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土蜂:中秋节的起源、传说、习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1:33:50

中秋节起源于中国,是东亚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中秋节不单单是华人的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日本、越南、朝鲜半岛等地的传统节日。
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起源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但并没有说明是八月的哪一天。
唐朝以后,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一般认为,中秋节开始盛行于宋朝,元末朱元璋起兵时以月饼秘密传递“八月十五日杀鞑子(即蒙古人)”讯息,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将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明清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大传统节日。《正德江宁县志》载,中秋夜,南京人必赏月,合家赏月称为“庆团圆”,团坐聚饮称为“圆月”,出游待市称为“走月”。 关于中秋节来源的传说中,嫦娥奔月的故事最著名。该传说在民间有多个版本流传,大致内容是:相传在远古时代的射日英雄后羿娶了嫦娥,并成为帝王,可是他愈来愈暴戾,多番施行恶政,成了大暴君。有一天,后羿从王母娘娘的手中求得到一包不死药,只要吃了不死药,就能成仙升天。嫦娥知道后就把不死药全部吞下,然后变成了仙女,往月宫飞去。百姓们得知嫦娥奔月成仙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嫦娥祈求平安吉祥,由此便逐渐形成了中秋节拜月的风俗。

各地中秋习俗


北京龙潭湖中秋节的灯会上的二龙戏珠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
中国大陆
中秋赏月
中秋赏月是中秋节的传统项目之一,《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至唐宋时期,赏月之风更加盛行,关于中秋的诗词也层出不穷,包括辛弃疾的《木兰花慢 中秋》,苏轼的《水调歌头》。《东京梦华录》更有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吃月饼:赏月和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了,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江浙一带, 除了普遍的豆沙咸蛋月饼, 还有“鲜肉月饼”。鲜肉月饼不像其它地区的月饼,只有在中秋期间吃, 而是一年四季都很流行。鲜肉月饼是苏式月饼的一种,起源于江苏扬州一带,口味属于甜味,做法属烘焙类。苏式月饼相比广式月饼,相对而言吃多了不会有油腻感觉,也不会太甜,产生高热量。
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而且博饼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厦门海沧大桥旅游区(AAAA)建设了厦门博饼民俗园。
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提灯笼:中国、香港等地的华人,在中秋节夜晚提灯笼.或将灯笼挂在门前。
在浙江东部,与全国其他地方略有不同,中秋节是在八月十六,而非八月十五,并且传统上名称也是直接叫“八月十六”,与端午、重阳、冬至不同。
烧塔:中秋夜烧塔中国南方的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地农村很流行。塔身有碎砖和瓦片以及树枝干草等搭建而成。圆窑形,下宽上尖,内为空心,中秋晚上点烧,常常会有烧塔比赛,塔烧得越通红越好,烧得越旺越有彩气。
猜谜:在广东各地,中秋赏月时常吃月饼、柚子、芋头、栗子、菱角,月光饼也时有所见。
香港


在香港维多利亚公园的花灯。(2005年)
在香港,除了月饼以外,杨桃、芋头仔都是常见的食品。由于菱角现在比较难买,已经比较少见。市民晚上会到公园或其他公众地方燃点蜡烛、悬挂灯笼或“煲蜡”,但由于“煲蜡”经常导致儿童烧伤,香港政府在1990年正式把“煲蜡”订为违法行为,并严厉打击。
另外,在铜锣湾大坑一连三天的舞火龙活动,是每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客家仪式。入夜后,区内村民一边敲钹打鼓,一边舞动插满线香的巨型龙珠,引领一条长67米的火龙在大坑一带街道飞舞翻腾。据说于1880年的中秋节前夕的一晚,台风吹袭大坑村,有一条大蟒蛇吞食村里的家畜,给村民合力打死于破屋内。翌日,台风过后,大蟒蛇尸体失踪,大坑村发生瘟疫,引致生命损失。当时,有道士说此大蟒蛇原本是龙王之儿子,因此要降疫症惩罚该村,报复杀子之仇恨,而村中又有一位老翁,声称有神仙打救报梦,指海龙王最怕是火龙,火克制水,所以在中秋节连续三晚,即是农历八月十四至十六三天舞火龙,就可解脱这场灾难,当时居民为求消灾解困,依照道士指引,以珍珠草织成长龙,并在龙身插满线香,连续三晚烧鞭炮、舞火龙,之后灾祸真的绝迹,并沿袭至今成为了香港的一项独特风俗,名声更流传海外。龙身原先用稻草扎成,现改用珍珠草;龙头由藤条屈曲为骨架;龙牙以锯齿的铁片造成;双眼睛是手电筒;舌头是漆红的木片。带引舞龙的珠球是个沙田柚。舞龙时,全条龙身都插上火红的香,在夜间舞动,点点星火,十分可观。从前,节日完毕后,习惯把火龙抛下铜锣湾避风塘的海底,以示“龙归沧海”,但近年为免污染海水,于深夜用货车送到焚化炉去,变作“飞龙在天”。
此外,亦有些地方的习俗会向长者送赠长寿面或给后辈送赠猪仔饼。
台湾
在台湾,阴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是个重要民俗节日,全国放假一天。至今,台湾一般民众仍普遍有赏月吃月饼、柚子的习惯。而地区性的文化,如美浓地区的客家人于中秋节宰食水鸭公;宜兰地区除了月饼,还吃一种以面粉制成,中间抹上黑糖烘焙而成的“菜饼”;南部地区也有在中秋节吃麻糬的习俗。
1980年代中期,台湾开始兴起中秋烤肉的习惯。其来源的说法有很多种。一说广告商影响,二说是夜间赏月时饥饿,野外烤肉便成为流行。这习惯相信是于此年代,台湾经济起飞,生活西化,连带影响传统的民间习俗,严格讲起来,台湾的中秋节烤肉的新节日民俗应该是洋化烤肉习惯的延伸。

维基新闻相关报道:
中秋节变质 月饼烤肉成新宠
另外,同时期台湾两家知名烤肉酱进行广告宣传战,进一步炒热中秋烤肉气氛。一家打着“一家烤肉,万家香”的口号,另一家则大量在电视播放“中秋夜,烤肉夜”的广告,使得台湾由南到北,即使是公寓或大楼的都会居民或是乡村民众,也会在中秋节当日选择公园、路边、海边或自宅阳台、屋顶等地举办烤肉活动。近年来于台中市、宜兰县、新北市等更举办中秋封街烤肉。近几年也有以“节能减碳”、减少空气污染或饮食健康等理由反对烤肉的声浪,使得较少有官方举办的大型烤肉晚会。
朝鲜半岛


朝鲜中秋食品
朝鲜语称“??(秋夕)”“???(仲秋节)”“??(嘉俳)”“??(仲秋)”“???(嘉俳日)”“????(仲秋佳节)”。是扫墓并用新收获的谷物和果实祭祀先祖的日子。回乡探亲,向亲朋戚友送礼亦是过中秋节的习俗。所以英文亦叫朝鲜中秋节做“韩国感恩节”(Korean Thanksgiving Day)。
越南


中秋节时的越南儿童们。
越南人农历八月十五过中秋节(越:T?t Trung Thu/節中秋*?,此处“節”使用的是喃音,“中秋”为汉越音),也有人称其为“望月节”(越:T?t Tr?ng tr?ng*?)。中秋节也是越南儿童的一个节日。当晚,孩子们聆听关于阿贵的传说,去看舞狮,有的还得到父亲给他买一个用来舞狮的狮子跟朋友们一起玩耍。 越南孩子在中秋夜均要提鲤鱼灯出游玩耍,还预示长大“跳龙门”之意。
日本


日本中秋节陈列的食品
日本的传统的中秋节被称为十五夜,也叫中秋名月、芋名月。但是与中国人在中秋节的时候吃月饼不同,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称为“月见团子”。由于这个时期正值各种作物的收获季节,为了对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谢,日本人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日本人也会赏月,称之为“月见”(ja:月见)(日本语:月見/つきみ Tsukimi?),屋内会陈列赏月团子(日本语:月見団子/つきみだんご Tsukimi dango?)、芒草(日本语:すすき Susuki?)、芋(日本语:里芋/さといも Satoimo?)等。
琉球
琉球人中秋节会吃一种叫吹上饼(ふちゃぎ)的食品,这是一种表面铺上红豆的米饼。还有拔河的风俗。

中秋诗词
有许多古代诗人写下了咏诵中秋节的诗词。
其中宋朝词人苏轼所写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最为人熟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