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天气:王、关、戚如何凭借《红旗》杂志窜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1:50:44
王、关、戚如何凭借《红旗》杂志窜红
www.fjsen.com 2010-01-15 10:33  杨永兴 来源:网易历史    我来说两句

提起“王、关、戚”,年龄小的可能不知道,但是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那一代人,对他们却是记忆深刻。他们分别是王力、关锋和戚本禹。他们的成名,与当时中共中央主办的一份政治理论性刊物——《红旗》杂志有着密切的联系。

文革时期是《红旗》的辉煌时期,尤其是文革初期,一篇《红旗》杂志的社论、编辑部文章或评论员文章,就可能改变当时政治的风向。而当时的《红旗》,虽然仍由陈伯达担任总编辑,但实际上主持工作的却是王力、关锋和戚本禹3个副总编辑。他们3人在没有进入《红旗》杂志社之前,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在进入《红旗》之后却都成为当时政治上的“名人”,而且都被定为“中央文革小组”组员,备受毛泽东的赏识和器重,成为中共中央的“秀才”,毛泽东的“笔杆子”。从这一层面上,我们可以说《红旗》杂志为他们3人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大有作为”的政治平台,他们是《红旗》的“宠儿”,《红旗》的“红人”,“《红旗》之星”。

他们3人当中,王力在《红旗》的资历要比关锋早,而关锋又比戚本禹早。王力是《红旗》杂志创刊时毛泽东亲自选定的第一任编委,对此他颇为自豪和得意,称编委名单是“毛主席一个一个拟定的”。

王力是江苏淮安县人,原名王光宾,早期曾用笔名“王力”,写了一本描述农村土地问题的小说《晴天》,“各根据地都翻印了这本书,毛主席也看到了”,得到了毛泽东和康生的赏识。而据王力自称,他“直接接触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是从1957年开始的”,“在1957年写了几篇重要的文章,受到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的欣赏”,还“参加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那篇文章的整理和发表的工作”,“1958年创办《红旗》杂志,毛主席同王稼祥等同志商定要王力参加创办《红旗》,作为主管国际问题的编委”。

王力还说,“后来(引者注:担任《红旗》杂志编委后)实际上我的工作既不在中联部,也不在《红旗》,而是钓鱼台。钓鱼台盖起来不久,就开了一个八号楼住秀才班子。毛泽东、常委、书记处直接抓这个班子,为他们起草国际国内的重要文件”。“这个班子是从同苏联打交道开始。赫鲁晓夫变脸了,毛泽东抵制了他的‘对表’。中国要独立自主,决不能屈从苏联的指挥棒。这场斗争已经不可避免。钓鱼台是1959年盖起来的。1960年2月,我跟康生去莫斯科参加华沙条约国会议。因为王稼祥病了,康生是临时决定去的。这是中苏第一次公开冲突。接着就是6月的布加勒斯特会议,我是十下莫斯科,10次跟苏联人打交道,有9次都有康生,康生只有一次裁军会议没有去,10次都有我。”据称,对此,“平日不愿意送字给人的陈伯达,曾亲笔给王力写过一副对子:‘十下莫斯科,稳坐钓鱼台’。”而且从1960年起,王力就被授命可以列席中央书记处会议,1963年担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1964年起又被授命列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