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市发改委:看图说民国7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2:28:39
 

                                  
作者:枫林晚驻 回复日期:2010-06-23 18:27:41 

7307#   今天看到,武汉市水务局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近30年武汉湖泊面积减少了228.9平方公里,50年来,近100个湖泊人间“蒸发”,杨汊湖、范湖等耳熟能详的名字仅仅成为带“湖”字的符号。目前中心城区仅存的38个湖泊,仍面临着继续被侵蚀的危险。
  曾经的梦里水乡,曾经的碧水连天,荷叶连连,飞鸟蹁跹,群鱼戏水,草长莺飞,夏可摘莲花,捕虾蟹,戏清水;冬可采湖藕,观飞鸟,尝鱼鲜。美景永远的离开我们了,伤心!这帮利欲熏心的败家子,这些没有受监督的绝对权力!
  故国啊,不堪回首.......唯有哀伤,泪水流!中华何日才能走出这赤色的劫难?
  
  
                                  
作者:鹰眼预警机1 回复日期:2010-06-23 20:17:47 

7308#   y


   
  
  
  


                                  
作者:鹰眼预警机1 回复日期:2010-06-27 00:42:47 

7316#   


                                  
作者:走走道射了 回复日期:2010-06-27 01:20:17 

7317#   民国的天是晴朗的天,国民党的人民好喜欢……
  真正民主爱人民啊,国民党的好处说不完……

   远的不说 30年前 小孩子基本没有说脏话的 今天 小孩子基本没有不说脏话的 不知道几十年怎么变化的如此结果 道德 文明 善良 正直 似乎少了..............
  
  
  
    
  40年前 路不拾遗 夜不闭户 令人难忘 方圆几十里 丢一回自行车都是天大的新闻 感觉不可思议 怎么会有偷东西的行为 如今 我一个月能丢8辆自行车 也只能是摇头叹息.........
  
  -----------------------------------------------------------
  三十岁以上的人还活着呢,你就敢这么说? 什么时候唱“要是革命就跟我走,要是不革命,就滚他*的蛋,造造造,造他*的反,去去去,去他*的蛋?” 什么叫“盘亮”“条正”? 什么是“拍婆子”? 那时候确实丢自行车的少,那是因为大家把自行车看得比眼珠子还贵重! 和现在朝鲜“宁借老婆,不借自行车”有得一拼!  那时候来了流窜犯,大家怕丢什么?怕丢被子!! 那时候女工下晚班,她妈妈拿个擀面杖去接,走到半路上,她妈让个过路的痞子硬亲了一口,气的老太太站大马路中间骂!!
  
                                    
作者:cgdabmw 回复日期:2010-07-07 17:10:26 

7329#   民国离我们不应该如此遥远!!!!!!!!!!!
  历史更不应被遮挡!!!!!!!!!!!
                                  
作者:我是路过的119 回复日期:2010-07-07 17:43:33 

7330#   非常怀念那时清澈的河水、蓝蓝的天空。看看现在什么世道,贪官污吏横行,贫富不均。

 

 

                                  
作者:食客680902 回复日期:2010-07-26 12:05:47 

7343#   蓝妮,乳名巽(音xun,第四声)宜,学名蓝业珍。孙科的二夫人。张爱玲称其是“以美的容貌悦人”
  
  1944年《新中国报社》举办的“女作家聚谈会”,出席者皆是孤岛上海最走红的女作家,张爱玲、苏青都在座。蓝业珍出席了茶话会,也有几句不错的隽语。
  
  主持人鲁风这样介绍她:“蓝女士不但爱好文学,她的一生便是一部很好的长篇小说,如果有人写出来,必然是一部巨著。”
  
  蓝业珍接话:“我想作家是以笔来创造世界的,我则以生活来创造世界。”
  
  蓝业珍1912年出生于澳门,乳名巽(音xun,第四声)宜,父母希望她一生幸福安宜。“蓝业珍”是学名。她亲和力特别强。同学间有矛盾,只要她一掺和,大家又都喜笑颜开了。同学开玩笑说,业珍就是一把烂泥,把大家都糊到了一起。于是,好事的同学开始叫她“烂泥”。她一点也不生气,干脆将谐音“蓝妮”作为她的名字。
  
  据说她的祖上是苗王。父亲蓝世勋任江苏省税务局局长,蓝妮随家人回到江苏。父亲请塾师教她读四书五经。她也接受了良好的学校教育。生活的路标笔直地指向一代名媛。
  
  一场横祸突如其来,蓝世勋遭遇车祸,蓝家的顶梁柱坍塌了,幸福的物质框架倒了。蓝妮无法再继续学业,名门李调生愿意为其次子李定国聘蓝妮为媳妇。亲事确定,每月给蓝家津贴100元。蓝妮别无选择:她需要以婚姻来养家。
  
  1929年,蓝妮披上嫁衣,成为李府少奶奶。李家是汉族官僚世家大族,庭院深深,礼教森森,在外国行民国风,在家里行祖规。自由自在的蓝妮深感压抑。李家人在她面前有着无法克制的优越感,因为是他们出钱搭救了蓝家。蓝妮物质优渥,精神上却不能舒展。
  
  结婚6年,蓝妮成了三个孩子的妈妈。
  
  1934年,23岁的蓝妮决定离开李家自立,毅然办理了离婚手续。蓝妮自由出入社交场合,很快成了社交界明星。好事记者在报刊上推介:“你想目睹西汉赵飞燕、东汉貂蝉和绝世容颜吗?只消看一下社交场中的蓝妮!”
  
  蓝妮的风采可以想见。
  
  1935年暮春的一天,在同学陆英的晚宴上,蓝妮认识了时任南京政府立法院院长的孙科。命运衔来了一枚橄榄枝。
  
  不久,蓝妮以民国立法院院长孙科私人秘书的身份出现在多种场合。蓝妮具备女强人的行事风范,工作果敢,善于决断,生活上更是打叠起万种温存,将孙科照顾得无微不至。阅人无数的孙科感到蓝妮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决定娶蓝妮为二夫人。已有正室的他“知法犯法”,二次婚礼只能低调。但蓝妮高瞻远瞩,她在哄得孙科一团高兴之际,信笔写下了一张白纸黑字的字据:“我只有元配夫人陈氏与二夫人蓝氏二位太太,此外决无第三人,特此立证,交蓝巽宜二太太收执。”
  
  上世纪四十年代,孙科元配陈夫人来到重庆,蓝妮回到了日伪占领下的上海,和女儿孙穗芬团聚。
  
  “女作家聚谈会”便是蓝妮在繁忙的商务之余抽时间参加的。蓝妮与在座的女作家自然不能相提并论。她做地皮生意,身价百万。而张爱玲、苏青等人却是辛苦作文的职业女作家。无法想像张、苏等人是以何种目光打量突兀出现在女作家中间的社交明星。无疑,蓝妮是张爱玲所谓的“以美的容貌悦人”的代表,而她们却是“以美的思想悦人”。蓝妮置身女作家中或许也感到窘促吧。随着话题的渐渐深入,女作家们个个伶牙俐齿,谈锋甚健,而蓝妮似乎只有嗑瓜子的份了。
  
  以后举行的茶话会上,便不见蓝妮的身影。
  
  日本投降后,戴笠以“汉奸嫌疑”罪名将蓝妮关进监狱。孙科向蒋介石求助,以辞职相胁,蒋介石下了手谕,命戴笠释放蓝妮。蓝妮回到家,大放鞭炮以示庆贺。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8岁的孙穗芬被人从家中骗出,并被绑架,索款四十万美元,蓝妮设法筹款,和绑匪多方周旋才将女儿赎回家中。
  
  1948年孙科和李宗仁竞选副总统,孙科的呼声很高。节骨眼儿上,发生了“蓝妮事件”——国民党中央信托局在上海没收了蓝妮一批法国进口颜料,孙科致函办事人,说这批颜料为“敝眷”蓝妮所有。新闻界以“敝眷”插科打诨,弄得孙科很尴尬。孙科落选了。竞选参谋团将失败归罪于蓝妮。
  
  蓝妮结束了和孙科近13年的夫妻生活,携女赴香港,在雪厂街开办了一家大隆金号,从事K金的买卖炒作。七十年代初,孙科去世,在美的蓝妮没有赶去见最后一面。
  
  1996年,蓝妮完成了她的“生活创造史”,在上海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站,享年85岁。 
  
  
  

图为1938 重慶 春森路十五号舫盧的蓝妮。


1938 重慶 春森路舫盧 孫院長与藍小姐, Lamont和凌冰.


1936年,身着泳衣的蓝妮。


1938年11月, 重慶南溫泉。 孙科和蓝妮一行。


1938年,座在轿车里的蓝妮。

                                  
作者:食客680902 回复日期:2010-07-26 12:16:29 

7344#   蓝妮与孙科的结婚照.
  
  
  



老年的蓝妮和女儿孙穗芬合影。

                                  
作者:食客680902 回复日期:2010-07-26 12:24:35 

7345#   这组照片是美国记者福尔曼拍摄的,时间大约是1940-1941年。大家可以看看清楚,这就是当年警察的标准着装。



2个同事不知道是在巡逻还是在下班的途中。


看似和谐的女警。


这张比较有意思,中西警察的不同。


从警局出发的警察。

                                  
作者:食客680902 回复日期:2010-07-26 12:27:30 

7346#   汇丰银行门前的警察。



街头的交警。

                                  
作者:食客680902 回复日期:2010-07-26 12:33:27 

7347#   这张照片摄于30年代,四川江油窦图山上的寺庙,僧侣以简易的铁索为桥,踏索越堑。下面虽是凌空万丈,而我们看见的是照片中的僧侣却神色若定,步伐稳健,仿佛旧时小说所称的武林中人。僧人们离群索居,孤山一隅潜心修行,或有修得独门秘术,以待他日出山替天行道也。
  
  而今现在四川江油窦图山上也有这样的场景,不过已经变成了商业表演走秀,是要收费的了。哎!!!!


                                  
作者:食客680902 回复日期:2010-07-26 12:40:33 

7348#   一张比较少见的日军在现场召开的乡村治安工作会议照片。此照片拍摄于1935年9月9日,地点是吉林省榆树县的四道滴達村(这个村子目前在搜索地图上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它位于珠琦河附近,现在的地图上有个村叫:四滴,不知道是不是这里),从左至右的人物是:中村特务曹长,满人,王馆长,及百十户长 。
  
  
  


                                  
作者:春天大树 回复日期:2010-07-26 12:45:07 

7349#   当年上海市的警察,制服还不錯。他是在为民带路,为人民服务吗?表情还在微笑!呵呵
  
  ===========================================
  楼主,想吹捧,也要看好了再捧啊。


                                  
作者:春天大树 回复日期:2010-07-26 12:46:37 

7350#   图:


                                  
作者:春天大树 回复日期:2010-07-26 12:49:39 

7351#   是当时的城管吧?乡下人,在城里不和谐!拿绳子拴了牵走。别看你是一老一小!


                                  
作者:食客680902 回复日期:2010-07-26 12:49:49 

7352#   民国时期沪宁线的豪华列车=========
  
  
  照片为1948年,南京的下关火车站外景。新建成的车站外观相当宏伟,不过往来的旅客并不是很多,与战争时期的拥挤状况不可同日而语。
  
  



沪宁线豪华专车美仑美奂的外观。每当停在车站时,十分惹人注目,这是民国时期火车车厢制造工艺的极致表现,有些东西比之现在也是不逊色的。


京沪线(沪宁线)火车的头等车箱,舒适的座椅,雅致的内部装潢,绝对超过49年以后的软座车箱。


 这是京沪线的二等车箱,就短程旅行而言,仍然可以看出是相当舒适的乘车环境。 


沪宁豪华专车上漂亮的餐车,配备了西式的吧台。 

                                  
作者:食客680902 回复日期:2010-07-26 12:55:08 

7353#   沪宁豪华专车上的会客室,用灰色大理石做成的桌面,坚固又典雅,有意大利的风味。现在的列车上好象也是没有这种为旅客设计的会客车厢的吧?
  
  看着这些照片,有时候真的以为时代穿越了。。。。。。


                                  
作者:食客680902 回复日期:2010-07-26 12:56:59 

7354#   沪宁豪华专车上的会客室,用灰色大理石做成的桌面,坚固又典雅,有意大利的风味。现在的列车上好象也是没有这种为旅客设计的会客车厢的吧?
  
  看着这些照片,有时候真的以为时代穿越了。。。。。。
  
  
  


                                  
作者:食客680902 回复日期:2010-07-26 13:04:09 

7355#   一组美国飞虎队员拍摄的民国图像(重庆.成都) ===
  
  
  迁都重庆,定四川为总根据地,是中国抗日战争最重大的抉择之一。“以空间换时间”、“持久消耗”和“苦撑待变”的对日战争总方略得以实施,中国内部兵不血刃地完成了战争条件下的军政统一,中国正面战场与大后方的战略纵深得以建立,一场民族解放圣战的时空格局得以形成。
  
  四川以其“人口之众多,物质之丰存,教育之普及”成为抗战中国最强固、最辽阔的大后方。302.5万川军奔赴抗战前线,266,991人马革裹尸,356,267人负伤,24,025人失踪,其中刘湘、饶国华、王铭章、李家钰、许国章、王澜波、李成烈忠勇殉国。
  
  以重庆为中心的国防军工企业生产了步枪320万支,火炮8万余门,枪弹8亿5千万发,炸药包370万个,各类军用器材75万吨,四川提供的粮食、生猪、生丝、桐油、茶叶、食盐奠定了中国抗战物质基础。
  
  重庆从一个农副产品集散港埠,跃升为中国军事、政治、外交、经济、文化、法律中心,从一个内陆山城跃升为与华盛顿、莫斯科、伦敦并列齐名的国际反法西斯名城。两千余万沦陷区人民在巴蜀大地栖息繁衍,其中三分之一成为永久住民。
  
  抗战是中国亘古未有的民族解放圣战,四川是这场圣战不可逾越的屏障。抗战八年,除了俘虏,没有一个日本兵、一辆日本战车踏上过巴蜀大地。
  
  日本对重庆、成都等地的轰炸,成为人类战争史上“无差别”轰炸的滥殇,“重庆大轰炸”成为与“南京大屠杀”一样惨烈而悲壮不屈的名词。日本犯下的最大战争错误,正是放弃了1942年的“五号作战”,错失了攻掠四川、占领重庆的天赐良机,待到1944年发动“一号作战”,即使打到贵州独山,日本也无力进攻重庆,而只能望蜀兴叹了。
  
  
  

美军第14航空队重庆白市驿基地指挥部(威廉  迪柏 摄) 


威廉  迪柏坐在重庆白市驿机场工地的碾子上,在望着起降的飞机。(艾伦  拉森摄) 


白市驿空军基地入口。小桥前面的草棚是岗哨所在。(威廉  迪柏 摄) 

                                  
作者:食客680902 回复日期:2010-07-26 13:05:09 

7356#   第14航空队在白市驿基地的营房是干净的稻草顶平房。部队计划把人员从昆明调到白市驿基地是为了让飞机更近距离侦查和攻击日军东部军事设施,包括那些日本本岛上的军事设施。1945年8月上旬迁移完毕后,驻扎在太平洋岛屿上的美国空军就向日本本土投放了原子弹。不久,日本政府便无条件投降了。(艾伦  拉森摄)


                                  
作者:食客680902 回复日期:2010-07-26 13:06:07 

7357#   战时日军侵入中国东北内陆和沿海地区时重庆成为中国的陪都,中国民国政府迁至重庆,直至战争结束。战争结束前夕,艾伦就驻扎在附近白市驿基地,一次去重庆时他拍了一幅总统府的照片……当中国士兵驱赶艾伦和他的飞虎队战友时,这幢巨大的红色官邸已经留在艾伦的镜头里。(艾伦  拉森摄)


                                  
作者:食客680902 回复日期:2010-07-26 13:07:15 

7358#   重庆郊外木桥上行走的中国士兵。好漂亮的景色啊!!(威廉  迪柏 摄) 


                                  
作者:食客680902 回复日期:2010-07-26 13:10:39 

7359#   通往重庆的公路(威廉  迪柏 摄)
  
  
  



重庆附近的小镇(威廉  迪柏 摄)


背竹篓的中国男孩(威廉 迪柏 摄) 


重庆江边码头拥挤的街道,很有感觉的一张照片。(威廉  迪柏 摄)


当年重庆的街景(威廉  迪柏 摄) 

                                  
作者:食客680902 回复日期:2010-07-26 13:18:42 

7360#   胜利后的重庆街景====






  
                                  
作者:食客680902 回复日期:2010-07-26 13:21:01 

7362#   在重庆街上,一个年轻的美国军人正在看一个饭店的招牌。 招牌上写着:本店 备有 卤菜 煎包 烩饭 汤丏 荳丝 米粉 。
  
  有意思,他能看懂吗?
  
  这名军人是艾伦美国学生时代的朋友,战时与中国军人共事。他的工作是训练军人如何将军火装备载在马匹和驴子上,翻阅崎岖不平的山丘,运到前线。(艾伦  拉森 摄)
   


                                  
作者:食客680902 回复日期:2010-07-26 13:22:29 

7363#   二战结束后的一段日子里,我们经常从白市驿的基地前往重庆游览。湿热的天气使我们了解这座城市以及饱受日军不断空袭磨难的市民。这张照片展现市民排着长长的队伍,在等待领取极少量配给的用水。(艾伦  拉森 摄) 


                                  
作者:食客680902 回复日期:2010-07-26 13:23:18 

7364#   白市驿驻地,威廉  迪柏在取井水。(艾伦  拉森 摄) 


                                  
作者:食客680902 回复日期:2010-07-26 13:26:06 

7365#   艾伦把芭比娃娃送与驻地一位护士的小孩,并与这位幸运的小女孩合影(威廉•迪柏 摄) 


                                  
作者:食客680902 回复日期:2010-07-26 13:31:29 

7366#   白市驿基地指挥部(威廉•迪柏 摄) 
  
  



威廉•迪柏在洗澡。真的享受自然。。(艾伦•拉森 摄)


成都,船工往船上装粮食,威廉•迪柏正与船工头说话。(艾伦•拉森 摄) 


成都南河(现在的锦江)上(威廉•迪柏 摄)


成都平原,迪柏在看农家小孩晾晒小麦(艾伦•拉森 摄) 

                                  
作者:食客680902 回复日期:2010-07-26 13:34:56 

7367#   一位被派到美军营做帮工的成都小伙子,看见他的表情我真的感觉是难受。。。。(威廉•迪柏 摄)


                                  
作者:食客680902 回复日期:2010-07-26 13:40:12 

7368#   成都城街头排队等客的黄包车夫们。(威廉•迪柏 摄) 
  
  
   
  
  



成都城,繁华的绸缎商铺街的入口(现在成都市有名的春熙路)(威廉•迪柏 摄)


成都,当年的绸缎庄。(威廉•迪柏 摄)


成都,烟具店(威廉•迪柏 摄)


成都的商铺(威廉•迪柏 摄)

  
                                  
作者:食客680902 回复日期:2010-07-26 13:43:11 

7370#   当年的成都华西协和医院外景。(威廉•迪柏 摄)
  
   



当年 的华西协和大学。(现在的华西医科大学)(威廉•迪柏 摄)

                                  
作者:食客680902 回复日期:2010-07-26 13:55:05 

7371#   民国时期,中国人的坦克装甲车辆=====
  
  
  

当年东北军的雷诺坦克。


这是国军的防空车??偶的天,有才啊!!


国军引进的德国sdkfz 222装甲车。


换个角度看sdkfz 222装甲车。


当年宋子文的税警总团装备的轻型水陆两用坦克。就是有钱好啊!!

                                  
作者:食客680902 回复日期:2010-07-26 13:56:33 

7372#   当年国军的德装师装备的M3A1侦察车 。


                                  
作者:食客680902 回复日期:2010-07-26 13:57:33 

7373#   当年国军的德装师装备的PzKpfwI型轻型坦克。


                                  
作者:食客680902 回复日期:2010-07-26 13:58:35 

7374#   国军装备的轻型坦克。


                                  
作者:食客680902 回复日期:2010-07-26 13:59:26 

7375#   国军的中央教导师装备的Mak一型坦克。


                                  
作者:食客680902 回复日期:2010-07-26 14:00:52 

7376#   国军的迷彩装甲车!


                                  
作者:食客680902 回复日期:2010-07-26 14:01:53 

7377#   淞沪战役时,国军的轻型坦克。


                                  
作者:食客680902 回复日期:2010-07-26 14:02:51 

7378#   国军T26B坦克在湖南 。


                                  
作者:食客680902 回复日期:2010-07-26 14:04:00 

7379#   国军的战车正在开上前线。


                                  
作者:食客680902 回复日期:2010-07-26 14:05:22 

7380#   被日军俘获的国军一号坦克。怎么这么小啊?


                                  
作者:食客680902 回复日期:2010-07-26 14:06:12 

7381#   被日军缴获的国军豆坦克。就是小哈!


                                  
作者:食客680902 回复日期:2010-07-26 14:07:07 

7382#   国军德装师装备的德制SdKfz222装甲车。还是法西斯的东西威武啊!


                                  
作者:食客680902 回复日期:2010-07-26 14:08:19 

7383#   好多一号坦克。


                                  
作者:食客680902 回复日期:2010-07-26 14:11:38 

7384#   远征军的坦克,在当年应该是不错的装备了,唉!=====










                                  
作者:食客680902 回复日期:2010-07-26 14:14:48 

7385#   蒋二公子的坦克家当。




                                  
作者:食客680902 回复日期:2010-07-26 14:18:51 

7386#   解放军在淮海战役缴获的国民党军的日制97、95式战车。
  
  
  



解放太原的人民解放军缴获国民党军的日制97式战车。


张云逸(前右一)同陈毅(坦克上左二)等在鲁南战役中缴获的坦克前留影。


1949年5月,我坦克部队通过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公署的门前。


1949年6月24日,上海路人从解放军坦克前经过 。

                                     
作者:食客680902 回复日期:2010-07-26 19:47:36 

7391#   你注意过民国时期老宅门前的“门枕石”吗 ?本组照片为民国时北京一些老宅门前的门枕石。=======
  
  
  
  门枕石俗称门礅、门座、门台、镇门石等,是门槛内外两侧安装及稳固门扉转轴的一个功能构件,因其雕成枕头形或箱子形,所以叫门枕石。台湾民间因曾有乞丐坐在上面,所以又有"乞丐椅"的称呼。它不仅能承受和平衡门扉的重量,还可强固门框。故其门内部分是承托构件,门外部分是平衡构件。古时候的门没有铰链、合页等,是靠门枕和连楹(宋代称鸡栖木)来固定门扇的,如果没有门枕来抵住门框,开关门扇时就会摇晃不定。后来为了区分门第,便加大门的面积,门外枕石部分也相应地扩大突出,头部越做越高,以至后来用料用工远远超过门枕的实际功能作用,并出现了类似鼓状的抱鼓石。










                                  
作者:食客680902 回复日期:2010-07-26 19:49:06 

7392#   接上========










                                  
作者:食客680902 回复日期:2010-07-26 19:56:44 

7393#   又见这个无比彪悍的风帆独轮车,山寨无敌啊。===


                                  
作者:食客680902 回复日期:2010-07-26 20:21:25 

7394#   一个摄影师在中国的旅游,自1933至1946======
  
  
  达·莫里逊(Hedda Morrison, 1908-1991)生于德国南部的斯图加特,父亲是个出版商。或许是出版业务总归与摄影有些瓜葛的缘故罢,赫达在十岁刚刚出头的时候就有机会开始摆弄起一架照相机,由此影响到其后的一生都对摄影发生执着的兴趣,而最终成为摄影大家。赫达二十四岁那年(一九三三年),只身离开德国来到中国,其后在北京度过了十三年,她就靠骑着一辆自行车跑遍北京的大街小巷,名胜古迹,拍摄下如今大多已经荡然无存的旧日景物,留给后人嗟叹其珍贵价值的照片……
  
  
  

同行的3个驴夫。


小村人家。


一个纳鞋底的妇女。


妇女 的花衣服和小脚。


一个扎着腰包的小妹妹。

                                  
作者:食客680902 回复日期:2010-07-26 20:29:41 

7395#   有一位美女画家叫关紫兰==========
  
  
  关紫兰 女 1903年出生,广东省南海人。
  1927年毕业于上海中华艺术大学西洋画科,同年赴日本留学,入日本东京文化学院。其作品曾多次入选日本"二科"美术展、上野美术展、兵库县美术展,昭和二年十月日本著名杂志"妇人--女士造型"艺术对关紫兰作了详细介绍,并给予高度评价。关紫兰是中国较早接受野兽派影响的职业油画家,她的作品在 20、30、40年代就具有现代艺术倾向,是近代浪漫派。她的作品秀美华丽,用笔豪放,并时时透露出坚强与宏伟,深受日本油画界器重,被海外油画界称中国闺秀女油画家。






                                  
作者:食客680902 回复日期:2010-07-26 20:33:43 

7396#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1923年的忠州街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