你搞一个“QQ星”,我就搞一个“未来星”,同行之间产品结构高度相似,市场定位雷同,如此一来,“交锋”自然格外激烈,极端的情况就是恶意诽谤。
    当前,重塑商业伦理已经势在必行。这首先要求企业加强道德自律。一方面,企业应当加强对员工的商业伦理教育,建立诚实守信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企业也要把好用人关,在招聘和选拔管理人员的时候,严把道德关。
    其次,企业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方案。目前不少企业存在员工基本工资过低、业绩提成比例过高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诱导了员工不择手段获取高额回报的情况发生。企业的激励方案既要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要避免过高的提成诱发道德风险。
    最后,加快推动我国商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行业评议和失信惩戒制度,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构成违法的商业伦理失范行为进行严厉处罚,也是震慑此类违法行为的必要手段。
    重塑商业伦理的同时,企业还必须加强技术创新和经营手段的创新。企业只有靠创新走出自己的一片“蓝海”,才能规避同质化竞争,降低恶性竞争的冲动。
    面对信息时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的商业伦理更容易受到考验,也更容易得到检验。以何种健康的方式赢得市场、赢得消费者,值得每个经营者深思。
  

 

再说你下面的解决问题部分,虽然题目中明白说了,要围绕“给定资料2”提到的“朔州途径”,写一篇议论文。(40分)但是不知道你注意到要求中的这句话没有“要求: 2. 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逻辑严谨,表达流畅;”,什么叫“分析深刻”,仅就朔州的成功做法去谈整个煤炭业改革肯定不能较深刻吧。
再 怎么说这也是40分的大作文呢,不等同于前面十几分的小题,让你就某个材料回答问题,你就只针对这部分材料就可以了,大作文要想写得深刻不仅要掌握整篇材料还要动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尤其是要上升到理论高度。看材料时要着重注意这句话“在煤炭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一是布局结构,空间布局将进一步转向西部;二是 产业机构,继续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重点是发展煤电;三是组织结构,继续向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方向发展;四是技术结构,大力发展机械化开采。”这是什么,这是整个煤炭产业改革的总基调,朔州不例外,山西省不例外,全中国都要这样。所以在解决问题部分,朔州成功了,只能说是目前还没出问题,从长远来说,还是要 按照这个路子走,同时还要避免改革中出现的“国进民退”“权力寻租”现象,怎么避免,去材料中找。
最后整篇文章落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统领煤炭产业改革之路上,达到主题升华的目的。

 

“所以我觉得末尾的专家言论 只能用来印证山西的煤炭重组是不是符合国家纲领,而不能作为对策使用”这句话绝对是你的一大误区,像这种政府主要负责人出来说的话,绝对是我们在读材料时重点需要关注的地方,这不是什么参考,而是一定要照做的。申论考的是什么,考的是你是不适合当公务员的问题,而一个合格公务员的最基本技能就是执行力了, 执行什么呢,当然是领导的决策。
领导出来说的话都是在宏观上讲的,他不一定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但一定是相应的理念思路,这点大家一定要搞清楚,不能再模棱两可了。
还有大家也应该像zykil童鞋这样,在学习的时候,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比如自己的父母、亲戚、朋友,又在政府机关上班的,写材料比较好的,多请教请教,可以提升自己的视野,更重要的是知道什么叫做公务员视角。

看看我前面的答复,你再仔细看看材料以及自己的文章,想想在一个省考里,像作经验介绍似的仅就朔州经验谈煤炭产业改革合适吗。
跳出去,站在一个全局的角度,如果是国考就要有全国一盘棋的意识,如果是省考,那就要全省一盘棋。

 

昨天忙了整整一天,加上今天上午一上午总算给一位童鞋评完了08年国考的全套材料,真累啊。
现在还没到吃午饭的时间,再上来看看自己的帖子,回答一下童鞋的疑问,我这是论坛上、论坛下两忙活。
你 提到材料量太大的问题,其实确实,这今年公考越来越加大难度,一方面是材料越来越多,越来越原生态化,缺乏逻辑,甚至还出现一些干扰材料,迷惑考生,另一方面,题目的设置也越来越难,很多题目把概括、分析、对策各种类型交织在一起,同时考察考生多种能力。其中材料多而杂的方面的确让人很头疼。
但是 在头疼,咱们也得把材料处理好,因为除了高手之间的对决取决于政策理论水平外,大多数人的差距还是在对材料的掌握上。但那么多的材料怎么处理好呢,肯定不是平均用力的,也不是看材料时一定要看满40分钟才行的,40分钟是看材料的上限,因为超过40分钟,剩下的时间就不够写答案了,所以真正想要考好,就要 在少于40分钟的时间就把材料看透、看准。时间又短、材料又多,怎么协调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呢,这就需要我们在处理材料时掌握一定的技巧。
首先我们可以先看题目,为什么先看题目,因为近年来公考出现一个趋势,就是针对材料的部分内容出题,这样我们先看题目,知道是对哪一部分出的题,然后再看材料就可以有重点的看,然后再利用下面的技巧。

1、跳读法
如此计算,政法职业技术学院向西营村支付征地补偿费每亩7万元,似乎村民已经占了便宜。2003年4月,石家庄市政府公布了市区土地基 准地价,将商业用地分为八集,以及每平方米为4723元,折合每亩94万多元;8级每平方米为497元,折合每亩9.9万多元。这意味着,西营村被征用土 地所获得的补偿,比用于商业开发,每亩最低少2.9万元,最高少87万元。西营村部分村民一直想按照商业用地的市场价出让土地。但政法职业学院建新校区不属于商业用途,村民的愿望在现行法律和法规中找不到依据。事实上,村民没有权利为自己的土地定价。
结论:数据型材料,跳过去不读,重点在段前或段后

2、快读法
东莞某鞋厂的林老板,2003 年来东莞办厂前,在台湾地区打拼了20 多年。他说现在很糟,最近赔了几十万元。他已经不再接美国鞋子大卖场和贸易商的定单了,觉得风险太大。他给记者算了一笔帐,2007 年,受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上涨等影响,合计增加的成本超过20%。“广东山区对我来说太陌生,我没有太大的兴趣内迁,到一个地方又得从头再来,需要很多时间。补给线拉的很长,对我来说将是致命的打击。”林老板这样回应记者提出的是否借这次广东产业转移的机会,内迁到粤北山区投资的问题。
有朋友劝他将工厂迁移到越南。但林老板看的很清楚:“越南劳动力缺乏,税收各方面跟这里差不多。我一些朋友搬到那里,也没好到哪里去,做几年我估计他们也会走。”当记者问林老板,有没有考虑走出低端化生存,增加企业的研发能力,推出高端产品,林老板有点无奈地笑着说:“还没有这个能力。”
结论:案例 、故事型材料快速阅读,快速阅读找出主体、故事主人公——林老板,处境——企业经营面临困难,举措——在这段材料里,林老板什么都没做,结果、后果——处境没有改变,推论——一定是直接推,不要胡乱联想,在这段材料的推论是面对困境企业自身要积极应对。

3、精读法
记者:2008 年大家对粮价问题都非常关心,您觉得粮价什么时候会见底,大概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价格水平?
  Z 先生:2008 年供求基本平衡,主要粮食品种小麦、稻谷、玉米供大大于求。在这种情况下,粮价很难涨得很高,如果说出现了粮价涨得很高的情况,国家也一样有能力采取措施来平抑。我们有足够的库存,使价格保持基本稳定,对此我们很有信心,也请大家放心。但是对于有关部门来说,要解决好粮价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想方设法提高 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一方面要提高农民种田补贴,另一方面要通过技术手段调控好农业物资的价格。如果这两方面的问题解决好了,粮价问题或许根本算不上一个问题。

结论: 观点性材料——领导干部、群众、专家学者、社会名流、法律法规、政府文件——逐字逐句的阅读,一般对问题的原因、重要性危害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都在这里。就算组不是具体的对策,也是我们写文章的思路,是我们提对策的绝对参照系,千万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提与此相违背的对策。

 

再给大家推荐一篇文章,标准的政论文

如何理解“包容性增长”
总书记同志不久前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倡导实现包容性增长,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那么,什么是包容性增长?应该如何正确理解包容性增长?
    “实 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总书记同志的这一论述,阐明了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重要意义,是正确理解包容性增长的关键所在。当前之所以要大力倡导包容性增长,主要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经济发展的成果并没有惠及所 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根据有关统计,目前全球尚有14亿人生活在每天1.25美元的国际贫困线以下,虽然比1981年的19亿贫困人口有所下降, 但这主要归功于中国贫困人口的减少;2005年,生活在中国以外地区的贫困人口较之1981年时至少增加了1亿。而且,目前全球有超过八成的人口居住在收 入差距正在不断拉大的国家和地区。这种不能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的经济发展,既有违社会公正,也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在当前积极倡导包容性增长意义重大。
    包容性增长的内涵,与“基础广泛的增长”、“分享型增长”、“亲穷人的增长”等的内涵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区别。正确理解包容性增长,需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首 先,包容性增长既强调经济增长的速度,也强调经济增长的方式,二者同等重要。包容性增长首先是一种“增长”,这就对经济增长的速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是,仅有经济增长的速度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经济的高速增长并不必然带来贫困人口的减少。因此,还必须强调经济增长的方式,使增长成为基础广泛且包容一个国 家和地区最大多数人口的增长。在一个实现包容性增长的社会里,不论种族、肤色、性别、年龄、体力、智力,人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和责任,人人都有用武之地,人人都得到保护,免于被歧视和被排斥。
    其次,包容性增长应该以优先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充分就业为基础。包容性增长更倾向于通过增加就业机会 为个人创造工作岗位,使其不断提高收入、改善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而不是直接通过收入再分配使个人被动地摆脱贫困。要实现充分就业,就要优先开发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开发对提高人们参与经济发展和改善自身生存发展条件、实现包容性增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和意义。
    第三,包容性增长应当 使人们平等、广泛地参与经济增长的过程并从中受益。有关国际组织认为,机会公平对实现包容性增长非常重要。总书记同志更是强调了包括机会公平在内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因为机会不公平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甚至有可能中断经济增长过程。因此,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就要着力促 进人人获得平等发展机会,不断消除人们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
    总书记同志指出:“中国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倡导者,更 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实践者。中国强调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本身就具有包容性增长的涵义。”当前,我国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就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 和“社会和谐”这两个关键词,既强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人民日报的文章,看看政论文也不是多么高深、玄而又玄的,把道理说通,让别人信服,这就是写文章的真谛。很多人不会写文章,其实我在我的辅导班也跟我的学生说,什么样的人容易成功呢?是那些懂得在生活中汲取能量的人。古人也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是说天天捧着书本就叫学习,真正的学习是包括生活的 点点滴滴,贯穿人生的始终的,哪怕是最普通的看电视,我们看《士兵突击》,明白了许三多所说的不抛弃、不放弃就是要相信自己、相信他人,这也就是学习了;哪怕我们去逛街,看到一个广告牌,写的是“一切皆有可能、但仍需努力”,明白了世界上的事真的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我们的思想认识也提高了。
考公务员也是这样,尤其是写申论文章,很多人多觉得怎一个难字了得,咱也不爱看新闻,也不去听政府报告,更没什么工作经验,甚至咱也不是学文的,那我们是不是就没什么优势了。当然不是了,要知道生活中我也是这样一个人,我是学理的,最讨厌的事就是死记硬背,看《影视同期声》的热情永远高于《新闻联播》,更没 有写评论文章的嗜好。但是在生活中我从未把渴求知识的大脑停止过,我可以看电影,但看完国外大片,我知道中国的软实力还需要提高;去逛街,看到同样质量的衣服,再转卖店里的价钱是外贸店里的好几倍,知道企业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和别人聊天,也知道了这几年火车事故多发,其中一个比较的原因就是,火车提速,火 车质量上去了,但是轨道还是十几年前的,基础设施严重不配套。
正是因为我能把生活中的感悟体现在我的考试中,所以虽然我没有天天看什么人民日报,写什么评论文章练笔,就是喜欢碰到什么好的语句记下来,考试前做了4、5套题,还是不但以本职位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国家公务员,同时还是本系统的第一名,要知道本系统全国报名的人数上万人呢

 

然后我们怎么把生活中的知识在考试时体现出来呢?
很多人说材料太多了,看不完,那么大家想想我们平时看个报纸,在网上浏览个新闻,看个小说,有人 一晚上就能看完半本金庸小说,反过头来还能给人讲出大体内容,这种功力是怎么练出来的呢。平时大家都知道遇到没什么意思的地方跳过去,不看了,反正也影响不了下面的理解,为什么考试中不敢大胆使用跳读法;遇到讲故事的部分,就大体上瞄两眼,看懂什么人,什么事,最后怎么样,那为什么大家在考试的时候不用快 读法;遇到精彩的地方,不单一字一字的看,边看还边品味,思考,这不就精读法吗。

 

我一直说其实申论文章和面试一样,你是在说服考官接受你的观点,只不过一个是靠写的,一个是靠说的,申论还给出了材料,面试就只能靠自己的储备知识,除此之外,真的没什么区别了。
说 道说服人,我们差不多每天都在做,哪怕是聊天,我们也是在互相交换自己的观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一般会怎么办,最常用的可以引用权威的话来佐证自己,就像小孩,最常说的就是“我爸爸说”、“我老师说”,他说这话的目的是什么,不是重复他爸爸、他老师说了什么,而是他要说的话是有出处的,是值得信服 的,是应该被接受的。再或者举个例子,你说“这事我是有亲身体验的”“我听说个什么事”等等,这是干嘛,都是在举例子,举例子干嘛,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这是指上和写文章尤其是议论文不就是一回事吗,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你说话的观点在文章中就是论点,你举的例子就是论据,你采用的例 证、引证方法不就是论证方法。
至于说的分析方法,大家也可以想想日常生活中我们是怎么做的,比如你恕我这段时间心情很不爽,你不能老这么不爽下去 吧,万一超过一个星期抑郁了怎么吧,你就要想是什么原因让自己不爽的呢,一、二、三、四、五,找出5条原因,再对这5条原因逐个分析下,哪些是马上就能解 决的,就立马着手处理掉,哪些需要经过一定的努力,或者需要别人的帮助(这在申论里叫什么,叫部门协作),实在有些真不是短时间能搞定的,不要紧,来个长远目标,最大不了还有句什么——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叫什么,不可一蹴而就吗。是不是这样该分析的分析完了,该解决解决完了。转换到写文章,提出 问题——心情不爽,分析问题——原因,解决问题——那几个办法,这样文章也写完了。
所以大家完全没有必要去怕什么申论,有什么好怕的,也都是活了20多年的人了,拿出我们人生阅历中的1/10,拿出我们当年高考、现在考研的劲头的1/3,还有不成功的?没道理吗!

 

上午去听了一场“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先进事迹报告会,真的很感人,有一个工商所的所长作报告的时候嗓子都是哑的,原来嗓子上长了个瘤。有时真的觉得命运之神爱戏弄人,好好的一个人,却要遭受那么多的苦难,女儿得心肌炎严重到要住院,婆婆还瘫痪,母亲还有糖尿病,自身也动过5次大的手术了。可就是这样的一个本该让人同情的人呢,却不但在工作中不落人后,尽职尽责的完成本职工作,还去尽自己所能的帮助别人。听的时候真让人感动,眼泪都忍不住流了下来。
有 句歌词唱得好,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雷锋董存瑞。红军、雷锋、董存瑞离我们可能比较遥远了,但这些人可是实实在在生活在我们身边,和他们比起来,想想我们经历的那些所谓的困难、痛苦,真的不算什么,更何况我们还有奋斗目标,还能为自己的理想去付出,本身不就是幸福的吗。哀莫大于心死,心不 死就有希望,有希望就有动力,有动力就肯拼搏,肯拼搏就终成功。   

也许大家也注意到了,在我的帖子里,除了会给大家评文章,解疑问,有的时候我还会说一下自己的感悟,或者刚刚发生的事,以此来说明一些道理。
这一 方面是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关注生活,时常思考的人;另一方面是因为,我曾经也是走过公考路的人,我知道准备考试的过程中,有枯燥、辛酸、痛苦、迷茫,尤其是当陷入一个瓶颈期,找不到出路的时候甚至让人崩溃。所以我希望,我开这个帖子,除了能给大家答疑解惑之外,更能给大家以希望,给大家鼓劲,激励大家 继续奋斗下去,为自己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发一篇不错的人民时评,很切合当下环境,与大家共勉之。

成功无学 幸福有道(人民论坛)
如今,走进书店,或者来到书市,扑面而来的就是各种“成功学”图书。看看那些“成功学”的封面,就知道作者对“成功”的理解,无非是赚钱、高升、豪宅、名车、年收入百万之类。
  其实,岂止是图书市场,在影视、传媒、教育培训等不少领域,“成功”都成了被热炒的主题。这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向上发展、追求幸福的愿望,另一方面,在“不是权就是钱”、“成名要趁早”等喧哗与骚动中,又透出了某种“成功焦虑症”的症状。
  渴望成功无可厚非,但如果把成功简化为财富的多寡、职位的高低,把成功的希望寄托于速成方法、终南捷径,本身就已经偏离成功的轨道。那些大肆兜售的“成功学”能够大行其道,正是利用并强化了这种心理。
  条条大路通罗马,成功道路万千条。向庸俗“成功学”说不,并不是不鼓励成功,而是让人多一份清醒,多一点沉思,探寻真正的成功规律。
  古往今来,俊采星驰,尽管人们成功的途径各异,方式不同,但差异性中又隐藏着共性的东西。
  成功在于坚持。有一个“一万小时定律”,是说人在某一方面要想有所作为,要能坚持一万个小时,相当于每天练习近3个小时,坚持10年。你能坚持吗?坚持住了,你就会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成功源于小事。成功者比别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在小事上一贯做得比别人好,坚持干小事,垒土成高台,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利长远、增后劲。伏尔泰说过: “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你鞋里的一粒沙子。”现在一些人抱怨饭碗难找,事业难成;感叹工作难做,发展受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愿踏实做事。结 果,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只能是离成功越来越远。
  成功贵在有静心。看到别人成功,或急不可耐,或心烦意乱,或疲于奔命,或孤注一掷,如此 种种,皆谓之“浮躁”。浮躁心态,是成功的大敌。有人说得好,浮躁的社会,心静者胜出。《大学》中也说:“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在欲望与诱惑面前沉着淡定,在困难与挫折面前矢志不渝,才能不断迈向新的成功。
  成功胜在能吃苦。“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钢铁不淬火就难以成真钢,红梅不傲立风雪就难以成品性,人不勇于吃苦就难以成良才。巴尔扎克说,吃苦是最好的老师,吃苦是最好的大学。人生最有营养的东西,往往是在艰难困苦中获取的。伟大的人格无法在平庸中养成,卓越的成就无法在舒适中取得。只有能吃常人不能吃之苦,才能达到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吃苦的 过程,就是吃补的过程,就是思想成熟的过程、内心丰盈的过程、灵魂升华的过程,也是走向成功的过程。
  成功无学,幸福有道。成功不在于一朝一夕,一时一事,也不靠临摹他人、投机取巧,而在于一步一个脚印,坚持做慢工,经久成大业,用汗水和艰辛,在坚实的大地上开掘出不竭的幸福源泉。

 

 

我发的这些文章,都是我平时看报纸觉得不错的,就存下来,觉得对大家有用就发上来了。
其实我以前也是不怎么喜欢看人民日报一类的报纸,怎么都不如 八卦周刊看着带劲,但是为了能紧跟形势,为了在我过年的辅导班里能给学生带去最新的资讯,最紧贴时事的指导,没办法就硬着头皮再看了。不过事情有时就是这样,没成为习惯之前是被动,现在看久了,居然哪天不看会觉得少了点什么,坚持下去,让对政治事件的高度敏感性成为我的一种思维习惯,加油。

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近期记的东西:
话需通俗方传远,语必观风始动人——明代冯梦龙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魂,文以铸之。
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总理
德莫高于博爱人,政莫高于博利人。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
诺不轻信,故人不负我;诺不轻许,故我不负人。
径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履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得不简单,把每一项平凡的工作做得不平凡。


有一篇针对前段时间报道的“血荒”的人民时评,大家看看

 

解决“血荒”离不开社会营养
道义的养成壮大,公益文明的开花结果,必须要有制度的土壤和社会的营养
    近日,全国许多地方频现“血荒”,一些地方的医院正在遭遇近十年来最严重的用血困难。如何解决“血荒”,也引发着人们的多重思考。
    在媒体报道中,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那些质问医院为何没有存血的人们,基本上自己并没有参与献血。由此,许多人也产生了这样的疑惑:今天的社会大众中,是否缺乏扶危济困、帮助他人的意识?
    应 该指出,道德层面的反思是永远必要的,但是如果仅仅止步于道德,则很容易流于表面,无助于问题真正的解决。另一方面,无论是汶川地震还是玉树地震,以及其他各种危难时刻,踊跃捐款捐物、志愿服务,乃至献出自己鲜血的实例也在告诉我们,这并不是一个没有温度的民族,人们并不缺乏爱心。所以,可能更需追问的 是,是什么让民众本就具有的爱心、对社会对他人的同情与关注,无法汇集成一股温暖社会的有效力量?
    对于“血荒”,或许我们更应当关注,是 什么滞缓了人们走向采血车的步伐?或者说,如何做才能唤起人们走向采血车的热情?我们看到,在一些地方,与“血荒”同时发生的是某种“献血难”——就在南京遭遇“血荒”之时,出现了“献血不足300毫升遭拒”的事情,其原因仅仅是采血点没有配备合适的血袋。而记者在昆明采访时同样觉察到了献血难的问题:由于薪酬制度改革,采血员每采一袋血的相应奖励被取消,工作人员积极性受挫,献血车被指“姗姗来迟,早早收工”,被分析者称为“血荒推手”。
    除 此之外,对于献血过程安全性缺乏信心,受血者使用血液时遭遇到的异常繁琐的手续,对于血液用途某种担忧等等,都降低着献血者走向采血车的热情。倘若爱心献助时常遇到这样那样的冷遇,倘若公民的慈善热情不时被条条框框所束缚,单打独斗的爱心慈善、文明道德,必然会形单影只,难以蔚然成风。
    在 一个正常社会中,献血这样一种基于人人相互扶持、相互救助理念的社会公益活动,从根本上说,靠的是民众的自发力量,以及整个社会的慈善热情和公益文明。这种热情和文明的呵护、养成,离不开社会组织的有效运作,离不开政府的有效倡导参与,离不开各种规则制度的不断完善。比如,在强调“觉悟”、“奉献”、“公 益”的同时,能否更加广泛地普及献血知识,帮助献血者打消“担心伤害身体”的心理顾虑?能否以更加公开透明的采集使用机制,帮助献血者打消“担心感染”的疑虑?能否设置更加灵活的献血时间地点,给献血者更多便捷?
    毕竟,道义的产生可以源于内心的善念和自觉,但道义的养成壮大,公益文明的开花结果,则必须要有制度的土壤和社会的营养。

 

由于还有一个月就要考试了,这一段时间就不在论坛上给大家评申论了,着重解决一些大家都疑惑的问题,尽量做到普惠。如果是评论申论文章,我发现了基本上只是对写文章的人有用,别的人收获不大。鉴于此,我决定从今天到国考结束在论坛上就不评文章了,主要把我的一些体会和平时积累的名言警句、人民时评与大家分 享一下。

 

先说一下申论考试的目的,申论考试是通过模拟公务员的日常工作来达到选拔人才的目的。为达到这种目的,申论这些年虽然大的题型没有变,但是材料越来越多,越来越显示出原生态和无逻辑。题目的个数增多,由最少的时候才2道题,到现在一般都是4道题。而且题目之间相互融合,由原来的一道题单纯考概括、分析、提 对策中的一种能力,到现在一道题至少考到2种、甚至3种能力。所有这些变化都直指一个字——难,而难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绝大多数的人在考试中落马,只留极少数的人站到最后。

 

在这里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政论文和策论文都是议论文,考试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还是第一结合材料,由材料的内容选择最适合写作方式;第二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情况,因为一般政论文对考生能力的要求更高些,需要看问题更深入些,所以操作起来要比策论文有难度,操作不好适得其反,但如果你已经具备了这种能 力,为了能达到锋芒毕露的目的,可一些政论文,除非题目中明确写有对策切实可行等标明必须写对策的字眼。

 

大家怎么会对政论文、策论文还有这么大的疑惑呢。
其实大家写文章一般采用的都是综合方式,没有几个单纯是政论文或策论文。政论文重在分析,而分析 无非是分析原因、分析现状、分析影响(包括重要性和危害),策论文就是要写对策。我前一段时间给评文章的时候已经提到,文章的第一段是提出问题部分,然后 第二或者二、三段分析问题,第三到五或者四到六解决问题,最后一段结尾,这实际上就是在让大家按综合方式写申论文章,这样既可以有政论文的分析深刻的一方面,又可以有策论的解决问题的一方面。
看来大家真的是把知识学死了。

 

说完了申论考试的目的,现在就要说申论通过考什么来实现这种目的了。
申论考什么呢?
回想起我们这多年所学的,再想想我们这么多年是怎么应 付考试的。为什么我要说是“应付”呢?大家都是上过大学的人,每年期末考试前那楼道里人山人海、宿舍里举着手电筒的都是平时不学习,一到考试了根据老师画的重点,学习好的同学的笔记狂背的就是我们中的绝大多数。因为是短时间内突击出来的,所以大家最常说的就是从考场中出来就不把背的东西全忘了。但不管怎么 说,虽然上课的时候好好学习的是少数,混日子的是多数,但是每次考试的时候通过的是多数,挂了的是少数。这一方面是由于,老师“仁慈”,抓捕几个总有一个比例,不会太高,但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是应试教育,我们的考试是知识点考试。什么叫知识点考试?就是老师在做的工作是授 之以鱼,而不是授之以渔,我们在做的是囫囵吞枣,而不是融会贯通。在这种学习与考试方式下,才有了我们现在这种平时不学习,考试前熬几个通宵照样可以考出高分的情况。

 

现在到了考公务员了,面对申论这样一种平时接触不到的考试形式,很多人无所适从了。
虽然从01年开始到现在,国考已经走过了10年,但每年大纲出来的时候,国家都要一再的强调,本次考试不指定用书。这句话不是闲着没事干加上占篇幅的,是因为每年都有大量的人再问类似的问题,才逼得人家每年不厌其烦的说这句话——我们不指定考试用书。
那国家既然举办了这场考试,为什么不指定考试用书呢?使他们懒吗,故意无视广大考生的需求吗?当然不是,是真的无法指定,是真的无书可指。
申 论考试不再等同于以前的知识点考试,而是一种真正的能力考试,他不再是你狂傲几个甚至几十个通宵就可以拿下的。面对这种考试,绝大多数的考生表现出了不适应,于是放弃努力裸考者有之;每天狂做题,陷入题海战术者有之;不加选择,把希望寄托在报辅导班者有之;或者硬要把能力考试变成知识点考试,而去搞什么万 能多少条,什么模板的更有之。
可到头来,一切就是一场空,白忙活,我身边的那些裸考的分数出来也是裸的(几乎没分吗),题做得堆成一座山的考试中照样不会写文章,一年报了两三个班的,甚至弄什么万元辅导班、一对一照样进不了面试,至于套用模板的,满篇全市官话套话的,更是试卷直接被打入三类以下。

 

以前的知识点考试是你背过了你就会,如地理考试中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阳湖,这东西你背过了你就会填,你没背过人你想破脑袋你也答不上。可申论考试不一样,很多人都知道我们要看政府工作报告,要看半月谈,要补充政策理论知识,但在考试中就是不会用,因为申论没有填空题问你我国的政体是什么,也没有 选择题问你科学发展观的新八统筹是哪八统筹(虽然也许就是除了选择题,很多人也不一定知道八统筹是什么,脑袋还停留在那五统筹呢)。申论考试要求你用掌握的政策理论知识来看待当前社会上热点事件——这叫社会认知能力,用政策理论知识来破解社会难题——这叫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我们社会中发生的这些热点问 题,诸如民生领域的各种问题,有没有办法解决,当然有——以人为本吗,那些发展与环境之间不相协调的现象有没有办法消除,有——统筹兼顾吗,如此种种。申论考试不指定用书,是因为没有一本书能把整个社会整个现实都包括进去,没法指定,同时也是因为考试中所要应用到政策理论一份十七大报告,甚至五个字(科学 发展观)就可以包括进去,根本无需一本书那么多。
所以请大家不要再去寻求什么考试技巧,也不要再去背什么万能多少条,背什么模板了,也不要浪费钱去随便报什么辅导班了(除非他真的能够做到,授之以渔,把这种申论考试是考能力的理念传达给你,并在辅导的过程中贯穿始终)。你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好好把 十七大报告从头到尾琢磨透了,然后学着用十七大报告中的理论去看待社会上的一些问题,提一些解决之策,是去锻炼这种能力,这种能力提升上去了,申论考试根本不在话下,乃至你以后人生看待问题的角度、深度都会不一样。

 

每周一评:“包容”的要义是共享

近来,“包容性增长”成为舆论热议的话题。一些新闻事件、新闻现场也不时给人们带来有关“包容”的讯息和体验。

   在陕西延安,政府致力于让农村居民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 ;在江苏昆山,外来人口与当地人口一样,享有接受教育、退休待遇、医疗服务等权利,因此荣膺“联合国人居奖”;在上海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马德里馆展示的中低收入家庭的保障性住房“竹屋”,其精美舒适程度令观众赞叹不已。这些新闻的背 后,挺立着一座座颇具包容胸怀的城市,它们蕴含着相似的发展密码:共享。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使我们对“包容”有了更新的理解。

   海纳百川,是一种包容;一视同仁,是一种包容;人人共享,也是一种包容。“包容性增长”,不仅仅是量的容纳,更是质的提升。提倡包容性,并不是为了经济增长而不择手段,而是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公平正义的方式,让发展的成果普惠大众尤其是弱势群体,并由此构筑新的发展基础。简言之,“包容”的要义是共 享。

  在一个发展不平衡、利益格局多元化的社会,提倡包 容和共享,并非要泯灭一切差别,回到平均主义大锅饭的老路上去,也不是屈从于贫富分化、特权垄断等不良现象,因为这两者都会抑制发展活力,引发社会问题。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说过,在公民共同体的任何部分出现绝对的贫困和富庶,都会引发祸乱。有包容性的共享,就是要在正视合理差异的基础上,开辟一条既做大 蛋糕又分好蛋糕的新路,为人们创造平等发展的环境、公平竞技的舞台。简言之,共享的基础在公平。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让真才实学者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而不是让“官二代”、“富二代”们轻易地高居录取名单前列,才会英才辈出;让教育、医疗等的优质资源服务更多人,而不是让少数人凭借财富、权力等优势垄断享受,才会皆大欢喜;让普通劳动者从收入分配中得到更多“甜头”,而不是让贫者越贫、富者 越富的马太效应愈演愈烈,才会和谐稳定。

  从“独乐乐” 到“众乐乐”,更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艰难历程。要包容,就应消除“排斥”;要共享,就应走出独享。比如,社科院等多家研究机构的报告指出,在一些地方,出现了“伪城镇化”现象,许多农民工虽然居住在城市并被计算为城市人口,但并不能同等享受到城市的各类公共服务,其收入水平、消费模式无法等同于一般城市居 民。而横亘在“伪城镇化”面前的,是各种现实的壁垒:户籍制度、高昂“借读费”、社保转续难、无缘保障房,等等。

   这从反面启示我们,“包容”、“共享”不仅是一种胸怀和愿景,更是纷繁复杂的现实课题。这需要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更需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还需稳妥把握发展与稳定、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避免陷入“两难”困境,其中有“成长的烦恼”,更有“长大的烦恼”。也正因此,小 平同志曾清醒地指出,“富裕起来怎样分配”,是“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

   古人云:“德莫高于博爱人,政莫高于博利人。”陕西神木免费医疗、吴起免费教育等惠政广受赞誉,就在于其以发展成果“博爱人”、“博利人”。而一些野蛮拆迁行为备受批评,也因其错乱了利益分配,导致“不爱人”、“不利人”。江西宜黄县委书记在自焚事件发生后,作出“一定要把民生放在第一位”的反思。褒贬 不息,镜鉴犹在,无时无刻不在发出警醒:执政者的正确支点应该是也只能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申论考试想取得理想的成绩,功夫在平时,在于对个人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时候就学会从政府角度出发,以一个公务员的视角去看待社会上发生的事情,既不是普通的群众,更不是愤青。这就要求我们再想问题的时候更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感性,多一些持之以恒,少一些三分钟热度,多一些实事求是,少一些好 高骛远。
怎么理解我上面说的话?

这就要求我们在旧社会热点发表看法的时候,能更多的考虑我国的国情,当地的实际,举个例子,08年国考从怒江水电开发说开去,当时有两种观点,有主张的也 有反对的,而且看上去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搞得我们一头雾水,是开发还是不开发呢,似乎材料也没给出什么定论。可事实上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大家知不知道,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什么?是发展。而做出发展是第一要义的论断是由于我国当前的国情——两个没有变决定的。有了这个基本常识,那么我们还会迷 惑吗,当然不会,看材料的时候我们完全都可以跳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上看,不是说支不支持开发的问题,而是怎么在开发中避免不必要损失,争取最大的收益。

什么叫持之以恒和三分钟热度呢,这就要求我们看问题有长远眼光,有大局意识,就比如国家提规划时的三步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2020年目标,都是把视角 放在长远的表现。这叫要求我们看问题是不争一时长短,比如前一段时间的钓鱼岛事件。我们就不能掉入别人的陷阱里,别人就是不想给我们一个和平宽松的环境发展,那我们反倒要冷静处理问题,当然该表态也是要表态,该强硬还是要强硬,但不能激化矛盾,要理性对待,因为两个没有变和当前国际形势决定我们要比别人有 更快的发展速度,要更珍惜当前发展的机遇,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这是看问题,提对策的时候我就应该想一些治本之策,一些长远之计,这一般就需要从制度、立法层面想对策,不要禁止于一些细枝末节,短期的解决方法。

"这是看问题,提对策的时候我就应该想一些治本之策,一些长远之计,这一般就需要从制度、立法层面想对策,不要禁止于一些细枝末节,短期的解决方法。"
我之前看了一些帖子,好多都说针对问题提一些切实可行的问题。我觉得提对策的时候应该有一种逻辑的顺序,比如廉政,对策大概就是2方面,自律和他律,很显然 提升官员的自身意识是最根本的途径,但是也是最难得实现,需要漫长的过程。而从制度和监督这些他律层面下手,或许效果会海一些。所以我觉得提这样问题的对策时就应该把他律放前面把自律放后面。不知道的这样的想法对不?

 

不好意思,我真的没有看官场小说的喜好,因为官场小说一般都比较黑暗,勾心斗角太多了,我还是喜欢阳光一点。
想让自己的思路开阔些,想法深刻一 些,可以平时看问题的时候多问一些为什么,就像有人曾说过“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我想说世上的事都是有缘由的,看似巧合的事情,都存在着必然,凡事都问个为什么,在偶然中寻求必然,久了看问题的水平自然就上去了。

 

你这真是本末倒置了,好的制度永远比个人的廉洁自律管用的多。
就像前几天我看一位母亲谈当今教育是说的“我只能照顾她一时,但制度可以照顾她一辈子”,多深刻的一句话,太有意境了,当时我就深刻体会了真正的哲学家都出自民间。
你说的廉政问题同样适用,试问我们做好预算外资金审批制度,不让那些“三拍”官员一句话就可以动用上百万、上千万的资金,不就可以堵住随意动用政府资金,大搞形象工程,建楼堂馆所的情况了吗。

 

看到好多童鞋还是往上贴自己写的文章,希望我给批阅,但是我已经说过了,国考开考前论坛上我就不给人评申论了,因为评一篇申论文章耗费的时间太多了,我需要把材料先自己读透,然后才能看文章有什么问题,是跑题了还是照抄材料了,或是错读了材料的意思。但是我们单位从这个月期就进入忙的时候快年底了吗,各种 总结、明年的规划都开始准备了。所以我没有那么多时间泡在论坛上了,但是我也不会抛下自己的帖子的,当初没有直接自己开帖子就是怕万一忙了没时间顾得上,但是后来既然已经做开了,就不会半路放弃,最起码得陪大家走过这次的国考和随后的省考。
所以我要把这有限的时间做最充分的利用,也就是付出最少的 成本取得最大的收益(这也应该是你们提对策时应该有的思路),就不个别的给人评文章了,而是着重解答一些大家疑惑的地方,或是单纯说我自己作为过来人的经验,和我当年最纠结的地方,我相信世间的很多事情都是相通的,我曾经迷惑的应该也是你们现在不解的。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分享是世间最让人快乐的事情。
大家不要光看,如果自己有好东西也欢迎大家贴出来,比如好的评论员文章、或是某句让你们有感触的话,我也想从你们那里学学东西,如果不补充新的知识,我也会江郎才尽的。

 

你倒真是一个固执的人,说到长期性,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一群人分一锅粥,怎样保证公平,不让分粥的人占便宜,是要对分粥人做思想教育吗,搞个什么孔融让梨专场教育会,那换一个分粥人就得搞一次,还得时常关注着分粥人的思想动态,正所谓时移而事易,人的思想是不断变化的,累不累啊,但是只要制定一个制 度,让分粥人最后一个挑粥碗,你看看还不会不会出现某碗粥多某碗粥少,他一定分得有多一样多就多一样多,这个制度定下来了,谁来分粥都是这样,除非来了个不爱喝粥的,就想自己少喝,那就没办法了。
那你说是制度还是思想教育更根本、更长期。

 

提对策的方法

提对策的方式有四种:
1、紧急重要——轻微次要
一般适用于处理事故等一些紧急问题时使用,如
成立事故处理指挥部→抢救伤员→安抚群众→事故原因调查→举一反三
2、事前——事中——事后
这个使用比较广泛,如一般的行政问责制类问题
宣传教育→监督管理→处理责任人→完善法律法规、健全制度
像这道题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提对策,按照水电开发前中后来处理问题,如
事前搞好规划论证→事中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移民问题的安置→事后类似问题举一反三,以法制建设为突破口,建立保护环境的长效机制。
当然这是一种提出对策的思路,不是要把事前、事中、事后这六个字写在文章里。
3、观念——制度——操作
如打造责任政府
增强政府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健全和完善责任制度→提高履行政府职能的责任能力
4、宏观——微观
理念→具体操作
看到没有,除去方法四以外前三个方法都已经告诉你观念和制度到底哪一个层级更高,哪一个更治本。其中方法一中的举一反三就可以包括建立某方面的制度,如应急反应机制、预警机制。
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我在前面的帖子或者在别人帖子的回复中写过了,只是没有这么全面,以后大家看我的帖子,最好看全了,不要没等看明白呢就提问。

 

曾经我以为自己28岁了,而且因为已经是公务员了,更因为已经结婚两年、该要孩子了,结果还在忙活考什么国家公务员,是不是年龄有点大了,是不是晚了。
看了你的回复,我更坚定了我自己之前的想法,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未来负责,为自己的理想奋斗,而只要努力,什么时候都不晚。
把我喜欢的一句话与你分享——你的今天由你的昨天决定,而你的明天由你的今天决定。
大家都要加油努力啊

 

1、申论考试中当然可以出现问号,本来就是说要大家论证方式多样些,申论文章再怎么官方语言,也是议论文中的一种,议论文可以采用的论证方式这里都可以使用。但大家最好采用设问的方式,自问自答,不要问了之后自己不回答,光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阅卷人看了会很不高兴,“考你呢还是考我呢”,阅卷人会这么 想,我知道答案也不代表是你吧。
2、不晓得你说的这个必须是什么意思,在什么情况下可用不可用,没法贸然回答。
3、题目中的联系实际,当然是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如果是联系材料,就会说根据材料了。

 

如果你不急着考这次的国考的话,时间还比较充分,告诉你一个真正提高水平的方法,从现在起真正自己一点一滴的准备社会热点,形成自己成熟的热点材料,准备方法如下:
1、广泛搜集材料
2、加工材料
3、形成完善规范的备考材料,这部分包括
问题的描述,如有引发争议,那么双方争议的焦点是什么分析影响、原因、对策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专家、学者对此事的评论范文
而这个范文部分最好再补充些名言警句、结合热点喊的一些口号等。
建议大家在看完十七大报告后,再着重看一下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以及十二五规划意见,这是最新的政策理论,一定要做到与时俱进,让自己的政策理论水平紧跟形势。
着 重说一下搜集完材料之后怎么加工材料,就是采用合并同类项、分类汇总的方式进行加工。先按照我说的一体五面分为五大方面,再按照十七大报告,每个方面按段落拆成各个专题,记得把发展循环经济那一部分从经济里拆出来放到生态里面。这样形成的备考材料,只要没有大的政策理论变化,基本上几年之内都不用大动,只 需要把新近发生的热点事件放进去就可以了,相当的管用。

上面说的方法虽然很费时间,短期内不一定见效,但真的是治本的方法,前面我已经说过申论考试不同于以前的知识点考试,考的是大家的能力,考的是应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短时间内套用模式等方式,如果在没有碰到高手的情况下,或许还可以蒙混过去,但是一旦碰到高手,一定会像南郭先生一样,早晚被揪出来。而通 过以上方法一路总结下来,虽然很费时间,但是是对大家能力的真正提高,到时竞争多激烈的职位,只要能报,你都可以放心大胆去报名了,因为你已经是高手了。
我 当初就是这么准备的,正所谓功夫下在平时,光靠考试前的临阵磨枪,考完了也没底,而我去年考之前就已经感觉到肯定没问题。尤其是申论的准备为我后来的面试也打好了基础,当时家里人说让我去报个面试班,说都到这份上了,就该喝出去,让我报个什么万元辅导班,不过退钱的那种。其实我是觉得没有报辅导班的必要, 但是后来想想要不就当做去看看大家的水平,自信也应该是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光知己哪行啊。所以就报了个最便宜的,结果家里人还都反对,说报最贵的,考不上也不用心疼钱,反正给退,我说:我不是怕考不上,我是怕考上,这不是浪费我的钱吗,我挣一万块钱容易吗。最后上完辅导班,我就更自信了,因为上完老 师就说我除了面试时把语速放慢下来,啥问题也没有,不过花了钱能得到这个收获也可以了,考试的时候我是放慢语速了,结果面试时间25分钟,一秒不差,全部 用上,感觉那真是思路开阔,想说的话太多了,时间有限只能挑重点。

 

 

停停停,好好看看我说的,一体五面是第一层极,专题是第二层级,专题里面包括3里说的那些东西,我说的那个一体五面和专题不是说了属于2部分,这个逻辑已经很清楚了。

 

要说是投机取巧的方法,你可以去看另一位名叫猴哥的童鞋的帖子,好像叫什么九阴真经的,我在05年考省公务员的时候,由于4月份才开始准备,就用的这种投 机取巧的方法,只是那时也没有把它总结出来,那天看见猴哥的帖子,一下子勾起我的回忆,不过我也得在提醒大家一句,这不一定就有用,因为现在早不同我那时候,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申论,学习刻苦起来,未必就能投到机、取到巧,还是不建议大家使用的。

 

凡是描述问题和分析问题(性质、影响、原因、对策以及争议)的都是要点,至于如何提炼,前面的帖子已经说过了。
如何加工要点无非三种,一是并列式加工法,同一角度合并为一项,二是递进式加工法,1、问题——影响——原因——对策2、原因分析方面,观念——制度——利益,三是转折式加工法,如争议型,一方面、另一方面。


[b]回 314楼(果然多) 的帖子[/b]
你要觉得“必须”不稳妥,大可以不用,我也觉得不大合适,可以换成亟需、需要等别的词汇。

 

对策不在多  申论来说  关键还是在于材料  你要从中发现它所隐含的对策  比如说一段材料是讲经济危机 某个企业怎么应对 其实对于整个申论来说  这就是其中应对危机的一个对策 “借鉴成功企业的做法”   知道框架  就要结合材料 去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这楼主也在前面提到了   平时多关心时政  学会官方表态  掌握官方语言  


[b]回 327楼(公路长途) 的帖子[/b]
至于背诵  我不赞成  多分析  多了解吧


[b]回 327楼(公路长途) 的帖子[/b]
我的见解而已哈

 

多看看新华时评  对你有好处  申论行文  如果你用散文 当然不成 严谨的官方语言才是行文基础 申论并不是说你一定要站得很高  不一定每件事都跟科学发展拉关系吧  只要分析得当  对策可行 就是好申论  

 

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学习申论就像盖楼是一样的道理,关键是地基要打好。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盖楼的时候,从平整地面到打地基这段时间耗费的时间是最长的,要好几个月都不见动静,但是地基一旦打好,一层一层的那是个快,曾经问过建筑工人,说是干的熟练的建筑队,基本上一个星期一层(当然这也与建筑面积 大小有关,这个量是我去一个企业看他们建办公楼时问的)。学习申论也是一样,先慢慢的积累,很长时间看不出长进,有如暗河在地下涌动,表面是看不出来的,可一旦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如泉水一般喷涌而出,不但你自己知道,所有人也看得到。

 

有的人还是不明白什么叫成熟的申论热点备考材料,我这就再无私奉献一点,把我辅导班上有关热点课件中的一个专题给大家看看,大家可以照着这个模式,自己准备自己的热点材料,准备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什么时候能准备出自己的了,什么时候就可以去放心大胆地去考试了。

政治建设的专题之一——官员问责制
2009年7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对决策严重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对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处置失当,导致事态恶化,造成恶劣影响的等七种情形,将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

概述:
       官员问责制,是指对政府及其官员的一切行为和后果都必须而且能够追究责任的制度。其实质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责任约束,限制和规范政府权力和官员行为,最终达到权为民所用的目的,是现代政府强化和明确责任,改善政府管理的一种有效的制度。

近三年的有关官员问责的社会热点事件
2008年9月8日,山西襄汾“9·8”特大尾矿库溃坝事故造成276人死亡。14日,孟学农辞去山西省省长职务,副省长张建民被免职。查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涉嫌渎职犯罪案件33件34人,其中处级以上干部12人。
2009 年7月28日,中共郑州市委作出决定,对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给予通报批评,停止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所长李磊工作,接受调查;郑州市卫生局党委作出决定,免去李国玉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副所长职务。报请省卫生厅撤销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樊梅芳、王晓光、牛心华3人的尘肺病诊断资格,并根据张海超事件处理领导小组调查结果,分别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与此同时,中共新密市委作出决定,对新密市卫生局给予通报批评,免去耿爱萍新密市卫生局副局长、防疫站站长、监督所所长 职务,责成有关部门对郑州振东耐磨材料有限公司进行立案查处。
云南澄江锦业工贸有限责任公司长期将含砷的生产废水在整个厂区内外环境循环,以地下渗透、地表径流方式进入阳宗海,导致阳宗海水砷浓度值超过V类水质标准,从II类下降到劣于 V类,导致饮用、水产品养殖等功能丧失。
  阳宗海重大污染事故发生后,共有26名政府相关人员被行政问责,其中12人受到免职处分。其中,玉溪市副市长陈志芬引咎辞职,云南省水利厅副厅长陈坚被通报批评;玉溪市高新区党委书记陈兴隆(澄江县原县长)被停职检查,玉溪市环保局局长方建华被免职,并追究纪律责任。
湖 南浏阳镉污染,此次镉污染主要是由于长沙湘和化工厂废渣、废水、粉尘、地表径流、原料产品运输与堆存,以及部分村民使用废旧包装材料和压滤布等造成。8月 3日,检察机关以涉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对长沙湘和化工厂法定代表人骆湘平、厂长黄和平、技术员唐文龙等5人批准逮捕;浏阳市环保局局长陈文波、副局长张 志亮因对长沙湘和化工厂监管不力被免职。此前,检察机关以滥用职权罪、受贿罪和玩忽职守罪分别对浏阳市镇头镇原副镇长熊赞辉、市环境保护局环境监察大队原大队长陈勇立案侦查。

其中有关山西襄汾“9·8”特大尾矿库溃坝事故的一篇报道,前面的叙述事实的部分省去了,仅把分析原因的部分发上来
违法生产 打击不力
    
   事故调查组公布的初步调查结果表明,这起特别重大责任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新塔矿业公司长期违法生产、尾矿库超储导致溃坝。
   “只讲生产、不讲安全,只讲效益、不讲安全,只讲赚钱、不讲安全。”时任国家安监总局局长王君用了24个字形容这家铁矿企业。他同时指出,监管部门对企业的违法生产行为没有严厉打击,最终酿成大祸。
   发生事故的新塔矿区980平硐尾矿库建于上世纪80年代,1992年停止使用。2005年新塔矿业公司通过拍卖购买了铁矿产权。
   陶寺乡42岁的农民秦耀说:“矿老板开矿利润高,对矿工们的安全却不顾,一下子丢了这么多人命。”据调查,该公司的安全生产许可证前年被山西省安监局吊销,采矿许可证于去年8月到期,但直到9月8日早上发生事故,公司没有停止生产。矿方本应修建新尾矿库,却擅自在旧库上挖库排尾,选矿挑出来的泥沙和矿洞 里的水都汇集于此,终至溃坝。   
在事故抢险现场回答国家安监总局副局长王德学询问时,襄汾县安监局局长张新如表示,企业的安全生产许可证已被吊销却仍在非法生产这一情况他是知道。他称:“我们下过整改令,但企业不听。”在回答“为什么不向政府申请把矿炸掉”的问题时,张新如说:“当时这家公司 的采矿许可证还没有到期。”但事实上,该公司的采矿许可证2007年8月就到期了。
       当地安全生产监管软弱乏力,而民间声音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当地人说,这座尾矿库的安全隐患,连一个普通村民都能看得出来。云合村五组60多岁的孔照华说,老坝很危险,但老板为了省钱,不舍得建新坝。村委会多次向矿上提出赶快采取措施,“但他们就是置之不理。”
       目前,襄汾县给予县安监局局长张新如等数人撤职处分。襄汾县委书记亢海银、县长李学俊被停职检查。
严查彻整 健全机制
    
   11日,时任国家安监总局局长王君在事故现场会上说,襄汾特大尾矿库溃坝事故暴露出当前尾矿库安全工作存在着政府监督管理不到位、企业违法违规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不认真、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不实的问题。
    
   山西省多位安全生产专家在受访时表示,对官员的问责是必要的,但安全生产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事前预防比事后问责更为重要,建立安全防控体系是当务之急。山西省安监局局长张根虎说,山西省至今仍有550多座尾矿库。今后的工作重点将是严把安全准入关,避免重复建设。通过兼并重组,彻底淘汰和关闭一批安全基础 条件差的尾矿库,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尾矿库数量多、规模小、安全保障能力低的状况。

   还有专家认为,一些地方以GDP为政绩导向,某些地方官员愿意“亲商”而不愿“亲民”:自下而上的呼声引不起重视,自上而下的监督也就自然失之乏力。而且在一起起事故的责任人受到处理后,总有官员宁愿失职后接受责任追究,也不愿得罪违法企业,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其原因就在于:事后受追究的损失远比严格 执法得罪企业的要小,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因此,彻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作为”“乱作为”等职务犯罪,必须作为建立安全防控体系的基础性工作。

得出的结论:
一、不同问题的产生有不同的原因,但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1、错误的思想——错误的政绩观;
2、体制不畅;如开胸验肺事件反映出我国职业病防治体制存在弊端。
(1)执法
执法不严
执法不力
暴力执法
(2)立法
无法可依
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现有的法律法规相冲突
现有法律法规太笼统
3、监管不力;
4、干部考评机制不科学——唯GDP论。

二、另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是:
2009年5月30日重庆基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重庆涉黑事件等事件都再次说明重大责任事故背后常伴随着严重的职务犯罪。

职 务 犯 罪

(一)原因:1、职务犯罪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千里当官只为财”;
                      2、公职人员的个人思想是职务犯罪的主观原因;
                      3、家庭因素对公职人员走上犯罪道路的影响;
                      4、权力在使用过程中缺乏有力的制约和监督;
                      5、法律制度的滞后和不健全——钻法律的空子。
(二)对策:1、加强理论学习,自觉抵制不良影响,培养健康向上的爱好
                      2、健全监督(内部监督、外部监督)                      
                      3、完善法律、法规


三、相关的名言警句
预防犯罪比惩治犯罪更重要——贝卡利亚(现代刑法之父)
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尚书》

转发一篇别人的文章

浅谈我国官员问责制--由“胶济铁路事件多名官员被问责”所引发的思考

摘 要:问责制的正当性就其根本而言指“人民主权及人民授权”。在现代国家中,大多都规定了人民主权原则,国家的权力来源于政府,政府的正当性来源于人民授权,即人民主权——政府权力——官员职权的权力模式。由此可见,对官员的授权方式是二元的,即官员的权力直接来源于政府授权,但就其根本而言则是人民授权 的结果,因此,官员必须对政府和人民负双重责任。

关键词:官员问责制  人民主权   引咎辞职

一、引言
2008 年4月28日凌晨4时41分,由北京开往青岛的下行T195次旅客列车,运行至山东胶济铁路周村站至王村站间,发生列车脱线事故,机车后第9至17节车厢 脱轨,其中尾部车辆侵入上行线,被上行线由烟台开往徐州的5034次旅客列车碰撞,造成5034次列车机车及机车后第1至5节车厢脱轨。该特大交通事故最 终造成72人死亡,416人不同程度受伤。4月29日,济南铁路局局长和党委书记被免职。根据新华网北京5月10日的报道,记者从铁道部获 悉,“4·28”胶济铁路特别重大交通事故的相关责任人中,已有6人涉嫌犯罪,其中有原济南铁路局主管运输的副局长郭吉光及2名调度员、1名车站值班员、 1名车站助理值班员和1名火车司机,上述6名犯罪嫌疑人已被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
目前,该特大交通事故的原因已经被查明,其完全是一起由于相关 人员的不负责任所引起的人为事故。面对这一让人痛心的血的事故,相关责任人受到处罚,有的是行政上的,有的是法律上,或者说刑事法律上的。但是,这种处理方式是否合法呢,是否具有其合理性呢,或者说被处理的人是否应该就是这些人,是否还有其他人应该被处理而没有得到处理呢,更或者说,被处理的人的处理方式 是否又是得当的呢?这一系列的问题,让笔者顺其自然地就想到了一个急需探讨的问题,那就是我国的官员问责制。在下文中,笔者将对我国的官员问责制进行一个简要的探讨,希望可以提出一些对我国官员问责制的健全和完善有益的建议,在以后类似于“胶济铁路事件”,需要对官员进行问责的事件时,起到指导的作用。更 重要的是,笔者希望通过这种讨论,促使我国尽快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备的官员问责体系,促使官员严格自律,达到预防类似惨痛事件再次发生的目的。

二、我国官员问责制的基础理论
(一)概念及意义
官 员问责制是一种现代行政制度,其核心是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使官员真正能够树立一种高度的责任和危机意识,并对那些由于官员个人行为失当或者违法、渎职、失职等在公共管理活动中造成的后果承担责任。[①]具体来讲,官员问责制是一个完整的责任体系,包括:官员问责的主体,即由谁来行使官员问责的职能;官员 问责的客体,即被问责的官员是谁;官员问责的范围,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官员可能会被问责;官员问责的程序,即通过一个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问责;最后便是官员问责的处理结果,即对被问责官员的最后处理结果,对查证属实确有责任的官员进行相应的处罚,对没有问题的官员不予处罚、恢复原状。
在我国推行官员问责制,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 先,推行官员问责制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公务员制度体系,使官员树立其有权力就有责任的观念,积极、主动、认真地行使手中的权力,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制度”。推行官员问责制,可以对不负责任的官员进行流动, 包括向下流动和向外流动的方式,使不能胜任职位的官员离开,让能者居之。同时,在当下的领导队伍中还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即“无作为”现象,即领导干部不积极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做事,而是采取“无为即有为”是为官方式,不求发展但求无过,造成了很多人民关心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政府成了一个摆设。官员 问责制度的推行,则可以打破这一怪现象,对“无作为”的官员以渎职论处,追究其行政或是法律责任,迫使官员积极、主动并真正地行使权力。
其次,推 行官员问责制有利于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构建。我国《宪法》第五条第一款就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同时,在2004年 国务院颁布的《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指出,要建立健全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建设一个透明的、可问责的政府作为在未来的10年中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目 标的重要内容。建立一个可问责的政府首先就是要建立一个可问责的官员制度,只有当官员犯错被问责并得到依法处理的时候,才能进一步实现对政府的问责。由此可见,推行官员问责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必要内容,其重要意义不可忽视。
最后,推行官员问责制是实现我国政府职能现代化、同国际接轨的必然 要求。中国的官本位思想伴随着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官员们的官职和俸禄并不是由人民决定的,而是由上级或者说是皇帝恩赐的,因此他们只需要向上级和皇帝负责,而不是对人民负责,虽然新中国建立后,废除了封建制度,屏弃了官本位思想,并在宪法中规定了人民主权原则,但封建社会的这种落后、腐朽的思想仍然影响 着现代社会,使许多人民授权的官员忘记自己的权力来源,忘记自己的职责。同时,官员问责制作为负责任的政府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各法治现代化的国家都有所体现,比如日本的引咎辞职制度就发展的十分完善,任何官员都主动、自愿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一旦觉得自己领导不力或是丑闻被暴光,便会立刻辞职,以泄民愤。
(二)理论依据
问 责制的正当性就其根本而言指“人民主权及人民授权”。在现代国家中,大多都规定了人民主权原则,国家的权力来源于政府,政府的正当性来源于人民授权,即人民主权——政府权力——官员职权的权力模式。由此可见,对官员的授权方式是二元的,即官员的权力直接来源于政府授权,但就其根本而言则是人民授权的结果, 因此,官员必须对政府和人民负双重责任。
人民授权体现的是民众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人民通过间接或是直接选举的方式选出代表自己利益的权力机构,并 在此基础上产生国家行政和司法机关,基于此,权力机关、国家行政和司法机关都必须对人民负责。政府授权实现于政府内部,上级政府或者部门授权下级政府或者部门,因此下级需要服从上级,按照上级的指令来行使管理权,对上级负责。从理论上讲,人民授权与政府授权是不会导致责任间的冲突与矛盾的:首先,现代政府 是人民的政府,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或者说它承担着保护公共利益的职责,而从根本上说,这种公共利益应该和人民通过选举表达出来的民众意识应该是一致的;同时从授权的模式来看,官员的直接责任虽然是指向政府,但就其最终指向而言应该是指向人民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而言,官员对政府和人民的责任也应 该是一致的。
但是,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两种授权方式并不总是统一的,对人民和对政府的责任往往会发生矛盾。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以下两 个因素值得重视:第一,授权的指向不同。人民授权是水平授权,政府授权是垂直授权;在责任指向方面,在人民授权下的政府要对人民负责。由于政府的权威性,人民的分散性,很容易使这种责任指向从水平变成从上到下的“垂直”。在政府授权下,下级要对上级负责,是自下而上的。这样两种授权形式下的责任指向是相异 的。第二,检验责任完成情况的机制不同。人民授权下,选举是责任的主要检验机制。选举有固定的周期,以落选作为惩罚手段。但是在整个检验评估过程中,通常缺乏严重的检验评估手段,是相对软性的。而在政府授权下,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全面而严格的检验评估机制,最典型的是绩效评估。与选举相比,政府评 估检验机制周期短、更严格,并有诸多定量指标和相应的惩罚措施。尤其对官员个人来说,职务升迁和福利增加与否是非常有效的惩罚(奖励)措施。因此,与选举相比,这种检验评估更具有刚性。[②]
三、我国官员问责制的现状分析
(一)制度化历程及现状
2003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公共卫 生突发条例》相关的官员问责的规定,使当代中国官员问责制初现端倪。随后,中共中央出台了《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对官员问责的内涵、范围以及处理方式作出了更为详细的规定。长沙、南京等地相继出台了关于行政过错的问责的专门性规定。2004年重庆市通过了《政府部门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该法是我国首部以成文的政府规章形式出台的官员问责制法规。目前包括《暂行办法》在内的“4+1”制度--《重庆市政府部门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重庆市政 务信息公开暂行办法》、《重庆市行政决策听政暂行办法》、《重庆市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审查登记办法》和《重庆市关于行政审批中违纪违规行为责任追究的规定》已经在重庆实施,标志着重庆市在官员问责制度的体系构建上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北京市也出台了《实施<中国共 *** 内监督条例>(试行)监督制度的若干规定(试行)》,规定凡市及市以下重特大突发事件、事故和灾情,应在事件发生后的3小时以内报送有关情况,并及时续报 事件进展和处理情况与后果。对重要情况瞒报、谎报、漏报、缓报或干扰和阻挠重要情况通报、报告者,将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二)法律的缺失
     首先,就全国范围而言,以中央的政策为主,缺乏专门性、系统的法律规定。2004年2月中共中央通过的《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就有规定的有对党员干部的询问和质询、罢免和撤换。同时颁布的《中国共 *** 纪律处分条例》规定了失职、渎职的党员干部应该受到相应的处分。2004年4月中共中央的《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中的“责令辞职”和“引咎辞职”两个方面涉及官员的问责内容。《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也有涉及官员的问责的相关内容。但是以上文件都是党内的规章制度,它对规范党员干部其到一定的作 用,但是对非党员的干部则不能起到有效规范的作用,其适用不具有普遍性的缺陷是显见的。同时这些规章制度并没有实现法律化,这与当今这样一个如此重视法治化的时代背景是不想符合的。就全国范围而言,没有一个专门的法律来规范官员的问责也是当前我国法治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障碍。目前,我国涉及官员问责的法律只 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该法是一部关于公务员的管理的框架性法律,对官员的问责在第九和第十七章都有所涉及,但并不全面系统。2001年公务员颁 布的《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的问责范围也仅仅涉及特大安全事故,那么对于非特大安全事故如何问责则没有规定,对于其它官员的失职和渎职行为也不在其问责的范围内,因此该规定也不能被认为是一部专门的、系统的官员官员问责的法律。
就地方而言,自2003年开始, 我国一些地方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关官员问责的地方性法规。比如,2003年的《长沙市人民政府行政问责制暂行办法》、2004年的《重庆市政府部门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等。但是,全国很大一部分省、市、地区是没有相关的官员问责的立法的,使得各地方不能有效地对需要问责的官员进行问责,或者说不能在地 方性法规之下,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作出更趋合理的问责。
一言以蔽之,我国的关于官员问责就制度而言,呈现出以中央党政文件为主、少量全国性立法有所涉及、地方性法规稍做补充的一个缺乏全国性、系统性规范,不能实现中央和地方立法合理互动的法制现状。
(三)我国官员问责制的困境
1、问责标准的不统一
由 于我国关于官员问责没有统一的规定,各地各行其政,导致对官员的问责在全国范围内也相应地不能形成统一的标准。比如几年前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官员包二奶也需引咎辞职,便起源于《枝江市国税中层干部引咎辞职实施办法》,该办法规定中层以上干部如果出现“生活作风不检点”问题就要引咎辞职。这一规定是把“婚 外恋”也定义为“生活作风不检点”,即为“与自己配偶以外的异性发生两性关系”也需要引咎辞职。事实上,国税中层干部在其他一些地方就没有类似的规定,这样就会造成在其他地方包二奶可能不会被处分,但在枝江确要面临引咎辞职的威胁,我们暂且不论这样规定的合理性,但就其规定上的不统一而言,至少会造成同样 行为不能得到相同处理的后果,与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现代法治理念相违背。
2、权力与责任关系不平衡
首先,是权力与责任不对等。权 力则意味着责任,有多大的责任就意味着将要承担多大的责任,反之亦然。但是在实践中往往不是这样,特别是在行政机关的上下级领导体制下,往往会出现权力向上集中,责任向下放的现象,这样就会出现,不做事的人享有权力,而做事的人仅仅负有责任的情况,“做错了,是上级领导有方,做错了,是下级执行不力”。
其 次是责任过于集中在“一把手”上,使得其责任过大而得不到有效分担。这种情况在行政机关中最为明显,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行政机关是实行首长负责制,即重大问题的最终决定权在“一把手”上,责任也就当然的由他一人来背。在实践中就会出现无论事情大小,都需要“一把手”拍板决定,由他承担责任,难免会造成其不 堪重负、逃避责任的情况。
3、问责力度不够
对政府官员的问责,可以分为外部问责和内部问责,外部问责指政府机关外的主体依法对问题官员进 行的问责,在我国具体指人大、司法机关和人民大众的问责;内部问责指政府机关内部进行的问责,在我国主要指具有领导关系的上级对下级的问责,行政专门监督机关对行政机关的问责。表面上看,我国的内、外问责机制是相当完善的,实际上则不然:就外不问责而言,人大的问责主要是事后问责,往往是在行政机关的问责 后进行、徒有形式,不具有威慑力;司法机关在目前的体制下,还不能实现真正的独立,在很多方面受制于行政机关,它的问责力度也是可想而知的;虽然在我国《宪法》中规定,公民对国家工作人员有批评、建议、申述和控告的权利,但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只是停留在纸面上,公民行使问责权利没有具体制度的保障,再加之 我国传统的“高压统治”思想的遗存,对政府的批评和建议往往会被扣上“ *** ”的大帽子,谁还敢轻易的说某某官员做得不好?就政府内部的监督而言,笔者认为更是徒有虚名,谁会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就算打也是做做样子,不痛不痒,再加之,在当前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行政部门,能够真正动真格对官员进行问责也是非常鲜见,因为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4、以行政处分代替刑事责任,变相减轻对官员的惩罚力度
在 法治社会中,对官员的问责处理结果,不但体现在行政处分上,更为重要的是在官员行为构成犯罪的时候,必须对官员依法处治,真正体现“法的统治”。但是,在我国的政治实践中,往往会出现只对官员进行行政处分(比如警告、停职、降职、免职等),或是以行政处分代替刑事责任的情况,使被问责官员逃脱法律的制裁, 变相减轻对官员的惩罚。这样做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首先,官员们有了心理上的优势,认为自己可以放心大胆地做一些“事情”,而不用惧怕法律的制裁;同时,就老百姓而言,当他们看到官员可以在法律之外游走时,难免会心生怨气,不相信政府,政府的威信受损,进而法律在他们的心中也就不能产生真正的信仰,因为 “刑不上大夫”、法律面前并非人人平等。

四、完善我国官员问责制的对策
(一)问责原则
1、责任法定原则
责任法定原则,是指作为一种对问题官员的否定性评价和责难,必须要 有法律上的事先的规定,对问责的主体、客体、范围和处理方式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做到法无明确规定不负责。在推行该原则时,我们首先要完善各方面的、具体的问责相关法律,做到有法可依,使一切应该被问责的官员都能受到法律的问责,而不是在“法无明确规定不负责”的庇护下不受法律的约束。同时,“法不溯及既 往”的原则的贯彻也是责任法定原则的应有之意,对官员的问责必须依据其行为之时或定罪之时的法律,否则官员们将惶惶不可终日、不敢作为,因为今天合法的行为可能明天就会被定为有罪。在推行责任法定原则的时候,排除问责的随意性也是相当重要的,在我国当前出现的“平时不负则、少负责,重要时刻要负责、负大 责”的现象便是我国问责随意性太大的具体表现,这些做法都是在推行责任法定的过程中必须屏弃的。
2、正当程序原则
起源于英国法的“自然正义”,成熟于美国法的“正当法律程序”的正当程序原则是指:“政府只能按法律确立的方式和法律为保护个人权利对政府施加的限制进行活动。【③]正当程序原则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 先是公开性原则。没有公开则无所谓正义。 [④]具体到官员问责上,公开性原则是指,在对官员的问责上,必须做到在事前、事中和事后对被问责官员和社会的公开。它包括对官员问责的法律的公开、问责的事由的公开、问责的过程公开和问责的处理结果的公开。只有当整个问责系统公开化,在公众的监督下运行的时候,问责才具有正当性,其处理结果才能让公众信 服,被问责官员的合法权利也能得到有效的保障,以避免在“暗箱操作”中对被问责官员的随意处理。
其次是公平性原则。其基本的内涵是,同样行为同等 对待,相似行为相似对待,以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实行公平性原则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两点,第一点就是要平等对待各方当事人的权利,听取各方当事人的意见,给予其申辩和抗辩的机会;第二点就是在问责的过程和作出处理决定时的问责主体必须是处在中立位置的人,任何具有“关联关系”的人都不能居中裁 判,应该保障当事人的申请回避的权利,以真正做到裁判者中立裁决、不偏不倚。
最后便是听证制度的广泛运用。前文已述,官员的权力从根本上来源于人 民授权,人民有权利了解政府和官员运用自己赋予的权利为自己谋求福利的情况,对官员的问责是他们的当然的权利,在对官员的问责中,作为官员权力来源的他们有权利参与其中,了解问责的过程和处理结果,这也是他们行事公民知情权的必然要求。通过听政程序,对官员的问责会更趋合理化,其结果公众也会心服口服,同 时这也是一个政府向公众表明自己为人民服务的一个好机会,让人民了解政府的运作,从而相信政府的权威,为进一步推行责任政府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引咎辞职制度应该被重视
引 咎辞职主要是指领导干部由于直接或间接的责任而造成了一定的损失或不量社会影响,从而主动承担责任提出辞职的一种自律或自究行为。 [⑤]今天的引咎辞职,与古代的引咎辞职有重要的区别。中国古代官员的引咎辞职,是基于向皇帝负责,因其权力是皇帝赋予的。而今天的引咎辞职,是向人民负责,因为权力来源于人民。只有当权力行使者有负于人民的期望、嘱托而辞职的时候,从这个特定意义上讲,引咎辞职才是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物 [⑥]
关 于引咎辞职制度,其实早在九界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时就指出:“全面推行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制度,对发生重大违法违纪案件负有直接责任的领导干部,除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外,其本人应主动提出辞职,本人不提出辞职,本人不提出辞职的,建议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罢免或撤换。”2000年,深 圳龙岗区开始试行处级、科级干部引咎辞职。2001年6月,深圳又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规定“领导干部因个人决策失误或工作过 错,造成重大损失的,应当引咎辞职。”2003年11月20日,四川省委又通过了《党政干部引咎辞职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了领导干部必须自行引咎辞职的几种情况。2004年4月,中共中央批准实施了《党政干部辞职暂行规定》,该《规定》指出:“党政领导干部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任等,不宜再担任现职,本人应当引咎辞去现任领导职务。”该《规定》还具体列举了9种应当引咎辞职的情形,使官员的引咎辞职更具操作性。
引咎辞职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引咎辞职制度可以让官员从心理上作到严格自律,进而打破“官本位”的传统为官思想。 从我国目前的官员问责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是对负有直接责任的官员的问责,而对于那些实际上负有重要的间接领导作用的官员来说,他们就不需要承担本应该承担的责任,这样就使对官员的问责停留在表面,不能真正地深入下去,使领导者们得不到应有的约束。如果引进官员的引咎辞职制度,则可以对那些在官员问责事件 中,负有重要领导责任的领导予以问责。同时,由于引咎辞职从本质上讲,它强调的是一种道德责任和政治责任,它在无形中就会给官员一种潜在的心理压力,让官员们在日常政务活动中在心理上感到压力、实现严格自律。引咎辞职制度,在打破传统的“官本位”思想上也有重要作用:“引咎辞职的实行,要求职位的拥有者或 权力的行使者承担最大限度的政治责任,承担可能性的利益风险。这有助于打破根深蒂固的`官本位'的传统,使领导者逐渐形成权力、职位和责任相关联的正确认识。” [⑦]
其次,引咎辞职的推行有利于政府树立良好自身形象。“一个国家的政府是这个国家规模最庞大的、体系最严密的组织,是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主要承担者。政府不仅要在机构内部建立起令行禁止的权威,保证这一巨大权力机器的正常运转,更要在政府机关之外,即与其所管辖公众之间建立起必要的 权威,以保证它的职权的胜利实施。要树立`为公众服务'的政府形象,至关重要的是实行行政民主化和政府的清正廉洁,加强政府与公众两者之间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使民众自觉地服从政府的这种权威,从而有效行使职权以管理国家和地方。引咎辞职可以说是民众对政府有效行为的监督的结果,体现了行政的民主化倾向, 政府也借此树立了自己良好的形象 [⑧]
(三)对被问责官员的权利保障
首先,是对被问责官员的程序性保障。具体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问责的启动。当问责主体自行发现或根据非问责主体的举报发现需要问责的事由时,便可以启动问责。在启动问责时,要注意问责主体只能在自己的问责权限范围内启动问责,不能超出权限实行问责,同时问责必须基于法定事由,不得因非法定事由启动问责程序。
问 责的调查。问责主体必须在法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依法自行或者委托有能力调查的机构,对被问责的官员进行调查。在调查中要给予被问责官员的陈述和辩解,对官员实行调查时要保证有旁证,对官员的调查书必须经由被调查官员本人的确认属实签字和旁证的签字做证。调查结束后,调查主体应该将调查报告副本转发被调查官 员及其所在单位。
问责的处理。调查主体根据调查结果,对被问责官员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对不存在问责情形的官员,终止问责并消除影响;对确实有违官员职责、需要问责的官员,作出法律的或是行政的处理。
对 被处理官员的申述的复议。当被问责官员认为问责主体对自己的处理结果不合法或不合理时,可以根据法定程序,在法定的申述时间内,向有权受理问责申述的主体提出申述,接受申述的主体必须受理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作出复议决定,以保证被问责官员的申述权利,使我国的官员问责制做到不放过一个不负责的官员,也决 不冤枉一个不该被问责的官员。
其次,是完善我国被问责官员的权利救济制度。“无救济则无权利”,再加之我国官员问责制度本身就处在一个不成熟的阶 段,在对官员的问责中,难免会出现不合法或是不合理的地方,为了保障官员的合法的、正当的权益,理应建立起一整套健全、完善的被问责官员的权利救济机制。但是,在我国的现行的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中却少有提及对被问责官员的权利救济,使被问责官员寻求救济无门。2002年,在北京房山区发生的镇政府越权罢免民选村干部,由于相关法制的欠缺,最终导致民选村干部寻求权利救济失败的事件,便是一个活生生的我国被问责官员的权利救济制度的缺失的典型例子。
(四)进一步规范被问责官员的去留制度
被 问责的官员的职位安排,是官员问责制的一项重要制度,被问责官员是否得到合理处理,可从其职位安排可见一斑。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出现被问责官员被平行调动,其政治和经济待遇不变的变相从轻处罚的做法,使得官员问责流于形式。这种现象的产生,于我国在相关方面的制度欠缺不无关系,就全国范围而言,我国《党 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仅仅是在第13条规定了“党政领导干部辞去公职后三年内,不得到原任职务管辖的地区和业务范围内的企业、经营性事业单位和社会中 介组织任职;不得从事或者代理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经商办企业活动。”第29条规定对“引咎辞职责令辞职以及自愿辞去领导职务的干部,根据辞职原因、个 人条件、工作需要等情况予以适当安排。”这足以见得,该规定在被问责干部的去留问题上的初漏、笼统和缺少规范性,不能具体指导被问责官员的去留,给各部分、地方太大的自由裁量空间,以使得很多不合理的处理现象的出现,使得官员问责的功能大打折扣。
针对被问责官员的具体情况,在被问责官员的去留问 题上也应该区分不同情况分别对待,具体包括:第一,免职。因工作失误造成损失,影响很坏,个人主义严重,不服从组织分配,思想作风不好,群众不信任,年度考核中考核结果未达到考核机构要求的,给予免职。第二,降职。对于已不具备领导干部素质,党性原则和政策观念淡薄;责任心、事业心不强,主观上工作不努 力,对事业造成较大损失;工作能力差,完不成任期工作任务或连续两年完不成工作任务的,给予降职处理,调整担任低于现职级的领导职务或非领导职务,待遇按新职务确定。第三,转任。思想素质好,主观上努力,但因工作能力不胜任现职,调整到与之相适应的工作岗位;把有错误,不宜担任现职领导职务但有够不上降、 免职的,调离现工作岗位改任其他职务;有专业特长但不适应领导岗位,工作抓不上去的,从行政领导岗位调整到能发挥其专业特长的工作岗位。第四,改任。因年龄偏大需要调整工作岗位或因身体原因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工作平庸,不求上进,贪图安逸,群众反映较大的改任非领导职务。第五,待岗。精神不振,作风不 正,形象不佳而调整下来不适应担任领导干部,近期又没有合适岗位安排的免去领导职务,实行待岗。待岗期为半年至一年,待岗期满后,根据本人表现和工作需要安排适当岗位。 [⑨]

在这里我们要对原作者表示感谢,俗话说得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现在自己写不好,那我们就要多看别人的,连牛顿都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更是如此。从别人的文章中吸取精华,然后加入我们自己的理解,做到引进消化再吸收,不就是我们自己的了吗。
感谢专家学者们,感谢互联网络,再次感谢上篇报道的记者和这篇文章的作者!

 

基本上就差不多了,有某个知识点不明白,大家还可以补充上知识点,这样基本上就是一个成熟的申论热点备考材料了。
有关申论热点的这部分就讲解透了,再有不明白的就只能自己好好琢磨了,不要再问了啊

谢谢哈~~~~其实不管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只要自己一直在学,肯定都会有成效的~~~~~我现在也淡定了,慢慢看着吧!今天去图书馆借了本《大众哲学》,艾思奇先生的,很不错,通俗易懂~~~~~~~~

 

以前我爱看半月谈,现在就是人民日报

 

再推荐一篇不错的人民日报评论
接受监督的勇气从哪来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特别是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接受舆论监督,越来越成为领导干部工作的一种常态。学会在舆论监督下工作,越来越成为检验执政能力的一杆标尺。
然而,在监督与被监督良性互动的同时,近来一些地方发生的扣留记者事件,以及一些领导干部对媒体“怕”和“躲”,碰到监督本能地“灭火”、“公关”,也让我们看到,自觉接受舆论监督,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易。
其 中有理念的问题。比如,有的领导干部认为舆论监督就是给自己“抹黑挑刺”、“找麻烦”、“跟自己过不去”,而接受舆论监督则会降低自己的身份和官格。因此一碰到舆论监督,要么消极沉默应对,要么赶紧花钱摆平,要么高调反击,给敢于监督的媒体找茬子、扣帽子、打棍子。对于这些人而言,显然应该革除旧观念,加 强学习,学习中央的新要求,跟上时代进步的新步伐。
惧怕监督,不少时候恐怕还是利益考量、风险评估。纵观许多案例,一些人之所以排斥舆论监督,还 是因为真有问题。因为自己本职工作没有做好,甚至不作为、乱作为,当遇到外界曝光压力时,往往本能地去堵口子,捂盖子。比如河南灵宝征地的“王帅事件”,山西矿难的“封口费”事件。在这些人看来,事情没办好不是大问题,被抖出来才是大问题,权衡之下,还是抱着侥幸心理,封堵收买为上。否则曝光产生的负面效 应,轻者要挨批评做检讨,重者则要影响到自己的“乌纱帽”。在这种逻辑下,越是问题严重的,抵制舆论监督的动力越是强劲,手段也越粗暴多样;也是在这种 “利益考量”下,一些假记者有了市场,许多“封口费”应运而生。
由此可见,自觉接受舆论监督,不仅要有理念的进步,更要有对行为的约束。正所谓:无私才能更无畏,无畏更何惧监督。
接 受舆论监督的勇气,来自于一个“怕”字。邓小平同志在《共产党要接受监督》一文中说过:共产党员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也不好。一怕党,二怕群众。这个 “怕”,其实就是权力的敬畏之心,是对老百姓的惶恐之感。“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履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因为“怕”,让领导干部 始终保持一种清醒清廉,远离走向腐败深渊的道路。
接受舆论监督的勇气,来自于一个“法”字。许多抵制舆论监督的行为背后,往往都有违法行政的影 子。如果领导干部能严格遵守程序,通过依法行政,协商权衡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让更多人享受发展成果,使民众的利益得到保障,那么,就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 生,从根本上维护社会和谐。反之,如果将法律搁在一边,胡作为、乱作为,甚至不惜牺牲公众利益,那么必然会引来反弹,受到更多监督目光的关注。从这个角度看,依法行政是领导干部的安全帽,只有在法律下走得端、行得正,面对监督时才会有据可凭、有理可讲。
总之,领导干部一方面要将接受舆论监督当作一 种时代要求,看作一种政治智慧,通过舆论监督改进工作;另一方面,更要有中医“治未病”的观念,始终保持敬畏之心,时刻坚持依法行政,从源头培养接受舆论监督的习惯。一句话,领导干部只有先将本职工作做好了,才能在接受监督的时候坦坦荡荡、底气十足

 

给大家一篇陶冶心性的文章,可以放松放松
小胜靠智,大胜靠德(人民论坛)
境界,是一个人在精神方面的高度,反映着生命的品质和价值。当今社会五光十色,思想多元,一些人或唯物质利益马首是瞻,或把实用主义奉为圭臬,或以及时行乐为人生指南,在他们眼里,“境界”要么百无一用,要么遥不可及。
  然而,无视也好,逃避也罢,“境界”始终是我们人生中难以绕过去的问题。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境界,而境界往往像一只无形的手,影响了甚至左右了人生的结局。“小胜靠智,大胜靠德”,说的就是境界的力量。
   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学者张世英先生把人的生活境界分为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境界不同,领略的人生风光、享受的精神愉悦是有差异的。要想获得有意义的人生,活出自己的精彩,就要不断提升境界。
  超越自我提升境 界。现代社会色彩斑斓,最易撩拨的就是人的心理。看到他人暴富,艳羡不已;看到别人出名,心生嫉妒;看到身边人当官,心理失衡。诸如此类,彰显的是一种低境界。提升境界,必须走出自我、超越自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找对了参照点,就可以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正反、得失、成败,清醒地把持住自己;找对了支 撑点,就能理性地对待人生的荣辱、进退、取舍,在进取中成就和完善自己。
  专注事业提升境界。“功贵其久,业贵其专。”人生境界的提升,最需要 的是专注。专注于学习,才能学有所得;执着于事业,才会业有所成。一些人之所以行为庸俗、层次不高,主要是因为心态浮躁、缺少静心、不够专注。“才须学也,学须静也”,汉代学者董仲舒著书立说,“三年不窥园”,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终成一代鸿儒。在人生道路上,专注给人激情、给人定力,让普通走向伟大, 让平凡成就卓越。
  升华心态提升境界。有这样一则故事:三个工人在砌墙,有人问他们在忙什么,第一个说:“我在砌墙”,第二个说:“我在建一幢 大楼”,第三个回答:“我在建一座城市”。多年以后,第一个工人仍是工人,第二个工人成为工程师,第三个工人成为城市管理者。同一种工作,因为从事者的心态不同,结果迥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仅是一种自然规律,也是由良好心态、较高境界决定的。
  严格自律提升境界。现代社会,诱惑增多, 潜规则盛行,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保持操守和原则实属不易。一个人走上歧途,很大程度上由于自律不够。“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自律,贵在一个“慎”字。慎独,每日三省吾身,真正摒弃不健康思想和杂念,做一个纯粹的人。慎始,把好“第一次”关口,防止“千 里之堤,溃于蚁穴”。慎终,做到精神支柱不倒,防止晚节不保。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无境界则流于低俗。“人禀有了境界,才能获得精神上的真自由、解放,才能使自身摆脱世俗的束缚,进入永恒和无限的意义体味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的历程,就是不断追求和修炼境界的过程,也是生命不断自我完善和自由发展的过程。

 

 

材料很重要,处理不好材料很多分都拿不到,但是大家知不知道,比材料更重要的是什么?是题目,经过前一段时间给我的学生评申论,我发现很多人不重视题目,不仔细研究题目的内涵,想当然的去回答,结果离题千里、答非所问,或者回答不全,只答一半就不往下答了,不但要点不全,而且字数也严重不足。
所以 比读材料更应引起大家注意的事情是大家要把题目真正读懂读骰,这不仅包括题目的主干,也包括题目的要求部分,有时题目的主干部分没有把真正的考点讲解清除,要求里会加以补充,尤其是遇到一些不大常见的情况,比如09年考题中的第二大题中的第1小题. 对“给定资料3”中林老板的心态进行分析,并指出他的心态所反映的本质问题。(20分)
要求:观点鲜明,分析恰当,不超过200字。
这本来是一道分析题,可是要求里有四个字很多人就没有注意到,就是“观点鲜明”的四个字,这四个字理解不透想这道基本没有答好的。还有第三大题第二小题这“四点对策”,内容上,表述都存在问题,请指出这份“对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20分)
  要求:1. 明确提出存在哪些问题;
  2. 写出相关的修改意见( 包括写出需要补充的内容);
  3. 条例清楚,表达简明,不超过400字。
很多人没注意到要求2中括号里的字,结果09年很多考试失利的人都是死到了这道题上,这道题也基本上成了得分率最低的题。

 

尤其是第三题的第二小题,如果没有注意到括号里的文字,哪怕你把所有的问题都找清楚了,也写了修改意见,恐怕连一半的分数也拿不到。其实这四条对策的错误点很明显,有两条的错误居然是同一个点——超出我们国家的范围,缺乏政治可行性,还有一个关于节约的考点就更可笑了,我到现在都没明白出题人设这个考点当 时到底是怎么想的,莫名其妙,参考书给出的答案就更……。所以很多人发现写呀写,写了好多废话,都凑不出题目要求的400字。这里我要提醒大家,题目要求 的字数都是出好题后,找专门的人试做,然后从里面选择要点最全,字数最精练的,稍加放宽之后才形成的最终字数,所以如果大家在考试中发现写了些废话之后,字数仍然凑不全,那么你就肯定是漏掉了要点,就要从找全要点上下手,不要再去考虑凑字数了。这道题就是,其实出题人煞费苦心的加了个括号,这在所有正式考 试中几乎没有出现过,而在国考这么正式的考试中出现了,就是出题人知道很多人在此会答不全,所以特意给大家了个提醒,不过很不幸,绝大多数的考生却对这个提醒视而不见,或者根本不明白这个“包括补充的内容”是什么意思,这其实就是让你在指出错误之后,写出正确的答案,说白了,这就是一道对策变形题。

 

这两天真的是太忙了,给大家的回复不一定就那么及时。这不仅是因为工作到了年底报表、总结的时候。也是因为有学生找我评申论的比较多,之前本是因为有人私下找我不胜其烦,虽然我一再的说有话在论坛上问就行了,不要给我的QQ发验证信息、或是以陌生人身份留言,但说了跟没说一个样,更有人不客气的说耽误不了我几分钟,还有什么老乡也不给面子的,总之有时很伤人。没办法我才加了那个签名,希望设个门槛,想躲一躲清净,可没想到居然真的有人找到我,希望交钱评申 论。
说实在话第一次有人在网络上找到我的时候,我自己都不敢相信,我甚至都比人家惊慌,一再的提醒对方小心点,网络上有风险。但是对方反倒比我坚 定,说相信我,觉得我能帮到她。于是从第一个人开始,到现在陆续有人找我评申论。虽然这不是我的初衷,而且也让我感到活得太累,一篇材料我一般要熬两个晚上,十几个小时才能评完,四号字都要16、7页,不仅要把错误的地方指出来,还要把答题的方法加进去,力求做到通过一道题教会一类题。
有时真是觉得怎一个“累”字了得,但是谁让我早把签名挂出去了,谁让自己又最讨厌说话不给话做主的人,没办法只好坚持下去了,不过这样倒也挺好,晚上不出去逛街了,省钱,呵呵呵。
虽然我已经很累了,但是我一定还会继续经营我的帖子,至少是在这次国考前,一定陪大家走过,希望我的帖子能帮助到更多的人,愿各位童鞋都能心想事成,加油、加油、再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