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奸臣百度网盘:心灵鸡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8:38:44
 心灵鸡汤
 
    
 
钱学森给儿子“上课”发布时间:2011-08-29 09:23 部门: 作者: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访问次数:39
 
钱永刚小的时候比较好动、顽皮。他常常把家里所有玩具摆一地,然后开始玩得不亦乐乎。当炊事员做好饭叫他吃时,他要么说等一下,要么说不想吃,继续玩。当爸爸下楼后,大家坐定开始吃了,他仍然玩自己的。有时实在饿了,便手也不洗,穿着拖鞋,甚至打着赤脚,就直奔饭桌。吃饭的时候,一看到肥肉就丢到桌子上,鱼刺和其他骨头,总是乱丢。有时菜不好吃,他就会大叫:“这也不好吃,那也不好吃!”甚至还会大叫道:“这个太咸,这个太辣,这个没煮烂……”有时还有小半碗饭,就丢下,不吃了。他吃过饭的地方,往往是一片狼籍。钱学森对孩子的缺点,没有大声地批评,更不会斥责。只是很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每当炊事员一叫:“开饭啰!”钱学森手中就是有再重要的工作,就是写着的报告,他都会立即停下来。然后他洗好手,上桌吃饭。他总是不忘对炊事员说:“辛苦了啊!”看到有新鲜菜、有新的做法、有好吃的,他都不忘表扬炊事员:“这个做得真好吃!你真有两下子啊。”而且他吃得非常仔细、认真,就像是在欣赏一件艺术品一样,细嚼慢咽,吃剩下的骨头也不忘用碗装好。他碗里总是吃得一粒米也不剩下,桌面上也没有汤迹。平时,他都是吃三碗饭,有一次只吃了两碗饭,便对炊事员说:“对不起啊,今天我的牙齿上火了,有一些肿痛,少吃了一碗饭,不是你的菜做得不好啊!”有一次,炊事员对钱永刚说:“你看你父亲每次下来吃饭,都一叫就到,而且都穿得整整齐齐,从来不穿拖鞋、背心。这是他看得起咱,尊重咱!”这让钱永刚很是震惊。当钱永刚稍大一些时,他问母亲:“你和爸爸好像不太管我们兄妹?”妈妈很温和地说:“你不是很聪明吗,你可以看我们怎么做的啊!”他后来便很注意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来对照自己的日常行为,检讨自己。后来,他自己也养成了良好的吃饭习惯和行为举止。在教育问题上,钱学森夫妇不教孩子怎么做,而是让孩子“有样学样”。
           
      
发布者: 徐璐璐
 
秀出你的“女王范儿”发布时间:2011-08-29 09:25 部门: 作者: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访问次数:70
 
几年前,我在巴黎有一位女学生,她是个非常温和的人,性格害羞、胆怯而敏感。她是个出众的艺术家,画油画的,非常有才。因为她温文尔雅的性格,她周围聚集了一大帮志趣相投的朋友。有一天,她向我抱怨说,她生活得非常不舒服,因为在巴黎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她总是遭受到明显的粗鲁对待,甚至明显的虐待。她说,自己总是被推来搡去,被来往的行人碰撞。而且,在商店里,那些对别人非常有礼貌的售货员总是对她爱答不理,这些遭遇都让她伤透了心。我一开始认为,这个敏感的小女人肯定是自己在胡思乱想,因为不管在街道上还是商店里,巴黎人总是以彬彬有礼著称,尤其是对待女性。如果她认为自己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那极有可能是她自己想象出来的。但是,看到她苦恼异常的样子,我还是决定一探究竟,看看她说的话到底有几分真实性。我悄悄化装,尾随其后,跟着她在大街上溜达,在商店里购物,一直跟了几个小时。结果让我非常惊讶,在这个以对女性尊重自居的城市,居然有那么多可恶的男性如此残酷地对待这位弱不禁风的美少女。这些打扮得油头粉面、西装革履的巴黎男人,把自己的衬衣熨得笔挺,可是内心如此卑劣,他们似乎对碰撞年轻女性有特殊的爱好,尽可能从中取乐。他们似乎对我的这个学生也有特殊的偏爱。就像一群苍蝇偏爱糖果一样,他们在表现自己的粗鲁和胆怯的猥亵方面极尽能事。很多男人总是粗鲁地对她挤来挤去,但是并不看她,仿佛他们身边不存在一个活生生的人。在商店里,我也证实了她并没有说谎,店员以及商店里其他的顾客对她一点儿都不友好。其实,她的外表并没有任何招人厌的特别之处。她衣着普通,不像社会底层人士。最重要的是,她是一位秀丽的美人。所以,我对她说,是她内在的原因“招”来了这些“迫害”。我回家后仔细研究了一下这些症状,为她开出药方。我告诉她,她所有的问题都来自内心“过度的谦虚”,她给自己挂上一个自卑的光环。正是这个环招惹了周围的人,让他们对她推推搡搡,把她挤下主路,挤到路边;对她出言不逊,或者冷冷淡淡。她的光环不但消极,而且吸引消极,也就是说,是她的负气场,招来了那些消极的行为,让大街上的人和店里的人欺负她,粗鲁地对待她。进行了这番分析之后,我开始教她如何通过镜子练习改变自己的气场。她对着镜子说:“我是女工,你们都是我的臣民。”“躲开!女王驾到!”同时,调整自己的身体姿势,练习自己的眼神。还有很多其他夸张的练习。她会对着镜子里的店员说:“过来,女王需要你的服侍!”我给她开的药方中有故意夸大的成分。矫枉必过正,要使她尽快克服自己的自卑和软弱,必须下猛药。三周之后,她完全掌握了提高气场的技巧,让自己真的变成高贵的女王。她已经习惯自己的这种气场,掌握了女王应有的身体姿势、语气和眼神。这时,她开始向街上的人和店员施加自己的气场。结果非常令人满意。她的脚踏上人行道的第一步,就像一个女王在迈动自己的脚,人们自动地从她的正前方让开,有些人还会微微颔首,就像你见到女王必须脱帽一样。那些粗鲁的男人再不敢近身,更别说挤她了。在商店里,她虽然没有受到女王的待遇,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店员再敢轻慢她。她的“病”完全好了,而且,一直到现在她仍然保持着高贵的气质。她已经放弃了女王的举止,但是,她保留了自信的心灵和身体姿势。她发散出的气场,让所有陌生人都不敢再轻慢她。
 
           
      
发布者: 徐璐璐
校园“疯”:每一个节日都是自己造发布时间:2011-08-22 17:15 部门: 作者: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访问次数:35
 
“3•14”π节、“4•17”铁兄弟节、“8•13”左撇子节……最近几年,大学生们奇思妙想,要过的校园节日越来越多。这些节日像明星一样让人心跳,使大学生们焕发出了自己独特的魅力。而无论你是何种类型的人,也都能在这些节日里找到一款适合自己的“菜”。我的青春我的城,我的剧本我来演。即将进入大学的你,是否也想过一个有个性的校园节日?那就从现在开始自己造吧!因为,所有的校园节日,都可以由我们自己造! “3•7”女生节
制造者:广州一带的高校女大学生。
快乐现场:2011年3月7日晚9点。在清华大学校园三联活动中心,工程物理系的男生女生们正玩着“星座速配”游戏。被选定的男生拿着玫瑰满场打转,物色心仪的女生;女生则在接过花后羞涩地转过身去,满面通红。玩到最后,几乎每个女生手中都有一枝娇艳的玫瑰。这天,在清华大学的荷塘边、礼堂里,处处可以听到大学生们快乐的笑声……清华大学每年都要在3月7日这一天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活动的内容,一般由各系自己出招。电子系男生陈峤说,小卡片和花是必不可少的,但每年都会有新创意。去年女生节,他们就在女生楼下用蜡烛拼成心形,等着女生自习回来。还让女生抽签,抽到的男生要好好地陪这个女生一天,从早上6点到晚上10点,最后打分评比。“挺有趣的。”陈峤笑着说。3月7日这天,不只是清华大学,全国很多高校都在庆祝“女生节”。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北京16所著名高校曾共庆“女生节”,为了扩大影响,还邀请了影星徐静蕾做“女生形象大使”。整个活动持续了一个月,内容包括“阳光健康行”“多彩靓丽坊”“女性讲座”“美食文化街”“女性电影展”等板块。此外,湖北、湖南、广州等地高校也相继刮起了“女生节”风。“我是女生,我过女生节。”海洋大学学生王雪说,“过‘女生节’不是在抵抗长大,而是在欣赏成熟的同时想保留女生的天真和活力。”3月7日,王雪所在的班级里,男生在班长的带领下为每位女生献上了一枝康乃馨,而她的男朋友则为她打水以示庆祝。作为男生,王雪的同学陈伟也很乐意过这个女生节。“很好玩,还可以找机会请女生出来玩,顺便培养感情。”他笑称班里有男生就等着这天向心爱的女生表白,情人节太张扬,趁女生节的机会和女生交流比较含蓄。 “3•14”π节
制造者:圆周率迷。
快乐现场:对绝大多数人来说,3月14日是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但对众多痴迷圆周率的人来说,这一天却是他们的节日。当天全球各地的一些大学数学系都要开派对,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圆周率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吃着各式各样的派,玩一种发音和“圆周率”英文单词相近的彩罐游戏,喝一种名字中含有“派”的鸡尾酒。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甚至常在这一天向学生发录取通知书。3月14日下午,在南京市新街口附近的一些西饼屋、快餐店里,不少年轻人在排队买派。众商家均表示,派的销量,如蛋黄派、巧克力派、水果派等,当天的确增加了不少。看到这儿,你会误以为“3•14”π节是商家为促销而制造的节日。东南大学数学专业的研究生小吴说,每到这个节日,全球各地一些大学的数学系都会庆祝,聚会时先比赛一下,看谁能记得圆周率中小数点之后更多的数字。目前,背诵圆周率的世界纪录的保持者属于中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吕超,他于2005年经过24小时4分钟的鏖战,背诵到了小数点后67890位数字。当天微博上一条关于“圆周率节”的微博,被转发了数千次。该微博写道:“今天是圆周率节,请在3月14日15时9分26秒与3月14日15时9分27秒之间吃个派,数学就能学好了。”曾经的神曲,如同咒语一般的《圆周率之歌》,利用日本虚拟发声形象“初音未来”的声音,连续唱出圆周率之后一万多位,时间长达数小时,在网络上人气大涨。网友听完后纷纷表示:“此曲有风险,聆听须谨慎。” “4•17”铁兄弟节
制造者:中国大学男生。
快乐现场:兄弟之间,是应该有一个节日了。这年头,看着《中国兄弟连》《我的兄弟叫顺溜》,兄弟情义早已深入人心。那一天过节,大三男生小何几个兄弟说好:“各自不带女友,兄弟对兄弟,好好乐呵乐呵。”喝高了时,他们甚至还会含含糊糊吐出一句话:“兄弟如手足……”“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一人祭上一碗烈酒,供着一个猪头,烧上几炷香……在电影里,这样的场面屡见不鲜。完事后,也就成了“拜把子”兄弟,从此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于是,一个年轻人自发创立的节日也就应运而生了——4月17日。“4•17”就是“死一起”的谐音,表达出兄弟的义气与感情,意寓铁杆兄弟。这虽不是什么国家的法定节日,更不是什么传统节日,但在一些大学男生的心目中,却很有市场。
曾经的我们,一起睡在同一个屋檐下;曾经的我们,一起去偷梨,然后一起被抓;曾经的我们,一起迟到被老师罚站;曾经的我们,你吐露苦水,我静静地听,然后安慰你;曾经的我们,一切尽在无言中……兄弟,这就是我的好兄弟!在4月17日这天,不要忘了给你的铁兄弟发条短信息!
 
“8•13”左撇子节
制造者:“左撇子国际”组织。
快乐现场:在左撇子人群中,他们有一个可爱的外号——“左左”。每年的8月13日,许多“左左”会自发聚会庆祝节日,节目丰富多彩,有“左左”故事分享、“左左”夹玻璃球……“左左”们开开心心地过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节日。
8月13日是国际左撇子日,不过,大多数左撇子对此一无所知。浙江师范大学的陈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左撇子。她说,除了用右手写字外,我用左手干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我还用左手打乒乓球,一上阵,对手先惧我三分。“反正我的左手就是要比我的右手‘聪明’!”
陈静说,在“左左”的圈子里,很多人不知道这一天就是他们自己的节日。而对她来说,虽然知道,却也觉得这个节日依然十分遥远。“别的不说,过节总离不开礼物,可是,在商场,几乎很难找到一件适合左撇子用的生活用品,更谈不上礼物了。”
大概在半年前,首都经贸大学的力轩从朋友那儿知道8月13日是国际左撇子节,“想不到我们这种‘特殊人群’也有节日。”这让力轩颇为意外。从那以后,他就刻意在论坛里结交一些同为左撇子的朋友。“其实‘左左’里有很多名人,达芬奇、毕加索、爱因斯坦全都是。”力轩说,“8月13日那天,我会召集一群左撇子开个Party,肯定很好玩。”
 
“11•11”光棍节
制造者:南京某高校。
快乐现场:一群提着光棍、包着头巾的人,在11月11日中午11点11分,集体乘坐11路公交车。望着身边那个垂涎已久的帅气GG或漂亮MM,“光光们”(“光棍”的昵称)很潇洒地对他(她)说出一句“灰常灰常”经典的话:“不!”
“光棍节”是校园趣味文化的代表产品之一,因为节日里有连续四个“1”而成为单身一族的写照。1月1日是小光棍节,1月11日和11月1日是中光棍节,而11月11日由于有4个1,所以被称为大光棍节。校园里还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有个学生那天用4根油条、1个包子摆成“11•11”的字样,以示对自己独身的调侃。
一大早,湖南师范大学的小沈收到同学发来的短信:“今天光棍节,还是单身的你,打算怎么过呢?”“打算怎么过节啊?”在长沙市河西高校的校园里,两个男生正在讨论“光棍节”的话题。
“一定要喝酒到天亮。”今年已是大四的张勇说,“我们宿舍里都是‘光棍’,明年就要毕业了,今晚说什么也要为孤单干一杯。”
随着一批批学子告别校园,近两年“光棍节”已经成为全国年轻人的一个特别日子。《单身情歌》成为这天的热门歌曲,在“光棍节”,借这首歌唱出“找一个最爱的深爱的想爱的亲爱的人来告别单身”,这唱词,其实也是年轻人的爱情宣言。
 
寝室文化节
制造者:高校学生会。
快乐现场:每年12月1日,广西医科大学都要举办“寝室文化节”。开幕式上,同学们舞着狮子,气氛热烈。“红色之旅”“篮球之家”……学生们以各种主题来布置自己的寝室,一起分享创造的快乐,丰富了课余生活。
最能将大部分同学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的节日当属“寝室文化节”。“学校经常开展检查寝室卫生的活动,我们为了应付检查,准备工作总是进行得很仓促。”哈尔滨商业大学德强学院大二学生王丰说,他们首先以专业为单位,将被动地接受检查变为主动地开展“评比活动”,命名为“寝室文化节”。这样,不但保持了卫生,还形成了一个争创良好生活环境的氛围。
每年11月初,宁波大学科技学院的学生们都要在课间进行“寝室文化节•室徽、室名设计”决赛作品评选活动。以寝室为单位的130多幅室徽、室名设计参赛作品,形式多样、内涵丰富,这项活动吸引了3000多名大学生参与。此前,该院还举办了寝室文化节“寝室形象设计”“寝室才艺大赛”等活动。中国农业大学“寝室文化节”是一项校际大型活动,每年举办一届,为期一个月左右。学校开展了诸如“寝室联谊”“夺宝奇兵”“联谊舞会”“优秀寝室评比”“寝室之间趣味运动会”“寝室互访DAY”等活动。由于活动新鲜活泼,学生们参与热情很高,不仅营造了良好的寝室环境、浓厚的寝室文化氛围,还帮助他们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端正了学习态度。
 
“11•12”男生节
制造者:清华大学。
快乐现场:“Boy’sweek”期间,清华大学的男生们可享受各种优惠“照顾”,诸如冰淇淋免费、打印半价、洗衣半价、洗澡免费等,女生还为男生准备了一系列主题活动。为庆祝“男生节”,学校也会举办鸡尾酒沙龙和男士礼仪讲座,使男生更多地接触以后步入社会所需要了解的礼仪知识。
2002年11月12日,清华大学的男生们欢度了自己的首个“男生节”。学校决定将每年的11月12日正式确定为“男生节”,因为男生毕竟是清华大学的主体,他们的生活态度、生活质量影响着学校整体的风气,学校希望通过主办“男生节”倡导一种健康良好的生活模式。
工业工程系大二3班的寝室仍然保留着过节时的装饰:日光灯上悬挂着一串串五颜六色的千纸鹤。张旭同学说:“我们班女生前两天就来过了。她们买了水果、零食,我们在寝室一起聊天。”他指着门后一面镜子说:“这也是班上女生送的,每个寝室一面。”
小李是刚刚迈进清华法学院的“新鲜人”。他低着头说,昨天他们班的女生给每个男生送了一张自制的卡片。“上面写了什么?”“她们当然写的是好话,不过也提醒我不要常常睡懒觉。”这是小李上大学以来第一次收到女生的卡片。
黑龙江科技学院团委辅导员老师黄妍妍说,他们学校的学生也曾经发起过一个“阳光男孩节”,效果很好,同学参与度高、反馈性好。通过类似“超级女声”海选的方式,围绕校园生活进行全方位展示,将校园生活融入轻松的氛围。
 
我创意,我快乐
吉他声响起,美丽的“西班牙女郎”裙裾飘飘,舞姿飞扬;身着盛装的西班牙男士咬着玫瑰花,在跳动的音符中踏着洒脱的舞步向女郎发起激烈“攻势”……
一排精致的东瀛灯笼下,身着和服的“日本女孩”向你盈盈走来,用日语邀请每个过往的人。顺着她们指引的方向,你会看到一幕《东京爱情故事》正在上演,纯正的日语、自然的演绎让人仿佛置身东京……
当你看到这一幕幕充满异国风情的场景时,千万不要以为误入了“联合国”,这只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开放日”的两个场景。走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人都会发现,周末的校园成了学生们的“盛会”,也成了许多外校学生和校外人士的“游园日”。
“我经常参加各个学校的节日,这些节日都很新颖,也给我们提供了释放热情和相互沟通的机会。”广东工业大学的王丹表示,各个学校的节日都有自己的特色,一般都是根据自己的专长来举办的,“并不是为了博出位”。
这些琳琅满目的节日,多数由大学生自创,并体现了高校的特色。譬如暨南大学的“美食文化节”,就将侨校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澳门葡挞、葡国鸡、香港鱼旦、台湾炒冰、马来西亚拉茶……热热闹闹地挤满了暨南大学的建阳路。为了一显本国的风情,有的侨生身穿自己国家的民族服装,用从遥远国度带来的各种饰物装点门面。
此外,许多高校还举办狂欢节、化妆节、服饰文化节等。这些节日,有的是从西方传过来的,有的则完全是由大学生自创。北京外国语大学30多名女生就曾走上T台,以“唐装版”“淑女版”“秀禾版”等服饰,演绎了一场“T风暴”节。
再八卦一下,按照“三八妇女节”和“八三男人节”的推算规律,如果4月1日是愚人节,那1月4日岂不是“聪明节”?4月5日是清明节,那5月4日除了青年节,岂不还是“复活节”?9月10日是教师节,那10月9日……要不,就定个学生节吧。还有,创意多多的你将给自己和周围的人群贡献一个什么样的节日?
我创意,我快乐。让青春等待和陷入更多更醉人的疯狂吧!
 
           
      
发布者: 徐璐璐
学校,就是让学生出格的地方发布时间:2011-08-22 17:17 部门: 作者: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访问次数:48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每天进进出出都要经过一座叫“哈佛大桥”的桥。这让以校为荣的麻省理工学院学生心里大为不爽,于是一个学生想出了一个“出格”的办法来“收复”大桥。他纠集了几位同学,用自己的身体来重新测量大桥的长度,他一次又一次地躺下来,看看这座桥到底等于他身长的几倍,最终这座桥拥有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长度记录。另一个麻省理工学院学生为抢回自己的风头而做得更加“出格”的故事:美国的大学经常举办美式足球赛,一次耶鲁大学足球队来到哈佛主场参加比赛,两队打得难解难分,等到中场休息,正当球员退场、拉拉队进场之际,球场中央突然响起爆炸声,地面裂开一个小洞,从洞里冉冉升起一个气球,上面写着代表麻省理工学院的三个超大字母“MIT”。原来,该学院的学生在夜里潜入哈佛球场,悄悄埋下他们设计的极为巧妙的开关,从而成功地抢走了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风头。我心动于那种不拘一格、容许各种“鬼点子”的学风。在这个世界上,大学最应该是容许孩子们“出格”乃至犯错的地方,否则他们能到哪里、能在什么时候去“出格”呢?但是,国内学校的孩子可能是最难“出格”的学生之一,他们面对的条条框框非常多。日前,北大拟对“学业困难、思想偏激、心理脆弱、经济贫困等”十类学生进行会商,就引起了舆论的反驳。因为校方这样做除了“帮扶”学生外,也存在着不容许学生“出格”的强势要求,也许在他们看来,学生“动不动因为食堂饭菜涨两毛钱就批评学校”属于“思想偏激”,失恋痛哭就属于“心理脆弱”,课余打工赚钱就属于“生活独立”……如此归纳排列下去,在大学里学习和生活该是多么惶恐不安,还有什么自由的空间呢?王小波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说:“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而一些学校只允许学生老老实实地读书、考试、拿好名次和奖学金,怕学生“出格”,习惯于行政命令和强迫,我们真担心,孩子此后再也没有能力“出格”,一辈子“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翻开爱因斯坦的生平年表,我们发现,这位科学史上最繁忙的人,竟参与了很多与“人类事务”、“生命事务”紧密相连的事,直到1955年去世前,还同罗素通信讨论和平宣言问题。大师们的生命关怀、精神能量无不大得惊人,在学术成就和艺术贡献外,广有外延。而我们校园内“格式化”的孩子们,满面愁容,步履沉重,离开大人的“旨意”和“拐杖”就不知道怎么走路。我们的一些学校所给予学生的是自保性、私己性、妥协性、附庸性的东西,他们“被设置”了,无力“出格”了。学校将教育变成了捆绑和负担,在节约学校管理成本的同时,也将教育变成了一种自由探索的障碍物和资源上的极大浪费,不但扼杀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更扼杀了他们的行动力。这些年,大家都在思考我们大师级人物为何出得少的问题,这跟学校能够让年轻人“出格”的空间日益狭窄不无关系吧?
 
           
      
发布者: 徐璐璐
最后悔的“事”发布时间:2011-09-05 09:36 部门: 作者: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访问次数:45
 
12009年,杨澜在美国采访了1998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崔琦先生。杨澜问他,如果当年你没有离开河南,你今天会是什么样?杨澜心想,他一定会说,如果没有离开家乡,我永远成不了名,也不会获得诺贝尔奖;也许现在还在农村种地,是一个满脸沧桑的乡下老农。可是崔琦的回答,却让杨澜大吃一惊。他说,如果我不出去,我的父母就不会在三年困难时期被饿死。如果时间能倒流,我宁肯陪在父母身边,也不去香港、到美国,这是我人生最后悔的事。说罢,崔琦竟伏下头,痛苦地抽泣起来。崔琦的父母在三年自然灾害中,被活活饿死。父母的过早离世,对崔琦来说是一个沉重打击,并让他陷入到深深的自责中。他认为,如果当时自己在父母身边,父母就不会饿死了,他会想方设法给父母弄点吃的。崔琦先生没有因为获得诺贝尔奖而沾沾自喜,在他内心深处一直有一个难以愈合的伤口——那就是当年因为自己远走他乡求学,没有能陪伴在父母身边敬孝,使父母过早地去世了。 2在与清华大学学生座谈的时候,现任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谈了自己人生最后悔的“事”。他说,自己人生最后悔的事,就是在上大学的时候曾经是个“乖学生”。他说,如果现在让我再做一次大学生,我要张扬我的个性,喜欢什么学科,我就使劲把它弄透;不喜欢什么学科,拿个60分算了,我想这样才算有出息。韩启德说,那时上大学,周围的同学都很规矩,每个人都能背出几厘米厚的《解剖学》课本。但是,我花了太多的时间在“念书”上,“歪门邪道”太少了,所以,我的创新性不够。后来,我才渐渐地发现知识不是背出来的。如今,我早已忘了当时背的《解剖学》,而背得越多,创新思维也就越受限制。遗憾的是,现在大学有许多教学内容、方法还很落后。大学生不应该变成专业的学习工具,而应该多思考哲学方面的问题,多阅读人文社会科学书籍。爱因斯坦说过,徒有专业知识,只不过像一条训练有素的狗。韩启德说,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打破陈规、发现新事物、创新思维的过程。我们可以张扬个性,保持激情,不怕失败,当一回守纪律的“坏学生”,做出更有创意的事。
 
3被英国媒体称为“东方之星”的斯诺克选手丁俊晖,从8岁开始,就在父亲严厉的训练下,进行着近似残酷的与世隔绝的“封闭式训练”。丁俊晖在这种训练下,加上他的悟性,台球技艺进步很快。13岁时,丁俊晖就获得了亚洲邀请赛季军。从此,“神童”称号不胫而走。2005年,丁俊晖夺得了中国公开赛冠军;2009年12月,斯诺克英锦赛中,丁俊晖以10:8战胜希金斯封王,震惊世界体育界;2011年,丁俊晖成功打入2010/2011赛季最后收关大战——世界斯诺克锦标赛四强。丁俊晖的成功,让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看到了某种希望,他们也想让自己的孩子学打台球,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丁俊晖第二”。于是,他们想复制丁俊晖成长的模式,让自己的孩子从小练习打台球。一时,“台球热”在青少年中成为一种时尚。丁俊晖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目光中闪烁着一丝晶莹,他说道,如果让我重新选择人生的话,我是绝不会打台球的。因为打台球,我失去了童年应有的快乐和童趣,我甚至连一个童年的小伙伴也没有。在那种单调、乏味的封闭式训练中,我成了不会说话的木偶,循规蹈矩,亦步亦趋。这是一种痛苦,更是一种不幸,这是我人生最后悔的“事”。原来,在丁俊晖成功和辉煌的背后,隐藏着一块无法补种的“荒地”。 
           
      
发布者: 徐璐璐
给梦想开花的机会发布时间:2011-09-05 09:38 部门: 作者: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访问次数:45
 
十多年前,我买了一棵只有一尺多高的棕榈树。开始我把这棵棕榈树栽在花盆里,后来因长势茂盛,小小的花盆渐有容不下它的势头,母亲便提议把棕榈树栽在院子里的花坛里。她是这样说的:如果让一个人蜷在一个箱子里,腿都不能伸直,那多难受啊!花也是一样的,如果憋屈着,它还怎么生长?母亲充满人情味的提议得到全家的一致认可,唯一担心的就是,棕榈树是一种南方植物,而我的老家在北方,把这种南方植物种在院子里,它能否经受得住北方冬季彻骨的寒冷呢?冬去春来,证明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棕榈树非常泼辣,它主干上雄狮鬃毛一样的“汗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暖的作用。不仅如此,由于在土地上可以完全放开手脚,加上营养充足,它长势愈加茁壮,几年的功夫,竟然长成了一棵4米多高的大树。巨大的手掌一样的叶子,伞形的树冠,成了北方农村小院里难得一见的风景。唯一令人遗憾的是,棕榈树开的花不好看。每年阳春三月,树冠下方主干处的周围就长出像竹笋一样的花骨朵,随着“竹笋”渐渐长大,撑开了外层黄绿色的苞衣,就露出了里面“鱼子”一样数不清的花蕾。花蕾打开后是星星点点白色的小花,时间不长,白色的小花败落变黑,簌簌落下黑色煤碴儿一样的种子,而残留在树干上的花茎越来越像老人枯瘦的手,真是大煞风景!我专门在网上搜索了棕榈树种子的用途,结果同样令人失望。索性打算,每年春天,等棕榈树上的“竹笋”一露头,我就把它们全都砍去,免得它开出的花让人大倒胃口。当我第一次挥刀向棕榈树所谓的花朵砍去时,外出归来的母亲把我喊住了:住手,你不能砍它们!为什么呢?我反问母亲。它一年只开一次花,不管好看难看,都是它最盼望的事情,开花对于它来说,就是过年呢!我怔住了!母亲的话,让我感慨万分!后来,我在网上结识了一位喜欢养花的朋友。她是真正的养花高手,发过来的各种娇艳欲滴的花的照片,令我心旷神怡、惊叹不已。普普通通的花草,经过她的打理、侍弄,都像灰姑娘摇身一变成为了风姿绰约的公主。有一天,我在网上向她请教如何养好芦荟的问题,并把自己养的芦荟的照片发给她看。看到我养的干巴巴的芦荟,她笑了起来:我养的芦荟年年都开花呢!什么?芦荟也会开花?它开的花一定很惊艳吧!我是第一次听说芦荟也能开花。她回答我:当然能开了,只是开的花并不漂亮,所以每年,我都在芦荟长出花茎时,就提前把它剪掉了。我忍不住劝阻道:不要剪!你这样做太残忍了,就让它把花开出来吧!她惊讶于我的反应:花开得又不漂亮,干嘛要留着它?我便把母亲讲的话说给她听,她充满愧疚地说:老人说的话真有道理啊!我以后再也不会去剪芦荟的花茎了。在我女儿就读的学校,有一位老师格外受学生们欢迎。她的学历在学校里并不是最高的,长相也不出众。但她有一双伯乐一样的眼睛,在她的眼里,每一个学生都才华横溢,有“开花”的本领,她先后在班里的所谓差生中发掘出了小画家、小发明家等等。事实上,自然界里的每一种植物几乎都能够开花,关键是要给它开花的机会。可能等待它开花,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也许,它开出的花普普通通,毫不起眼,但那都是一次梦想的绽放。抛开功利的思想去看,那些微不足道甚至有点丑陋的花朵,其实都蕴藏着勃勃的生机和别样的美丽。
 
           
      
发布者: 徐璐璐
牛筋一样的牛津发布时间:2011-04-19 16:54 部门: 作者: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访问次数:79
 
1996年11月5日,牛津大学各学院的学监们以259票对214容错性的表决结果,否决了沙特阿拉伯亿万富翁瓦菲支•赛义德的提议。赛义德建议捐款340万美元,让牛津建立一所“世界级的工商管理学院”。这似乎是天方夜谭。哪有拒绝送上门来的捐款的道理,牛津究竟是富得流油还是疯了?牛津认为,教育是让学生为公众服务,而不是对赚钱有所准备。他们担心,工商教育会变成讲授如何在6个月内赚取50万美元,“有着古老传统的牛津大学应该远离沾满铜臭味的工商教育”。赛义德对牛津的决定迷惑不解,新闻界也对牛津的保守颇有微词,但牛津人认为,这一决定是“牛津大学历史价值刚成年的胜利”。在某些问题上,牛津确实像固执坚韧的“老牛筋”,绝不做半点退让。现在,就连某些非洲国家刚建立的大学也设置了规模庞大的工商管理学院,但有着近千年历史的牛津却依然不为所动,将“花里胡哨”的工商管理学院拒之门外。在牛津,人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说:“What do you think(你正想什么)?”他们把思想创见看得最重要。这里产生过许多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大学者。作为世界学术的圣城,“牛津本来就是为杰出人才而存在的。”牛津人真正理解了大学的含义。大学的目的是培养人格,而不是人力。
 
           
      
发布者: 徐璐璐
84名乘客的生死表决发布时间:2011-06-07 10:03 部门: 作者: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访问次数:105
 
这是一则惊心动魄且无比真实的故事。1990年5月26日早上6:10,型号为BAC-1-1的英航5390班机和往常一样,从伯明翰机场准时起飞,它的目的地是西班牙马拉加机场。机长是拥有21年飞行经验的西蒙,副驾驶员则是刚米5390上班的阿拉史泰尔。除此之外,飞机上还有一名乘务长和3名空姐,以及84名乘客。飞机起飞13分钟后,到达13万米的高度,机长西蒙将飞机调到自动驾驶状态,然后起身想去弄杯饮料。可就在他刚站起米的一刹那,只听见“砰”的一卢,两蒙左侧的一块挡风玻璃猛地炸开了!之后,舱内舱外巨大的气压差,差点将两蒙吸出机舱。万幸的是,在被吸出机舱的过程中,西蒙本能地用一只脚死死地钩住了驾驶室里的一把椅子,然后又被随即赶来的乘务长和两名空姐死死拽住,这才没有被完全吸出去。挡风玻璃一碎,舱外冰冷刺骨的狂风便以390公里的时速朝舱内灌。飞机内的3个警报器郁不停地响,并且和空管中心失去了联系。84名乘客顿时惊慌失措,乱成一团。飞机开始快速降落。作为副驾驶员,还对BAC-1-1不太熟悉的阿拉史泰尔,只好临危受命,靠着直觉和经验将飞机又拉升起来。但危险远没有就此结束,由于舱内的气压失去原有的平衡,如果不能及时堵住炸裂开的进风口,舱内供乘客呼吸的氧气至多只能维持30分钟,之后,所有的人都将会因为缺氧而陷入昏迷,直到最终窒息而死。但是,机长西蒙还在机舱外,也就是说,如果要堵住进风口,就必须要丢掉西蒙。看着趴在零下20℃的机舱外、已经被冻得毫无生息、仿佛是睡着了的机长,乘务长和空姐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中——他们实在不忍心放手,都希望奇迹能发生。按照英航的规定,飞机在空中遭遇事故时,机组人员有义务牺牲一切来确保乘客的安全,除非乘客不要他们那样做。因此,丢不丢卜机长,只有问乘客了。在乘务长的授权下,一名空姐走到客舱内,她稳定了自己的情绪,然后说:“我们遭遇了一点小麻烦,生死不明的机长被吊在寒冷的机舱外,丢不丢下他事关我们的生死,请大家考虑后表决,赞同丢掉机长的人请举手,举手的人超过半数,我们就将丢下机长。”空姐说完后,慌乱的场面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几秒钟后,有人迅速而果断地举起手,3个,5个,10个,20个……看到这种情形,空姐努力地控制着自己悲伤的情绪,不让眼泪流下。她强迫自己数清每个举手的人,可就在她快要数到42时,突然,有一个举着手的人把手慢慢放了下来,紧接着,又有一个人把手放了下来,接下来是第3个,第4个……最终的结果是,举手的人竟然为零!看着这突然的转变,空姐再也忍不住了,眼泪哗的一下冲了出来。接下来,更好的消息传来,通过不懈的努力,副驾驶员阿拉史泰尔终于和空管中心取得了联系,依靠他们的指挥和引领,在发生事故后的第22分钟,飞机成功降落在6公里之外的英国南安普顿机场!机长西蒙也被随即赶来的救护车接走。让人不敢相信的是,受到巨大撞击和在极寒中被冰冻了20多分钟的机长西蒙,居然在医院里被抢救了过来,而且在3个月后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后来的调查表明,这场事故是由于机械维修师在更换飞机挡风玻璃时,粗心上错了螺母而引发的。更让人后怕的是,多亏当时没有丢下机长,因为一旦机长被丢下,他百分之百会被卷入机翼上转动的引擎里,结果只能是机毁人亡,谁也活不了!84名乘客改变表决结果,既拯救了机长,也在冥冥之中拯救了他们自身。
 
           
      
发布者: 徐璐璐
原来你也在这里发布时间:2011-06-14 15:40 部门: 作者: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访问次数:69
 
1刘璐上高四那会儿,我晃晃悠悠地走到了大二。当时正和千里之外的原配女友闹得不可开交。有…天,刘璐从QQ上蹦出来说,我都高四了你什么时候来看我啊。我对着电脑想了一会儿对她说,明天我在一中门口接你放学。那天,我正式与女朋友分手,那是我们俩中学时代最真实纯洁的四年初恋。她在大清早打来电话说,明年的明年她就要结婚了,问我有什么意见。我当时窝在被子里睡眼惺忪地说没什么意见,然后就听到她挂掉电话的嘟嘟忙音。我这时才清醒过来,我们GameOver了。去一中的途中,坐在公交车上,看着窗外飞驰而去的场景,一幕幕就此作别,这多像爱情,遗憾地让我们意犹未尽,想起来觉得它很美,失却的美总是给我们莫大的安慰。当我在人潮涌动的学生堆里来回困难地找刘璐时,一个女生突然从后面冒出来,很娇小的模样,可爱、活泼,笑起来脸上还有两枚小小的酒窝。我们没有彼此客气地说你好我是某某某。我们看着对方,没有经过确认便认定对方就是自己要找的那个人,就像是熟识多年的朋友一样。而实际上,这是我们做了四年网友以来,第一次见面。陪着刘璐取完单车,我们走在午后安静的校园里,无风,有学校的广播电台放出淡淡的吉他弹奏.阳光在树枝间斑驳地跃动。走到一幢教学楼前,她停下来指着对我说,最右边的那个窗户上贴着Jav图片的就是我的座位。我仰起头朝着她的手指方向望去,隐隐约约看到Jay冷峻的脸在阳光下异常安静。阳光在这时候穿过稀疏的梧桐树停在我脸上,安静,温暖。这场景跟我高中看某个人时如出一辙。刘璐拿胳膊肘戳了我一下,说,季风,你流泪了。我背过身拿手揉了揉眼睛说,今天的阳光太刺眼。那天我和刘璐走了很多路看了很多风景,一路上大多时候是她在讲话我在聆听,这跟QQ上我们的聊天截然相反。每次过马路时,我都会紧紧拽住她的胳膊,走在她的左边。这个我维持了四年之久的习惯性动作,依然铭心而刻骨。看着一辆辆掠起灰尘的车喧嚣而过,我对刘璐说,我能抱抱你吗?回到学校的那天晚上,天空就洋洋洒洒飘起了雪花,这是入冬后的第一场雪。下雪了,注意保暖。刘璐的QQ头像是只抬起脑袋45度仰望的猫。那场短暂的雪融化后,我再次踏上了前往一中的汽车。因为我曾答应过刘璐,要给她过19岁生日。在她厚颜无耻的威逼和软磨硬泡的纠缠之下,我终于手握郭敬明的音乐小说《迷藏》出现在一中。我还在蛋糕店给她订了蛋糕,中午我俩坐在大排档里,举杯同庆,当然了,她喝的是白开水,我喝的是白酒。吃完饭我帮她点燃19支蜡烛,在暖暖的火苗中,她闭上眼睛,模样安静而虔诚地许着愿。那是我见过的时间最长的一次许愿,刘璐的眼睛从闭上到睁开几乎用了五分钟。别太贪心,再不好蜡烛都燃没了。我说。好了,她说,然后一口气吹灭了蜡烛。我切着蛋糕低声问,许的什么愿?刘璐说,说了就不灵了。2入冬后我大多时间在宿舍里写字,看《越狱》,和刘璐说话。刘璐说,你下次什么时候还来看我啊。我说不去了,她问为什么,我说等我给你找到嫂子了再去看你。之后半个月中我几乎没再和刘璐说过话,直到元旦的前一天,一个陌生电话打到了我这里,没等我问清楚对方的身份,那边就撂下一句最好来一中一趟便挂了电话。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刘璐遭人绑架了。于是我拦了一辆出租车便匆匆忙忙往一中赶。到了一中,我第一个打给的不是刘璐,而是刚刚那个给我打电话的人,得知我已经到达之后,对方说了句嗯知道了,便再次断了线。正当我在这里天马行空地插着想象的翅膀到处飞时,刘璐出现了,和她一起出现的还有一个女生,如果没有猜错的话,这就是跟我通话的那位。我跨着流星步冲上去就把刘璐给拉了过来,我说你没事吧她们没把你怎么样吧。我一说完她们俩就都笑了,那个女生边笑还边摇头,说都一把年纪了你还做着英雄救美的白日梦呢。那个女生说完就要走,走之前还对刘璐说了一句,人我给你带到了,剩下的你自己看着办吧。这下我算彻底蒙了,我说刘璐,你们这唱的是哪一出?刘璐直直地盯着我看,她的眼神跟平时不一样,多了点什么我也说不清楚,就是感觉楚楚动人的,看了就要让人心碎的那种。谁知道我还没心碎呢,刘璐就已经哭得稀里哗啦的,我说你别哭啊有话好好说。刘璐一边哭一边跟打机关枪似的说,还有什么好说的我都为你哭成这样了你还要我说什么。得了,弄了半天原来是在玩告白啊,可是需要哭成这样吗,好像对我表白是件多么令人痛不欲生的事情一样。但是我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这是我四年来,第一次看到泪流满面的刘璐。那个元旦,我一直陪在刘璐身边。那也是我大学里的第一个夜不归宿。我记得那天我们沿着我们曾走过的大街小巷走啊走啊,像出游的彼得•潘。中途我欲言又止地问她,为什么会喜欢我。刘璐说,每次和你说话我就会很安心,那种温暖的感觉四年来逐渐成为我的习惯,离不开的习惯,直到最后演变为对你的依赖、爱恋。而她终于说出了自己的生日愿望:我希望明年的这个时候还有季风陪我过生日,而且每年的生日都有季风……我问她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她说她怕说了会连朋友都做不了。把她送到学校的时候,我说,进去吧,好好听老师讲课。刘璐说,我怕你走了。我的心忽然揪得疼起来。我说我哪儿都不去就在门口等着你。说完我深深地拥抱了她。我终于明白,取暖的最好方法,不是烟,而是一个人温暖的拥抱。看着刘璐在暮色中走进教学楼,我抬起头仿佛能够看见那个冷漠的Jay后面,刘璐灿若明花的笑容。回到学校,我躺进被子里,睡了一整天。醒来后看见手机上显示的五条未读信息全部来自于刘璐。这不是梦。我对自己说,我好像恋爱了。那些四年来在网上和刘璐吵吵闹闹、嘻嘻哈哈互相保留下来的习惯,如同黑白胶片,温暖而长久,深刻而执著,它们盛放在我郁郁葱葱的记忆里,像一场永不落幕的绚烂烟花,历历在目,永生不灭。3放寒假的前一周,我再次坐上了前往一中的汽车。而这次见面,也成为我们最后的诀别式。我只清晰地记得,那天当我坐上很晚的一趟班车时,刘璐第一次没有站在车站的原地笑着朝我挥手,以前每次她都会在站牌那里默默地看着我所乘坐的车驶入夜色,直到模糊成点。她的这份习惯,从我第一次去看她那天到后来分手,仅仅维持了短短的一个月。这一次,连同她的头像一起从我的世界消失不见。电话不接,短信不回,留言也石沉大海。后来我发现,我竟然不能够在她的QQ空间留下一点东西,腾讯的对话框显示“空间主人已将你设置为黑名单”。被自己的爱人拉入黑名单,不论网上还是网下都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我决定,再去找她一次,我已经有了一次不清不楚不明不白的失恋,无论如何,我不想再重蹈覆辙。在车上她终于接起了我的电话。我说,我在车上,我马上到一中。刘璐说,你来干什么,你来了我也不会见你的。然后她挂断电话,那一刻我侧着脸把头深深地埋向车窗,温暖的阳光经过玻璃反射到我脸上,我生怕自己哭出声来。那天我一个人站在一中前等啊等啊,把天都等黑了把鸽子都等回家了还是没有等到刘璐的出现,我不知道她是不是坐在Jay的下面,跟我一样瑟瑟发抖。在无数次地拨通电话后,那个之前撮合我俩的女声再次从刘璐的手机那边传过来:你不要缠着刘璐了,她都高四了我挂掉电话,抬起头看了最后一眼熟悉的一中,开始跌跌撞撞地往车站走,那些熟悉的悲伤,渐渐明朗后,终于铺天盖地地席卷过来。那一天,离我二十岁,还有十天。我想,有些事情是必须要经历的,只有这样才能成长。比如伤害,比如短暂的幸福。虚无缥缈的网恋是如何都嫁接不到现实中来的。4一年之后的某天,当我疲惫地坐在必胜客员工休息室,打开手机时,收到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信息。我在F大。F大离我们的学校只有两站,我回过去信息:你是谁?三秒之后收到信息:刘璐。我突然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用了很长的时间才发出信息:你还好吗?嗯。你还在上学吧?我不知道她是不是故意忘掉那么多与我有关的情节。大三了。我说。哦。我什么时候去看你吧。刘璐的这句话让我似曾相识。那是她失踪一年后第一次出现在我的现实世界。回去后,我登上QQ,没有留言,没有某个人加我的消息,空间里没有最新的访客,一切照旧。突然想起了以前在论坛,第一次看见刘璐文字时的惊喜,第一次和刘璐说话时的紧张,第一次叫她的小一一,第一次通宵陪她说话,第一次……我再次进入那个承载我们怏乐的论坛,距离上次登录时间,已是很久很久,刚登上去,系统便不断地提示信箱有未读信息,打开后,七封信的署名都是一个人——洛一一。刘璐的网名。“今天是情人节,我知道我不会在走出校门的时候收到你的玫瑰花了,其实如果我肯坚持的话,我知道,这个情人节我一定会等到你出现。原谅我的懦弱,季风我真的不想再让妈妈失望了。——2007年2月14日我的心里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跟你牵着手,漫步在古朴恢弘的城墙下面,听你说好听的情话。过马路的时候,我希望你一直走在我的左边,保护我,乘坐公交车的时候,我希望你能够让我搂着你的腰,或者紧紧地护着我……——2007年3月6日今天离高考还有60天,班主任紧张的面孔让我觉得好像就要爆发一场战争。我的数学成绩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英语听力每天都在听,你写给我的文综考点我一直在复习,除了累的时候没有你在身边说加油,一切按部就班。——2007年4月7日明天就要高考了,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心里空荡荡的,大概可能或许,是我想你了。——2007年6月6日终于结束了.从考场出来,第一件想做的事情便是拥抱你,可是除了空气,没人看见我脸上的泪水。——2007年6月9日你已经好久没有来论坛了,等分数的这段日子里,我经常在午夜来到论坛,我诚惶诚恐地担心会遇上你,却又迫不及待地想发现你也在线,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听见一个人叫我,叫我一一了。——2007年8月15日今天去学校报到,和妈妈坐车经过高新区的时候,突然看见一个和你长得很像的男生,我揉揉流泪的眼睛,骗她是阳光太刺眼。——2007年9月1日” 看过这样一段话:漫长的人生,不过是一棵记忆的大树,它就扎根在我们心里,每一场人生际遇都会挂在上面,那些伤害,是挂在记忆树上的毒瘤;而那些美好,是挂在记忆树上的鲜花。泪眼模糊中,看见系统又提示收到了一封信件,是刚刚发来的。我点开,信的正文只有七个字:原来你也在这里。
 
           
      
发布者: 徐璐璐
经济学家的枕边人发布时间:2011-06-20 10:02 部门: 作者: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访问次数:64
 
去年在上海时遇到了德国经济学家马涵义,他是最早用康德拉捷夫长波理论研究金融危机的专家,同时也是某全球保险集团的投资专家。尽管在投资方面是行家里手,但是他的投资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每天早上请示太太。他老婆并非业内人士,但喜欢指手画脚或河东狮吼。不过马涵义却很受用:老婆永远是对的,如果老婆错了请参见前一句。这样早请示晚汇报,最后换来了良好的业绩和妇联的高度认可。其实经济学家对待老婆的态度和他研究的领域有很大关系,所谓“康德拉捷夫长波理论”就是一种研究经济周期长期趋势的理论,所以研究者就特别擅长持久战——静观其变,等到机会再下手。不过近朱者赤,我怀疑马涵义的老婆这么多年下来早已成为一个投资专家,那些建议或许真的有用。英国经济学家穆勒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老婆哈里特•哈迪。她是经济学界的王语嫣,对古今各经济学派里的八卦掌和易筋经什么的了然于胸。穆勒大小事情都要问自己的老婆。在他的很多著作里,包括他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吸收了自己老婆大量重要的见解。例如《劳动阶级的可能未来》一章是在哈迪的坚持下才写的,甚至是哈迪口授的记录。穆勒这样拍自己老婆的马屁:“她在气质和品格上与诗人雪莱相似,但在思想与智力上甚至超越了雪莱。”不过马屁归马屁,著作的署名只有穆勒一人。抄袭他人叫做剽窃,抄袭老婆那叫恩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卢卡斯是理性预期学派的创始人,他的经济理论的基本前提是人们可以做出理性的正确预期。卢卡斯的婚姻生活并不美满,他和老婆科恩感情不和,两人决定离婚。哪知老婆早就深受理性预期学派的耳濡目染,1989年在正式办理离婚手续时,她提出如果卢卡斯在1995年10月31日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她要得到一半的奖金,否则“休想老娘签字”。    卢卡斯对自己获奖的可能性进行了全面分析,他很清楚自己的成就,拥有相同分量的同行不在少数。这位理性预期大师经过综合分析后,爽快地签了字。就这样相安无事地过了5年多,在1995年10月10日,距离婚协议上的期限只差20天了,卢卡斯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不得不乖乖地按离婚协议将100万美元的奖金分给前妻一半。这时他才明白,老婆原来是传说中的少林寺扫地僧,理性预期学大师中的大师。
 
           
      
发布者: 徐璐璐
中国钢琴教育之乱象发布时间:2011-06-30 14:07 部门: 作者: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访问次数:65
 
30年前的一个除夕夜,当邻居家的小朋友纷纷提着花灯、高高兴兴地到胡同里放鞭炮时,一个身材瘦小、约摸五六岁大的小男孩,却趁着父母忙着张罗年夜饭的工夫,把点着的灯笼塞进了自家的钢琴。他躲在门缝后面,看火苗一蹿一蹿,眼里竟然闪出希望的光芒。直到浓烟把爸妈引来,他才在一片泼水声、耳光声、呵斥声中,结束了这次小小的“反抗”。30年后,这个男孩成了继孔祥东之后又一个走向世界级舞台的中国演奏家,他的名字叫赵胤胤。赵胤胤的故事并不是个案,在中国,似乎每一个钢琴演奏家背后,不,应该说是每一个立志成为钢琴演奏家的琴童背后,都有一段血泪和抗争交织的成长史。“从3岁起,除了睡觉以外都是做同样一件事情,一直做了30多年,我相信是你也说不清楚,你到底是喜爱还是不喜爱钢琴。”赵胤胤的语气里带着明显的讽刺。很难想象,一个殿堂级的演奏家,竟是这样“恨”钢琴的。耳光比掌声更响亮一把戒尺、一张板凳、一张怒气冲冲的脸,只要是学过钢琴的人,哪个不熟悉这样的画面?家长在“琴童”或者“神童”的培育之路上,扮演着怎样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一点在国内似乎不消说。古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今有郎朗父亲辞掉工作、毅然进京,像看犯人一样,威逼利诱、软硬兼施,直到把郎朗送上国际舞台。不得不说父母真伟大、真无私、真执著,也真疯狂。以至于现在提起父亲,郎朗仍对他赌徒一般的疯狂和笃定充满敬畏。就如赵胤胤所说,父母怎么就知道自己三五岁的孩子日后一定能跻身国际舞台,光宗耀祖,前途不可限量?这就好比一个小煤窑的老板,没请任何勘探队就打定主意往下挖,甭管中间谁拿出什么证据告诉他这里荒芜一片,他就是认准了这里能挖出煤来。意念之强大,堪比愚公。进京学琴的郎朗,和父亲一起住进了筒子楼,每天早上6点准时“闻鸡起舞”。据说自从郎朗搬来,邻居家就再也不用上闹钟了。在郎朗早起练琴的一个小时内,父亲要张罗早饭、收拾房间,最夸张的是还要帮郎朗占住公用卫生间,因为儿子必须在练完琴后两分钟内结束战斗,起身上学,否则铁定会迟到。然而父亲的奉献还远不止于此。无论寒暑,当郎朗在中央音乐学院上课的时候,父亲永远推着自行车等在校门外,一等就是一天。因为离家太远,中午还要接儿子回家,根本来不及折回,他只好等在门口。这样的爱的确很强大,但也在无意中织就一张压力的网。那付出并不是不要求回报,甚至很多时候是以“暴力”的方式索要。“给你三个选择,第一是回沈阳,第二是跳楼,第三是吃安眠药。”这是“朗爸”在儿子13岁那年,给儿子的三个选择。理由仅仅是,儿子没有打招呼就帮校合唱团伴奏,耽误了两个小时的练琴时间。“那天我拼命地用拳头捶墙,想把每一根骨头砸断,看你还怎么让我练琴。”每每说起这一段,郎朗还是会做出激烈的手势,而父亲则会扭过头去,默默拭泪。无论是赵胤胤、郎朗还是李云迪,似乎眼下在学钢琴这条路上,没有哪个榜样的童年不被家长劈头盖脸的拳头染指。榜样的成功之路尚且畸形,那么他们身后的3000万中国琴童的生活更是可想而知。“在舒曼杯(亚太)国际青少年钢琴大赛”中,13岁的沈阳女孩胡丁琦囊括了四项冠军。她在得奖感言中说:“感谢父亲的400记耳光。”一时间,台下哗然。胡丁琦5岁开始练琴,在最初的3年中,父亲因为练琴的事打了她400记耳光,可以说耳光比掌声更响亮。以爱的名义实施暴力,远比单纯的暴力更加可怕。在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路上,是父母的虚荣心、攀比心在作祟。太过功利的目标,就像是一个不断充气的肥皂泡支撑着的虚幻的期望。然而残酷的现实是:99.99%的“郎朗梦”都是白日梦!赵胤胤在接受采访时说:“关键是家长到底希望孩子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钢琴能给孩子带来一些什么。只是为了小的时候让他多受一些苦,他的手指比别人动得快吗?还是说他考级之后重点中学能加20分?或者是希望他在艺术方面是一个有品位的人?但是很不幸的是,很多家长都跟我的爸妈一样,属于铁了心,无论如何都要让。小兔崽子’变成钢琴家的那种人。运气好的话这种希望可以实现,但是你要做好至少十年、二十年跟钢琴不停斗争的准备,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我必须要把《时代》杂志做过的一个调研的结果告诉大家:琴童和钢琴家的比例是25万到28万比l,就是说每25万个琴童里才可能有一个人变成职业钢琴演奏家,靠开音乐会维生。”这就像是一场赌博,赌注是孩子的童年甚至整个人生。也许我们忘了,除了钢琴教育,父母还有社会教育、爱的教育、底线教育的责任。当药家鑫对一个妇女连捅八刀之后,也许我们应该觉悟,毕竟后者远比前者重要得多。 一项捞金的大工程以郎朗为例,早在四年前,他就凭借7500万人民币的年收入跻身中国音乐家首富,如今,他每年的演出超过150场,每场演出费平均7万欧元,商业演出的出场费更是高达20多万欧元。而他代言了奥迪、索尼、万宝龙、阿迪达斯、招商银行等十几个品牌,据称每个广告的代言费至少500万元人民币。一个穿着燕尾服的优雅男子,指尖流淌着优美的音乐,所到之处是鲜花和掌声,身后有花不完的财富。这样的图景对于哪个父母来说不是一个完美的期许?所以,“就让孩子学钢琴了!”几乎是异口同声,还在娘胎里的孩子就被指定了未来。基于父母的狂热,一夜之间钢琴教师也纷纷成了财富的宠儿。一名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告诉记者,一个钢琴系学生授课,每小时收费100~300元,而教授则是300~700元。以此估算,一名普通的钢琴教师,一年仅收3个学生,收入也可达5万~10万元。当然,在这个钢琴产业链上受益的不仅是老师,各种自立山头的考级机构和名目繁多的钢琴大赛也都赚得盆盈钵满。一位曾组织过钢琴比赛的钢琴老师向记者透露,组织一次少儿钢琴比赛,他最多一次赚了32万元,最少一次是18万元。于是乎,钢琴,这个美其名日艺术启蒙的教育,一时间成了各方利益角逐的竞技场,学生家长、钢琴教师、考试机构,演变成了“周瑜打黄盖”似的密集型产业链,一项捞金的大工程暗暗展开,而祭品却是家长的精力、孩子的快乐、教育的畸形、心态的扭曲。“钢琴考级证书如同废纸一张。”这是著名音乐教育家刘诗昆一次愤怒的表态。其实眼下“高分低能”的琴童多如牛毛。留法归国的钢琴演奏大师倪文就曾斥责考级制度:“为考级而弹琴,把艺术熏陶变成了应试教育。孩子们被一首或几首曲子折磨得死去活来,只懂机械重复,除此之外连基本的音乐知识都不懂。家长们竟然还为孩子过了几级而自鸣得意,不知道是可笑,还是可悲。”今年16岁、学钢琴12年的北京女孩小天告诉记者:“我恨死考级了!每到考级前,我家总是鸡飞狗跳的。为了考级,家里的尺子没少打断过。有时妈妈下手重了点,爸爸心疼我,就朝妈妈吼,一场家庭大战自然免不了。”多年从事钢琴培训工作的包女士告诉记者,目前钢琴考级制度随着每年考级人数的增加,变得越来越混乱,不仅有中国音乐家协会等大型协会组织的等级考试,也有很多艺术类大学组织的等级考试,甚至还有一些小型培训机构组织的,基本上是各立山头,标准很不统一。钢琴,长久以来被贴上上流社会的价值标签,仿佛学过钢琴是有教养、有文化的标志。而现在,我们却越来越发现,这不过是家长们自欺欺人的一场梦,不过是商业大潮中又一面捞金的幌子。掺杂了太多功利心的钢琴教育,是一场实实在在的赌博游戏,它真的值得数不清的家庭放弃一切快乐去追逐吗?我们可以热爱钢琴,但不要虐待自己。
 
           
      
发布者: 徐璐璐
学习做父母发布时间:2011-07-26 09:23 部门: 作者: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访问次数:100
 
对于儿童,父母、家庭意味着什么,该承担何种责任?教育专家、《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一直关注并思考着中国年轻一代冢长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生养分离——反自然的行为必有代价请允许我从一个真实而典型的例子说起。
我的一个侄儿,1982年出生,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工作、成家。他的孩子现在刚刚一周岁,马上要被奶奶带回老家去。原因是他们的房子不大,几个人长期挤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心理压力比较大。另外,小孩的爷爷一个人在老家,生活上长期没人照顾,也是个问题。作为“80后”的小两口,已认识到长时间见不到孩子是件不可取的事,但囿于现实,不得不妥协。一家人最后商定的方案是:奶奶把孩子带回老家,每隔一个月来北京住一个月。这样交替着两头跑,虽然奶奶辛苦些,但可以保证孩子有一半的时间能天天见到父母。总的来看,这应该说是个比较“两全其美”的办法。
近几年我在生活和工作中接触了很多家长,发现目前家长们面临的困惑或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几个方面。如何解决和孩子的分离问题,应该是他们遇到的第一个困惑。
在这一点上,应该说“80后”比“70后”的感受更强烈。我想,这个困惑的出现其实是个好现象,它意味着年轻一代的父母越来越意识到和孩子相处的重要性,不再简单地把“生”与“养”分开来。
自然的进化是有深意的。让我们想一下,为什么男人的生育能力可以维持到六七十岁,而女人的生育能力只能到50岁左右?这样的状态,就是要保证一个孩子出生后,妈妈有足够的精力来抚养他长大成人。一个孩子失去父亲,是失去了世界的完整;而失去母亲,则是失去了整个世界。中国民间有句俗语:“宁死当官的爹,不死讨饭的娘。”这是无数人总结出来的一种无奈但合理的选择。
父亲抚养都不能取代母亲,何况爷爷奶奶!
现在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的家长因为条件或观念的原因,早早地送孩子进全托幼儿园,一周才见孩子一面。而在很多农村地区,近年来又搞“并校”运动,合并幼儿园、小学、中学,使得大量年幼的孩子不得不早早过上寄宿制生活。这些情况都会导致一些后续的教育问题。
早早地让一个孩子离开家庭,把他抛入集体生活中,会导致儿童早期情感发育的损伤。再好的学校教育也难以弥补早期精神发育所缺失的东西,反自然的行为最终都会付出代价。竞争焦虑——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现在的年轻父母普遍有焦虑感,这些焦虑可以说大同小异。比如,我能否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良好的教育?我是否有能力培养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孩子?这样,就会牵扯出很多具体的困惑:别人的孩子4个月就上早教班,我要带孩子去吗?如何选择一所好的幼儿园,如何择到一所名小学,如何上一所满意的中学,如何帮助孩子取得高考的胜利,如何让孩子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70后”和“80后”两代人都是在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并仍在竞争中生存。他们绝大多数人目前还没有获得经济上的安全感,同时又怀有较强烈的成功欲望,所以,竞争意识已强化为他们的内在性,这种“天性”必然会转移到对孩子的教育中。再加上学校造就的竞争环境,社会倡导的成功文化,“领着孩子去打拼”已成为他们抚养下一代时的一种下意识心态。
人生并非不需要竞争。我们不否认竞争给人们带来的成就感,不否认竞争能推动社会进步。但从教育的角度来讲,竞争一定要守住两个“度”,一个是心理程度,一个是年龄向度。前者说的是“适度”的竞争是好的,不要“失度”;后者说的是并非任何年龄的人都适宜参加竞争,老人和孩子就不适宜竞争。因为他们是弱势人群,竞争的消耗,于老人来说会加速其衰老,于孩子来说会影响其正常成长。老人的竞争现在不是问题,而儿童竞争的问题则十分突出。家长们把自身的竞争心理和压力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们从幼儿园开始就进入了赛场,要上文化课,开始有作业,要比谁听话、谁表现好。上了小学、中学,以考试为主的、名目繁多的评比几乎控制了学校生活——反儿童心理、反教育的事发生得实在太多了!
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竞争是挫折的重要来源之一。哲学家尼采说过:“竞争产生对自己的不满意。任何对自己不满意的人,随时准备好了进行报复。”可以确定地说,绝大多数竞争对绝大多数孩子没有成全,他们即使获得了各种证书,其背后也往往潜伏着久远的损害。在竞争的焦虑氛围下成长,并被迫进入竞争轨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家长强权——最隐蔽却最锋利的刀子我最想说的是第三种困惑。它经常被人忽略或误读,所以一直不曾引起大家的注意,这就是“家长强权”。
在这一点上,我必须把“70后”“80后”这两代人分开来谈。区别是,“70后”自己扮演了强权家长,“80后”则因为独生子女的身份及孩子尚小等原因,即使现在长大成人做了父母,仍是“被强权”的对象。
“70后”出生在“文革”结束前后,他们的青少年时期正是中国社会急速转型的时期,市场意识扑面而来,迅速塑造了一代人的思维方式。同时,他们的文化程度又前所未有地高于前辈。他们自信有能力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可是有关教育的科学与民主意识尚未得到普及。所以,这一代人经常会以商业社会的思维方式,或技术思维方式来对待孩子。比如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要求孩子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在各方面严格要求孩子,认为家长的意见总是对的……总之,在生活中表现得很强势。“家长强权”的本质是对儿童自由意志的剥夺,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孩子懦弱、叛逆、没有上进心等等。
这些年来,人们一谈到现在孩子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时,都说孩子被“爱”坏了。其实,只要是正常的爱,给孩子再多也不会把孩子“爱”坏了,因为没有爱就没有健康成长。如果说有些“爱”会让孩子变坏,那肯定不是“爱”,只不过是披着爱的外衣的“过度管制”。比如小到吃饭、大到上什么课外班或选择什么专业,家长都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来。“听话”仍是我们在教育儿童时的核心审美心理。人们说“四二一”家庭格局有问题,不错,是有问题,但问题绝不是孩子被“爱”得太多,而是自由太少。几个大人管一个孩子,家长如果再说一不二地强势,孩子身上得捆绑多少绳索啊!一个被太多绳索捆绑的孩子,怎么可能是一个幸福、健康、快乐的孩子呢?
“自由”这两个字,在我们的教育中还没有达成共识,公众对它还有太多的误解。每当我在不同的场合谈到给儿童自由的问题时,总会遭遇质疑,而质疑者总会把“自由”理解为“放任自流”或“无法无天”,它显示出我们对自由的理解尚处于一个多么幼稚的阶段。“自由”和“尊重”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当全社会都在谈“尊重孩子”时,却在“自由”的观念上出现盲区,尊重其实就变成了一句空话。
而“80后”父母,基于前面提到的时代差异,且他们的学习意识更强些,或者由于他们的孩子尚年幼,强权的问题还没有在这一代家长身上凸显出来。但他们却必须面对自己父母的强势。因为这一代人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绝大多数是“50后”,当孙子出生时,爷爷奶奶都还年富力强。这些年富力强的“老人”们,自己年轻时只抚养了一个孩子,既积累了一些带孩子的经验,又没过足带孩子的瘾,再加上现实的原因,所以在孙辈出生后,几乎是毫不犹豫地一手包办。在很多家庭中,“80后”父母成了配角,孩子除了吃奶找妈妈,其余事情爷爷奶奶都包了。长辈们在教育理念上固守过去的老观念,又没有有意识地去学习新的教育理念,这样,在带孩子的过程中,两代人就难免发生冲突。很多年轻人陷于两难境地,既需要父母帮忙带孩子,又无法完全认同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很多教育问题其实无关“政策”或“制度”,而是人性的问题。“家长强权”发端于个体,破坏力却波及整个社会,它是最隐蔽却最锋利的刀子,如果注意不到,就会伤人。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及直接诱因目前家长们面临的教育子女的困惑,其成因是多种多样的。分析起来,主要是这几种:
一是社会转型时期的生活结构变化,主要是市场经济带来的思维方式的改变。家长们很多的改变是被动的,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自我认识是个缓慢的过程,远水解不了近渴,而未来暂时还看不到。这时,如果个人的学习没有跟上的话,就会感觉处于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两头茫然的境地。这应该是绝大多数家长感觉焦虑的根源。
二是某些价值观的影响,最典型的如竞争意识。如果孤立地谈“竞争”,我想它是个中性词,有好有坏。但如果放到教育中,从一个孩子的长远发展来考虑,它的破坏性大于建设性。我们现在却把“竞争”当做褒义词来崇拜,把它早早引入孩子的生活中。家长和学校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们身上的这种压力又全部反弹给家长和老师,在这种恶性互动中,双方都不堪重负。
三是国民素质的原因。我们现在一遇到问题,就急于拷问制度。世上没有完美的政策和制度,再完善的制度到了笨蛋和坏人手里,都会变成坏制度。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切统治设施,不过是智慧与美德不足时的一个不完美的补救办法。所以,凡能够归功于政绩的东西,其背后必定有更高层次的人的智慧与美德。”
我认为,错误的语文教育、在基础教育管理方面浅陋的做法,都是降低国民素质的罪魁祸首。提高国民素质本来不是那么玄而又玄的问题,可现在很多舆论却引导大家往太虚幻境中找原因、找答案,动不动就“时代”“政策”“制度”的,板子总是打到空气中。
语文教育的功能其实很强大,远远超过我们常识性的理解,它不应该和数学、物理、英语等课程的功能并列。语文教育和所有其他学科教育的关系如同果园和果树的关系,而我们现在却只把语文当一棵普通而孤立的果树来对待,没看到它对其他果树乃至对整个果园的影响。
还有基础教育管理问题,当下最尖锐的是教育公平问题。这个问题吵吵了这么多年,而不公平的现象却愈演愈烈。事实上,“教育不公平”是个假靶子,背后真正的推手是人性的贪婪和市场的不择手段,它反映的还是人的素质问题。
探寻一些教育问题时,不能仅仅停留在教育的框框里。教育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触角会伸入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解决一个问题时常常会拔出萝卜带起泥。这些问题,有的是可以通过变革来谋求解决的,有的只能交给时间,交给未来。
作为家长,不要以为会生孩子就会做父母,就像不是穿了白大褂就会治病一样。面对孩子,面对教育,要有敬畏感。你是否能不断地学习,不断“从师而问焉”,决定了你自身的分化情况,也决定了你所影响的孩子的未来发展。“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矣。如果基础教育改革和无数家长观念的转变能形成良性互动,教育的美好新时代就会出现。
 
           
      
发布者: 徐璐璐
13部电影浓缩成13句话发布时间:2011-08-08 10:26 部门:《晚报文萃》 作者:佚名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访问次数:95
 
1.《蓝莓之夜》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那么忘记了。
2.《当哈利遇见莎莉》爱情是灯,友情是影子,当灯灭了,你会发现周围都是影子。朋友是在最后可以给你力量的人。
3.《初恋50次》年轻时想要谈很多次恋爱,随着年龄的增长,终于领悟到,爱一个人,就算用一辈子的时间,还是会嫌不够。慢慢地去了解这个人,体谅这个人,直到爱上,需要有非常宽大的胸襟。
4.《单身公寓》当明天变成今天再成为昨天,最后成为记忆里不再重要的某一天,我们突然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已被时间推着向前走。这不是静止的火车与相邻列车交错生出的仿佛自己在前进的错觉,而是我们在成长中,在这件事里成了另一个自己。
5.《曾经》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不能得到的,更要珍惜;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已经失去的,留做回忆。6.《两小无猜》好的爱情是你通过一个人看到整个世界,坏的爱情是你为了一个人舍弃世界。
7.《冷山》在自己面前,应该一直留有一个地方,独自留在那里,然后去爱。不知道是什么,不知道是谁,不知道如何去爱,也不知道可以爱多久,只是等待一次爱情。也许等不到什么人,可是,这种等待本身就是爱情。
8.《天使爱美丽》有谁不曾为暗恋而痛苦?我们总以为那份痴情是世上最重的,有一天蓦然回首,我们才发现,它一直都很轻很轻。我们以为爱很深很深,但岁月让我们知道,它其实很浅很浅。最深和最重的爱,必须和时日一起成长。
9.《附注:我爱你》只有真正快乐的男人,才能带给女人真正的快乐
10.《英国病人》一段不被接受的爱情,需要的不是伤心,而是时间,一段可以用来遗忘的时间;一颗被深深伤害的心,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理解。
11.《返老还童》我知道这世上有人在等我,尽管我不知道我在等谁,但是因为这样,我每天都非常快乐。
12.《恋恋笔记本》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13.《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当你的心在痛,眼泪快要流下来的时候,赶快抬头看看这片曾经属于我们的天空、如果天依旧那么广阔,云依旧那么潇洒,那就不应该哭,因为我的离去,并没有带走你的世界。
 
           
      
发布者: 袁卓
心灵鸡汤
 
     
 
原来你也在这里发布时间:2011-06-14 15:40 部门: 作者: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访问次数:69
 
1刘璐上高四那会儿,我晃晃悠悠地走到了大二。当时正和千里之外的原配女友闹得不可开交。有…天,刘璐从QQ上蹦出来说,我都高四了你什么时候来看我啊。我对着电脑想了一会儿对她说,明天我在一中门口接你放学。那天,我正式与女朋友分手,那是我们俩中学时代最真实纯洁的四年初恋。她在大清早打来电话说,明年的明年她就要结婚了,问我有什么意见。我当时窝在被子里睡眼惺忪地说没什么意见,然后就听到她挂掉电话的嘟嘟忙音。我这时才清醒过来,我们GameOver了。去一中的途中,坐在公交车上,看着窗外飞驰而去的场景,一幕幕就此作别,这多像爱情,遗憾地让我们意犹未尽,想起来觉得它很美,失却的美总是给我们莫大的安慰。当我在人潮涌动的学生堆里来回困难地找刘璐时,一个女生突然从后面冒出来,很娇小的模样,可爱、活泼,笑起来脸上还有两枚小小的酒窝。我们没有彼此客气地说你好我是某某某。我们看着对方,没有经过确认便认定对方就是自己要找的那个人,就像是熟识多年的朋友一样。而实际上,这是我们做了四年网友以来,第一次见面。陪着刘璐取完单车,我们走在午后安静的校园里,无风,有学校的广播电台放出淡淡的吉他弹奏.阳光在树枝间斑驳地跃动。走到一幢教学楼前,她停下来指着对我说,最右边的那个窗户上贴着Jav图片的就是我的座位。我仰起头朝着她的手指方向望去,隐隐约约看到Jay冷峻的脸在阳光下异常安静。阳光在这时候穿过稀疏的梧桐树停在我脸上,安静,温暖。这场景跟我高中看某个人时如出一辙。刘璐拿胳膊肘戳了我一下,说,季风,你流泪了。我背过身拿手揉了揉眼睛说,今天的阳光太刺眼。那天我和刘璐走了很多路看了很多风景,一路上大多时候是她在讲话我在聆听,这跟QQ上我们的聊天截然相反。每次过马路时,我都会紧紧拽住她的胳膊,走在她的左边。这个我维持了四年之久的习惯性动作,依然铭心而刻骨。看着一辆辆掠起灰尘的车喧嚣而过,我对刘璐说,我能抱抱你吗?回到学校的那天晚上,天空就洋洋洒洒飘起了雪花,这是入冬后的第一场雪。下雪了,注意保暖。刘璐的QQ头像是只抬起脑袋45度仰望的猫。那场短暂的雪融化后,我再次踏上了前往一中的汽车。因为我曾答应过刘璐,要给她过19岁生日。在她厚颜无耻的威逼和软磨硬泡的纠缠之下,我终于手握郭敬明的音乐小说《迷藏》出现在一中。我还在蛋糕店给她订了蛋糕,中午我俩坐在大排档里,举杯同庆,当然了,她喝的是白开水,我喝的是白酒。吃完饭我帮她点燃19支蜡烛,在暖暖的火苗中,她闭上眼睛,模样安静而虔诚地许着愿。那是我见过的时间最长的一次许愿,刘璐的眼睛从闭上到睁开几乎用了五分钟。别太贪心,再不好蜡烛都燃没了。我说。好了,她说,然后一口气吹灭了蜡烛。我切着蛋糕低声问,许的什么愿?刘璐说,说了就不灵了。2入冬后我大多时间在宿舍里写字,看《越狱》,和刘璐说话。刘璐说,你下次什么时候还来看我啊。我说不去了,她问为什么,我说等我给你找到嫂子了再去看你。之后半个月中我几乎没再和刘璐说过话,直到元旦的前一天,一个陌生电话打到了我这里,没等我问清楚对方的身份,那边就撂下一句最好来一中一趟便挂了电话。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刘璐遭人绑架了。于是我拦了一辆出租车便匆匆忙忙往一中赶。到了一中,我第一个打给的不是刘璐,而是刚刚那个给我打电话的人,得知我已经到达之后,对方说了句嗯知道了,便再次断了线。正当我在这里天马行空地插着想象的翅膀到处飞时,刘璐出现了,和她一起出现的还有一个女生,如果没有猜错的话,这就是跟我通话的那位。我跨着流星步冲上去就把刘璐给拉了过来,我说你没事吧她们没把你怎么样吧。我一说完她们俩就都笑了,那个女生边笑还边摇头,说都一把年纪了你还做着英雄救美的白日梦呢。那个女生说完就要走,走之前还对刘璐说了一句,人我给你带到了,剩下的你自己看着办吧。这下我算彻底蒙了,我说刘璐,你们这唱的是哪一出?刘璐直直地盯着我看,她的眼神跟平时不一样,多了点什么我也说不清楚,就是感觉楚楚动人的,看了就要让人心碎的那种。谁知道我还没心碎呢,刘璐就已经哭得稀里哗啦的,我说你别哭啊有话好好说。刘璐一边哭一边跟打机关枪似的说,还有什么好说的我都为你哭成这样了你还要我说什么。得了,弄了半天原来是在玩告白啊,可是需要哭成这样吗,好像对我表白是件多么令人痛不欲生的事情一样。但是我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这是我四年来,第一次看到泪流满面的刘璐。那个元旦,我一直陪在刘璐身边。那也是我大学里的第一个夜不归宿。我记得那天我们沿着我们曾走过的大街小巷走啊走啊,像出游的彼得•潘。中途我欲言又止地问她,为什么会喜欢我。刘璐说,每次和你说话我就会很安心,那种温暖的感觉四年来逐渐成为我的习惯,离不开的习惯,直到最后演变为对你的依赖、爱恋。而她终于说出了自己的生日愿望:我希望明年的这个时候还有季风陪我过生日,而且每年的生日都有季风……我问她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她说她怕说了会连朋友都做不了。把她送到学校的时候,我说,进去吧,好好听老师讲课。刘璐说,我怕你走了。我的心忽然揪得疼起来。我说我哪儿都不去就在门口等着你。说完我深深地拥抱了她。我终于明白,取暖的最好方法,不是烟,而是一个人温暖的拥抱。看着刘璐在暮色中走进教学楼,我抬起头仿佛能够看见那个冷漠的Jay后面,刘璐灿若明花的笑容。回到学校,我躺进被子里,睡了一整天。醒来后看见手机上显示的五条未读信息全部来自于刘璐。这不是梦。我对自己说,我好像恋爱了。那些四年来在网上和刘璐吵吵闹闹、嘻嘻哈哈互相保留下来的习惯,如同黑白胶片,温暖而长久,深刻而执著,它们盛放在我郁郁葱葱的记忆里,像一场永不落幕的绚烂烟花,历历在目,永生不灭。3放寒假的前一周,我再次坐上了前往一中的汽车。而这次见面,也成为我们最后的诀别式。我只清晰地记得,那天当我坐上很晚的一趟班车时,刘璐第一次没有站在车站的原地笑着朝我挥手,以前每次她都会在站牌那里默默地看着我所乘坐的车驶入夜色,直到模糊成点。她的这份习惯,从我第一次去看她那天到后来分手,仅仅维持了短短的一个月。这一次,连同她的头像一起从我的世界消失不见。电话不接,短信不回,留言也石沉大海。后来我发现,我竟然不能够在她的QQ空间留下一点东西,腾讯的对话框显示“空间主人已将你设置为黑名单”。被自己的爱人拉入黑名单,不论网上还是网下都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我决定,再去找她一次,我已经有了一次不清不楚不明不白的失恋,无论如何,我不想再重蹈覆辙。在车上她终于接起了我的电话。我说,我在车上,我马上到一中。刘璐说,你来干什么,你来了我也不会见你的。然后她挂断电话,那一刻我侧着脸把头深深地埋向车窗,温暖的阳光经过玻璃反射到我脸上,我生怕自己哭出声来。那天我一个人站在一中前等啊等啊,把天都等黑了把鸽子都等回家了还是没有等到刘璐的出现,我不知道她是不是坐在Jay的下面,跟我一样瑟瑟发抖。在无数次地拨通电话后,那个之前撮合我俩的女声再次从刘璐的手机那边传过来:你不要缠着刘璐了,她都高四了我挂掉电话,抬起头看了最后一眼熟悉的一中,开始跌跌撞撞地往车站走,那些熟悉的悲伤,渐渐明朗后,终于铺天盖地地席卷过来。那一天,离我二十岁,还有十天。我想,有些事情是必须要经历的,只有这样才能成长。比如伤害,比如短暂的幸福。虚无缥缈的网恋是如何都嫁接不到现实中来的。4一年之后的某天,当我疲惫地坐在必胜客员工休息室,打开手机时,收到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信息。我在F大。F大离我们的学校只有两站,我回过去信息:你是谁?三秒之后收到信息:刘璐。我突然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用了很长的时间才发出信息:你还好吗?嗯。你还在上学吧?我不知道她是不是故意忘掉那么多与我有关的情节。大三了。我说。哦。我什么时候去看你吧。刘璐的这句话让我似曾相识。那是她失踪一年后第一次出现在我的现实世界。回去后,我登上QQ,没有留言,没有某个人加我的消息,空间里没有最新的访客,一切照旧。突然想起了以前在论坛,第一次看见刘璐文字时的惊喜,第一次和刘璐说话时的紧张,第一次叫她的小一一,第一次通宵陪她说话,第一次……我再次进入那个承载我们怏乐的论坛,距离上次登录时间,已是很久很久,刚登上去,系统便不断地提示信箱有未读信息,打开后,七封信的署名都是一个人——洛一一。刘璐的网名。“今天是情人节,我知道我不会在走出校门的时候收到你的玫瑰花了,其实如果我肯坚持的话,我知道,这个情人节我一定会等到你出现。原谅我的懦弱,季风我真的不想再让妈妈失望了。——2007年2月14日我的心里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跟你牵着手,漫步在古朴恢弘的城墙下面,听你说好听的情话。过马路的时候,我希望你一直走在我的左边,保护我,乘坐公交车的时候,我希望你能够让我搂着你的腰,或者紧紧地护着我……——2007年3月6日今天离高考还有60天,班主任紧张的面孔让我觉得好像就要爆发一场战争。我的数学成绩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英语听力每天都在听,你写给我的文综考点我一直在复习,除了累的时候没有你在身边说加油,一切按部就班。——2007年4月7日明天就要高考了,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心里空荡荡的,大概可能或许,是我想你了。——2007年6月6日终于结束了.从考场出来,第一件想做的事情便是拥抱你,可是除了空气,没人看见我脸上的泪水。——2007年6月9日你已经好久没有来论坛了,等分数的这段日子里,我经常在午夜来到论坛,我诚惶诚恐地担心会遇上你,却又迫不及待地想发现你也在线,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听见一个人叫我,叫我一一了。——2007年8月15日今天去学校报到,和妈妈坐车经过高新区的时候,突然看见一个和你长得很像的男生,我揉揉流泪的眼睛,骗她是阳光太刺眼。——2007年9月1日” 看过这样一段话:漫长的人生,不过是一棵记忆的大树,它就扎根在我们心里,每一场人生际遇都会挂在上面,那些伤害,是挂在记忆树上的毒瘤;而那些美好,是挂在记忆树上的鲜花。泪眼模糊中,看见系统又提示收到了一封信件,是刚刚发来的。我点开,信的正文只有七个字:原来你也在这里。
 
           
      
发布者: 徐璐璐
 
灰姑娘的水晶之恋发布时间:2011-06-30 14:06 部门: 作者: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访问次数:62
 
2010年11月16日,英国的威廉王子与“灰姑娘”凯特•米德尔顿订婚了。灰姑娘凯特•米德尔顿没有任何贵族血统,来自一个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她也不像戴安娜王妃一样拥有绝世的美貌。她是如何与王子相识,又是如何得到王子的心的呢?自信、自然的灰姑娘1982年,凯特•米德尔顿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为了女儿的前程,凯特的母亲决定举全家之力把女儿送到昂贵的私立学校马尔堡中学读书。在马尔堡私立学校,凯特就深深地喜欢上了威廉王子,虽然未曾谋面,但威廉王子已经在她少女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她高中三年宿舍墙壁上贴的唯一一张画报就是威廉王子的像。长相甜美的凯特学习成绩优异,热爱运动和戏剧,还是曲棍球队的队长。毕业后,凯特来到圣安德鲁斯读大学,学习艺术史。与此同时,她得知,威廉王子也即将来这里就读。然而,开学后,从小受人瞩目的凯特受到了生平第一次打击:这年的新生中女生占了绝大多数,她们不仅一个比一个漂亮迷人,而且也都是带着优异的成绩进来的。很显然,她们大多是冲着王子来的。一向自信的凯特开始自卑起来。威廉与凯特被分在同一个系。每当他出现时,都被师生们众星捧月般围着,他的目光根本就没在凯特身上停留一下。此后,凯特跟学校里绝大多数的女生一样,将全部的心思都花在了威廉身上,只要是王子可能出现的场所,她就将自己精心打扮一番,在那里静静地等待,希望王子能看自己一眼,并对自己产生好感。一天晚上回到宿舍,室友们又在热烈地谈论着王子,凯特突然对这种失去自我的生活感到无比沮丧:这样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呢?难道威廉就那么重要,重要到可以让人失去自我吗?那之后,凯特开始了自己全新的大学生活,她不再为了威廉而生活,她要过更有意义的生活。她好像又回到了高中时代,换上了牛仔裤和T恤衫,每天将自己的时间表排得满满的。很快,擅长游泳、骑马、网球和数学的她脱颖而出,被选为多个校园社团的负责人。这时候,学校里的男生们发现,这个叫凯特的姑娘与那些整天矫揉造作、涂脂抹粉的女生完全不一样,她不施脂粉,美得那么自然,浑身散发着青春与活力。此时,威廉王子也对这个甜美而自信的女孩刮目相看了。2002年3月27日,当威廉得知凯特将参加一场慈善时装秀的消息后,特地买了头等票,坐在第一排看她的演出。当作为模特之一的凯特在T台上款款走来时,威廉瞬间被她的美貌击中。那一刻,全世界仿佛都从威廉的眼前消失了,只有凯特,那么自信,那么自然,无拘无束地在T台上释放着美丽。他忍不住说:“太美了!”时装秀结束后,威廉决定找机会向凯特表白心迹。不久后的一个聚会上,当音乐响起,人们开始举起酒杯的时候,威廉拒绝了邀请他跳舞的女生,他在人群中找到了凯特,两人坐在角落里热情地交谈。第一次近距离面对自己的偶像,凯特羞得满脸通红。就在凯特低头的一刹那,威廉突然把头靠近凯特,想亲吻她,凯特吓了一跳,立刻把脸扭了过去。这一幕被很多人看到了,很多女生在心里暗暗嫉妒凯特,而有些男生却为凯特的表现吹起了口哨。威廉微微一笑化解了尴尬,两人继续交谈起来。其实,凯特的这次回避反而激起了威廉更深的爱恋,他想,如此自爱的女孩太难得了!此后,两人开始正式交往,威廉深深地喜欢上了凯特。她就是未来的王妃吗威廉与凯特和其他情侣一样,一起上课,一起散步。一段时间后,他们发现两人有很多共同点:他们都有乡村生活的经历,都喜欢运动且是游泳健将,都喜欢滑雪,上大学之前都进行了一年的旅行。两人关系越来越好。威廉从小生活在规矩繁多的王宫,白然少了许多乐趣。本以为上大学后就可以自由了,但第一次长时间独自生活在陌生环境里,再加上学业的压力,威廉感觉孤单、郁闷,他一度想退学回到王宫里。(凯特比威廉大半岁,她性格开朗,内心坚强。每当威廉感觉不开心时,就第一时间找凯特倾诉。为了帮助王子排解压抑的情绪,凯特把王子带到附近的马场,因为骑马是两人共同的爱好。王子厌倦了喧嚣的舞会和频繁的周末社交,凯特就带他来到一个小足球场,让他与几个足球小子踢一场球。除此之外,凯特还特意介绍一些性格开朗、言谈风趣的朋友给他认识,每次交流,总能让王子心情无比愉快。当时,两人虽然处于热恋之中,但为了避免媒体的骚扰,每次外出凯特都让王子先出发,过个十几二十分钟自己才出门,她甚至从来不在公共场合和王子牵手。2004年夏,威廉即将毕业,查尔斯王储和伊丽莎白女王都来参加他的毕业典礼。威廉以好朋友的身份向他们介绍了凯特,当女王和王储得知就是这个彬彬有礼的女孩帮助威廉克服了思乡病时,对她十分感谢.并邀请她她参加英国王族的冬季滑雪度假,凯特欣然接受:在阿尔卑斯山皑皑白雪的映衬下,威廉和凯特情不自禁地拉手、亲吻。不巧,这一幕被《太阳报》的记者拍了下来,并刊登在2005年4月1日的报纸上。随着恋情的曝光,全世界的目光瞬间投向了凯特。人们对英国王室的好奇心如大坝泄洪一般再度打开:难道她就是未来的王妃吗?此后的凯特再也没有了自由的空间,她的一举一动都尽收媒体眼底。门外潜伏的狗仔队时刻警觉着,她的穿着,她的饮食,甚至她到哪个店买东西都有可能成为报纸的头条。一些媒体将她与戴安娜王妃相比较,说她无论外貌还是气质都无法与戴妃相比。此后,凯特对自己外表的关注几乎到了病态的地步——每次出门前,她都要花几个小时精心化妆,甚至还经常凌晨两三点就起床化妆。凯特也知道自己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2005年10月,她委托律师给各媒体写信,请他们放过自己和家人。同时,她还对几家刊登了偷拍她的照片的媒体进行投诉,指责他们严重扰乱了她的生活。然而,此举竟然把媒体全部得罪了,各媒体不但没有停止对她的关注,反而把凯特描述成了一个爱慕虚荣、一心想攀上王室的女孩。而此时的威廉已经进入了桑赫斯特军事学院学习,学院实行封闭式管理,王子根本帮不了她。孤单的凯特想出的另一个自救办法就是出去找一份工作,过正常人的生活,然而她的屡次求职都因为媒体的干扰而失败。此情可待苦闷中,凯特终于等到威廉从军校毕业,当委屈的凯特将自己遭遇的种种说给威廉听时,威廉却拍拍她的肩膀说:“亲爱的,先忍耐忍耐吧,我还有好多事情要做呢,我可不想在30岁前就结婚。”凯特的心顿时如冰封一般。更要命的是,有关威廉的花边新闻开始频繁出现:他在夜总会与美女过夜,在酒吧与美女调情,与女歌星交往甚密……媒体所描述的威廉就是一个贪恋美色的花花公子。这些新闻深深地刺激了凯特,令她的心情雪上加霜。威廉在电话中说:“这只是社交,根本就不是感情,你不懂吗?”凯特的心要碎了,她突然醒悟,或许出身的不同让他们之间隔着一座大山,而这座大山是无法通过自己后天的努力逾越的。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思考,2007年4月17日,凯特向威廉提出了分手。分手后的凯特没有待在家里以泪洗面,她参加了一个由21个女孩组成的慈善项目。她们计划从英国的多佛尔划龙舟到法国的加来,以进行慈善募捐。也就是在这次募捐活动中,凯特发现,自己已经为感情消耗了太多的精力,其实,生活是远远大于感情的。那之后,她又开始去参加朋友的各种聚会了。接下来,凯特决定一边找工作,一边帮父母打理生意。亲友为了让凯特从失恋的阴霾中走出来,纷纷给她介绍男友,然而,没有一个人能走进凯特的内心。只有她自己知道,虽然分手了,但威廉还在她的心底,没有人能够取代。分手4个月之后,凯特又接到了威廉的电话,威廉向她诉说着自己的相思之情,他说:“宝贝,你给我时间,我一定会娶你。”这样的话凯特不知听了多少遍,这一次她没有答应。威廉着急了,解释道:“凯特,你知道吗?同未来的国王交往是要付出代价的,你就把你忍受的一切痛苦当做是代价好吗?你也不希望我成为一个无所作为的国王,不是吗?”最后他斩钉截铁地说:“你就是我要娶的人,但我们都要等待。”凯特的心开始动摇了。是的,电话那头就是自己最爱的人,为了真爱付出代价有什么不值得呢,此时的凯特决定等待。也许自己将等来一个伤心的结果,但她无怨无悔。2008年9月i5日,威廉拨通了凯特的电话,说他希望加入英国皇家空军并成为搜救飞行员。2010年10月,训练终于结束了,威廉带着凯特重返肯尼亚度假。在海拔3700米的高山上,威廉拿出母亲戴安娜王妃当年的蓝宅石订婚戒指。是的,威廉终于求婚了,凯特终于等来了她要的结果。
 
           
      
发布者: 徐璐璐
家有职校生发布时间:2011-07-04 08:45 部门: 作者: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访问次数:87
 
文化是多元的,社会对于教育的需求是多方面、多样化的。孩子究竟适合读大学还是读职校,本应该由孩子的特点和长处来决定,两者的选择本没有离下之分,只有适合孩子的才是最佳的选择。“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这些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观念一直向人们暗示贵贱有等、尊卑有别。这些观点与现实中文凭、待遇、晋升紧密挂钩的政策一结合,使大多数“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家长们坚信只有考上大学才有出息和出路。职业教育也因此成为中、高考落榜学生的收容所,其毕业生,常被社会甚至家人和亲朋好友看不起,得不到公正的评价和社会待遇。“事实上,文化是多元的,社会对于教育的需求是多方面、多样化的。孩子究竟适合读大学还是读职校,本应该由孩子的特点和长处来决定,两者的选择本没有高下之分,只有适合孩子的才是最佳的选择。”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徐亚平说。 与大学生比我挺自信1989年出生的王凯超是典型的北京男孩,个头高,嗓门大,而且自信满满。五年前,快高考了,王凯超的父母和别的父母一样,认为儿子只有上大学才能有一份好工作。但是报志愿的时候,他想象着:我到时候拿着大专毕业证,让父母托关系给我找工作?“我觉得我也没什么可靠得住的东西,要是真把技术学好了,我就真是凭自己。”
当很多同学被大学录取时,王凯超选择了在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学数控。贪玩的王凯超想起当年那会儿选学校,看到很多职业学校宣传册子上印的设备特别多、特别好,他还特意跑到学校去证实。“这么多设备啊,真是特别到位,站在这些设备中间,觉得我要是能学会一种,就够吃了,要真能学几样出来,简直是没法形容了。”直到今天,王凯超都难掩对机器设备的钟爱。但是不管怎样,别人上了大学,王凯超还是“背着很多舆论”。但他心里其实挺不平。“我就是不愿意浪费时间考大学,就是要学门技术。我还真觉着这是个特别不错的选择。”王凯超在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初级工、高级工学起,现在已经是初级技师了。还没毕业,工作就被预订了,“真到企业里头,你能把具体问题解决了,就是牛人,不管你有什么证。前几天,工厂里特别简单一件事,很多人搞不定,我们一到,噼里啪啦就给弄完了。”这也正是王凯超和上大学的哥们儿坐在一块时有自信的原因。“我觉得我特别自信,真的。很多人一讲就是我爸妈给我在哪儿找工作了,我觉得我真的不用。”当然,王凯超也还是觉得自己和大学生比起来有“缺陷”,“你比方说一起聊天,人家可能说得比我深一点,用词啊什么的都很有哲理。”而且,王凯超碰到过很多机器、机床的说明书都是英文,他的英文不好,他觉得很多同学大学毕业找工作“都是高不成低不就的”,如果他们在技术上用点心的话,肯定比自己要厉害。说起自己的专业,王凯超更是滔滔不绝:所有的钢铁要形成一个形状,都离不开数控车床,数控的应用领域特广,它能雕刻出你想要的所有造型。“打起仗来,我们也不会失业,我们可以造枪炮。”对于未来,王凯超特别有信心,“我要是技术真正能独当一面,企业离不开我,现在企业会想方设法留住这样的人,企业可以给你些股份的。”现在,王凯超越来越觉得自己选择的这条路没错。没事自己还会想象一个场景:一个本科学校来录取他,问他学四年给一个本科证书,来不来?“我说等会儿。我这学校毕业了再去,我必须把我这技术学下来。”(在失意后重塑自我汪海燕是那种典型的“江边女孩”,温婉、秀气。她的父母初中一毕业就从安徽加入到东莞打工的大潮中,2005年从东莞到广州做直饮水机的销售生意。2008年,汪海燕中考失利,“考上不算是一等的,是二等偏下的高中”。汪海燕的爸妈打来电话对她说,不要上高中了,来广州这边读技校吧。他们很多朋友的孩子都是读技校的,毕业后有些就业很不错。汪海燕说她爸妈的“思想比较前卫”,不像别的父母非要逼她读大学,而且还帮汪海燕报了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的数控专业。“数控好像是男孩子读的,我说我不想。”最后父母听从女儿的意见,让她学了酒店管理。学习酒店管理,是因为2008年9月份开学的时候,汪海燕从安徽来广州的火车上,有人给她看了一本彼得•德鲁克的管理学方面的书,“心里认同他的管理方案吧,然后就想去学酒店管理,以后做一个管理者。”汪海燕中职第一学期从餐厅服务开始,到客房服务,到调酒、插花、泡茶各个小环节的学习,到高职又加了旅游管理的课程和实践。“我觉得餐饮,让你体验一种优雅,因为你给客人服务的时候,昕有的动作都是很优美的,它所有的设计都到位了,能让人赏心悦目。”汪海燕说她寒假去酒店做兼职的时候,别人一看,就说她“肯定是学这个专业出来的”。后来,汪海燕考了个导游证,因为旅游和酒店属于一个产业链条,“我知道导游很累,但是它也育一定的快乐。见识不同的人、不司的事物。在每次客人的刁难中,你也会成长一次,是不是?”汪海燕说起这些笑得很灿烂。“我还没到可以做酒店管理者的时候。不是不想做,只是我觉得酒店管理需要更深一层地去学习吧。”汗海燕说她和身边的同学想法都一样,愿意从一线做起,“我们的定位不一定很高,但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平稳一点,慢慢上升吧。”汪海燕闲着的时候也会去读很多书。“现在大学生跟职校生的能力差得不是很大。我们虽然没有什么明显的优势,但是我们有自己的特点。自己有能力的话,他们能做的我们都可以做。”升学、考试压力的解除,让汪海燕这几年全身心地投入自我潜能的开发中。学过酒店的业务,汪海燕总是把家里装点得很漂亮,妈妈也很羡慕她学的那些插花、调酒和泡茶的技术,“妈妈希望我把学到的这些东西用到生活中去,希望我的生活和审美都有提高,如果以后有条件的话,我会非常愿意去享受这些。” 不浪费时间上大学白皙灵秀的何敏是四川省成都市人。高考成绩出来后,何敏也可以读大学,但是她觉得自己实在对学习没有兴趣,“读完也不一定实用。”何敏想找自己喜欢做的事,所以她选择了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学习美容,学习形象设计。因为她羡慕漂亮的女孩子,也希望把自己打扮得很漂亮。和妈妈讲起这个决定,说以后做好了还可以自己开个店。但是妈妈很反对,认为这个职业地位低,没前途。当时爸爸出差在外,在电话里爸爸支持何敏说,以后坐普通办公室也没什么前途,学个技术出来,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何敏选择职业学校的时候,身边很多同学读了本科。她心里也会比较,“最初很迷惑,觉得自己的专业不是很好,觉得他们的前途会很好。”还没毕业的时候,新加坡一个很知名的企业要来成都开分店,但是招不到合适的员工,所以要找成都本地的学生带回新加坡培训。于是何敏有机会去了新加坡两年。这两年,何敏学了很多理论和技能,从治疗师、初级顾问到顾问,技术更新变化得很快,新加坡的企业还会定期给她们做后期培训和提升。(在新加坡,何敏和同来的姐妹“一直努力一直拼,我们能来新加坡父母都是抱着很大期望的,不想让他们失望,要成功地回来”。新加坡的公司在成都的分店开业,何敏成了这家分店的店长,收入非常可观。“回来后发现好多入学历比我高。”因为学历,何敏还有一次失败的相亲经历,“他的家长觉得我什么都好,就是没有文凭,专业不好,有点嫌弃。所以我就发誓自己要做得很好,不能让人家就看那个文凭。”现在何敏马上要考一个国际上认可的国际美容师资格证,“本科、研究生证书不是我想要的,我不会去花很多时间去读个文凭。”如今做了店长,这个阶段她要学习的是“礼仪和更高一级的管理”,她平时会去看很多这方面的书。而对以前要自己开店的想法也越来越理性,“我不是那种好高骛远的人,现在匆匆忙忙开一个店,怕不能掌控,相对现在来说不是很实际。”以前何敏很多读了大学的同学,有的继续再读,有的找工作找得很辛苦。曾经有些自卑的何敏和朋友在一起却变成了“怕有很大的距离感,担心她们会不会觉得我很傲,怕会压抑到她们”。而妈妈也“和以前反过来了,觉得很好很骄傲”。
 
           
      
发布者: 徐璐璐
上帝成了被告发布时间:2011-07-11 08:41 部门: 作者: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访问次数:68
 
2006年,一名罗马尼亚犯人在监狱中向法院提起一项控告,指控上帝违约。先不讨论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如果上帝真的存在,那么跟他有什么约定,居然会违约呢?据悉,这名罗马尼亚犯人在2005年因受贿罪被捕,被判入狱20年。在狱中,他一直抱怨上帝对他不公。这是为什么呢?这名犯人说,他在教堂接受洗礼就意味着与上帝订立了契约:他承诺一辈子信仰上帝,而上帝则通过代理人————牧师许诺他的一辈子都会幸福。但现在,上帝并没有给他幸福,因此上帝违背了这份契约,有必要控告上帝。于是,就有了这场闹剧。面对他的控告,地方法院在2007年做出了判决:由于无法获知上帝的家庭住址,因此无法向其传达法院的意见,对原告的要求予以驳回。也许是受到他的启发,美国一位参议员不久之后也指控上帝有罪。2007年9月,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参议员厄尼•钱伯斯向法院控告“上帝群体灭绝罪”。钱伯斯认为,上帝的罪过包括在未经告知的情况下制造了可怕的水灾、飓风和龙卷风等自然灾害,还制造了瘟疫、饥荒、种族灭绝战争和人类的先天疾病。对于种种灾难,上帝既没有表示同情,也没有表现出自责,反而在灾难来临时幸灾乐祸。更可恨的是上帝还拒不悔改,一次又一次地制造恐慌,因此上帝应该对“数百万地球居民的大量死亡、受伤和被惊吓”负责。最后,他要求法院下令永久性地禁止上帝给亿万民众带来“死亡、破坏和恐怖”。2008年10月,道格拉斯郡地方法院以被告上帝没有法定地址为由,驳回了他的起诉。难道钱伯斯和上帝有什么矛盾吗?原来,他状告上帝,是因为他想通过此举让大家明白,每个人都有向法院申诉的权利。这起案件的导火索是当地的立法机关禁止法院受理那些“无意义的案件”。钱伯斯认为,法律不应该限制诉讼,法庭应该对所有人开放。他说:“宪法规定法庭的大门是敞开的,所以你不能禁止起诉。。。任何人都可以起诉任何他们想起诉的人,甚至包括上帝”。于是他就付诸实施了。
 
           
      
发布者: 徐璐璐
中国式温暖发布时间:2011-07-11 08:42 部门: 作者: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访问次数:94
 
不久前,我接到一位编辑的邮件,他们的杂志转载了我的文章,想给我付稿费、在邮件的最后,这位编辑写道:“初春时候,乍暖还寒,请注意保暖!”看罢,我小小地吃了一惊。我与这位编辑素昧平生,就连对方是男是女都不知道,他竟然嘱咐我这个!尽管我知道类似的客套在中国不算什么,而且这位编辑肯定会给所有他的作者都送上同样的祝福,可我还是感到了一丝淡淡的温暖。这样的嘘寒问暖是中国式的。在西方很多国家,人与人之间保持着君子般的距离虽然亲朋好友见面时会相互拥抱或是亲吻面颊,但是连做妈妈的也不会对已经成年的儿子直接说:“天这么冷,你怎么不多穿件衣服?”这里面当然有文化的因素,比如在德国,人们比较不喜欢别人像母亲对待小孩子一样对待自己,如果你好心好意地提醒别人吃水果的时候不要同时喝水或是出了汗之后不要吹冷风,别人非但不会领情,甚至还会觉得你脑子进水了——我都这么大的人了,难道连这个都不知道吗?还有的人会把这样的关心看做是对自己能力的怀疑,甚至耿耿于怀。当然,不是说西方世界里人们就不互相关心,只是关心的方式有点不同。我的丈夫是德国人,我的公公婆婆居住的城市距离我们家有170公里,开车要近两个小时,如果彼此造访,在临别的时候虽然都不会忘了提醒一句“回到家之后来个电话”,但是绝对不会嘱咐“开车小心”,在国外生活的时间长了,有的时候会被突如其来的中国式的温暖弄得不知所措一记得很多年以前还在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和一个过去的老同学结伴去波恩玩:那时候德国政府还没有正式迁都柏林,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和教育处都还在波恩。我和我同学那时都还是穷学生,又都是中国人,听说教育处有招待所,价格便宜,于是就准备去借宿,我清楚地记得那是初冬,我们的火车到达波恩的时候已经华灯初上了、下车之后,我们才发现没有招待所的地址,无奈之下只好往教育处打电话,心里很忐忑,不知道人家是不是已经下班了,电话很快接通了,听了我的陈述,电话那头的工作人员说:“那么你们先到教育处来吧,我们送你们去招待所”我硬着头皮又问:“怎么上您那儿去呀?”他于是在电话里耐心地讲了两种路线.我听得稀里糊涂,正准备说谢谢然后自己看地图的时候,对方在挂断电话之前仿佛是不经意地问了一句:“那么,你们跟我们一起吃晚饭吗?”在那个寒冷的黄昏,这样的一句话差点儿令我没出息地落下泪来。离家这么多年,我早已习惯了和人保持客气的距离——我不会给人敬酒夹莱,也不会嘱咐别人多加一件衣裳,但是在我的心里,我仍然喜欢中国式的温暖。
 
           
      
发布者: 徐璐璐
万物有灵发布时间:2011-07-21 09:53 部门: 作者: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访问次数:60
 
伙伴,我会对你不离不弃
世间从来都不缺少忠诚的狗狗,“忠犬八公”的故事早已感动了无数人。而在2011年3月的日本大地震中,又有这样一只重情重义的小狗,但这次它守护的不是主人,而是奄奄一息的同伴。
3月16日,一家电视台的节目组正在重灾区之一的茨城县拍摄废墟现场,突然,一只疲惫而消瘦的小狗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它看起来神情焦虑,而且不停地在原地转圈,似乎是想引起大家的注意。
就这样,在这只小狗的引领下,电视台工作人员终于在瓦砾下找到了另一只身受重伤、生命垂危的狗狗。这只小狗非常关心自己受伤的同伴,不时地安慰着它。随后,小狗受伤的同伴被送走接受治疗,而这只小狗也被送到了动物庇护所。
 
婆婆,我会带你安全离开
2011年3月11日,海啸袭来前30分钟,83岁的老婆婆赤沼多美和小狗巴布正在距海岸200米的家里休息,忽然一阵天摇地动,然后就停电了。巴布像是感应到什么似的,急着要跑出去。赤沼婆婆正对巴布的行为感到奇怪,防灾无线接收机已发出了海啸警报。
赤沼婆婆想,必须赶紧避难。她打开房门,巴布迅速跑了出去,但方向是与平时散步路线相反的高岗,赤沼婆婆只能在巴布后面追赶。巴布虽然跑得很快,却也不时回头看赤沼婆婆有没有赶上:赤沼婆婆赶上来了,巴布又继续跑。就这样反复多次,赤沼婆婆竞一口气爬上了离一家住宅一公里远的通往避难所的陡坡。再回头看时,之前走过的道路和自家的房子都被海水冲毁了。
 
主人,我自己上街买鱼去啰
企鹅拉拉今年已经10岁了,它是从渔民捕鱼的网里被救出来的,由于伤口痊愈后拒绝离开,后来就被日本小镇的一个家庭收养,主人给它专门开辟了一个带有窄调的房间。
拉拉非常聪明。主人每天会帮它背上一个卡通企鹅双肩小包,拍拍它,它就出发了,到一家水产店去买鱼。店主每次看到它,都会先喂给它一条鱼,算是鼓励,然后,再拿一条鱼装进拉拉的背包里,于是,拉拉就知道该回家了。路上,拉拉热了,还会到洗车店去冲凉,淋一遍冷水,再大摇大摆地走回家。
 
别怕,我就是你的眼睛
2011年2月22日,新西兰基督城发生大地震。
地震发生时,盲人布莱尔正在办公室里工作。因为看不见,只听到周遭尖叫声四起,他便惊慌地躲到桌子下,没想到爱犬奇异果也躲在那里。
奇异果一边用舌头舔他,试图安慰紧张的他,一边用鼻子去顶他的手,似乎在告诉他“跟我走”。布莱尔事后回忆说:“当时我只能依赖它、跟着它走,没有别的选择。”
在他们逃离大厦后,接着又发生了余震,“到处都是尖叫声,只有奇异果保持异常的冷静。”布莱尔说,“非常感谢奇异果,如果没有它帮忙,我也许就回不到温暖的家了。”
 
天敌,我和你同舟共济
2011年1月,澳大利亚昆士兰州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灾,在给居民带来重大损失的同时,也导致大量动物失去栖息地,流离失所。
电脑工程师格拉赫在巡视家园时,无意间看到有只青蛙漂浮在水面上,仔细一看,下面居然还有条蛇,蛇就这样载着青蛙在洪水中前进,似乎在寻找安全的地方避难。
格拉赫立刻将这情景拍了下来,并将照片传到网上,引得网友直呼“大自然实在是太奇妙了”。而格拉赫受访时也表示,他知道动物遇到灾难时会互相帮助,但看到原本是天敌的青蛙和蛇和平共处时,还是感到相当惊讶。
 
           
      
发布者: 徐璐璐
斯坦福的趣味数学课发布时间:2011-07-21 09:55 部门: 作者: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访问次数:64
 
一天,美国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数学教授库珀让同学们把自己的生日写在小纸片上,然后把所有的小纸片都折起来放在讲台上。他拿出一张5美元的钞票,问:“我用5美元打赌,你们中至少有两个人同月同日生。有人敢跟我赌吗?”
“我赌!”几个男同学举起手来,另外七八个同学也掏出5美元扔在桌子上。有的同学暗想:一年365天,我们班只有50个同学,同一天生日的可能性也太小了,库珀这不是白送钱吗?
库珀教授打开第一张纸,读出上面写的日期,马上就有3个同学举起手来,表示那是他们的生日。打赌的同学嘟囔了一句:“怎么会这么巧?”周围的同学都大笑起来。
接着,库珀用他那明晰的语言,把同学们带入了数学的王国:
“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用反证法,即先证明50个人中没有两个人同一天生日的概率非常之小。
“我们可以把365天看成365个房间,现在要给50个人按照生日安排住房,必须保证没有两个人住在同一间房(也就是没有两个人同一天生日)、对于第一个人来说,他选择房间的概率是365除以365,也就是l,因为所有房间都是空的,他都可以入住一第一个人住进去后,第二个人选择的概率就是364除以365了,因为已经有一间房住了人.他只能住另外364间接下来的第三个人,选择的概率就更小一些,363除以365……
“按照这种算法,只有当每一个人住的房间都不同时,才能满足没有两个人同住一间房的要求。50个人住房的概率依次为365除以365,364除以365……(365-50+1)除以365、由于若干个独立事件的乘积的概率等于每个独立事件概率的乘积,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公式:365/365×364/365x------x(365-50+1)/365
“最后的结果等于0.03,也就是说,没有两个人同住一间房的概率是3%。表示在这个问题中,你们50个人中没有两个人是同一天生日的概率只有3%,那么至少有两个人同一天生日的概率就是97%。我赢的把握足足有九成以上。”
说完,库珀扔下粉笔,得意洋洋地收获他的战利品——10多张5美元的钞票。
“各位,你们来商学院就是为了将来能够赚大钱,数学就是商学院传授给你们的一个制胜法宝”库珀补充道。
 
           
      
发布者: 徐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