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核电办公地址:养生新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7:55:18

气沉丹田 任督两脉 人体三关

(2010-12-20 08:06:44)转载 标签:

杂谈

人体“三关”揭秘

养生   2009-06-10 13:30   阅读13   评论0  

字号: 大  中 

 

 大自然有24节气,人体的颈椎,胸椎,腰椎共有24节,正好与大自然的24节气暗合。颈椎1,2,3节为大雪,小雪,立冬。腰椎的3,4,5节为大寒,小寒,冬至。根据24节气与椎体对应情况,以及颈椎1-3节,胸椎5-8节,腰椎3-5节,在人体中的作用,我们把颈椎1-3节称作“风寒关”,胸椎5-8节称作“气血关”,腰椎3-5节称作“寒冷关”。

 

节令

 

对应脊椎

 

穴位所属

 

三关

 

冬至

 

腰椎第5节

 

尾闾(十七椎)

 

寒冷关

 

小寒

 

腰椎第4节

 

腰阳关

 

大寒

 

腰椎第3节

 

下极俞

 

立春

 

腰椎第2节

 

命门

 

 

 

雨水

 

腰椎第1节

 

悬枢

 

惊蛰

 

胸椎第12节

 

接脊

 

春分

 

胸椎第11节

 

脊中

 

清明

 

胸椎第10节

 

中枢

 

谷雨

 

胸椎第9节

 

筋缩

 

立夏

 

胸椎第8节

 

八椎下

 

气血关

 

小满

 

胸椎第7节

 

至阳

 

芒种

 

胸椎第6节

 

灵台

 

夏至

 

胸椎第5节

 

神道

 

小暑

 

胸椎第4节

 

巨阙

 

 

 

大暑

 

胸椎第3节

 

身柱

 

立秋

 

胸椎第2节

 

无名

 

处暑

 

胸椎第1节

 

陶道

 

白露

 

颈椎第7节

 

大椎

 

秋分

 

颈椎第6节

 

 

寒露

 

颈椎第5节

 

 

霜降

 

颈椎第4节

 

 

立冬

 

颈椎第3节

 

 

风寒关

 

小雪

 

颈椎第2节

 

 

大雪

 

颈椎第1节

 

哑门

 

 

       1.风寒关一旦受到损伤,如寒冷的侵袭,可出现脑血栓,脑梗塞,可因激动造成阴阳失调发生脑溢血,过度疲劳和长期的寒冷刺激,可导致血管的激烈收缩及脑部疾病,中枢神经的指令不能正常下传,还可造成各系统功能失调而出现功能性疾病。风寒关因其“冰天雪地”,当用手感探病时,会有麻木,发刺,阴寒之感。要想打通此关,应先解开肩中腧穴,打开神经通道,该穴可主全身气血,通七窍,这样才会冰雪融化,大地回春。

       2.气血关主管全身气血,各系统功能失调可导致坐卧不安,心烦意乱,力不从心等,长期失调还可导致脾胃虚弱,食少纳差,气短,脏腑功能失调等症。

       3.寒冷关一身正气,如营卫不当就会导致胃肠,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胃肠炎,胃肠功能紊乱,月经不调,宫颈炎,附件炎,盆腔炎,肿瘤,腰膝冷痛,头晕眼花,健忘,失眠多梦等。

      打通三关的一般方法有:轻慢拍打(痛击病灶法),点穴按摩,魔掌疗法,意火。必须注意:拍打不宜过重

 

附:介绍一种新的自然疗法

                   ——节气养生法


     

据《黄帝内经》所载,人体每一个器官的能量,都是由特定的脊椎位置所控制,与大自然24个节气所对应。当节令交替时,能量会大量流失,使身体免疫功能降低,久而久之,导致慢性病和机体老化。所以,采取适当的方法,在节令交替时段调理相对应的椎体(穴位),可以获得良好的养生保健效果。

      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哲学观点之一,也是传统中医的基本指导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人体与宇宙天体的运行互相感应,信息相通,与大自然的万千变化紧密联系。节令交替的一瞬间虽然时间很短,但足可以对人体的生命活动造成深远的影响,所以,巧妙地利用这一时段养生保健,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具体操作方法是:

1、在每个节气来前15分钟开始静坐,意念集中于脊柱上所对应的椎体(穴位),时间共半小时左右;

2、每个节气交替之时,在对应脊椎(穴位)上香熏10~20分钟;

3、从每个节气的前三天开始,每天在脊柱上所对应部位用太极指调理10~20分钟,或在手部脊柱反射区所对应的部位上点按,每天1~2次,连做6天。

4、体弱或患病者在节令交替之时,可香熏肚脐半小时左右,对增强体质,恢复健康很有益处。

上述方法每人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


另附:2009年24节气交替时间以及对应的脊椎(穴位)表

 

节令

 

农历时间

 

公历时间

 

对应脊椎

 

穴位所属

 

小寒

 

十二月初十

 

1月5日 周一 13时14分

 

腰椎第4节

 

腰阳关

 

大寒

 

十二月二十五

 

1月20日 周二 6时40分

 

腰椎第3节

 

下极俞

 

立春

 

正月初十

 

2月4日 周三 零时50分

 

腰椎第2节

 

命门

 

雨水

 

正月二十四

 

2月18日 周三20时46分

 

腰椎第1节

 

悬枢

 

惊蛰

 

二月初九

 

3月5日 周四 18时48分

 

胸椎第12节

 

接脊

 

春分

 

二月二十四

 

3月20日 周五 19时44分

 

胸椎第11节

 

脊中

 

清明

 

三月初九

 

4月4日 周六 23时34分

 

胸椎第10节

 

中枢

 

谷雨

 

三月二十五

 

4月20日 周一 6时44分

 

胸椎第9节

 

筋缩

 

立夏

 

四月十一

 

5月5日 周二 16时51分

 

胸椎第8节

 

八椎下

 

小满

 

四月二十七

 

5月21日 周四 5时51分

 

胸椎第7节

 

至阳

 

芒种

 

五月十三

 

6月5日 周五 20时59分

 

胸椎第6节

 

灵台

 

夏至

 

五月二十九

 

6月21日 周日 13时46分

 

胸椎第5节

 

神道

 

小暑

 

闰五月十五

 

7月7日 周二 7时13分

 

胸椎第4节

 

巨阙

 

大暑

 

六月初二

 

7月23日 周四 零时36分

 

胸椎第3节

 

身柱

 

立秋

 

六月十七

 

8月7日 周五 19时58分

 

胸椎第2节

 

无名

 

处暑

 

七月初四

 

8月23日 周日 7时39分

 

胸椎第1节

 

陶道

 

白露

 

七月十九

 

9月7日 周一 19时58分

 

颈椎第7节

 

大椎

 

秋分

 

八月初五

 

9月23日 周三 5时19分

 

颈椎第6节

 

 

寒露

 

八月二十

 

10月8日 周四 11时40分

 

颈椎第5节

 

 

霜降

 

九月初六

 

10月23日 周五 14时43分

 

颈椎第4节

 

 

立冬

 

九月二十一

 

11月7日 周六 14时56分

 

颈椎第3节

 

 

小雪

 

十月初六

 

11月22日 周日 12时23分

 

颈椎第2节

 

 

大雪

 

十月二十一

 

12月7日 周一 7时52分

 

颈椎第1节

 

哑门

 

冬至

 

十一月初七

 

12月22日 周二 1时47分

 

腰椎第5节

 

尾闾(十七椎)

尾闾”一词,从广义来说是五节骶骨和四节尾骨的总称:狭义来说则专指尾骨而言至于“意注尾闾”,则是指意注尾骨末端的长强穴。“尾闾正中”所论及的尾闾指的是广义尾闾。
“尾闾正中”是武派太极拳特别强调的身法要点。武澄清(武禹襄之兄)在舞阳县所得殊抄本文章之一的(十三势行功歌》中有”尾间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一句,应是武派太极拳以“尾闾正中”为重要身法的契机。“尾闾正中神贯顶”在有些拳谱中写作尾闾中正神贯顶”。其实尾闾中正和“尾闾正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尾闾中正和“立身中正”都是相对静态的概念。由第一颈椎到尾骨末端的整条脊椎,节节松开,虚虚对准成为一条垂直的立轴,居于身体中线;不偏不倚,即是“立身中正”。
能“立身中正”则同时也能做到尾闾中正。至于“尾闾正中”则复杂得多。郝月如《太极拳的走架打手》中说:“习太极拳者必先求尾闾正中。正中者,脊骨根对脸之中间也。迈左步,左胯微向左上抽,用右胯托起左胯;迈右步,右胯微向右上抽,用左胯托起右胯,则尾闾自然正中;能正中,则能八面支撑;能八面支撑,则能旋转自如,无不得力”。可见“尾闾正中”是运动中的动态概念。
  现对有关“尾闾正中”的几个问题阐述如下:
1.尾闾的扭曲
在太极拳运动中,当进行迈步、旋转和独立等动作时,如果没有协调的两胯抽托活动;则尾闾就会处于不正中的状态,或交靠于实腿,或偏倚于虚腿,形成扭曲,因而破坏了“立身中正安舒”的身法。
2、尾闾的扭转
“立身中正”从外形看来,如果两胯之间连成直线,两肩之间连成直线,同侧肩胯之间也连成直线的话,则在这四条直线所构成的四边形范围内的躯体就应该是在一个平面上的整体。这个整体的所有部分在前进后退、左旋右转和上升下落时都应当是同步的,不可出现前后肩、前后肩和肩胯连线的扭转或扭曲而引致脊椎的某一部分发生扭转的现象。由于尾闾是脊椎的基座,因此,脊椎任何部分的扭转都是尾闾不正中的表现。此外,还有两种尾闾扭转的情况需要注意,一是头部与尾闾的动作不同步,亦即脊骨根不能对准脸之中间;二是当左右旋转时髋骨与骶骨的动作不同步,会产生扭臀现象。尾闾不正中(扭曲或扭转)是身法的大失误;会产生很多弊病,
主要有:
1、破坏了立身中正安舒,不能八面支撑和八面转换;  2、全身劲力分散,形不成整体力;
3、削弱了身弓的弹簧劲;
4、底座的偏移扭转形成下盘摇动不沉稳;
5、脊椎的任何扭曲或扭转都会使内气和劲力通路受阻,导致因气机不畅顺而运动滞重不灵;也形不成节节贯串的劲大;
6、部分脊神经受阻影响知觉和运动的反应速度,神贯不了项;
7、尾闾不正中则全身虚实不清楚,无法避免双重之病;  8、发劲竖尾无力。这就是郝月如强调“习太极拳者必先求尾闾正中”的道理所在。
有关尾闾的作用还有必要提到下列几点:
1、尾闾是攻守力量的要素之一、尾闾长强穴有下沉前去之急,百会穴意向上领,大推虚虚上拔,脊椎节节松开,则顶劲自然显露,神贯于顶,骶骨可以产生很大的支持力量,身弓之势得以形成。可蓄可发,可攻可守;
2、尾闾犹如前敌总指挥,前进后退(指动步进退而言,非指步不动而重心前后移动),左旋右转都要由尾闾带动。这是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基本条件之一;
3、比手时如不动步则尾闾切不可向后移动或左右直线摆动,只可旋转或向左右有少量旋移。尾闾正中,向下松沉,长强穴有前去之意,则占据了有利形势。如我尾闾向后移动或左右直线摆动,则必失势,为敌所乘。这就是陈鑫《太极拳经谱》中所提到的:“我守我疆,不卑不亢。九折羊肠(我认为是指五骶骨、四尾骨合为尾闾而言,不知原意是否如此),不可稍让。如让他人,人立我跌。急与争锋,能上莫下。多占一分,我据形胜”的道理;
4、发劲前,我尾闾于对方不知不觉中向前侵占一、二分,则可以自然地掀起对方,使发劲沉着松净,顺畅眼快。

 1,经穴名,长强穴别称。

  [经属]: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

  [取穴]:位于尾骨尖与肛门中点。

  [主治]:肠风下血,久痔瘘,腰脊痛,两便难,头重,洞泄,呕血,惊恐,斜视。

  [用法]:针二至三分,贴尾骨入针,免伤大肠;灸五壮。日灸三十壮,至二百壮,主痔瘘。 

  2,骨名。即尾骨。详尾骶骨条。

  3,推拿部位名。即龟尾。位于尾骨端。

 

 

夹脊穴

经外穴名。 ①指背部脊椎两旁的穴位。《素问·缪刺论》:“从项数脊椎侠背,疾按之应手而痛,刺之旁,三痏立已。”杨上善注:“脊有二十一椎,以两手侠脊当推按之,痛处即是足太阳络,其输两旁,各刺三痏也。”《华佗别传》:“又有人病脚躄不能行,……后灸愈。灸处夹脊一寸上下行,端直均调如引绳也。”即指脊椎旁0.5寸处为穴位。近代诸书多同此说。即自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左右共34穴。亦称华佗穴、华佗夹脊、佗脊、脊旁等。亦有以第1颈椎至第5腰椎各椎棘突下旁开0.5-1寸为穴者,计48穴(《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 ②《类经图翼》:“夹脊穴:《肘后》云,此华佗法。《千金翼》云:治霍乱转筋,令病者合面而卧,伸两手着身,以绳横牵两肘尖,当脊间绳下两旁,相去各一寸半所。”
  
 
  

  

玉枕穴 Yù zhěn(BL9)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
  〖解剖〗 有枕肌;有枕动、静脉;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主治疾病〗 头项痛,目痛,鼻塞。
  〖人体穴位配伍〗 配大椎穴治头项痛。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穴义〗膀胱经气血在此化为凉湿水气。
  〖名解〗玉,金性器物,肺金之气也。枕,头与枕接触之部位,言穴所在的位置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化为凉湿水气。本穴物质为络却穴传来的寒湿水气与天柱穴传来的强劲风气,至本穴后汇合而成天部的凉湿水气,其性表现出肺金的秋凉特征,故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性凉冷。
  〖运行规律〗既散热又冷降,所散之热循膀胱上行,冷降之气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升清降浊。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热则泻之。
  玉枕,又是一种糕点,是从外地流传进来的。外形长方体,呈金黄色。松软可口,非常美味。很受人欢迎,多为妇女儿童。
  
原是道教修炼内丹中的精气神时用的术语,有上中下三丹田:上丹田为督脉印堂之处,又称“泥丸宫”;中丹田为胸中膻中穴处,为宗气之所聚;下丹田为任脉关元穴,脐下三寸之处,为藏精之所。但现在已被各门各派气功或运气方法(如唱歌及说话用丹田气,可减小声带受损机会),广为引用。上丹田为性根,下丹田为命蒂。性命交修,便可以打通大小周天,达到炼神还虚的境界。古人称精气神为三宝,视丹田为储藏精气神的地方,因此对丹田极为重视,有如“性命之根本”。
词目:丹田
  拼音:dān tián 
  基本解释 
  [dantian elixir field;pubic region] 重要穴位;一般指下丹田,脐下三寸的地方
  详细解释 
  1. 人体部位名。道教称人体有三丹田:在两眉间者为上丹田,在心下者为中丹田,在脐下者为下丹田。见 晋 葛洪《抱·地真》。一般指下丹田。《黄庭外景经·上部经》:“呼吸庐间入丹田。” 务成子 注:“呼吸元气会丹田中。丹田中者,脐下三寸阴阳户,俗人以生子,道人以生身。”《水浒传》第回:“ 徐宁 听罢,只叫那连声的苦,从丹田底下直滚出口角来。”
  2. 针灸穴位名。腹部脐下的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四个穴位都别称“丹田”。
所谓的丹田都处于人体的黄金分割线上。
   上丹田,从下巴算起,头部的长度乘以0.618的位置(两眉之间的印堂穴。)
  中丹田,从下阴算起,躯干的长度乘以0.618的位置(两乳头的膻中穴)。
  下丹田,从脚部算起,身高的长度乘以0.618的位置( 脐下三寸的关元穴)
  只要认真研究,你还会发现人体的另外几个大穴位都与黄金分割有关。
 ①穴位,关元、阴交、气海、石门四个穴位位于腹部脐下,都叫做丹田。
  ②人体的部位,分上丹田、中丹田和下丹田。
  上丹田在在两眉间印堂穴。
  中丹田在胸部膻中穴。
  下丹田在脐下小腹部分,包括关元、气海,神阙、命门等穴位。有说在脐上神阙,又称祖窍,有说为足掌心之涌泉穴,其说不一。
丹田的概念原是道教内丹派修炼精气神的术语,现在已被各派气功广为引用。《东医宝鉴》引《仙经》之文,不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还阐述了丹田的功能:“脑为髓海,上丹田;心为绛火,中丹田;脐下三寸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气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古人称精气神为三宝,视丹田为贮藏精气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视丹田的意义,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
  我们知道,意守是练功人将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自身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以帮助意识进入气功入静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发挥意识能动性,主动感知和调整自身功能活动,来达到良好效果的练功方法与过程。意守丹田,是练功人将意念集中并保持在丹田部位的练功方法,是众多意守方法中的一种。更确切地讲,这种方法属于意守自身部位类中的意守穴位法。但实际练功时,人们是无法将意念仅仅守在一个穴位上,只能意守在以穴位为中心的一个范围内。因此,将丹田理解为这样一个范围更合适些。
  人身虽有三丹田、五丹田之说,但实际练功时,除特殊情况之外,一般所说意守丹田,都是指意守下丹田。古人认为下丹田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是真气升降开合的枢纽,是汇集烹炼、储存真气的重要部位。当然,从现代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观点看,下丹田所在的部位至今并未发现有特殊的形态和功能。但是,通过意守丹田来促进练功人的意识达到入静状态,取得疗效,则早已被实践所证实。其中的机理,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研究、揭示。
  丹田在何处,说法不一。多数气功家认为,丹田有上丹田、中丹田和下丹田。上丹田叫“泥丸”,在头顶百会穴,有的说在两眉间印堂穴。中丹田叫“绛宫”,在胸部膻中穴。下丹田在脐下小腹部相当大的一块体积,包括关元、气海,神阙、命门等穴位。还有人认为丹田在脐上,又称祖窍。也有人说巨阙穴为中丹田,又名灵台。下丹田为足掌心之涌泉。其说不一。
  古人认为丹田是滋养全身的重要部位,故有“无火能使百体皆温,无水能使脏腑皆润,关系全身性命,此中一线不绝,则生命不亡”的说法。
  上丹田:为印堂所在,亦即泥丸宫、升阳府、昆仑顶、灵台等,道家所指名称甚多,可以说是各自命名,众说纷纭,不过多指脑而言。其中玄关所指在两目两眉与额、鼻骨之十字中心处,道家对此也十分重视,认为是入道之门,或泛指气功基础,认为是天地灵根,是祖窍、祖气,至宝至贵。
  上丹田在督脉的循行路上,属于阳性,是阳气集中的地方,是藏神之所,是主管意识活动的神经中枢所在。是练功入静的主要部位。上丹田的作用是锻炼神经系统,控制自己的意识活动,调节、增强神经中枢,抑制整体代谢机能,从而发挥贮能性效应。这有助于休养生息,积聚精力与疾病作斗争,获得健康。所以,练功后感到体力增强,精力充沛,是有道理的。
  上丹田在头部,头部为诸阳之会,凡气虚下陷,头部怕风寒,以及脑贫血、低血压病人,可意守上丹田,但初学气功者,不要马上意守上丹田,以免气机上窜引起头晕;阳盛的病人(如心火上炎、肝阳上亢、高血压)也不要意守上丹田。
  中丹田:为膻中所在,为自承浆下十二层楼(指喉管)至黄庭(指人体内中虚空窍,或在心之下……),以牛郎代表心为阳,有肝胆脾均各自专职,共同耕种心田,故有“我家专种自家田,可育灵苗活万年……灌溉须凭上谷泉(指舌顶上颚,所谓白头老子眉垂地之律液至上鹊桥),有朝一日功行满,便是蓬莱大罗仙。”
  中丹田在胸部,如病人是中气下陷,妇女月经过多,可意守中丹田,但容易引起胸闷,要慎重使用。
  下丹田:即正丹田,在脐下,或有称之为气海,藏命之所,以织女代表肾为阴性。
  按道家以织女喻肾,为真阴,在卦为坎;以牛郎喻心,为真阳,在卦为离,阴阳合则为真夫妻,阴阳合则生丹药,所以还有坎离交媾,男女媾精阴阳合而生丹药之喻。心肾交,水火交,龙虎交之类等等,也都是指练功中之术语。图中“水火交炼池”即喻心肾相交之处所。
  下丹田,是练功诱导得气的主要部位,其作用是锻炼体液系统,激发体内的能量物质,以调节、充实体液循环,提高整体代谢机能,从而发挥激能性效应。这对人体充实下元,防止早衰,健身延年起重要作用。
  历代气功家多主张意守下丹田;因为这个部位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位于人体中心,是任脉、督脉、冲脉三脉经气运行的起点,十二经脉也都是直接或间接通过丹田而输入本经,再转入本脏。下丹田是真气升降、开合的基地,也是男子藏精,女子养胎的地方。《难经》认为:下丹田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所以气功家多以下丹田为锻炼、汇聚、储存真气的主要部位。人的元气发源于肾,藏于丹田,借三焦之道,周流全身,以推动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人体的强弱,生死存亡,全赖丹田元气之盛衰。所以养生家都非常重视保养丹田元气。丹田元气充实旺盛,就可以调动人体潜力,使真气能在全身循环运行。意守丹田,就可以调节阴阳,沟通心肾,使真气充实畅通八脉,恢复先天之生理机能,促进身体的健康长寿。
气沉丹田 
  丹田在脐下三寸,气沉丹田,就是要求练拳时尽量保持自然,不要有意识地强行向下压气。因为“先天之气宜稳,后天之气宜顺”。后天之气宜顺就是指的呼吸要顺其自然。腹稳,呼吸自然就顺,下盘就能稳固。气沉丹田的炼精化气,是积累内气,以成内劲功夫。然后炼气化神,以使内劲具备“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功能。这样,内气、外形匹配合一,可有柔化刚发,以柔用刚的技术方法,实施于较技攻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