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和服设计手稿:音乐会礼仪漫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1:18:19
 观众席礼仪

观众席礼仪的核心目的就是保持场内安静。保持安静的目的并非是古典音乐作品很严肃,所以也必须很肃穆的听。而是因为传统的音乐会是不使用扩音设备的,如果观众席不能保持安静,会影响希望安静听音乐的听众欣赏音乐,并干扰台上演员的演奏演唱。而流行音乐会由于电声设备的音量声压很大,在观众席说话、打电话的声音会被淹没在巨大的声浪中,甚至需要喊才能让旁边的人听清自己在说什么,更不会影响其他听众和演员。我也曾在某些“礼堂”、“广场”和体育场馆听过一些曲目很“严肃”的音乐会或歌剧,在这种场合观众随意闲聊走动和现场气氛并无不协调之处。可见观众是否需要保持安静与正在演出的曲目性质无必然联系,而取决于演出的场地和方式。

1.关于鼓掌。现在所有的音乐厅都会在观众须知中提醒观众:不要在乐曲中间和乐章间鼓掌。其实这个“规矩”并不很规矩。在一个单一作品中间不鼓掌是无可争议的,不过这样的作品在演奏过程中,也很少会令人想要鼓掌,因为音乐的高潮通常都被设计在结尾处。但是对于交响曲、奏鸣曲、协奏曲这些套曲性质的作品,乐章间是否可以鼓掌,就因曲而异了。比如门德尔松、舒曼等德奥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的交响曲和协奏曲,乐章间最好就不要鼓掌,因为这些作品是一个构思完整的整体,中间的鼓掌会打断演奏家的情绪连贯性,更不用说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李斯特钢琴奏鸣曲这样从头至尾没有停顿的作品了。但是像贝多芬、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的协奏曲,我总觉得在第一乐章结尾巨大的高潮后如果台下鸦雀无声,那是非常尴尬的,对于台上演奏家也是非常残忍的。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在华沙首演时,第一乐章之后穿插了女高音独唱。其实在19世纪末之前,音乐作品的连贯性并不被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在乐章间鼓掌才是“尊重历史原貌”。歌剧的情况也类似:瓦格纳的乐剧过程中绝不可以鼓掌,这是多年传承的规矩,也是作品特性的要求。但在意大利歌剧特别是Bel Canto时期的歌剧,在咏叹调和非宣叙性重唱后不鼓掌,就意味着对歌唱家的演唱不满意。当年卡拉斯就因为在自己的咏叹调之后,观众的掌声不如之前男高音的多,醋意大发而中途罢演。当然观众鼓不鼓掌不应该是“规定”出来的,而是应该“有感而鼓”、“喜极而鼓”。问题是现在大部分观众进音乐厅不是来欣赏音乐的,而是来受教育的,在一个半小时的“听课”过程中啥时候该鼓掌,的确需要一个明确、简单的规定。所以我觉得演出主办方需要组织一个具有职业素养的鼓掌队来带领广大处于云里雾里的观众在“正确”的时候鼓掌。这不仅仅是“中国国情”,在意大利的歌剧院也有类似的组织,看来这已经是一个国际化的课题了。

2.关于迟到。在国内大城市糟糕的交通现状下偶尔迟到是可以理解的。但在现今中国社会文化中,有时迟到是一种很有面子的特权,比如刚开始约会时的女朋友和开会时的领导,迟到是一种个人强势地位的体现。但如果是去听音乐会,如果习惯于迟到而又不是主办方邀请来的领导嘉宾,就意味着有可能被拒之门外。这时就如观众须知中所要求的,请等到作品间隔时再入场并就近入座,到中场休息时再对号入座。

3.关于说话。对于很多思维活跃、性格外向的听众而言,坚持半个小时不说话是非常痛苦的。在音乐会过程中,如果窃窃私语的音量和次数不足以影响旁边的听众欣赏音乐,我认为是可以被容忍的。但如果您对现场即席评论有无法抑制的爱好、如果不说话就会对身心健康造成损害,我建议您购买剧院包厢或最高楼层最后一排的票,在这两个位置的低语一般不会影响到别人和演员。

4.关于其他异响。除了来自于人体活动的声音外,音乐厅的静谧气氛还会被一些其他声音所打破。单反相机的快门声是最令人心烦的,因为这种声音富于不规则节奏感,分贝不高但穿透力很大,特别是当音乐进行到极其微妙的段落,咔嚓咔嚓的快门声如剪刀一样肢解着音乐的线条和色彩。职业道德较高的记者会选择在乐曲之间或音乐澎湃高涨时抢拍,但仍然可能令台上演员分神。建议必须在演出过程中拍照的人士选用高品质、可装镜头的高档自动数码相机,如佳能的G系列,这样就可以关闭快门声,拍摄质量也还不错。还有一种令人心碎的声音:准备献花者手中包裹鲜花的玻璃纸发出的沙沙声,同样极富穿透力,如一块脏橡皮涂抹着音乐的素描。这个问题很好解决,改用皱纹纸包花就行了。还有如蟑螂一样可恶但顽强的手机铃声,我想不必在此多说其锐利的杀伤力。现在很多音乐厅都有手机信号屏蔽设备,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顽疾。不过还有些对声音不敏感的听众,在音乐会过程中玩手机游戏而不关闭按键音。在一次音乐会中我曾恳请身边正玩得兴起的女士关掉她手机按键音,她很无辜的对我说“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关耶!”看来以后的观众须知中必须加上一条:携带手机入场的听众请务必熟读自己手机的说明书。

我所经历的最具戏剧性的一次音乐会观众席异响是:当台上的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正舒缓的展开时,一位音乐厅领位员突然小跑过来,愤怒的对我前排的一位观众喊道:“先生,别说话了,请您保持安静!”

最后还要提一下观众着装的问题:在国外,不同的国家对音乐会时观众的着装有着不同的传统风俗,一般来说,英联邦国家和美国对着装的规矩最多,在出席正式场合时的服装要求更严。而欧洲大陆国家则相对随意,比较生活化。鉴于我国的国情,我建议的对于音乐会观众着装最低要求是:不要穿短裤、无领上衣,鞋以不露脚趾为宜。除此之外,以舒适为标准选择服装即可。

  
   后台礼仪

相信在长期订阅《音乐周报》的读者中,有很多是从事音乐表演专业人士,或是他们的家长亲朋。因此,对于普通音乐会观众来说充满神秘感的音乐厅和剧院后台,对于这些读者而言并不陌生。音乐会后台礼仪的核心目的是保证演员心情平稳、避免出现任何有可能影响演出质量的因素。无论是多么知名的大牌演奏、演唱家,在正规的公开演出之前,同样会有程度不同的紧张和焦虑情绪,甚至比那些初涉舞台懵懂无畏的新演员更紧张。因此在音乐会的后台的其他人士,需要避免任何有可能加重这种紧张焦虑的言语和行动。但在现实中,很多善意的举动反而会适得其反。

1.关于言语。在后台,常能见到许多亲朋好友对即将上台的演员说:“别紧张”、“放松”、“沉住气”、“可别出错啊”等等善意的废话。这就像对马上要上场的运动员说:你可千万别摔倒、一定别有压力、全国人民都在看着你呢等等,通常会引起当事人更大的情绪波动和紧张。运动员情绪亢奋的上场可能还会有超常的表现,而音乐家如果热血沸腾的上台——和许多把音乐家描绘成半疯的影视作品不同——只会造成演出的意外频发甚至无法收拾。有些时候演员并不十分紧张,但身边的人(经常是母亲)总是在说“别紧张、别慌啊”,反而形成一种“我很紧张、我很慌”的心理暗示,可能慢慢真的很紧张起来。在后台应该避免任何心理暗示,以保持演员的心理平静。如果非要说些什么,可以说一些更“废”的废话,比如“加油”,“成功”之类,总之让演员听到后和没听到一样就好了。

2.关于人员配置。在一些主办方经验不足,或演员自己就是主办方的演出后台,常会出现这种情境:化妆间里站满了演员的家属和同学,里三层外三层的围着正在化妆的演员嘘寒问暖,或转达某某的预祝,或表达内心的倾慕。但当演员真的需要比如挪动一下钢琴的位置、节目单如何发放的事情时,却没有一个人能够迅速、正确的帮上忙。还有的时候演员马上就要上场,忽然有人手捧鲜花小跑的冲进后台,表达预祝之情之后开始叙旧,直到演员不得不上台为止。更过分的是演员正在换衣服,有人不敲门或敲两下不等里面回应推门就进……凡此种种不能否认是一种热情的表现,但是这种热情是否可以放在演出之后呢?除非这些热情人士不打算看完整场演出,而必须在演出前让演员看到自己的“热情”。一般而言,后台除了演员和化妆师之外,有2位“助理”就足够了,一位负责演员的个人事务,一位负责和前台联络。其他的热心人只会添乱,除非此人具备很高的专业素养,能够适时、有效的给演员提供专业和心理的帮助。因此后台人员的最佳配置是:两位亲友加一位老师。

3.关于中场休息。对于演员而言,中场休息的时间是极其珍贵的,女演员要补妆、换服装;男演员则要上洗手间抽根烟,缓解一下心情,并把下半场的曲目在心里过一遍。这个时候如果不是不想听下半场而又要表示一下善意,请不要去后台打扰演员。发短信鼓励是比较好的方式,演员如果有时间和心情看手机,一定会备受鼓舞。

4.关于献花。这本来是一个“前台”的问题,但其根源在后台。舞台献花是一个很中国特色的事情,赠送大束鲜花和带绶带的花篮,大概源自中国传统曲艺表演时的传统。当年如果说相声、唱大鼓的身后戳着一个写着某某老大敬赠的大花篮,就不敢有人踢场子捣乱;如果写的是某某官员敬赠,说明该演员是大腕级人物,手眼通天。这种传统在解放后慢慢消失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又复兴起来,并且成为国内特有的音乐会标准礼仪。这其中折射出的社会风气转变暂且不提,如何装扮舞台是演员和主办方的个人审美问题,有的演员就愿意在花团锦簇中演唱,也很好。但在花的种类选择上要避免花粉量高、芳香度高的品种,比如玉兰、百合等等,因为这很可能造成演员的过敏反应,尤其是有鼻炎的演员,可能会因此失声。特别是百合花,在歌剧界被称为后台杀手,如果有人抱着一束百合进到歌剧院的后台,要么是不知道它的杀伤力,要么是别有用心。

5.关于索要赠票。演出前来后台的还有一类朋友,是来要票,或者请演员把他们“带到”观众席的。这其实也很中国特色。在国外,如果想表达对对演员的支持,最通常的方式就是买最贵的票。而在国内,自己买票好像意味着和演员“生份”, 越好的朋友越不能买票。如果是长辈、领导,还会认为不给自己赠票是一种不尊重。这种有趣的文化造成一种更有趣的现象:许多演员的亲朋好友花100块钱买束花到后台,然后找演员要一张票价80块钱的票。我建议,以后演员的亲朋想要表达自己的支持和热情,请不要上台献花或跑到后台“慰问”,而是在演出后,把自己花钱买票的票根寄给演员,我相信所有的演员都会为此倍受感动,并会将这个珍贵的票根珍藏一生。当然,如果上台献花和后台慰问者的真实目的,是想和名演员合个影以备日后人前显摆,另当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