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那雄胺多少钱:(0821)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1:17:14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普洱市下属的一个县。原名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2007年4月8日,更名为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面积3,670平方公里,2003年人口19万人。县政府驻宁洱镇。目前下辖宁洱镇和磨黑镇;德化乡、同心乡、勐先乡、普义乡、黎明乡、德安乡和梅子乡。

目录

·                                 • 概况

·                                 • 自然资源

·                                 • 历史沿革

·                                 • 行政区划

·                                 • 基础建设

[显示全部]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概况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宁洱具有相对明显的区位优势,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中部,地跨北回归线,南临东南亚周边国家,昆曼国际大通道与弥宁公路、景宁公路在宁洱交汇,是滇南连接东南亚和南亚的交通要道。这里地沃物厚、资源丰富。辖区总面积3670平方公里,热区土地面积240万亩,占44%,宜林、宜农、宜牧荒山灌丛175万亩,耕地面积37万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2.5亩。

全县林业用地面积284103.4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7.42%,人均林业用地面积22.9亩;森林覆盖率74.04%,活立木蓄积量2075.85万立方米,人均活立木蓄积量111.6立方米。水能蕴藏量为53.7万千瓦。这里孕育了深厚的普洱茶文化底蕴,是世界茶源、普洱茶都、茶马古道的源头。

民族宴会

自清•雍正七年(1729年)设府起,已有278年历史。勤劳智慧的宁洱先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探索出了独特的普洱茶加工工艺,铸就了普洱茶这一驰名中外的历史品牌,使宁洱在历史上就形成了茶事兴旺、商贾云集、会馆林立、文化昌盛的普洱茶生产、加工、贸易中心。这里地灵人杰、人文昌盛。

建有百年老校——普洱中学,有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磨黑中学,点燃了思普区第一颗革命火种,是云南省革命老区;培育了全国英模张培英和著名彝族电影演员杨丽坤;建有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民族团结誓词碑,2006年6月10日,该碑被核定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8月17日,被命名为首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自然资源

 

居住环境

普洱自然资源丰富,全县总面积3670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291.10万亩,耕地面积(含轮歇地)62.8万亩,宜农、宜林、宜牧的荒山灌丛175万亩。森林覆盖率40.65%,林木蓄积量1236万立方米,是滇南林区之一;有岩盐、煤、铜、铁、铅、锌等矿藏资源和石灰石、彩色石等建材资源;境内河流纵横交错,长5千米以上的有121条。水能蕴藏量53.68万千瓦,可供开发利用的16.1万千瓦;野生动物种类有猕猴、长臂猿、金丝猴、黑熊、鹿、野猪、豹、岩羊、穿山甲、蟒蛇、灵猫、绿孔雀、锦鸡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

普洱山川秀丽、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清初始,普洱城内外就有“城畔荷风”、“龙潭秋月”、“天壁晓霞”、“仙洞春云”、“东岑兰萼”、“西岭温泉”、“茶庵鸟道”和“回龙夕照”素称“普阳八景”的风景旅游点。现部分景点已不存在,但遗址犹存;新建景点有天壁山、观音山、小黑江森林公园、板山古茶树及茶园、把边江和小黑江低热河谷风光及咖啡园等。纪念地有省级文物民族团结誓词碑、省级磨黑中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土陵园等。

水乡

宁洱拥有集“山、水、林、洞、寺、碑”为一体的风景名胜旅游特色,并且各景色之间距离不超过20公里,向西有天壁山、龙潭、龙洞、太乙洞、温泉旅游线;向北有东洱河水库、松山自然保护区、观音山、小黑江旅游线。最近,建设以普洱茶文化为主的民族文化特色县正在县委政府领导下着手制定总体规划。“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在全国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被誉为“中国第一碑”和“民族团结第一碑”。民族团结纪念园已建成开园。普洱是“两日游”、“三日游”的理想胜地。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历史沿革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普洱县原称宁洱县,“普洱”为哈尼语,意为“水湾寨”。商、周时,属“产里”地。西汉属益州郡哀牢地,东汉至南朝隶属永昌郡。唐南诏为步日睑(今普洱县城),属银生节度。元属元江路,称普日部。

明洪武十六年(1384年)改称“普耳”,万历年间又改称“普洱”。清康熙三年(1664年)在普洱设置元江分府,雍正七年(1729年)改设普洱府;

雍正十三年(1735年),设置宁洱县,隶普洱府。民国时先后设普洱镇、迤南兵备道、普洱道尹公署、第二殖边督办公署、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新中国成立后,

文昌宫

1951年1月更名普洱县,县人民政府驻宁洱镇,同时为思茅地区行署所在地(1955年迁驻思茅)。

1958年,思茅县并入普洱县。

1982年1月普洱、思茅两县分设。

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至2003年,普洱已有268年设县史。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全县辖宁洱、磨黑2个镇和风阳、同心、德化、把边、勐先、普义、黎明、德安、梅子9个乡,下设85个村民委员会,4个城镇社区。

人口民族2003年末,全县总人口18.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万人,非农业人口3.4万人。居住着汉、哈尼、彝、傣、回、拉祜、白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9.6万人,占总人口的51%。其中:哈尼族4.3万人,占总人口的22.9%,彝族3.4万人,占总人口的18.1%。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0人。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基础建设

 

医疗机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增长,但由于建筑安装工程量下降,对地方生产总值增长有一定影响。2006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5472万元,比上年增长8.3%,增幅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单位投资29506万元,下降6.96%;其它单位投资12581万元,增长2.44倍%;私人投资3385万元,下降48.86%。全年施工项目资金落实情况相对较好。

全县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崖羊山电站建成发电,城市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城市功能得到很大提升,投资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交通、能源、通讯、水利、环保和社会公共设施有较大改善。

全县建筑业完成增加值9355万元,比上年下降5.76%。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4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9.24%;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63万平方米,增长8.89%,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58万平方米,增长10.37%。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农业经济

 

新农村建设

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继续把“三农”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风调雨顺,自然灾害相对较少,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稳定,经济作物发展较快。2006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63283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6.67%,增幅同比提高12.86个百分点。

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粮食和主要经济作物实现增产增收。烤烟等主要经济作物面积扩大,农业科技水平继续提高,全年粮食总产量达69016吨,比上年增加854吨,增产1.25%。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指标2006年比上年增长(±%)

养殖场

粮食总产量69016吨         1.25

其中:稻谷33412吨          2.74

玉米20812吨                     0.68

咖啡豆2280吨                   0.96

茶叶3730吨                      1.05倍

水果1932吨                      -5.15

油料1504吨                       10.43

烤烟1377吨                        0.02

普洱茶

林业生产取得新成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取得成功,资源林政管理得到加强。2006年全县完成造林面积2617公顷,木材产量(含薪材)231157立方米,比上年增长63.77%;松脂产量14091吨,增长74.26%。护林防火取得好成绩,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畜牧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县肉类总产量达10519吨,比上年增长1.76%;水产品产量为1261吨,比上年增长0.48%。

主要畜牧、水产品产量如下:  指标2006年比上年增长(±%)

肉类总产量  10519吨         1.76

猪肉9244吨                             0.86

优质水稻

禽蛋产量503吨                        7.48

蚕茧116吨                               -7.20

生猪年末存栏  211655头    -0.02

羊年末存栏17149只                 -0.03

大牲畜年末存栏 53848头       -2.07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2492万瓦特,比上年增长5.54%;大中型拖拉机475台,小型拖拉机718台。农业机耕、机耙、机播、机灌面积及机收面积不断扩大。全年农村用电量512万千瓦小时,化肥施用(折纯)量2622吨。农田水利建设得到继续加强,有效灌溉面积达9580公顷。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工业经济

 

工业区

工业生产实现较快增长。2006年我县工业由于加大产业培植,开拓产品市场,全年工业生产实现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1448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7.12%。从规模以上工业看,轻工业完成产值6929万元,增长57.55%;重工业完成产值46628万元,增长35.47%。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完成产值4116万元,下降29.68%;集体工业完成产值148万元,下降81.96%;股份合作制企业完成产值259万元,下降54.85%;股份制企业完成产值44203万元,增长43.31%;其他企业完成产值22722万元,增长62.18%。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表      指标2006年比上年增长(±%)

原煤8.91万吨                 1.98

发电量3130万千瓦时      -38.33

普洱加工厂

松香11662吨                   3.65

松节油2666吨                 38.71

甲醛21259吨                   37.95

人造板10.89万立方米       2.04

盐45788吨                      -28.06

精制茶3100吨                  97.33

白酒763吨                        17.02

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06年,18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53558万元,增长37.97%;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00%,比上年下降0.99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52437万元,增长48.32%;实现利税总额3425万元,增长102.18%。企业亏损面为44.44%,比上年下降28.89个百分点。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教育

 

希望小学

教育事业稳步健康发展。2006年,职业中学在校生345人、普通中学在校生9789人、小学在校生13921人、幼儿园在园幼儿3237人。

文化产业加快发展。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狠抓民族文化产品的挖掘和创新工作,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文艺演出更加活跃。2006年电视覆盖率为94.5%,广播覆盖率为93.5%。

卫生事业全面进步。医疗卫生投入继续增加,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得到加强,强化卫生监督执法,有效控制了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和地方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健康运行,城乡医疗卫生状况继续得到改善。年末,全县有卫生机构14个,床位345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622人,其中:执业医师215人、执业助理医师49人、注册护士169人、药剂人员35人、检验人员1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