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茶叶罐 义乌:德格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8:36:07

德格县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东与甘孜县毗邻,南与白玉县接壤,西与西藏自治区江达县隔金沙江相望,北与石渠县相连。德格县山川秀丽,文化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有始建于1729年,驰名中外的“藏民族文化宝库”德格印经院;有传奇神秘的格萨尔王神庙(阿须草原);有被称为又一个香格里拉的多瀑沟自然保护区;有群山环抱、清澈宁静被游客誉为“西天瑶池”的新路海;有以高峻险要、矗立冰川、巍峨高耸著称于世的雀儿山;有更庆寺、八帮寺、竹庆寺、协庆寺、丁青寺、仲沙寺等众多名刹古寺;有两江流域的无限风光;有卡松渡原始森林。此外,还有许多冰川、温泉、草原及茫茫林海等。

目录

·                                 • 简介

·                                 • 历史沿革

·                                 • 建置沿革

·                                 • 县名来历

·                                 • 自然环境

[显示全部]

德格县-简介

 


位置

德格县位于甘孜州西北部。北纬31°24′-32°43′,东经98°12′-98°41′。东与甘孜县毗邻,南与白班县相连,西与西藏江达县隔金沙江相望,北与石渠县接壤。

面积

面积11031平方公里。

人口与民族

1990年总人口59746人,其中农业人口55675人,非农业人口4089人,藏族57771人,占96.7%,余为汉、等民族。

地貌

德格县

自川西北丘状高原区,雀儿山绵亘全县,属横断山系沙鲁里山北段分支,金沙江河谷地带。南部主峰绒麦俄扎海拔6168米,为全县最高点,最低点为西南解与白班县交界之麦典河口,海拔2980米。雀儿山将县境分为东北、西南两大部分。东北部高,河谷宽平、土壤肥厚、古夷平面保存完整,为丘状高原地貌。西南部低,河流深切、高差悬殊,为高山峡谷地貌。境内现代冰川发育,有冰川30余条,高山湖泊较多,海拔5000米以上山峰30座。雅砻江北入东出,有巴曲、玉曲等12条支流。金沙江为西部界河,有色曲、麦曲等5条支流。

气候

属大陆性季风高原型气候,空气干燥,气温较低,长冬无夏。年平均气温东北部0℃以下,西南部6.5℃,1月均温-2.8℃,7月均温14.5℃,年降水是611.3毫米,无霜期83天,年均日照2051小时。
              
德格藏语意为“四德十善”之地,这是一片文化底蕴厚重,充满神秘与传奇的高原圣地。珍藏典籍丰富而文明遐迩的德格印经院,史诗英雄格萨尔王及世界最长史诗《格萨尔王传》诞生地阿须草原,代表南派藏医药发祥地瑰宝的德格藏医院,五大教派并存的藏传佛教,被誉为康巴标准语的德格方言,以及与藏民族文化相融共生、风格独特的建筑、绘画、文学艺术、民俗风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使德格与西藏拉萨、甘肃夏河齐名,跻身于藏区三大古文化中心之列。同时掩映于这片神奇土地的人文、自然景观星罗棋布、美不胜收。沙鲁里山脉巍峨雄壮,数十条河谷冰川壮丽奇瑰,点缀其间的高山湖泊明丽清远;金沙江、雅砻江流域孕育着的肥美的牧场、崴蕤的林莽、潋滟的湖海以及那颇具传奇色彩的岭、格萨尔王神庙,肃穆庄重的古刹名寺,像熠熠生辉的珍珠镶嵌在巨人的裙裾上,旖旎风光无限,令人神醉往返。

                           

德格县-历史沿革

 

德格县


德格,系德尔格忒宣慰司的简称。系藏语,“德”为“品德”,指四德,“格”为善意,指十善。一说“德格”系藏语昌盛之意。元初其地有名福宝者,深通典籍,八思巴法王誉为四德十善之人,其族遂称德格。1914年设县。

2000年,德格县辖1个镇、25个乡:更庆镇达马乡普马乡、岳巴乡、八邦乡龚垭乡白垭乡汪布顶乡柯洛洞乡卡松渡乡、俄南乡、竹庆乡俄支乡马尼干戈乡、玉隆乡、错阿乡中扎柯乡、上然姑乡、窝公乡、温拖乡年古乡浪多乡阿须乡打滚乡亚丁乡所巴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63989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更庆镇 7318 达马乡 1784 普马乡 1882 岳巴乡 1677 八邦乡 2297 一龚垭乡 3492 白垭乡 1982 汪布顶乡 1992 柯洛洞乡 3357 卡松渡乡 1041 俄南乡 1250 竹庆乡 4505 俄支乡 2809 马尼干戈乡 2544 玉隆乡 1785 错阿乡 1596 中扎科乡 3898 上然姑乡 1757 窝公乡 1621 温拖乡 2760 年古乡 2738 浪多乡 2712 阿须乡 2069 打滚乡 1741 亚丁乡 2128 所巴乡 1254 

德格县



2004年,德格县辖1个镇(更庆)、25个乡(达马、普马、岳巴、八邦、龚垭、白垭、俄南、竹庆、俄支、玉隆、错阿、窝公、温拖、年古、浪多、阿须、打滚、亚丁、所巴、中扎柯、上然姑、汪布顶、柯洛洞、卡松渡、马尼干戈)。

德格县-建置沿革

 

德格县


古为“董族”地。西汉为“动黏”地。隋唐之初分属白兰和附国。唐贞观十二年(638),属吐蕃辖下多康六岗之色莫岗。元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以俄反为中心置朵甘思田地里管军民都元帅府。明洪武六年(1373)年,置朵甘卫,翌年升为怵甘行都指挥司,增置朵甘思宣慰司。清雍正六年(1728)年,置林葱安抚司、德尔格忒安抚司;雍正十年(1732),升德尔格忒安抚司为宣慰司。宣统元年(1909)置德化州。民国2年(1913)年为藏军所据,改设“德西”。民国21年(1932),恢复德格县,隶西康特别行政区。民国28年(1939)年,属西康省第四行政督察区。1950年属西康藏族自治区。1955年10月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1978年,邓柯县撤销,划入德格2个区、8个乡。1990年全县辖6区、26乡、1镇。县治更庆镇,距州府康定587公里,离省会成都953公里。

德格县-县名来历

 

德格县


元初,萨迦派第一代祖师、第一代萨迦法王八思巴,途经德格,将德格第二十九代四郎仁钦,选定为“色班”(法王膳食堪布),称其具有“四部十善”的品质和福份,赐名“四德十格之大夫”,从此,四郎仁钦即以“德格”作为家族名,地名随家族名称为德格,亦为县名。(四部指法、财、欲、解脱。十善指近牧、远牧善草、建房、耕种善土、饮用、灌溉善水、砌墙、制磨善石、造屋、作薪善木)。

德格县-自然环境

 

沙鲁里山


自川西北丘状高原区,雀儿山绵亘全县,属横断山系沙鲁里山北段分支,金沙江河谷地带。南部主峰绒麦俄扎海拔6168米,为全县最高点,最低点为西南解与白班县交界之麦典河口,海拔2980米。雀儿山将县境分为东北、西南两大部分。东北部高,河谷宽平、土壤肥厚、古夷平面保存完整,为丘状高原地貌。西南部低,河流深切、高差悬殊,为高山峡谷地貌。境内现代冰川发育,有冰川30余条,高山湖泊较多,海拔5000米以上山峰30座。雅砻江北入东出,有巴曲、玉曲等12条支流。金沙江为西部界河,有色曲、麦曲等5条支流。属大陆性季风高原型气候,空气干燥,气温较低,长冬无夏。年平均气温东北部0℃以下,西南部6.5℃,1月均温-2.8℃,7月均温14.5℃,年降水是611.3毫米,无霜期83天,年均日照管2051小时。

德格县-经济资源

 

白唇鹿


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已探明矿藏20余种、矿点36处,主要矿种有铜、铅、锌、镍、锡、钨、金、银等。有森林面积86.61万亩,活立木蓄积是1516万立方米,有杉、柏、桦等树。林间草地多熊、豹、白唇鹿盘羊猞猁旱獭白马鸡贝母鸡等动物资源。出产960余种动植物和矿物药材,尤以“八乌虫草”、“玉隆大黄”著名。经济以牧为主,有牧业用地929.84万亩。1990年有和类牲畜牧业4290头(只),产肉2292吨、奶9103吨、羊毛34吨、牦牛毛51吨、牛绒38吨,产值1752万元(1980年不变价,下同)。农作物以青稞、小麦为主,1990年粮食总产7192吨,农业总产值2801万元。农牧民人平纯收入527元。工业基础薄弱,现有工业企业7个,包括电力、汽车运输、印刷等,工业总产值392万元。川藏公路(国道317线)东西横穿县境。有省道马(马尼干戈)石(石渠)公路,经县境东部1区3乡。有区乡公路6条,林区公路8条,总长275公里。有邮电局(所)9处,邮路长694公里,设电话线条10条,电报电路3路,电话交换机165部,农村投递路线长453公里。有国营、集体、个体商业服务网点206个。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478万元。国营商业商品纯购进总额314万元,纯销售总额985万元。

德格县-文教卫生

 

德格县


德格县在藏区享有“雪山下的文化古城”的称誉。德格藏文化,继承和发展了藏区古代宗教文化。历史上境内藏文化学者云集。创建于1729年的德格印经院,是迄今中国最大的藏文印经院,素有“藏民族文化宝库”称,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德格方言为康区标准语言。德格藏区在挖掘、整理、利用古代藏医药文献,研制名贵藏药,医治慢性病及消化系统疾病等有较大突破,为甘孜州藏医药医疗、教学、科研基地。民国时期,全县仅有小学3所,其中时办时停的2所。解放后,发生较大变化,至1990年已有小学26所,在校生2361人,小学教师234人;中学1所,在校高中生79人,初中生188人,专任教师27人;幼儿园1所,入园幼儿133人。有县医院、藏医院、区乡卫生院(所)等卫生医疗机构32个、床位92张,每千人有2.34个卫生技术人员。文化事业发展较快,已建有水泥球场4个,排球场5个,乒乓球场12个,棋类室30个,1050个座位的电影院1个,6个电影放映队,2个录像室,文化馆1所,图书室6个,藏书记处10余万册,建有广播站县1站、乡27站、村117站,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3个。

德格县-地方特产

 


木香

酥油茶

为多年生草本,高1.5~2m,主根粗大。茎被稀疏短柔毛。茎生叶有长柄,叶片三角状卵形或长三角形,长30~100cm,宽15~30cm,基部心形,下延成不规贝勺分裂的翅状,边缘不规则倾波状或浅裂并具稀疏的刺,两面有短毛;茎生叶基部翼状抱茎。

酥油茶

在西藏,在每个藏胞家庭,随时随地都可以见到酥油。酥油是每个藏族人每日不可缺少的食品。酥油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

德格县-景点介绍

 


甲察城堡遗址
                         
甲察城堡位于德格县龚垭乡拉翁通村,距县城14公里,是一处在公元11世纪格萨尔时期岭葱家族的中岭部落城堡遗址。整个遗址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所辖面积约7600平方米。遗址位居国道317线侧的山体之上,遗址主要由中央山顶部的城堡主体建筑遗址,山腰间、山脚下分布的附属建筑遗址和四周仍依稀,可见的城堡雉堞遗迹和分置于东西南北四方的防御古碉遗址。现在的龚垭寺建于甲察城堡址之上。

甲察城堡


                
甲察城堡始建于公元11世纪末期。当时在岭葱的古德格所辖地区分上岭、中岭、下岭三个部落族群,是在格萨尔统一了先前诸部落后形成的统一局面,城堡所在的龚垭地区属于中岭部落的政治中心,由格萨尔王同父异母的同胞兄弟甲察镇守于这个部落辖区。元代,朝廷统一藏区后,诏降岭葱土司家族,以俄支为治地中心,控制康区大片区域。明末清初,因德格土司家族势力膨胀,岭葱家族势力逐渐衰弱,辖区范围大为收缩,遂被德格土司所取代。
                 
甲察城堡位于龚垭乡拉翁通村丫口处的山梁上,城堡与古时中岭部落遗远相连,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现在的龚垭寺庙建于甲察城堡遗址上。在十二世纪末到十三世纪初,岭国所辖地区分上岭国、中岭国、下岭国三部分,现龚垭所在地为当时中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格萨尔王统一岭国后,派遣其同你异母的亲哥哥甲察镇守龚垭一带,直到公元1406年被德格土司家族取代为至。
                 
沿拉翁通村丫口小路盘旋而上,就到了城堡座落的地方。在甲察城堡遗址的墙体下半载和后山处,明显可见古城堡遗址的断垣废壁,排列不很规则,基脚处由于年代久远而变成了铁墨色。据说城堡的基脚是用“生铁“铸造的,故而坚固无比。甲察城堡正对着中岭部落遗迹,对峙的山梁上仍依稀可见部落城墙的雉堞和分置于东南西北各方的四个防御古碉。
                  
在甲察城堡在正南方山顶处有一个齐斩的凹痕,相传是甲察大将射箭留下的箭路,山腰间有格萨尔王护法长寿五女神佛塔遗址,傍河床之畔,每年藏历五月十五日,百姓朝拜如云。顺着视野的移动,可以看见在城堡东南方山脚下,有八个错落排列的土堆,在最大的土堆止中独长一株约10米的擎天古板,并且有一个凄美的传说是这样的:相传,甲察大将去逝后不久,托梦给其长子拉色加拉泽加,说在城堡山脚下有八尊佛塔,那是我的灵魂幻化而生,在此协助你镇守疆土,其中最大的那尊塔是我的心脏,我的灵魂化成一棵翠柏,在与你相伴……。
                   
城堡东南方三山合抱处有一开阔的平坝,传是甲察大将遇见神仙白梵天王的地方。以城堡为核心,顺河谷而下还有几处有关甲察大将的传说遗迹。距城堡10公里处的一山峰顶部,一直显现着甲察大将头带缨盔、北靠戈绒山的侧面头像,再往下不远,有一个叫“滴水崖”的地方,座落在山壁的崖古缺口上,相传是甲察上师大喇嘛穷波尼玛降称辟谷修行的崖洞,至今仍被高僧用来闭关修行。这两处遗迹均坐南朝北,与城堡同一方向,并在同一条线上,再下行约5公里,河西岸对峙着群塔崖和甲察邛多崖。群塔崖的整个山体全由佛塔错落堆积而成,雨后方霁时最为明显,据说共有108尊佛塔,是甲察的大喇嘛修行成正果后的造化之物。而邛多崖则相传甲察大将凯旋而归至此,因屡屡胜战而欢歌痛饮,微醉时将酒碗抛向崖壁,留下一碗痕而得名。据说取此崖石少量,可以作为酿酒的发醇物并保持酒质醇香。

德格扎西寺


德格扎西寺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境内,有一座大威德神山和格萨尔佛母洞,在这里有一座已有200多年历史的寺庙--扎西寺

这里是显密佛法修行的圣地,也是旅游观光的好地方,在夏天山顶终年积雪,山下绿草如荫鲜花盛开,风景动人,环境优美。但上天的恩赐仅仅给予了这里美丽的景色,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却未能得到这种特别的爱护。
              
这里的经济非常落后、生活困难,特别是有一些适龄儿童,没有任何念书的机会。因此,扎西寺除了天然美景之外,更有一道特别的风景,那就是--住在扎西寺的并不只有僧人,还有一群可爱的孩子。扎西寺的主持亚玛泽仁活佛大发慈悲心肠,收养了这些孩子,并派出寺庙的出家人对这些孩子进行照顾,现在这里学习和生活的藏、汉族儿童已有90多名,他们中大部分人的家庭非常困难或是孤儿。他们在这里生活、学习并渐渐长大。在这里生活着的孩子们,住在寺庙里,吃着人们资助的粮食,在枯树搭建的陋室里学习……,他们跟都市里的孩子是无法比较的,他们不知道阿迪达斯机器猫……甚至,连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也有可能随时失去,但是他们却可能拥有得比一般孩子还要多,他们有仁慈的活佛给他们关爱,更有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因此,他们也是幸福的。
              
亚玛泽仁活佛善行已得到社会很多好心人的资助和当地政府的称赞。寺庙也经常给这些大力资助他们的好心人念经祈祷,祝他们及家人健康长寿,生意兴隆,吉祥如意。在亚玛泽仁活佛心中,更是真诚的希望能够与社会上的好心人共同携手在这雪域圣地共建人间净土和乐园,让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同时活佛已为远方来客准备好洁白的哈达和香浓的酥油茶,欢迎您到扎西寺来做客。

德格登青寺

登青寺



登青寺于公元587~618年由热巴喇嘛创建。16世纪以前,寺庙极为兴盛,属独尊苯教的自利土司势力范围。明末清初}登青寺归顺并纳入德格土司兼法王控制。在德格土司政治、经济、宗教等扶持政策下,登青寺得以保存并有所发展。清代,登青寺长期与格鲁派更庆寺不睦,因争夺僧源和寺庙势力活动范围多次与更沙寺发生武装械斗。19世纪中叶,登青寺道更沙寺和甘孜大金寺僧兵联合袭击,僧侣被驱杀,寺庙大部分被毁。数年后,逐渐恢复寺庙和宗教活动。解放初,登青寺演变为康区规模最大、教权最高的苯波教主寺。
                    
清代以前寺庙不设活佛,清初仿照其它教派设置活佛,并将寺庙历代大喇嘛(寺主)追封为活佛,允许活佛世袭并结婚生子i寺庙自称康区大部分寺庙均为登青寺分寺,有授苯波教徒喇嘛的教权,并有授本波名僧最高学位"众绕觉"的权力。寺庙长期设"洛扎"、"黑扎"两所苯波学校,收纳四川、青海西藏等地的苯波僧徒留学研习,每年举行一次经学考核,年封置"众绕觉"学位10名。寺庙历代名僧辈出,对德格地区苯波教宗教文化和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影响和贡献。该寺第三十二世丹增翁加活佛所著的《地狱回忆录》,三十三世夏扎·扎西降村活佛所著的《苯教史》均为藏区影响较大的传世佳作。
                   
登青寺与其它教派一样享有同等的经济、政治特权。按土司规定在中扎柯收纳僧侣,参与民事纠纷裁决。经营商业和高利贷,以宗教特有的形式为德格土司的政教统治服务。1950年,登青寺有僧侣300人,其中活佛1人,众绕党(堪布)1人,喇嘛11人,有科巴50户,耕地300多亩,牲畜近千头。1958年以后,废除了寺庙的封建特权。1983年一以后,登青寺在寺管会领导下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逐步发展自养经济。1988年,登青寺有僧侣70人,其中活佛1人,喇嘛4入自养经济收入5000余元。

阿须草原岔岔寺


阿须草原岔岔寺             

岔岔寺位于四川甘孜州德格县阿须草原。 
               
珠甘大师创建的岔岔寺,是藏传佛教噶举派寺院。该寺属于以持金刚佛、大成就师帝洛巴、那诺巴、玛尔巴米拉日巴,及历辈红帽和黑帽噶玛法王传承的正宗法门噶举派。一直修行四教戒密法。

该寺具有授、修、行之功德:授方面,是以讲授藏族文化为主,同时讲授兄弟民族的语言和科学技术等知识的、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和主修显密佛教的经学院;在修方面,有三座修行院,首先,是从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开始,以加行次第、金刚萨埵、不动金刚佛、普明大日如来及真言等为主的、苦修三年三个月零三天的密修院;其次,为苦修上师、本尊、护法神,以及尼古六法和相氏诸法门的、为期三年三个月零三天的密修院;最后,接受胜乐金刚灌顶、渐次修行起次第至明空为止,接着修行光明、幻身中阴和夺舍等,正在出现和将会出现许多修炼那若六法,而得到菩提正果和瑜珈正功的众多大师;在行方面,该寺还有噶举派独有的十五种法会,其中四个法会期间,还出演独具特色的藏戏。

德格县-人文风俗

 


婚姻习俗

婚俗


              
旧西藏,婚姻多数是包办,父母有养育和解决子女婚姻责任,子女只有服从和孝敬父母的义务。过去,找媳妇或赘女婿,子女是没有权利过问的,尤其是女子,往往到夫家还知夫婿的面容怎样。解放后,多为自由婚姻。男女恋爱,告知父母,再行习惯手续,最终成婚。旧式婚姻,有许多约束,也就是不合理的地方,列举如下。

第一,贵贱不能联姻。以往,十分注意门当户对,不能姑且便娶你意中的人。考虑对象,第一是地位、财富,次之才考虑品行和仪貌。那时,贵族的子女可以互相通婚,富有的人与穷人是绝对不能相爱的,农奴的子女当然不可能和领主结婚。

第二,是迷信的约束。说亲之前,先要献哈达讨对方值年属相,再把属相带到活佛或专事历算的人那里卜算,看看相合还是相克,如有缘份,主能订婚。若是相克,男女双方再愿意,父母也是不能同意的。
                                       
第三,人微言轻普通农奴,恋爱结婚得受自家领主的约束,主人不同意,农奴便不能结婚。一般是同一领主的农奴结婚还容易,主人尚可同意;而不同领主的农奴结婚,就关系到农奴的增减,得征求双方头人同意后。才征求父母同意,确实难上加难。

婚俗


                                   
第四,西藏旧社会分八等九级,屠夫、铁匠、乞丐等是最下等人,他们的婚姻,也只能“门当户对”,其他阶层的人家是不会与之联姻的。 藏族也禁止近亲结婚,父系亲属绝不能结婚,母系亲属要在四代以后才能结婚。当然,在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的偏听偏信僻山区里,也有近亲结婚的,结果后代大多发育不全,不是傻瓜便是跛子。这在林芝、米林一些偏听偏信僻山区,经常可以看到。

由于男女没有婚姻彼岸,带来的社会后果很不好。有的因为得不到自由恋爱结婚的权利,有的削发为僧,或逃奔远方,有些甚至自杀。旧社会流传过不少民歌,反映青年们对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反抗与控诉现在恋爱结婚基本上父母不包办代替,但仍然基本遵循过去遗留下来的未婚、订婚和婚礼程序,故有必要把过去的一套婚姻和程序略作介绍。

求婚:这是必须经过的第一道手续。求婚之前先卜合属相,再帝哈达给对方家庭正式提出求婚。

订婚:双方同意婚事,便派人选择黄道吉日,起草婚约证书。婚约证书一般请有才化能诗文的人起草,内容是写男女结合、互敬互爱、互相体谅、孝敬长辈,品德应当高尚,等等。了避孕药的婚约书上写上今后财产继承事宜。这种婚约,是用诗歌形式写的,可以朗诵。
                                   
订婚这一天,男方要送给女方家中老少尊卑,每人一条哈达,并要送给对方父母养育女儿的“奶钱”。对方准备好茶酒招待来人。双方代表进入正厅依次入座以后,主人家端上“切玛”,敬茶酒。求婚的人家献上礼物,也送还这一天所花的费用,还要送一块"帮典"(围裙)。送这一天的费用是因为男家求婚,本来一切费用自当男家负担,如今女方代办,应当用钱补偿为谢。送"帮典"的意思是:姑娘自小不知磨破母亲多少块"帮典",送来这一块赔偿损失。敬完茶酒以后,便把一式两面三刀份婚约书放在高脚盘内,由一家证人高声朗诵,另一家证人认真校对。念完订婚书,证人便把两家的家印当众盖在书上,然后郑重地由女方与男代表分别交给对方父亲。接着,两家父母对证人献哈达,表示谢意。订婚这一天,青年男女都不参加,只是家人出席。仪式结束后,尽情欢乐一天。离开时,女方家庭将哈达和回礼送给对方。

巴珠

结婚:结婚仪式的头一天,男方得派人把一套漂亮的服装,以及巴珠、嘎乌、手镯等装饰品,用绸缎包好,送女方家中,让新娘明天过门打扮用。
                                   
迎亲的这一天,男方家要找一位有地位的人,带上一队人马,还得牵上一匹准备给新娘骑的打扮考究的马,这匹马的颜色,与女方属相吻和;这匹马必须是怀孕母马。同时,还得带上彩箭,箭上有明镜、璁玉、珠饰等。马队到达之前,女言要举行敬"切玛"、喝酒等告别仪式;男方迎亲队伍进门之后,先把彩箭插在新娘背上,表示她已经属于男方家的人了。又把璁玉放在新娘的头顶上,这块璁玉藏族习惯称为灵魂玉,这样做,表示男方的灵魂已托会于女方了。女家送新娘时,一般带去一位陪人。当姑娘要出门时,女方家有一人一手拿彩箭,一手拿羊腿,站在楼上高喊:"不要把我家的福气带走呀!"反复多次,直到姑娘走远。

马队出门起和,领队是一个属相最好、穿着白袍、骑着白马、手中举着九宫八卦图的人;接着,便是迎亲代表;然后是新娘和伴女;最后是随同前来的人。一路上,男方家人要侍候在路旁向马队敬三次酒。如果路上遇到背水、背柴禾的,认为最吉利,应下马向过路者敬献哈达。要是碰到抬病人、倒垃圾、或背空筐子的人,这是不吉利,结婚后再请们人念经消灾。马队行进期间,随行人员高唱"谐青"(大歌),新娘则边行边哭。
                                   
男方在新娘到达之前,必须装扮大门,专为新娘下马准备垫子。垫子是装着青稞、麦子的口袋,铺上五彩锦缎,面上用麦粒画上符号。男方家人手捧"切玛"和青稞酒在门口迎候。

切玛


                                   
传统的进门仪式是十分烦琐的,从下马、进门、上楼到入厅,每次都得唱一次颂歌,献一条哈达。新娘入厅后,坐在新朗下首,迎亲和送亲的队伍也入厅依次坐定,接着便献“切玛”、敬酒,给佛像、父母献哈达,在柱头上挂哈达。参加婚礼的人唱谐青,以示祝贺。主人献哈达,感谢众人。做完这些,新郎送新娘入洞房,其他人便尽情吃喝玩乐。这种活动一直延续三天。三天中,亲朋都可陆续来送哈达和礼物,主人款待酒茶,新娘不出房周旋。
                                   
结婚前,女方家人选择一个吉利日子,全家前来祝贺,并正式移交嫁妆。移交仪式由男女两方代表主办,一人高声朗诵嫁妆的多少,根据各人的经济地位不同而有所差别,但其中必有小铜菩萨一尊、经书一册、佛塔一个。据说是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时,就是带这三件物品,所以一直流传下来,成为婚仪嫁妆必备之物。嫁妆清点完毕,便把清单放在高脚盘上,置于背后郎面前,意思是交给他收起。

宴请宾客和交接仪式完了以后,新娘才出房门,与家人同乐。

德格县-礼仪习俗

 


藏族的礼仪是多种多样的,礼俗与佛教也有密切联系,主要有以下几种礼仪:

献哈达 

献哈达


                                   
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节庆、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音讯往来、送别远行等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品,纺得稀松如网;也有优良的、用丝绸做料的哈达。哈达长短不一,长者一二丈,短者三五尺。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自古以来,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当然也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和近亲时做彩箭用的,是最隆重的礼物。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五彩哈达只在特定的时候用。

哈达是在元朝时传入西藏的,萨迦法王八思巴会见元世祖忽必烈回西藏时,带了第一条哈达回来。当时的哈达,两边是万里长城的图案,上面还有"吉祥如意"字样,故可以说哈达是从内地传入西藏的。后来,人们对哈达又附会上宗教解释,说它是仙女的飘带。

磕头 

磕长头


                                   
磕头也是西藏常见的礼节,一般是朝觐佛像、佛塔和活佛时磕头,也有对长都磕头的。磕头可分磕长头、磕短头和磕响头三种。
                                        
大昭寺布达拉宫及其他有宗教活动的寺庙中,常常可以见到磕长头的人群。磕时两手合掌高举过头,自顶、到额、至胸,拱揖三次,再匍伏在地,双手直伸,平放在地上,划地为号,然后,再起立如前所做。过去,有些虔诚的佛教徒,从四川、青海各地磕长头到拉萨朝佛,行程数千里,三步一拜,一磕几年,有许多死在路途之中,也觉得尽诚尽意、毫无怨言。大昭寺前的粗石板,也被磕长头的人磨光了。

在寺庙里,也有一种磕响头的磕头方法。不论男女老少,先合掌连拱三揖,然后拱腰到佛像脚下,用头轻轻一顶,表示诚心忏悔之意。过去遇见长官、头人和受尊敬的人,要脱帽、弯腰四十五度,帽由拿在手上低放近地。对于一般人或平辈,鞠躬只表示礼貌,帽子放在胸前,头略低。

也有合掌与鞠躬并用的,对尊敬者合掌得过头,弯腰点头;回礼动作也相同。 
                                       
敬酒茶 
                   

敬酒茶

                 
逢年过节,到藏族家里做客,主人便应敬酒。请喝青稞酒,是农区的一项习俗。青稞酒是不经蒸馏、近似黄酒的水酒,度数十五度至二十度,西藏几乎男女老少都能喝青稞酒。敬献客人时,客人必先喝三口再一满杯喝干,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不然主人就不高兴,或认为客人不懂礼貌,或认为客人瞧不起他。喝茶则是日常的礼节,客人进屋坐定,主女或子女必来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过去喝,这样,才算是懂得礼遇。

以上是藏族礼仪中最常见、最普遍的情况,其他还有称呼上的礼节。尊称别人时,一般在他的名字后面加一"啦"字。藏语还有敬语和非敬语之分。用敬语,对尊者或客人说话,表示尊敬对方。其次,在吃饭方面,还有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的规矩。行路时,不抢在他人前面,相遇必先礼让。坐时不能抢主宾席,不能东倒西歪,不能随便伸腿等等,这是一般长辈教育子女的一些必须注意的礼仪。

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面加个:啦"字,以示尊敬和亲切,忌讳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带笑容。室内就坐,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望。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

敬酒茶杯



藏族人绝对禁吃驴,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
                                   
敬酒时,客人须先用无名指蘸一点酒弹向空中,连续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接着轻轻呷一口,主人会及时添满,再喝一口再添满,连喝三口,至第四次添满时,必须一饮而尽。

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

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

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

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

不得跨越法器,火盆。

经筒,经轮不得逆转。

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德格县-宗教习俗

 


县境内农牧区还普遍存在一些宗教与民族文化并存,宗教色彩较浓厚但约定俗成并为民间所接受的传统习俗。每逢过年过节,家家户户均要在佛像面前供奉切玛、酥油灯和各类食品。有经济条件的,家里还要供奉宗教故事题材的唐嘎画和经书。每年央勒节前后,信教群众要祭拜神山,购白布印上经文悬挂于神山(麻尼旗),向神山、神石、神树或寺庙供奉牲品,信教群众或发誓还愿的人乐意为寺庙出力或在路旁、河边、山顶义务修经塔(且登),建经临,刻麻尼石,青少年喜欢佩戴嘎乌,老年人乐于手摇转经筒,成天口涌六字真言,有条件的家庭楼顶装以风为动力的麻尼车,家里置手拉转经轮。

转经筒

土司统治时期,群众生病或家事不顺,多请喇嘛打卦念经,遇上旱灾、雪灾、雹灾、虫灾等自然灾害,均请喇嘛念经消灾,家有婚娶、娱葬、添人丁、迁居,甚至出门远行等事也要请喇嘛卦示祸福和吉期。喇嘛念经打卦的结果,通常是群众交付念经打卦费后,还要向寺庙敬奉钱物若干。或买几头牛、几只羊(以白色为佳),在耳朵上穿上红绳放生。放生的牲畜,任何人不准也不敢捕杀,只能让其在放生地自生自灭。
                                       
转经是县境内藏族人民极普遍的一项宗教文化习俗活动。每逢过年过节,在神山、寺庙、印经院转经的群众络绎不绝,出门在途中遇上经幡(且登)、麻尼旗、麻尼石堆、麻尼经幡时,均要以顺时针方向绕行(本波教相反)。寺庙在佛日举办跳神和佛事活动时,群众踊跃观看,争相捐献钱物,并以接受活佛灌顶、摸头为莫大幸运。

转经筒

藏族人民以拉萨为佛教圣地,以朝拜一次拉萨为终身夙愿。自古以来,无数群众(多为壮年或老年人)为积功德并对一生过错进行虔诚的杆悔,从出发地一步一个长头地跋涉千山万水,哪怕历时数月、数年才至拉萨也在所不惜。旧时,赴往圣地朝圣拜佛的群众和僧侣多为沿途乞讨,加上旅途劳顿、病患和恶劣的气候,客死于途中的为数不少,近年来,交通条件日趋方便,朝佛群众多乘汽车,少数经济条件好的可至成都乘飞机到拉萨,一二个月便能往返,大大减少了朝佛群众的路途艰辛和所费时日。

德格县-禁忌

 


1: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面加个:“啦”字,以示尊敬和亲切,忌讳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带笑容。室内就坐,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望。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

2:藏族人绝对禁吃驴,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

禁忌


                                   
3:敬酒时,客人须先用无名指蘸一点酒弹向空中,连续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接着轻轻呷一口,主人会及时添满,再喝一口再添满,连喝三口,至第四次添满时,必须一饮而尽。

4: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
                                      
5: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
                                      
6: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
                                      
7: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
                                      
8:不得跨越法器,火盆。

鹰鹫


                                      
9:经筒,经轮不得逆转。
                                      
10: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11:在藏区偶见身挂红、黄、绿布标的牛羊徜徉于郊野,可不要随意驱赶、伤害,那是藏民敬神祭品。切勿以猎枪对准鹰鹫,藏民忌讳伤害他们的神鸟。

12:未经同意不可入庙,入庙后不可吸烟。庙内物品观看无妨,惟不可擅自触摸佛像、经书。不可以逆时针方向行进。

13:步入藏民的帐篷、居室,不可用脚踩门槛,也不可在他人面前吐痰。

德格县-德格购物

 


名贵中药材       

贝母



德格是康巴地区冬虫夏草的主产区之一,玉隆虫草负盛名,另外还盛产贝母知母大黄红景天雪莲花等名贵中药材。

藏药        
 

仁青芒觉

          
德格地区藏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上曾有许多著名的藏医学家。藏医藏药在很多疾病,尤其是在某些疑难杂症的治疗方面,显示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德格藏医院自作的“仁青日波”、“仁青佐珠达西”、“仁青芒觉”等贵重药品远近闻名,誉满藏区,带点回去不枉此行。
           
德格藏画      

雅斋藏画

  
           
德格是康巴地区噶举派藏画的发祥地之一。德格噶举派藏画题材广泛,构图宏大,色彩艳丽浓重,是最理想的旅游品,买来赠送亲友很有面子,还可以自己收藏或作室内装饰。
                   
德格印经院内可购买布质、纸质的古版雕刻版画、经书、神龛等。马尼干戈镇可购买雕刻精美的“嘛呢石”用于祭祀、居室装饰等。麦宿及周边地区可购买木刻雕版饰品、藏刀、家用器皿、陶艺制品等。

德格县-传说

 

萨迦派巴滇宁暨琼卡林寺


德格,系藏语的译音,意为“四德十善”,由佛教教义演变而来。
                 
据传,德格土司家族的第二十九代四郎仁青,曾经担任西藏藏传佛教萨迦派第五代祖师、第一代萨迦法王八思巴·洛追坚赞1235—1280)的膳食堪布(负责掌管法王的饮食)。法王称他具有“四德”即四分圆满,法、财、欲、果等世间皆称圆满的四种条件:法谓佛法盛行;财谓资财具足,欲谓享受色、声、香、味、触等五妙欲事,果谓修习佛法能证解脱、涅磐之果。)“十美”(即富裕地方的十种优美条件:远近牧草美,指放牧、饲畜的善草,田、宅土质美,指种地、造屋的善土,饮灌水质美,指解渴、灌溉的善水,础、磨石质美,指砌墙、制磨的善石,屋、薪木材美,指建房、作薪的善木。以上草、土、水、石、木各占二美”合为“十美”。)的品质和福分。后来,四郎仁青即为“四德”的德“十美”的格作为自己家族的名称。随德格家族的名称地名也叫做德格。

德格县-主要节庆

 

             节  庆                     时间                       地点                                   活动
            央勒节               藏历7月初一       更庆、马尼                     1—3天   民间歌舞、藏戏
            格萨尔文化节     8月20日        阿须、 更庆、马尼              3—5天   赛马、祭祀、藏戏、歌舞服饰、说唱
            泽久                  藏历7月中旬        龚垭、更庆                     1—3天   歌舞、藏戏辩经
            普琼                  藏历6月中旬        龚垭、更庆                     1—2天   藏戏、宗教祭祀
            迎秋节                8月中旬              麦宿、阿须                     2—4天   歌舞、赛马、服饰
            赛马会                8月初                  马尼、阿须                     2—5天   赛马、角斗、歌舞
           
央勒节:之前各寺庙僧侣闭关修炼,念诵央勒经。而后出寺庙,组织僧侣进行跳神、藏戏表演和信教教徒灌顶等活动。主要表演《洛桑王子传记》、《释迦牟尼的本事》等。

央勒节



泽久:系德格噶举派的传统节日,以寺庙舞蹈为主,核心曲为《莲花生传记》,由僧侣们头带各式面具,手执各种古代兵器,身着氆氇和绸缎衣裳,演出藏传佛教的创始者莲花生传记。
           
格萨尔文化风情节:系源于格萨尔王故里地阿须草原上的古老盛会,以赛马登位为背景,众揽赛马、角斗、歌舞、诗歌说唱、弹唱、辩经等形式。其时正实金秋之始(8月20日),传说此时是莲花生大师的生日;男女老少伴着丰收的喜悦,装饰一新,带上青稞美酒和藏式佳肴,在繁花似锦的草原上尽情狂欢。

赛马会


           
赛马会:金秋时节的高原,处处繁花似锦,一派生机。出于丰收的喜悦和对美好景色的憧憬,家家户户携老扶幼,穿着盛装,带上丰厚的美味佳肴来到草原上,千百顶帐篷汇成一片,伴着优美的歌舞和欢快的旋律,尽情欢歌。一般赛马会持续3—5天,其间有赛马、角斗、摔跤、山歌对唱、弦子锅庄表演等,均为当地农牧民自发的行为和随机组合。

德格县-旅游小知识

 

德格县


在四川西部旅游,旅游的游客须知道一些小常识:

1、高血压患者不宜到高海拔景区旅游。
2、在急救小药箱中应增加抗缺氧药物,如红景天肌苷片等,必要时准备一个氧气袋。
3、应穿暖性强、柔软、防滑的旅游鞋,准备足够的保暖衣服。
4、高原紫外线强,应准备一副防紫外钱的雪山镜。
5、旅游线路听从导游、景区管理员和提示牌的要求,自觉不进入滑坡、雪崩区域;在雪峰下,忌高声喧哗,以确保安全。

德格县-古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