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限制r级大片网站:心理宝典:老人跌倒后,该如何寻求帮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2:59:46

     心理宝典:老人跌倒后,该如何寻求帮助?

     最近有报道,湖北一位老人在离家不到100米的菜场摔倒,围观的人群中没有一个人敢去扶他,一个半小时才被送到医院,却应鼻出血堵住呼吸道窒息死亡。据说,只要有人来扶他一把、甚至只要转个身,他都不会窒息死亡。

也许有人要说,这都是一系列的“彭宇案”惹的祸,搞得现在人心惶惶不敢做好人好事。本来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还学雷锋争做好人好事。不过,我的看法有所不同,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在世界范围内,中国人在助人为乐方面其实并不突出。

换一句话说,中国人原本离雷锋就很远,加上所谓“彭宇案”道德环境进一步恶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魔鬼心理实验室特地为您编制“老年人跌倒如何寻求帮助的心理宝典”。

    法则一:主动法则。前面已经说过,中国人是围观的多,真正会帮忙的人少,所以你千万不要有个错觉,以为四周黑压压有一群人,肯定会有人伸出援手。不一定,正确的做法是赶紧自己主动寻求帮助。


    法则二:具体法则。就是在围观的人群中,挑选一个具体的人请他(她)帮忙,比如你可以说,“那个戴眼镜的小伙子——或者——那个拎包的大婶,请你帮我一下。”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一个学生假装癫痫发作,结果发现当现场只有一个人时他得到帮助的概率是85%,而当有5个人在场时他得到帮助的概率只有31%。这是因为是围观人群很容易陷入一种“集体冷漠”状态,这种状态的典型表现是“现场这么多人,用不着我出手。”,因此打破集体冷漠的有效方法是指名道姓地寻求帮助。


    法则三:相似法则。那么,现场围观那么多人,到底挑选谁呢?这是相当有讲究的。是面善的、戴眼镜斯文的、还是身强体壮的?我们的建议是找一个和你年龄、性别等相仿的人,原因有两方面:第一,人类有一种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的倾向,当然也更愿意帮助和自己相似的人。第二,和你越相似越容易感同身受,比如他(她)可能会想,“既然今天你摔跤了,那就说不准哪天我也会摔跤。如果我自己摔倒了,我当然希望有人能帮助我。”这个道理就像曾经的孕妇更容易给现在的孕妇让座一样的。


如果上面的招数不起作用,你可以继续寻找相似性,比如你可以说我住在XX路、XX小区,有没有那里的人帮忙通知一下我家里人。或者我老家在XX省,现场有没有我的老乡帮帮忙。有研究表明,我们更愿意帮助一个生活不太好的不相识的邻居或同事,却不愿意帮助另一个城市更需要帮助的无家可归者,更不愿意帮助千里之外一个生命垂危的人。


    法则四:请帮小忙法则。阻碍人们提供帮助的一个非常大的因素是“淹没感”,有这样一幅漫画,海边有一大群被海浪冲到沙滩搁浅的鱼,有一个人正在将这些鱼一一扔回海里,由于鱼的数量多于庞大,这个人的努力显得是如此的杯水车薪。旁边的人指着海滩上依然一眼望不到头的鱼问道:“你这样做有区别吗?”


心理学的研究同样表明,对于一场大的灾难而言,与其宏大的报道灾难的损失,不如具体地介绍一个人的痛苦更能打动受众唤起他们的捐助行为。这就是因为后者有效地消除了帮助者的“淹没感”,《犹太法典》上就有这样一句话,“救一人命就等于救了全世界。”


同样的道理,当你摔倒在地时,周围的人会想,我需要扶他(她)去医院吗?我需要垫付医药费吗?我会惹麻烦吗?因此,为了让潜在的帮助者消除“淹没感”,你应该主动提出请他们帮个小忙。比如,给家里人打个电话、打120、110等。


    法则五和法则六:得寸进尺和提尺要寸法则。这两个法则是相互对应的经典法则,前者指想提一个小的要求,待对方满足你之后,再提一个比较大的要求,对方满足的可能性要比你直接提大要求高得多。后者指你先提一个大要求对方拒绝后,再提一个小要求,出于弥补心理,对方要比你直接提这个小要求更容易接受。这个可能大家都比较熟悉,我就不展开了。

 

    很显然,我的宝典是建立在跌到的人还清醒的前提下,如果处于昏迷、失去意识的状况,那就听天由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