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纹饰:长 孙 皇 后 与 贞 观 之 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3:52:15
    吴  双  江
    长孙皇后(601—636年),河南洛阳人。祖先为北魏宗室长。父长孙晟,隋右骁卫将军,有“一箭双雕”之美誉,母高氏。仁寿元年出生,大业九年(13岁)嫁唐公李渊次子李世民。李世民(唐太宗)即位后,立为皇后。
     贞观时期,唐太宗治理天下,长孙皇后掌管内庭。长孙皇后自始至终以自己的方式支持唐太宗,是太宗的贤内助和方面军,是贞观之治不可或缺的人物之一,也是历皇后中的楷模。
      长孙皇后贤淑、优雅、智慧、大度。用现代最流行的一个说法就是知识女性。长孙氏勤奋读书,一年四季保持不变。读书使她增强智慧,积累知识,增广见闻;她生活俭朴,需求不多,树立了一个俭朴的榜样。不但自己俭朴,她要求太子也这样做;她胸怀大度。复杂后宫关系她处理得很好,唐太宗跟别的宫女生了孩子,宫女因为难产而死,皇后就把这个孩子一直养在身边,像自己亲生的一样,没有半点嫉妒心,树立了当时一个很高的道德水准。后宫问题众多,稳定是绝对的大局。皇帝妻妾众多,不仅争风吃醋,更有争夺继承权的问题。长孙皇后十分自信,从容不迫地管理后宫,为保证李世民全力以赴地治理天下,起到了十分显著的辅助作用。  
     长孙皇后一直是李世民的高参,特别是在重大问题上。长孙皇后去世,李世民称:"顾内失吾良佐,哀不可已矣。"他说皇后"每能规谏,补朕之阙",以后入宫"不复闻善言"。皇后的很多话,在李世民听来都是"善言"。长孙皇后是李世民最信任的人,他们从小同甘苦共患难,相互的信任历经考验,所以,李世民是很听从长孙皇后的劝告的。
     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与李世民是布衣之交,在唐朝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在李世民夺取皇位继承权的兵变中,长孙无忌称得上是首功之人。所以唐太宗至死不忘长孙无忌的佐命之功,临死前仍对大臣们说:“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 李世民掌权开始,长孙无忌就担任吏部尚书,后来李世民想让长孙无忌担任尚书仆射,就是贞观时期的宰相。但是,皇后就是不同意。她的理由很简单,就是预防外戚干政。这一点,李世民很不理解。所以,还是让长孙无忌当了右仆射。但是,皇后还是很坚持,她让无忌自觉退出。无忌当然想掌权,但是敌不过皇后的坚持,只好申请退出,皇上也就同意了。
     长孙皇后对长孙无忌如此防范,而对于另外两个人却是认真推荐,那就是魏徵和房玄龄。李世民对魏徵的纳谏也不是历来心平气和的,有个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有一次魏徵在朝堂上给唐太宗提了意见,唐太宗接受不了,怒气冲冲拂袖而去。回到后宫,余怒未消。皇后就说,陛下,您这是怎么了?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乡巴佬,整天找我麻烦,早晚有一天我会杀了他。这时候皇后是怎么做的呢?她就进到里间,改换了衣服,穿上了朝服,来向皇帝祝贺。她跪在皇帝面前,皇帝吓了一跳:这是为何啊?她说,史书上说,主贤臣忠,只有君主贤能,臣下才能忠诚。魏徵敢于提出很多意见,那是因为他效忠您,他敢于这样,正好证明陛下是贤能的。现在我有一个贤能的夫君,我能不祝贺吗?这是国家、人民之福啊,所以我要祝贺。 她是从表扬皇上的立场来维护魏徵的直言。试想,她如果从批评皇上度量狭小入手,那么问题一定会更复杂,甚至完全弄糟。这种方式的成功,是建立在对人性弱点认识的基础上的。毋庸置疑,唐太宗对魏徵的信任重用,这其中有皇后的因素存在。此外,皇后处处维护皇帝形象,也如同魏徵等人一样。
     贞观十年(636),长孙氏三十六岁的时候去世。皇后临死之际,对皇帝说了一番话,可以看作是政治遗嘱。一是相信房玄龄,二是不要重用外戚,三是要求薄葬。除了第三个问题以外,前两个问题,不仅关系唐太宗的最终名声,也关系后来的政局。另外一个遗嘱,唐太宗有一点不明白,怎么在他的时代会出现外戚干政?对于长孙无忌,他既了解又信任。不过,太宗至死也没有忘记皇后的遗嘱。他依然重用长孙无忌,但是也不是没有限制。至于最后长孙家族在高宗时的覆灭,责任不在长孙皇后,也不在唐太宗。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长孙皇后最担心的后果,后来还是可怕地出现了。
      这个世界上,长孙皇后最熟知两个人,一个是哥哥长孙无忌,一个是夫君李世民。只有妹妹才知道,在艰难的岁月里,长孙无忌如何渴望翻身,如何渴望获得权力,扬眉吐气。他的这些渴望已经到了心理扭曲的程度。而在现今的政治旋涡中,特别是在李世民的高度信任的前提下,长孙无忌的这些渴望真的可能实现。这在皇后看来是可怕的,渴望已久的权力一旦获得,就不可避免地走向贪婪,一切恶果都可能发生。于是,皇后才在临死前再度提出这个问题。
  长孙无忌毕生忠于大唐王朝。作为唐朝的开国元勋,他不居功,不自傲,尽力协助唐太宗、唐高宗治理朝政,为唐朝的稳定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不愧为一代忠臣。最终仍旧没有逃过“泰极否来”的规律,死于宫廷斗争之中。长孙皇后虽然用心良苦,但后来悲剧终究还是发生了。
    皇后去世时,唐太宗内心悲伤,放声痛哭。唐太宗说:以后入后宫,再也听不到她的规谏了。皇后六月去世,十一月埋葬于昭陵。太宗经常想念皇后,不能自已,于是在宫苑之内修建一个多层塔楼,为的是便于自己经常登临,瞭望昭陵。有一次,太宗引领魏徵同登塔楼,让魏徵看昭陵。魏徵说:在哪里啊,我眼睛不好,看不到啊。太宗就用手指示:那不就是昭陵吗?啊?魏徵故意打马虎眼说,啊,是昭陵啊,我还以为你要看献陵呢,要是看昭陵,我早就看到了。魏徵这话,含意很隐晦。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皇后先死,所以先葬,后来太宗死后与皇后合葬于昭陵。献陵是唐高祖李渊的陵墓,他在贞观九年去世,埋葬于献陵。魏徵的意思是:作为儿子,你不想念父亲,单单想念妻子,这让天下人知道了,可不是一个好榜样啊。毕竟,我们是以孝治天下啊。魏徵的意思,唐太宗何尝不懂?但是他太想念皇后了。在魏徵面前,太宗大概也用不着掩饰,他再一次哭了起来。这次痛哭之后,太宗下令拆毁这座塔楼。那座思念之楼虽然拆了,但在太宗的心中,思念之楼永远高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