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诚勿扰孙雅莉假牵手:地 震 预 报 何 时 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1:34:53
□/ 董忠堂
2008年的汶川和2010年的玉树,两次大地震令世人震惊,令国人悲痛,想起十几万脆弱的生命,人们不禁要问,地震为何不能预测,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可上天亦敢入地,为何就是预测不到地震的发生。这无不令人遗憾乃至沮丧。难道人类只能听天由命,任大地无端地向人们发出怒吼?
几乎每一次强震,都牵动着人们敏感而脆弱的神经。面对毁灭性灾难,人们痛定思痛,屡屡追问,以人类现在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水平,到底能不能在事先对地震做出预测预报?2010年,各地地震频发。从1月3日所罗门群岛7.1级地震、1月12日海地7.0级地震,到2月27日智利马乌来8.8级强震,再到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种种迹象显示,全球地震活动明显加剧,进入了一个新的地震活跃期,这就更引起人们对地震预测的追问。
从科学的角度回答这一问题,是肯定的,人类至今没有解决地震预测难题。不过,人们可以尽可能的做些事情,让地震的损失有所消减。这也是我国近40年的地震研究和预测预报工作所证明了的。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把地震预测作为专业地震部门社会责任和工作任务的国家。自1970年成立中国地震局至今,地震部门有记录的地震预测至少77次,其中强震31次,中强和有感地震46次。除此之外,地震局系统外比较准确预测的震例也达数百次之多。我国有组织地开展地震预测预报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44年前的邢台地震。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地震发生后,我国地震活动频繁,10年内相继发生了渤海、通海、炉霍、永善、海城、龙陵、唐山等一系列强烈地震。中国人对地震所进行的大规模的观测、研究与预报探索工作,即由此展开。邢台地震发生后,初步总结表明,大震之前,有小震活动的“密集-平静”现象、地下水位和水质的大幅度变化以及动物行为异常等前兆。据此,专家预测到了1966年3月26日23时18分发生在巨鹿与南宫西北之间的6.3级地震。这是一次准确的强余震预报,也是我国地震预报的首次实践。基于这次成功预报,周恩来曾向地震工作者强调:“地震是有前兆的,可以预测的,可以预报的,要解决这个问题。”1970年1月17日到2月9日,第一次全国地震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之后不久,组建了中国地震预报国家队和地方队的,并确立中国地震工作方针:“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以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土洋结合,依靠广大群众,做好预测预报工作”。
国家地震局也不负众望,很快崭露头角,在海城地震预报打了胜利一仗。海城地震的长期预报几乎在震前10年就起动了。1970年初,将辽宁省划为全国重点地震监视区,并在辽宁省建立了地震办公室。1971年,又成立了国家地震局沈阳地震大队,设立沈阳、大连、营口等13个地震台,开展综合性的野外探测及台站观测工作。1974年上半年,在辽宁省内及其邻近地区出现了一些异常现象。当年6月,国家地震局提出了“辽宁南部或渤海北部,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可能发生强震”的看法。中国科学院根据会商会意见以《关于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形势的报告》为题,向国务院作了汇报。国务院立即以国发[1974]69号文件批转这份报告,确定海城为可能发生5级~6级地震的地区。这是国务院唯一的有关地震预报的文件。69号文下达后,辽宁省专门召开会议,对防震工作进行部署。一方面组织专业队伍加强监测与研究,另一方面采取各种形式宣传地震知识,组织群测群防工作。至当年11月,辽南地区已初步形成了专群结合的地震测报网。1974年12月中旬,当地台站和群众测报网点相继发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异常现象:地下水位大幅度升降,井水变浑变味;冬眠的蛇出洞,冻死在雪地;一些家畜、家禽行为异常;一些水氡、地倾斜观测曲线出现突变等等。与此同时,以辽宁北部参窝水库12月出现4.8级震群为标志,全区地震活动进一步增强。1975年1月末至2月初,各地反映的异常情况不断增加。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营口石硼峪地震台自2月1日起观测到数以百计的小地震。辽宁省地震部门于2月3日深夜写出震情简报上报省政府,提出:在营口、海城地区小震活动的后面,可能要发生一次大地震。2月4日上午8时,辽宁省政府召开防震紧急会议,研究防震措施的具体安排。指示各地要提高警惕,发动群众认真做好防震抗震工作。电话通知下达后,各界群众紧急动员起来。机关、学校、厂矿、医院、商店等组织了抗震抢险、救护队伍,准备了救灾车辆和物资,有的电影院还贴出了“因地震改为露天放映”的布告。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正如预测预报所言,辽宁海城7.3级大地震发生了。震中地处人口密集地区,人员伤亡仅占人口总数的0.32%。死亡人数为1328人,是无地震警报和疏散居民情况下预期死亡人数的10%。此次海城地震预报是国际上承认的、具有科学意义和社会效益的成功预报。当年《美国地震协会公告》曾评价说,海城地震的预测,是结合了经验主义分析、直觉判断和好运气,这是预报地震的一次尝试。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中国作为唯一对地震做出过成功短临预报的国家,被载入史册。
其实,唐山大地震震前夜做过许多准确预测,并出现了 “青龙奇迹”。唐山大地震伤亡惨重,但同处震区的青龙县,直接死于地震灾害的只有一人。1976年11月8日,国家地震局发出《地震工作简报》第17期,比较详细地披露了青龙县成功预报了唐山大地震:“今年7月中旬,青龙县地震办的同志,参加国家地震局在唐山召开的京津唐渤张群测群防经验交流会时,在会外了解到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等几个单位预报。7月21日会议结束回县,向县委作了汇报。7月24日,由县委书记冉广岐同志开电话会议进行传达部署。唐山地震使该县房屋损坏十八万多间,其中倒塌七千三百多间,但直接死于地震灾害的只有一人。” 1996年7月,唐山大地震20周年之际,联合国代表科尔向冉文歧颁发纪念章时问他,“你这里能做的,唐山为什么不能?”冉回答说,“唐山跟青龙没法比。青龙是农业县,让老百姓出去防震,啥损失也没有。大伏天的也就是蚊子多叮几个疙瘩呗。唐山不同啊,钢铁公司、开滦煤矿,作决策的人不敢作主啊。”
四川省乐山地区地震局预测发震的时间,曾多次“预测到小时,乃至分钟”,可谓令人震惊的。1982年7月下旬,《光明日报》记者樊云芳到四川省乐山地区地震局进行调查,发现他们在科学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上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她写了一份调查报告,其中提到:从现在保存下来的不完全的文字资料(这些资料包括:正式预报材料、地震会商记录、原始工作笔记、原始电话记录,以及与这些预报有关的原始技术资料)看,乐山地区地震系统从一九八O年初以来,共预报了本地与邻区四级以上地震二十四次,其中三要素(时间、震中、震级)都报准的占40%,时间预报的准确率则达到80%以上,精确度一般都预测到一昼夜左右,也有的预测到小时,乃至分钟。
回顾中国地震预测预报走过的40年,1982-1983年裁撤“群测群防”,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而1997年3月,西方学者R.J.盖乐等人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地震不能预测”说,则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地震界主流学者对于地震预报的信心。直到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前,中国地震预报工作正处于一个非常低迷期。
2010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