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玉:庄小兵 -我与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标志【轉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8:19:39

庄小兵 -我与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标志【轉載】

分类: 史前文明考释 2011-09-02 13:14

    

《我与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标志》

 

庄小兵  

20058月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标志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文保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在这个标志的诞生过程中,有许多同志倾心参与,我也是其中一个。

记得是在200588日晚上8点,我正躺在床上收听浙江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听见播音员同志说,国家文物局这几天正在就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标志图案征求社会意见,听众如果有意见或建议,现在可以向国家文物局提交。第二天,我就到网吧上了中国文物信息网(www.ccrnews.com.cn),把自己对国家拟采用作为历史文化遗产标志的“太阳神鸟”(又称“四鸟绕日”)图案内涵的看法以“MANOR”的网名发表(几天以后,《中国文物报》转载了我以“MANOR”名义所作的网上发言)。第三天,我又拨通了国家文物局专门负责搜集公众意见的工作人员的电话,同她谈了我的意见。我说我作为一个关心这件事情的普通浙江人,愿意抛弃狭隘的地区观念,赞成使用这个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图案作为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正式标志,但对国家文物局征求社会意见的文告中对该图案内涵的阐述基本上不同意,我不同意将该图案称为“太阳神鸟”或“四鸟绕日”,我说这个图案中没有太阳,也没有太阳的光芒,有谁见过弯曲的太阳光芒呢?四只所谓的“神鸟”,其实就是已故学者胡厚宣发现的甲骨文“四方之风(凤)”,并且这件金箔图案也和江浙一带的远古良渚文化文物有关。后来,在8月中旬发表的正式文告中,国家文物局没有再使用“太阳神鸟”或“四鸟绕日”来称呼新诞生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标志,而是转称其为“金沙遗址金饰图案”,这很可能是吸收了我的意见,或者也包括了其他同志的类似意见。

 

 

 

因为没有再看到“太阳神鸟”和“四鸟绕日”这八个刺眼的字,我很满意,特地在日记中记下了这件事。我为什么不想看到这八个字呢?因为“太阳神鸟”或“四鸟绕日”一说,有承认古埃及火凤凰为其原型之嫌,这样的话,这个金饰图案就不适合代言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了,而应另寻一个适当的古代中国图案来替换它。但是实际上没有必要这样做,因为,当时我已认识到,金沙遗址发掘者对金饰图案的认识和阐述是不正确的,该图案表达的内容实际上只与良渚文化有关。

一转眼,事情已经过去了将近四年。我想,现在我已经有了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标志图案内涵的成熟看法。趁此征文机会,把它写出来,供有兴趣的同志参考(我有专文讨论这个问题,题为《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标志与“盖天”宇宙模型》,写作于20059月至12月,待刊)。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标志图案,也就是金沙遗址金饰图案,是假设在天北极处往下看“天下”时所看到的宇宙形态。图案中心镂空部分,是“天地柱(纵向截面)”和“阆风”,而不是太阳及其光芒;图案圆周上的四只镂空形态的“神鸟”就是殷墟甲骨文记载的“四方风(凤)”或“四季风(凤)”(请注意,古人习惯以四季配四方,故四方风等同于四季风)。也就是说,金沙遗址金饰图案所表现的,是一个“盖天”宇宙模型,只不过它所表示的“盖天”模型,是一个以天北极为视点而得到的纵向模型视图,或称之为纵向截面图(作为对比,在汉字中,还存在一个“盖天”宇宙模型的横向截面图,这就是繁体“伞”字,其上的“人字形”代表圆锥形天盖,下面水平一横,代表大地,中间一竖,代表天地柱,在天地柱两旁还有四个“人”,代表生活于大地四方的人类)。金沙遗址金饰图案,与良渚文化玉琮关系密切。玉琮的中央圆孔就是天地柱(的一部分)。天地柱不是实体柱,而是空气柱。《太平御览》卷36引《河图括地象》曰:“昆仑山为柱气,上通天。昆仑者,地之中也”。引文中的“柱气”一词,应理解为“柱形气”或“气柱”,即是说天地柱是空气柱。金饰图案中心的镂空和玉琮中心的钻空是一样的意思,都用“虚空”、“无形”表明了这是“空气柱”(关于玉琮中心的空气柱就是天地柱的判断,已有至少两位先学在我之前公开发表了,笔者不敢掠人之美,特此声明)。那么空气柱怎么能支撑住天地呢?回答是因为古人已经认识到一个物体以一定速度作水平旋转运动时,在铅直方向上它的重坠力与上升力会达到某种平衡,这时它的空间位置会保持不变,例如现代直升飞机在空中悬停就是一个恰当的例子(笔者小时候在杭州玩耍一种“竹飞挺”游戏与此相似,这游戏是否就是远古杭州人所发明并一直流传到 1960年代我对此没有见解,但良渚古人应该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观察到这一现象)。而古人长期观察天地的结果是发现了“天旋地转”的事实,那么天和地一起作水平旋转运动时所形成的一根无形的且纵贯天地中心的“转轴”就被他们形象而通俗地称为“天地柱”了,其实古人和我们现代人一样明白,静态状况下,空气柱当然是无法支撑住物体的。保持位置恒定的秘密在于旋转,在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平衡。杭州作为良渚文化分布的核心区,每年七、八、九这三个月份,都要受台风(学名叫“热带气旋”)的侵袭,所以,古杭州人(也就是古越族人,或称良渚古人)很熟悉“台风”这种事物。而“台风眼”就是一个空气柱(也就是浓密的云气像围墙一样围出一个圆柱形空间,该空间内风平浪静,碧空万里),它高耸入天,同时植根于大地,大量热空气从台风眼底部旋入、沿着台风眼云墙内壁上升到高空,最后冷凝成水滴从台风眼云墙外壁向大地旋转横扫,大量降水导致大地上洪流横溢。这个气象事实,不但现代的气象学家观察到了,想必古人也一样观察到了。因此,我国古书都把大江大河源头定在“昆仑山(天地柱)”上。例如,《汉书》之《张衡传》云:“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河图始开图》:“黄帝问风后曰:‘余欲知河之始开。’风后曰:‘河凡有五,皆始开于昆仑之墟’。”《河图括地象》:“(昆仑山)出五色云气,五色流水,其泉东南流入中国,名曰河也。”(《博物志》说同)想必河流发源于昆仑山(天地柱)的思想来自于良渚文化集团,因为“天地柱”的原型“台风眼”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最多见(在全球范围内,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台风次数最多,或频率最高)。所以,天地柱是一个空气柱,它相当于台风眼。那么,它应当也和台风眼一样有一个云气构成的云墙,此即《河图括地象》所谓的“五色云气”,而云气变成降水,落到地面就是“五色流水”,众多流水则汇合成大江大河。

这样说来,金沙遗址金饰图案中心圆周上整齐排列的十二个“涡齿”,其实就是台风眼周围云墙外壁上旋转而下的风雨。这种特殊风雨的古名应该是“阆风”。古书提及昆仑山有阆风,但阆风不是风名,而是层名或台名。据《水经注》卷1引《昆仑说》,昆仑之山可分为下中上三层,下曰“樊桐”,中曰悬圃,一名“阆风”,上曰“天庭”,是为天帝之居。《太平御览》卷36引《葛仙公传》则云:“昆仑山,一曰玄(悬)圃台,……一曰阆风台”。但是“阆风”本应为风名,因为它符合我国古代风名的格式,如“景风”、“条风”、“协风”之类,风前一字是修饰语。所以,“阆”应该是修饰语,用来形容一种特殊的风。据我研究,“阆”字的本义是“高低双门”,“阆风”即为“高门进低门出之风”。(时至今日,重庆阆中市的市名中的“阆”字仍含此义。“阆中”意为“在高低两门中间”,即流经阆中市的嘉陵江,上游河床高,下游河床低,阆中市处在高水门和低水门之间。)所以,“阆风”其实就是一种由高处向低处吹送的风,它的原型是台风云墙外壁上面旋转而下的风雨。

“阆风”亦可见于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一号“神树”。该“神树”应当就是萨满教所称的“宇宙树”或“世界树”,或中国古人所称的“天地柱”。

“神树”上的树枝一律为倒U形,其上栖有“鸟儿”。由于倒U状枝杈向外的一段恰为“从高到低”的形状,暗示了这是阆风运行的轨迹,而枝杈上的青铜鸟应该就是“阆风(凤)”。

据古文献,“阆风”又名“悬圃”。三星堆青铜一号“神树”,也应该是“悬圃”。“圃”是指种植花草、苗木的园地,而园林草地中自然会栖息许多虫鸟。“悬圃”一词,顾名思义,是指花草虫鸟沿着与地平面垂直方向分布的一种苑囿(我们或可称之为“层苑”)。而这正好符合三星堆青铜一号“神树”所展示的情景。

三星堆青铜一号“神树”中尚有一件笔者所谓的“龙形物”。它是什么?它应该就是河源之水。首先,水流来源于风雨,而风雨已经以“鸟”(凤)的模样布满青铜神树(悬圃)。古文献也说在悬圃能“使风雨”;其次,“阆风”(风雨)和“龙形物”(水流)的相对位置正为一高一低,符合雨水从高处落下积水成河的逻辑;再次,“龙形物”的头部(即水头)正处在神树的底部,抵近大地,符合古文献关于河流“始开”在昆仑山的记述;最后,“龙形物”身体为长条绞索形,这很可能有“(象麻绳那样)由多股细水汇聚成一股大水”的意思;其中每一股细水因模拟成绞线,而都呈现弧线形,或表示其为水波;“龙形物”身体的细长状也表示出“水长流”之意。另外,“龙形物”身上有“手”和“刀”,这应当是表明河流具有二重属性,“手”表示河水给予农业生产的帮助,“刀”表示河水给农业生产带来的灾害。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到,“阆风”与“悬圃”二名含义互通,二名含义都与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一号“神树”表现的内容相契合。

“阆风”的运行轨迹问题。一方面,“阆风”的轨迹,从静态情况下的天地柱――三星堆青铜一号“神树”看,就是向外的那一段倒U形“树枝”――向外向下“拖长”的形状,即凤鸟将朝外朝下滑翔。这个判断也可以从九只青铜立鸟的朝向得到证实――它们的头向均与所栖“树枝”的前伸方向严格保持一致(这种情况在现实世界中看不到)。所以,静态情况下天地柱上的“阆风”是沿抛物线向外向下运行的。另一方面,若只考虑天、地水平旋转的情况,即考虑只有天地柱转动的情况,阆风的运动轨迹将是:围绕天地柱作相对的水平位移(“转圈”)。最后,我们再将阆风在垂直面上的下抛运动和水平面上的“转圈”运动综合起来考虑,则阆风真实的运行轨迹应为:绕天地柱盘旋而下,这与台风云墙外壁上风雨落下的轨迹完全一致(反映在金沙金箔上,十二支阆风是从“齿根”向“齿尖”吹行,吹行方向就是“齿尖”所指的方向,并请注意“齿尖”方向与金箔圆周上“四风”的头向一致)。

“阆风”的股(个)数问题。根据三星堆一号“神树”上每层三只鸟的情况,以及金沙遗址所出一青铜有领璧形器正反面均有独立的“三鸟绕飞”图案(此三鸟也是阆风。而此璧形器上的“圆领”所围成的柱状空间正是天地柱的一部分)的情况,推测其总股(个)数是三,或三的倍数。而金沙金饰上的十二阆风,在数量上正是三的倍数。

在中国古代,“风”是一个与时间有关的概念。《国语》之《周语上》篇的“瞽告有协风至”意为盲人乐师根据春季风的出现报告春季来临。“阆风”既为“风”,当然也与时间有关。所以金沙金饰图案中“阆风”的数量“十二”,应指时间,即“十二月”,意指“月月有水(补充河源)”。另外,阆风数量为三(或三的倍数),而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季节主要是七、八、九这三个月。这两个“三”字,或有内在联系。

金沙遗址金饰图案圆周上的四只神鸟对应玉琮四角上的“兽面”(实即我所谓的“凤首”,详细证明见于拙作《三皇五帝三代王年简表》,http://bc2172.bokee.com),二者都对应在天地边缘吹行的季节风。古越族世居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一向被古人认为是天地边缘(古人不知道往东还可以航行到夏威夷和美洲大陆),所以东南沿海吹行的信风便被认为是在天地边缘运行的风(天周风)。有确凿的田野考古证据显示,在新石器时代古越族依靠沿海季风来回航行于今山东、辽东和台闽粤之间。明朝的郑和船队,就是从良渚文化分布区内的江苏太仓港起航,利用冬春时节的东北季风,顺风南下西洋,并于次年夏秋时节,乘西南季风返航。这当然是继承了古越族的航海传统。因此,金沙遗址金饰图案圆周上以镂空手法表现的四只神鸟实际上就是四季风(凤)。我们说四只神鸟实际上是“风(凤)”,除了它们以镂空形态表示了和空气一样无形(风是流动的空气)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理由,那就是四只神鸟的腿特别长,腿长约为鸟身长的一半。此为大型涉禽的形象。而“涉禽”是生活于溪边河滩的鸟类,在本案例,可以认为四只涉禽是集合“风伯”和“雨师”两种角色于一身的神鸟。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国家,季风开始的早晚和强弱,对我国的旱涝、冷暖有极大关系。因此,四季风出现在盖天宇宙模型中,是有中国特色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金沙遗址金饰图案,也就是现在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标志图案,完全是良渚文化的产物,是古越族的文化贡献,它与古埃及无关,与古印度无关,也与古以色列人无关。

那么,为什么古越族的宇宙观被古蜀族完全接受了呢?接受的时间是在什么年代呢?朱乃诚同志研究了2001年从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一只良渚玉琮,指出它是从环太湖流域地区传至中原地区,再从中原传至四川成都平原,这一辗转传递过程所对应的时间段大约是距今4400年至3000年。他的意见是:金沙良渚玉琮传入蜀地的时间是在商朝(1600 BC-1046 BC)。这等于说古蜀族接受盖天宇宙模型的时间是在距今3000年前(因为按照我的观点,玉琮本身就是盖天宇宙模型)。而拙作《三皇五帝三代王年简表》则给出进一步的回答:人皇(约2550 BC-2520 BC在位)是良渚文化集团王者,他于2550 BC从今浙江余杭良渚(古城)迁都到了今山东日照两城镇,此时,他的八位兄弟分别被封到“九囿”中的八个,“各立城邑”(《补三皇本纪》),其中的一位兄弟被封在蜀地并创建蜀国(所谓“蜀之为国,肇于人皇”,此说见于《华阳国志》、《世本》、《史记正义》引《谱记》和《十三州志》等)。我认为田野考古发掘发现的成都宝墩古城,应该就是那位人皇兄弟建立的蜀国都邑,该都邑的使用时间,应该与2007年新发现的浙江余杭良渚古城大体一致,即从2550 BC2300 BC。这个年代区间的上限,就是盖天宇宙论在古蜀大地落地生根的时间,同时也是金沙良渚玉琮(作为盖天宇宙论载体)传入蜀地的时间(在此,顺便议论一下《周礼》“黄琮礼地”问题。对《周礼》“苍璧礼天”的说法,大家都理解和接受,因为“璧圆像天”,二物形状相似。而对“黄琮礼地”,很多同志不理解不同意,因为玉琮是一个竖形器物,大地是一平面物体,二者在形状上风马牛不相及。其实,古人说大地以山为位,即大地以山镇作为地标,也就是一个地区可以用区内的一座名山作为代表,那么,大地中央的昆仑山就是大地的总代表,《太平御览》卷36引《河图括地象》所云“昆仑山为地首”就是这个意思。而昆仑山就是天地柱,玉琮则是天地柱模型,因此玉琮可以用来礼地)。

最后,我建议把现在使用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标志”图案翻一个面。因为我国地处北半球,而北半球的台风全部是逆时针旋转的(这一事实可以从卫星拍摄的北半球热带气旋照片上看到)。所以阆风连同“柱气”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应该是一个逆时针旋转(所谓“左旋”)的“旋涡”。现在使用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标志”图案中心的“阆风连同柱气”则是一个顺时针旋转(所谓“右旋”)的“旋涡”,这是南半球台风的旋转式样,因而是错误的。另外,现在使用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标志”图案圆周上的四季风是逆时针运行的,这也不妥,因为把一年四季的顺序和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顺序结合起来考虑,四季风在逻辑上是顺时针运动的(即若把河南郑州作为钟表盘中心点,把春季风的风头当作指针头,把山东日照港海面作为春季风出发地,那么,在悬停于郑州上空的直升机驾驶员看来,春风头将依次到达江苏沿海、浙江沿海、福建沿海和广东沿海,这是顺时针方向)。综合考虑阆风和季风运行方向的结果要求我们把现在使用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标志”图案翻一个面,这样的话,二风的运行方向就都理顺了。笔者在2006年开设的博客上,已经率先把这个标志图案翻转过来了。

鏈接:http://blog.people.com.cn/blog/c6/s292378,w1242716473448681

我正在玩搜狐微博,快来“关注”我,了解我的最新动态吧。
http://qingyu818.t.sohu.com/分享到搜狐微博上一篇:中華文明圈文化藝術沙龍【原創】 下一篇:王志清先生贈詩 分享 |  评论 (1) |  阅读 (6)  |  固定链接 |  类别 (史前文明考释) |  发表于 13:14 提示:“固定链接”为您显示此篇文章的固定不变链接,如果您有还有疑问请点击帮助
链接地址:http://qingyu818.blog.sohu.com/183261922.html 复制此地址
评论发表成功   查看其他好友的最新日志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

好文章,收入我的网上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