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限制电影 年轻:一篇不错的考研日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5:14:22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我总有一种感情,一种并没有实现自己一生梦想的深深的愧意和淡淡的忧伤。只有那个梦想代表着美好,代表着激情,代表着我生活的全部意义。  我崇尚那些不断进取的灵魂,我羡慕那些走到成功地位的个体,我理解所有为生命的 
价值而不懈努力的精灵。通向成功的道路有很多,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一点色彩,没有一点张扬的人生。  有意思的是,1998年的夏天,当浙江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送到我手中时,我正在参加县委年轻干部轮训班,轮训班结束时,我就是副科级干部了。但我很快乐地离开了那个许多人想进入的机关,一点留恋都没有的彻底的快乐。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总习惯于变动,习惯于去追求一种叫做梦想的东西。检视十年间我离开校园、踏入社会、再回到校园的心路历程,才明白人总是要在不满足中寻找一种心灵的慰籍,而就是这种慰籍驱使着人去做更大的跳跃,更美的飞翔。奋斗与成功,漫漫人生中最让我牵挂的也不过就是这两桩事情。而每一个成功故事的背后,都藏有难于言说的心路历程。十年的光阴倏忽而逝,曾经的梦想在我的记忆里像野兔一样快速地奔跑。  母亲去世时我十六岁,初三刚毕业。父亲要我在跟表哥学手艺与读高中之间作出选择,我选择了后者,生活中艰难的历程便由此拉开了序幕。十九岁那年(1990年)我成为全村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大学生,考入江西省抚州师范专科学校化学系。穿过高考黑森林,面对突兀于眼前的所谓大学,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惆怅,想着平时在班上排名第二,与第一名的同学不相上下,而第一名的同学考入浙江大学,自己却只能上专科时,就有一种深深的挫折感。想到日后将伴我一生的三尺讲台,流水一样来来去去的一茬茬学生,想到青春梦想就此绝版,我觉得世界一片迷茫和混乱。人生就像一群鸟落在树丛里,起飞点都不一样,似乎注定了我要跟在别人后面跑。我很想重读一年高三,圆我的名牌大学梦。但家境的困窘和日渐衰老的父亲的那份满足,使我带着失落上路了。  一年后,一个叫云的女孩进入了我的情感世界。云和我是同乡,相似的家境使我们很快成为知心朋友。那时候我期待着一种淡蓝会接上另外一种淡蓝,而无边的心事正缓缓陷入她睫毛深处那潭幽幽的深水,到了暮春时节一片惊雷过后,俨然已是诗意淋漓,月白风清。云知道我很努力,一直在自学英语,便把她哥哥读大学时用过的英语资料全都拿给我,并对我说:“好好念,毕业后去考研究生。”当时学英语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因为师专的学习实在太轻松,而我又属于那种自命不凡的人,所以学英语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寄托。带着甜蜜的心情憧憬着将来,在与云同学的两年中,是我青春岁月里最为闪亮的一段日子,在那样纯粹的一种想像中,自学英语被赋予一种神圣的使命感。  两年后(1993年)的夏天,我师专毕业返乡做了一名乡村教师,云却只身去了广州闯荡。云说,邂逅是一种伤心的美丽,就像那躲进河流的雨滴,岁月会把签名和留影都遗忘。现实将我所有的想像都击得粉碎,一段感情从心里剥离,身体带着一种厌倦与迷乱行走江湖。云走了之后,我时常想她,想得心痛。朋友劝我说,你怀念的不过是一个女孩的名字,寂寞时想想,暖暖自己罢了。但我知道自己是在沉甸甸地想她,想当初的那份快乐,想像那种以为可以携手到老的黄金岁月里的爱情。我需要找到一种寄托,于是在文学的道路上我极富忍耐地行走着,以为那样可以安妥我动荡的灵魂。但这样也无法对自己的命运有所交代。终于剪了长发,终于把云的相片拆下,把荣誉与爱情锁在箱底,收拾情心,开始现实的生活。我渴望在情感中丢失的东西,能在另一种奋斗中找回来。我想起了云曾经给我的那些书,想起了她曾经给予我的那些憧憬,考研--成为我从平凡抵达崇高的惟一途径。任教的乡级中学地处偏远,每天只有一趟中巴车进出,电视接收信号时有时无,冬季缺水时照明供电到晚上八点半便没有了,只有蜡烛与我的梦想一起燃烧。1994年冬天我第一次参加了考研,英语和政治都过了全国公共课分数线,专业课因为没有买到教材,所以总分没上去。但我很满意,毕竟,我只是一个专科生。  1995年冬天我带着疲惫仓促应考。考前两个月,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到学校考察我,暗示要调我到县委去。于是我在同事们的怂恿下去“走关系”,想脚踏两条船,考不上研究生我也可以离开那个小镇,进入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机关工作。我分神于那些俗事当中,考研的准备工作被分割成各种松懈的理由。失败是必然的结局。好像是一种补偿,1996年春天我如愿进了县委宣传部,上班第一天部长约见我时就明确告诉我,进来了就别再想考研的事。曾经到学校考察我的副部长给我的忠告是:在机关里要学会夹着尾巴做人。连续两年的失败使我觉得人生无常,像考研那样刻意去做的一件事,结果都难使人遂愿。这时我才明白不是所有的花开了就会结果,不是所有付出的努力都能抵达成功的彼岸。我为自己寻找了一种安于现状的借口,努力地工作。1996~1997年我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江西日报》等报纸发表了210余篇稿件,还获得1997'年度江西新闻奖(二等),担任了新华社江西分社特约记者、《江西日报》特约通讯员、县委宣传部报道组长等职,在赣南的那个小城颇有点虚名。但我总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那一种生活。  现实的生活令我麻木,没完没了地写材料,没完没了地唯唯诺诺,熬在机关里等提拔。而我像平原上的一个小屋,身后没有大树做风景,看得见的前程,使我--一个农家子弟--麻木得连绝望和痛苦都没有了。1997年的秋天,一位朋友考入厦门大学读研究生,临行前的酒宴使我走到了生活的临界。回想前事种种,一切都好像是一个黑色幽默,只是嘲讽的对象是我自己。考研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以成败论英雄的,失败了,再多的煎熬与苦痛都没有人会理解。曾经的青春让我感到心痛,使我的那些故事狼狈不堪。青春不应该在云端上,它属于每一个人,有泪水,有痛苦,有思考,有和现实的碰撞。如今,那种无所适从、头重脚轻、不知坠落何处的命运,想起来令我心寒。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我总有一种感情,一种并没有实现自己一生梦想的深深的愧意和淡淡的忧伤。只有那个梦想代表着美好,代表着激情,代表着我生活的全部意义。  有时候,一个梦想的存在,就足以成为人们幸福的基础。  曾经,在一年又一年的沧桑轮回中,在一次又一次的心灵的升腾与坠落中,都能够默默承受,那是因为心中亮着一盏灯--成功的喜悦与人生的飞扬。在人生的道路上行走,如果没有机缘的相助,个人的艰辛奋斗要走多远才能得到回报?年轻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都希望赢得成功,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成功的欢笑与失败的泪水构成生活的两个层面,在由失败抵达成功的进程中,喜怒哀乐相伴而行,构成千姿百态的心情故事。有些梦想是永远无法抵达成功的彼岸的,有些梦想是需要坚持的。朋友对我说,“其实你比我更聪明,何不再考一次呢?”朋友的话使我重新省视自己的生活,认真思考未来的人生走向:无法做到崇高,那就尽力做到平实,决不能自甘堕落,沦于平庸,更不可半途而废。曾经付出努力,勇于拼搏,那是一种积极的姿态,它不会磨灭,也不该磨灭,更不该丢弃。我崇尚那些不断进取的灵魂,我羡慕那些走到成功地位的个体,我理解所有为生命的价值而不懈努力的精灵。通向成功的道路有很多,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一点色彩,没有一点张扬的人生。  重新捡起书本后的进击,来得格外地踏实。1997年的冬天,我比任何时候都冷静,两年多的机关生活使我学会了保护自己。我一边努力工作,一边拼命看书,恰逢部长换届,新老部长交接的真空中我悄悄地参加了1998年度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有意思的是,1998年的夏天,当浙江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送到我手中时,我正在参加县委年轻干部轮训班,轮训班结束时,我就是副科级干部了。但我很快乐地离开了那个许多人想进入的机关,一点留恋都没有的彻底的快乐。(作者系浙江大学化学系物化专业98级硕士研究生,现供职于美国SiPix公司)  作者小传  出生于1971年,江西广昌人。15岁丧母,21岁师专毕业,返乡任中学教师。教书两年半,因文学特长于1996年初调县委宣传部工作。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报刊发表新闻报道、散文等共计260余篇。1998年考入浙大,先后任浙大研究生报副主编、浙大理学院研究生会宣传部长等职。曾任《江西日报》特约通讯员、新华社江西分社特约记者,获1997年度江西新闻奖(二等)。
 三十岁的拼搏--而立之年考研 别有滋味在心头     
  作者:兰州大学硕士 吴锦奎  现在,五岁的女儿已知道什么是研究生了。她经常很自豪地告诉别人她爸爸是一个研究生。  他问起我还想不想考研究生时,我模棱两可地点了点头。他接着说如果想考就得抓紧 
点,年龄不饶人啊。这句话他是叹息着说出来的,我懂这句话的意思。  当时我的心里除了失望外,还有些羞愧。三十岁了,我还是没能“立”起来。  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句话。考研是一项水平测验,它和一个人的努力程度有非常大的关系。  一个人的心理应该坚强些。考研比高考少些残酷性,即使考不上我们还有另外的、也可能比较好的选择。  1998年7月的一天,当我将准备报考研究生的想法先告诉妻子时,她以为我又在开玩笑。是啊,在大多数人看来,我考研还真有点开玩笑的意思:大学本科毕业,有一份还算不错的工作,又成了家,还有了小孩,最主要的是离开学校参加工作已七年有余,还能考得上吗?当时三岁多的女儿对“研究生”这个字眼感到很模糊,于是当她问我什么是“研究生”时,妻子就用开玩笑的口吻告诉她,“研究生”就是一些专门“抽烟喝酒”的人。对于喝酒,女儿是很熟悉的,我喜欢喝些酒,烟她没见我抽过,因此她特地建议让我抽些烟就行了。现在,五岁的她已知道什么是研究生了。她经常很自豪地告诉别人她爸爸是一个研究生。  其实,在我的内心里是一直希望自己能上研究生的。1991年毕业那一年我就考过一次研,当时由于家里经济条件非常差,研究生的补贴也低,我实在无法再向供我上了四年大学的哥哥要钱,加之那几年社会上对知识的偏见,因此在报考后基本上未做准备就进了考场,其结果当然是可想而知的。第一次考研失败后,我想先工作两三年再回学校,经济条件能稍好些。工作后,由于待遇和环境还都比较好,加之自身也变得更实在、更社会化,在“惰性”的牵引下,我也慢慢地有了“过日子”的想法。1995年有段时间也动过考研的念头,但自己又以“有了小孩”这个借口把它否定了。这样又过了近三年的时间。1998年,我现在的导师为一个项目到了我的工作单位,他问起我还想不想考研究生时,我模棱两可地点了点头。他接着说如果想考就得抓紧点,年龄不饶人啊。这句话他是叹息着说出来的,我懂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对我的触动很大,到现在还萦绕在我的耳边。真的,我都快三十岁了。让我决定考研的是另外一件事:导师走后不久,我打听到单位上有几个委培研究生的名额,学校虽不是很好,但毕竟是去读研究生,因此我也报了名,但最后未被推荐。事后我才了解到名额下来时,推荐人员已内定,我们只是“陪太子读书”的角色。我的脾气比较倔,既然单位不给我推荐,上不了委培,我就凭自己的能力去考。  我要参加考试必须征得单位的同意。值得庆幸的是,我的领导是一位极大度的人,他对我考研的想法很支持,但又告诫我手头的工作不能落下。这样,我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  确定要考研之后,考哪个方向又成了问题。大学里我学的是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在单位上从事的工作与所学的专业相差极大,因为是搞科技信息,因此只能偶尔接触到相关专业的报道和论文。说真的,几年时间内专业课已忘得差不多了,如果想考本专业,专业课没多大优势,还有让人头疼的全国统考的高等数学(二)。考文科的某个方向吧,尽管可以绕过高等数学,但专业课考试面临的压力更大,一些记忆性的东西更让人害怕。在经过反复考虑和权衡后,我还是选择了本专业,毕竟捡起来还是相对容易一些。另外,我还有一个很“社会”的想法,我想昔日的老师们会给我在专业课上给予适当的“照顾”。当我将这个想法很委婉地告诉老师时,他用了一句很直接的话:“要考你就老老实实地考,不要将社会上的某些不良风气带到学校里来。”当时我的心里除了失望外,还有些羞愧。三十岁了,我还是没能“立”起来。  一切平静下来后,必须要考虑的是时间安排问题。我算了一下,离考试还有六个多月时间,而且一边要工作,一边要复习,还有一些必要的社会应酬及一些料想不到的事情。比如:就在10月初,中国档案学会致函邀请我到北京参加全国青年档案学术讨论会,我的论文入选并将在会上宣读。我为写这篇论文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每个省只有一篇论文入选,这是相当不容易的。机会难得,领导让我一定去参加这个会议,这些都使本来很紧张的时间变得更加紧张。  对于要考的五门课程,除了英语我一直没放弃,心里有些谱之外,其余的四门课很难说还知道多少,因此,能否有充分的复习时间将直接决定我的命运。我只有在“挤”字上下功夫了。早晨六点半起床,洗漱、跑步、吃早饭占四十分钟左右,这样在上班前能挤出近一个小时;上班的八个小时中,通过提高工作效率和缩短无用时间,可节约出三个小时;中午可挤出四十分钟左右;晚上吃过饭后就有大块的时间了,这样每天至少能保证有八个小时复习,星期六、日当然时间更充裕一些。粗略地估计了时间后,我舒了一口气,时间并不像想像的那样紧张。我又恢复了一些自信。有了时间,就要对其进行合理分配,我将整个复习划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全面复习教材。在这个阶段,要对教材的基本内容吃透。我的英语基础还算可以,最困难的莫过于词汇量,因此每天对着词汇表复习四十个左右的单词,对不太熟悉或不认识的单词作重点标记和重复学习,并参照有关复习资料,做一两个阅读理解或翻译,一周写一篇作文,每天花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政治课内容繁杂,记忆性的东西较多,虽说记忆力有所下降,但工作经验和社会经历使我的理解能力增强,我每天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对重要的部分做出标记,重点记忆。高等数学对我而言是最困难的,上学时学得不是很好。因此,在复习时花费的时间相对较多,每天约三个小时,除了看课本,掌握基本概念和公式外,还需要大量做题。开始时觉得比较难,做题速度也慢,但到后面有了大的提高。专业课在拿起课本后,看到似曾相识的内容,还真的有一种老朋友重逢的感觉,通过一小段时间的复习,记忆中的东西就逐渐明朗起来,毕竟是过去花过很多时间。各门课的进度不同,通过三个多月的努力,第一阶段顺利完成。  第二阶段为全面巩固提高阶段,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对教材的内容前后融会贯通,根据试题的类型,有意识地进行一些综合练习。有许多考题是综合题型,内容涉及面广,特别是政治和专业课,要求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分析同一个问题,因此对前后所学的内容进行贯通是非常必要的。这个阶段花了我两个月左右的时间。  最后一个阶段是冲刺阶段,这个阶段对所有内容作总的复习,更重要的是做模拟题。做模拟题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了解题型和题的深度,另一方面是卡住三个小时的时间,让自己有一种考试的感觉,这种心理上的锻炼非常有益。  我的考试在另外一个城市进行,考前两天动身到那个城市,在离考点不太远的地方找到了一个很清静的房间。考英语的前一个晚上,我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以至失眠了。我不断地给自己做“思想工作”:考不上,你还有个不错的工作呢。最后勉强睡了几个小时。以后的两个晚上,倒也很安然了。我觉得自己还行。  复习考试是一件非常残酷的事,特别是当它决定一个人前途命运的时候。作为一个考研的过来人和有工作经历的人,我想多说几句话,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考研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地安排时间表。每个人的条件不同,拥有的时间也不同,对不同课程的掌握程度也不同,因此必须要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时间,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要特别注重平时的积累。知识的获得更多的是靠平时的积累,特别是像英语这样的科目,平时的基础是十分重要的。临时性的强化可能收到一定效果,但不会太大。  3.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句话。考研是一项水平测验,它和一个人的努力程度有非常大的关系。指望在考试中押中大量的题根本是不可能的。有些复习资料的作者说直接命中多少分,但我们应该看到,他的复习资料原本就涵盖了几乎所有内容。  4.劳逸结合,不要将自己搞得太累。适当的休息和运动是非常必要的,它不是在浪费时间。在一些学校,我看到通宵教室里有些人确实也能复习一个通宵,但依我的经验,一个通宵苦熬要以几个白天为代价,这种做法是不明智的。  5.心理上应当坚强一些。我不说心理健康问题,我只想说一个人的心理应该坚强些。考研比高考少些残酷性,即使考不上我们还有另外的、也可能比较好的选择。(作者系兰州大学地质系地质工程专业99级研究生入学考试第一名)  作者小传  1970年出生于“苦甲天下”的甘肃省会宁县。1987年考入兰州大学地质系,1991年毕业分配到“中国的镍都”--甘肃省金昌市,在金川有色金属公司工作八年,期间从事过冶炼、环保、文秘等工作。1999年重新回到兰大读研究生,在学校的氛围中,有一种久违了的愉快感。2002年考取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