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雨浩穿越斗破变美女:浅析袁世凯对中国军事近代化之贡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19:57

浅析袁世凯对中国军事近代化之贡献

 

提到袁世凯,给人们的第一印象是一个典型的负面形象,他建立了军阀武装,从而出现了北洋军闷的黑暗统治,在历史土起着反动作用,因此人们对其评价往往是全盘否定。但从中国军队近代化的角度来看,袁编练新军,在军制、兵种、官兵的要求、训练与考核、奖惩、军卒教育、军纪等方面,都同以往的军队不同,标志着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开始。所以,衰世凯及其街军在近现代军事史上的影响和历史地位不能否认。由于当时主要是陆军,下面就以陆军为例,联系前后历史状况对袁世凯对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贡献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家军队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团练取代八旗军和绿林军而成为主力。清朝前期主要的军事力量是八旗军和绿林军,但随着天下太平日久,战事日少,八旗军和绿营先后腐败,到太平天国时期,几乎已完全丧失了战斗力。清政府就重新寻找军事力量,因而发生了中国近代国家军队的第一次大的演变,也就是是团练逐渐成为国家主力军队,主要有曾国藩创办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湘淮军改为防军,正式成为国家正规军。清于1865年挑选部分绿营兵组成练军。后均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溃败。此为第一阶段,不做详细介绍。

 

第二阶段是新军的出现和发展壮大。从新式军队开始编练到北洋军的建成,可分四个时期:(一)1894年清令长芦盐运使胡婿芬在天津马厂编练新式陆军,1895年迁至小站,共4750人,取名“定武军”。同时,两江总督张之洞编练了“自强军”2860人,后扩为5000人。1895年底,袁世凯接替胡练兵。所以“北洋则有新建军,南洋则有自强军,是为创练新军之始”。(二)袁世凯到小站后,将“定武军”改称为“新建陆军”,兵力扩为7000人。还设立“新建陆军督练处”,设有军事学堂。袁在小站培养了一大批骨干,成为后来北洋军阀集团的核心。(三)1898年由荣禄节制董福祥的“甘军”、聂士成的“武毅军”和袁世凯的“新建陆军”,称“北洋三军”。1899年,“新建陆军”为“武卫右军”,人数扩充到1万人。袁任山东巡抚时,将武卫右军全带去山东,“原在小站随营各学堂,移至济南城外之新城” ,他在残酷镇压山东义和团的同时,大肆扩军,从原驻于山东的34营旧军中选出强者,编成 “武卫右军先锋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聂士成等军损失殆尽,而袁不听调令,使武卫右军不仅保全了实力且发展到2万余人,成为北方最强大的一支武装。(四)袁世凯1901年上任直隶总督时,将武卫右军带回小站扩编,改称“北洋常备军”,他所练新军从此统称“北洋军”。他利用特权致力扩军,从1902至1905年编练、建成了北洋六镇,近九万人,成为其嫡系。由于他握有重兵,则能够以兵入政、以兵专政。1928年,北洋军正式解散。

 

北洋新军的建立,成为清改革军制的先导,使清末军制改革有所依、有所循。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化的陆军,在中国近现代史和军事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表现为:

 

(一)军事组织机构较齐全。袁一到小站就成立了“新建陆军督练处”,并自任督练官。下设稽查全军参谋军务营务处、执法营务处、怪操营务处、教习处、粮晌局、军械局、军医局和稽查先锋官。此外,设转运局和侦探局,作为临时作战机构。1902年奏议设军政司,专责练兵。1903年奏议设京盛督练新军处,为考查、训练新军的组织机关。奕劻任总理大臣,袁为会办大臣且握有实权。下设军令司、军政司、军学司,由袁亲信控制。各省设督练公所,下设兵备、参谋、教练三处。1905年奏请成立巡警部,也由袁亲信把持。后又奏请全国新军改称陆军,1906年请将兵部和练兵处合并称陆军部。袁还创办许多军事学堂,从1902至1907年,袁在直隶就设11所各类军事学堂,占全国1/5以上,这在中国军事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一系列以前所没有的军事机构的设立,对后来的军队产生很大影响,国民党的军事机构,就是继承和发展这些军事机构,以至对我们现代军事机构设里也有影响。

 

(二)军事编制健全、规范。新军之前的军队都以营为单位,其下只设哨和棚,人数不定且缺乏统一领导;湘军虽形成隶属关系,却只是纵向而无横向联系。新军编制则健全,层层节制,又节节策应。常备军编制为军,辖二镇,每镇官长和司书等748名,牟目兵丁10436名,夫役1328名,合计12512名 。每镇辖步队二协,马队和炮队各一标,工程和瑙重各一营,军乐队一排。步队每协辖四标,每标三营,每营四队,每队三排,每排三棚,每棚目兵14人;马队每标辖三营,每营四队,每队三排,每排二棚;炮队每标三营,每营三队,每队三排,每排三棚;工程每营四队,每队三排,每排三棚轴重每营四队,每队二排.每排三棚。从而构成各级军事机构。后来清廷给新军编上番号,作为国家正规军统一调配,无固定防区。这一切对近现代军队均有影响,以后的军队编制与此大致相同,一般以军为单位,只是改称为军、师、旅、团、营、连、排、班。出于需要,可在军以上设司令、总司令或集团军总司令等职。我们现在也是以军为单位,上设军区管辖,由中央军委统一领导;野战部队,也常在一定范围内换防。

 

(三)军制上专业分工较明确,即实行多共制、多共种。袁仿效德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军制,但“中国武备素未讲求,若骤照各国兵制办理,恐多窒碍”,因此根据中国具体情况,将新军兵制分为常备军、续备军和后备军。规定:“挑选土著壮丁入营训练是为常备兵,支给全晌;在营三军退为续备兵,月支响银一两;又三军退为后备兵,月响减半。”续备兵平时自谋生计,每年10月集训一月并发全晌;后备兵期限四年,在第二、四年各集训一次并发全晌,期满停响。到战时续备入伍,后备准备。这样,平时可省晌2/3,战时可增1倍兵力,又从新军中选出部分官兵组成巡警队,维持地方秩序,为创新之举。从八旗到湘淮军,只有步队、马队,淮军有少数炮队,但分工不细;而新军有步队、炮队、工程队、辐重队等多兵种,分工较细,并增加了许多技术兵。步队中有正兵、护勇、号兵、伙夫等;马队中有正兵、正医官、马医官、号兵、护勇、伙夫、长夫等;炮队中,营下设左翼重炮队、右翼快炮队、接应马炮队,兵有正兵、护勇、号兵、长夫、伙夫、马夫等;工程队又分桥梁、地垒、雷电、修械、电报、测绘六队,兵有正兵、学兵;瑙重队主要从事后勤、军需服务。这样的军队,开始近似于西方的现代化军队,适合近现代军事的多兵种协同作战。从新军的兵制中可看出,常备军就是服现役,续备、后备军,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服预备役,这些举措对当前仍有借鉴作用。

 

 

(四)装备西化、齐一,训练近代化。“一切行军应用器”都“按照西法购置”,使用统一型号的新式来复枪、马枪、左轮手枪和格鲁森快炮,从而加强了战斗力。而以前的军队除淮军外,均是刀矛、抬枪、土炮,淮军虽有洋枪洋炮,但数量、规模不如新军,故战斗力不强。新军还聘请外国教习,如德人伯罗德教习洋操,祁开芬教习炮队,娜威人曼德教习马队,进行近代化的战备训练,“一切操练章程,均按照西法办理”;印发《德国陆军操典入门》和编《练操法详晰图说》等教科书指导训练,还进行电讯装备、多兵种配合的“夜间演习”,加强军队应战能力。1905年举行秋操,王英楷和段棋瑞各指挥一军作攻防演习,结束时袁世凯还举行阅兵典礼。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以现代化装备进行的大规模的陆军演习。英海军司令贝思福在小站观阅新军操练后认为,新军“操法灵熟,步伍整齐”,“各将井与兵丁,皆娴习口号,熟谙行阵”。而以前的军队,缺乏先进的军事通讯设备,训练少而散慢又无具体要求,甚至雇人训练,这样的军队难以发挥战斗效力。近代战争特别是现代战争经验告诉我们,建立一支强大的国家军队,必须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和严格的训练方法,要正规化、制度化。

 

(五)士兵选幕有统一的标准。八旗、绿营是职业兵,多为世袭;湘淮兵丁虽是招募的,但这些山民文化水平不高,清又实行愚兵政策,所以官兵素质不高。而新军在士兵选募上严格挑选,保证素质,参照西方军事条例制定“募兵章程”,实行统一的募兵标准。入伍年龄一般为16一22岁,最大不超过25岁;身高4.8尺,南方人可减2寸;体力好,眼睛好;无不良行为、嗜好;最好是农民;要求有一定的文化,没文化者只能当副兵。这就保证了士兵素质,能很快接受先进的军事技术。以后军队的征兵,也都有较严的规定。国民党军队的士兵是从各地强征强壮青年(当然到后来由于兵源不足而滥征);我们现在的军队的征兵,对年龄、身高、体质、文化知识、思想品德等也有较严的要求。

 

(六)各级将官的人选上,重视受过专门军事教育的人才。除一开始时有袁的私交朋友、一些原淮系将领外,各级官牟多是军事学堂的毕业生。补官任职,不容冒滥,营内副将以下遇有调补,必须在新设实缺人员及武备学堂出身者考验选拔。有些高级军官是留学生。有利于保证军官的军事素质,能掌握近代带兵技术和指挥作战能力。这些对以后的军队影响很大。孙中山在后期组建军队时,也认识到军校的重要性而创办了黄埔军校。国民党军将领特别是高级将领,多选用黄埔军校生。在现在合成军队作战的时代,我军各级军官也多要求军校毕业、有才华的军人担任,并“要有知识,天上、地下,陆上、水下,包括通信联络都要懂得”。

 

(七)建立考核、奖惩和抚恤制。每年大考二次。官弃考学科术科,六分以上为合格,平均分低于六分则降职,高分可升职,优等分可得功牌,五品以上可按品加一级。1907年年终大考时,第6镇步队22标3营管带张仁和不满六分,而最优者是该标2营督队官张敬尧,结果两人官职对调。目兵考射击,优等者赏得银两。常备军正目服役期满后,优者奖得七品功牌,其余得八品功牌,准加一级,可领全晌回家探亲3个月,假满回营。后改为:应得假期的正目和到期退伍的正副目兵中,优者才有3个月探亲假,回营后仍充原缺;次者无论正目还是学兵一律退为续备役。对官长奖惩是:各营队3个月或6个月无一个逃兵,管带、队官、队长各记功或大功一次;各队1个月逃兵5名、7名、10名,队官则记过、记大过、摘顶,再逃降为署理;并规定功过可相抵。还实行抚恤:兵丁入伍3个月后,表现好者,通知地方官免其家庭差徭13亩,头目和正兵还各扣一定军晌,定期给其家属;地方官要保护兵丁家属;兵丁可获假回家办婚丧大事;兵丁生病及作战受伤者给予治疗,受重伤者还按等级给赏,并支原晌;病故者给葬银10两,阵亡者恤费原饷2年。这些措施,以前没有、即或有也不健全。它对近代军事史有较大影响,后来的军队也都注重立功奖有过罚,也有抚恤制。

 

(八)实行新的军事和思想教育。各级军官必须“考究械学战法,粗通文字,略知测算”。所以袁世凯推行新的军事教育,主要是创办一系列军事学堂。在此以前,只有李鸿章创办过军事学堂,均被袁接管了,并仿西制创办各类军事学堂。在小站时设德文暨炮队、步队、马队随营武备学堂,每届二年;随后创办了保定参谋学堂,保定陆军武备学堂,练官营,保定将牟学堂,保定速成武备学堂(民国时称陆军军官学校),保定军官学堂(后改称陆军大学).;另创办陆军师范、军医、马医、宪兵、炮兵、工程兵、军械等各类专科学堂;设立陆军编译局,专门编译外国章则操典和军事书籍,用于教学。这些学校培养了新军所需的各种新式军官,新军中的原旧军军官须到军事学堂进修,否则可能被罢职。对士兵主要是进行操练教育,使其掌握西式武器性能,提高素质。

 

袁世凯认为“治军之道,首重训兵,其次练兵,训以开其智识,固其心性;练以增其技艺,增其材力”,因此也将封建儒家思想作为建军思想。将“训”与“练”分开,并重于“训”,“兵不训不知忠义”,大讲“圣谕广训”、“忠孝经”、“军人精神谭”等。对军队进行儒化教育。在传统的“忠君”思想下,吸收西方一些思想,即成“忠于为体,民主为用”,其目的是要求部下忠于他,使“兵丁各存一不屑法犯法之心”,“临阵亦各能争先效命”。他采取金银收买,封官许愿,拜义父,拜师,称兄道弟,结儿女亲家等方式培植亲信、心腹;在各营中尊奉袁的长生禄位牌,并编歌谣“袁大人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等。使官兵“只知袁宫保,但不知朝廷”,以便他能有效地控制这支军队。在镇压武昌起义时,北洋军不听陆军大臣荫昌的指挥,说明袁成功地达到了目的。

 

 

这些措施对后来影响不小。袁死后,各派军阀武装自立,下属只听本派统帅的。蒋介石也树立个人威信,要部下对他绝对忠诚。我军也很重视思想教育,要求部队要服从党的绝对领导,始终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社会主义。

 

(九)建立严格的军纪。以前的军队都无如此严格的军纪。袁制定一系列严格的军阀纪律、操场章程、驻扎章程、新兵章程等;又制订“斩律十八条”,凡是临阵回顾、退缩、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及持械斗殴、聚众哄闹、在营吸食鸦片等,斩首不赦;规定不能结盟聚会,散布谣言。用严刑峻法来控制新军。这对近现代军队产生巨大影响,逐渐形成了“军人以服从为天职”的训条。事实也说明,一支军队若无严格的军纪,会严重影响部队风气、战斗力。国民党军队中,蒋介石也实行严刑酷法来约束其下属,并设特务机关来处置那些“不忠”将领,等等。我们的军队,尤其应有严明的军纪,当然是与上述军队不同。如果没有铁的纪律,我们军队就很难搞好军民关系,在战争年代就难于得到人民的支援,也不可能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现在,我军仍要保持严明的军纪,才能“捍卫我们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捍卫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捍卫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

 

综之,在任何时候,军队都是重要的支柱,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前,“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战争,而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袁世凯也懂得军队的重要,所以苦心经营、牢牢控制北洋军。我们在承认袁世凯及其北洋军在历史上的反动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袁仿效资本主义军事制度编练新军,揭开了中国陆军近代化的序幕。在组织、制度、思想、军纪等方面,对后来的陆军、乃至海空军的建设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近现代军事史上的影响及其历史地位不可否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