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静距离何洁赫子铭:大陆引进台湾中学国学教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7:29:34

《长江商报》:国学教育是安身立命之基
                      
——大陆引进台湾中学国学教材

 


(《长江商报》2008年2月26日,记者:徐长云)

 

 

  在过去的一年,“国学”呈现出虚假繁荣的局面。易中天说国学从来没热过,李零说国学是虚热,有400万销量的学术超女于丹备受瞩目也备受批评。对于国学普及,似乎是热情多于理性。大陆国学该学学台湾的声音也时有出现。近日,新华出版社把台湾中学使用40年最具权威的国语必修课本引进大陆,以《国学基本教材》为名出版。这是大陆首度引进台湾国学教材。
  以儒雅李安为代表,人们看到台湾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功效,台湾文学文雅蕴藉更具中国情怀。这些或许源于台湾40年来坚持国学教育——80%的高中学生都必须学习《国学基本教材》。据闻,该教材由十几位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大学教授编写而成,40年中几经修订也历经检验,体例科学,深刻通俗,与时俱进、析论具有现代性。引进版分《论语卷》、《孟子大学中庸卷》。
  原版教材最先由厦门松柏中学的语文教师林采凤托学生从台湾找回来,2006年开始面对高一学生开设选修课,在学生中反响强烈,学生们在为人处事上改变较大,收效明显。

 

 


任继愈曾欲自费出版该教材

 

 

  该书主编叶匡政说,相信这套书能使国学普及进入一个理性的时期,现在社会,出现了价值观真空,比如成功就是有钱,幸福就是赚很多钱;而《论语》中讲到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也是快乐;国学中的“德”,是维系社会的根本。教材将影响一代人,普及这套教材,将能够起到拨正混乱价值观、平息现代人浮躁的问题,让我们重新做回一个中国人(向善,兼顾集体,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年过八十的国学大师任继愈老先生说,这种教材,大陆根本做不出来。据悉,运作之初曾假设,如果找不到出版社来出,任继愈愿意凑一份钱,“我们自己来出”。

 

 


傅佩荣:在台湾“去中国化”尚未伤及文化筋骨

 

 

  国学教育在台湾,是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到大学,是连贯地在实施。大学之前主要是《四书》,到念大学,大一国文是必修课,以经、集为主。
  《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主要由专门研究传统文化的大学教授编写而成,供中学生使用。儒家精神是入世的,强调个人成就和社会责任结合在一起,它和我们当下的现实并没有直接关系,但是教给一个人基本的道德规范,简言之是“四维八德”(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教人立身处世。儒学在“人格”培养方面有非常好的方面,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谈“自我要求”,比如,人的价值在内不在外,不靠成功来界定。但灌输式的教育也有负面的一面,老师们选择朱熹注解,朱熹是宋儒的背景,这就可惜。
  这种国学教育谈及功效是有两点,一是让人知道,2000多年以来读书人都是靠这一套来安身立命的,很尊敬。二是面对当下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明白可以有这么一个“基础”来安顿自己的心灵。
  大家所知道的,台湾目前推行“去中国化”,在文化上来讲,目前还只是伤及皮毛,没有伤筋动骨。如果未来8年仍然“去中国化”,就很该忧虑了。所以我们文化人很关心这一次选举。
  台湾没有“国学热”,因为从来就没有“冷”过。台湾主要有这么几种方式推广国学,一是儿童读经,每年的比赛有几十万孩子参加;二是宗教界的推广,台湾各教派都承认儒家代表中国文化;第三,相关的民间讲学十分普遍。
  大陆目前关注国学,“热”,是好事,唤起人们兴趣,同时也化解了“文革”对儒学的批判,不再认为儒学有害,但儒学,乃至整个国学怎么不错,为什么不错,没有去作讲解。我觉得要真正普及国学,两点很重要,一是,学者对经典有深入深刻研究,每一句话都能讲得通;二是经典要和经验相结合。
  我跟大陆的中学生没有过接触,但接触过高校学生,他们非常聪明,但对西方的东西不能看得全面,这是他们的“质”超过被文化所熏陶的结果,《论语》说:“质胜文则野。”台湾的高校学生们则是文化素养超过了纯朴的品质,这就是所谓“文胜质则史”。二者各有不足,因为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中国科教所将专题研讨“国学进入中学教育”

 

 

受访人:叶匡政 《国学基本教材》主编,独立出版人,文化批评家

 

 

  我近几年自修国学,写了些相关文字。和钱穆、李泽厚、傅佩荣解注《论语》十几个版本比较过,这一套教材使我惊喜。一般的著作学术味重,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阐释少。于丹、李零也作了一些现代性阐释,但是从个人视角来解读,没完全传达出儒家的核心观念,不能解答怎么做中国人。
  台湾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所有中学都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教材,他们重视人格陶冶,比如“孝”,如何孝顺父母;“友”,如何与人相处。而从那时起,台湾80%的中学都使用这一套教材。它与时俱进,阐释和现代生活紧密相关联,是十几位专门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大学教授编的。
  目前,大陆国学“虚热”,像于丹严格讲并不是研究传统儒家的,她的阐释是世俗化的,甚至时有歪曲。余英时、杜维明等是论述儒家思想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可行性,并不是直接普及。
  若跟台湾的少年交往,你会发现他们说话是优雅的。台湾高中生的古文水平比大陆的大学生水平都高。我个人看了这教材都深有感触:初高中的语文白学了。其实,当人年纪增长后,会发现曾经学过的白话文往往都忘了,但古汉语记忆深刻。因为2000多年的文化是用文言文来表达的,而文言功底弱,则难以进入我们传统文化的宝库。我自己现在重新开始背《四书》。另一方面,我们教材里白话文中的价值观是没有经过检验的。
  现在社会,出现了价值观真空,比如成功就是有钱,幸福就是赚很多钱;而《论语》中讲到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也是快乐;国学中的“德”,是维系社会的根本。教材将影响一代人,普及这套教材,将能够起到拨正混乱价值观、平息现代人浮躁的问题,它经过检验。
  传播国学,是让我们重新做回一个中国人(向善,兼顾集体,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
  因为当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纷纷产生了身份认同危机,何以为中国人呢?应该是以国学为文化基础的人。我个人觉得随着《国学基本教材》引进大陆,大陆有可能进入国学革命的阶段。知识界乃至整个社会各层面,或许都会有所变化。
    据我所知,今年7月份,中国教科所应会开一个“如何让国学进入中学教育”的研讨会。一些在进行教改的省份开设选修课可能会选用这个教材。厦门的两所中学已开始使用这个教材了。

 

 


试用中学:学习一年后 学生们变文雅了

 

 

受访人:林采凤 厦门松柏中学语文教师

 

 

  最先我发现我班上转学来的台湾学生,他们传统文化的修养比大陆学生要好很多,很有礼貌,就想,是不是他们的语文教材和我们不一样,便委托学生放假时从台湾买教材回来。
  我从2001年开始搜集台湾的语文教材。他们主要是有三种,《中国文化基本教材》,这也是现在要出版的这套《国学基本教材》原来的名称,共6册,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是台湾高中学生必修的;还有《国学概要》,分上下册,内容是《四库全书》,是文科学生要学的,另外我搜集了台湾各个版本的《高中国文》。比较之后,发现台湾的国学教育比大陆要好,有些科目选用的和大陆课本一样,但是析论和课后习题很不一样,很活,很贴近生活,有时在课堂上把两种习题拿出来让学生们做,一个班50个学生有49个学生愿意做台湾版的。
  也是经过仔细比较,我觉得《中国文化基本教材》最适合用到选修课里。我2006年9月开始在高一年级开这门选修课,学生们很感兴趣,一年结束后,不少学生都问:为什么不再上这门课了?只是一年,我能够感觉到这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变得明辨是非、温文尔雅了;校长不止一次在行政会上表扬这个年段的学生有礼貌,懂事、很少有打架斗殴的事。我觉得是传统文化教学生们立身处世、做人做事的。

 

 


市民声音:传统是基础 学西方得学精华

 

 

汪女士 现居武汉

 

 

  我2004年夏天作为合唱团成员去台湾做演出交流,见到一些台湾中小学生,整体印象是,他们行为文雅,很懂礼貌,很自律;中国其他城市的孩子怎么样我不太清楚,但确实比武汉的孩子文明一些。比如,有时一群孩子在一起说说笑笑,但一见有别的人群过来,说笑就小声了。在商场、超市等一些公共场所,进门出门他们会礼让他人,是无意识地自觉地礼让。如果是乘自动扶梯,他们会自觉地靠一边站,方便旁边人。
  我们演出交流之后有一个环岛游。旅游车是一个大老板赞助的,老板的两个孩子和我们一起做环岛旅行。他们很乖,很有分寸,问他们话他们会礼貌地回答,不问,不会咋咋呼呼瞎说乱吵。他们同时很独立,去玩时也不用人照顾,游玩好了在规定时间乖乖地回来了。我想和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有关。我觉得大陆学生像他们一样受些国学教育,很有必要。但不太同意回到尊孔读经。不可能完全回到传统的。现在都是地球村了,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合理之处,该在传统的基础上形成新体系。现在孩子们对民族文化了解太少是一大问题,他们对西方的接受,多是生活方式、物质享受上的,很少接受西方文化的精华,很遗憾。

 

 

叶匡政:将“国学革命”进行到底!
                —— 台湾《国学基本教材》首次在大陆出版


 

1、《国学基本教材》开启了“国学革命”的序幕

 

 

    台湾的《国学基本教材》在内地出版了。这套教材的出版,预示着一场不可抗拒的“国学革命”正在拉开它的序幕——
    这是对“五四”运动以来,全面背离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革命;
    这是对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废弃文言文教科书的革命;
    这是对1960年代后,刻意丑化和践踏中国文化基本价值的革命;
    这是对1980年代以来,用西方学术霸权殖民中国人文思想的革命;
    这也是对21世纪之后,形形色色的、歪曲与误读中国古典文明的“国学热”的革命。
    这将是一场浩浩荡荡、翻天覆地的革命!在未来中国的文化进程中,一切行动、言说与事件都将指向这场革命。
    它大势所趋,因为它法自天道;它摄人魂魄,因为它源于人心。
    这是一场真正的革命,因为“革命”一词在传入中国之前,本意就是“复辟”,就是指这样一种循环往复的周期性运动。
    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将以“国学革命”的方式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中。

 

 


 

2、《国学基本教材》将让“国学热”回归理性

 

 

    这是一套在台湾历经了40年教学实践与检验的国学教材,它汲取了台湾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经验,影响过一代又一代台湾人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这套教材完整解读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所蕴含的儒家思想,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价值与中心观念所作的最具普及性、也最具现代性的一次阐释。
    它的出版,表明内地“国学热”正悄然回归到一个理性建设的阶段。近三十年以来,内地的国学研究一直偏重校勘文献、考据史实、析解名物,几乎少有学者认真做过国学的现代阐释工作,使中国传统思想的微言大义根本无法进入公共话语平台,更不用说指导普通民众的生活与认知了。
    近年来,国学热虽引发了一些国学书籍的出版,但大多带有偏颇的个人视角。它们对国学的解释方法是混乱的,它们对文化的评价系统是偏颇的,它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价值的传达甚至是谬误的。国学似乎热了,但热的是权谋诈术、是风水阴阳、是求签卜卦、是歪曲历史,而症状也表现为民热官冷、商热学冷、下热上冷,真正可能重塑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传统人文精神,在这场“国学热”中却未得到真正弘扬。

 

 


 

3、《国学基本教材》目标就是构建文化共同体

 

 

    这套教材将让我们了解到,国家认同的前提是文化认同,而只有通过共享一个世代更迭的文化共同体,我们的记忆才能保持鲜活,我们在现实中才能感到光荣。
    文化虽然永远都有在变动中,但任何民族都不可能抛弃它的传统文化而重新开始。在一个国家所有的精神力量中,只有它的传统文化是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虽然每个民族的传统都面临现代化的问题,但现代化的价值取向绝非只有“西化”一条途径。
    《国学基本教材》真正地实现了以“中国方式”解读中国的人文精神,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言说体系。它既从现代性的角度对儒家思想进行了诠释与弘扬,也以它的社会性丰富了我们对中国传统精神价值的认知与理解。
    这套教材把培养一种成熟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作为它的首要目标。可以说,这既是对“五四”思想境界的一个超越,也是我们重新接受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与精神的一次尝试。因为教育的目的,从来就是为了塑造社会民众的核心价值观,帮助民众处理好个人与自我、与他人、与群体、与自然、与历史、与国家、与财富等各种关系。
    经过40年台湾的教育检验,这套教材可以说实现了这个目的。

 

 


 

4、《国学基本教材》告诉我们什么?

 

 

    这套教材可以让我们全面地了解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
    《论语》坚信德行是可以学习的,德行的典范叫圣人,则人人有望成为。这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特征,相信人有创造自我的能力。诸德圆融的最高境界便是“仁”,《论语》中虽有109个“仁”字,却没有一处为仁下过明确的定义。这是因为每个人的个性经历不同,所以成德行仁的方式也会有差异。《论语》还提出儒家是“为己”之学,也就是说学不是为了别人,不是为了家庭,更不是为了所谓的社会需求,而是为了发展我们自身的人格。它强调“为仁由己”,肯定每个人都有他的内在道德资源,都能通过发展自己的独立人格而实现道德的完善。需要指出的是,儒家这里的“己”,并不是西方文化中所指称的孤独的个体,而是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一个中心点。儒家的个人观,是由独特的社会关系和公认的角色构成的,个人只有通过这些角色和关系,才能实现自己的最大满足。
    《孟子》的中心学说,则是人性本善。他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足够的资源,通过反省来发展我们的人格。而我们的人性,可以从我们最根本、最有价值的感情来体现,比如说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也即常说的四端:仁、义、礼、智。孟子还提出了儒学上的四大问题:人与禽兽有何区别、公益与私欲有何区别、道与霸道有何区别、野蛮与文明有何区别,也就是所谓的人禽、义利、王霸、夷夏之辨。
    《大学》所呈现的是一种步步深入、层层扩展的修身哲学。它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它的终极目标。它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像一个逐渐向外扩展的同心圆,从个人到家庭、到社会、到国家、到世界,乃至整个人类,呈现出一种完全开放的人文精神。
    《中庸》体现的是一个非常明确的价值信念:如果我充分地了解自己的人性,我就可以了解别人的人性;如果我可以了解别人的人性,我就可以了解物性;如果我能真正地了解物性,我就可以“参天地之化育”,可以参与天地的创造了。《中庸》强调,这一切的实现,都须以“至诚”作为前提。
    从这些篇章我们可以领悟,儒家的人文精神一直涵盖了四个层面,即个人、群体、自然、天道。所以人的一切行为与修炼,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人心与天道的和谐。钱穆先生在去世前曾说,他有一个彻悟,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人类的最大贡献就是“天人合一”的观念,这也将成为未来世界文明与全球伦理的核心理念。

 

 


 

5、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国学”从来就是一个暧昧的词,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暗含了中国传统文化被西方文化边缘化了的命运。可以说,这两个字本身,就凝结着一代代中国学人,为抗争“西学”殖民中国文化而作出的努力。而“国学革命”不仅仅是为了争取中国学术话语的独立,更是为了重构一个全体民众可以共享的文化共同体,藉此唤起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化认同的新秩序。
    今天的世界,除了极少数伊斯兰国家外,西方学术霸权几乎侵占了所有人类的文化领域。即使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没出过国,不懂外语,但他理解事物的方式、思考问题的逻辑、评价历史的标准、确立人生的意义、包括学术研究的体系等,都是建立在西方文化的基础上的。1935年,王新命等10位教授就发表了《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宣言中他们痛陈道:“中国在文化的领域中是消失了;中国政治的形态、社会的组织、和思想的内容与形式,已经失去它的特征。由这没有特征的政治、社会和思想所化育的人民,也渐渐的不能算得中国人。所以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从文化的领域去展望,现代世界里面固然已经没有了中国,中国的领土里面也几乎已经没有了中国人。”
    他们所说的状况,虽然毫无改变,但在70多年后的今天,内地终于正式出版了第一套《国学基本教材》。一个蕴藏着二千多年文化宝藏的巨大仓库,它的大门终于对我们的教育体制、对我们的学生打开了。这只是开始——我相信,一场更为浩大的“国学革命”正在紧随其后地到来。
    我期望这将是一场“为天地立心”的革命,一场“为生民立命”的革命, 一场“为往圣继绝学”的革命,我更期望这是一场“为万世开太平”、永不落幕的国学革命(《国学基本教材 / 论语卷》《国学基本教材 / 孟子大学中庸卷》,新华出版社2008年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