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霆扫毒电视剧国语:聚焦利比亚局势:反对派的“喜与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2:57:06
聚焦利比亚局势:反对派的“喜与忧” http://www.gmw.cn 2011-08-29 02:52:21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0发送给好友

    随着开斋节临近,利比亚反对派喜忧参半。喜的是27日阿盟在当天召开的外长特别会议上承认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为利的合法代表,恢复利在阿盟的成员国资格;忧的是搜捕卡扎菲的行动仍无进展,贾利勒在首都举行开斋节庆祝的希望有可能成为泡影。

    阿盟在3月12日通过决议,要求卡扎菲政权立即停止镇压平民行动,并取消了利成员国资格。此间政治分析人士认为,27日的阿盟外长特别会议承认全国过渡委员会为利的合法代表,将促使目前尚未承认利过渡委员会地位的阿拉伯国家改变立场。

    利反对派曾放言,将在的黎波里欢庆开斋节。现在距开斋节只有几天时间了,贾利勒不得不承认,目前仍未得到卡扎菲及其儿子们下落的任何准确情报。虽然全国过渡委员会政府的一些部委已迁至首都,但出于安全考虑,贾利勒准备在抓到卡扎菲之后再移师首都。从目前情况来看,开斋节前逮捕卡扎菲的可能性已越来越小。

    虽然卡扎菲大势已去,但反对派认为,卡扎菲一天不抓住,危险就存在一天,特别是在卡扎菲老家苏尔特和南部地区仍有不少卡扎菲的支持者,卡扎菲的存在会成为他们的一面旗帜,鼓舞他们与反政府武装战斗,这些都令反对派十分担心。

    目前反对派已控制了首都的大部分地区。有报道称,的黎波里断水断电情况仍存在,电话通讯时好时坏,洁净饮用水十分短缺,一些居民只好跑到有水井的清真寺去取水,有些家里有水井的人自愿打开院门,无偿为周围邻居提供洁净饮用水。

    利比亚时局动荡半年,北约的频繁轰炸致使的黎波里的许多建筑物伤痕累累,首都居民将在不平静的局势中迎来开斋节。一位首都居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首都居民并不关心卡扎菲的命运,只想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并期望今后的日子会比卡扎菲时代好。  (本报开罗8月28日电本报驻开罗记者 于 毅)

西方打响利益争夺战

    利比亚战火尚未熄,卡扎菲去向依然不明。然而,另一场没有硝烟的利比亚利益争夺战已悄然打响。连日来,西方大国与利比亚反对派之间“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让人目不暇接。

    一是西方各国竞相向反对派示好。法国是空袭利比亚的“领导者”。据法国国防部长估算,法国承担了战争费用的35%。到7月初,法国已耗资1.6亿欧元。法国一直想当“地中海联盟”的盟主,萨科齐自然不会轻易放弃在利比亚问题上的“领导地位”。法国已邀请各方到巴黎出席利比亚问题国际会议,讨论后卡扎菲时代的“路线图”。意大利曾是利比亚的殖民主。内战前,利比亚日产160万桶原油,其中27万桶是意大利公司帮助开采的。2008年意大利与卡扎菲政府签订了友好条约,欲向利投资30亿欧元作为“殖民补偿”。意政府近日表示,将与利比亚新政权重签“友好条约”。德国虽然对“空袭”投了弃权票,但局势稍见明朗即对利反对派大献殷勤,已向反对派提供了1亿欧元的“工资”。德国总理默克尔重申,德国将积极参与利重建。奥地利政府也表示愿为利提供经援,以改善人民生活。

    二是纷纷解冻旧政权的资产归还反对派。据估算,西方冻结了卡扎菲政权约500亿美元的资产,其中美国有340亿美元,德国有70亿欧元,奥地利有12亿欧元。意大利已向反对派划拨了3.5亿欧元的解冻资金,荷兰划拨了1亿欧元,其他国家也积极效仿,此举无疑有助于利反对派稳定国内局势。

    三是鼓励本国企业尽早重返利比亚。利比亚是欧洲重要的油气来源国之一。战前,利比亚工业产值的98%来自石油和天然气,其石油储量还可开采80年。利比亚去年出口总值332亿欧元,其中88%出口到欧盟。意大利石油进口的22%,奥地利的20%,德国的8%来自利比亚,此外,法国每天从利进口超过13万桶石油。意大利埃尼石油公司在利比亚获得的采油合同高达每天27万桶,德国公司每天超过10万桶,奥地利石油公司拿到了8块油田的开采权,日产原油达3.3万桶。法国石油公司则相信,今后他们在利比亚的经营与发展,将更加“如鱼得水”。在空袭利比亚的军事行动初期,美国动用了航母、隐形战机、无人机、巡航导弹等最先进的武器。到7月底,美国为空袭利比亚支出了近9亿美元。尽管美国后来“甘居幕后”,但美国从来都是“无利不起早”的,美国必将与其他国家“利益均沾”。

    据悉,意大利埃尼公司已通知员工重返班加西,随时准备恢复生产。奥地利已派代表团赴班加西,与反对派就恢复生产事宜进行磋商。法国的道达尔石油公司、英国石油公司、西班牙雷普索尔公司、美国康菲石油公司,以及德国的能源公司等都在积极行动。战后的利比亚百废待兴。据全国过渡委员会估算,重建需要2.5万亿美元。除地缘政治和石油资源外,各项基础设施的重建必将成为各方争夺的一块“蛋糕”。   (本报维也纳8月28日电 本报驻维也纳记者 方祥生)

 

[上一篇] 关注美国飓风:“艾琳”搅扰5千万美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