鞣酸对身体有什么作用:《小窗幽记》集峭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46:28
集峭篇  一、封疆缩地,中庭歌舞犹喧  峭今天下皆妇人矣。封疆缩其地,而中庭之歌舞犹喧;战血枯其人,而满座貂婵之自若。我辈书生,既无诛乱讨贼之柄,而一片报国之忱,惟于楮尺字间见之。使天下之须眉面妇人者,亦耸然有起色。  [译文] 今日天下还有哪个男儿可称得上是大丈夫呢?无非都是一些妇人罢了,眼看着国土逐渐为敌人侵吞,然而厅堂中仍是一片笙歌,战士的血都因流尽而枯干了,朝廷中的官员却仿佛无事一般。我们读书人,既没有诛平乱事讨伐贼人的权柄,只有报效国家的赤忱,在文字上加以表现,使天下枉为男子汉的人,因惊动而有所改进。 [评语] 天下皆妇人,是一句极沉痛的话。古时的妇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通常没受什么教育,是无能力和无知识的代表。天下皆妇人,实已是天下男人连妇人都不如了,因为男人至少力气比妇人大,受教育的机会也比妇人多。若到了像花蕊夫人诗中所形容的“十四万人齐解甲”的地步那不仅是可耻,而是可悲到了极点。 疆土是我们生长的地方,子孙延续的所在,一旦失去,就如无根的浮萍一般,处处容身,却无处可以安身。封疆缩地,战血枯人,而歌舞犹喧,貂婵自若,这是亡国时才会出现的情景。凡是有眼睛、有人性的人都不会如此。更何况朝廷中的文武官员,身负兴亡的重任,岂能终日沉沦于温柔乡中,不知死期将至,那真的是连妇人都不如了! 历史的殷鉴总是血泪斑斑,人性的善忘却是千载如一,需要时时去提醒才不致重蹈覆辙。因此,严厉的文字是必要的,因为,它能刺激人们的心灵使它常保清醒而不致睡去。书生的贡献虽然并不仅止于此,但这却是他表达一片赤忱最直接而有力的方式。   二、士不晓廉耻,衣冠狗彘 人不通古今,襟裾马牛;士不晓廉耻,衣冠狗彘。 [译文] 人如果不知通达古今的道理,就如同穿着衣服的牛马一般;读书人如果不明白廉耻,就像穿衣戴帽的猪狗一样。 [评语] 所谓通达古今的道理,无非是指做人的道理而言。中国自古以来,最重要做人的道理,先圣先贤留下来的格言,都在教导我们如何做人,才不致失去了人的正道。即使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教训,也是教我们如何做千古的人。所谓千古的人并不是指流芳万世,而是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如何为自己定位,如何对生命有个交代。如果这些道理都不明白,一生只知吃饭、工作、睡觉,那么与牛马又有什么分别呢?人生并不仅止于此,然而,大部分人却如此过了。并不是要做些轰轰烈烈的事才算懂得做人,大事也并非每个人都做得来的,但至少要不违背做人的本意,心眼不要如马牛一般,只看眼前的一把粮草,而看不到天的辽阔,世界的无涯。当你认为自己是马牛的时候,你就是马牛,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人,你做的便该是人做的事。 至于知识分子,更应该懂得做人的道理,偏偏历史上,乃至于现今的社会中,有许多读书人做的却是不知廉耻的事,这便是穿着衣做畜牲的事,这种人外表的形象是人,其实内在已经猪狗不如了。   三、君子宁以风霜自挟,毋为鱼鸟亲人 苍蝇附骥,捷则捷矣,难辞处后之羞。茑萝依松,高则高矣,未免仰扳之耻。所以君子宁以风霜自挟,毋为鱼鸟亲人。 [译文] 苍蝇依附在马的尾巴上,速度固然快极了,但却洗不去黏在马屁股后面的羞愧;茑萝绕着松树生长,固然可以爬得很高,但也免不了攀附依赖的耻辱。所以,君子宁愿挟风霜以自励,也不要像缸中鱼、笼中鸟一般,涎着脸亲附于人。 [评语] 蝇附骥尾,一去千里,不过是个逐臭之夫,马尾一挥,性命尚且难保,又有何益?茑萝依松,爬得再高,到底是个软骨头,虽能低头看人,心却低贱,众人嘴里虽然不说,心中却十分明白。 君子立身处世,不在地位的高低,不在富贵荣华,而在自立与否。即使身处风霜之中,也不可成为缸鱼笼鸟,避于人下,因为那已完全失去做为一个人的真性情,连最基本的一点人格也化为逐臭和低贱的奴性了。   四、仕夫贪财好货,乃有爵之乞丐 平民种德施惠,是无位之公卿;仕夫贪财好货,乃有爵之乞丐。 [译文] 一般的百姓若能多做善事,施惠与人,虽然并无官位,其心却可比公卿。在朝的官员若贪污图利,虽有地位,其心却如同乞丐一般。 [评语] 人性的高贵并不在于地位的高低,生命的价值也不在官位的有无。为官而行可耻的事,不如为民而行可敬的事。富是能将多余的给人,贵是站在上面帮助别人。有的人虽然拥有了全世界,却拿不出一块石子给人,这种人便是最穷的人;有的人虽已站在最高处,却不肯伸出一只手来扶助跌倒的人,这种人便是最贱的人。 什么叫做乞丐?乞丐是永远不足的人。人心如果贪婪无尽,永不知足,即使富如国王,也会贫如乞丐。人在吃饱之后很少会想到别人还饿着,这便是在富贵中的人缺乏同情心的原因。人在声色和欲望的追逐中往往不能满足,因此,便像夸父逐日一般愈逐愈渴,虽长江大海犹不能解其渴,所以,富人之心常如乞丐。   五、一失脚为千古恨 一失脚为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人。 [译文] 一时不慎而犯下的错误会造成终身的遗憾,等到发觉而后悔时,已是事过年衰,无可挽回了。 [评语] 人生有多少错误可犯?又有多少时光可以蹉跎?有多少错误是可以挽救的?又有多少错误是无法挽救的?童年时跌交算不得什么,父母师长总是要你爬起来,拍一拍就好了,以后走路要小心。成年后跌交有谁跟你讲呢?讲了你又肯听吗? 会跑跳的人不相信自己不会走路,而成年人也不相信自己的判断会错误,在我们眼中所看到的成年人,有多少是愚昧无知的呢?小孩子只会在平地跌倒,成年人却因为脚力强健,常由高山悬崖摔下。小孩子摔伤了,不过是皮肉之伤,很快就会痊愈。成年人的失足,却伤及筋骨性命,要爬起来不知要耗费多少时间与精力。有形的跌倒,会感觉到疼,知道自己犯了错误才会如此。无形的深渊,孩童不敢走,成年人却因自信而不知不觉地走下去,等到发现到达的是一个暗无天日的地方,想要再走回去,却已发白体衰,生命已不再给他机会了。 生命虽短,歧路却多,失足有时不仅带来肉体的疼痛,还会带来心灵上的悲伤。因此,年轻时要多看看自己的脚下,不要尽顾着瞻望远方,更要先看看自己的心,有时脚走的方向并不是心想的方向,而心却是会欺骗人的。   六、圣贤不白之衷,托之日月 圣贤不白之衷,托之日月;天地不平之气,托之风雷。 [译文] 圣贤所不曾表明的心意,已托付日月。天地间因不平而生的怒气,却表现在风雷上。 [评语] 日月亘古不变,总予人间光明。圣贤的心境也是如此,要人们都能弃黑暗而行于光明,使人间常欢喜而无悲愁。言语有辞穷处,心意有难表时,然而,此心却昭昭如日月,经行不殆,永远为人们的幸福着想。 人间有不平的事,天地有不平的气。不平则鸣,因此产生革命,革命是人间的风雷。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侠客不平之气;生灵涂炭,志士起义,为圣贤不平之气。高下相倾,天地犹生怒气,何况是人,因此,历史上的暴君鲜有善终的。因为,不仅百姓不拥戴他,天地也要诛杀他,才能保有天地的祥和之气。每见狂风骤雨后的天地,仿佛被洗涤过一遍,清爽明亮,便是这个道理。   七、士大夫爱钱,书香化为铜臭 亲兄弟折著,璧合翻作瓜分;士大夫爱钱,书香化为铜臭。 [译文] 亲如手足的兄弟如果不团结,即使原本如同美玉一般有价值,分开也如瓜果一般不值钱。读书人太过于爱财,书中的道理也会化为金钱的臭味。 [评语] 人们喻兄弟之情如手足,似骨肉,合在一起恰如美玉。有一个故事是说有个老人临终时,儿子想分家产,老人要他们每人折一枝筷子,并让他们明白一枝筷子容易折断,多枝合在一起却不容易折断的道理。 兄弟之间不仅有友情,更有亲情,照理说较朋友的关系更为深刻,但兄弟之间若失去了这份情感,却连朋友都不如。朋友以利而害,兄弟也往往因利相伤,原为璧合而后瓜分,实在令人伤感,更莫说有煮豆燃箕的那种无情了。虎豹尚且不伤手足,何况是人呢? 读书人当以明理为务,期能一展胸中的理想和抱负,如果太过于爱财,而堕落丧志,书中所学的道理也会因此忘得一干二净。书并没有香气,书中的道理使读书人的心志馨香;钱并没有臭味,钱使人忘却了做人的道理而变得庸俗丑陋,这才是其臭味的所在。   八、心为形役,尘世马牛 心为形役,尘世马牛;身被名牵,樊笼鸡骛。 [译文] 人心如果成为形体的奴隶,那么就如同牛马一般活在世上。倘若身心为声名所束缚,那么就如同关在笼中的鸡鸭一样了。 [评语] 心是人的主宰,人与禽兽最大的不同处,便是人有心,会思想。马牛是不会思想的,它们奔波劳碌,方才换得一把粮草,终其一生,都是为了粮草而活。人如果为了衣食而奔波,役使自己去做不乐意的事,岂不是同马牛一样了吗?然而,世上有许多衣食无虑的人,却心甘情愿地做为马牛,仅为了口体之养而放弃自己的思想,践踏自己的心灵,这岂不较没有思想的马牛更为可悲吗? 名是一种空洞的声音,人却是有形的物体,偏偏许多有形体的人却被一些空洞的声音所束缚,岂不是很可笑。名声能满足的只是虚荣感,虚荣感就像没有实体的花朵一般,得了再多又有何用?而为了这些虚荣所付出的代价却往往十分可观。名声是一种限定,使身心都不得自在。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要逃避名声,以免为名声所累。   九、待人留不尽之恩,维系无厌人心 待人而留有余不尽之恩,可以维系无厌之人心;御事而留有余不尽之智,可以提防不测之事变。 [译文] 对待他人要留一些多余而不竭尽的恩惠,这样才可以维系永远不会满足的人心。处理事情要保留多余而不会竭尽的智慧,这样才可以预防无法预测的变故。 [评语] 恩惠对于君子而言,并不是最重要的,但在一般人的交往中却很受重视。因为并非每个人都能以心相交,以义留之,既然非亲非故,又非要不可,只好以恩惠留之了。人心是不能满足的,因此,恩惠也不可断绝,方足以维系无厌的人心。至于知心相交,则要留有余不尽的情义,方足以论交。 处事的时候,智不可以尽使,若有不足的地方,要尽快充实起来,惟有以游刃有余的心来处理事情,方有余力应不测的变化。否则,力以使尽,智已用光,一旦事情发生变化,就再也没有心力加以应付了,而导致前功尽弃,岂不是可惜!   一○、宇宙内事,要担当,又要善摆脱 宇宙内事,要担当,又要善摆脱,不担当,则无经世之事业;不摆脱,则无出世之襟期。 [译文] 世间的事,既要能够承当担负,又要善于解脱牵绊。若是不能承担,便无法有改善世间的事业;如果不善于解脱牵绊,则无法有超出世间的胸怀。 [评语] 人既然生到这个世界,便要有所作为。这个世界很不完美,因此,这个世界有许多事需要改善,明显的如战争和人类种种痛苦的解决,而根本做法则在于人心的改善,这些都必须借助有担当的人才能去做。 但是,人世间有许多事情会使这些有担当的人迷惑,也有许多牵缠,使原本有志的青年改变了方向与初衷。因此,一颗智慧而超脱的心,乃是必要的。梁启超先生曾说,一个有改善世界心志的人,“一生之中,不可无数年住世界外之世界;在一年之中,不可无数月住世界外之世界;在一日之中,不可无数刻住世界外之世界。”否则,“其所负荷之事,愈多愈重,久而久之,将为寻常人所染,而渐与之同化,脑髓也将炙涸,而智慧日损。”所谓世界外之世界即指心中无染无着的方寸之地。那是一片极为宁静的净土,在人世的生活中,不可无这片清明之地,这就是永不干涸的智慧泉源和自由心境。   一一、极有见识,看得假认不得真 任他极有见识,看得假认不得真;随你极有聪明,卖得巧藏不得拙。 [译文] 任凭他对事物有多少见解,却常常只看到假处,看不到真处。不管你多么机警聪明,往往只能表现出巧妙之处,而藏不住背后的笨拙。 [评语] 生命中,有多少事是虚假的?就算你有再多的学识,也未必能认清这点。因为,学识是外来的,若以妄心去追求学问,所得仍然早班妄。这是智慧的问题,而非知识的问题,知识并不等于智慧。许多极有知识的人,克服不了自己的妄想和欲望,徒然追求虚假,始终看不透。 巧和拙是一体的两面,可以说是孪生兄弟;巧的另一面是拙,拙的另一面是巧。许多极聪明的人,常会做出极笨的事而浑然不觉;许多看来愚拙的人,却活得比自认为聪明的人有智慧。智慧不一定是巧妙的东西,刀背虽钝,却比刀刃不易受损,而且具有成为刀刃的潜力。什么是聪明呢?自认为聪明的人往往是最笨的人。真正聪明的人,至少会看到自己的愚笨之处。   一二、量晴较雨,弄月嘲风 种两顷附郭田,量晴较雨;寻几个知心友,弄月嘲风。 [译文] 在城郊种几块田地,计算着晴雨和气候的变化。交几个知心朋友,玩赏明月清风,欣赏彼此的文章。 [评语] 若想过自得其乐的生活,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种田则衣食无忧,有知心则心不寂寞。弄风嘲月,是一种游戏的态度,如果抱着游戏的态度去种田,自然可以自得其乐。 这种游戏的态度并非随便或荒怠,而是一种不执着、轻松的心情。以这种心情交朋友,欣赏几篇美妙的文章,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反之,如果以紧张的心情,去推算气候的变化和讨论文章,那么,种田和看文章都成为苦事,而明月清风反成为累人的东西了。 趣味往往建立在距离上,如果利害心少了,距离便不那么紧迫,就可以用一种艺术的态度去生活,因而趣味盎然。   一三、放得仙佛心下,方名为得道 放得俗人心下,方可为丈夫;放得丈夫心下,方名为仙佛;放得仙佛心下,方名为得道。 [译文] 能放得下世俗之心,方能成为真正的大丈夫;能放得下大丈夫之心,方能称为仙佛;能放得下成成佛之心,方能彻悟宇宙的真相。 [评语] 所谓“放下”,主要是指心放下。世俗之心放不下,就会与人争名夺利,得之便骄傲,失之便气馁,富贵则改节,潦倒则失志,这就称不上是大丈夫。大丈夫所以能成就大事业,在其能不为俗情所转,而能扭转俗情。 古来英雄豪杰所不能勘破的,便是成大功立大业的心。若是功业不成,大丈夫也要嗟叹懊恼了。然而,在仙佛的眼中看来,世间的种种功业,无非是梦幻泡影。因此,仙佛世间的事业,也如同梦幻一般。 所谓得道,简单地说,便是彻底了解宇宙的真相。这个真相已是没有“可不可得”这种意识上的见解了,因此,凡是在心中还有佛可以证得这识见的,就还不明白这个真相,因为,佛本是无得无证的。宇宙的真相亦是如此。   一四、执拗者福轻 执拗者福轻,而圆融之人其禄必厚;操切者寿夭,而宽厚之士其年必长。故君子不言命,养性即所以立命;亦不言天,尽人自可以回天。 [译文] 性情固执乖戾的人福气很少,而性情圆满融通的人禄命十分丰厚。做事急躁的人寿命短促,而性情宽容沉厚的人寿命长远。所以,君子不谈论命运,修养心性便足以安身立命,亦不讨论天意,以为,尽人事便足以改变天意。 [评语] 一个人的福分禄命,往往决定在他的性情。什么叫做福分呢?并非能吃喝玩乐便是有福分,因为,吃喝玩乐的另一面常空虚、无聊、堕落,那是苦,不是乐。福气是一个人精神上能经常保持愉悦,这就不是性情执拗的人所能保持的态度了。因为性格太执拗了,只要稍有违逆之事,他便雷霆大怒,如何能常保持精神的愉快呢?凡事若能退一步想,乐于接受他人的建议,做人做事都会愉快顺利得多。 同样地,一个人如果一天到晚操心很多事情,又很性急,就算不得心脏病,也会罹患肠胃病,怎么可能长寿呢?有时性急反而解决不了问题,不如让心情保持冷静,不要让事情因操之过急而乱成一团,也许会发现许多事根本不成问题。即使有事,内心也是清楚明白的,不会被世事折磨得精神不济。 通达生命之道的君子,不会谈论命运,因为,他明白培养美好的心性,便能拥有美好的生命。他也不去揣测天意,因为,天意是由人做的事是否正确、是否尽全力来决定的。   一五、达人撒手悬崖 达人撒手悬崖,俗子沉身苦海。 [译文] 通达生命之道的人能够在极危险的境地放手离去,凡夫俗子则沉没在世间的种种苦恼中难以脱离。 [评语] 悬崖和苦海都是一种比喻。生命中有许多境地看来十分危险急迫,例如,濒临破产的边缘,或遭遇恶人的陷害和排挤等。在一般人觉来,就好像一只手攀在悬崖上,一松手就会跌下万丈深渊似的。而在通达生命真相的人眼中看来,生命不过短短数十年,不论成功或失败,百年后尽成云烟,只要掌握住内心,不使自己坠入痛苦的深渊,那么,走在生命中的任何阶段,都能如覆平地,安然渡过。 但是,对于一般人而言,他们心中的悬崖处处是人,一旦被挤下去,便掉入无边无际的苦海中。事实上,崖上崖下都是苦恼的大海啊!怕掉下去的人早已沉溺在无边的大海中了。   一六、身世浮名余以梦蝶视之 身世浮名余以梦蝶视之,断不受肉眼相看。 [译文] 人世的虚浮声名,我把它当作有如庄周梦蝶一般,只是事物的变幻,绝不会去看它一眼。 [评语] 庄周梦蝶的寓言,经常被人用来说明生命的非真实性,因为,庄子既然可以梦见自己成为蝴蝶,而且感受又如此真实。那么,又如何知道我们这一生,不是另一个更真实的自己所作的梦呢?梦总会醒,即使梦中的一切再真实,却是虚无的。就像人总会死,生命中的种种情境,在当时曾经血泪交织的事实,乃至于誓死相随的欢爱,日后回想起来,都是一场梦。而生命中的虚累声名,更是梦中之梦了。为梦中的赞美而沾沾自喜,岂不可笑?   一七、有百折不回之真心 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 [译文] 一个人对任何事具有百折不挠的坚贞心志,逢到任何变化才有应付裕如的运用力。 [评语] 俗话说:“熟能生巧”。若凡事只做了一下,遇到困难,便畏难而不思克服,索性放弃,必定一事无成。就好像绿豆,它又称为“铁豆”,很不容易煮烂,必须用火耐心地煮很久才会烂,滋味才会逐渐出来。你想,没有煮烂的绿豆吃起来是什么滋味? 任何事情在处理的过程中,必定有它的困难处,等困难一一克服了,就是平坦大道。譬如走钢索,一旦将心理和生理的种种困难克服了,再加上熟练的技巧,便能在钢索上做出种种奇妙的动作。这妙用难道凭空便可随手拈来吗?妙用是将困难都克服以后,才能显现出来的啊!   一八、立业建功,要从实地着脚 立业建功,事事要从实地着脚;若少慕声闻,便成伪果。讲道修德,念念要从处处立基;若稍计功效,便落尘情。 [译文] 创立事业,建立功绩,都要踏实地做,如果稍为有羡慕声名的想法,便会使原有的成果变得虚假不实。究究道理,修养德性,时时都要从安身立命之处下工夫,如果稍为有计较功效的念头,便落入了世俗的尘垢之念。 [评语] 醉心名誉声闻的人,即使立业建功,也是为己,而非真心为人。不是真心去做的事,究竟是虚为之事,必随声名而改变心志。就如射箭,本欲射靶,却一心以为鸿鹄将至,还能专心射箭吗?真有鸿鹄飞来,心便逐鸟而去了。 至于讲道修德,最重要的是为了涵养自己的德性,不是为了他人的眼光,也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好处。若是为了他人眼光而做圣贤样,只是个蹩脚的戏子,不但辛苦,更是可笑。在道德上真正有所得的人,根本不计较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计较他人的看法,便是落在世俗尘垢之念上了,道德也就失去了。   一九、有假兢业的心思 学者有假兢业的心思,又要有假潇洒的趣味。 [译文] 求学的人应该既要有认真对待学业的心情,又要有不拘泥,不迂腐的态度。 [评语] 这里所说的“假”,并不是虚假的意思,而是一种趣味性和自我收束。对于学问、事业,抱着兢兢业业的态度固然不错,然而变成紧张就不好了。如果学者通达生命的真实与非真实性,便可知事情并无绝对的严重。因此,所谓的兢业,无非是在悠然之中假借的一种戒慎态度,不但不会使我们的精神过度紧张,反而可以适当地激励自己,使学问、事业有所增进。 所谓超逸绝俗,有时只是基于对世俗的憎恶,以为绝俗方有真实,而实际上却是一种逃避,这就是另一种严重的心态了。因为,那样便失去了幽默感和趣味性。没有什么真正可憎,也没有什么能真正脱离世间独自存在,生命应在不严重与不放逸中,才是最佳的状态。   二○、无事如有事,时提防 无事如有事,时提防,可以弭意外之变。有事如无事,时镇定,可以销局中之危。 [译文] 在平安无事时,要有所预防,好像随时都会发生事情一般,这样才能消弭意外发生的变化。在发生危机时,要保持镇定的态度,好像没有发生事情一样,才能化险为夷。 [评语] 人在安定之中,往往不能看到危急之时;而危急之时,心思又被眼前的危机所震慑,不能定下心来思考解决之道。这都是由于只看到眼前,而不能考虑到另一面的缘故。人的眼光应常常看到事情的相反面,才能考虑得较为周全,“防患于未然”,“既来之,则安之”。前人的告诫,值得我们深思。   二一、穷通之境未遭,主持之局已定 穷通之境未遭,主持之局已定,老病之势未催,生死之关先破。求之今人,谁堪语此? [译文] 在还未遭受贫穷或显达的境遇时,便先确立自我生命的方向;在还未受到年老和疾病的折磨时,预先看破生死的道理。在现今的社会上,能和谁谈论这些呢? [评语] 一般人总要经过种种波折后,才能看透生命的真相,对自己该怎么活才是最好的方式,才会有某种体任。然而,到了有这种体悟的时候,已是中年以上的人了。青春不再,而错误早已铸成。只能在午夜梦回时,顿足长叹:“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低迷,红泪偷垂。”有的人一生就在不经意中度过,过得懵懵懂懂,不知不觉。 其实,每个人都有智慧,只是大多数人都不敢确认罢了。因此,随戏迷情,终要悲叹于白发衰鬓,而对生命有种种悔恨,死犹不甘的大有人在。这些人倒该想想“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二二、枝头秋叶,将落犹然恋树 枝头秋叶,将落犹然恋树;檐前野鸟,除死方得离笼。人之处世,可怜如此。 [译文] 秋天树枝上黄叶,即使将要落下,仍然眷恋着枝头。屋檐下的野鸟,除非死去,否则不肯离开它的巢。人生在世,就像这秋叶与野鸟一般可怜。 [评语] 秋叶和野鸟着一“恋”字,所以可怜。黄将落不落,在秋风中颤抖摇曳,令人望之酸苦。野鸟一饮一啄,死守旧巢;飞既不及数里,生也不过数年。老鸟死去,幼鸟又如此终其一生。反观大多数人的生命,何尝不是如此呢? 谁能视生命如浮云,无所留恋?谁又能像浮云,以天为家?而谁又能阻止生命不像浮云一般消逝?云本无心而出岫,人却有情相挽留。一个要走,一个要留;一个短暂,一个却要长久。生命的可怜与无奈就在这里。然而,又是谁在可怜呢?无非是人让自己可怜罢了!   二三、刚强,终不胜柔弱 舌存,常见齿亡;刚强,终不胜柔弱。户朽,未闻枢蠹;偏执,岂及乎圆融。 [译文] 舌头还存在的时候,往往牙齿都已掉光了,可见刚强总是胜不过柔弱。当门户已朽败时,却不见门轴为蠹虫所侵毁,可见偏执总是比不上圆融。 [评语] 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这说明了柔弱中的生意,以及刚强中的死意。牙齿极坚硬,我们用它来咀嚼食物,然而它却很容易毁损。舌头虽柔软,却受牙齿的保护,发挥味觉的功能。滴水可以穿石,却依然是水。由此可知,柔能克刚。因此,老子力主“柔弱胜刚强。” 门之易损,在其不动;而枢之不蠹,在其常动。因为不动,蠹虫才有机可乘;因为常动,蠹虫才无法入侵。枢因为圆,所以仅损磨擦的表面,且能照应各面;门因为方,所以两面皆损,而只能照应一方。偏执与圆融的差别就在此。行事刚强偏执的人应引为借鉴。   二四、声应气求之夫 声应气求之夫,决不在于寻行数墨之士;风行水上之文,决不在于一句一字之奇。 [译文]     心意相投的好友,绝不必经由文字斟酌才能互相了解。自然天成的文章,不在于一句或一字的晦涩奇特。 [评语] 心意相投的两人,绝不在寻行数墨上了解,因为,文字所能表达的非常有限。有时一个眼神,或一个手势,就能使双方尽在不言中。我们说两个人声应气求,等于说他们的频率很接近一样,好像是同一个电台似的。别人怎么拨都找不到那个频道,如同寻行数墨一样,就算找到了,声音也不清楚,甚至根本听不懂呢! 以“风行水上”来形容文章,可见是出乎自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至于“拈断数茎须”之句,虽然不乏警字奇句,但大多有些苦涩之味,若是刻意推敲一字一句之奇,所以文章必忸怩造作之态,终不能成风行水上之文。所谓风行水上之为,大概要像苏东坡所说的:“常行于所当行,而止于不可不止。?那样的文章才堪当吧!   二五、才智英敏者,宜以学问摄其躁 才智英敏者,宜以学问摄其躁;气节激昂者,当以德性融其偏。 [译文] 才华和智慧敏捷出众的人,最好能用学问来收摄浮躁之气。志气和节操过于激烈高亢的人,应当修养德性来融合个性偏激的地方。 [评语] 才智英敏的人反应很快,由于天资聪颖,对事情可能不爱多加考虑。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往往他们所作的决定显得操切或浮躁。因为自恃聪明才智,在追求学问上,可能较为偷懒,不肯脚踏实地学习,反而变得志大才疏。这并不是说他们不是良材,只是没有好好琢磨而已。如果他们肯努力在学问上脚踏实地扎根,而不那么急切地想跑想飞的话,成就一定会比许多人都要大。 志节激昂的人嫉恶如仇,对社会的看法,往往是正反黑白过于分明。他们如果得不到社会的共鸣和支持,很容易走上偏激的道路。他们对人性需要有更多的了解和宽恕之情。因此,只有通过本身的修养和对生命有更深一层的认识,才能缓和个性中过于激昂的部分。   二六、居轩冕之中,有山林气味 居轩冕之中,要有山林的气味;处林泉之下,常怀廊庙的经纶。 [译文] 在朝为官显达之时,必须要山间隐士那股清高的志趣。闲居在野的处士和隐者,也应怀抱治理国家的长才,不可忽略国家大事。 [评语] 所谓“山林的气味”,是指达官显贵的人,在胸臆中应保有一点天地的清气。因为富贵荣华易使人迷失本心。而沾染上许多物恋。若名利的欲望太重身心不得自在,就很难保证不会假公济私,做出危害 国家利益的事来。 难道隐居山林的人是最“清高”的吗?倒也未必。因为,他们只能独善其身,而无法兼善天下。隐士中如吕尚、诸葛亮者,可说是能处林泉而怀廊庙经纶的人了。他们即使居轩冕之中,也不失其山林气味,因此,既能不老死于山林,徒然过一生,也能不沉溺于轩冕,完成志业。   二七、少言语以当贵,多著述以当富 少言语以当贵,多著述以当富,载清名以当车,咀英华以当肉。 [译文] 以少说话为贵。多著书立说为富有;把极好的清名当作车,美好的文章当作肉。 [评语] 贵是一种自尊。我们说沉默是金,其实,言语何尝不是金?多言就如钱币贬值一般,使言语成为破铜烂铁,一文不值。反之,如果是经过心灵的酝酿,生活的体验和学问的熔铸,将所要讲的话化为文字而著书立说,那么,将是字字珠玑,启人心灵。这难道不是精神上的富翁吗? 有清名的人即使布衣草履,也能使人尊敬;有恶名的人即使乘坐最名贵的轿车,仍然令人厌弃。想要在众人心中的马路上开车奔驰,是不容易的。除非车上载的是清名美誉。至于论到美味,肉的滋味不过一时,而且又太厚腻,吃多了反而伤肠胃。只有美好的文章,才是心灵的丰盛飨宴,耐人寻味,不会使人神昏气怠。所谓“开卷有益”,还是多读书吧!   二八、要做男子,须负刚肠 要做男子,须负刚肠;欲学古人,当坚苦志。 [译文] 要做个真正的大丈夫,必须有一副刚毅不阿的心肠。想要学习古人,应当坚定吃苦耐劳的志向。 [评语] 什么叫做刚肠?就是一种充满正气,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心志;要为人间伸张正义,要有为世人打抱不平的抱负。“刚”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阿谀,不逢迎。世间男子都应如此。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人,今之学者为己。”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古人讲求的志气和节操,以及生命的价值观,对许多现代人来说,似乎是很难做到的事。大部分人都认为,像古人那样活得太辛苦了。这就是由于物质的发达,使人忽略了精神生命使然。同时,也是因为人性的懦弱和怕吃苦。我们可以发现,古人在物质方面或许没有我们丰富,然而,在精神方面我们却贫乏极了。要学古人并非不可能,但是,要看我们有没有勇气改变价值尺度。若真能如此,古道就不远了。   二九、柔玉温香,观想可成白骨 荷钱榆荚,飞来都作青蚨;柔玉温香,观想可成白骨。 [译文] 荷叶和榆荚,就是我囊中的金钱。柔美的女子,通过时空的想象,不过是白骨一堆。 [评语] 金钱和美女,人见人爱。对于金钱,甚至想象有一种叫做“青蚨”的昆虫,只要用它的血来涂钱,便能让使用出去的钱自动回来,真是痴心妄想。不如把荷叶和榆荚当作钱,这就很有趣了。把大自然当作自己的财富,胸中丘壑,不言可谕。 倾国倾城的美女令人如痴如醉,却不过是时空中的幻相。假以三十年,花容即以老去,再假以三十年,全成了累累白骨。事实上,凡是我们眼所观、耳所闻、手所触、鼻所嗅、心所想,都是时空中的幻影。明白这点,就能从无尽的贪爱痴缠中解脱出来。然而,凡夫俗子总是放不下。   三○、烦恼场空,身住清凉世界 烦恼场空,身住清凉世界;营求念绝,心归自在乾坤。 [译文] 将烦恼的世界看破了,此身便能安住在清凉无比的世界里;营营求取的念头断绝了,此心便能在天地间获得自在。 [评语] 日本的快川和尚在诸侯织田信长纵火焚烧寺庙时,仍与全体僧众静静打坐。在火堆里,他临终开示徒众两句偈语:“安禅何必需山水,灭却心头火亦凉。”当我们烦恼时,好像处在极热的火堆里,一刻都不能安住;而有一些厌世者,极度厌恶这个世界,甚至走上自杀之路。事实上,若能了解一切烦恼的本质其实是空的,也就不会被这些烦恼所干扰了。能如此想,所谓的清凉世界就在心中。像快川和尚在火堆中仍能保有清凉的心境,那是何等的彻悟和定力啊! 我们的心本来是自在的,却因种种营求的念头,才把心束缚住了。追求金钱的,他的心就被金钱所束缚;渴望美人的,他的心就被美色所束缚。许多人的心从来没有自由自在过。其实,内心若无非分之想,不论何时何地,我们都是自在的。   三一、斜阳树下,闲随老衲清谭 斜阳树下,闲随老衲清谭;深雪堂中,戏与骚人白战。 [译文] 斜阳夕照时,闲适地与老和尚在树下谈论佛理;在下着大雪的日子里,与诗人文士们在厅堂中戏作禁体诗取乐。 [评语] 大多数人都把自己投掷在永不休止的追逐中,如果徒然把他喝住,问他:“你到底要什么?”大概很多人都答不出来。即使答出来,在老和尚的眼中看来,也是微不足道的事。常常在佛寺看到令人警惕的句子:“佛法难闻今已闻,人身难得今已得,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世度此生。” 诗人是可喜的,他能了解生命的趣味性;诗人也是可悲的,因为,他比一般人更能体会生命的悲剧性与无奈。屈原以言遭忧,心有所感而作《离骚》,后世遂以骚人称诗人。然而,在深雪堂中戏作禁体诗的人们,却像孩童一般快乐呢!   三二、宁为真士夫,不为假道学 宁为真士夫,不为假道学;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 [译文] 宁愿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而不做一个伪装有道德学问的人。宁愿像兰草一般摧折,美玉一般粉碎,也不要像贱草萧艾生长得很茂盛。 [评语] 真正的道德学问是难得的,所以才值得尊敬。正因为如此,有些人便伪装有道德学问的样子,渴望获得别人的尊敬。最糟的是,他能获得众人的信任,却不是真正拥有道德学问,很可能会误导众人。至于他生命的真实性和进步,早就被他自己给毁了。因此,我们要活得真实,不仅对他人如此,对自己更是如此。 人如果无品德,即使享有富贵荣华,也毫无价值。像萧艾臭草,就算遍地皆是,徒惹人厌。 古人以温润的玉和兰草的芬芳,来象征君子的德行美好,人生在世,究竟是要像兰草美玉,还是要像萧艾?但看各人的取舍了。   三三、觑破兴衰究竟,人我得失冰消 觑破兴衰究竟,人我得失冰消;阅尽寂寞繁华,豪杰心肠灰冷。 [译文] 看破了人世兴衰最后的结果,就能使种种得失之心如冰块一般消溶。看尽了冷清寂寞和奢侈繁华的情景,便可使定要成为英雄豪杰的心肠如灰一般冷却。 [评语] 兴和衰本来就是一体的两面,因此看到“兴”的时候,便能预知“衰”;看到“得”的时候,也能预知“失”。明了这一点,许多事情就没什么可争的,余下来的便是一种纯粹的努力。一般人的努力当中,常常夹杂着得失心,一旦将得失心放下,心境就能常保愉快。 繁华如昙花一现,寂寞则真实而长久。一般人总喜欢繁华热闹,害怕寂寞的情景,但是,无可避免的,所有的繁华都将归于寂寞。明白这点,对于繁华就不会过度执着与渴望,对生命也能抱着比较平实的态度。   三四、名山乏侣,不解壁上芒鞋 名山乏侣,不解壁上芒鞋;好景无诗,虚怀囊中锦字。 [译文] 山水名胜,如果缺乏知心伴侣同游,也要任草鞋挂在墙壁上,不想拿下来穿。面对美好的风景,却无法写出一首好诗,就算带着锦囊也是徒然。 [评语] 风景名胜,如果没有好友同游,总觉得好像少了什么。人的情感需要共鸣,尤其是面对良辰美景时,若能与好友共赏,才能称得上是人间至乐。否则,一个人踽踽独行,难免有几许落寞。因此,若无好友,即使有山水名胜也懒得登临,草鞋也只好任它挂在墙上了。 对于美景,每个人的感受都不相同。诗人能藉着生花妙笔,将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使异地异时的人读了,如亲身体验一般,令人心有戚戚焉。因此,对于诗人而言,面对美景而无诗,不免感到辜负了这片好山好水,而长叹“徒携锦囊”了。   三五、是技皆可成名天下 是技皆可成名天下,惟无技之人最苦;片技即足以自立天下,惟多技之人最劳。 [译文] 只要有专门的本领,就可以在世上建立声名,惟有那没有一技之长的人活得最痛苦。只要专精一种技能,便足以凭自己的力量过活,但是,会的事情太多,反而活得很辛劳。 [评语] 成名并不难,要看人的用功专不专精;只要专精,即使在一粒米上刻字,也足以名闻天下。有很多人是样样通,样样松,结果一样也做不成功。因此,只怕一样专门的长处都没有,那么,想要自立自足就很困难了。人最好要具备谋生的技艺,才不会无以为生,被社会淘汰。然而,一个人会的事情如果很多,而且专精的话,那就会变成“能者多劳”了。   三六、才士不防泛驾 着履登山,翠微中独逢老衲;乘桴浮海,雪浪里群傍闲鸥。才士不妨泛驾,辕下驹吾弗愿也;诤臣岂合模棱,殿上虎君无尤焉。 [译文] 穿着草鞋登山,在青翠的山色中单独遇见了老和尚;乘着木筏在海上漂流,雪白的浪花里栖息着成群的海鸥,有才能的人不妨到山巅海涯去过日子吧!像车辕下面驹马那般拘束的生活,实在不是我心所愿啊!做为一个直言进谏的臣子,怎能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呢?坐在殿上像老虎一般威猛的君主,难道不会生气吗? [评语] 登高望远,整个凡尘都在脚下,俯看自己所住的世界,才发觉自己是活在多么小的一片天地里!为了一些小小的事情弄得自己整日闷闷不乐,是多么的愚蠢啊!在山间遇到的老和尚,过的又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呢?海和山给人的感觉都是辽阔的,相对地,也让人感觉到自己的渺小,人世间的许多名利得失,也就不再那么值得计较了。 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只是一句感叹的话,孔子是舍不得入世的。自古以来,知识分子间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一为出世,一为入世。当然,后者是困难得多了。前者只是自清,而后者却想清天下。古代是君主专制的时代,一句话说不好是要杀头的,因此,许多知识分子在朝廷为官,都局促得像辕下驹一般。以至于在理想抱负既不能伸展,身心又十分拘束不安的情形下,情愿去过隐士生活了。话说回来,在今日的工业社会,真正要找到适合隐居的地方,还真不容易,不禁令人想起陶渊明的话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三七、宁为薄幸狂夫,不作厚颜君子 吟诗劣于讲书,骂座恶于足恭。两而揆之,宁为薄幸狂夫,不作厚颜君子。 [译文] 讲解书中的道理好像比吟诗更容易令人有所得,在座上对人破口大骂,看来当然比过分恭敬要坏得多。然而,两相比较之下,宁愿做个轻薄狂狷的人,也不要做个厚脸皮的君子。 [评语] 讲解书中的知识,似乎较容易为人接受,也容易让人感到有所收获。但是,并非每个人都能把道理讲得透彻,往往有些人,自己没有高尚的学问,却喜欢做个误导学子的教授。与其如此,倒不如关起门来,自个儿吟诗,就算别人听到了,也可以在感性上直接予以认同或否定,不至于在知识上走错了路。 骂座固然违反了礼数,但却显露了真情。与其过分谦恭而流于虚伪造作,不如做个性情真切的狂狷之徒。   三八、魑魅满前,笑著阮家无鬼论 魑魅满前,笑著阮家无鬼论;炎嚣阅世,愁披刘氏北风图。气夺山川,色结烟霞。 [译文] 眼前尽是阴险狡诈如鬼的人,而阮瞻却主张无鬼论,真实可笑。看着这喧喧攘攘,争逐不已的尘世,不禁满怀忧愁地披览刘褒的“北风图”,它的气势盖过了山川,墨色纠结了烟霞的郁气。 [评语] 鬼岂在鬼形?人若尽做些见不得人的事,等于是人形之鬼,连鬼见了都要自叹不如。与阮瞻辩论的那个客人,因为说不过他,才现出鬼形,以表示“事实胜于雄辩”。倘若人的外形会随着心而改变,就不必劳动这位鬼兄来为鬼辩解,相信阮瞻也不会主张“无鬼论”了。这是作者讽刺世人的话。 每个人见了刘褒的北风图,都忍不住觉得寒冷,可见画中的情景何其萧飒!人热衷于尘世的喧嚣,为欲望而奔走,有如将一颗心置于热火沸汤之中。不如去看看北风图,或许能浇熄心头的烈焰,让自己得到一些清凉。   三九、至音不合众听,至宝不同众好 至音不合众听,故伯牙绝弦;至宝不同众好,故卞和泣玉。 [译文] 格调太高的音乐很难让众人接受,所以,伯牙在钟子期死后便不再弹琴。最珍贵的宝物很难让众人喜爱,因此,卞和才会抱着玉在荆山下面哭泣。 [评语] 太美好的事物,众人往往难以体会;太珍贵的东西,众人也不容易了解。因为,大家看惯的都是平常的事物,品味也跟随着流俗。所以,曲高和寡。伯牙绝弦,是因为像钟子期那样的知音再也难觅了。既无知音,不如绝弦吧! 太珍贵的宝物,往往不为人所认识。因为大多数人都没见过,所以也就不认那是珍宝。人们的价值,常常建立在比较上,没有东西可堪比拟的宝物,往往就被误认为毫无价值。就像我们的心,它甚至比和氏璧更珍贵,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去认知而体会呢?   四○、世人白昼寐语 世人白昼寐语,苟能寐中作白昼语,可谓常惺惺矣。 [译文] 世上的人白日里尽讲些梦话,倘若能在睡梦中讲清醒时该讲的话,这人可说是能常常保持觉醒的状态了。 [评语] 一个人一天所讲的话,有多少昏话、废话、无聊话、空话、醉话、客套话,以及不得不说的话呢?这些话很少有真实性。如果把人一天所说的话录起来,也许,我们会发现自己说了一天的“梦话”呢!倘若在梦中都能知道这是梦,而不为梦所转,就像一个人身处扰攘的世界,能不为外界所迷惑一样,这个人可说是极清醒了。禅定有相当火候的人,在梦中清清楚楚,毫不颠倒,处在如梦的世间,也一样不会被世俗的事物所迷,这种人真可谓之“常惺惺”了。只是,能有几人如此呢?   四一、拨开世上尘氛 拨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炎冰兢;消却心中鄙吝,眼前时有月到风来。 [译文] 能放下尘世的纷扰,心中就不会像火炙一般焦灼渴望,也不会如履薄冰一般不安恐惧;除去心中的卑鄙与吝啬,已然可以感受到如同清风明月一般的心境。 [评语] 得失心太重的人,如果得不到所要的,心中的渴望如火一般煎熬;如果失去了,又仿佛掉落在万丈的冰谷中一般。在追求获取的路上,每天汲汲营营,不得休息。认真思量,还不是受了尘世名利的趋使。若能抛却诸般纷扰,胸中的火自灭,冰自溶,便能活得安然自在。 明月清风无处不在,就像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最清明的本性。心怀鄙吝的人却见不到这无处不在的明月清风,因为,他的心眼已被鄙吝的乌云所遮住了,他的身子也躲在鄙吝的蜗牛壳中,感受不到这自然无伪的气息。难道是他的天赋不如人吗?或者是他没有这么美好的本性呢?实在是因为他不肯放下心中的鄙吝啊!   四二、才子安心草舍者,足登玉堂 才子安心草舍者,足登玉堂;佳人适意蓬门者,堪贮金屋。 [译文] 有才能的读书人,若能安居在茅草搭成的屋子中,那么,他就足以担任朝廷的官职。美丽的女子能不嫌贫爱富,肯嫁到贫家的,那么,她就值得令人为她建造金屋。 [评语] 有才或有德的人并不少,但有才又有德的人就不多了。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有才之人又有几个能如此想?若能怀抱才学,而又安于茅舍生活,一旦为官,必能造福天下人,不至于自私自利。 美丽的女子,往往自恃其美丽而有骄慢之心,倘若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她犹自能憬悟美丽本身的虚幻,看破富贵贫贱肯下嫁蓬门,与之同甘共苦,可说是内心最美丽的女子了。然而世人往往只看到表面,而仅将一具美丽的躯壳,放在舍屋中,待其老时,发现只是舍屋中住了一只母夜叉罢了。   四三、喜传语者,不可与语 喜传语者,不可与语;好议事者,不可图事。 [译文] 喜欢把听到的话到处说给别人知道的人,最好少和他讲话。一天到晚喜好议论事情的人,不要和他一起计划事情。 [评语] 喜欢传话的人,一定守不住秘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就是喜欢加油添醋,夸大炫耀。如何能和这种人谈心中的话呢?而喜好谈论事情的人,他们很可能和你大谈为文之道,但是却从未写过任何可看的文章,他们很可能讨论一座规模最庞大的养鸡场,实际上,他们只有一个鸡蛋,还不知孵不孵得出来。像这样的人你能和他共谋大业吗?交朋友是要有选择的。   四四、昨日之非不可留 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烬复萌,而尘情终累乎理趣。今日之是不可执,执之则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转为欲根。 [译文] 过去犯下的错误不可再留下一点,否则,会使已改的错误行为再度萌生,这就是因俗情而使理想趣味受到连累了。今日认为正确而喜爱的生活、事物,不可太执着,太执着就是尚未得到理趣的神髓,反而使得理趣转变成欲望的根苗。 [评语] 佛家有“理趣般若”,讲真实的智慧;对于陶渊明而言,“今是而昨非”乃是指“心为形役”的小吏生活,违反了他自然的本性。我们经常为了口腹而委屈自己的心,使自己过着一种不合乎本性的生活。倘若陶渊明也像我们一般牵挂着俗情,那么,历史上可能只会多一个不快乐的小官,而不会有那么多的美好的诗篇了。 有一句谚语说:“如果你舍不得夕阳,你便会失去满天繁星。”生活的智慧是不要执着,不要让欲望生根;如果你能不执取一切,你便能不舍弃一切。“无取无舍”是最好的生活态度。   四五、炫奇之疾,医以平易 炫奇之疾,医以平易;英发之疾,医以深沉;阔大之疾,医以充实。 [译文] 好以奇特炫耀于人的毛病,要用简易平来医治;好把才智表现在外的毛病,要用深刻沉潜来矫正。言行迂阔,大而无当的毛病,要以充实的内涵来改正。 [评语] 炫奇之为病,因其出自一种浮夸的心理。这种心理很可能使人变卖田产,去买一只钻戒;也很可能使一个读书人放弃平实的学问,高谈哗众取宠的言论。真正的智慧,是存在于平易当中的,因此,要以平易来医治炫耀的毛病。 喜欢把才智显露在外的人,大都欠缺沉潜之气,难免会树大招风,引来祸患。因此,医治锋芒毕露的良方,就是深刻沉潜的功夫,而那些好讲大话的人,内在可能不够充实,易流于肤浅之见。因此,先教他们充实自己的内在,才能去除迂阔自大的恶习。   四六、人常想病时,则尘心便减 人常想病时,则尘心便减;人常想死时,则道念自生。 [译文] 人常常想到生病的时候,许多的尘劳爱想就会一扫而空;人常常想到死亡之时,则追求真实而永恒生命的念头便自然而生。 [评语] 人在年轻力壮时,往往无法察觉到生命的有限性。一旦病倒了,才会猛然憬悟到,原来生命是那么的脆弱。这可以迫使他对生命再反省,对自己的脚步和方向再做认定。经过这种反省和观照,他必会舍弃一些无意义的追逐,而在未来的岁月中,过着一种较真实的生活。至于一般人,那些在尘世种种尘劳爱想中奋不顾身的人,如果常常想到生病的情状,心中的热切火焰,也许会转轻些吧! 什么叫做“道念”呢?就是追求生命的真实和永恒的念头。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才会感到生命的虚幻无常,而在原本虚幻的生命中,又有许多追求,生命更加不真实。因此,古来许多有智慧的人,能看破生命这一层虚伪的表象,转而追求另一种更真实、不生不灭而永恒的生命。   四七、恩爱吾之仇也 恩爱吾之仇也,富贵身之累也。 [译文] 恩情蜜爱是我的仇敌;富贵荣华足以拖累身心。 [评语] 许多事我们都可以从反面来思考,众人都要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好的。“恩爱吾之仇也,富贵身之累也。”是对情爱和富贵的真实性有了某种程度的反省,才讲得出来的。 世人都渴望甜蜜的爱情和财富地位,然而,有几人能获得呢?如果得不到,大部分人对生命便失望、沮丧,有的人甚至一生因此而愁惨、黯淡。难道生命仅仅如此吗?多少人是用恩爱和富贵为自己做了一个精致的牢笼呢?一旦走出牢笼,反而不知道该怎么活了。很多人活着只是像一只金丝雀或画眉,但是,对于那些在天空任意飞翔惯了的苍鹰或鸥鸟,任何笼子对它而言都是仇敌。   四八、人生有书可读,享世间清福 人生有书可读,有暇得读,有资能读,又涵养之如不识字人,是谓善读书者,享世间清福,未有过于此也。 [译文] 人生在世,若能有书可读,又能有空闲的时间读书,同时又不缺钱买书;虽然读了许多书,却自我修养得丝毫不被文字、学问所拘限,就可说是善于读书的人了。能享世间清闲之福的,恐怕没有超过这个了。 [评语] 书是人类心灵空间的展现。在过去,并非每个人都有机会读书,因此,能读书是非常难得的事。同时,在印刷术不发达的时代,书本也是很昂贵的,不一定每个人都买得起所以,既有书,又有时间和金钱去读书,当然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了。 在现代,教育普及,读书已成为很普通的一件事,问题在于那么多的美好的心灵空间为你开放,你是否愿意进入而已。有些人是这样的,在学校内被迫读许多自己不喜欢看的书,出了学校之后,就不想再读书了。又有些人,不读书的理由是没有时间,但是,他们却把时间浪费在无聊的事物上。所以,在现代,能进入书本的广阔世界,悠游其中的,仍是有福的人。 为什么说虽然读了许多书,却要“涵养如不识字之人”,才算是善于读书呢?因为,任何书本都只能算是一种意见,而未必是一种真理。许多人读到最后在面对生命本身和生活时,都隔着一层死文字障。要知道任何书教导我们的,只是如何把生命过得更好,而文字本身并非生命,因此,读了很多书而又能运用自如,如同不识字之人的,才是真正得到了书的旨意。   四九、古之人;今之人 古之人如陈玉石于市肆,瑕瑜不掩。今之人,如货古玩于时贾,真伪难知。 [译文] 古代的人,就好像陈列在市场店铺之中的玉石,无论过失或美德都不加以掩饰。现代的人,就好像向商人买的古玩,是真是假很难知道。 [评语] 古人之心很质直,是好是坏都不加以掩饰,就像玉器一样,是瑕是瑜都十分明白。现代人的心思十分灵巧,懂得虚伪掩饰,因此,往往令人难以分辨真伪,也许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发现对方的真面目。 现代人戴着重重面具与人交往,有时连自己都弄不清哪个才是真实的自己。就以饮酒来说,古人饮酒是把臂言欢,坦诚相见;现代人饮酒却充满了目的,恨不得把对方灌醉,好签一张有利的合同。现代活得好像戏子一样,在人生舞台上,每个人都十分的寂寞。   五○、己情不可纵,人情不可拂 己情不可纵,当用逆之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人情不可拂,当用顺之法制之,其道在一恕字。 [译文] 本身的情念欲望不可太放纵,应当要自我限制,主要的方法就在一个“忍”字。他人所要求的事情有时不可拂逆,这时就要顺着对方的愿望,而自己要怀着宽恕谅解的心情。 [评语] 人常常讲如何克服外界的困难,却不知道问题的根源就在自己本身。能战胜自己的人,才能战胜一切。古来有许多英雄人物,都是毁于纵情;情不可纵,因为,情欲如水流,放纵即横流决堤。因此,应以“忍”字待之,压抑限制,千万不要顺遂情欲的念头。 他人往往有许多要求,有时对自己本身会造成一些困扰,但是却也拒绝不了,这时只以一种宽容、体谅对方的心情,去顺遂对方的要求。我们常说要顺随人情,随和处世,可知这是要内心存着“恕”道,才能做得到的。时时想着人情之常,才能愉快地与人相处。   五一、人言天不禁人富贵 人言天不禁人富贵,而禁人清闲,人自不闲耳。若能随遇而安,不图将来,不追既往,不蔽目前,何不清闲之有? [译文] 有人说,老天不禁止人富贵荣达,却禁止人过得清闲自在。其实,只是人自己不肯清闲下来罢了。如果能安于所处的环境,不图谋将来,不追悔过去,也不被眼前的事物所蒙蔽,那么,哪有不清闲的道理呢? [评语] 人心中有事,则不得清闲,即使在睡梦中也一样。而醒来之时,更是驱赶此身,作无尽的追求。问问大多数的人,为什么他们这么忙?你会发现,大家都不满意当前的环境。若去看看深山茅棚的僧人、樵夫,更会发现,他们的生活比尘世忙碌的人简单朴实多了,然而,他们却一身的清闲。于是,你将知道,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实在不是绝对的必要。   五二、观世态之极幻 观世态之极幻,则浮云转有常情;咀世味之昏空,则流水翻多浓旨。 [译文] 观看世间种种情态变幻无常,天上的浮云,反而比人情世态还更有常情可循;咀嚼世间滋味昏昧空洞,倒不如潺潺的流水,更能说明深厚的意旨。 [评语] 世间惟有“变”才是常态吧!浮云的变化明显可见,然而,生命的变化却毫无道理可寻。我们指着沧海说:“这里过去原是桑田。”安知它过去不曾为高山?无论高山或桑田,于今看来都如同幻相一般,所以说,时空都是幻相。天上的浮云不断变化,不停诉说着“变”才是“常”。 世间情味,有多少昏味?而流水不息,启发我们“不住”的智慧。若能不住于一切,就不会像岸上之花,临流照影,为凋零而黯然神伤;也不会像溪边人影,年年来照白头。我们的心灵应如流水,鉴照一切繁花衰鬓,却不带走任何影像。   五三、贫土肯济人 贫土肯济人,才是性天中惠泽;闹场能笃学,方为心地上工夫。 [译文] 贫穷的人肯帮助他人,才是天性中的仁惠与德泽;在喧闹的环境中,仍能笃实地学习,才算是在心境上下了工夫。 [评语] 同样是贫穷的人,有的是“人贫心不贫”,也有的是“人贫心亦贫”;正如同富人之中,有“人富心亦富”和“人富心更贫”的分别。富人而能施舍,倒还不难;贫土而肯助人,就十分难得了。像这样的穷人,虽然物质十分匮乏,心灵却是非常富足的。因为,他有一颗高贵的慈悲心。能把自己天性之中的仁惠德泽,表现得最为透彻的,就是这种人了。 人在喧闹的场合中,往往不易把持自己,若能不为所动,沉静而笃实地求学读书,那才算是在心性上下了工夫,所读的书,也才真正算是用来修养心性。许多人读书,并未读到心里去,读了半天,自己的习性气质一点也没改变,这种人读再多的书,也没有用。   五四、了心自了事 了心自了事,犹根拔而草不生;逃世不逃名,似膻存而蚋还集。 [译文] 能在心中将事情了结,事情便自会结束,就好像把根拔掉了,草就不会再生长一样;虽然逃离尘世,隐居山林,但是,内心仍对名声恋恋不忘,就好像没有将腥膻的气味完全除去,还是会招惹蚊蝇一样。 [评语] 人世间的一切事,皆由心生,亦由心灭。心如果不生,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好灭的。因此,事情之所以无法了结,往往是我们自己心中还眷恋不舍。若能彻底去除这层“心理障碍”,就没有什么事不能解决了。“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我们的心就是一切事物的根啊! 名之一字,虽处山林仍不能避免,名人居于山林,俗人便寻到山林。逃世而不逃名,终将以尘俗的名心换山林的清心。然而,正如了心了事一般,逃名逃世也在此心,名心便是尘俗之根,根若不去,俗务如何能了?   五五、风流得意,则才鬼独胜顽仙 风流得意,则才鬼独胜顽仙;孽债为烦,则芳魂毒于虐祟。 [译文] 论到举止潇洒,能得风雅浪漫的情趣之处,有才气的鬼尤胜过冥顽不灵的仙人。但是,就情债之为孽障而言,美丽的女子却比凶恶的神鬼还要利害。 [评语] 李白为鬼,其风流得意,相信必胜过猪八戒为仙,这只是个笑话,但是,却说明许多事情不可以名相论其内容。很多文人的伧俗与无趣,比山野泽畔的渔樵还不如。为鬼为仙,为教授为诗人,这些只不过是外表的名相而已,至于实际的内容如何,就很难说了。 至于情债,就比凶神恶鬼更折磨人了。因为,凶神恶鬼由外来,终有降伏之时,而情爱却由心生,外无可助,若内心又不能自止,必然憔悴至死。虐祟之来,闭避之惟恐不及;芳魂未至,早已引颈盼望了。因此说:“芳魂毒于虐祟。”然而,如此亦非芳魂之过,全是人心作祟罢了!   五六、事理因人言而悟者 事理因人言而悟者,有悟还有迷,总不如自悟之了了。意兴从外境而得者,有得还有失,总不如自得之休休。 [译文] 若是因他人的话而领悟事情的道理,将来一定还会再迷惑,总不如由自己亲身领悟来得清楚分明。由外界环境而产生的意趣和兴味,将来还会再失去,总不如自得于心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评语] 语言可以传达经验的结论,却无法传达经验的本身。他人的经验,尽管描写得十分详尽,对自己而言,还是隔靴搔痒。每个人的智慧和经验的累积并不相同,因此,他人的见解,未必能合乎自己的需要。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自己领悟的道理,必能清楚分明,不再迷惑。 由环境而得的意兴,等环境变迁时,往往随之消失,因为,它是依附环境而生的。至于由自己心中所生出来自得其乐的情怀,则永远不会失去。人要懂得让自己心情开朗愉快的方法,不要被环境所左右。若能如此,这个人便得到了快乐的三味。   五七、豪杰向简淡中求 豪杰向简淡中求,神仙从忠孝上起。 [译文] 才智出众的人要从简单平淡中去求,要成为神仙先要从忠孝二字上做起。 [评语]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为豪杰,无论其天赋多高,总是要经历艰苦与奋斗,才能闯出一番功业。我们读古今伟人的传记,可以发现,伟人的生活态度都十分勤奋而简朴,即使成功了,也不改初衷。因为,他们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自我充实和努力功业上,不像一般人,都用来追求生活的舒适。豪杰是在艰难中磨练出来的,而不是从锦衣玉食中喂出来的。 西藏有一个道行甚高的喇嘛,在深山闭关修行。有一天,他母亲得重病,将要死去,希望临终能见他一面,派人再三通知他,他却说:“出家人修道要紧。”不肯回去。结果,他的徒弟指着他大骂说:“你修道是为了普渡众生,却连自己母亲的愿望都不能达到,天下哪有不孝之佛?”喇嘛立刻大悟,马上赶会家见母亲最后一面。回来之后,他想:“我无师夫,惟有徒弟能责我大义,可作我师。”以后每见徒弟,便向他叩头。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所谓神仙,所谓佛,都不是只顾自己的人,而是要能普济众人;而众人当中,又有谁比父母、国家对自己的恩惠更重要呢?恩尚不能报,却侈谈帮助世人,岂非舍近求远?因此,“神仙要从忠孝上起”,是很有道理的。   五八、浇花种树,亦是道人之魔障 招客留宾,为欢可喜,未断尘世之扳援。浇花种树,嗜好虽清,亦是道人之魔障。 [译文] 招呼、款待宾客,虽然大家十分欢乐,却是无法了断尘情的攀缘。喜欢浇浇花,种种树,这种嗜好虽然十分清雅,但也是修道的障碍。 [评语] 朋友欢宴,有时的确很愉快,有时却也很烦人。对于喜欢清静的人而言,招客留宾,偶一为之尚为可喜,多了就成为苦事了。因为,太多人在一起,难免喧嚣、浮躁。至于饮酒划拳,杯盘狼藉,看见众人烂醉如泥,内心就更觉得清静尤其可喜了。 浇花种树,固然是清雅之趣,如果执着了,反而是修道上的障碍。修道之人,对一切事物应无牵无挂,若因浇花植木,对花木产生不舍之情,就背“道”而弛了。所以才说浇花种树是道人之魔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