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丘狐胡四篇结局:《世界人物辞海》网络版第十四版董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3:32:21

高级工程师。1944年12月出生,吉林梨树人。现任梨树水利勘测设计处主任,高级工程师。是政协吉林省梨树县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通化矿务局工作,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工作20年。1987年被调入梨树水利勘测设计处工作,负责工业、民用、水利建筑施工工作10年。担任设计工作以来,主要设计成果:Φ34米洗煤浓缩车间、Φ34米浓缩池及暗道泵室、矿井400主房厂房及风道、洗煤厂主厂房扩建、压缩车间厂房、机修厂房、加工厂主厂房、水泥厂主厂房、机电加工厂主厂房、运输走廊、铁铆车间厂房等工民建设计。利用沸腾炉灰制作蒸养砖,利用过火煤矸石制作建筑材料科研成果,获科研奖。担任工业、民用、水利建筑施工工作以来,先后完成:种子加工厂主厂房;县医院住院部楼;东河中学教学楼;刘家馆王家围170m双井柱防洪桥;团结前房身30米单井柱桥;十家堡西黑咀30米单井柱桥施工;梨树引水工程的管路安装及泵房建筑。

高级教师。1943年12月出生,甘肃礼县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毕业于天水师范。曾任中学教师,中心学校、学区校长,县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现为督学。是中国人才研究会艺术家学部委员会二级艺术委员,世界禅佛书画家协会理事等。本文题目是董咏先生获金奖绘画作品梅花的题款,原稿上还有副题“献给国家、民族事业无私奉献的伟大、平凡的一切人们”。这也是他做人的心境写照。他认为梅花是写人的,老是表现那冰肌铁骨、抗风斗雪的精神风貌,已不能表现梅花的新境界,所以一直在追求更新更高的主题。第一次尝试,他成功了,获得金奖,他十分感佩大方家们的眼界。他爱护人,尊重人,同情疾苦,曾经把收化子尊上他的餐桌,常为孤寡老人请医疗病,救人疾苦,作了不少好事,却鲜为人知,然而这一切蕴含在他的创作梅花之中。他自小喜爱文学、音乐、美术,上小学时就有小诗发表,青年时代在报刊眩发表诗歌、小说、文章等。也写剧本,谱曲。70年代初,编创《甘山歌谣三百首》,甘肃人民出版社选编一百六十多首结集出版。但他反感“吹捧文学”、“色情文学”,也不喜欢“伤痕文学”,特殊的个性使他很难走一条文学的路。他不近权贵,视名利如粪土,又疾恶如仇,深恨弄虚作假,把“吹、拍、溜、骗”视为剧毒,视为人性的奇耻大辱,常因为爱说实话而招致不幸,因此,走了一条常常被人曲解、诽谤、暗算、打击、迫害的坎坷之路。然而,他天性乐观、豁达、尽管上中不时就“思想右倾”、文革当过“黑帮”,在七个月的文字狱中仍说笑唱歌,还写了近百百首诗歌(好几家报刊选登)《甘肃建国四十年诗歌选》中选入五首)。他爱好多元,政治经济、哲学、农、医、地质、古文化、宗教文化等等,都有兴趣,多有专研。但他不信邪,不迷信,其诫言是:“迷信神、鬼、人,事,就是否定自己”。他深悟“人就是神”、“我就是佛”。进入中老年,又一次合手起画笔,同艺术续缘。在艺术上,不追求形式,技巧,注重创意。主张美出天然里,情生真纯中,把艺术创作作为学习和自我陶冶的过程,认为一个艺术家最重要的是修炼和提高自身的人格量,否则他的艺术作品格调就不会高,而只能显示繁华妍丽的表面。他尊大自然为师,在有形中寄情,从无形中求境,理论上博采众长,百家为师,创作中决“不吃别人嚼过的馍馍”。近些年多次参加国内外书画大赛、大展,多次获国内外金、银、铜等奖、书画作品、个人辞条、传略入编十多家典集、名录、辞典等。董咏先生虽然即将进入老年,但他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创造的终止就是生命的止息。“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劳作不停”是他的座右铭,将夕阳晚景融入为人民服务之中是他的心愿。

董道武 高级工程师。男,1943年7月出生,安徽濉溪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现任霍山县绿化委员会主任。霍山县林学会理事长。主要贡献:从事霍山县林业生产的指导和技术研究工作。1988年主持的“毛竹笋材两用林开发”获1993年安徽省星火四等奖;1990年参与的安徽省“1463林业技术开发工程”获1993年六安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毛竹低产林改造和丰产技术措施的研究”获1993年六安地区技术进步二等奖,获1994年安徽省科技进步四等奖。个人于1992年被安徽省绿化委员会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获绿化奖章;1994年授予安徽省造林绿化劳动模范称号。主要著述:论文10余篇,主要有《写桕的栽培和加工》、《杉木人工林的间伐与皆伐》、《提高油桐生产水平的探讨》等。

董景岳 滨州地区水产局副站长。1943年 12月生,山东省桓台县人。1993年12月被评为高级工程师。1978年至1983年,先后参加了由山东省科委和省农委组织的“掖县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区划”及“惠民地区浅海、滩涂渔业自然资源调查研究”,并分别于 1981、1984年荣获山东省科委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1984年至1990年,先后参加了“山东省黄河口区海岸带和和海洋资源综合调查”、“滨州地区渔业区划”、“滨州地区国土规划”等项工作。主持了“蓝蛤资源调查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此项研究分别于1990年、1992年荣获滨州地区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1年至1995年,主持了“文蛤增养殖技术研究”,此项研究于1995年分别荣获滨州地区科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山东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作为技术骨干参加了农业部下达的“八五”科技攻关项目“渤海大宗贝类增养殖技术研究”工作。十几年来,先后在《海洋环境科学》、《海洋湖沼通报》、《中国水产》、《中国渔业经济研究》、《水产科技情报》、《现代渔业信息》、《国外水产科技动态》、《齐鲁渔业》、《海水养殖》、《国外水产》、《知识就是力量》、《惠民水产》、《中学生之友》等国家级、省级和地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3篇、俄、日译文9篇、科普文章2篇,其内容涉及海洋捕捞、海洋资源、赤潮、海淡水养殖等方面。其中《滨州地区的海洋捕捞与四类开发》及《渤海湾南部四角蛤州渔业生物学及开发利用》已被《中国经济文库》收编。1992年被评为滨州地区和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994至1997年被评为滨州地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董谦厚 高工。1938年9月出生,山西晋城人。毕业于太原冶金工业学校。现任晋城矿务局基建处副科长。从事设计、组织施工和工程技术管理。1968年参加由鞍钢设计院、冶金部建筑研究所和第三冶金建设公司共同设计、施工、试验的“钢筋砼薄壳结构——连续折板基础”试验。参加公司试制的“钢筋砼倒圆锥薄壳基础”与用于烟囱的“钢筋砼M型液压薄壳基础”。1976年参加公司试验的“砖砌体试块强度试验”。应用爆扩桩、机扩桩、液压滑模与“钢筋砼三铰拱薄壳通廊”和地下屋面防水堵漏施工。组织参加厂、矿区铁路、管道和各种工业建筑及构筑物施工与管理50余项。在晋局新建、改扩建中,编制“滑模施工技术”、“填土地基施工”、“箱型基础施工方法”等。1983年参加预制“V型折板屋面结构”。对网架结构进行检测。1993年大模板施工管理的18层钢筋砼剪力墙住宅高层住宅获省优工程。对18米钢筋砼桥梁钢筋束予应力后张拉和钢筋砼灌注桩及灰土桩测试等。在施工中用网络图控制进度,提高工效,以规范为准则,以质量标准为依据,以全面质量管理创优质工程。处理施工中各种疑难问题。多次被评为机关、局先进工作者。

董伟亭 滨州棉机厂厂长。1951年2月生,山东省博兴县陈户镇人。1993年9月被评为高级工程师。1976年参加了S2H2-8、D2H1—8、WW0.1-6小型锅炉设计工作,其中WW0.1-6小型蒸汽锅炉于1980年3月通过省级鉴定,同年10月,该项目获地区财贸大会科技成果三等奖。1978年,主持设计了GM—1000自动焊机无级变速转台车、内焊缝送丝机构、自动升降机,解决了锅炉筒体、内外纵缝、内外环缝自动焊接工艺问题,该项目获1978年地区科技大会科技成果三等奖,本人被评为“先进科技工作者”。1980年,负责了YD—150液压棉花打包机设计工作,并进行了三次改型设计,至今仍是滨州棉机厂主要产品之一,累计生产200余台,创产值1200余万元。1989年,主持了国家重点消化吸收项目MDY-200型液压棉花打包机设计试制任务,该项目1990年12月正式通过省科委组织的省级鉴定,样机达到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领先国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该项目1992年度获地区科技成果二等奖。1994年2月,任棉机厂厂长。当年产值达300余万元,较上一年度翻一番,扭转了亏损局面。开发了30T、50T浸出制油成套设备,填补了地区生产浸出设备的空白。1995年以来,生产浸出设备6套,1995年产值达500余万元,使企业发展上了一个台阶。

董宪星 高级工程师。男,1938年1月出生,江苏武进人。196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主要贡献:1963-1965年在南京钟表材料厂用土法解决超高强度琴钢丝热处理及磷铜丝回复再结晶技术问题,1965-1979年在南京工艺装备厂热处理协作中心解决超细长滚珠丝杠整体淬火校变形问题(毛泽东纪念堂升降丝杠),无人驾驶坦克超细长不等径扭力轴、无人驾驶飞机主骨架热处理问题,1979年在南京市科技处编写《硅酸铝耐火纤维在热处理炉内衬上应用》,获二等奖,1979-1985年在南京自行车总厂解决自行车零件热处理质量问题(液体、气体氰化),编写《自行车专用钢材标准》、《材料改制生产线可行性论证报告》、《降低自行车生产成本的有效途径》、《自行车5.10、15年发展规划》(受到市领导当场表扬);1985—1992年在南京晨光机器厂特种工艺研究所编写《折叠式自行车生产可行性论证报告》、《香港大佛工程青铜壁板材料论证报告》(国家级评审),解决大型铸造青铜壁板裂纹补焊、掘进机切割头焊接开裂等重大质量问题,燃气发生器导管材料应用报告;在工作期间具有解决各种热处理疑难件、复杂件的工艺及质量问题和特种工艺范围内的重大质量问题的能力,掌握金属材料在各种工艺过程中产生裂纹原因及防止或挽救方法、各种机械产品生产工艺及成本管理。

董寅生 副教授。1940年6月出生,河南宜阳人。中共党员。毕业于河南大学(原开封师范学院)。现任职于洛阳市教育学院。长期负责洛阳市郊区和洛阳市高等函授工作,10年来,洛阳市高等函授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开办专业10余个,引进北大、武大、华东师大等8所高校在洛阳设站办学,培养本科毕业生7000余人。1990~1998年负责教育干训工作期间,为洛阳市培训中心小学校长7000余人,这对加强洛阳市中小学校长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洛阳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先后参加过15本书的编写工作,其中有3本任主编,1本任副主编。另有专业论文、经验论文数篇,旧体诗1卷。1992年记大功1次,1994年获院先进工作者称号,1995年获市模范工作者称号和中小学校长培训先进奖,1998年获院师德标兵称号。

董友贵 高级讲师。1944年出生,云南临沧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现任红河州农业学校校长、党委书记。在西双版纳州工作期间,曾主持开展了多学科水稻丰产样板试验,从3分面积扩大到3千亩,单产从160千克增加到360千克,总产从5900多万千克增至1.3亿多千克。该项成果在1981年获得省政府颁发的二等奖。该课题名称被省农科院陈侃声先生改为“综试区”后,已推广到各地州。1981年调入红河州农校任教,1984年任校长至今。任职期间使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固定资产从1984年的200余万元扩大到2900余万元,专业设置由2个发展到6个,办学规模从400多人发展到1700余人。校园从47亩扩大到56.5亩,新增校舍14000余平方米。1989年被州政府授予“四化建设优秀工作者”称号,同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中专优秀教师”荣誉称号,1998年被省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教育工作者”称号。1996年初主持制定了“九五”建设发展计划,已报经省州主管部门批准。该计划突出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力争到2000年使红河州农校成为省部级重点中专。

董振明 1937年出生,曾任职于广州发电厂和茂名热电厂。是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茂名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粤茂沙龙副秘书长,《茂名侨报》特约记者和《粤西快报》记者。小时候,由父亲执手教描红习书法,母亲教念孙中山遗嘱,小学时已熟练拉二胡、吹笛子、口琴等乐器。中学毕业后,1955年被省电力工业局招收进入武汉青山电力技术学校,攻读电气专业。1992年荣获国家能源部颁发的荣誉奖章。1998年年满60岁,攻读中国摄影函授学院,于1999年结业。历年,搞摄影艺术创作,多次参加摄影比赛和摄影展览,并荣获多项等级奖,至今已有一百多幅照片见于诸报刊。寻求精神上至高的艺术享受,祈盼后半生,更好地为国为国作些平凡微小的贡献。目前,有代表作品《油戳祖景》入集于中国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国群众文化学会编辑出版的画册(2000年5月第一版)。

董志新 (原名董祥贵)教授。1942年11月出生,浙江桐乡人。中共党员。1965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现任职于新疆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农业科学系,兼任新疆作物高产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作物栽培教研室党支部书记。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35年,从事高等农业教育30年,主讲《作物栽培学》、《农业概论》、《农业推广》、《作物化学调控应用技术》、《农业法规》等多门农学专业课程。为研究生开设《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作物化学调控应用理论与技术》、《作物栽培专题》、《专业英语》等硕士生课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疆高产大豆同化物质分配的库容效应及其激素调控研究;主要参加玉米化学控制研究,曾获自治区科技成果进步奖,并被收入《中国“八五”科技成果选》;主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重点推广项目玉米螟大面积种群治理,曾获兵团科技推广先进个人。参加农业版的《作物栽培学》、新疆大学版的《农业技术基础知识》、陕西科技版的《农业概论》等的编写。主编新疆大学版的《水稻栽培》、副主编新疆科技卫生版的《作物栽培学》等书。先后发表科技学术论文30篇。目前为农业部、自治区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更改耕作学硕士授予权点的学科带头人。本人传略被入《中国农林牧专家辞典》(第二部)、《当代中国科学家与发明家大辞典》、《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第3卷)、《共和国农业专家名人录》和《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