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 诗句:鸿门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1:48:27
鸿门宴教案
要点引导
(一)整体感知
《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这个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06年(即陈涉起义后的第四年),这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天下而展开的第一场斗争。当时刘弱项强,在双方力量极为悬殊的情况下,刘邦冒险到项营,骗取项羽的信任,经过一场斗智斗勇,终于脱险逃归营地。文章描述了刘邦从被动中争取主动,变劣势为优势,化险为夷的过程。故事情节完整,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语言精当,文字传神。“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描写的,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展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曾评论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本文虽只写出人物的一个侧面,却未尝不能窥一斑而知全豹。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弱点是分不开的。从这段史实中,可以看出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重要关头上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课,可先通读全文,圈画出新词和有疑难的字、词、句,参照注解,借助工具书,了解全文大意,以熟悉课文思想内容;在复述故事大意的基础上,抓住“三起三落”的情节发展脉络,概括各个情节的内容要点,并串联成线;重点学习“鸿门宴上斗智斗勇”这一节(课文第三、四段),结合具体的细节描写,把握各色人物个性鲜明的性格特点,明确作者塑造人物的意图。在学习过程中,还要重视对文言文语言知识的整理,重点是: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探究解读
问题探究一:鸿门宴上,双方的形势关系是如何转换的?
思路点拨:宴前(非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曹无伤告密是导火线,战云密布;项伯夜告却是一个转折点,缓和气氛。项羽攻刘的决定是一时之气,不久“风正云散”;刘邦见项羽的决定却是深思熟虑之举,次日即成行。
宴中(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危险形势三起三落。范增“数目”“举玦”,气氛趋于紧张,一触即发;但项羽“默然不应”,形势又趋缓和。范增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气氛再度紧张;而项伯的拔剑起舞,又使形势趋于缓和。樊哙闯帐,项羽“按剑而跽”,形势又见紧张;但樊哙受赐、慷慨陈词竟让项羽“不忍之心陡起,英雄相惜之念顿生”,形势更显缓和,刘邦的借故逃席更是将危险消弥于无形。
宴后(非正面交锋)刘主动,项被动。借故离席毕竟是权宜之计,毁约逃席脱身回营则彻底扭转了被动局面;项羽受璧预示了形势的彻底缓和。
问题探究二:“鸿门宴”既然是一场“宴席”,就要有座次之论。那么,“鸿门宴”上座次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说明了什么?
思路点拨:按古代礼仪,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座,亚父南向座,沛公北向座,张良西向座。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增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宴设于项羽军中帐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刘邦的处境已令人忧心。再看项羽集团内部,谋士范增在项羽心中的地位,尚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阂,事不可谋已初露端倪。
问题探究三:在特殊的背景下,人物之间的称谓,往往能体现人物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从“鸿门宴”前后的称谓变化中,可以判断出人物之间怎样的关系?
思路点拨:张良对刘邦三次直呼“大王”,前两次只有他与刘邦在场,后一次只添了几个自己人,称“大王”正表露出他们君臣同心协力,决心与项羽抗衡、战而胜之的雄心壮志。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部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或“君王”,显然出于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称王称霸理所当然的心理状态。而张良、樊哙都是刘邦的部下,由于力量悬殊,出于表面上的曲意奉承,自然也称项羽为王。刘邦毕竟身份不同,用语不宜过分阿谀,所以在项伯、项羽面前,先后六次称项羽为将军,只有最后一次与张良谈话时,称“项羽”为“项王”。一方面他明知项羽称王是早晚的事,另一方面,是在自己部下面前,无失身份之虞。由这些称谓可以看出,刘邦集团处处恭恭敬敬,低声下气,以臣下之身份,尽力满足项羽的自尊自大心理。
问题探究四:众目睽睽之下,刘邦怎么能逃离鸿门宴?
思路点拨:从项羽的思想性格看,他骄纵轻信,刚愎自用,这是刘邦逃席的重要原因。项伯求情,项羽在“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的言论束缚下,改变攻击刘邦的初衷,而且任由亲者(项伯)公然作奸,放置谋士(范增)喟然无为;刘邦请罪,项羽胸无城府,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轻易改弦更张。刘邦善于审时度势,抓住形势已趋于缓和的时机,借如厕的机会逃离鸿门宴,又留下张良为自己善后,拖延时间。如此,刘邦方有机会从百万军中全身而退。
应用迁移
一、语言基础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飨(xiǎng)士卒,为(wèi)击破沛公军。   参乘(chéng)樊哙(kuài)
B.鲰生说(shuì)我曰:“距关,毋(wú)内诸侯,秦地可尽王(wàng)也。”
C.加彘(zhì)肩上,拔剑切而啖(dàn)之。   度(dù)我至军中,公乃入。
D.人方为刀俎(zǔ),我为鱼肉,何辞为(wéi)。  则与斗(dòu)卮(zhī)酒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爱情是婚姻的基础,是婚姻的前奏。
B.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你明察秋毫,比我们知道的更多,了解得更清楚。
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D.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这件事今天来不及细说了,明天再说。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距关,毋内诸侯。   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C.令将军与臣有郤。   D.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项伯杀人,臣活之。    B.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C.常以身翼蔽沛公。     D.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5.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两章》)
B.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陈涉世家》)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唐雎不辱使命》)
D.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6.对下列句子的句式的判断及句意的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判断句)──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B.欲呼张良与俱去。(省略句)──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刘邦)。
C.沛公安在?(倒装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沛公在什么地方?
D.吾属今为之虏矣!(判断句)──我们这些人今天成为他的俘虏了!
二、课文阅读
阅读课文片断,回答问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1.下面方框里的文字出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至鸿门,谢曰”中的“谢”,应选择第_______义项。
谢xiè①道歉。《战国策·赵策四》:“入而徐趋,至而自~。”②推辞。《史记·吕太后本纪》:“太后使使告代王,欲徙(xǐ)王赵,代王~,愿守代边。”今有双音词“谢绝”。③辞别。李白《留别金陵崔侍御》诗:“挥手~公卿。”④感谢。《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解狐举邢伯抑为上党守,柳往~之。”《汉书·张安世传》:“尝有所荐,其人来~。”⑤告诉。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多~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2.对下列句子朗读停顿的处理,不妥的一项是(  )
A.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B.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C.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D.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沛公旦日(第二天)从(以……为随从)百余骑(骑兵)来见项王。
B.范增数(多次)目(使眼色)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指示)之者三。
C.哙遂入,披(掀起)帷西向(面向西边)立,瞋目(瞪着眼睛)视项王。
D.此亡(灭亡)秦之续耳(而已,罢了),窃(谦词。私自,私下)为大王不取也!
4.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这么做,你们这些人将来都会成为他的俘虏!
C.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这逼人太甚了!我要进去,跟他们拼命。
D.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拿戟交叉着守卫军门的兵士想拦住不让他进去。
5.下列对选文第一段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谢罪之词,极大地满足了项羽自矜功伐的心理需要,巧妙地平息了项羽的愤怒,使鸿门宴的气氛开始趋于平和。
B.按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
C.“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玦”与“决”同音,范增用“玦”暗示项羽要下决心杀掉刘邦。
D.范增蓄意杀死刘邦,始“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继而授意项伯舞剑,“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使鸿门宴的气氛越来越紧张。
6.下列对选文第二段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的一番慷慨陈词,虽有指责项王的话,但又把项王抬得比怀王更高,有“求赏”之意,合乎项王自矜功伐的性格。
B.此段写樊哙面对“卮酒”“彘肩”时,通过“斗”“生”两字,于细微处见精神,在紧张的暗斗中揭示人物性格。
C.此段对樊哙言行的描写,表现出他不仅是一个其忠可嘉、其勇可贾的勇士,而且是一个机警干练、能言善辩的智者。
D.项王在樊哙闯帐气势的压迫下,按剑而跽;在樊哙的严词责备下,说不出话来;这些都表现出他性格中怯懦的一面。
7.“樊哙闯帐”是“鸿门宴”故事的高潮。司马迁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写是不是喧宾夺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樊哙在席上的讲话跟刘邦几乎一样,是不是“仅是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如有区别,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项王军壁①垓下②,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③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④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⑤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⑥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⑦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⑧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司马吕马童⑨,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⑩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壁:安营驻扎。②垓下:古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固镇县濠城沱河南岸。③灌婴:汉军将领,以骁勇著称。④绐:哄骗,欺骗。⑤乃:副词。只,仅仅。⑥赤泉侯:汉军将领杨喜。
⑦辟易:退避。(多指受惊吓后控制不住而离开原地)⑧船:船只停靠岸边。⑨吕马童:少与项羽有旧,归汉为郎中骑将。⑩王翳:汉军将领。
1.下面方框里的文字出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吾为若德”中的“德”,应选择第_______义项。
德(惪)dé①道德,品行。《荀子·王制》:“无~不贵,无能不官。”②恩德,恩惠。《韩非子·解老》:“有道之君,外无怨雠于强敌,而内有~泽于人民。”《史记·秦始皇本纪》:“刻石颂秦~。”○又感激。《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以功受赏,臣不~君。”③心意。《诗经·卫风·氓》:“士也罔极,二三其~。”(罔极:无常,没有定准。二三其德:指变了心。)成语有“同心同德”。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歌数阕(几遍),美人和(跟着唱)之。项王泣(眼泪)数行下,左右(身边的随从)皆泣(小声哭),莫(没有谁)能仰视。
B.项王自度(推测,估计)不得脱,谓(告诉,对……说)其骑曰:“……令(让)诸君知天亡(灭亡)我,非战之罪也。”
C.项王身(身体)亦被(覆盖)十余创(伤口),顾(回头看)见汉司马吕马童,曰:“若(如果)非吾故人(老朋友)乎?”
D.项王乃(于是)曰:“吾闻(听说)汉购(重金征求)我头千金,邑(封地)万户,吾为若(你)德。”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B.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  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D.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   社会各方为灾区人民慷慨解囊。
B.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我军奋起反击,敌军望风披靡,弃甲而逃。
C.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    地方保护主义是依法行政的“拦路虎”。
D.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请各用两个四字短语分别概括这三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① 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项羽在垓下被汉军重重围住,夜听四面楚歌,深感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美人相和,更添英雄末路之悲凉。
B.项羽带八百人突围,过淮河剩下百余人,到阴陵,被一老农所骗,陷在沼泽地,因此被汉军追及。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汉军一将,杀数十百人,瞋目一叱,赤泉侯人马受到惊吓,只追赶了数里就停止了。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因“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感到无颜见江东父老,不过乌江,自刎而死。
7.下列对选文的相关内容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虞兮之歌”是一种英雄穷途末路之哭,它把末路英雄项羽的一腔愤怒、万般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B.项羽在身陷重围、兵力将尽时,仍能斩将突围,足见其勇武非凡;“自刎”表现出他视死如归的英雄豪气。
C.“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用了夸张手法,展现项羽的威猛与神勇。这与《三国演义》写张飞当阳桥喝退曹兵极为相似。
D.项羽自刎之前,不忍杀死自己的坐骑,更不忍杀死“故人”,表现出一种“妇人之仁”,说明了霸王身上也有仁慈的心肠。
8.根据选文内容理解下列成语(熟语)的意思,并用它造一个句子。(尽量不再使用原故事中的人和事)
① 面楚歌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无颜见江东父老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链接
一、司马迁论项羽
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
(《史记·项羽本纪》后“太史公曰”)
二、刘邦论成败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注: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三、古代有关座次的礼节
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以向南的座位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以“南面”(即“面南”)来指代帝王。如“齐无南面之心”(《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的意思是齐没有称帝之心。但在宾主之间(或在室内)相对时,一般以向东的座位为尊──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古人常以请人“东向坐”来表示对人的尊敬。其次是坐北面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西向为侍座)。《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四、网络资源推荐
1.《千古一宴,尽显英雄本色》:
http://bbs.tiexue.net/post_942150_1.html
2.《项羽与刘邦的成败分析》:
http://www.moulu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