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地异煞2电影出了么:网络时代《十万个为什么》如何胜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1:31:37
国内唯一印量超过《毛选》的《十万个为什么》全新版本将于明年底问世,专家称这是“科普大事件”。人们关注——
网络时代《十万个为什么》如何胜出

马亚宁

  新民图表 制图 贺信

  本报记者 马亚宁

  一本科普书,“受宠”几代人,《十万个为什么》当之无愧。日前,记者从少年儿童出版社获悉,《十万个为什么》正在紧锣密鼓地重新编撰中,全新版本将于明年底问世。人们不禁要问,如今维基百科已无所不包,百度“知道”有问必答,视频里的科学解密栩栩如生,微博中弹指间问答互动……今天,我们还能那么喜欢《十万个为什么》吗?

  第六版编纂工程启动

  1980年的第四版《十万个为什么》,封面红黑相间一套14册,简单可爱的动画小人示意着某些科学道理;1999年问世的第五版,蓝色光亮封面更显时尚,套内册数减少,但每本厚度增加……走进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辑洪星范朝北的办公室,10平方米的狭窄空间里,最亮眼的就数书柜中摆放整齐的各版本《十万个为什么》。不过,他仍然很遗憾没能集齐所有版本。

  作为国内第一套普及版的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历经五次修订,成为“国内唯一印量超过《毛选》的书籍”。第一版出版时,不仅受到孩子们的热捧,也成为很多中青年入门数理化的“自学导师”。1980年的第四版最让人耳熟能详,“天有多高?”“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数百个童趣十足的科学问题,让众多青少年梦寐以求拥有一套完整版《十万个为什么》。不过,自第五版开始,该书销量锐减,较之前上千万套的总印数大大缩水至50多万套。今年,正值其“50岁”生日,少年儿童出版社启动了第六版编纂工程,希望经典重现。

  与支持与赞誉相伴而生,质疑声也响起一片:网络互动如此发达,教科书式的科学问答早已过时;有问题上网搜,何需《十万个为什么》慢慢作答;科幻影片惊心动魄,科普知识信手拈来,有谁还乐于翻翻看……在洪星范看来,“这如同讨论面对新兴媒体技术,传统书籍有没有必要存在一样,事实胜于雄辩。”他认为,愈是信息大爆炸,愈需要合理有序又颇具权威的信息分拣;人们越要爱科学,越需要懂得怎样科学地“爱”。

  为此,新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纂可谓兴师动众,邀请近百位院士“写小文章”——每一分册的主编都是领域内最具权威的科学家,副主编多是专业领域内知名的科普作家。内容上,沿袭以往严谨的学科分类,并新增孩子们兴趣十足的板块,如兵器分册,整套书计划含16本分册。目前,已经确定的有中科院院士李大潜主审数学分册,海洋学家汪品先院士主持海洋分册,天文分册由王绶琯院士任主编,副主编是知名天文科普作家卞毓麟,生物分册的主编为曾溢涛院士,副主编为著名科学读物《基因宝库丛书》主编之一、上海交通大学潘重华教授……

  向青少年征集“问号”

  有了好作者,新版《十万个为什么》就能惹人爱吗?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们并不这样想。既然新版《十万个为什么》立志启智新世纪少年儿童,就得先知道“00后”们“智”在何方。“爸爸,我俩之间为什么没有产生引力?”洪星范想要听听小学一年级的女儿爱问哪些为什么,结果第一个问题就“雷”晕了他——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解答,看似合适,却不贴切;请教物理学界知名专家,被告知问题看似浅显,实则触及物理学本质。看来,现在的孩子见多识广,思维方式和提问路数出其不意。

  自5月下旬开始,新版《十万个为什么》面向全国青少年征集“问号”,通过发放问题征集单、媒体、网络等形式广泛开展,力求全方位贴近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其中,借力微博发问人气十足,吸引了众多科学小粉丝;《十万个为什么》网站也将于月底上线,在线问答采用维基百科的互动方式,让中小学生、老师及社会各方面人士边问边答。截至目前,征集到的问题已有3万多个,并委托专业人士评选梳理,最终将部分收入新版书籍中。

  “好问题比科学答案更重要!”洪星范指出,《十万个为什么》应该是一本以问取胜的书籍。好问题,不仅满足小朋友的好奇心,赢得孩子们的童心,更能让造诣高深的科学家们无法不煞费苦心,深思作答。“我们为什么要寻找外星人?”“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吃人的树?”……这些“孩子问”,不是堆砌科学知识,灌输科学理念就能解答的,有时科学家们翻遍资料也找不到确切答案,还有许多是正在科研尚无定论的,只能留给孩子们“未完待续”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例如,为寻找“吃人树”,编辑们查遍报道,还专门请教了大英博物馆的植物学专家海德里安,最终也只能较为科学地梳理出对“食人树”各版本流言的考证。

  《十万个为什么》不断再版更具意义的是,启发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时时处处问一个“为什么”。“有人说,学校课堂的热烈程度越来越低,现在的学生越来越少提问,《十万个为什么》再发问,将有助于重拨孩子湮没在课业重担中的‘爱问’神经。”上海市科协副主席俞涛说,大千世界值得思考的问题何止十万?一套科学丛书在海量信息的网络时代好似一叶扁舟,能解答的问题非常有限,却可能激发孩子们乐学好问的思维链,带着他们奔向科学的无穷远方。 

  升级成功难续“传奇”

  平均每天118场科普讲座,每年总共举办4.3万多场;以2009年为例,上海科普图书种类新增94种,发行量增加194万册,新创办8种科普期刊,发行量增加95万册……不久前出版的新一期《上海科普资源状况》显示,上海科普市场不冷清。若戴上放大镜细看:科普活动现场不是白发苍苍的老头老太,就是统一组织来的中小学生;众多科普图书中,叫好又叫座的,少之又少。

  新版《十万个为什么》能否复兴科普市场,再现当年的科普热潮?俞涛坦言,靠一本热门科普书“打天下”的时代,一去不返。《十万个为什么》辉煌的年代,信息闭塞,科普内容匮乏、形式呆板,轻松活泼的一问一答式科学小品一出,即赚足眼球,加上丰富充实的科学内容,自然成为老幼咸宜的科学宝库。如今,科学内容铺天盖地,轻点鼠标或电视遥控器召之即来,人们的科普神经已不再敏感,《十万个为什么》即使升级得十分成功,也难续“传奇”了。

  当然,借助《十万个为什么》在几代人心目中积累的声望,重新起航,再造科普“大事件”,却十分令人期待。俞涛说,有研究显示当一个地区的年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公众对科学的需求多是想参与其中。因此,较“润物细无声”的科普活动,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科普”或颇具新闻性的“事件科普”就更能激发公众的求知欲。例如,前不久的日本福岛核辐射危机,与核能有关的科学和技术知识一下子吸引了公众,科普工作者和公众“拧成一股绳”,“共振”出一次核辐射科普热。

  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认为,繁荣科普创作不仅需要科学家和科普机构投入更多人财物,更需要精心制造出几部有影响力的“科普大戏”,增强科普吸引力。每年,欧美国家都有几部科幻大片,在全球掀起阵阵“科普飓风”。例如,正在热映的《变形金刚3》和《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显然是许多年轻人暑期里的“科学期待”,无数个“为什么”必将再次迸发。从这个意义上看,《十万个为什么》的重新编纂本身就是一次魅力十足的“科普大事件”,足以唤醒人们记忆中的科学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