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团社 邓建波女朋友:【佳片U约】法国二战经典:《印度支那》-2011090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5:12:48
雨中笠翁图书馆更多精彩请您欣赏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6周年影视展播》
法国二战经典:《印度支那》
[海报剧照]
















[热诚推荐]
这个印度支那指的是越南。影片讲述了两个法国人和一个越南姑娘的情感故事,侧面揭露了法国的殖民统治。摄影技术高超,画面明丽,色彩厚重。
片子很好看.异国风光,红色革命,私奔,母女同时爱上一个男人,法国人的忧郁和烂漫,很能吸引人的眼球,吸引少女的眼光.我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才二十岁.阴郁的开头,很能吸引落落寡欢的我.美丽的下龙湾,在我家小小的电视屏幕上给我展现了它难于言说的美丽.以至于六年以后我最终站在了下龙湾的面前,坐着小船围着一个又一个的山峰盘旋,只是为了找到当年让第一次看到的那两座山.更何况还有离奇而浪漫的爱情,雍容华贵的德纳芙,比白昼美人里面更加美丽.一切都像吸了点大麻,有一点点兴奋,和头晕.
[剧情资料]
导演: Régis Wargnier
编剧: Catherine Cohen / none / none
主演: Catherine Deneuve / Vincent Perez / Linh Dan Pham
类型: 剧情 /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语言: 法语 / 越南语
上映日期: 1992-04-15
片长: Argentina: 148 分钟(cut version) / France: 159 分钟 / Spain: 159 分钟 / USA: 153 分钟(cut version)
又名: 情证今生
印度支那的获奖情况
1993年 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外语片
1993年 金球奖(Golden Globe) 最佳外语片
1992年 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NBR Award) 最佳外语片
印度支那的剧情简介
她,伊玲,富有,饱满,像一扇阳光下装满风的帆,她单身,有十万五千亩橡胶园,还有一个女儿,那是别人的女儿,越南的公主,叫卡美,父母死后,她领养了她。
伊玲无奈地用自己的方式周旋在众多追求者中,她爱上了海军军官詹。不幸的是养女卡美也爱上了她,当卡美告诉她,她爱上了詹,不嫁给他会死。这时,我分明看见,伊玲的感情被微风吹成了碎片,扬满了她的整个天空,他们,一个是自己深爱的女儿,一个是自己的爱人。我想,那一刻,她一定在感叹,这个世界是如此地荒谬,而自己就是一支在荒谬中飘着的羽毛,无助和无奈。
最后,詹和卡美远走高飞,去了一个偏僻的地方,寻找信仰,捍卫爱情。他们是幸福的。而作为母亲伊玲却在时光里迅速老去,容颜变迁,时代变迁,惟一没有变的,只有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它依然在惆怅中保持着一份宽厚的温情。她是那样的暖,而她的女儿卡美却是那么地冷,那么地坚决和倔强。她们的感情在越南的天空下,在不同感情和观念中交织,像一道富丽的彩虹,彩虹下站着一个叫詹的幸福男人。在此刻,这个男人的幸福已经不重要,而那感情的美已经跨越时空的界限,幻化成人世间最美的母女情深。
[精彩影评]
雷瑞·瓦尼埃90年代的第一部电影,也是他的第一部史诗片,表现二战期间,法国人在最后殖民地度过的最后岁月。片中出现了异国风光,战争和革命,角色有军人、殖民地地主、土著仆人、民族主义者,雷瑞·瓦尼埃让每个人都展示了身份之外共同的人性。
橡胶园主凯瑟琳·德诺芙爱着军人樊尚·佩雷,军人却爱上她的土著养女,养女投身独立运动,军人为了爱人背叛了祖国。这一对情人在生下一个孩子后被捕,他们的故事在印度支那流传。在樊尚·佩雷被押回法国受审的前一天,他把儿子留给德诺芙抚养,随即自杀。1954年,法国在巴黎签订条约,正式承认印度支那独立,德诺芙站在塞纳河边,凝视滔滔逝水。
凯瑟琳·德诺芙留在本片片尾的背影令人难忘,战争、革命、政治的大漩涡卷走了她的一切,但她只是优雅地默默承受。
浮生若梦
有人说,越南是美国人心底永远的阴影,而法国人,对于远东的这块土地却有着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正如英国人之于印度和香港,毕竟有些历史是无法让人忘怀的。犹记得《情人》里静静流淌的湄公河,西贡阑珊恢弘的灯火,缓缓驶出港湾的油轮……唯美感伤,这就是印度支那,未独立前的越南,曾经是法国人以为永远的殖民地。
“年轻时我以为世界上有些东西是紧密联系的,男人和女人,高山和平地,凡人和上帝,印度支那和法国……”,历尽沧桑之后的平静,几乎感觉不到的惆怅,低沉的女声,含着对不可追回往昔的深深眷恋,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前一天,在日内瓦湖上的游船上,艾莉安对年轻的孩子讲述了这个故事,有关她的一生,浮生若梦。
我印象中有关越南的影片总是优美精致,宛若一曲丝竹雅乐,恬淡悠远,就象《青木瓜之味》里那样的翠绿和宁静,那是以一个越南裔法国人的心态加以怀恋的故国,是陈英雄印象中的美丽乡土,而记忆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升华,就好像沈从文笔下的凤凰小城,鲁迅记忆中童年的百草园,越是疏离,越是遥远,就越美丽,越迷人。
对印度支那,法国人永远怀有浪漫的幻想,他们永远都在缅怀在这个国家度过的曾经“黄金般”的光辉岁月。而事实上,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印度支那风雨飘摇,此起彼伏的革命不息,新旧势力的更替频繁……影片却依然拍得很美,晨雾弥漫的种植园,高大耸立的橡胶树,缓缓流淌的乳白树胶……如烟般的往事,一切的影像氤氲着让人着迷的来自东方的婉约气息,弥漫着田园牧歌般的清新之风,甚至带着传奇浪漫的色彩,就像法兰西这个民族特有的个性一般。
凯瑟琳·德纳芙饰演的艾莉安常常让我联想起《走出非洲》里那位独自走进东非肯尼亚的女主角,甚至连她们的经历都很相似,只是肯尼亚更与世隔绝些,没有西贡街头的流弹横飞,而卡伦和情人两心相许阴阳交错的阻隔也抵不上相对无言却遥遥无期的惆怅。德纳芙固然少了一分梅丽尔·斯特里普的亲切,却有着美国人所缺乏的高贵气质,确实最能体现法兰西女性骨子里的浪漫和典雅。艾莉安来自法国,在印度支那长大,美丽富有,坚强能干,拥有六千公顷的橡树园产业和爱着她的殖民地安全部长的垂青。她收养了父母双亡的安南小公主卡美,视为自己的女儿。
平静的生活总是因为一次意外被打破,感情的产生不也就是因为一次偶遇、一个眼神吗?英俊的海军军官让出现在艾莉安历经波折的人生中。饰演让的法国演员凡尚·佩雷那时还很年轻,面容古典忧郁,是《芳芳》里美丽清纯的芳芳也为之着迷的浪漫情人,尤其他的眼神蛊惑人心,一瞥之下有种让人企图挣脱道德束缚的迷乱之感。也许是热带雨林炎热的气候催生的蓬勃情欲,面对让注视自己的炽热眼神,艾莉安不禁意乱情迷。这一次的突如其来终于让她不能再象以前那般满不在乎,西贡旧屋里的约会,汽车里热烈的缠绵也不可能再不留下痕迹,“我爱他,而且我知道他也爱我”,就算在艾莉安掩饰的很好的平静之下仍然可以发现眼神之间流露出心底的柔情。
可这次情欲并没有成为主宰一切的利器,这段感情匆匆开始又匆匆结束,让选择离开。正如我不清楚当初他为什么爱上艾莉安,是因为她身上闪耀的母性光辉,她的坚强和平静还是什么?我也同样不清楚他离开的原因,是因为她慑人的资本和背景,还是相差悬殊的地位还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也许我对自由的理解始终是欠缺的,不真正懂得没有自由的生活就像没有海岸线的西贡一样让人窒息。让不想做她温顺的情人,不要她给予的一切,“我要的是整个世界,而不是坟墓的一角”,在他的理想里,这段感情有可能成为他追求自由的障碍,所以他选择放弃。
就像鸟群掠过水面的涟漪很快又恢复平静,何况没有人知道艾莉安的痛苦,她选择了独自默默记忆,在她的平静之下隐藏着对命运的无奈和莫大的悲愁。直到有一天卡美庄严地告诉她,妈妈我不能嫁给我不爱的男人,我爱上了一个男人,他叫让·巴蒂斯。那一刻,如果可以透视内心,一定可以看到艾莉安的心正在一片片地破碎,她的爱情,她的回忆在瞬间成为不能再触碰的伤痛。
因为冒犯她的缘故,让被海军流放到最偏远荒凉的龙湾守边,卡美也很快被宫廷指婚嫁给她不爱的男人,他在无聊寂寞中消磨日复一日,而她在新婚之夜出逃踏上寻爱之路。命运再次将艾莉安推向了最矛盾无奈的境地,她甚至无法决定自己该以怎样的姿态来处理这突来的事件。让和卡美终于在一起了,他们背叛了殖民地,开始逃亡的生涯,在颠沛流离间相爱相守,并且生下了他们的孩子。卡美对让的爱是一见钟情、毫无保留的,甚至在洞悉艾莉安和让之间的故事仍然不顾一切地去追求,而让呢,经历了艰辛的逃亡,被卡美身上的勇气和坚强深深打动,就像当初被艾莉安吸引,最后他作出的选择也已经完全超越了最初的报恩和感动。
影片准确地抓住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气氛,把渺小的个人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渺小的更加渺小,宏大的更加宏大,对抗历史个人是无奈的,因其无奈,才更加凸现悲剧气氛,生命的真谛莫不如是。人物命运的大起大落,故事情节的大开大阖,乱世成就的传奇,掩藏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却让本来也许平淡的一段感情变得回肠荡气,从中国边境到西贡,成千上百的戏台上重复着让和卡美的爱情,流传四方,让人感动,也更让人为艾莉安心底那段一开始就被掩抑却始终无法释怀的感情唏嘘不已。
让死了。最初他为了自由,背叛了艾莉安的爱情,最后,也是为了自由,他背叛了印度支那的革命,政治立场上的模糊不定和首鼠两端的态度的确很不让人赞赏,所以他的死也是意料之中的。只是我觉得这个人物本来就是游离于政治之外的,在他的身上,更多地是体现了一种有关理想主义的执着,而无关其他。让毕生追求的是自由,可就像那只盘旋在哈朗湾迷宫般水域之间的苍鹰,始终冲不破重重阴霾,他和艾莉安之间的关系,似乎有着印度支那和法国关系的隐喻,这种隐喻在卡美和艾莉安身上体现得更加分明,默认的如母女一般的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关系,家庭内部的冲突实际上就是殖民地对宗主国进行抗争的缩影。
法国人导演雷吉·瓦格涅的立场并不完全站在殖民者一方,《印度支那》里无意宣扬法国的殖民文化,甚至有些处理还相当激进。在龙湾挑选劳工的一幕与《根》里描写的美国当年贩卖黑奴的野蛮行径如出一辙,荷枪实弹的法国士兵的严阵以待和衣衫褴褛的劳工疲惫不堪的面容的对比,其中的意味不言而喻。
但是,导演更多地还是通过乡愁情绪来表达一种无名的失落,藉此自然地形成对殖民文化无言的质疑和批判。世外桃源一般的宁静村落,碧蓝的天,澄澈的水,这些刻意捕捉的美景和流离失所的难民、逃亡的革命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卡美并没有那么激进,最初的选择多少带有命运的推动,可在去往龙湾的一路上,沿途的“景致通过她的眼睛象血一样地流入她的心底”,最终“她心里装的是整个印度支那”,这样的转变抽象而富有象征意义。从安逸尊贵的安南公主到后来的越共党员,真实的生活让她饱尝了这个国家正在遭受的苦难和不幸,法国人教会她的自由和平等观念催生她的成长,而且再不回头。如果说抗婚出走只是出于少女对爱情梦幻的追求,那么后来她的转变已经有了厚重的现实基础,艾莉安所说的“永不死心的亚洲人”的个性,在卡美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让死后,艾莉安费劲千辛万苦终于见到出狱后的卡美,两人再次紧紧拥抱,卡美问起孩子,哭了,但仍对母亲说“去法国吧,带着他,你的印度支那已经不存在了,它死了”,是啊,印度支那已经没有了,而卡美也再不是从前温顺的女儿了。告别过去,卡美选择了一种决然的姿态,忘记过去,包括所有的恩宠、所有的快乐和忧伤,不必回首,才能重新开始和获得自由。卡美后来参加了革命,为更多人的自由奋斗去了,直到多年后作为越南谈判代表团的成员也来到了日内瓦。
没有想象中激动人心的母子相认,过去的都已经过去了,无论痛苦还是欢乐,回首只是徒添怅然,年轻的依廷选择忠于他现在拥有的一切,一种舒适的文化,他对艾莉安说“你才是我的母亲”。那艘游船上,艾莉安叹息“明天法国将永远失去印度支那了”,其实她的印度支那早已经不存在了,在卡美出走后,在让死后,有关印度支那的记忆随之片片破碎,纷飞散尽。
浮生若梦,她失去了曾经拥有的一切,她所爱的人最终都离她而去,曾经以为永久的联系,男人和女人,印度支那和法国,都在世事沧桑变幻间瓦解崩溃。我总觉得,艾莉安才是最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岁月蹉跎,韶华渐逝,人生的苦痛纹路在她不动声色的眼神和表情之间延伸不尽。
最后她留给我们的那个凝视的背影,她在凝视什么,是如流水般流不尽的往昔,还是记忆中的印度支那,还是卡美,还是让?
[请您观看]
',1)">
http://www.tudou.com/v/4WLRVmpq75Q/v.swf
编辑于2011年8月28日
【佳片U约】法国二战经典:《印度支那》-20110901 【佳片U约】法国二战经典:《死囚越狱》-20110901 【佳片U约】西班牙.法国二战经典:《黑色面包》 【佳片U约】法国二战经典:《北郊1936年》 【佳片U约】法国二战经典:《女人之痛》 【佳片U约】法国二战经典:女人之痛 【佳片U约】法国二战经典:《老人与孩子.》 【佳片U约】法国二战经典:《女人之痛》 【佳片U约】西班牙/法国二战经典:《黑色面包》 【佳片U约】法国二战经典:《女人之痛》 【佳片U约】英国.法国二战经典:《密码之争》-20110901 【佳片U约】意大利.法国.西德二战经典:《蓝天白云英雄血》-20110901 【佳片U约】罗马尼亚二战经典 佳片U约专辑【二战经典】 【佳片U约】二战经典:《逃命》 【佳片U约】二战经典:《逃命》 【佳片U约】法国二战经典:四集《巴尔干最后的贵族》(3)红军 【佳片U约】法国二战经典:四集《巴尔干最后的贵族》(2)鹰之子 【佳片U约:《漫长的婚约》】法国.美国二战经典 【佳片U约】法国二战经典:《女人之痛》-20110909 【佳片U约】西班牙.法国二战经典:《黑色面包》-20110909 【佳片U约】西班牙.法国二战经典:《黑色面包》2 【佳片U约】意大利.法国二战经典:《墨索里尼的秘密情人》 【佳片U约】法国.美国二战经典:《漫长的婚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