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持有弹药标准:【摄影沙龙第15期】让高手教你拍微距摄影(视频及下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2:34:04
主讲人简介:
康宁(网名:康花花),资深生态微距摄影师。
自幼喜欢生物,尤以饲养观察节肢动物为主,家中经常饲养数量可观的各种生物。
2004年接触数码相机后即开始学习拍摄生态微距,2007年之前以长焦相机标头反接方法拍摄,2007年开始使用奥林巴斯单反相机专一拍摄融合艺术美感的蜘蛛、蝎子等毒虫摄影作品,并在相关网站及论坛不断发表。2008年开始与国内科研机构合作拍摄螳螂系列作品,结合日本静物摄影的拍摄方式及自创技法将螳螂摄影的表现形式推陈出新,截至2010年9月已拍摄国内外近百个螳螂种类,图片及资料发表若干,相关螳螂文献著作将于2011年内出版(合著)。自2009年起开始对数码单反相机系统进行横向评测或针对性评测,尤以对微距摄影器材的测试津津乐道,几乎用所有的数码单反相机微距系统拍摄,其作品在摄影世界、数码摄影、数码世界等杂志上发表。
现就职于首都师范大学科技园,以新课程改革中的生物产品设计、生物影像传播、生物科普教育工作为主。

查看EXIF信息
查看EXIF信息
查看EXIF信息


查看EXIF信息
查看EXIF信息
附一:
微距里的商业大片——一个生态微距摄影师的成长历程(电脑报2010年29期、30期)
作者:康宁
(这篇连载中详细记述了我从一个连DC都不会用的菜鸟到现在的成长历程,以及一些鲜为人知却影响我后来走向的事情。
希望诸位网友暂时放弃门派、器材之争,立足摄影本身多多交流。)
一、微距摄影的开端
1、第一次微距摄影的惨痛经历
我摄影的时间并不长,满打满算也就4年多时间,而摄影的初衷现在来看确实比较有意思:因为我非常喜欢养各种节肢动物(昆虫、蜘蛛、蝎子),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另类宠物,但是这些“虫子”不管能养多久,寿命是远远无法和猫、狗类宠物相比的,那么记录它们活着时的影像就显的颇为重要。于是04、05年的时候,对摄影一窍不通的我就借用别人的尼康小DC想加以记录,但是很遗憾,这个尝试非常失败,甚至于连半按快门对焦都不懂的我拍出来的照片,几十张里都没有2、3张可用的,而我还非常自豪的将这些模模糊糊的照片发到了中国最大的另类宠物论坛来“公开展示”,其结果当然可想而知,恶评如潮,回帖的评论简直可用惨不忍睹来形容,在此打击之下,我暂时放弃了拍照记录的想法。
2、为了出售多余的虫子而拍照
过了大概有1年半的时间,我饲养的节肢动物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并且通过繁殖和交换,饲养规模已经超出个人能力的范畴,我势必要出售一些富余的种类,一来可以转让给喜欢它的爱好者,二来也可以赚点零花钱。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爱好者之间基本都通过网站或者论坛来交流,如果你想把自己的虫子出售给异地的爱好者,就要事先拍摄能表现出虫子良好状态、体色和特征的照片,那么我要出售我的虫子,就要先给它们拍照。
3、用反接标头开启微距摄影的大门
万般无奈之下,在2006年的5月,我跑到中关村海龙大厦,在售货员的极力推荐下买了富士的S5600,这部长焦DC的微距性能并不出色,但是色彩表现非常出众,弥补了微距性能的不足。有了自己相机后,每天的练习时间大大增加,同时对着网络资料和摄影杂志学习基本知识,进步的速度飞快,让自己也颇为惊讶。
但是真正让我踏入“微距摄影”这个范畴的,还是当我在网上看到有人实验用长焦DC反接标头(50mm标准镜头)拍摄高放大倍率的微距照片,发帖者利用此法将苍蝇、蚊子之类拍摄对象的复眼细节都表现的淋漓尽致,不可谓不震撼,当时我就想“假如拍摄对象换成更稀罕少见的虫子,那不是更加震撼了?”在这种想法的鼓舞下,我直奔中关村买到了海鸥的标头和转接环,当天晚上就开始了试验。试验了几次后,逐渐发现了反接标头微距摄影的几个问题:
(1)景深浅,即使是小DC也仅能勉强维持足够的景深。
(2)边缘画质劣化严重,必须裁切边缘,尽可能利用中心部分。
(3)对焦困难,拍摄对象只要稍微移动几毫米,就要重新对焦和构图。
(4)拍摄距离过近,需要补光设备,并且很容易惊扰到被拍摄对象。
但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最终还是一一加以克服,因为相比其他的摄影人,我最大的优势是熟知虫子们的习性,即使我的拍摄成功率比其他微距爱好者低的多,但是我对拍摄对象的影响却小的多,我有比别人多数倍的时间来完成我想拍出的照片,这些因素决定了我成为微距摄影师后的一个重要特色:脱离三脚架,手持微距摄影,当然手持微距摄影需要很强的基本功作为依托,而在手持+反接标头微距摄影的过程中,我正好练习了基本功。现在算来,这个过程持续了接近1年的时间,虽然出片效率并不高,但是给我今后的微距摄影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我的微距作品拓展了微距的表现力
虽然这段的出片效率非常低,但是并不妨碍我拍出效果满意的作品来,这些作品在当时我定义叫做“写真”,已经不单纯的只把它作为出售虫子时提供的照片那么简单,而是在用光、色彩、姿态、构图上都下功夫。当然因为设备的限制,所以拍摄手法相对单一,但是拍摄对象并不单一,从各种昆虫(蟋蟀、蝴蝶、甲虫)到毒虫(蜘蛛、蝎子、蜈蚣)都是我的好模特。在这个时期甚至出现了这么一种情况:很多人看到我拍的微距摄影作品,然后找我买照片里的虫子,不是因为他有多喜欢,而是也想自己尝试着拍上一拍,找找感觉。
有种蜈蚣叫做羽毛尾蜈蚣,是蜈蚣爱好者中的超高人气种类,其特殊的羽毛状尾足(又叫作曳航足,是感触器官)不仅颜色鲜艳而奇特。在遇到敌人时更可以发出“吧嗒吧嗒”的恐吓声,节奏是和响尾蛇一样的。初次听到此声音的饲育者一定是即熟悉又惊讶。这种奇特的蜈蚣以往只能在国外的相关网站或论坛上才能够看到小图,至于比较奇异的羽毛状尾足的特写照片却始终没有出现过。反接表头微距摄影恰恰可以表现出羽毛状尾足的细节,这么好的模特在前,摄影者自然饱含着创作的激情和对未知效果的憧憬,我当时甚至还有些过分的自信,认为一定可以拍出惊人的效果。
不过最终结果令人满意,这组照片,尤其是对羽毛状尾足高放大倍率的特写照片的效果非常之出色,而拍摄环境说来相当简陋:饲养盒放在自家的餐桌上,用一只LED灯的手电在羽毛状尾足后面打逆光,表现出它半透明的质感,正面利用内置闪光灯补光,然后深吸一口气憋住以避免呼吸对拍摄造成的抖动,最后快速拍上几张,如此不停的反复……
这也成为了我第一批在网络上被疯狂转载并且登上杂志的照片,这一批照片中还有埃及柱尾蝎头胸部特写、红木蝎眼部特写、菲律宾蜈蚣头部特写和大齿螳2龄若虫捕食小黄蛉等,大大丰富了反接标头微距拍摄的内容,在当时让人耳目一新,因为没有类似题材在市场上出现,也就同时具备了一定的商业价值。
二、微距摄影的发展
1、微距摄影渐入正轨
07年的10月,我最终购入了自己的第一部数码单反相机,奥林巴斯E510,这部相机给我得第一印象不是性能有多强悍,而是它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富士相机的鲜艳色彩并在某些色彩上表现的更加突出(如蓝色)。
这个阶段E510成为拍摄大型节肢动物的主力相机,因为当时即没有买微距专用镜头,也没有外闪,只是一个套机,但是对于我这个从5百万像素的DC直升到1千万像素单反的爱好者来说,实在够用了:太需要追求放大倍率的作品就用反接标头拍摄,普通的近摄作品就交给单反套机便足以。
这个时期的作品,主要是以大型蜘蛛(捕鸟蛛)的全身“写真”和局部特写为主。从广义上来讲,这些作品的艺术性并不高,更多的是科普性,因为能够收集或饲养这么多价格不菲的节肢动物本身就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能再有时间和精力把它们变成一组组摄影作品,必然要抱持着打持久战的态度来慢慢进行,因为只有在时间,空间,人的状态,动物的状态之间达到最佳平衡点,才可以拍摄出效果最好的微距摄影作品,这就需要不断的去尝试,去发现,绝不是偶然为之就可以达到效果的。
2、机会是留给做好准备的人——螳螂写真系列作品的前世今生
经过半年的使用,我已经对单反的大多数功能了如指掌,加上当时出售虫子的收入不菲,就将相机从E510换为了奥林巴斯当时的旗舰机E3并先后购置了原厂的35mm
F3.5、50mm F2.0和适马150mm.F2.8三支微距镜头以及FL36R闪光灯,在五棵松摄影器材城购置了静物摄影棚和带柔光罩的节能灯作为最基础的棚拍设备,又经过了几个月的试验、调整和提高,到2008年7、8月时,我已经完全掌握了用单反相机+专用微距镜头+各种补光设备组合下的棚拍微距摄影技术,在这万事俱备的情况下,机会便来到了身边。
如果说反接标头微距摄影是我前期的标志,那么2008年夏天开始对各种螳螂的系列拍摄可以说是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大项目”。
众所周知,螳螂是大众极为喜爱的一种昆虫,因为它有灵活的头、胸部,视力极佳的大型复眼和一对令其他昆虫胆寒的“大刀”,使它在很多行为上有了几分人的特征,颇具灵性,所以不管你微距水平如何,只要有一部相机,总是要对螳螂拍上几张,而螳螂因为适应当地环境使它的体表形态变化多端也充满了神秘感和艺术性,即使不了解螳螂的人也都会听说“兰花螳螂”、“枯叶螳螂”等种类。
但是螳螂因其特定的生活环境,使其绝大多数种类都蒙着神秘的面纱,我国虽然有200多种螳螂(还在持续增加中),但是常见的种类不到10种,尚不足种类总数的5%,长此以往,虽然拍摄螳螂的专业摄影师及爱好者非常多,但是被拍到的螳螂,永远只是那么几种,即便运气非常好的发现了稀有种类,也会因为诸如拍摄环境恶劣、器材性能不济等客观原因仅能保留下很模糊的影像。一旦这种情况频繁发生,我们就要思考一下,要不要换一种方式来加以记录?首先要拍得到,其次要拍得好,到最后有足够条件才可能拍出既真实又漂亮的作品,如果我们只处于拍得到的阶段,那么首先要想到的是如何提升效果以拍得更好,假如这时候就要追求既真实又漂亮,那么难度显然是极大的,即使费尽心力拍出来,效率也会很差,倒不如退而求其次,先想办法拍好再说(采取何种方式取决于摄影者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我也仅就我个人的价值观念发表上述观点)。
一个研究昆虫的朋友在南方采集的过程中,竟然采集到了多达10种的稀有螳螂,而且全部活着带回了北京,不管是机缘巧合还是朋友的实力超强,总之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拍摄之前我已经有针对性的“策划”了一些主题,以达到更好的拍摄效果,加上在拍摄中不停总结和学习,不管是第一组云眼斑螳(2008年8月)还是最后一组幽灵螳(2010年3月),这些作品即有统一的风格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更有像“你的口气有点像基督”这样通过拍摄螳螂而引发哲学和艺术问题的作品,后期补拍的“小螳螂出世记”借助摄影棚良好的拍摄环境达到了同类作品中的最佳效果,以小螳螂孵化过程的照片配合生动的文字介绍成为科普摄影作品的典范。
螳螂写真系列作品的拍摄时间跨度超过20个月,拍摄的国内螳螂种类达到了近40种,如果加上国外的一些经典种类,那么种类总数已突破50大关。当然完成这样一个硕大的项目,绝不仅仅是一两个人可以做到的,我们有一个从采集、鉴定、饲养、摄影的完整团队(其他几位也都是国内相关行业的青年才俊),当然影像输出这个环节就由我来负责,每个人各司其职,分工明确,效率非常高。最近相关的文字和图片资料一直在归纳整理,相信不久的将来必会诞生出一本有关螳螂的专著(此书将于2011年内出版)。
3、我身边从事微距摄影的朋友们
我的这些朋友,有的不仅是生物专业的高材生,微距摄影水平也颇高(乘风归去),有的留洋在外专注于用自己DIY的监控镜头配合微距镜头和单反相机,拍摄视角新奇的微距照片(Ncode),还有的深陷于显微摄影的泥潭不能自拔,非要把蝴蝶翅膀上的鳞片拍个一清二楚(摇光),当然还少不了经常在网上和我讨论微距摄影技巧到如痴如醉的薛欣和祁连山,大家即都聚集在微距摄影这个圈子内,又有自己擅长的拍摄方向,互相学习借鉴和成长,有的早已是摄影杂志和科普杂志“索要照片”的常客。
三、未来的职业是科普背景的生态微距摄影师
1、商业价值来自于填补市场空白
我摄影的动机有两个,其一是要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属于完全私有化的动机。其二是因为我在教育行业工作,如果能用自己的作品为科普教育出一份力,坚持这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那么将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纯粹的科普作品一定不要将利益挂在嘴边。
那么不考虑利益,我们大家又想要做微距摄影师,岂不是要饿死了?
当然不是,我们的付出必将有所回报,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短期或是长期,总是会有回馈的。我们常说,科普的门槛很高,但是科普作品的水平却普遍偏低,这就说明一旦你拥有了一定的资源优势或者好的想法,都可能去填补这个市场空白,这并非高招,但绝对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中国的科普市场的真空地带太多了,相比如火如荼的摄影行业,我们可以尝试利用自己在摄影方面的先天优势将重点转移到科普市场中继续发展。我们应该端正自己的态度,认为摄影是艺术创作,是深具内涵的高雅行为,而科普相比摄影来说相对“低俗”,用艺术创作的投入程度去做科普,实在“划不来”。但是我们反过来想想,著名的作家和昆虫学家法布尔,他在《昆虫记》中除了用生动的文字叙述代替专业知识的讲解以外的另一个重点,就是400多幅自己亲手绘制的插图,假如法布尔先生晚出生一个多世纪,也许他同样是一位极为出色的微距摄影师,那么《昆虫记》也将会是另外一种表现形式。
也许为科普而摄影永远出现不了可以达到“拍卖”级别的作品,但是拥有足够数量的高质量作品配合有针对性的策划(这点我将在下个章节中说明),可以在大幅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降低工作强度,如果说艺术摄影是创作,那么科普摄影就是填补空白,填补空白的难度和风险要远低于创造性工作,尽管收益少很多,但是面对的空白却很多,这是不争的客观事实,我们需要的只是有针对性的策划如何来填补。不要怕有前人做过就不去做,现在的科技进步太快,摄影器材的进步日新月异,依靠现在门槛很低但性能强悍的单反相机、镜头和辅助设备,只要我们肯下功夫,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拍摄出比前人效果好上很多的作品。
2、拥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
举个我个人的例子,我有很多动植物标本,我现在就要打算将手头上大约100种北京的植物标本拍摄成图片,然后配以详细的文字介绍,就可以成为一部《北京常见植物100种图谱》,而至于器材和被拍摄对象都是现成的,我们只不过做了一次低科技含量高技术标准的翻拍工作,而文字介绍多通过网络搜索就可以获得现成的资料。但是这样一个将大量相同定位的拍摄对象放到同一个平台上进行记录的工作,始终没有几个得以最终成型,归根结底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坚持不下去,所以我要说的是,如果想成为微距摄影师并拍摄出具备商业价值的作品,首先具备的就是一颗持之以恒的心。
3、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作品想拍摄得独一无二,就要知道拍摄对象需要表达的重点在哪里,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曾经有位职业摄影师对我拍摄螳螂这样评价:即使只有1只螳螂,别人只能拍到螳螂的10个姿态,而你能拍到螳螂的100个姿态,那么还是你的作品更丰富,更招人眼球。但是另外多出的90种姿态在哪里呢?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靠“诱导”来做到,这就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才可以。就拿螳螂中常见的高举一对前足的警戒姿态来说,我们只要用一根树枝在螳螂正面轻轻碰触它的头部或前足,就有一定概率可以出现。
这时候就有四个主要变量:
(1)个体差异:即使相同种类的螳螂,也有凶悍或懦弱的个体。
(2)状态好坏:饥饿的螳螂往往比饱餐的螳螂更易被激怒。
(3)树枝触碰的力度:力度大反应可能大,力度小反应可能小,具体限制条件参考1和2,若力度过大则可能引起螳螂逃逸(自认不敌),力度过小则可能完全不起效果。
(4)树枝触碰的部位:触碰触角、头部、胸部、前足和腹部的反应和姿态都不尽相同。
四个变量相结合而产生的结果都不一样,最理想的效果莫过于螳螂不仅高举一对前足,并且腹部向上翘起,翅膀完全展开,这时的姿态绝对是非常漂亮的,至于如何能诱导出这种姿态,就需要集合专业知识去尝试了。
4、拥有自己独到的思想理念
理想直接影响作品的表现,从曝光、布光等摄影技术,到色彩、构图等摄影表现形式,都需要自己去考量。独到的思想理念植根于摄影者的内心深处,与所处的社会环境、个人信仰、爱好倾向以及主观能动性息息相关,每个人也就有了属于自己完全不同的思想理念,这是别人无法洞悉的。
四、商业微距摄影的准备工作
1、微距摄影的准备工作及所需器材
微距摄影的投资成本相对其他摄影领域的投入要少很多,而且很多设备需要自己改造,市面是没有现成的设备可以利用的。
首先,说一下单反相机系统的选择,佳能和尼康两个系统在微距方面拥有比较大的优势,不仅单反机身的性能强大,短焦(50-60mm)、中焦(100-105mm)、长焦(180-200mm)微距镜头;微距专用闪光灯以及丰富的微距摄影附件更是一应俱全,可选择的余地非常大,可根据个人需求而决定。索尼系统拍微距的优势在于他有美能达时代传承下来的一些微距设备,比如光学素质极高的百微镜头和微距专用双头闪光灯,奥林巴斯和宾得则缺少长焦微距镜头和一些必要的微距摄影附件。
其次,谈一下用于商业微距摄影的拍摄器材。
1、 数码单反相机:像素达到或超过1200-1500W像素,这样可以记录更多的细节,高精度印刷时幅面可以达到至少A3尺寸,微距摄影更多的时候需要大景深和高放大倍率,所以画质更好的全画幅单反相机因为景深较小所以并不比APS-C规格的单反相机占多少优势,而且在商业微距摄影时,中、高感光度的画质好坏可以忽略不计,只关注低感光度下的画质纯净度即可。
2、 1:1放大倍率的中、长焦微距镜头:这是今后的主力镜头,将会担负未来70-80%的出片重任,如果选择的是佳能或尼康系统,那么主力的中焦微距镜头(如红圈百微、105微)即带有防抖功能,也有超声波对焦马达,大大减轻了对机身性能的要求,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外置闪光灯或微距专用闪光灯:外置闪光灯的价格相对微距专用闪光灯更便宜,适用性更强,因为在野外很难有多灯(两个以上)离机闪拍摄微距的机会,所以外置闪光灯拍摄微距一般1-2个便足以,如果在静物摄影棚内拍摄,那么自由度就会高很多,合理的对外置闪光灯的直接闪光方式进行改良(如自制折射柔光罩或反射柔光罩)并增减曝光值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微距专用闪光灯一般分为两种,即环形微距闪光灯(简称环闪)和双头微距闪光灯(简称双头闪),前者如佳能MR-14X,后者如尼康R1C1,也有介乎二者之间的固定双灯头微距闪光灯如美兹15MS-1。环闪可以对整个拍摄范围提供亮度平均且柔和的无影光线,但是光线相对较平,立体感不是很强,适合极高放大倍率下拍摄昆虫眼部特写时表达环形眼神光,这也是很多人像摄影师用环闪拍摄人像作品原因。双头闪因为两个灯头可以随意改变拍摄角度,故而可以演变出多种光影特效,比如营造立体感的夹板光或者手持一支灯头绕到拍摄对象后方营造逆光效果,都是双头闪常见的使用技巧。
外置闪光灯、环闪和双头闪,通过自己的DIY都可以一定程度上代替另外两种,如最近在市面上出现的一种套在外闪上拍摄微距的微距导光环形柔光罩(O-Flash)就可以让外闪接近环闪的效果,两支外闪做离机闪又达到了双头闪的作用,如此种种也造就出了微距摄影中千变万化的光影效果。
4、坚固的三脚架:拥有坚固的三脚架对于微距摄影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确保你可以拍摄出清晰锐利的照片,更可以解放出你的双手以“指挥”拍摄对象,另外在三角架上加装蛇形软管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角度在软管上安装多支外闪进行离机闪。
2、如何搭建自己的微距摄影平台
搭建一个初级的微距摄影平台,不仅需要上述的基本设备,还需要配合影室专用的照明器材进一步提升效果。
一般来说,虫子越多的地方拍摄环境可能更恶劣,好片出现的概率就越低,加上高温高湿、个人体能等原因,野外的微距摄影的素质和效率并不能得到足够保证,很难达到商业摄影提出的高质高效要求。也许我们在野外的一组微距作品足以打动任何观者,这可能是付出无数的时间和精力才得来的,作品是好作品,但是仅有这样的1、2组照片难以形成商业需求,我们在影棚内要做到的就是高质高效的拍摄出具有商业价值的微距摄影作品,一切的器材都要为这个主旨而服务。
(1)中、大型静物摄影台:尺寸由小到大一应俱全,价格便宜,组装方便,角度可调。
(2)静物摄影棚(或灯箱):一般放置在静物摄影台上,用于将外部照明设备提供的光线柔化为漫射光照射在被摄物体表面,别看静物摄影棚并不值钱,但是在此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柔光。
(3)高瓦数的节能灯:虽然节能灯不是理想的摄影用灯,但是用于微距摄影时配合多支外置闪光灯足以满足绝大多数要求,尽量选择瓦数较高的节能灯,以提供更好的照明效果。
(4)射灯:在营造集中化、单一化的特殊光影效果时使用,比如将射灯光源集中到昆虫的头部进行重点特写,选择不同色温的射灯混合使用可以拍摄出更具有特殊效果的微距作品,但使用难度就提高了。
(5)柔光罩:我们的目的是在照明器材提供足够光线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柔和光线,所以节能灯和外置闪光灯也一定要安装柔光罩(射灯除外)。
(6)背景纸:背景纸的好坏直接影响作品的感觉,即便一张白纸或一堵白墙,拍摄出来的效果也要比后面是杂乱的家居给人的感觉好很多,多买上一些各种花纹、各种质地、不同颜色的背景纸尝试不同的感觉,也可以选择单色的布或丝绸做背景。
(7)倒影板:珠宝首饰摄影的必备之物,在微距摄影上同样可以发挥巨大作用,可以倒映背景或被摄物体的轮廓和细节,但是拍摄的角度会受到一定限制。
(8)各种活植物和拍摄道具:既然拍摄对象是各种虫子,那么多种活植物肯定是最常用到的道具,为了尊重科普作品的真实性,什么虫子应该搭配什么植物是需要下点功夫琢磨的,不能太过随意搭配,有条件的话可以专门针对各种拍摄对象来布景拍摄,我管这种拍摄方法叫做“生物布景摄影”,这在国外屡见不鲜,但在国内尚属空白。
以上就是我认为搭建一个微距摄影平台所需要准备的器材和设备,我并不提倡“大操大办”,而是尽量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DIY)去解决问题,做到节约成本的同时满足需要。
五、如何成功的进行商业微距摄影
1、微距摄影的商业化之本——策划
商业微距摄影与普通微距摄影最大的不同是:你不仅要拍摄出自己喜欢的作品,同时也要拍摄出大众都喜欢的作品。这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商业策划。
比如,我在螳螂摄影这个项目开始时,就应用到了商业策划方法中的专题调查法(通过细化的专题调查,获得充分的项目相关信息,并加以分析、比较,再加上行业信息的补充,就可以大致确定策划项目的运作方向、切入点、进程、节奏,实施步骤及所要达到的目标)、
逆向思考法(沿着人们通常思维习惯的反方向展开思路并最后形成方案)以及直觉反应法(凭“直觉反应”判断此事的可行性)。也就是说,商业策划决定了你如何拍摄出市场需要的微距作品,结合你的特长、能力、即有资源和可获得资源制定一个现实的拍摄计划。
具体来说,我想把螳螂做成一个专门的摄影项目,首先要有针对性的去做调研工作,这样才得到了螳螂摄影作品虽多但是作品本身相似性却很强的结论(专题调查法)。那么我就打定主意一定要拍的有新创意,首先一步就要先把螳螂请到摄影棚内,像拍摄模特一样拍摄它们,无论是用光(逆光与夹板光同时使用)还是背景选择(故意突出虚化的光斑)都是全新的尝试,最终结果也是极具独创性并吸引眼球的(逆向思维法)。基于我对螳螂这一昆虫种群的了解,我对市场的了解,我对自己摄影技术的了解,我凭直觉就认为这些稀有的螳螂经过我具有独创性的拍摄后一定可以引起关注(直觉反应法)。
在上面解释几种策划方法的过程中,我也把策划整个项目的流程写了出来,有人说:“二十一世纪的策划问题是定位好流程。”这话一点都不假,围绕自己擅长的方向进行策划,往往能起到点石成金的功效。
2、拍摄内容丰富的组照
对一只昆虫绝不仅仅只是拍摄1、2张整体照片就足够了,有条件的话,拍摄的内容越丰富,具备的潜在商业价值也就越高。所以我的作品基本都是以组照的形式拍摄的(但未必以组照的形式发表)。
以我个人拍摄螳螂为例,组照分为以下若干张:
第一张:正面整体照
第二张:侧面整体照
第三张:俯视整体照
第四张:头部、胸部特写
第五、六张:腹部特写
第七、八张:头部特写
第九、十张:前足特写
第十一张:后足特写
第十二张:特殊姿态
一只虫子多方面的影像资料,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增加孵化、捕食、交配等内容。组照中即要有对拍摄对象整体外观的照视图(照片一至三),也要有重点部位的特写(照片四至十一),还要具有艺术感的特殊姿态的表现(照片十二),这样多种表现元素相结合的组照才可能受到市场青睐,受众面也更广。正如商业策划中“组合信息法”的定义:一时、一事的单个信息加以浓缩、组合。不要小看这种组合,孤立的信息也许就是信息,没有太大的价值,而把有关的信息组合到一起,有时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奇妙变化。
3、拍摄对象专一的系列作品
微距的可拍摄对象太丰富了,从我们身边能见到的拍摄对象拍起(比如蜘蛛、蝴蝶),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逐渐形成针对性很强的系列作品,一旦有人需要这一系列图片,那么你的作品便有了用武之地。
4、各种元素的混合搭配
将虫子和很多时尚元素混搭会是什么效果?只有试试才知道,曾经有摄影师将蝎子放到竹简上,将蜈蚣放到古籍上拍摄都获得了极佳的视觉效果。金属质感很强鞘翅目的甲虫就很适合与金属制品相互搭配。
5、赋予作品灵魂
对有别于人类的其他生物进行观察和记录,一定要打破传统的思想价值观,尝试更多的角度来重新定义他们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我多次运用仰视角度去拍摄他们,就是要引发出一种他可能凌驾在人类之上的姿态,将摄影者自己的信仰和思想理念融入到作品当中并成功表现出来才让作品有了灵魂,使其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商业上都会具备很高价值。
6、拍摄商业微距如何拓宽业务
(1)在长期的拍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让人看到照片就知道摄影者是谁。
(2)不定期的将自己的部分作品发到摄影论坛或科普论坛以观其效。
(3)建立自己展示微距作品的博客,如果有技术条件可以建立个人微距摄影的门户网站或论坛,其目的是在展示自己作品的同时加强对外交流沟通。
(4)不仅要有精美的图片,同样需要有生动的配图文字描述。
(5)将自己的作品制作成书签或明信片,不定期的发放给身边的朋友和同好。
(6)多参加摄影活动与科普活动,也许欣赏你作品的人就在他们中间。
TIPS:我与虫子的故事及其他
1、《蜘蛛侠3》首映式上的蜘蛛展
2007年的5-1黄金周上映了一部好莱坞商业巨片《蜘蛛侠3》,当时星美国际影城策划了一个商业活动:在蜘蛛侠3首映式上举办一个蜘蛛活体展。经过我们的多方努力,在很短的布展时间内成功展出了接近30种大型捕鸟蛛,让在电影院内等待看电影的观众先来了一番感官刺激,在吸引眼球的同时也学习到了不少生物知识,同期举办的“你最喜欢的捕鸟蛛”投票活动中,我的巴西白膝捕鸟蜘蛛以绝对优势夺魁。现在回想而来,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商业活动,而作为辅助影片宣传手段的蜘蛛展,其在商业上体现出来的高度附加价值是毋庸置疑的。这个蜘蛛展虽然已经过去多年,但是类似成熟的商业案例,现在依旧值得借鉴。
2、第一部单反相机的资金来源于卖蜘蛛
2007年我在摄影上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标头反接拍微距,而在养虫上我的重心在于繁殖捕鸟蛛。当时手中已经积累了一批素质很高的种蛛,蜘蛛的繁殖数量取决于种类(有的种类只能生产几十个卵,有的则可以达到千八百个)和雌雄双方的个体素质。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精心饲养的墨西哥红尾捕鸟蛛竟然孵化了接近500只幼体,而且后代素质颇高死亡率很低,我以单价80元,批发30元的价格一售而空,就是借助于这笔资金,我成功跨入了单反一族的行列。
3、如何以企业的形式开展微距摄影业务
既然立足科普教育,那么全力提供可以用于科普教育的影像资料就成为重中之重,而且拍摄范围覆盖了各种可以用微距摄影来表达的对象,比如岩石、矿石、化石及动、植物标本,生物的多样性与食物链,动物与人的关系,倡导低碳生活的环境保护等方面,这些方面要么没有专人去做,要么就是没有做到科普和摄影的市场中来,这种市场空白加上成功的策划,一旦你做出来并且被广为认同形成市场标准,赢利就绝对不是企业的唯一目的了,如果我们在能够赢利的同时担负起贡献社会的责任,那不是更好吗?
附二:康宁部分作品展示:
更多作品请看:
http://www.olympus.com.cn/photo-gallery/kangning.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