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呼吸37度时光能量:学”喝酒与“会”听音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08:49

我一直觉得人类餐饮史上最伟大的人,并不是那位“第一个吃螃蟹”的,而是第一个喝白酒的。遇到了螃蟹,只要解决了它的的装甲问题,就可以吃到鲜嫩的肉,很少有人吃了第一口螃蟹而不想吃第二口的。而费了半天劲蒸出一点烈酒,喝一口没被呛到,还想喝第二口,那绝对是天才。常能听到不“会”喝酒的人抱怨:这酒有什么好喝的?的确,各种名酒给人的第一口感都不是享受:白酒辣、红酒酸、啤酒苦、黄酒呛,白兰地、威士忌味怪,只有伏特加和酒精一样基本没味道,但是第二反应很迅速——晕。

喝酒的人当初之所以“学”喝酒,没有人是因为“味道好”而开始的,而几乎都是榜样的力量。通常是父母喝酒,孩子就学着喝,看父母喝着高兴,自己也跟着高兴,直到后来,慢慢真喝出高兴来了。或者看同学、同事聚会喝酒,为了不显得各色,也捏着鼻子愣喝,慢慢就喝出感觉来了。总之,喝酒是需要学习的,也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方能体会到酒的韵味,产生快感,才算“会”喝酒了。但是几百年前第一批喝烈酒的古人,他们的榜样呢?酒的产生是因为人类学会农耕后有了余粮,最早的酒是粮食或葡萄直接发酵而成,类似今天的醪糟米酒和天然甜葡萄酒,真的挺好喝。人类喝这种酒喝了几千年,其中的铁杆饮酒爱好者(也被称为酒鬼)开始想方设法提高酒的浓度,以求致幻效果更迅速明显。于是就有了浓葡萄酒(类似现在的红酒)和陈酿米酒(武松在景阳冈喝的那种)。又过了几百年,这种酒也嫌不过瘾了,于是欧洲人从蒸馏海水取淡水的技术中得到启发,搞出了蒸馏葡萄酒——白兰地和蒸馏小麦酒——威士忌。元朝的时候蒙古铁骑把这一创意带到了中原,于是中国开始普及蒸馏白酒。到了明末清初,“酒”的概念不再是那种甜滋滋的高热量饮料,而是这种极其刺激的高酒精度蒸馏酒了。可见,酒从“好喝”到“难喝”是经过很长的历史渊源的,一代代人类的推杯换盏,终于产生出各种挑战味蕾的“甘醇”,在呲牙裂嘴中乐此不疲。其实喝茶、喝咖啡、吃臭豆腐、听音乐等等在这方面都有相似之处。

有很多被全世界奉为经典的音乐作品,并不一定能令所有人在第一次聆听时就获得快感,有时甚至会令人产生不悦感。比如当代的爵士乐,很多人会觉得“听不懂”,但是如果从早期的布鲁斯音乐一路听下来,就能“听懂”了。还有对于“新维也纳乐派”的作品,如果不是从巴赫-贝多芬-舒曼-瓦格纳-马勒一路听过来,乍一听多半会觉得“很难听”。对于一般的听众来说这完全正常,不用理会。就像一般的食客,爱喝就喝,不爱喝就不喝,再“名”的酒也没意义。但是要想做“美食家”就需要“学习”了,要训练出灵敏而宽容的舌头,可以有所偏好但不能排斥其他的风味,对于喜欢的和不喜欢的都需要有一定的鉴赏力。爱乐者一般也多是因为“榜样”的原因开始“学”听音乐的,比如长辈的影响、同学的带动、爱人的浸染等等。尽管和专业音乐工作者不同,对于爱乐者而言听音乐只是一种“业余事业”。但既然要当做“事业”来听,就需要掌握一些音乐历史传承的知识,并且对所有的音乐风格都敞开包容,爱听与不爱听的,都不要轻易下结论,这样自己的“事业空间”才能越来越宽广,才算“会”听音乐。“爱乐”和“爱情”最大的区别就是不需要专一,而且越是爱的泛滥越好。特别是对于初听无法接受、“听不懂”的音乐,更需要有耐心去慢慢研究,不一定非要喜欢,但要搞明白为什么不喜欢。

学喝酒容易上头;会听音乐容易上心。但嗜酒伤身,爱乐不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