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旅游攻略图片:为什么叫“爸爸”和“妈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6:24:29
1

  亲属称谓往往是研究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媒介。19世纪,美国民族学家和人类学家摩尔根从亲属称谓入手来研究古代社会,并论述了原始社会的基本细胞,以及婚姻、家庭、财产分配等现象的发展,为古代社会的研究开创了新的途经。

  通过对语言的比较,我们发现,东西方语言中表示“爸爸”“妈妈”的称谓格外相似或相近的。“爸爸”在汉语中读作baba,在英语儿语中是papa,在俄语中是папа;“妈妈”在汉语中读作mama,在英语儿语中是mama,在俄语中是мама。

  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存在两种错误的看法。一是认为,这种一致性纯属偶然,它们之间并无本质联系。产生这种观点的原因,在于没有把这种现象放到宏观的范围来考察,看到的只是个别的语言现象。另一种观点认为,这是语言间相互影响的结果,即认为:汉语的“爸爸”“妈妈”原来是“父”“母”,由于“爸爸”“妈妈”受到西方语言(尤其是英语)的影响,汉语也吸收了“爸爸”“妈妈”,而把“父”“母”挤进了书面语或非正式的口语中。持这种观点的人对于儿语的特点和古汉语的语音了解甚少。

  其实,各种语言的“爸爸”“妈妈”的相似性绝非偶然,也不是语言相互影响的结果。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来源于各种语言的儿语,并符合婴儿早期发音的特点,是一种语言的普遍现象(universal)。
 

  2

  语音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给了我们满意的解释。西方一些从事儿童发音研究的学者证明,在新生儿的哭声中,没有辅音,只有元音,而且在一岁前,原因a占主导地位。因为发a音时,口腔呈自然张开状态,无需费力,也无需任何意识,因此是婴儿最容易发出的一个元音。美国语言学家做过统计,在婴儿最初发出的元音中,a音占64%。

  婴儿在六个月前很少能发出辅音,即使有,也发得不太清晰。从六个月到一岁,婴儿开始能发出清晰的辅音,大多是塞音p,b,t,d,和鼻音m,n。直到一岁半左右,婴儿还不能发出摩擦音(如f,v,s,z)。

  叠音(如“大大”、“爹爹”)是婴儿发音的一大特点。婴儿在开始时重复发出某个音节是为了好奇和快感。但从咿呀学语过渡到学会说话,发出叠音就不是盲目的了,而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因为它的语音效果最明显,最容易被辨别出来。有语言学者作过统计,婴儿在一岁时,其发音中有47%是叠音(如“爸爸”),22%是单音(如“爸”),10%是单音+辅音(如mam),这三种情况就占了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