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可莱性效果怎么样:将“奢侈”进行到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1:00:17
北京东四钱粮胡同曾经有一家小咖啡馆,老板做的一手好法国菜,引得不少小资食客慕名品尝。不过多年来老板坚持只有他自己一个厨子,从配菜到烹调都是亲力亲为,所以遇上周末顾客较多时,上菜会很慢:从头盘到主菜大约要半小时,一餐饭没有一个半小时是等不到甜点的。搞得不少来时已饥肠辘辘的食客哀号不止:开胃沙拉吃完怎么就没下文了?于是这家小店生意始终不温不火,菜质始终一如既往, 老板挣足店租略有盈余,快快乐乐的研究他的电影拍他的照片。小店的墙上允许顾客涂鸦,不知什么是时候、不知是谁,估计是在饿美了的时候在墙上写了三个大字:寻慢味。旁边还有一行小字注解:“如果厨子换成俩也就没这个味儿了。”小店菜价中等偏上,但是如果算上等菜的时间,真可称是“低调的奢侈”,除非你有的是时间。后来这家小店遇到房租涨价,无法维持经营,最终换了东家。

       其实上个世纪末北京有不少这种不为盈利,只求一个“文艺”气氛的餐饮场所。后来经历了21世纪初房地产业天翻地覆的变迁,绝大部分因为旧城改造拆迁或无法承受的房租而相继消散。但是试想一下,就算这些“寻慢味”的小店还在,现如今还剩下多少有时间、有心情“寻慢味”的顾客?对于很多挣扎在车子、房子、孩儿“三座大山”下的都市中人,他们需要的是“高效率”的快乐,也就是在最短时间、以最小的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快感。并不是他们不想“品味”,是没闲空、没闲钱、所以也就没闲情。所以现在餐饮业是“麻辣”大行其道,连传统上最不能吃辣的闽粤一代都开始风行川菜、湘菜;电影业是“3D大片”风靡,情节不重要、演技不重要,甚至有没有真人演员都不重要,视听效果决定票房的成败;戏剧界是“搞笑”的舞台,无论是程式化的解构还是低智商的山寨模仿,只要能达到“爆笑”的效果就能常演不衰。只有电视业反其道而行之,与现实生活时间进度几乎同速的韩、日、泰剧大受欢迎——因为收看电视节目几乎是免费的,而且播出时间是无法控制的,而这样的电视剧中间落下几集也没有关系,它们充当了疯狂运转的人们临睡前的那一盆能令其放松下来的洗脚水。

音乐是最不容易适应这个“高效娱乐”时代的艺术。音乐是日常生活中没有的声音,听音乐需要“经验”的积累,而它带给人感官的刺激通常都是“间接”的。我们对味觉、视觉、触觉的享受都会非常明确,唯独对听觉,只有明确的功能概念,而很难有具体的“快感”定义。所以现在从事音乐产业的推销者,基本都从“多媒体”的入手,给不好把握快感来源的音乐加上视觉的辅助,这样能够把不知道什么是“耳福”的“听众”,无意间转化为饱了“眼福”的“观众”,顺道也就把音乐卖出去了。所以现在的新新人类基本不听唱片了,甚至真的有不止一位高中生不知道什么是CD,而因为放不出“图像”而去修理DVD机。

但是毕竟还有一些人,固执的拿音乐当做艺术,不愿意像吃麻辣烫一样只是图个“痛快”、“过瘾“。所以在很多大城市,还有着不少为“没有图像”的纯音乐而修建的音乐厅、歌剧院,这是我们最后能“寻慢味”的地方。这些“高雅音乐场所”的经营运转,都需要有政府财政拨款和国有企业赞助,因为古今中外真正仅靠票房生存的音乐厅、歌剧院几乎不存在。还有一些已经完成了资本积累、对高端文化市场有兴趣的企业家,也在试图用市场化的方式,经营一些小型的纯音乐演出场所。正如资深音乐推广人苏立华先生在他的微博上所说的:这些小型音乐厅能否在浓厚商业环境中相对长久的生存,“关键要看老板有没有种树的精神,而不是炒菜的急性子。”

寻慢味在这个时代已经是一种奢侈,而奢侈的意义就在于“不凑合”、“不将就”。既然已经“奢侈”了,那就把“奢侈”进行到底,让音乐作为一种艺术,保有一块属于它自己的“保护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