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跟驱鼠人电影:过社的由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21:17:28
过社的由来

吴菲

恩施人兴过社,很多人知道过社的主要活动有拦社和吃社饭,但对过社的由来却不甚了解。

在原始社会的农耕时代,人们对土地十分崇拜,每年都举行祭祀土地神的活动。而“社”就是土地之神。《左传·昭二十九年》:“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为社”。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就是社日,祭祀活动则统称为过社。古代社日一年两次。春天举行时叫“春社”,秋天举行时叫“秋社”。春社祈谷,祈求社神赐福、五谷丰登。秋社报神,在丰收之后,报告社神丰收喜讯,答谢社神。

社日民间在俗称“土地公公生日”。宋代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社日,并流传至今。戊日属土,土是人们的衣食之本,为了尊敬社神,农村素有男禁锄犁,女停针线的“戊不动土”之俗。古代过春社,官府以饮酒、分肉、赛会等活动祭祀社神,祈求丰年,而民间则表现为男人在家里修锄整耙迎春耕,妇女和儿童则采蒿掐葱煮社饭。

道光版《施南府志》载:“新葬之坟,则在社前祭之,本家男妇及内戚皆往。祭毕,即于坟间饮食。”按照习俗,新埋的坟必须在葬后第二年或第三年春社前祭扫,这种祭扫新坟的活动,民间称为拦社,而三年后的祭扫活动就不能叫拦社,而应该叫上坟了。至于为什么祭新坟叫拦社,有一种说法就是以社日为界限,祭坟活动必须拦在社日前完成的意思。现在,拦社习俗仍较完整地保存在土家、苗、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恩施等地。拦社,往往由亲戚组织一支或几支锣鼓队伍,举着纸扎的“旗”、“伞”、“宝盖”等祭具,吹吹打打与主家汇齐后一道祭扫的坟上去,上祭品,泼酒水,燃香烛,烧纸钱,放鞭炮,磕头礼拜,在坟间饮宴后散去。“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社日》,描绘的就是拦社的盛况。不过,现在的春社祭坟活动,已不兴在坟间饮食了,甚至拦社活动已不多见,过社不再拘于社日这一天,春社祭坟也多为清明扫墓所取代,春社祭坟所用的社饭,演变成了一种清明节期间邻里相赠示好的特色风味佳品,由此而来的民谚说:“送完了自家的,吃不完别家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恩施等地淳朴的民风。

(见习编辑:石头)

(吴菲 恩施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