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力拆除:太平天国之兴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2:19:02

太平天国之兴亡

 .徐宗懋

太平天国遭剿灭后,曾国藩、李鸿章等清廷汉人将领势力崛起;英人参战则使清廷体会西方利器的作用,成为自强运动的动力。

一八六零年,清廷面对英法联军的攻势时,东南半壁正陷入太平天国起事的战火中,内外交困,却也激发了中国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

太平天国的创始人洪秀全是广东花县人,多次应试失败,后读基督教著作《劝世良言》,在大病中自觉受到天神感召,遂放弃仕途,走上排满革命之途。洪秀全先在广州传教,后又到广西桂平偏远山区传教,信众日多。他创「上帝会」,称上帝为「天父」,耶稣为「天兄」,自己则为父天的次子「天弟」。一八五一年,洪秀全在金田起事,后攻下永安,正式建立太平天国,洪自称天王,封东、西、南、北、翼各王。由于清廷统治能力趋弱,民不聊生,太平军北上之初虽遭挫败,但随后调整步伐,战斗力大幅提高。来年底,太平军已连克岳阳、汉阳、武昌。一八五三年正月,太平军沿长江东下,一个月后即攻占南京,改名天京。

太平军自金田起义至南京奠都仅二年余,主因是其军事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又以民族思想的激荡,人民乐于附从;然而其法制和宗教亦有根本的弱点,尤其诋毁孔孟先贤的做法,遭致传统读书人的不满。加上其统治阶层胜利后骄横自大,纵情声色,复昧于内外之情,多面作战,导致由盛转衰。一八五六年,太平天国发生严重内哄,诸王互杀,亲族男女老幼均不得幸免,南京弥漫着恐怖的气氛,人心渐失。同一时期,由曾国藩所训练的团练湘军一改初期的挫败,越战越勇,随后忠王李秀成力图振作太平军,但仅昙花一现,太平天国的统治区快速缩小。一八六四年,以湘军为主力,李鸿章所率准军、英国人戈登所率「常胜军」,由几路围攻太平军,南京破,太平天国灭亡。

尽管太平天国未成大局,但对中国政治和社会情势却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一,清廷在社会基层的统治能力已出现根本的动摇,尤其是太平天国席卷的地区,事后已呈半自治的状态。其二,曾国藩、李鸿章等汉人将领势力崛起,改变了朝廷政治的民族结构。其三,英人参战,使得清廷更体会到西方利器的作用,成为自强运动的动力之一。西方人对太平天国鲜有影像纪录,不过由于在上海、苏州、南京等地区,西方人与太平军有实际的接触,仍留下一些生动的版画报道。■

 

圆明园的悲剧

 .徐宗懋
英法联军之役最初只是外国人欲扩大商业权益,如处置得宜,战祸可免。以火烧圆明园的野蛮行为对照英法高举之进步文明,实为极大反讽。

自《南京条约》签署后,英国商务并未大幅增长,仍归咎于商港所开过少,地方官员仍拒绝与领事往来,因此英国要求依国际通则,互派公使驻京,加开口岸,修改税则等,清廷认为此议「荒谬已极」,而英商入城后之横暴亦激起中国百姓反击,中英又生间隙。

一八五六年英国会通过派兵东来,同一时期,法国亦因传教问题,借机对华展示武力,遂应英国之邀派军东来。一八五七年,英法联军五千余人进攻广州,总督叶名琛被俘,被押运,转运印度。英法占领广州后,借机修书,并派兵至大沽口,以为要挟。清廷派员谈判,一开始对于公使驻京、内地游历、多开口岸等项坚不让步。但以英法两军近在肘腋,最终被迫让步。一八五八年五月,中国陆续和英法两国在天津签约,同意后者的主要要求。不过联军退去后,清廷又修武备、筑炮台、设木桩,阻外舰进入。

一年后,英法特使率舰北上换约,清廷迟未正面回复,联军决定强行进入大沽口,却遭挫败,清廷大振,以为局势已扭转,态度转为强硬。一八六零年三月,英法联军再度东来,先占领舟山为根据地,继占烟台、辽东金州,最后由北塘登陆,清军大败,联军攻下大沽、天津。双方和议再起,然此时清将僧格林沁却在通州扣留英国代表巴夏礼等三十九人。为了报复巴夏礼等被扣留,联军攻张家湾,陷八里桥。八月初八日,咸丰皇帝偕后妃和亲信大臣出亡热河,命恭亲王奕欣留守议和。联军先劫掠圆明园,再由安定门进入北京城。为了报复巴夏礼受刑以及随从虐死大半,九月初五,联军火烧圆明园,这座自康熙以来被誉为世界第一名园的美丽世界,瞬间毁于大火中。十一日、十二日,中英、中法签约,中国同意英法所有要求,国势益弱。

综观英法联军之役,最初不过是外人欲扩大商业权益,进一步接触而已,如能处置得宜,战祸可免。然清廷和战不定,一误再误,终至败局。至于英法两国迷信船坚炮利,种下民族仇恨。尤其火烧圆明园的野蛮行为,对照其标举之进步文明,实为极大反讽。至于影像纪录,除了铜版画之外,英军摄影部主任菲力斯.比托(Felice Beato)留下了经典的战争影像。到了一八七三年,德国人奥尔末(ErnstOhlmer)拍摄的残园,被认为是最接近圆明园被毁时刻的影像纪录,其凄美之情令人动容。■

 

鸦片战争震醒中国

 .徐宗懋
一八四二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在中国人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屈辱记忆,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差距,更使中国在后半世纪不断付出惨痛代价。

自马嘎尔尼使华后的数十年,中英两国表面和睦,实际上却因价值观念和贸易问题,磨擦不断,最后在鸦片买卖问题上爆发武装冲突,也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页。

鸦片出产于阿拉伯、印度一带,传入中国初仅为药用,后混合烟草吸食,戕害身体,引人注意。清雍正时,始颁禁令,效果不彰。另外,英国东印度公司则以鸦片有厚利,大量倾销中国,终至流毒天下。一八三八年,道光皇帝决心禁绝鸦片,派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粤查禁。林至广州后,即要求外商交出全部鸦片,并在虎门海滩销毁。不过,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却自恃海军军力强大,有意藉此事端,以武力解决百年商务问题,强迫中国开放口岸通商。在中英一连串的磨擦事久后,一八三九年九月,英国议会经过三天激辩,以二百七十一票对二百六十二票,通过对华出兵案。来年正月,英海军东来,绕过戒备森严的广州,直犯厦门、定海、直达白河口。由于中国沿海防务废弛,不堪一战,败报频传,道光皇帝信心动摇,将林则徐撤职,改派琦善赴广州交涉。琦善不战不退不和,英人不耐,遂占领香港,在停停打打中持续北犯。一八四一年下半年,英军占领定海、镇海、宁波,次年又攻下上海、江阴、镇江、疾趋南京,清廷被迫签下城下之盟。

一八四二年中英双方代表在英舰签下《南京条约》,中国割让香港、开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同时赔偿巨额军费和鸦片款项。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留下了中国人心中难以磨灭的屈辱,然而中国战败的原因,却在于知识和技术落后,昧于外情,对西方毫无所知,平日对外自大傲慢,猝然交战,即惊慌失措,中西双方在现代化程度的巨大差距,造成中国在往后半世纪中不断付出惨痛的代价。至于英国,尽管达到了强迫中国通商的目的,但以武力凌人,藉由「自由贸易」的名义强销鸦片,毒害他国人民以图帝国之利,成为人类史上永远的污点。鸦片战争发生期间,摄影术刚发明,技术不纯熟,未能留下任何有关战争的影像。不过英国知名版画家汤姆斯.阿隆姆(Thomas Allom)却综合前人的画作、随军人员的回忆录以及自己的想象,留下了多幅有关鸦片战争的铜版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