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怎么读音是什么:传说典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7:37:13
传说典故转自:http://bbs.qianlong.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28826&page=1&authorid=750472中国十大名茶传说(一)龙井茶与虎跑泉的传说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杭州龙井狮峰山下,看乡女采茶,以示体察民情。这天,乾隆皇帝看见几个乡女正在十多棵绿荫荫的茶蓬前采茶,心中一乐,也学着采了起来。刚采了一把,忽然太监来报:“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听说太后娘娘有病,随手将一把茶叶向袋内一放,日夜兼程赶回京城。其实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时肝火上升,双眼红肿,胃里不适,并没有大病。此时见皇儿来到,只觉一股清香传来,便问带来什么好东西。皇帝也觉得奇怪,哪来的清香呢?他随手一摸,啊,原来是杭州狮峰山的一把茶叶,几天过后已经干了,浓郁的香气就是它散出来了。         太后便想尝尝茶叶的味道,宫女将茶泡好,茶送到太后面前,果然清香扑鼻,太后喝了一口,双眼顿时舒适多了,喝完了茶,红肿消了,胃不胀了。太后高兴地说:“杭州龙井的茶叶,真是灵丹妙药。”        乾隆皇帝见太后这么高兴,立即传令下去,将杭州龙井狮峰山下胡公庙前那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每年采摘新茶,专门进贡太后。至今,杭州龙井村胡公庙前还保存着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游者中有不少还专程去察访一番,拍照留念。           龙井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虎跑泉素称“杭州双绝”。虎跑泉是怎样来的呢?据说很早以前有兄弟二人,哥弟名大虎和二虎。二人力大过人,有一年二人来到杭州,想安家住在现在虎跑的小寺院里。        和尚告诉他俩,这里吃水困难,要翻几道岭去挑水,兄弟俩说,只要能住,挑水的事我们包了,于是和尚收留了兄弟俩。有一年夏天,天旱无雨,小溪也干涸了,吃水更困难了。         一天,兄弟俩想起流浪过南岳衡山的“童子泉”,如能将童子泉移来杭州就好了。兄弟俩决定要去衡山移来童子泉,一路奔波,到衡山脚下时就昏倒了,狂风暴雨发作,风停雨住过后,他俩醒来,只见眼前站着一位手拿柳枝的小童,这就是管“童子泉”的小仙人。小仙人听了他俩的诉说后用柳枝一指,水洒在他俩身上,霎时,兄弟二人变成两只斑斓老虎,小孩跃上虎背。老虎仰天长啸一声,带着“童子泉”直奔杭州而去。老和尚和村民们夜里作了一个梦,梦见大虎、二虎变成两只猛虎,把“童子泉”移到了杭州,天亮就有泉水了。         第二天,天空霞光万朵,两只老虎从天而降,猛虎在寺院旁的竹园里,前爪刨地,不一会就刨了一个深坑,突然狂风暴雨大作,雨停后,只见深坑里涌出一股清泉,大家明白了,肯定是大虎和二虎给他们带来的泉水。为了纪念大虎和二虎,他们给泉水起名叫“虎刨泉”。后来为了顺口就叫“虎跑泉”。用虎跑泉泡龙井茶,色香味绝佳,现今的虎跑茶室,就可品尝到这“双绝”佳饮。 
二)黄山毛峰的传说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游览胜地,而且群山之中所产名茶“黄山毛峰”,品质优异。讲起这种珍贵的茶叶,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呢!         明朝天启年间,江南黟县新任县官熊开元带书童来黄山春游,迷了路,遇到一位腰挎竹篓的老和尚,便借宿于寺院中。长老泡茶敬客时,知县细看这茶叶色微黄,形似雀舌,身披白毫,开水冲泡下去,只见热气绕碗边转了一圈,转到碗中心就直线升腾,约有一尺高,然后在空中转一圆圈,化成一朵白莲花。        那白莲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团云雾,最后散成一缕缕热气飘荡开来,清香满室。         知县问后方知此茶名叫黄山毛峰,临别时长老赠送此茶一包和黄山泉水一葫芦,并嘱一定要用此泉水冲泡才能出现白莲奇景。熊知县回县衙后正遇同窗旧友太平知县来访,便将冲泡黄山毛峰表演了一番。太平知县甚是惊喜,后来到京城禀奏皇上,想献仙茶邀功请赏。皇帝传令进宫表演,然而不见白莲奇景出现,皇上大怒,太平知县只得据实说道乃黟县知县熊开元所献。皇帝立即传令熊开元进宫受审,熊开元进宫后方知未用黄山泉水冲泡之故,讲明缘由后请求回黄山取水。         熊知县来到黄山拜见长老,长老将山泉交付予他。在皇帝面前再次冲泡玉杯中的黄山毛峰,果然出现了白莲奇观,皇帝看得眉开眼笑,便对熊知县说道:“朕念你献茶有功,升你为江南巡抚,三日后就上任去吧。”熊知县心中感概万千,暗忖道“黄山名茶尚且品质清高,何况为人呢?”于是脱下官服玉带,来到黄山云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如今在苍松入云、修竹夹道的云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师墓塔遗址,相传就是正志和尚的坟墓。 
四)大红袍的传说         大红袍(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岩茶(乌龙茶)中的名丛珍品。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产于福建崇安东南部的武夷山。武夷山栽种的茶树,品种繁多,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枞”。此外还有以茶生长环境命名的不见天、金锁匙;以茶树形状命名的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等;以茶树叶形命名的瓜子金、金钱、竹丝、金柳条、倒叶柳等。         大红袍的来历传说很好,传说古时,有一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庙老方丈看见,泡了一碗茶给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还被招为东床驸马。一个春日,状元来到武夷山谢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后拥,到了九龙窠,但见峭壁上长着三株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煞是可爱。         老方丈说,去年你犯鼓胀病,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树发芽时,就鸣鼓召集群猴,穿上红衣裤,爬上绝壁采下茶叶,炒制后收藏,可以治百病。状元听了要求采制一盒进贡皇上。        第二天,庙内烧香点烛、击鼓鸣钟,召来大小和尚,向九龙窠进发。众人来到茶树下焚香礼拜,齐声高喊“茶发芽!”然后采下芽叶,精工制作,装入锡盒。状元带了茶进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         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一路上礼炮轰响,火烛通明,到了九龙窠,状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有人还在石壁上刻了“大红袍”三个大字。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 
(五)君山银针的传说         湖南省洞庭湖的君山出产银针名茶,据说君山茶的第一颗种子还是四千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后唐的第二个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时候,侍臣为他捧杯沏茶,开水向杯里一倒,马上看到一团白雾腾空而起,慢慢地出现了一只白鹤。这只白鹤对明宗点了三下头,便朝蓝天翩翩飞去了。再往杯子里看,杯中的茶叶都齐崭崭地悬空竖了起来,就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笋。过了一会,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坠落一般。明宗感到很奇怪,就问侍臣是什么原因。侍臣回答说“这是君山的白鹤泉(即柳毅井)水,泡黄翎毛(即银针茶)缘故。”明宗心里十分高兴,立即下旨把君山银针定为“贡茶”。君山银针冲泡时,棵棵茶芽立悬于杯中,极为美观的。 
(六)白毫银针的传说         福建省东北部的政和县盛产一种名茶,色白如银形如针,据说此茶有明目降火的奇效,可治“大火症”,这种茶就叫“白毫银针”(十大名茶之一)。         传说很早以前有一年,政和一带久旱不雨,瘟疫四起,在洞宫山上的一口龙井旁有几株仙草,草汁能治百病。很多勇敢的小伙子纷纷去寻找仙草,但都有去无回。有一户人家,家中兄妹三人志刚、志诚和志玉。三人商定轮流去找仙草。这一天,大哥来到洞宫山下,这时路旁走出一位老爷爷告诉他说仙草就在山上龙井旁,上山时只能向前不能回头,否则采不到仙草。志刚一口气爬到半山腰,只见满山乱石,阴森恐怖,但忽听一声大喊“你敢往上闯!”,志刚大惊,一回头,立刻变成了这乱石岗上的一块新石头。        志诚接着去找仙草。在爬到半山腰时由于回头也变成了一块巨石。 找仙草的重任终于落到了志玉的头上。她出发后,途中也遇见白发爷爷,同样告诉她千万不能回头等话,且送她一块烤糍粑,志玉谢后继续往前走,来到乱石岗,奇怪声音四起,她用糍粑塞住耳朵,坚决不回头,终于爬上山顶来到龙井旁,采下仙草上的芽叶,并用井水浇灌仙草,仙草开花结子,志玉采下种子,立即下山。回乡后将种子种满山坡。这种仙草便是茶树,,这便是白毫银针名茶的来历。 
(七)白牡丹的传说         福建省福鼎县盛产白牡丹茶(十大名茶之一),传说在西汉时期,有位名叫毛义的太守,因看不惯贪官当道,于是弃官随母去深山老林归隐。母子俩来到一座青山前,只觉得异香扑鼻,经探问一位老者得知香味来自莲花池畔的十八棵白牡丹,母子俩见此处似仙境一般,便留了下来。一天,母亲因年老加之劳累,病倒了。毛义四处寻药。         一天毛义梦见了白发银须的仙翁,仙翁告诉他“治你母亲的病须用鲤鱼配新茶,缺一不可。”毛义认为定是仙人的指点。这时正值寒冬季节,毛义到池塘里踊冰捉到了鲤鱼,但冬天到哪里去采新茶呢?正在为难之时,那十八棵牡丹竟变成了十八仙茶,树上长满嫩绿的新芽叶。毛义立即采下晒干,白毛茸茸的茶叶竟像是朵朵白牡丹花。毛义立即用新茶煮鲤鱼给母亲吃,母亲的病果然好了。后来就把这一带产的名茶叫做“白牡丹茶”。 
八)茉莉花的传说         很早以前北京茶商陈古秋同一位品茶大师研究北方人喜欢喝什么茶,陈古秋忽想起有位南方姑娘曾送给他一包茶叶未品尝过,便寻出请大师品尝。冲泡时,碗盖一打开,先是异香扑鼻,接着在冉冉升起的热气中,看见有一位美貌姑娘,两手捧着一束茉莉花,一会功夫又变成了一团热气。         陈古秋不解就问大师,大师说:“这茶乃茶中绝品‘报恩茶’”。陈古秋想起三年前去南方购茶住客店遇见一位孤苦伶仃少女的经历,那少女诉说家中停放着父亲尸身,无钱殡葬,陈古秋深秋深为同情,便取了一些银子给她。三年过去,今春又去南方时,客店老板转交给他这一小包茶叶,说是三年前那位少女交送的。当时未冲泡,谁料是珍品。         “为什么她独独捧着茉莉花呢?”两人又重复冲泡了一遍,那手捧茉莉花的姑娘又再次出现。陈古来一边品茶一边悟道:“依我之见,这是茶仙提示,茉莉花可以入茶。”次年便茉莉花加到茶中,从此便有了一种新茶类茉莉花茶(十大名茶之一) 
(九)碧螺春的传说         相传很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名叫碧螺的姑娘,东洞庭山上住着的一个名叫阿祥小伙子。两人心里深深相爱着。有一年,太湖中出现一条凶恶残暴的恶龙,扬言要碧螺姑娘,阿祥决心与恶龙决一死战, 一天晚上,阿祥操起渔叉,潜到西洞庭山同恶龙博斗,直到斗了七天七夜,双方都筋疲力尽了,阿祥昏倒在血泊中。         碧螺姑娘为了报答阿祥救命恩,她亲自照料阿祥。可是阿祥的伤势一天天恶化。一天,姑娘找草药来到了阿祥与恶龙博斗的地方,忽然看到一棵小茶树长得特别好,心想:这可是阿祥与恶龙博斗的见证,应该把它培育好,至清明前后,小茶树长出了嫩绿的芽叶,碧螺采摘了一把嫩梢,回家泡给阿祥喝。说也奇怪,阿祥喝了这茶,病居然一天天好起来了。阿祥得救了,姑娘心上沉重的石头也落了地。就在两人陶醉在爱情的幸福之中时,碧螺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住,她倒在阿祥怀里,再也睁不开双眼了。阿祥悲痛欲绝,就把姑娘埋在洞庭山的茶树旁。从此,他努力培育茶树,采制名茶。“从来佳茗似佳人”,为了纪念碧螺姑娘。人们就把这种名贵茶叶取名为“碧螺春”。 
(十)冻顶乌龙茶的传说         据说台湾冻顶乌龙茶是一位叫林凤池的台湾人从福建武夷山把茶苗带到台湾种植而发展起来的。林凤池祖籍福建。一年,他听说福建要举行科举考试,心想去参加,可是家穷没路费。乡亲们纷纷捐款。临行时,乡亲们对他说:“你到了福建,可要向咱祖家的乡亲们问好呀,说咱们台湾乡亲十分怀念他们。”         林凤池考中了举人,几年后,决定要回台湾探亲,顺便带了36棵乌龙茶苗回台湾,种在了南投鹿谷乡的冻顶山上。经过精心培育繁殖,建成了一片茶园,所采制之茶清香可口。后来林凤池奉旨晋京,他把这种茶献给了道光皇帝,皇帝饮后称赞好茶。因这茶是台湾冻顶山采制的,就叫作冻顶茶。从此台湾乌龙茶也叫“冻顶乌龙茶”。


四大美女与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故事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於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担忧。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设下连环计。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在明把貂蝉献给董卓。吕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为了拉拢吕布,董卓收吕布为义子。    二人都是好色之人。从此以后,貂蝉周旋於此二人之间,送吕布於秋波,报董卓於妩媚。把二人撩拨得神魂颠倒。   吕布自董卓收貂蝉入府为姬之后,心怀不满。一日,吕布乘董卓上朝时,入董卓府探貂蝉,并邀凤仪亭相会,貂蝉见吕布,假意哭诉被董卓霸占之苦,吕布愤怒。这时董卓回府撞见,怒而抢过吕布的方天画戟直刺吕布,吕布飞身逃走,从此两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说服吕布,铲除了董卓。   京剧有《凤仪亭》就是叙述这段故事的。 
  2、昭君出塞   汉宣帝时匈奴贵族争夺权力,势渐衰落,五个单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韩邪单于,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zhi)单于打败。呼韩邪决心跟汉朝和好,亲自朝见汉宣帝。   呼韩邪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汉宣帝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    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住了一个多月。他要求汉宣帝帮助他回去。汉宣帝答应了,派了两个将军带领一万名骑兵护送他到了漠南。这时候,匈奴正缺少粮食,汉朝还送去三万四千斛粮食。   呼韩邪单于十分感激,一心和汉朝和好。西域各国听到匈奴和汉朝和好了,也都争先恐后地同汉朝打交道。汉宣帝死了后,他的儿子刘 (音shi)即位,就是汉元帝。匈奴的郅支单于侵犯西域各国,杀了汉朝派去的使者。汉朝派兵打到康居,杀郅支单于。郅支单于一死,呼韩邪单于的地位稳定了。西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要求和亲。元帝许。汉朝和匈奴和亲,都得挑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这回,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给他,他吩咐人到后宫去传话:"谁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看待。"后宫的宫女都是从民间选来的,她们一进了皇宫,就像鸟儿被关进笼里一样,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们放出宫去。但是听说要离开本国到匈奴去,却又不乐意。有个宫女叫王嫱(音qiang),号昭君,长得美丽,有见识。自愿到匈奴去和亲。元帝逐择日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    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向汉元帝谢恩的时候,汉元帝看到昭君又美丽又大方,使汉宫为之生色。   传说汉元帝回到内宫,越想越懊恼。他再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模样虽有点像,但完全没有昭君本人那样可爱。原来宫女进宫后,一般都是见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到皇帝那里去听候挑选。有个画工名叫毛延寿,给宫女画像的时候,宫女们送点礼物给他,他就画得美一点。王昭君不愿意送礼物,所以毛延寿没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汉元帝一气之下,把毛延寿杀了。   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她骑着马,冒着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封「宁胡阏氏」,希望她能为匈奴带来安宁和平,昭君远离自己的家乡,长期定居在匈奴。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打这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难能可贵的是,当呼韩邪单于去世后,她又「从胡俗」,再嫁给呼韩邪单于的大阏氏的长子,虽然这和中原的伦理观念相抵触,但她从大局出发,珍惜汉与匈奴的友谊。王昭君在匈奴生一男二女。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书没有记载。 
  3、贵妃醉酒    719~756年,唐代蒲州永乐人(陕西华阴县人)。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最初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寿王的王妃,唐玄宗见杨玉环的姿色后,欲纳入宫中,着为女道士,号太真。天宝四年(745)入宫,得唐玄宗宠幸,封为贵妃,(时玄宗年六十一,贵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势倾天下。贵妃每次乘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亲至执鞭,贵妃的织绣工就有七百人,更有争献珍玩者。岭南经略史张九章,广陵长史王翼,因所献精美,二人均被升官。於是,百官竟相仿效。杨贵妃喜爱岭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计急运新鲜荔枝到长安。   后安史之乱,唐玄宗逃离长安,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说是因为杨国忠(贵妃之堂兄)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为息军心,乃杀杨国忠。六军又不肯前行,谓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贵妃亦被缢死於路祠。安史治乱与杨贵妃无关,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4、西施浣纱   西施,名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於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时越国称臣於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的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传说吴被灭后,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    一直受到后人的怀念。西施与杨贵妃、王昭君、貂婵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字。 
  四大美女与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故事:   1、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个叫西施的,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   2、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 的代称。   3、三国时汉献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妓貂婵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这时正好王允瞧见。王允为宣扬他的女儿长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婵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    4、唐朝开元年间,有一美貌女儿叫杨玉环,被选进宫来。杨玉环进宫后,思念家乡。一天,她到花园赏花散心,看见盛开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关在宫内,虚度青春,不胜叹息,对着盛开的花说: “花呀,花呀!你年年岁岁还有盛开之时,我什么时候才 有出头之日?”声泪俱下,她刚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这时,被一宫娥看见。宫娥到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羞花”称号得来。 



一些传统文化中的趣味问题
    传统文化的一些话题,可能有一些似是而非、似懂非懂,如:受了别人的欺骗为什么叫做“上当”?“文房四宝”指哪四宝?文章荒谬不通畅常被批为“狗屁不通”……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都隐藏着有趣的内容: “有钱能使鬼推磨”为何不“推车”? 形容金钱魔力时常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为什么偏偏使鬼推磨而不是去推车?     在商品社会里,钱(货币)是人人生活都离不开的东西,虽然不能说金钱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在—些特定的条件下,金钱还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一文钱难倒英雄汉”,《说唐》中秦琼卖马的故事就是明证。秦琼慷慨豪爽、任侠好义、武艺高强,但在落难时贫病交加、饥寒交迫,为了生存,先是典押了行走江湖、行侠仗义的兵器——金装锏,接着又被逼无奈,忍痛舍弃自己心爱坐骑,幸遇朋友相助才摆脱困境。“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一俗语,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用夸张的手法把金钱的“魔力”表现得恰如其分。     由于这一俗语由来已久,因此在民间流传很广。《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这样写道:“此时钟明、钟亮拼却私财,上下使用,缉捕使臣都得了贿赂,又将白银二百两,央使臣转送县尉,教他阁(搁)起这宗公事……正是‘官无三日紧’,又道是‘有钱能使鬼推磨’。”     据考证“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一俗语,出自南朝宋刘义庆的《幽明录·新鬼》,他杜撰了这样一段故事:一个新到地狱的鬼,瘦弱不堪;在地狱中他遇到一个肥肥胖胖的鬼,很是羡慕,于是就问他怎么变得这样富态的。那个鬼告诉他,只要到人间作祟,闹出点动静,人们一害怕,就会供奉东西给他吃。瘦鬼于是高高兴兴来到人间。但他不讲方法和策略,既不调查摸底,又没有进行火力侦察,就冒冒失失闯入一户人家。见到厨房中有一口磨,抢步上前就推了起来。不巧的是这家人很穷,自己都缺吃少穿,又哪里有食物供奉给他呢?主人听到响动,快步来到厨房查看,却空无一人,只见磨在不停地转动。他感叹道:“天都可怜我太穷,派鬼来帮我推磨了。”结果不难预料,瘦鬼磨了半天,不仅没捞到半点吃的,还累得半死。     这个故事,说的是瘦鬼莽撞冒失上了当,但他的原意是“作怪觅食”。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只要给予一定的利益,也就可以驱使鬼为人推磨了。 
受了骗为什么叫做“上当”?     人们常把受骗叫做“上当”,其实“上当”的原意是到当铺去典当东西。该词的出现,和一段趣闻有关。清朝光绪年间,清河地方有一个经营当铺的姓王的大户人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家大业大,生意异常兴隆。生活一富裕,各房的族人开始懒于经营了,就把资金存入当铺做了股东。他们靠股金分红过日子,把日常的典当业务全都交给一个名叫寿苎的年轻人来主持。而寿苎是个酷爱读书、喜欢校刻书籍的文人,对生意并不精通,处理典当营业事务非常随便。     王氏族人见有机可乘,就不约而同地从自己家中拿了一些无用的东西到当铺来典当。他们个个都将物品估定了高价,要伙计如数付给。伙计不敢得罪股东老板,寿苎也心不在焉,不加阻拦。这样下去,前来敲诈的族人越来越多,不到几个月,典当铺的资本就被诈骗得所剩无几了,寿苎只好向其他商号借贷。     日子一久,一家资金充足的当铺就破产倒闭了。当时的人见此情景,就编了一句谑言:“清河里,自上当。”嘲笑清河王家的人去自家当铺典质东西(自上当)。由于王氏家族自家诈骗了自家,使得当铺破了产,因此后来就把被欺骗、使事情败坏的事,叫做“上当”了。 
为何把小零食叫做“点心”?     人们为什么把一些喜欢吃的小零食叫做“点心”?清顾张思的《土风录》卷六“点心”条下云:“小食曰点心,见吴曾《漫录》。”《唐书》记载:唐郑为江淮留后,家人备夫人晨馔,夫人谓其弟曰:“治妆未毕,我未及餐,尔且可点心。”同书又引周晖《北辕录》云:“洗漱冠饰毕,点心已至。”后文说明点心为馒头、馄饨、包子等。由此可知点心古时亦指晨馔。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吃早饭一般又叫做吃“早点”,显然还保留着“点心”与早晨的饮食有关的意义。     “点心”在南北有不同叫法。北方的点心有唐宋遗制,称为“官礼茶食”。据《土风录》云:“干点心曰茶食,见宇文懋《昭金志》:‘婿先期拜门,以酒馔往,酒三行,进大软脂小软脂,如中国寒具,又进蜜糕,人各一盘,曰茶食。’”南方的点心历史不长,约兴起于明朝中叶,有“嘉湖细点”。从文献上看来,点心与茶食两者原有区别,性质也就不同,但是后来混同在一起了。     证关于“点心”这一名称的由来,有一种说法:相传东晋时期有一大将军(一说是南宋初的梁红玉),见到战士们日夜血战沙场,英勇杀敌,屡建战功,甚为感动,随即传令烘制民间喜爱的美味糕饼,派人送往前线,慰劳将士,以表“点点心意”。从那以后,人们便将各种美味糕饼统称为“点心”,并且一直沿用至今。现在我们所说的“点心”,虽以糕饼为主,但已不局限于此,一些随意的小零食也包括在这个范围内了。 
为何围棋只黑白两色?     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黑白世界的围棋,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喜爱的娱乐游艺活动。其起源很早,在所有棋类中可以说是鼻祖,相传在尧舜禹时就发明了,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当时,由于掠夺土地,争夺人口的战争十分频繁,而围棋以围地为目的,行棋过程中互相攻略,两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因此围棋成为贵族教育子弟军事知识的有效手段,很快得到发展。     围棋多为两人对局,有对子局和让子局之分。前者执黑子先行,后者上手执白子先行。开局后,双方在棋盘的交叉点轮流下子,一步棋只准下一子,下子后不再移动位置。围棋下法复杂多变,通常分布局、中盘、收官三阶段。终局时将实有空位和子数相加计算,多者为胜,也有单记实有空位的。现今围棋盘19道线,大约形成于汉魏时期。     围棋棋子只有黑、白两色。中国体育博物馆藏有唐代黑白圆形围棋子,淮安宋代杨公佐墓出土的50枚圆形棋子也是黑白两色。棋子一般黑白各150枚,通常为圆形扁片,一面凸或两面凸均可。     黑白棋子分别代表着阴、阳。阴阳最初的含意是指冷和热,后来又具有了抽象意义,可表示黑暗与光明,还代表男性和女性。棋子相交,千变万化,又合“阴阳之道”。围棋的圆形棋子代表天,方形棋盘代表地。古代太极图的黑白相反对称结构暗示宇宙阴阳的变化和自然永不休止的运动。“太极图”这种上古的思维方式在围棋这一游艺项目中也得到了体现。总之,小小一盘围棋,把天地阴阳动静变化等的道理简洁明了地包含在内了。 
2、“大一统”的思想     早在先秦时期,由孔子首倡的“大一统”思想描绘了国家昌盛、人民幸福的理想状态,包括版图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等要素,其首要途径就是实现中国疆域版图的统一。与中国历史发展相伴相随的“大一统”理念,无论是人文范围还是地理范围都是不断扩展的。“大一统”的人文范围包括以汉族为主体的众多兄弟民族,在今天统称为“中华民族”,其地理范围在历史上是指秦汉唐元明清历代“大一统”王朝的本土疆界,在今天是指按通行的国际法中国所管辖的所有主权领土。“大一统”理念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深刻影响了几千年来中国人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不仅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是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个重要标准。     翻开中国历史,我们发现有一种理念,历经数千年的风风雨雨而长盛不衰,始终贯穿其中,那就是儒家的“大一统”思想。直到今天,它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中国人对中国历史和国家前途的思维模式。有学者称中国两千多年大一统思想的最大遗产就是中国人崇尚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的大一统精神,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 
一、“大一统”的概念     《辞海》“大一统”词条的解释为:“大,犹言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统一于周天子。后世因称封建王朝能统治全国为大一统。”“大一统”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孔子作《春秋》,在记载列代周王即位时总是冠以“王正月”字样,对此,《公羊传·隐公元年》解释称:“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后代学者对此段经文有进一步的诠释,如第一位系统阐释孔子“大一统”思想的西汉大儒董仲舒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唐代学者颜师古进而解释:“ 一统者,万物之统皆归于一也……此言诸侯皆系统天子,不得自专也。” 从这里我们可以把握“大一统”的原始意义,即以周朝天子为核心将社会有序地组织起来,使中国完成真正的政治统一。 孔子:首创“大一统”思想     “大一统”的概念及所蕴含的思想,虽然是由后代儒家阐发而成,但的确符合儒家创始人孔子本人的意向。孔子生活在东周王朝衰微、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年代,他一生追求的理想便是中国获得政治统一。《论语》中所载孔子本人说的另一段话更能表达他的这一思想:“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全国一切重大活动的决定权都应掌握在最高统治者“天子”手中。孔子所追求的天下一统之“王道秩序”,本身就有着历史的积淀。虽然缺乏完整的史料记载,但我们大致知道,华夏民族居住地区从夏朝建立时起就逐步融合为一个政治统一体,商朝和西周延续了夏代奠定的统一格局,只是在进入东周之后中国才逐渐陷入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但即便在东周时期,“一统”仍然是一种主流的思潮,因此当时流传着一首著名的诗歌,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首诗被孔子编入中国的第一部诗歌集《诗经》。孔子同时代和稍后时代的学者,大都也倡导“一统”思想,如孟子在回答一位诸侯“天下恶乎定”的提问时,很干脆地回答“定于一”。另一位儒家代表人物荀子也提出过“ 四海之内若一家”、“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通达之属,莫不从服”的观点。 
    当然, “大一统”的含义并非单纯指领土的“统一”,它还有着更广泛的内涵,包括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它们分别可以用孔子所说的“有道”、孟子所说的“定”及荀子所说的“财万物”来表示。成书于战国后期的典籍《管子》对“大一统”的内涵作了更系统的概括: “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以明威之振,合天下之权;以遂德之行,结诸侯之亲;以奸佞之罪,刑天下之心;因天下之威,以广明正之伐;攻逆乱之国,赏有功之劳,封贤圣之德,明一人之行,而百姓定矣。”台湾学者李新霖总结了“大一统”与“统一”的关系,称:“所谓一统者,以天下为家,世界大同为目标;以仁行仁之王道思想,即一统之表现。然则一统须以统一为辅,亦即反正须以拨乱为始。一统与统一既有高下……则‘统一’寓于‘一统’之中,自可知矣。”我们也可以说,在“大一统”概念中,政治版图的“统一”是其途径,而“天下大治”则是其最终目的,政治上的“统一”是“大一统”理想状态的先决条件。统一格局有利于加强中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科技水平,有利于促进社会安宁。只要浏览一下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封建时代几个最著名的太平盛世,无论是西汉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还是明朝的“永宣之治”和清朝的“康乾盛世”,无一不是在政治统一的前提下出现的。这些历史经验,使大多数中国人往往笼统地把“大一统”等同于国家的“统一”。 
    纵观从秦朝到清朝两千余年的历史, “大一统”的最高境界(“天下大治”)在其中所占的年份其实相当少,即便是“大一统”的起码状态(“统一”格局)也不经常。古代历史上的中国在名义上有四个时期是大统一的局面,秦汉、西晋、隋唐、元明清,涵盖了2132年中的1422年,约占总时段的66%,但如果扣除王朝更替时期总是伴随着的内部混战和割据状态(大约是174年,占8%),真正统一的时期只有1248年,约占全部王朝时期的58%。也就是说,封建时代的中国实际上有42%的时间是在非统一的局面中渡过的。但是,“大一统”思想的主要意义并非是作为一种实际状态存在,而是作为一种理念长期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国家建设思维。作为一种“状态”或“制度”,“大一统”是断断续续的;而作为一种 “理念”,“大一统”却从未中断或破碎过,尤其是从西汉武帝(前156—前87年)时期儒教被确立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起,孔子首创的“大一统”思想便越来越渗入到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成为中国国民性中难以割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之后,经历过太多分分合合的中国人反而更加珍视“大一统”的理想,而把实现中国的政治统一当作推动国家兴旺发达的首要途径。   读书典故三十则
1.牛角挂书   形容勤奋读书的典故。《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习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2.负薪读书   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此典一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有时,此典也用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生活。 
  3.带经而锄   形容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的典故。语出《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倪宽)受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为弟子们做饭),时行凭作(有时还要下地干活),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此典常以“带经锄”的形式出现。 
  4.挟策读书   比喻勤奋读书的典故。语出《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策,写书的竹简。博寒,古代的一种游戏。后人便以“挟策”、“挟册”、“挟策读书”、“挟策亡羊”、“读书亡羊”表示专心致志地勤奋读书。 
  5.高凤流麦   形容专心致志勤奋读书的典故。语出《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后人于是以“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形容专心读书。 
  6.温舒编蒲   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贾枚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晋时的王育也在牧羊时折蒲学书,最后博通经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编蒲”、“截蒲”、“削蒲”、“题蒲”、“编简”等。 
  7.凿壁偷光   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 
  8.映月读书   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9.囊萤映雪   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 
  10.悬梁刺股   形容发愤读书的典故。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瞌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11.韦编三绝   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韦编,是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三绝,是断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绝编”、“三编绝”、“韦三绝”、“绝韦编”、“三绝韦编”等。 
  12.下帷读书   形容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学习的典故。语出《史记·儒林列传·董促舒》:“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帏)”、“下书帷”、“闭户垂帷”、“垂帷闭户”等。 
  13.三余读书   形容抓紧时间学习的典故。语出《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裴松之注解所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14.焚膏继晷   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语出韩愈《昌黎集·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成语“提要钩玄”出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点上灯来继续白天的学习),恒兀兀以穷年(长年累月都这样坚持)。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15.十年窗下   形容长期闭门苦读的典故。语出金元间刘祁《归潜志》:“南渡后疆土狭隘,止河南、陕西,故仕进调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十余载,号重复累,往往归耕或教小学养生。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无人问也。’”后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载”、“寒窗之下”、“十载寒窗”、“灯窗十载”等词语来形容长期清贫自守,闭门苦读。 
  16.学富五车   形容书多或学识丰富的典故。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方术),其书五车,其道舛驳(他的学说多差错而杂乱),其言也不中(正当)。”后人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施车”等来表示书多;用“学五车”、“学富五车”等来表示读书多或学问大。 
  17.三十乘书   形容藏书丰富或学识渊博的典故。语出《晋书·张华传》:“(张华)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尝徙居,载书三十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受此典影响,后人论书之丰富,也每以“三十”为数,不一定必是“乘”或“车”。如果形容书少,则用“无乘书”。 
  18.枕中秘宝   形容不愿示人的珍贵图书。典出《汉书·楚元王传》所附“刘向”条:“上(汉宣帝)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后人于是以“鸿宝”、“秘宝”、“秘枕书”、“枕函书”、“秘之枕中”、“枕中之秘”、“枕中秘书”等来指道术书或珍贵而不愿示人的图书。 
  19.开卷有益   勉励人读书的典故。典出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太宗日阅《御览》(指《太平御览》,该书原名《太平编类》,因宋太宗曾经通读而改名)三卷,因事有阙,睱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陶渊明也有“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与子俨等疏》)的句子。后人也有写成“展卷有益”的。 
  20.读书种子   比喻世世代代的读书人象种子一样播撒开去,衍生不息。语出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裴度常训其子云:'凡吾辈但可令文种无绝,然期间有成功能致身万乘之相,则天也。’山谷(黄庭坚,号山谷道人)云:'四民皆坐世业,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似祖(效法)裴语,特(只不过)易文种为书种耳。”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书种”、“读书种”。 
  21.束之高阁   比喻将收卷充置不用的典故。典出《世说新语·豪爽第十三》刘孝标注引《汉晋春秋》:“是时刘乂(yì)、殷浩诸人盛名冠世,(庾)翼未之贵也,常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等到)天下清定,然后议其所任耳。’”此典本不指书,但后来人们往往以此典来表示把书扔在一边不再读或不再用。其形式有“束高阁”、“束阁”、“束置高阁”。 
  22.三坟五典   指称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典故。语出《左传·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左史,官职名,倚相,人名)趋过(快步走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好好对待他)。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后人便以“三坟五典”、“典坟”、“坟典”、“坟籍”、“丘坟”等词来泛指古代文化典籍。 
  23.寻章摘句   形容读书只顾及文中的片言只语而不深究其精神实质。语出《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书》:“(赵咨)使魏,魏文帝善之,嘲咨曰:'吴王颇知学乎?’咨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24.断章取义   常指随意摘取诗文中的一部分为己用而不管作者的愿意如何。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春秋时各诸侯国进行外交活动时,使节们往往以赋《诗》为表达己方意愿的手段。然赋诗者与听诗者可以对诗的文句有自己的理解,而不必管诗的本义。此典的形式常有:“断章取义”、“断章取谊(古谊同义)”、“断章载句”。现今还用,不过已转为贬义之辞。 
  25.梦笔生花   比喻文人文思大进,文笔优美俊逸。典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因此,后人多以“梦花”、“梦生花”、“彩笔生花”、“笔花入梦”、“花从笔生”等比喻文思大进。 
  26.文不加点   形容写文章一气呵成,不加任何修改。语出张衡《文士传》(唐徐坚等编《初学记》引):“吴郡张纯少有令名,尝谒镇南将军朱据,据令赋一物然后坐,纯应声便坐,文不加点。”此典的主要形式有:“文不加点”、“不加点”、“万言不加点”、“不加点窜”等。 
  27.著述等身   形容读书或著述很多的典故。典出《宋史·贾黄中传》:“黄中幼聪悟,方五岁,玭(中幼父名玭)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后人遂用“等身书”形容读书很多,只是后来是说将书册摞起来有身子高,与典源中所指有所不同。也可以用来形容著述极富,多作“著述等身”、“等身著作”。 
  28.一字千金   形容诗文作品精心创作、极有价值的典故。事出《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千予千金。”此典的主要形式有:“一字千金”、“千金字”、“金悬秦市”、“悬金”等。 
  29.洛阳纸贵   形容著作风行一时,人人争相传抄的典故。典出《晋书·左思传》:“及赋成,时人未之重。……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拜访)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世说新语·文学》也有:“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与《二京赋》鼎足而三,与《三都赋》并列而四)。于此人人竞写,都下纸为之贵。” 
  30.藏之名山   形容作品很有价值因而非常值得珍视的典故。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此典的主要形式有“藏之名山”、“藏诸名山”、“藏版名山”、“名山藏”、“藏名岳”、“藏述著”等。 


中国人必须认识的九位“老亲”
    俗话说:“龙生九子,种种不同。”神话故事里,龙都是雄性,却不见提及“雌龙”。至于“小龙女”之类的称呼,也只是小说里的附会,因此,龙的母体一直是个谜。开玩笑说:熊和猫相配,可以生“熊猫”;熊和狗结亲,则只能产“狗熊”——同父异母,后代的差别就是这么大!可是,龙不一样。品种高贵,即便九个后代品性各异,仍可卓尔不凡、独当一面。作为“龙的传人”,华夏儿女当然应该认识这九位尊贵的“老亲戚”,最起码不能叫日本人、韩国人,乃至欧美异邦给问得张口结舌吧。 
    龙,本来是集体想象的产物,它的“九子”却被描绘得有鼻子有眼。尽管这九位神头鬼脸的兄弟各有各的长相,各有各的脾气,在中国文化中,始终神秘玄妙,独霸一方。崇拜龙的民族,对“龙生九子”当然非常器重。明代那些文人士大夫,乐于为“云中龙”、“水中龙”后续香烟,经过他们添枝加叶,“龙子”的谱系便越来越明晰、完善了。比如,陆容的《菽园杂记》、李东阳的《怀麓堂集》、杨慎的《升庵集》、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以及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芸》等等,都把“龙子”们的音容笑貌、息怒哀乐,淋漓尽致地交代了出来。虽说九位“龙子”在称谓、排序上小有差异,总体面貌区别不大。     按照李东阳的《怀麓堂集》里的说法,九位“龙子”依次为:“老大,囚牛;老二,睚眦(音“牙滋”);老三,嘲风;老四,蒲牢;老五,狻猊(音“酸尼”);老六,赑屃(音“必戏”);老七,狴犴(音“必暗”);老八,负屃;老九,螭吻(音“吃吻”;也有的写作“鸱尾〈音“吃尾”〉)”。     另一个版本来自杨慎的《升庵外集》,他的排序是:“老大,赑屃;老二,螭吻(鸱尾);老三,蒲牢;老四,狴犴;老五,饕餮(音“涛帖”);老六,蚣蝮(音“八夏”);老七,睚眦;老八,狻猊;老九,椒图。”此外,还有人“加塞儿”,把螭首、麒麟、朝天吼(犼)、貔貅(音“皮休”)也拉进“龙子”的行列。     “龙子”上榜,各有各的说道。九兄弟品貌如何,明朝人给出了详尽的挡案。李东阳在《怀麓堂集》中写道:“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是其遗像。睚眦,平生好杀,金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蒲牢,生平好鸣,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遗像。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是其遗像。负屃,平生好文,今碑两旁文龙是其遗像。螭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是其遗像。”     《天禄识余·龙种》则可以作为补充材料,其中讲道:“俗传龙子九种,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跌是也;二曰螭吻,形似曾,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叫吼,今钟上级星也;四曰狴犴,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五曰饕餮好饮食,故立于鼎盖;六曰蚣蝮,性好水,故立于桥柱;七曰睚眦,性好杀,故立于刀环;八曰金猊,形似狮,似好烟火,故立于香炉;九曰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门铺。”     (一)囚牛,是“龙子”兄弟中的“老大哥”。他是有鳞角的黄色小龙,性情温柔、多才多艺,尤其酷爱音乐。此公常常蹲在琴头上,如醉如痴地欣赏人间的美妙琴弦。作为著名音乐“发烧友”,他的雕像堪与贝多芬、舒伯特媲美,间或出现在名贵的胡琴头部,于是,汉族的“龙头胡琴”应运而生。他不但立在汉族的胡琴上,还占据了彝族的龙头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乐器。 
    1(二)睚眦,排名老二。他长相奇特,龙头,身子和豺狼差不多。性格好斗,平生嗜杀,动不动就刺刀见红,作为“优秀打手”,他垄断了钢刀上的环、柄以及吞口。人们笃信,有这家伙护佑,必能在沙场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了显示皇家威仪,睚眦还被请上仪仗队以及宫殿护卫的武器,很有点“姜太公在此,诸神让位”的霸悍之气。 
    2(三)嘲风,是老三。这个酷似野兽的家伙是个“满街腿儿”,他有个非常古怪的爱好,喜欢登高爬险,满世界张望。这类“特殊人才”,也可派上大用场,他被古代建筑师相中,安排到宏伟殿堂的飞檐上。皇宫、寺院飞檐上的走兽,就是嘲风。当然,陪他作伴的还有一大群呢,他们排列成固定队形,耀武扬威地高踞在房檐上:领头儿是一位骑乘跨飞禽的神仙,仙人背后依次跟着: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和行什……这个兽群象征权力,他们安置的形制有森严的等级。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当然可以十样俱全。稍低一格的殿堂,必须减少“配制”。和龙一样,嘲风,不仅象征吉祥和威严,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神气力量。 
    3(四)蒲牢,排行第四。他长得最像父亲,身体盘绕,意气风发,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大嗓门儿”,一叫起来,声如洪钟,能传百里之外。既然是龙子中的“帕瓦罗蒂”,便被世人当作了“声乐”的图腾,人们将他的形象,雕成钮环,铸在了乐器铜钟上。据说,蒲牢住在海边,他害怕体形庞大的鲸鱼。鲸鱼一闹,他就吓得使劲儿吼叫。人们根据这对“天敌”的特点,故意把蒲牢铸为钟钮,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鱼形状。这样敲起来,钟声悠远,响入云霄。 
    4(五)狻猊,排行第五。他的长相酷似狮子,非常威武。其实,狻猊本来就是狮子的别名,属于猛兽。唐代高僧慧琳说:“狻猊即狮子也,出西域。”可惜,狻猊表里不一,别看长得吓人,性子却极为安静,他不喜欢张牙舞爪、四处乱蹿,倒像个营养不良的病人那样,待见打坐,迷恋香火云集之地。据说,佛祖见它有耐心,便收在胯下,当了一匹修正果的坐骑。因此,佛座和香炉的脚部,都装饰着狻猊的尊容。古典小说也借用“龙子”的称谓,《水浒传》里,梁山第四十九名好汉“地阖星” 邓飞,不就叫“火眼狻猊”吗? 
    5(六)蚣蝮,排名第六。又叫“赑屃”。这玩意儿模样像龟,喜欢水,又称“吸水兽”。传说,他能一口吸光三江四海水,所以,有一个别名“吞江蚣蝮”。他调节水量的能力足以超过耗资庞大的“三峡工程”,一条不驯服的河流,在他手下服服帖帖的,“少能载船,多不淹禾。” 有这等功德,他随即被请上了桥梁的石柱。传说,蚣蝮当初很不驯服,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瞎折腾。大禹收服了他,就搬来石碑,镇住他。因此,民间便出现了“王八驮石碑”的形象。其实,“赑屃”不是王八,彼此背甲的形状、数目都不一样。而且,“赑屃”有一排牙齿,龟却没有。 
    6(七)狴犴,是老七。又名“宪章”,形似猛虎。他有威力,最爱管闲事,尤其喜欢提别人打官司,所以,衙门和监狱都拿他的形象做装饰。狴犴天生就是“大法官”的材料,他仗义执言,明辨是非,眼睛里不揉沙子,谁也甭想跟他拉关系、套近乎。再加上它正义凛然的亲民外表,谁都对他敬畏三分。难怪监狱门楣和公堂的“肃静牌”、“回避牌”上,处处都有他虎视眈眈的眼睛——公生明,廉生威呀! 
    7(八)负屃,排行老八。他长得也很像父亲,应该说,他和大哥囚牛情投意合,哥儿俩都文绉绉的。囚牛喜欢欣赏音乐,负屃则迷恋诗词歌赋、文章书法,他是兄弟九个当中的“秀才”。既然和文学艺术亲近,负屃便甘愿化做优美、典雅的图案去衬托世间的文学精品。他往往盘绕在木刻、石碑两侧,成为装点锦绣文章的图腾。 
    8(九)螭吻,又名鸱尾,是“龙子”中的“老疙瘩”。他是一种鱼形的龙,大嘴巴,好像吃不饱似的,喜欢吞东西。《太平御览》中说:“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所谓“鱼虬”,就是螭吻的“曾用名”。螭吻水性极好,且有镇邪避火的功效。佛教,将他安插在雨神宝座下,据说,可以灭火。民间将他作为“吞脊兽”,安在屋脊两头,以期消灾灭火。 
    9有关九位“龙子”的版本非常芜杂,也的确筛选不出一种最权威的说法,只能自说自话,姑枉一听吧。除上述“九子”之外,还有其他入选名单,比如:钟鼎上,肚大贪吃的“饕餮”;门环上,双唇紧闭的“椒图”;商人手里,只进钱财、不流外水的“貔貅”……其实,“龙生九子”,本来就是个“虚数”,就像“文王百子”一样,抓一个算一个,只要人间美好的愿望依然存在,这些代表祥瑞、幸福的传说和图腾,就会不断充实、越来越多。

奈何桥和孟婆汤
    相传过了鬼门关便上一条路叫黄泉路,路上盛开着只见花,不见叶的彼岸花。花叶生生两不见,相念相惜永相失,路尽头有一条河叫忘川河,河上有一座桥叫奈何桥。走过奈何桥有一个土台叫望乡台。望乡台边有个亭子叫孟婆亭,有个叫孟婆的女人守候在那里,给每个经过的路人递上一碗孟婆汤。忘川河边有一块石头叫三生石。喝下孟婆汤让人忘了一切。三生石记载着前世今生来世。走过奈何桥,在望乡台上看最后一眼人间,喝杯忘川水煮今生。。。     传说人死先到鬼门关,出了鬼门关,途经黄泉路,来到忘川河边,便是奈何桥。桥分三层,上层红,中层玄黄,最下层乃黑色。愈下层愈加凶险无比,里面尽是不得投胎的孤魂野鬼。生时行善事的走上层,善恶兼半的人走中层,行恶的人就走下层 。。。    奈何桥上有孟婆,要过奈何桥,就要喝孟婆汤,不喝孟婆汤,就过不得奈何桥,过不得奈何桥,就不得投生转世。凡是喝过孟婆汤的人就会忘却今生今世所有的牵绊,了无牵挂地进入轮回道开始了下一世的轮回。     孟婆汤又称忘情水或忘忧散,一喝便忘前世今生。一生爱恨情仇,一世浮沉得失,都随这碗孟婆汤遗忘得干干净净。今生牵挂之人,今生痛恨之人,来生都形同陌路,相见不识。阳间的每个人在这里都有自己的一只碗,碗里的孟婆汤,其实就是活着的人一生所流的泪。     每个人活着的时候,都会落泪:因喜,因悲,因痛,因恨,因愁,因爱。孟婆将他们一滴一滴的泪收集起来,煎熬成汤,在他们离开人间,走上奈何桥头的时候,让他们喝下去,忘却活着时的爱恨情愁,干干净净,重新进入六道,或为仙,或为人,或为畜。     不是每个人都会心甘情愿地喝下孟婆汤。因为这一生,总会有爱过的人不想忘却。孟婆会告诉他:你为她一生所流的泪都熬成了这碗汤,喝下它,就是喝下了你对她的爱。来的人眼中最后的一抹记忆便是他今生挚爱的人,喝下汤,眼里的人影慢慢淡去,眸子如初生婴儿般清彻。     为了来生再见今生最爱,你可以不喝孟婆汤,那便须跳入忘川河,等上千年才能投胎。千年之中,你或许会看到桥上走过今生最爱的人,但是言语不能相通,你看得见她,她看不见你。千年之中,你看见她走过一遍又一遍奈何桥,喝过一碗又一碗孟婆汤,你盼她不喝孟婆汤,又怕她受不得忘川河中千年煎熬之苦。     千年之后若心念不灭,还能记得前生事,便可重入人间,去寻前生最爱的人。 奈何桥边有块青石叫三生石,三生石记载着每个人的前世今生,石身上的字鲜红如血,最上面刻着四个大字“早登彼岸”。。。     今生已知前生事 三生石上留姓氏 不知来生她是谁 饮汤便忘三生事。    世上有一种药叫“龙蜒草”,它能使垂死之人不死,但却不能活人。     传说世上还有一种药叫“孟婆汤”,它能使人还阳,但却令人忘却过去。     世上有一种草叫“断肠草”,它会让人恢复记忆,但它也可致命,一旦服之三天之内必会暴毙而亡。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琴是什么?
    所谓“琴、棋、书、画”当中的“琴”,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弹拔乐器之一,现称古琴或七弦琴。古琴的制作历史悠久,许多名琴都有文字可考证,而且具有美妙的琴名与神奇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这四张琴被人们誉为“四大名琴”。 
    “号钟”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宏亮,犹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令人震耳欲聋。传说古代杰出的琴家伯牙曾弹奏过“号钟”琴。后来“号钟”传到齐恒公的手中。齐恒公是齐国的贤明君主,通晓音律,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乐,自己则奏“号钟”与之呼应。牛角声声,歌声凄切,“号钟”则奏出悲凉的旋律,使两旁的侍者个个感动得泪流满面。 
    “绕梁”琴之命名,源于《列子》中“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典故。据说“绕梁”是一位叫华元的人献给楚庄王的礼物,制作年代不详。楚庄王自从得到“绕梁”以后,整天弹琴作乐,陶醉在琴乐之中。王妃樊姬异常焦虑,以“夏桀酷爱‘妹喜’之瑟而招致杀身之祸,失去了江山社稷”来规劝楚庄王。楚庄王无法抗拒“绕梁”的诱惑,只得忍痛割爱,命人用铁如意捶琴,琴身碎为数段。从此,万人羡慕的名琴“绕梁”绝响了 
    “绿绮”是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弹奏的一张琴。司马相如原本家境贫寒,但他的诗赋极有名气。梁王慕名请他作赋,相如写了一篇《如玉赋》相赠。梁王极为高兴,就以自己收藏的“绿绮”琴回赠。“绿绮”是一张传世名琴,琴内有铭文曰:“桐梓合精”,即桐木、锌木结合的精华。相如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绿绮”琴名噪一时,以至于“绿绮”成了古琴的别称。后来,司马相如抚“绿绮”琴歌《凤求凰》向才女卓文君求爱,缔结良缘,被传为千古佳话。 
    “焦尾”是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亲手制作的一张琴。蔡邕在“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时,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的梧桐木。他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果然音色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