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志中小灰结局结局:老板不能先逃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9:02:17

 它是追求更大、更快的资本主义文化的产物。它符合所有(合理的)监管要求。人们认为它太大了,所以不会失败。泰坦尼克号(Titanic)与金融和经济危机中垮掉的银行及公司存在许多相似之处。

现在,弗朗西斯•威尔逊(Frances Wilson)的优秀著作《如何从泰坦尼克号逃生》(How To Survive the Titanic)让人们再次将注意力集中到J•布鲁斯•伊斯梅(J. Bruce Ismay)身上。伊斯梅是泰坦尼克号的船东白星航运公司(White Star Line)的董事长。他登上自己下令为泰坦尼克号配备的为数不多的一艘救生艇,得以幸免于难,由此招致轻蔑、耻辱、和一辈子都摆脱不了的臭名,并被后来的电影和小说塑造为船东公司的恶人。这个故事引发了如下的问题,即社会如何对待失败的现代企业领导人,以及一开始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减轻或防止失败。

没有人希望看到企业领袖毁灭,但人们坚持认为他们应该随着轮船一起沉没。最近还有一本以泰坦尼克号为主题的作品《继续演奏》(And the Band Played),其作者克里斯多夫•沃德(Christopher Ward)在《旁观者》(The Spectator)杂志上撰文指出,当他在一次苏格兰文学节上把带领苏格兰皇家银行(RBS)走向灾难、但逃脱惩罚,还拿走大部分养老金的弗雷德•古德温爵士(Sir Fred Goodwin)与伊斯梅进行类比的时候,听众们纷纷叫好。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破产后,理查德•富尔德(Richard Fuld)也跟着倒了霉,但对于他在执掌公司时获得的约4.8亿美元薪酬,民众至今怨恨难消。在凿沉《世界新闻报》(News of the World》这艘“大船”之后,新闻集团(News Corp)的鲁珀特•默多克 (Rupert Murdoch)和詹姆斯•默多克(James Murdoch)因其对窃听丑闻的处理而饱受公众抨击。

灾难往往能够揭露谁真正掌握着权力,以及谁知道如何负责任地行使权力。亿康先达国际(Egon Zehnder International)的一项新调查表明,在最近日本发生地震和核事故之后逃离该国的外国高管有可能丧失信誉、工作、或两者一起失去。正如一位高管所言:“作为领导人,我们不能‘选择’留下或离开。呆在这里领导我们的企业是我们的责任。这是我们签署聘用合约时就同意的……如果我在没有疏散整个企业的情况下离开团队,就将丧失作为一名领导者的信誉。如果我抛弃了他们,我会辞职。”

相比之下,虽然并没有完全为伊斯梅洗脱责任,威尔逊的著作确实澄清了人们对伊斯梅的地位和权力的误解。乘坐泰坦尼克号旅行的伊斯梅既不是一名普通旅客,也并非真正的老板——他已经将白星航运公司卖给了一家美国信托公司。因此雷曼兄弟和苏格兰皇家银行的前任老板们更像是泰坦尼克号的那位“骄纵、声誉卓著而过于自信”的船长(重大区别在于,船长确实淹死了,因此名声大体得以保全)。

正因为此,伊斯梅的后人最近向英国广播公司(BBC)表示,伊斯梅“没有义务死在船上”。但即便是在威尔逊那略有差异的叙述中,也有证据表明,他早先未能履行照顾船只及其乘客的责任。不可否认,是他最终敲定了配备救生艇的数量。威尔逊写道:“泰坦尼克号的救生艇数量已经比英国贸易局(BBT)的官方要求多出10%。而且不管怎么样,当船只本身就是一个救生艇的时候,为何要给娱乐甲板造成不必要的拥挤呢?”在信贷危机之前,银行董事会成员也毫无挂虑地问了自己一个类似的反问句:既然体系自身被视为是安全的,为何要让过分谨慎的借贷要求拖累我们的银行呢?  

在灾难爆发后推诿责任和寻求报复的欲求是人的本性。这种欲求贯穿了今年英国议会对默多克父子的质询,以及去年美国国会对英国石油(BP)首席执行官唐熙华(Tony Hayward)的调查。在近一个世纪前,也是这种欲求促使公众即刻对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展开了调查。

这样的听证会并不令人满意,因为它们全都是马后炮。有太多时候,企业领袖走马上任时声势浩大,后来却带着尴尬灰溜溜地下台。股东(在家族企业是董事)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在危机爆发前就限定企业领袖的权力,并明确他们的责任。

宽松的就职条件、过分慷慨的养老金和薪资、过多地强调工作报酬而对风险不够重视(无论是经营风险还是道德风险),这些就相当于伊斯梅登上的救生艇。只要企业继续大量提供这种保护措施,公众就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许多企业领导者从他们协助制造的灾难中脱身。

   英国《金融时报》 安德鲁•希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