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藤的功效与作用:哪种白领最容易下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1:13:25
震撼视频:下岗工人的血和泪

',1)">
哪种白领最容易下岗?
没有一技之长的“幼婴型”
在科学与技术日益专门化的今天,一个人要想成为“全才”,除非是具有非常的天赋和过人的勤奋,否则,是难以做到的。因此,既非“能才”又无一技之长者往往成为被首先考虑下岗的人选。
缺乏团队精神的“鲨鱼型”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一项工作往往只有在群体的共同协作下,才可能高效率地圆满完成。因此倘若个人不善于协作,没有团队精神,结果个体只能被团队抛弃。
顽固不化的“贝壳型”
社会的剧变决定了社会中的人已不可能在变化着的社会环境中永远固定地扮演某一种不变的社会角色。那些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贝壳型”的人最终会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渐失掉优势,以至淘汰出局。
循规蹈矩的“机器型”
时至今日,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人才愈来愈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发个指令,按钮才会动一动的“机器型”人才很难适应未来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会更多地被挤进失业者的行列。
只说不做的“喇叭型”
有些人似乎满腹经纶,似乎他只要一说,一切都在变。事实上,一切都没变。显而易见,这些“言语的巨人,行动的侏儒”同那些“少说多做”的实干家相比,在竞争中更容易失去一切。
办事效率低下的“乌龟型”
默默无闻,看似忠实可靠的“乌龟”确实能唤起人们的同情心。然而,在已经出现的高节奏、高效率的残酷市场竞争中,那些动作迟缓,办事效率低下的“乌龟型”人才,将毫无疑问地会被激烈的竞争大潮所淹没。
教你如何不被淘汰~
成长就是成熟的过程
人不成熟的六个特征
人并不因为你的年龄大而成熟,也不因为你的年龄小而不成熟,只要你一次次面对挑战、一次次克服困难你才能逐步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
不愿付出,不原等待,轻言放弃,放弃者永不成功,成功者永不放弃!
一  立刻要回报,穷人心态
(1) 每碰到一个机会他们总是看到机会中的困难,总说不!
(2)总想一夜暴富,容易得到的东西决不是有价值的,有价值的东西决不会让你轻而易举得到,奥运会冠军是一夜成名的吗?他们只不过是在比赛中得到了人们对他们训练成绩的肯定而已罢了!《富爸爸商学院》中说,在美国凡中彩票超一百万的,五年后他们的生活还不如以前。
二、 不自律
(1) 不愿改变自己的旧有的思考方式
人与人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就是思考方式的差别,我们要想成为成功人士,就必须先改变我们的思考方式,然后改变我们的行为方式,做一件事你光看到困难,你连想都没想能成功,你会成那不成了奇迹?旧有的思考方式:立刻要回报、穷人心态、遇到困难就放弃,持之以恒的力量是无坚不摧的!旧有的行为方式:看电视、喝酒、无聊的应酬、打牌、下棋、
(2) 喜欢在背后议论别人,
这种人被我们称为闲人,对这样的话我们不听不说不传,即便你议论的话是对的对你也没一点好处!
(3) 经常抱怨、行为消极
人不可能是完美的,或多或少的存在缺点,只要不是原则问题,我们要看他们好的一面,更重要的是你不能老是看到别人的缺点,即便你的抱怨是对的,你也不要抱怨,因为成功者绝不抱怨,抱怨者永不成功!
4、 拒绝学习、拒绝改变
二十一世纪这个世界最显著的三个特怔是:速度、多变、危机,我们的对策是:学习、改变创业,你学的越快,你改变的速度越快,你成功的也就越快当今企业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就是学习力的竞争。现在是与狼共舞的时代,你要想成功,你首先得成为一条狼!现在的富翁,再过五—十年有80%将走向破产,你要想成功,你必须学习
学习改变=成功
三、经常被情绪所左右
世界上多少的悲剧、多少的恐惧都是人与人之间不能容忍发生的,有些人遇到一点事就火冒三丈,怒发冲冠
成功的五大因素中第一大因素就是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第二大就是健康,第三是时间管理,四是财务管理,五是良好的人际关系
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三大秘诀:
1,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
2,三不三多,即不指责、不抱怨、不批评,多赞美、多表扬、多包容,
3,是善于倾听、善于沟通!无知而热情胜过博学而冷漠!
四、 不愿学习、自以为是,没有归零的心态
中国国民素质与镁日等发达国家相差五十年,
第一个指标是工程师、医生所占比例,
第二个是国民教育投资比例,
第三个是国民投入的学习时间,凡是不学习的人都会自以为是,凡是自以为是的人都很难成功
人学习要经历四个阶段:
不学: 不知己不知
学了一点: 知之己不知
再学一阶段;知之己知之
最成熟阶段:不知己知之
所以归零的心态对每个人都很重要,一个海绵如不把原来的水挤干,就不可能吸很多的水,谁归零的越快越好,谁就会越能走向成功。
五、 判断事物靠直觉,而不是以事实为依据
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说话做判断不是事实,而是靠直觉:我以为。。。我认为。。。。
六、 做事不靠信念、靠人言
人生为自己活着,而不是为别人活着,别人的嘴长在别人的身上,别人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你管不了,没有人会为自己的错误的指导而承担责任,而现实中许多人就是好为人师,
这个世界的人群中一边是5%,一边是95%,5%的成功人士在没有成功之前都被人称为傻子疯子,无线电发明人甚至被当着疯子抬到精神病院去
因为我们不想过与许多人一样的生活,所以我们甘愿寂寞、孤独,让人去笑!
爷孙两卖驴的故事。。。。。。。。。。。。。。。。。。
二、人战胜不成熟的十大战役
1、 去掉假积极的面具
只学习不行动,每天看书参加会议;
只说不干,我要行动......我要......,就是不做;
知道却做不到,知到对他很重要,就是不去做,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
成功的最大的秘诀就是行动、行动、行动、、、想能想死人,做是做不死人的,跟着行动走感觉自然来
2、 走出人生的怪圈
(1) 在外面受气,回家拿家里人杀气,这是一种无能的表现
(2) 别人错怪了你,你要十倍的报复
3、 常选择逃避
遇到困难不是想办法去克服困难,而是逃避,
林肯说:你今天逃避了困难,明天你还会遇到,
你要离开让你舒适的环境和思考方式,因为舒适的环境会让你不愿改变,
你如果不愿改变你就会被改变!
先苦后甜,苦也是甜;先甜后苦,甜也是苦
你年轻时闲乐,你年老了就没有乐的!
如果结果是快乐的,你要百般忍受眼前的痛苦;如果结果是痛苦的,你要竭力避开眼前的快乐!
今天你看什么样的书听什么样的磁带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决定了五年后你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4、 丢掉你的幻想,树立你的梦想
天真、不切实际就是幻想,深藏在内心深处最深切的渴望就是梦想,梦想是可以实现的,人类所有的成就都是梦想成真的结果,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人是没有梦想的,一个人有了梦想之后就会不断的前进,不断的前进,他是不管别人怎么看的
5、 不要对改变的力量产生一丝一毫的怀疑
我们之所以不成功、不富有,是因为我们思想不富有,你要想成功,必须改变,只要你每天进步一点点,一个月,一年、五年、十年后你会有多大的变化呢?
6、 不让生活的琐事充实你的大脑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四类事:
重要的
紧急的
不重要的
不紧急的
A类事:重要的紧急的,今日事今日毕,立即去完成紧急的不重要,你要立断!
B类事:重要的不紧急,你要制定相应的程序, 不重要不紧急的称为琐事,你要把它立即踢出我们的生活圈!
送大家一句话:每个人都要培养有生产力的习惯,我们要把我们的经历、时间、资金花在最有生产力上面,我们的习惯应给我们增加资产而不是负债
7、 不要忽视时间的流失
很多人都说;哎呀,我才二十岁,我才三十几岁,这个世界最珍贵的资产就是时间,而很多穷人都在浪费自己的时间,你要拥有效率手册,每天晚上制定明天要做的事,这样你每天能节约2-3个小时,一个星期你就比别人多出5-7天
8、 不要逃避现实而要敢于面对失败
不是你无能,你也无需自悲,《商学院》说:我们传统的学校、家庭教育过于强调了失败,其实这个世界很多杰出人物都犯了无数次错误,你千万不要怕犯错误,你犯错误多了,你就成功了,成功者都能够接受自己的失败和错误收拾残局,他们视困难为挑战
9、 在懒惰毁掉你之前先毁掉懒惰
人不成功有三个原因:对成功本能的恐惧,懒惰,坏习惯
懒惰:思想懒惰,行为懒惰,当我们远离了懒惰,当我们远离了恐惧,当我们改变了坏习惯,我们就远离了贫穷,远离了失败,
10、 不要以自我为中心
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你只有帮助了别人成功你才能成功,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你要从三个方面去考虑,首先你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然后是事情的本身,最后才是你自己 !
将被社会淘汰的8种人

哪几种人最可能会被社会淘汰?
核心提示:社会一定会淘汰不争气的人,不想被淘汰就别出现在这八种人之内。近日,网友叶航发表一篇名为《将要被社会淘汰的8种人》的文章被众多网友争相传阅。文中列举了8种在竞争社会中最容易被淘汰的人,网友们纷纷表示要引以为戒,不被时代所淘汰。[非原创,好文收藏分享]
[8种要被社会淘汰的人]
1)八小时之外不学习的人
胡适先生说:人与人的区别在于八小时之外如何运用。有时间的人不能成功,挤时间的人才能成功。八小时之内决定现在,八小时之外决定未来。什么样的想法什么样的生活。有学习才有选择权,没有知识,要有常识;没有常识,走进教室。不是社会发展太快,是我们思维反应太慢,为什么我们思维太慢,是我们没有跟上学习。人生有两大悲哀:结婚之后不再恋爱,毕业以后不再学习。
拒绝学习,就是拒绝成长。家长不学习,会被孩子看不起并且和孩子有代沟。夫妻一方不学习,就会有隔阂,学习的人如同长高的树,自然会有高藤来缠。一个人不学习,就会与社会脱节,跟不上时代步伐,人活在21世纪,思想在20世纪,究竟学什么?不是学打工的技术,而是学创业的本领。
思想观念40%+人际关系40%+专业能力20%=成功:
从这个公式里找自己的短板,缺啥补啥,社会需要啥你就学啥,不只是学感兴趣的,而是学有利于社会,有利于成功的。
人要有二亩地,白天是果腹的,晚上是耕种未来的。不学习是21世纪被淘汰的八种人首选第一的人。
2)对新生事物反应迟钝的人:
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都与巨大的商机挂钩。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又都在一片反对怀疑拒绝中悄然来临。21世纪的新生事物一定和趋势有关,而趋势不是用眼睛看的,是要用眼光来判断的。谁抓住趋势谁就抓住了未来。不学习就会把推论当结论,用已知判断未来,对新生事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最终一定被社会淘汰。
3)靠个人能力单打独斗的人:
21世纪是英雄退位团队进位的时代,抱团打天下已是趋势,谁拥有人群,谁拥有市场,1+1=2叫数学,1+1=11叫经济学,一根筷子能折断,十双筷子折不断。
4)玻璃心,心理脆弱容易受伤害的人:
事情发生的大小不重要,而你的想法看法很重要。事情本身不伤害人,而你的想法会伤害你。就象老和尚和小和尚下山的故事一样,那个小和尚被自己的想法折磨的死去活来。百折不挠千锤百炼是中国人发明的词。
5)技能单一没有特长的人:
猫与老鼠的故事,猫说:“什么年代了,一种技术能活吗?”据经济学家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有50个行业要淘汰。没有危机是最大危机,满足现状是最大陷阱。一定要在得意时给自己找退路,不要等失意时再找出路。
6)计较眼前目光短浅的人:
计较眼前会失去未来,计较小钱会失去大钱。没有远见必寻短见。全世界最好的投资最没有风险的投资就是投资学习,学习可以让人有远见,学习才知道未来的趋势。
7)情商低下的人:
很多人翻脸比翻书快。古人说:小不忍要乱大谋。脾气来了,福气走了。iq是智商高可以找一个好工作, eq是情商高可以有未来,aq是逆境商可以变成登峰造极的人。
世界上80%的人见了困难就躲避的人他一事无成。
世界上15%的人见了困难能迎刃而解的人是成功人。
世界上5%的人是打着灯笼找困难的人,这种高情商的人将成为登峰造极的人物。
心理学家总结四种情商的结局:
1)有能力有脾气的人--怀才不遇;(2)有能力没脾气的人--春风得意;(3)没能力有脾气的人——一事无成;(4)没能力没脾气的人--贵人相助。
8)观念落后知识陈旧的人
过期的食品不能吃,过期的观念也不能用。21世纪的成功学,不是你赢过多少人,而是你帮过多少人。学助人成功的本领。世界上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就是自己。人成功在短板上,人失败在短板上。人成功在缺点上,人失败在缺点上。成功是优点的发挥失败是缺点的累计。
六大劣根断送一生:
自以为是,不以为然,倚老卖老,老气横秋,格格不入,每况愈下。只要你把人做好,这个世界都属于你。

8种人将被社会淘汰!
在某些行业和领域高素质人才“走俏”的同时,有“八种人”将会“滞销”,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将遭遇麻烦事,成为“困难户”。
这“八种人”是:
第一种,知识陈旧的人。如今,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倍增的周期越来越短。20世纪60年代,知识倍增,周期是8年,70年代减少为6年,80年代缩短成3年,进入90年代以后,更是1年就增长1倍。人类真正进入了知识爆炸的时代,现有知识每年在以10%的速度更新。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任何人都必须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想靠学校学的知识“应付”一辈子,已完全不可能了。过去,我们对“终身教育”的理解是,一个人从上学到退休,要一直接受教育;现在,这一概念应当重新定义,终身教育,从摇篮到坟墓,应贯穿人的一生。那些“抱残守缺”、知识陈旧的人,将是职场中的麻烦人。
第二种,技能单一的人。只会做一种工作,换一个岗位就不“灵光”的人,日子会不好过。将来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就业?下岗?再就业?再下岗,将成为司空见惯的事。要想避免在职场中成为“积压物资”,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学几手,一专多能。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一棵树上吊死”,一旦下岗,心中不慌,“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如果说,入世后,复合型人才大受欢迎的话,技能单一的人遭到冷遇,就是非常自然的事了。
第三种,情商低下的人。智商显示一个人做事的本领,情商反映一个人做人的表现。在未来社会,不仅要会做事,更要会做人。情商高的人,说话得体,办事得当,才思敏捷,“人见人爱”。情商低的人,不是“不合群”,就是“讨人嫌”,要不就是“哪把壶不开提哪把”,这就麻烦了。现在,在国外广为流传这样的话:“靠智商得到录用,靠情商得到提拔”。一旦进入一个单位,能不能“工作顺利”、“事业有成”,情商是一个关键因素。吴德贵向职场中人提出善意忠告,在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时,还应不断培养自己的情商。否则,“身怀绝技”,也难免“碰壁”。
第四种,心理脆弱的人。遇到一点困难,就打“退堂鼓”,稍有不顺利,情绪就降到“零”。这样的人,在今后的激烈竞争中必然日子不好过。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加大,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人逐渐增多,神经紧张、心理脆弱成了都市“现代病”。因此,入世后,无论在职者,还是求职者,都应该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抗挤”、“抗压”素质。吴德贵说,在当今社会,没有一股不服输的“犟劲”,没有一种不怕难的“韧劲”,是不行的。
第五种,目光短浅的人。鼠目寸光难成大事,目光远大可成大器。有句话说得好:“你能看多远,你便能走多远”。一个组织的成长,需要规划,一个人的成长,需要设计。吴德贵说,有生涯设计的人,未必肯定成功,没有生涯设计的人,一定很难成功。“过一天算一天”,“哪里黑哪里住”,只看见鼻尖下边一小块地方的人,现在“不吃香”,以后更“不吃香”。
第六种,反应迟钝的人。当今社会,“迟钝”就会“迟缓”,落后就要挨打。过去是“大鱼吃小鱼”,如今是“快鱼吃慢鱼”。入世后,一个人如果“思维”不“敏捷”,“反映”不“快速”,墨守成规,四平八稳,迟早会被淘汰。
第七种,单打独斗人。“学科杂交、知识融会、技术集成”的现实告诉我们,在当今这个国际经济大循环的世界里,“孤胆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个人的作用在下降,群体的作用在上升。要成就一项事业,靠个把人、少数人是不行的,需要一支队伍,一个组织,一个群体的共同奋斗,需要众多人智慧碰撞,团队合作。“跑单帮”难成气候,“抱成团”才能打出一片天地。
第八种,不善学习的人。有些人虽然也想学习,但是不知道学习的方法,不掌握学习的技术。这种人今后肯定“吃亏”。处在当今这个学习型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学习能力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较量”,关键在学习能力的“较量”。过去,我们把不识字称之为“文盲”。未来学家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是想学习而不会学习的人。
鲜花和掌声从来不会赐予守株待兔的人,而只馈赠给那些风雨无阻的前行者,空谈和阔论从来不会让你的梦想成真,不是你能不能,而是你要不要,只要你要你就一定能成功。知识改变命运,网络改变生活,一生的好朋友,事业的好伙伴。互联网时代使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梦,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创美好的明天。努力吧!
中国真实的社交关系
教你怎样混社会
很多人混到现在一事无成,或自认为一事无成。还有很多人混到现在感觉很失败,或不成功。还有很多人混到现在就觉得过得没意思,过得很机械,过得已经不会思考和心动。我们羡慕着社会上每一个成功人士,羡慕着身边的有钱人,羡慕着身边每一辆呼啸而过的名车。我们时常有这样的念头:他妈的,我怎么混得这么差?
是啊,我怎么会混得这么差?当年班里(周围)不如我的那个家伙怎么现在这么发达?
收起你酸酸的目光,让我来告诉你,怎么混社会。
本文只针对苦苦挣扎混社会的朋友来讲,即工作拼命,拿钱不多,地位不高,受伤不少,前无出路,后无靠山,前途迷茫,目标缺失的一类人。
一、交友
1、混社会的基本配置
人的一生,不能百年孤独,总要有朋友,如果你想做一名合格的平民百姓,只要奉公守法,那随着你的性子交友,你愿意交就交,不愿意就让他滚。但你想在社会上混出点名堂来,就得有选择性地交友、有功利性地交友。对于一般人来讲,朋友圈中起码得有一名医生、一名律师、一名小官员,一名警察、一名老师、一名地痞流氓。
我为什么这么说,其实这些朋友里,平时基本上用不着,一般人朋友圈里多是同事、同学、邻居,因为我们平时打交道的朋友、一起喝酒唱歌洗澡的朋友,也就这一圈了,若没有一定的目的性,谁会去刻意交往一个律师或一个流氓呢?
医生、律师、警察、老师,这些平常好像很少用到的朋友,关键时刻是能救你的急或难的,有些能救你的命!到医院看病,有一名医生朋友是值得庆幸的,省下了冤枉的挨宰费是小事,合理用药用材料,替你联系他自己心里清楚的医术高超的好医生帮你看病这才是真正不可缺的帮助。律师的作用,大家应该都知道,你落难倒霉的关键时候,他能拉你有力的一把。警察也不用说,常在社会混,哪能不湿鞋,车被扣了,人被查了,基本上这些事有一个局内朋友帮你,你不会吃多大亏。老师的作用对于以后家有儿女的朋友来讲,无疑是巨大的。
有人说认识这些普通医生老师警察没用,比如你看内科,五官科朋友帮不上;你想帮儿子补习英语,语文老师用不了。提这些问题的都是注定在社会上混得比较低级的人。难道这些人就没有自己的朋友圈子吗?五官科的朋友他就不能找到内科的朋友?学校里语文老师的同事就没人教英语?你交往这些朋友的同时,其实也与他的朋友圈子里的人发生了交集。能认识到更多的准中层阶级,对你又何尝不是一次更好的机会?
官员、流氓。拥有一名官员朋友,哪怕是一个基层公务员朋友的好处有多少,我想地球人都知道。在此基础上,官越大越好,相应的,处成朋友的机率也就越小。至于为什么要有一个流氓地痞朋友,很多人不明白,其实很简单,在现阶段的社会里,日常生活中很多事,用这些朋友去解决,比其它任何方法都简便有效得多,但不能无限制地使用,他的副作用也是蛮大的,没有代价只有得到是不可能的,具体怎么考虑性价比,请精密计算。
至于更豪华的配置,能拥有就更好,比如朋友圈里有富豪,有七品以上官员,有老板,有二世祖,有很牛叉的某长,再比如朋友圈里有比尔盖次有奥巴马,那不叫混社会,那叫玩社会。
2、如何交到你想交的朋友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计人。交朋友想一下子交到知心朋友,这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你用心设计,起码能交到一般的酒肉朋友,而对于功利性交友,能达到“酒肉朋友”这种境界也可以了。
交友无秘决,唯酒桌与爱好耳。这两种是交友的捷径,一桌酒整下来,起码脸熟了,话讲了,几次酒喝下来,不是假朋友也是伪兄弟了。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讲,顺着他的爱好往下交,百发百中。人活于世,不可能没有爱好,如果你觉得一个人没有爱好,那说明你没发现。他喜欢吃喝,陪他吃喝;他喜欢唱歌跳舞,陪他跳舞唱歌;他喜欢装纯情玩艺术,陪他诗词歌赋。如此这般几次,不愁他不把你引为知已,起码也是个同好。
交朋友细节方面也有两点,舍得和倾听,如果你会点察言观色那就更好。舍得是金钱方面的舍得,你又想交点有用的朋友,又吝啬无比,那只好请你继续苦苦挣扎。另一点是倾听,这点其实非常重要,领导为什么那么喜欢开会?因为有一大堆人听自己讲话实在太爽了,心理医生为什么几乎能和每位患者处成朋友?因为他们能忍住不抽滔滔不绝患者的冲动,反能拿出一副津津有味的听众模样来。越来越快节奏的社会里,越来越自私的人群中,有多少人肯听你在那边有病无病呻吟?什么时候你学会了少无聊发言,多耐心倾听时,你的城府才算略有小深,你的朋友才会越来越多。
至于如何认识到这些不同行业的朋友,说起来不可思议,其实真的很简单。美国人曾经做过一个很有趣的试验,他们想看看一个随机的普通人要通过多少层关系才能认识娱乐圈里的某个明星或某个上层政治人物,无数次试验说明,一个随机的陌生人,最多八层关系,便可以找到这个明星或政治人物。关系基本上是类似于朋友的朋友的父亲认识明星大姨的侄子的邻居之类。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层层关系找到这些人!明星通过努力尚可以找到,何况各行业的普通人?还是那句老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计人。
3、如何编织以自己为结点的关系网
掌握这么多朋友资源后,如果闲置不用或仅仅关键时候才用就太可惜了。任何一个在社会上混得风生水起的人,他必定是左右逢源的,起码表面上他是个平民眼里的能人,能办成一些一般人办不到的事件,找到一些一般人找不到的人。这样的人,就是一种蜘蛛侠---善于编织一张以自己为结点的关系网。
那么该怎么编织这张网呢?说简单点,就是乾坤大挪移+移花接木神功,用甲朋友的关系帮乙朋友的事,再用乙朋友的关系办丙朋友的事。话是不错,听起来很美,实际办起来特别烦人,一个不好两边都容易得罪。所以大部分人嫌麻烦,所以大部分人都是平民。编织这样一张网,是大耗精力的,可一旦成型,你也是受用无穷的。当你牵桥搭线时,多慎密衡量,谨慎行动,多做出一些成功的案例,不知不觉中,你会发现你的办事能力已经超越你的思考能力了。
PS:决不迷信任何规定和原则。路劲基建董事局主席单伟豹曾经说过这样几句隐语:永远不要在困难面前低头退让,天下任何困难一定有一条让你走过去、穿过去、绕过去的路。我非常喜欢这句话,也办过不少在困难和规定面前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最后总能找到办法或走或穿或绕过去。
4、如何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功利性交友真正的目的还是实现投资最小化和利益最大化。有些大度的朋友喜欢帮别人,自己有困难了却因为面子很少去求人家帮忙,这是一种彻底的傻。朋友的基本作用是互相帮忙,甚至从某个层面上来讲互帮也是一种维持朋友关系的钮带。你认识一个朋友,只想着帮他,不让他帮自己,你想做雷锋雷死我?事实上,你多索求朋友的帮助,朋友下次请你帮忙时才会心安理得,交往起来才不会有别扭或扭捏。次数一多,朋友就能深发展成好朋友。这是一种微妙的心理关系,多多善加利用。
另一种情况是,你的甲朋友偶然急需一万吨无烟媒,你的乙朋友恰好卖无姻媒,但甲乙并不认识。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办?有哥们说了,这不好办嘛,介绍他俩认识不就成了?那我要恭喜这位哥们,你已经有一半像伍佰了。
正确的做法是,在甲朋友面前强调一切困难,但自己会拼老命帮他;在乙朋友面前强调一切困难,但自己会拼老命帮他。你玩玩空手道,赚笔差价,顺带多了两个铁杆朋友。
其它事情,参照执行,长期以往,必定露馅。所以要分析情况,有选择性地实行利益最大化。
PS:所举例子,非常简单,但真正能每件事做到就不简单。玩火、走钢丝能玩出水平走出层次来,这才叫如鱼得水,混得得心应手。
5、怎么区别对待朋友
基本上的顺序是这样的:真心朋友》极品朋友》好友》功利性朋友》一般朋友。
真心朋友是一剂心灵鸡汤,每个人都需要,但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真正拥有。每一个人一生中能交上一二个即可。哪位如果说我真心朋友有十几个,那这位朋友你的心太多了。
这种朋友是无话不谈的,是在你走投无路时无条件拉你一把的,是你手机号码上第一位的,是你深夜车坏在半路打电话叫醒他准来的,是你嫖娼被抓后找担保人最先想到的那一个。
极品朋友这就不好说了,什么房地产老板、市委书记之类的。你确信他是你朋友后,这就叫极品。。。
好友类似于死党,特别玩得来的那一种,关系仅次于真心朋友,数目也很稀少。这种朋友是可以借给他钱的朋友,视关系深浅定借钱数额多少。
功利性朋友即指前述朋友。
一般朋友范围笼统,熟人也可以叫一般朋友。从同床异梦到点头之交的,都可以叫一般朋友,这种朋友大部分不能借钱,但可以少量给钱,即借出去就别想回头那种。
二、混社会自身素质的修养
1、如何看待自身素质
提到这个问题,好多朋友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学历、工作经验、工作技能、各种证书、海归、成果、琴棋书画等等社会上推崇的“正统”素质。
其实你们受传统教育的惯性思维错了!混社会,每个人都不是一无所有。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技能。举个简单的例子,能喝酒也是一种技能!
上述“正统”技能,它确实在某一方面提升人的某一领域的素质,但它决不是混社会的全部。它最大的作用,是你走向社会某一扇门的一块敲门砖,它能证明的,只是你过去在极小的一个范围内是否优秀,它完全证明不了你以后在社会上的价值!
我们经常在社会某单位里看到例子,有人发牢骚:MD,我重点院校毕业,工作能力突出优秀,怎么就比不上那个拍马屁一无所用的某某。其实完全可以这样理解,你的重点院校的文凭,跟一个会和领导打成一片的马屁精,完全不好比,在你们所处的这个小环境内,你这唯一会的技能是不能适合这个小环境的。这样说有些残酷,有些让人灰心,但我只用事实说话,毕竟社会教育跟学校教育是大不相同的。
我想说的是:为什么你总是在发牢骚呢?你为什么不能做一个拥有重点院校文凭、工作能力突出优秀的马屁精呢?
下面有朋友不屑了:切,垃圾,我宁可如何,不会做这种无耻的事件。
做马屁精不是沦落,马屁精也不是一个贬义词。
有些朋友还是有些自卑,“我只是初中毕业,学习成绩不好,成天喝酒打牌上网,玩桌球”“我只会玩网络游戏、跳舞,其它不会”。。。。这些话语有些极端,我总觉得人要发现自已身上的优点和缺点,你说会打牌是优点还是缺点?
你想和别人处朋友,但你前些年只顾学习,主动避免玩物丧志,从来不碰牌、网络游戏、桌球这些看似无聊的东西。所以你一样不会,那我想问在社会上,是能说会道什么东西都会点的人容易处朋友,还是你这种不碰娱乐的聪明人容易处?
有朋友又要说了,学习第一,其它第二不好么?照你这样说,我就顾着玩好了。
不要这样理解,我想说,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学习书本这条路只适合极少数天才型选手,你成不了科学界的人,最终还是要落到凡间的,在凡间,会打牌和英语六级证书有时一样重要的!之所以你会知道学习书本第一这个道理,是你的父母老师同学长期灌输的结果,只是走上社会之前,你并不知道质疑。
在这一小节最后,我还是用事实来说话吧。
历数古代君王,你就会发现,基本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世袭的,也就是衔着金钥匙出生的,成为君王,一部分大多是粗鄙草根之人,其中不乏浪荡子、穷光蛋、流氓地痞。他们一无所有,所以敢闯敢拼,他们失无可失,所以有天大的勇气,他们无知识但有智慧,所以成就大业。而那些无比聪明、会读书、读好书,在社会上衣食无忧但又发不了大财的人都在干什么?在做谋士,在做文臣,在做师爷。诸葛亮吴用之类为什么不是皇帝、头领?
同理,现在社会上那些大发其财的老板、董事长都是些什么来头?有几个北大清华的?初中生领导博士生下属再正常不过了。但仔细分析一下他们,除了那部分世袭的,创业的第一代中,基本没有太高学历,有也是后天“补”上去的,无一例外,他们都是有魄力有智慧的人。这难道不能说明问题?
我并不是要大家都能成就到他们那样的高度,他们的高度也并不单纯由自己打拼而来,时代大环境的机遇、自己小环境的机遇都是缺一不可的。我只是说明一条,茫茫社会中,高学历不代表高素质,高酒量也不代表高素质,没有一个东西是永恒不变的,凭高技术得到领导老板赏识和凭陪领导老板喝酒得到领导老板赏识两种结果和所得利益是完全一样的,关键就是第二点,如何定位发挥自己的素质,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领域!
2、如何定位自身素质
人的素质取决于很多方面,但在混社会里,在自我方面,完善的性格是第一位的,而智商列于第二。完善的性格也包括不少方面,大体上讲一是不动声色,二是察言观色。不动声色是对自己的情绪、情感、个性的适时适度控制,认清楚自己的能力,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每一个场合所扮演的角色,不逾越,不退缩,尽量把自己扮演的角色发挥到最佳状态。而察言观色是指对别人的观察,在交往中观察别人的性格、能力、优缺点,清楚对方是什么货色,从而选出合适的应对。这两点很难做到,特别是控制自己,真的很难,从小事做起,把这两点当成一种习惯,日子久了,你便会在别人眼中逐渐成熟起来。
小技巧:初出校门的人和涉世不深的人通常都觉得不知道如何跟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觉得跟同龄人话很多,可跟另外一些角色,比如上司、长辈、出租车司机等等之类人没什么话题,往往一些场面上,一些人哪怕初次认识的人都聊得好像特别投机,而你好像就根本没什么话谈。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每个人都是从这步开始的,在这里我也不想教大家什么去找双方共同点啊去顺着对方话讲啊之类的复杂的方法,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一个特别会社交的朋友怎么讲话的,怎么引出一个又一个话题的。刚开始就是看,然后学、模仿,最后试,哪怕出点错也没事,坚持下去,长期以往,你的交往能力便会不知不觉地突飞猛进了。
当你达到成熟这个境界时,你就会较为理智地看待自己的素质了,不轻视自己,但也绝不看高自己,对别人给你戴的高帽子能够知道真假,对别人诋毁轻视你的话能够充满自信。在这个基础上,做什么事件基本上就很有分寸并学会计划,稳重有力地推进了。
比成熟更高一步的是世故,比世故更进一点的是奸滑,比奸滑更强一层的是你不知道、看不清他是什么人。这种人叫做人精,一般比较大的官场和商界有售。
再一个就是对自己工作的定位。没有不好的工作,只有不对的位置,这句话是对的,但没有任何意义。就好比我说你是人类一样,对的,但没意义。很多人学校出来,发现自己在所学范围内根本找不到工作;有些人干了一段时间工作,发现自己不能忍受这种工作。于是大家便在找不找对口的工作、找不找自己喜爱的工作之中挣扎、徘徊。
有个很好的建议给大家,这是社会这所大学研究生研究出来的成果,任何一所一流的大学都找不到的。
二十五岁之前不定行业,三十岁之前不定工作,三十七岁之后不轻易动窝子。
二十五岁之前不定行业。意即哪怕你上的大学是园林专业,以后都不一定非要在环境方面搭上点关系,没准你会弹一手好钢琴,哪个酒吧聘你为钢琴手,这也是一种工作,完全不必遗憾大学白上了之类,在目前的中国,大学的技能化大大减弱,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未必知道内存条插在哪、写一条最简单的循环程序;一个医学类的学生,学四年可能都比不上实习一年的收获。二十五岁前,完全可以在一个领域内重新学习,重新开始,只因年轻和失败得起。
三十岁前不定工作。三十岁前,你必须确定一个行业,比如卖不锈钢还是当一名教师还是做一名漆匠,因为这些行业都需要大把的时间精力来熟悉和掌握,但工作地点和时间是不必固定的,你可以在深思熟虑后反复跳槽,直到找到一个你满意的单位、公司、团队。因为虽然你不算太年轻,但你没负担,你折腾得起。
三十七岁后不轻易动窝子。三十七岁后,你的人生之路在没多大意外的情况下,基本成形,况且我相信,你也在你这一片领域里有了自己的一些声望和地位。最重要的,你的家庭基本稳定,子女初生,父母渐衰,你逐渐成为家里的主心骨。在这种情况下,谨慎肯定不是一件坏事。
以上属一般情况下的规则,如有特殊情况,则为非主流,恕不赘述。
有朋友问了,我有某某某技能,我有某某某能力,你看我能干什么呢?那不好回答,每个人所得到的机遇是绝不一样的,北大的毕业生也可以卖猪肉。自己综合分析自己的性格和能力,看看自己是不是干某件事的料,比如同样是上网半夜出来买饼当宵夜,有人一买就走,边啃边想着游戏;有人却在意今天饼厚薄大小,自己是不是买亏了;有人却注意到了最近卖饼的生意特别好,不由自主地替他算算今天能赚多少,除去成本后的月净利润,还看周围有没有类似摊点,客流量的多少,有多少人买饼这么一堆数据。恭喜最后这位同学,你略有经商的头脑,肯德基为什么在中国极少倒闭,它的市场调研和前期研究方面就是您这样来的。
3、如何发展自身素质
首先我要问一个很老的问题:如果你明天就瘫痪,你反思以前的时光,觉不觉得后悔?
我想大多数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在某些方面后悔。有人后悔没好好学习,有人后悔没把看上的妞泡上手,有人后悔没抓住某个机会。
无数篇文章都在告诉你,后悔是没有用的,要向前看。这是句废话,后悔没有用谁不知道?关键是你怎么觉得不后悔,我觉得即使你过去一直在上网玩游戏,荒废了学业,荒芜了爱情。那也是不用后悔的,因为你玩游戏时得到了享受,得到了快乐。多少人想找一个单纯的快乐都找不到,你能够拥有,足够了。人生说到底,享受快乐是最终极的,万万不要把拼命工作当成一种常态,匆匆百年,有多少时间是属于自己的呢?我并不是劝大家消极,事实上你“正常”地活着就已经是对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了。吸毒是终极的快感,但这种以燃烧生命为代价的快乐不可取,酗酒、嗜烟性质一样,特此通告。
所以对过去的事件后不后悔完全取决于你的理解,事实上我总觉得上帝是公平的,它关上你一扇窗,必为你开启一扇门。举个例子,我们常常同情那些智障人,认为他们可怜,其实在他们单纯的心里,存在的快乐远远比你我多。
确信自己不后悔后,并不是要你继续沉溺下去,而是要你扔掉精神上的包袱,好好地混。从现在开始为寻找一个更高层次的享受而努力。
当你以不后悔的心态去回想过去时,你才能清楚地看清自己的性格、弱点,了解过去的失败,才能尽最大可能在以后的征程中去避免失败。追忆是一种审视和总结,而后悔除了带给你沮丧外一无所能。
我很喜欢一些遭遇过不少挫折的年轻人,他们相较同龄人显得现实、成熟、坚强得多,那些一帆风顺的孩子通常都显得比较激进、狂妄、脆弱。我甚至建议那些从小到大都很“优秀”的孩子要学会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失败。这种失败并非那种考了第二名哭鼻子、买不起名贵提包的失败,而是几乎能够摧毁你的精神支柱那种惨痛,从这种血泊中爬起来的孩子重建的精神支柱是很强大的。语言很血腥,但重在提醒失败和挫折的重要性。一个总是成功的人一旦失败,打击更大,甚至永远站不起来。
现在很多年轻人有一种焦虑的情绪,他们总想以最快的速度成功或成为成功人士,总想抓住一个机会立即从目前的困难处境翻身,他们总想着干一番事业,提到创业这两个字总是激情万分。
我不想打击这种非常珍贵的激情,但我真的希望你们能够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任何一个细节,最重要的是做好一旦失败后的准备。对于经验不够的创业者来讲,详尽的计划比一些似是而非的所谓机会更重要。
说了这么多铺垫后,我具体跟大家谈谈如何在社会实战中提各自身的素质。在社会中进步,在社会实战中进步,北大校长在毕业典礼上说过---注意,是毕业典礼上讲的,不是开学典礼,社会并非绝对公平的;社会不会等待你成长!它可不会管你在学校内和社会内的重大心理落差。
一个是要选好技能,比如你是一个农村出来打工者,你要有这样的意识,即如果我长期从事这份工作,除了钱,我能得到些什么?我见过这样一些人,在某个电子厂里做一份工作,就是把几个电子元件插到一块电路板上,每天如此,日复一日。这样的工作能给你带来工资,其它基本没有,哪天工厂一倒,你也跟着散伙。这样的日子哪怕过一百年,你还是一个普通的一无所能的打工者。一定要有学习的意识,一定要有学习技能往上爬的意识,一年内阿二和阿三,一个在电子厂做这种工作,一个学电焊做学徒工,五年后,阿二还是电子厂工人,阿三学会了合金钢的焊接,合格率高,他的工资和地位远远超过了阿二。这就是有前途的工作和学习结合的结晶。
明白我的意思了么?哪怕你只有最底层的工作去做,你也要尽量寻找能够学到东西的工作和拥有强烈的学习欲望,除了中彩票,这是你最现实的翻身机会。
第二个是要学会潜伏。有人很缺少耐心,做某一样工作总是时间不长,学东西总是半途而废,这是最忌讳的习惯,在公司、单位里用心工作,把该学的技能慢慢学到,该拿的证书依次拿下,公司里那个对你跳脚大骂的上司,单位里那个老是给你玩阴的头儿并不是笨蛋,当你能够狠够忍慢慢成长起来的时候,你会发现他对你的态度也在慢慢转化,因为他发现你重要起来了。而这时候你再看看外界,N多的公司在向你招手,高职高薪也并不是梦想了。在某天清晨,你穿着笔挺的西服,礼貌地把一封辞职信放在那个上司前时,他的脸色绝对比你当年跟他不甘示弱大吵一架后摔门而走时让你爽得多。
我相信,只要你选准目标,持之以恒,付出相当的汗水和泪水后,你的收获绝对会物超所值。而且我所说的,基本都是大家能够做到的。
人一生在四十岁前大的方面来说有四个转折点,学业、就业、婚姻、择业。
学业中的小至大学基本没什么好谈的,除了上大学你或多或少有点自主权外,其它的一是你父母安排二是你也没能力选择。你所能把握的就是学业中的学技能,学到好的技能或者掌握少数人才会的技能,这对你以后的发展极有好处。问题是这个阶段没有多少青年人肯付出,大家思想没有成熟到计划到三四十岁以后,十几二十岁的小伙子,是不会有那么多东西要考虑的,考试过关、疯狂玩乐、恋爱交友、睡觉这些还嫌时间少呢,哪有那么多精力去认真学技能。一个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到最后能基本掌握芯片技术能跟在老师后设计并做好实验的少之又少,而这些人出去后,都是真正意义上的高薪人才。但关键是,要做这种少之又少的人,所付出的汗水实在是太多了,这个,只要是这个专业的人都会明白。
至于什么是好的技能,这个实在无法比较,中科院院士的收入未必比得过一个学过五年木工的包工头,就普遍情况来说,个人认为,是不是一流的重点大学相较下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好的专业,一个好的专业将来在社会上的路会非常宽广,而一个一流大学的冷门专业,在社会上是混不下去的。比如北大的考古专业和某警官学院的经侦类专业。。。这个意思,你明白吗?
选择或学习技能,是你人生第一个转折点。可是很少人能够把握这个转折点,主要是年龄和阅历达不到,再摊上个糊涂父母,你也许就晃晃悠悠地从一条康庄大道踏上了羊肠小道了。更坏的是,这种情况实在太多了。
所以,所以,当你弟弟妹妹踏上这个转折点时,别忘了扶上马,送一程。
更何况,二十五岁之前,这个转折点,还是掌握在你手中!
PS:选专业,有个最重要的一点,很多人容易忽略!在选择专业前,第一要看的绝不是这个专业有多火有多容易就业有多热门。第一要做的事是:把家里所有的关系梳理一遍,什么七大姑八大姨,靠得住的全找出来,分析一下其中有权势的、有位置的亲戚朋友在哪些领域中,然后依次分析看看能不能找得动,找能找得动的、有门路的跑跑,只要真正靠得住的,就报考以后能在他手下发展的专业!比如你姑父在一家大船厂当副厂长,你就分析下他四五年后是否在位,是否会有意外---说这些有些残酷,但没办法你就得冷静分析,如有把握罩得到,就报个船舶制造类专业,以后就业发展绝对会顺利得多!
就业也是一个转折点,有人一路上学,考研读博,在人为制造出来的潮流诱骗下,三十三岁才开始踏入社会,得到了一个还算中等的职业,回头一看,隔壁那小子十七岁辍学出去闯江湖,帮服装厂老板开了几年车,仗着人机灵学会了服装业的一些套路和窍门自己回家开了个小服装作坊,现在小车别墅二奶全了。你说这叫什么事?读那么些年书,成本付出太大了,最后能成功尚不能补全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如果一旦不合意这辈子算毁了,这赌得太大了。所以我强烈建议大家,智商中等的,学习适可而止,早点就业,在社会中的机会,比你在象牙塔内孤注一掷的机会多得多。哪怕你现在就业的地点和性质非常不好,只要你用心,绝对有机会能成就一番。当然如果你不用心得不到好结果,也不必骂我劝你没读博,你要有读博的那么大劲头,在社会上你什么拼不到?
早不早日就业,客观因素影响很多,根据情况具体对待。
婚姻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转折点,事实上,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我希望大家在大学、在初通情感时谈谈恋爱,起码要把初恋(不含单相思、意识流)这个阶段过去,因为初恋虽然美好,其实是最愚蠢的,双方根本没有任何基于未来现实的考虑,只是因为爱情,这个可以在作家笔下美好地出现,可以供你老了后回忆回忆,把它当成婚姻的必需条件绝对是错误的!不排除有些人一次成功,婚后幸福,但这个几率可以忽略不谈。
很简单,因为初恋是没有功利性的,而我想教大家的是:婚姻,是要带有功利性的!它是你人生基本成型后的一个很现实的翻身机会,起码是一个幸福生活的机会。
我这样说,肯定有很多人会争执,说你这样说的话,爱情和婚姻还有什么意义?生活中屈指可数的美好的事物都让你毁掉了!
NONONO!恰恰相反,我是教你真正幸福美好的婚姻!
我所指的功利性,并不单指经济方面的,也包括你的精神方面的。
几百年前,在婚姻上,人们重视门当户对,几百年后,门当户对绝对没有过时,相反,我们还要有更进一步的内涵赋予它。不仅仅是经济和社会地位的门当户对,还包括学识、认知、教育程度等方面的门当户对。
一个学富五车的女子跟一个自小辍学种地为生的农民(绝非歧视农民,就事论事)的婚姻会幸福吗?如果幸福,那是电影,那是他娘的艺术。现实中是肯定不会幸福的,为什么不幸福?原因地球人都知道。
在此基础上,凡在素质上相差过大的,不敢说百分百,起码一大半我们说心里会有遗憾。那么,找一个精神方面稍稍靠近的终生伴侣对不对?
我要说的重点在经济方面,但这个重点我不太好详说,得靠你们去悟。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计人,你在这个社会上能达到什么高度,得看你够不够狠,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已。我只能说,如果你能找到一个你们双方都喜欢的、精神层次相近的、对方能给你无边发展潜力或现实好处的终生(或不终生?)伴侣该多好啊!至于这句话的形容词能去掉哪几个,你们自己取舍。
上述转折点,邪恶的人多想想,善良的人们,我们还是尽量找个好老婆找个好婆家吧。不必那么极端。但也不必非得看上帅帅的穷小伙或漂亮的穷姑娘。这个转折点,极其重要,切记切记。
择业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和就业不同,就业大多数时候我们是被就业的,被迫就业,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跟自己并不喜欢的人打交道。
那么外界某一个机会摆在你面前,你有选择性了,这就是择业。这一个转折点,很多人能遇到,具体选择,请参考上一章的第三小节。
总结一下,我所说的几个转折点,并不是一生中只有这几个,而是相对有可控性的,如果你把投胎、中了大奖之类也算转折点的话,也是对的,但这没有意义。这几类转折点也并不具有唯一性,比如择业可能就有很多次,所以错过个把转折点也不要气妥,漫漫人生路,总会错几步,多吸取教训,多听些提醒,才能越走越宽阔。
身体健康是绝对的第一重要
这句话几乎每个人都不会反对,但现实中我发现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不爱惜自己的身体。
这个话题我不想说多,只是再一次郑重郑重郑重郑重提醒大家。千万不要前四十年拿命买钱,后四十年拿钱买命。没有肉体健康,你的生活质量荡然无存。建议每天起码一次要想起自己还健康,感受到这种幸福。
不要有什么借口说如果我不怎么怎么样下场会很惨什么的,人生中只要有一次长躺在病床上的遭遇,你的整个人生观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学会换位思考
只要你常有这种心态,你会学会包容、宽容,它会让你的胸襟广阔,气质不凡。
你常常抱怨老板对你苛刻,你常常认为你朋友对你不公,但你从来不会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换过来,我是老板或对方,我会怎么做?
不要乱说什么如果我是老板我会给职工很多钱、放很多假什么的,仔细想想,摸着自己的良心说,如果你做老板,你或许比他还要过分;如果你是对方,也许会更恶劣。
经常这样想时,你的很多愤怒便会慢慢平息下来,能够了解对方的需求和特点,拿出更理智的态度去对待他。
善解人意有助你交到更多的好朋友,能够在长期合作中让大家对你印象不断加分。
但有时我们也会发现,即使换位思考,你也会觉得对方太过分、太无理,那么,还犹豫什么呢?对他进行更强硬的反击啊。善解人意绝不意味着一味忍让!实际社会中,一个只有“好”这个评价的人却通常在社会上也混得不行,适当强硬一点,你会发现也会有助于提升你所在圈子的地位。这个也是种微妙的心理因素,会专门说一下的。
从最坏的角度去衡量
无论做什么事件,要先把最坏的结果想到。这个能有效降低对事件成功狂热的期望值,能有效降低失败后强烈的挫败感,有助于你冷静分析过程,少受自己过于高估的能力的影响。而且这样去想后,即使失败,你也有一种能够把握的感觉,提升你的全局观。
举个例子,你把钱投入股市、去做生意,你主观上就要当这钱不存在,计算自己家产时,不要当福布斯一样,把有价证券的即时市值计算进去。除非你立即折现,不然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你这块还有多少。
在一定的客观范围内,把自己的有利因素尽量保守,把要遇到的困难尽量最大化,这样会让你尽最大的认真去准备,尽最大的努力去克服。
把这点当成一种习惯,它带给你的好处将是巨大的。
一定要小心看起来非常好的机会
我们假设在国外,有一个国家,经历过了五六十年代的基本均富、七十年代的蠢蠢欲动、八十年代的先吃螃蟹者先富、九十年代的政策性造富后,富人完成了资本积累,其中相当一部分滚雪球一般成为了巨头、垄断者或被政府招安成为一名官商暧昧不清的大批财富执掌者。在现有财富基本瓜分、社会阶层基本形成、社会秩序和游戏规则基本制定的今天,你身在这个国家中,你还期望有一夜暴富的美事吗?
基于这个逻辑,在我们这些金字塔最底层的巨大人群中看起来完美无缺的诱人机会,普遍是靠不住的,一些天上掉馅饼的事件不敢说百分之百,起码百分之九十是有陷井的。你要仔细想想,在现在这个社会里,谁有义务去无条件帮助你?助人为乐,那也是要做过后基于一种道德境界内得到一定精神快感才会发生的,世界上没有单纯的“助人”这个词的。
我这么说,并不是想把所有的机会一棍子打死,只是提醒大家,面对看上去很美的机会时,一定要睁大眼睛,擦亮眼球,逆向思考(即站在给予你机会的对方面去考虑TA这样做的目的),把机会可能发生的偏差全盘考虑,最后果断大胆行事。
举例来说,你能轻易相信这些国家中的博彩业没有人操纵吗?你能轻易相信你的生意伙伴忽然打电话给你说有一批便宜的货要卖给你这件事后面全无隐情吗?你能轻易相信你的下属真诚地对你说你太辛苦了应该注意休息了这些话吗?你能轻易相信酒桌上拍着胸脯说可以把钱全借给你的朋友吗?你能轻易相信卖酱油的隔壁老板忽然一天说要有奖销售头奖一百万现金这种促销手段吗?
诸如此类,只要你冷静思考、亲自核实,你会得到隐藏在这些泡沫下的真正机会的!
PS:很多人不清楚目前这些国家的财富是怎么倒腾的,我可以告诉大家,针对普通群众的制度目前是比较完善的,基本杜绝了在守法的情况下突然巨富的可能,但如果你靠你原始积累到了一千万(数字不准确,只是这个意思)这个层次,凭着积累的种种关系的人脉、正当或不正当的经验、规范或擦边球的路子,你很容易赚到二千万,如果你发现赚钱到了瓶颈期,那挡你财路的,基本没有了制度这个说法了,只能是人。个中深意,请你意会。
以上言论,均针对国外,如有巧合,纯属意外。
不要试图和每个人搞好关系
这是一种最愚蠢的做法,而不可思议的是社会上想做到这个境界的人不少!事实上和每个人搞好关系是绝对不可能的。
现实社会中矛盾无处不在,在学校、单位、团体、人群乃至家庭中比比皆是,只不过有深有浅而已。
和每个人搞好关系,需要你投入巨大的精力和时间,来做这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况且和每个人搞好关系,也就意味着你和每个人关系都一般。这种好处就是,单位评卫生模范、爱心大使之类的头街大家会一致同意给你,而哪怕这种头街有一点点好处,也不会轮到你,因为你最好欺负啊,你谁也不敢得罪啊。
事实上,你如果在一个团体内有一两个“对头”的话,你反而容易得到更多好处,比如尊重,比如关系更密切的朋友。因为人类的劣根性使然,假使一个人在圈子里比较强硬,即使他有些无理,也能得到更多的附合。但这种强硬不能过度,如果过度,容易反噬。
如何在这种极端中找到一些平衡呢?我建议大家可以按以下方法做。
1、讨厌大家讨厌的人,喜欢大家喜欢的人,这是最普遍的做法。
2、选好有前途的团体,站对立场,尤其站在两位你都得罪不起的人之中这种情况(豪赌一把)。
3、冷淡处之,两不相帮。(有人认为这样把大家都得罪了,其实不然,两方都得罪只发生在战争期,从长远来看,无论哪方胜利你都可以得到利益,但这个难度也大。)
4、做墙头草,这个结果两极分化,两头倒得好的人非常自如,两头倒不好的人,死相很惨。自认没有这个修为的,慎之。
我把可能的方法列出来了,这并非单选,大家可以视具体情况自由组合,没有永恒的关系,只有永恒的利益。
对待金钱的态度
经常看到主流电视杂志报纸上教育大家怎么对待金钱,无非排排座,让大家提高到清高这种境界上去。
在社会里没有这种提法。社会不会去排金钱怎么怎么重要怎么怎么不重要,它用无数的事实告诉你:金钱是这个世界上你的第二忠诚朋友,第一忠诚的是你的狗。
只要你还有一口气在,你的银行卡都不会扔下你去找别人。这是你的金钱对你的态度。
那你应该如何去对待金钱呢?
踏入这个社会第一步开始,你就要对金钱保持贪婪!这是你最强的原动力之一。很难想象一个对金钱淡漠的人会最后成为巨额财富的掌控者。对金钱处于永远的饥渴状态能让你思维更敏捷、手脚更快、支出更科学,从而让你获得更多的积累。
任何情况下,不要失去对金钱的兴趣,任何情况下。
不做无谓牺牲
只有一条:遇到拿刀动枪的歹徒,如果身上的钱不足以让你拼命,乖乖给钱给物。
许多热血青年不解,都像你这样,助长了多少坏人嚣张气焰?这社会还成什么样了?
看这个问题我从来不上升到这种高度,我只是告诉你:如果你有志在你生命中活得长时间的舒适,那跟这种人拼命实在不值得。至于助不助长他的凶焰,你想,要有好的出路,有多少人愿去持刀抢劫?
死亡只有一次,我希望大家最后都能在床上,最亲的人围绕身边时安然离去。
怎样做一个不完美的人
大家都知道,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我从来不提倡大家向完美的方向去努力,我想要教大家的是,如何尽力去做一个讨喜的不完美的人。
常常在一些公司、单位、团体里看见,某一个人能力很突出,各方面都很优秀,但这样一个人却不受大家喜欢,总有很多人在暗里诋毁他,总有很多人暗地里说他坏话。如果上司碰巧又是一个软耳朵的话,这个人在公司里基本就很难混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人类的劣根使然,一个人优秀,如果让大家追死了都追不上,那这个极端优秀的人会赢得尊重和羡慕。一个人优秀,只比大家都稍微高那么一点,偏偏比大家都高,那这个稍优秀的人会收获很多的妒嫉和眼红。在这种情况下,谈何无辜?匹夫无罪,怀壁其罪。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意识到这点,于是尽量去亲民,到群众中去,哪怕吃点经济亏,力争大家不要孤立自己。这样很好,可是归根到底还是不能消除这种潜在的对立,但要自己跟这些人混同一气,又不甘心。那怎么办?
突出自己的一些小缺点,平衡大家对自己的看法。
这些小缺点是什么,自己掌握,不要弄巧成拙就行。
举个例子吧,有个朋友刚刚跳到另一个公司,进去时因自己的综合素质都高出周围人一截,上司虽然很看重他,有意培养他,但周围同事几乎都排挤他,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很不是滋味。他偶然发现公司领导对迟到早退这些事不是太敏感,于是经常上班稍稍迟到,业务还是照样做,时间一长,大家都知道这家伙的最大缺点了,觉得他不过如此,于是开始有人亲近他了,开一些民主测评会之类的会议时,会上大家讨论对他评优、嘉奖之类的,几乎都同一个腔调了:某同志缺点不少,比如经常迟到,但是!他的成绩有目共睹。。。。决定评为优秀,希望改正缺点。。。。这些小缺点的妙用真是无穷啊,其实他犯过更多更大的错误,只是这些小缺点掩盖了大错误,为他带来了莫大的利益。
知道这其中的奥秘了吧?再次强调一下,别弄巧成拙,先看上司的喜好,再尽量从小方面入手,比如服装比别人老土、比如不会穿着打扮、比如个人卫生不是太好,当你憨憨地看着别人嘲笑你的打扮时,你的业务技能却一点也没耽搁,上司欣赏、群众不屑去妒嫉你,这注定你的升职路一帆风顺。这其中的关键就是:那些取笑你的人,他们忘记了生活技能和生存技能的区别!你的生活技能上的弱掩盖了你职场生存技能的强,俗话说这叫扮猪吃老虎。
付出不一定能得到回报
这真是一句真理,别想着自己付出多少多少,就一定能收获多少多少,那是成年前教育。
在这个社会里,你付出过很多汗水和泪水,但你有时却要面对颗粒无收的窘境,这种失望和伤心我相信每个人都会经历过。但请不要哭泣,这种时候,眼泪贱得只剩下嘴里的咸。
我看围棋比赛,注意到一个细节,石佛每次不管输棋赢棋后,都不是第一时间懊丧、难受、欢喜,而是沉静地复盘。我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要付出之前,就要明白不一定能有回报,知道结果后,就是回味过程,总结经验,做好准备,再次出发。你认为没有得到什么,其实在你付出的时候,你已经得到了很多了。
在精神上把自己打造成一个胜败乃兵家常事的将军,在行动上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亲临前线谨小慎微的特种兵。
做一名高超的人事战略投资家
这是这一篇重点中的重点,希望大家仔细体会,绝对会有极大的收获。
投资家最需要的是什么?赚钱手段?不!投资家最重要的是眼光!哪怕你是一个对赚钱一无所知的白痴,只要你把钱正确地投入了一个会赚钱的人手中,你所获得的收益也是巨大的!
同理,哪怕你在生活中是一个安份守已、不会赚大钱、饿不死撑不着的普通人,你也有机会做一个技术高超的投资家!
这里,我不是指理财方面的投资,而是一条更具潜力的人事战略投资!
邻居有个王三,是个生意人,凭着手段很快成为一方富豪,谁知恋上赌博,几年内输光家产,周围人原来个个讨好他,现在个个嫌弃他,最惨的时候要向你借三百块买米。看着王三羞愧的眼神,你借不借?
借和不借都是错的。在回答这个问题前要冷静分析一下王三目前的处境和将来的发展。
王三现在毫无疑问是在落难期,但一身在生意场上练就出来的技能并没有丢,如果有合适的机会,他东山再起并非梦想。目前的关键就在于他在赌博方面有没有回头的决心!
你没有就借不借钱回答王三,而是热情地拉着他到家里整了几个菜,喝起了酒,几杯下肚,王三声泪俱下,引你为知已,并且你也打听到了王三确实几个月没去赌场了。这次借几百块钱也并非是买米,而是凑足去南方的路费,王三在南方还有点路子,这次想跑跑。
你跟他一通热乎,最后拿了一千块钱给他,明确告诉他,这钱是赌输了还是花在路费上全凭他,自己反正看在朋友份上拉他一把。
这王三听见这话,敢不临表涕临、肝脑涂地?他以后不发达则已,一旦发达,你岂不是坐上了财富的快车道?
这一千块钱,叫做人事战略风险投资。分析王三的情况,叫做做投资评估报表。拉王三进去喝酒拉感情探口风,这叫做实地考察进一步分析。
像这种投资,你常做做,我敢保证比你买彩票的中奖率要高得多!
这个例子有点大,恐怕有些同学思想上一时拐不过弯来,我再举些生活中的小例子。
比如你们单位里有个不安份的家伙,老想跳槽,而且他的确有些本事。那你趁老板恨他、下面同事迫于老板淫威也疏远他时,适当做些感情投资,这你试试,真的很简单,因为人在这时候自认为最能看出真假朋友来。你在这时候走近他,绝对是真朋友。只需一点感情投资,保证你拥有这朋友近乎一辈子的记忆。他跳槽后如果发达了,是绝不会忘记你的。就算不发达,除了多了个铁杆朋友外,你也没有任何损失。
以此类推,在班里学习成绩好的农村孩子、贫困家庭孩子,在别人不屑时,在别人取笑时,你多关心他,他对你的回报将绝对出乎你的想象!
还要我举更多例子吗?不用了,我想大家基本都是心领神会了,所缺的,只是实战了。
要永远记住:锦上添花的事,谁都会干,雪中送炭的,这才叫难得!
炭也不白送,要经过冷静分析后,有一定把握会得到回报的,这才能送。你看社会各界捐款给贫困儿童的,谁不喜欢捐给“学习成绩优秀”的贫困孩子?难道学习成绩不好的贫困儿童就不该得到帮助吗?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是不努力,只是在学习书本这条路方面天生跑不过人家而已。可耻的是,我们的教育界从来不正视这一点,他们只会骂:不好好学习,活该!
扯远了扯远了。在良心渐渐泯灭的今天,或许真的只有从苦难中走出的人,才会对同在苦难中的人有一些善良之心。
最后提醒大家一句,既然称是风险投资,当然是有风险的,王三拿钱又去赌了、或者发达后未必会睬你,这就是风险。但在利益远远大于风险的情况下,这种投资可谓是你人生中最好的投资了。
做和自己年齿相适应的举动
一个二十一二岁的年轻人,如果看了我的文章后,认为自己应该迅速修炼到城府极深、后发制人、奸滑似鬼的境界,那你就错了。
年轻人,应该有朝气,中年人,应该成熟稳重,老年人,应该淡定风云。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定律,你如果违背了它,周围的人就会把你当成小丑看,这是肯定的,你知道,一个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
事实上,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装老成是很可笑的一件事,装B如同剥洋葱一样,是分层次的。聪明地演好自己的角色,提前适当的时间进入下一个角色,才是你最该做的。
举个例吧,两个女孩子,都挺漂亮的,在公司里,一个成天利用自己的漂亮和大家对自己的好感,游走于各位同事之间,她不吝啬把自己的笑容和撒娇给各位男同事,致命的是,她还懂得掌握分寸,不逾越界限。另一个女孩子很不屑,只是做好自己的事,从来不跟人轻易谈笑。作为公司里的同事,你吃哪一套?呵呵,想来大多数人都会说,想娶老婆的,当然选第二个,而仅作为同事的,当然会心甘情愿地帮第一个做些事啦。
PS:进一个单位之前,如果预料到要在这个单位呆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那千万别伪装自己,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勤劳积极完美的人。同事是什么?那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陪伴自己最多时间的人,再能伪装的人这么久处下来,谁还不知道谁啊?在生意场上亦是如此,长期合作的伙伴面前,别伪装,拿出诚意来,这是一种返朴归真的大智。
该不该低调做事
中国古话里有这么一句:敏于行,讷于言。意思是多做事,少说话表功。这在现实社会里,要值得推敲一番。
腰子脸的本山有句话也说得好:猫走不走直线,完全取决于耗子。
同理,在现在社会里,你低调做事还是高调做事,取决于你的BOSS。你的BOSS如果是你无法改变的,那你就得适应他,而并非去一味地抱怨他怎么不识人怎么不公平。如果他是个昏君,你就当和珅,如果他是明君,你就当魏征。这么说又有点无耻,可如果你真有一颗清明之心,那请你先凭当奸臣上位后再做一个清明BOSS吧,否则你连上位都上不了,谈何抱负?
看看报纸杂志上常常写,人在世上,要有一点真我,保留一点纯真,这是对的,但请你保留一点就够了,别玩全真教,否则死得必惨烈无比。如果你够志气,等你有能力后再改变吧,这是最现实的现实。
多在老板眼前做事,把老板交待的事做好,细心地帮老板解决忧虑。。。。
一个笑话:单位是一棵吊满猴子的大树,往上看,全是屁股,往下看,全是笑脸,往左右看,全是耳目。
永远不要小看老板
在这方面我有过惨痛教训。
很年轻时,刚进一家公司工作,犯了不少小青年都会犯的错误。对这家公司很多制度觉得不合理,很天真地提了不少看法和我认为很合理的建议,送到老板手里,没想到老板不置可否,很是沮丧了一把。
日子久了,又看老板不顺眼起来,觉得他没多少本事,天天陪人吃饭喝酒,为人粗鄙不堪,对公司细节基本不熟悉,又不用真正有用的人,简直糟透了,心中不免时时有怀才不遇之感,又想如果我坐上他的位子,公司绝对会一飞冲天。
最后我在公司处处碰壁,不得不失意地离开。
这么些年过下来,当时的想法现在回头看看真是好“热血”。剖析如下:
一家公司如果有明显的缺陷或漏洞,能看出来的绝不是你一个,包括老板在内大家都不是傻子,但它这样运作肯定是有一定的道理或隐意的。大家都不说,你说出来能证明什么?像那家公司就是因为某些部门主管是老板的情人而有些设置不合理的。而这些新来的我又如何知道!
一个人能混到一定的地位是绝对有过人之处的,有人凭能力有人凭手段,如果一个人混到一定地位又毫无可取之处的话,那他也是有强硬靠山的,而这也算是他的过人之处。你鄙视是因为你真的不了解他。像那家公司老板在拉单子处朋友和用人方面真是比鬼都精,当然,这是我多年后才了解的情况。
新来的好勤快
你是一个新进的员工,你理所当然地表现得很勤快,而且还要表现得很能干,别人三十分钟的工作,你十五分钟干完,还能帮助别人。
勤快是件好事,但你要知道在你这个新员工身上是正常的事,别人也不会额外去夸奖你的。我想提醒你的是,千万别表现得太勤快,你若太勤快,会无形中提高大家对你的期望值,以后你变得稍有懈怠了,那大家相应的,失望值也越高,反不利于你的形象定位。
怎么做呢?老板给你一个小时做一件事,你觉得多久做完算最佳?三十分钟一个小时都是不对的,最正确的是五十分钟。至于道理,不用我再讲了吧?
要有温暖的大后方
很多人出来闯荡江湖,冷暖自己扛,表面热情洋溢,内心无比孤独,把事业当成精神寄托,几乎不怎么考虑家庭的因素。
我不是说这不对,而是说这样你的人生真的不成功。
无论你是多么强悍的人,你也有遍体鳞伤的时候,这时候,一盏温暖的灯光下,爱你的人在焦急地等着你回来。这种精神的抚慰是你最强的加油站,有这种大后方的人是从来击不倒的。
好好经营这个温暖的大后方,它甚至值得你花比工作更多的时间去对待,那些动辄以事业为重心的男女强人们,他们远远比他们的外表要脆弱。
客观上,你需要一个能让你失声痛哭的地方。
PS:这绝不仅仅指男女朋友或夫妻关系,你的父母兄弟姐妹同样算。
最后一课吧:送礼
在中国,在现在的中国,送礼是个超大的课题,一个人一生中要接受和送出无数的礼物。你看逢年过节,路上熙熙攘攘,全是送礼的,而电视上细算下来,礼品广告能占去三分之一强。
这不是个好现象,但你不能逆而行之,现实要你随波逐流。
既然大家都要做,你就要研究其中的学问,并把它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来获取最大的利益回报。
送给谁?送什么?怎么送?
基本你需要送礼的有下面几类人
1、亲戚朋友。2、长期罩你或管你或互惠的人。3、突发性送礼。4、其它。
亲戚朋友好理解,你的父母岳父母七大姑八大姨,平时的狐朋友狗友加同事。基本上就这些,一般送长辈之类的节礼,建议就挑电视上常播的礼品,一来省得费心揣摩,二来硬通货,大家都知道什么价,清爽。其实最恶心那些跳大神及满上满上的广告了,但没办法,老头老太太要的不是礼品,是面子。狐朋狗友同事之类的更好办,不熟悉的挑个礼物,熟悉到一定程度直接送钱,处得特别好的,可以按月收入10%送,或者看人送啥你送啥。至于怎么送,直接把东西或钱扔他们手里就行。这些没什么说的,是人都会做。
长期罩你或管你或互惠的人也可以理解,你的上司领导,你的官场要害部门,你的生意上的长期合作伙伴之类都可以算,比较另类的还有长线投资的,也在此类。
这个里面的送礼就大有学问了,首先我先明确一点,送礼之前,一定要定位自己的角色,拿出跟自己地位相称的礼品。大家都不是傻子,你是农民工,硬要送1946送陈茅台,那就是无解。同样,你收入颇丰,硬是咬牙出手半条红南京,亦是无语。送出合适的礼品,既满足受者的胃口,又不重伤自己的存折,才是送礼的最高境界,尽管两全常不能齐美。
一般来讲,注意,只是一般来讲,别严格遵守,对于过节按惯例送礼的,如果折换成钱数额不大,具体多少地区差别不太好讲,反正就是让受者觉得不是那么太注意,但又万万不可缺少的这种礼品,建议送出点特色。举个例子,咱们这地区一千块以下的礼品送给工商税务之类打交道部门的惯例礼(只是表面惯例,不含特殊),人家基本不在乎,平常也就是换成什么购物卡或者几箱酒之类的送送,人家根本不入眼的。某一次领导听了建议,邀请了相关人员到下属农场乡村游,温泉洗浴休闲美女钓鱼唱歌一个不落,什么獐子肉天鹅肉全给这帮癞蛤蟆上了,玩得尽兴,吃得开心,那帮子领导一个个直呼过瘾,对这次活动赞赏有加,我们头跟他们感情也进一步加深了。而这些算下来比直接送礼还要便宜,真正达到了两全齐美。也可算是一次成功的公关案例了。
举一反三,在送给领导上司之类的节礼之前,先想想自己这一阶段是否有升降的可能,如果升无望降无虞,处于常规送礼时,可以随意一点,不可太小气,不可太充胖子。如果你有升的可能有降的危险,那礼物上面就得费上一番心思了,主要还是看领导喜好吧,烟酒是最普通的,也是最稳的,当然你有每个人都喜欢的金条之类的就更好。刺探情报很重要,许多人拿不准该送多少,多问问阅历丰富的人,投上司所好(我所知道的一个极品例子是一个朋友上司喜欢下象棋,于是咬咬牙下血本送了副某动物牙齿做的小象棋,深得上司欢心),能够知道别人送多少是最好的。最重要的是要对上司或领导的品行清楚,这里品行当然不是什么清廉爱民之类,而是收了礼后是否有给你办事的可能。一般官场上常混的,只要你的礼送到位,基本能够实现你的目的,但生意场上真的太难说了,全靠你的火眼金睛识人辨伪,这种眼光,不在社会打磨个十年八年是出不来的。新人也稍有几招可资参考。
一般来说,你去求一个人办事,如果事件稍为棘手,而他满口应承,而你们之间的关系又没熟到情同父子的程度,你再换位想一下,如果你是他,你也不能这么简单就办好。那这个人九成靠不住。
一般来说,你去求一个人办事,如果这个人先是皱眉,推托,然后你将人民币砸向他时,他又开始沉吟,后来强调试一试,又说起其中困难时,基本上这事就算有眉目了,下一次再去见他时,他神情轻松,只告诉你困难太大,难办时,那还说啥?翠花,上人民币啊。
其实,当你求某人办事时,如果是这个人职责之内的事或这个人深悉此中事,那他一开始就已经知道这事能不能办、好不好办了,这时候,他口中吐出的每一个中文字都是有特殊含义的,尽管他自己可能不知道,但你有一定阅历时,基本上都知道他是什么意思了。求人办事,基本都是前门已关,通通后门的事,也就是有一定风险的事,做这些事,需要1重赏2信任,他得对你有一定信任度3他有一套规避风险的办法。达到这三点,他才会有很强的动力去做。第二点很多人不解,求人办事,哪还有这道理,照你这样说不认识的人还没办法办事啦?呵呵,我举个例大家就都明白了。你去找不认识的官办事,你送几条烟酒,人家仔细看看你,半推半就也就收了。你找不认识的官办事,你送个几十万现金试试看,谁要是不加琢磨就收下来,那这家伙铁定是假官。越是重的礼,越需要熟悉保险的熟人引荐,这是一条社会科学规律。哈哈,谁不知道,诱饵越重,责任越大啊。
噫,扯远了扯远了,本想按一定线索往下说的,写着写着就乱了,没有多少精力去组织了,也罢,就这么看吧,能看出些什么来,也靠诸位的悟性了。
其实说来说去,这种普通类别的礼物倒也难不倒诸位,因为有律可循,你不知道送什么怎么送,问问别人,大多能做到不失礼节。
最难的还是这种突发性送礼。
什么叫突发性送礼呢?比如你心血来潮,忽然想开个网吧了,你跑工商跑文化跑公安跑税务跑环境等等等等各种部门,忽然在一家卡住了,那你得找人帮忙,把这一关过了,那由此本不与你生活相干的送礼就是突发性送礼。这还是主动型的突发性送礼,被动型的你就更没办法了,比如你的厂子有些东西要送审,可按照上面提出的整改,你根本就做不到,没办法,找人送礼过关,这无可奈何的送礼也是突发性送礼。
突发性送礼,前无参照物,后无明确的军师团,送多少怎么送才是让人头疼的事情。
送多少的标准无章可循,有人狠得下心,有人处处舍不得,我说个例子,我有位朋友,是批发蔬菜的,生意做得比较好,他为了把菜打进一所中学的食堂,送给几个方面的负责人一笔重礼。我问他送了多少,他不肯透露数字,只是说反正送菜进去后的两年内在这所中学里是挣不到一分钱的。这个数字于他来说绝对是比较可观的。我打趣道万一学校领导或食堂负责人两年内换人怎么办?他笑了起来,做生意难道只想赚不想着赔?天下除了有个好爸爸好爷爷的那一小股人做的“生意”外,没有这种只赚不赔的生意。
看准后,把礼一下子送足!这是一个稳重又冒险的方法。
一般我这么做时,总会半开玩笑地说上几句:王局,这次事您千万上上心,要不成了,我可真是没啥活路走了,实在是没办法了。。。。
这种话,除非你们合作次数多了,彼此熟悉了,否则轻易不要说,有些许威胁的意思,夹在奉承话里说,能够让他们提提神。
还有一种是先递敲门砖,后送贵重礼,也就是电视里最常说的事成之后怎么怎么的。
现实中这种方法对于常合作的送受者之间适用,因为彼此了解,但对于大多数突发性送礼并不适用,权钱交易讲究的就是一个赤裸裸,至于扭捏,那是形式上的,本质上它还是一个爽快的交易,你看,这么多钱,你要就办,嫌少就说。这么分上中下三集,中间还插广告是最不受受礼者的欢迎的。
至于怎么送,有些潜在的规则在里面,有些人不喜欢亲自收钱,他们喜欢做一个掩耳盗铃者,把钱送给他们的家眷是较为稳妥的做法。有些人不喜欢把钱送给家人,特别喜欢自己收钱,那你就在办公室里或两人世界里递过去。特别要注意的是第一次送钱送物,那是一个彼此试探、各怀鬼胎打太极推掌的回合,选地点要注意,要让受礼者有安全感,要让彼此有就这件事有商量、谈判的环境,这个场合一般在受礼者家里,或他指定的地点,或某个私密性强的包厢里。这点希望大家注意下。至于熟悉后再送,那就随意得多了。
送什么也有讲究,超过一定数额(各地标准不一,我们这以万为单位计是一个分水岭),以人民币和贵金石之类为主,低于标准时,以常物为主较好,比如几千元现金完全可以转化为上点档次的烟酒。
值得一提的是性贿赂,这些年的应酬程序已经从单纯吃饭喝酒进化到吃喝洗玩一条龙,(洗字自己悟,玩包括歌舞赌毒)对于有些受礼者来讲,这一套程序走下来,比你单纯用钱来砸他效果好得多。说到这里,你可以骂我无耻下流,但我只想说说实用的,什么无耻下流之类的词汇,是社会上的精英们、不差钱儿的主们吃饱了饭剔着牙齿玩的道德游戏,要骂我,先看看自己是不是已经站到了这个高度,如果你还在辛苦地混着,还是老老实实先跟着我学吧
但是你总不至于见人家第一面就热情邀请人家去夜总会或某会所某中心吧?千万别傻到这程度啊。
送礼前是要经过精密计算的,好好想想你能从这件事中得到多大的利益?如果你跟受礼方只是一锤子买卖,那送礼成本一般不超过自己所得利益的百分之五十,如果事情成功后能收获一定的社会效益,比如获得周围人的认可或赞誉---其中还有隐藏的利益更好,那甚至可以拿出百分之八十的利益来送。如果想长期合作,那送礼成本一般要维稳在百分之三十至六十五之间,这是小型合作的指标。如果你生意玩大了,那自然有吸血的人来主动附合你,那自可以不按比率而按量来算,当然,玩到那种程度,送礼早已不是难题了。
收了礼后又不办事的,这种人要坚决予以打击!官员收钱不办事的情况相比较还是少的,他们一般还是蛮谨慎的。而社会层面的就不好说了。反正不管哪种情况,如果你觉得很冤或数额较大的,并且以后不愿再找他的,应该不遗余力地把钱物要回来!听起来很荒唐,但大多数时候都要得回来,你信不?不要因为面子,白白丢了票子。相信我,他们大多数时候不愿意把这事闹大,哪怕没有证据的闹。
但你不要某天不加掩饰地对某长说:你没办成事,上次抽我两包中华还我。。。。那就真的丢了面子了。
还是以思考题来结束这一课吧。
假设例:现在你去社保局缴纳当年的个人医疗保险,可不巧,缴费时间过了,按规定你必须到下一周期再缴,并缴纳此间的滞纳金。窗口工作人员例行公事的冷冰冰的脸映着你绝望的神情,真切地让人感受到了你的无助。
在此情况下,你该如何办?
伤感的人在继续心碎,懦弱的人在心里诅咒,豁达的人叹一口气走了,只有不甘心的你在快速动着脑筋。
你立即堆出一脸职业的笑,从兜里掏出一包中华,抽出几支递给办公室里的男同志,理所当然的,有人拒绝,有人用眼角看了看牌子后接下了,你迅速帮他打上火。然后百般为难地开口,客观地解释一下迟交的原因,这个原因当然非常正当甚至还有点催人泪下,既然人家收了你烟,跟你总有两句有用的话,除了对你深表同情外,他最后建议你去找李科试试看。
(如果一个都不收你的烟,全部对你无视,你也没有一点损失,权当复习社交功课。况且左右打听,你也能找到李科。)
又是一个正常的结果:李科不在。
你折回去又是一通乱发烟,打听到了李科长的具体回来时间或电话,甚至还有个别人对你多聊了几句,你大概知道了李科的一点情况。分析了下情 况,发现套不上近乎。
过了一天,早上十点左右,你先打了个电话,发现李科在,赶到他办公室,发现1李科在看股票--你跟他聊起了股票。2李科在忙--你不说有什么事了,到上次接你烟的小喽啰那发烟闲聊等他忙完。3李科在看报纸,于是你发了烟,婉转地把情况说了一遍,李科皱起了眉头:这种事你来找我有什么用?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早就想好这种情况了,于是你编起了故事,讲讲你怎么怎么为难,甚至你还开玩笑地跟他说这滞纳金交给国库可浪费,吃进咱肚里还实惠。总之你在磨。
李科有点烦,他看了看表,该下班了,于是做了总结性发言:这个事,你找我没用,该怎么办怎么办!
你赶紧拦住他,向他表示一起吃个饭。理所当然地,他用一种怪异的眼神看了看你,拒绝了。
下一次你再去时,和里面的人都有点熟悉了,再见到李科,你们之间的陌生感已经消去很多了,双方谈话都能够随意点了,李科再见到你时,要么怒,要么就是无奈,要么就是暖昧了。
不得不佩服你时间挑得准,谈了会儿就到吃饭时间了,你直接告诉了李科,你在外面已经订了雅间,请他无论如何赏光,如果还带哪几位同事一起由他决定。
这时候就是双方摊牌的时候了,如果他还油盐不进,那多半是真不好办或者你遇到了传说中的正经官了。只要他有一点松口,那这事基本有戏了。
注意点:1、做这些事有前提,就是成本核算,请客吃饭还要加可能的送礼,值不值回滞纳金? 如果不划算,做到递烟这一步就打住,遇到暗示你送礼的基本上按滞纳金50%送,他自己心里也清楚。如果你还想着以后还能找他,或者你就想结识这样的朋友,那成本可以忽略不计。
2、做这些事,很可能徙劳无功,但一定要多做做,个中好处,谁做谁知道。
3、像演一场戏一样,把可能的对白或各种结果都想到了,多打打腹稿,多做做准备,脸若城墙心玲珑。这是必须的。
4、即使这位李科真的油盐不进了,不要轻易认为失败了,因为还有赵科、钱科、孙局、李局。小小滞纳金,只是作为例子来说的,你当然可以放弃,但一些你无法放弃的东西呢?比如一份你志在必得的好工作?
5、以上例子,我全按最坏结果算的,现实生活中,只要你真的去做了,会有你意想不到的转折和生机!
那天在群里无聊,给群友说着玩。
我朋友的朋友,承包了一个大鱼塘,做水产养殖,有一年鱼塘边的简易宿舍里来了个看鱼人,我以为是朋友雇来帮他看塘的,也没注意。
由于经常去那塘钓鱼,跟那个看鱼人也熟悉起来,姓蔡,是个黑黑瘦瘦的中年人,干活从不偷懒,该扛饲料扛饲料,大冬天的,该跳进水里起鱼就跳进水里起鱼。朋友对他挺好,有时我带几条烟给他,随手就甩给蔡一条,吃饭也跟朋友一起吃,也从来没客气过。平时也不多话,跟朋友也很少开玩笑。
时间长了我有点奇怪,但也没往深里去,后来有一次我请当地派出所几个朋友来钓鱼,蔡那一天就在宿舍里没出来。后来派出所几个人走了,朋友去喊他,居然脸色有点发白,点烟时几次没点着。
鱼塘一看就是三年,后来蔡称要回家了,朋友请他吃饭,吃完了什么也不说,反而又向朋友要了一笔钱回家了。
几个月后,我在某县城办事,朋友打电话给我得知我在某县城,当即提出蔡正好住在这县城,可以让蔡来陪我。很久没见,我事也办得不太顺,估计还要呆很长时间,于是就说好请他吃顿饭。
我在当地一家饭馆叫了几个菜,等着蔡。
没过多久,蔡和好几个人一起进来,看到我非常高兴,我当时看着蔡就觉得不对,一身的名牌,手指上老大的祖母绿,后面跟着的人全都对他很恭敬。
当时叫我去吃饭,我有些尴尬,说将就吃吧菜都点好了。
蔡就回头跟一直跟着的老板指了指我:我兄弟,你那菜他不吃了。
老板点头哈腰:不要紧不要紧。
到当地某酒店吃完,聊了一通,问起我的来由,我也说了一下,很客气地开了个房间让我休息一会。
我立即打电话给朋友问老蔡的来头,朋友哈哈大笑,问我觉得老蔡是什么人?我说像黑SH。朋友说对啊,是啊,他是当地最大的头。
我还没回过神来,蔡下面的一个人敲门,提着一大塑料袋钱跟我很有礼貌地说某某单位欠你们单位的款已经全部还完了。
我当时就愣了。五年没要到的死帐就这么全回来了。
整整五天就是不让我走,非让我吃喝玩乐了五天。蔡亲自陪同,跟我把酒话当年。
原来,只因当年一件事没摆平,出门躲了三年。
故事完了。
我把故事讲给群友听,问他们觉得有什么意义?
一个个觉得我那朋友够义气,讲义气,最终得到好报。
我说P,我说这事的目的是让你们知道做大事,或者能够东山再起的人的性格和修练。
一个养尊处优的人能够蹲在蚊虫肆虐的荒地里像真正的苦工一样干活,而且一干就是三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狠劲和忍劲?对派出所的人如此害怕,有人认为没胆量,我却认为是真的谨慎和不盲目。只有这样,才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你说,这样的人,在哪条路上不能成功?
好吧,最后让我们一起来谴责这些坏人吧,不然正义的网络不会答应的。
中国社会的“关系”文化

进入21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竞争终将分出胜负,因此与业已掌握主动权的发达国家相比,竞争对后发国家来说更是生死攸关。虽然后发国家充分认识到竞争的必要性并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终究起步较晚,面临诸多不利条件,形势不容乐观。
为在国际竞争中谋求生存与发展,诸多后发国家制订了内容不同、形式各异的发展战略,均将参与国际竞争视为推动本国发展的原动力,并在政府行政管理、经济、社会改革等方面广泛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然而,后发国家在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时,常会遭遇两大障碍:一是人力、物力资源不足。对于一国发展来说,人力资源和物质基础是最基本的要素,资源不足会对后发国家参与国际竞争构成根本性障碍。二是与国际竞争规则不相容的相关文化束缚。保护传统文化无可厚非,但传统文化的糟粕方面有时恰会成为谋求创新、力图变革的绊脚石。国际经验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发展障碍都能在短期内克服。解决人力和物质资源的不足,必须大力改革教育制度,并制定长期的资源开发战略。但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根深蒂固,要解除其对发展的制约,决非一日之功。文化的更新换代,总是举步维艰。
21世纪是竞争与变革的时代。无论是美国、大部分欧洲国家和日本等率先进行工业革命并进而支配世界的经济大国,还是紧随其后的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香港等“亚洲四小龙”,直至转轨经济中的中国和俄罗斯,任何国家或地区都不可能置身事外,袖手旁观。
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国策,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民经济飞速发展,正迈步走向世界经济强国之列。解释令当今世界瞩目的中国经济发展,固然可以找到诸多动因,但对作为市场经济基石的利润的追求则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换言之,在保证经济自由的前提下,只要通过个人努力,便可以提高生活质量,这种信念业已成为推动中国大众的原动力。但是,突然获得的经济自由仿佛脱缰的野马,甚至发展到要摆脱国家和社会控制的程度。尤其在公共管理层面,在固有的政治体制下推进经济改革,势必要强制性地维持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依存结构。虽其出发点是为了维持社会管理的公共性而进行的相互协作,但事实上很大程度导致了政治权力与私人经济利益的共谋,从而成为腐败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与此同时,中国社会中根深蒂固的“关系”文化,也在助长徇私枉法的不良社会风气。
中国的“关系”文化在国内和国际社会均备受关注,而本文旨在考察中国“关系”文化的起源、本质和社会属性,并论证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增进“关系”的公共性及其方向与途径。在国际学术界,对中国社会“关系”文化的评价一直毁誉参半。持否定态度的学者认为,“关系”文化不但滋长非职业道德,而且导致腐败的蔓延,进而将大多数人排除在私人利益范围之外,损害公共利益。但笔者认为,无论在任何国家,社会关系都是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中国的“关系”文化同样以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为出发点,仅此而言,“关系”文化无可厚非。但是,“关系”通常偏重“圈内人”利益而对“圈外人”产生排他效应,进而侵犯与破坏公共领域管理。
“关系”文化无疑是决定中国社会变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显然易见,“关系”仍是当今中国人维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纽带,而中国社会想要发展,就必须使不同规模范围的“关系”与社会公共领域内的大众保持开放性交流。如果中国社会的“关系”文化仍然局限于“圈内人”的闭锁性思考模式及其负面特质,就会导致社会整体发展以及经济层面的不平等,进而引发诸多政治、经济、社会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又要迫使中国社会耗费本可用于经济现代化建设的庞大而稀缺的资金。
中国的社会关系——“关系”文化
(一)西方人对中国“关系”现象的关注。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关系”文化独具特色,但这并不是引起国际社会持续关注的主因。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大力推行对外开放政策,外国企业、特别是西方国家跨国公司进入后,都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经济交往中屡遭挫折后,西方各国及企业都不遗余力,探寻症结所在。其中一个核心主题,就是中国的“关系”文化。西方人发现,原本适用本土的企业机制或贸易规则,却在中国遭遇诸多困扰,于是高度关注并集中研究中国的“关系”文化。“关系”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并非“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只是在西方人眼里才显得新奇独特。对与中国素有交往的其他国家,例如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国家,中国的“关系”文化并不那么具有冲击性。不管怎样,西方企业对中国“关系”文化的高度关注,使得中国人有机会重新审视自身固有的文化传统,这应是一大幸事。
如果说,西方企业认为中国人的社会关系具有独特的性格,那么,他们眼中的社会关系,即西方社会的社会关系与中国的社会关系有何不同?在探索两者的差异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中国的“关系”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它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二)“关系”的概念及起源。“关系”在中国人的社会交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与所有争议性话题一样,对“关系”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学者们见仁见智。如果将“关系”解释为组织严密的网络(Yeung & Tung,1996:54),就会将其视为单纯的个人之间的联系。总之,对“关系”尚未有统一定论(Tsui & Farch, 1997: 59)。而定义之所以不能达成一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西方的社会关系与中国的社会关系具有很大差异。尤其是中国人所谓的“关系”具有独特的内涵,在西方国家的语言中,并没有词汇能够加以准确地表达。虽其内涵不同,但中国人所说的“关系”,与西方社会中的私人关系或私人联系(Personal Connections)的意义最为接近(Xin& Pearce, 1996)。
中国社会将私人关系视为经济、社会组织的基础,给予高度重视(Hwang, 1987)。虽存在于个人之间,但“关系”的本质是以“圈内”成员之间的互惠交换为前提的(Hwang, 1987; Fei, 1992)。当今中国,在“你认识谁(who you know)”比“你知道什么(what you know)”更重要的社会现实中,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构成方式(Yeung& Tung, 1996)。这也反映了比起知识和技术,更强调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关系”既是相互连接的网络空间(network space)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也可以说是一个无限循环往复的游戏(Davies,1995:22)。
1、“关系”的基本动机。1979年,改革开放政策出台之后,中国社会中“关系”的重要性更加强化(Yang, 1986)。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得到互惠待遇,必须具有“关系”。有句话可以形象地说明“关系”的重要性:“没有关系,寸步难行”。
生活必需品的长期供给不足,是刺激“关系”生成的重要因素。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中国人为了获得稀缺资源,自发地构筑起关系网。而且,为了克服原始的沟通体系及官僚主义所导致的不确定性,人们将“关系”视为仅次于知识和技术的一种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Brunner,Chan, Sun, & Zhou 1989)。中国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个人合法权益受到制约,开展经济活动时必须要积累“关系”这一象征资本(symbolic capital)(Wong & Tam, 2005:59)。因此,虽然“关系”具有非正式性、私人性的本质,但仍能与国家的市场化体制并存。
作为一种特殊社会关系或文化现象的“关系”之所以能长期存在,是因其在现实中很好地发挥了自身功能。换言之,“关系”为人们提供了有用的价值。“关系”可以说是人们互相传递善意及实惠的惯例,能够充分保障相互信任。以这种信任为基础所形成并持续的关系网内部,至少可将外部传入的不确定性的风险系数降到最低。这里所说的风险,不单纯是经济交易上的风险,也包括日常生活中的风险。如果脱离了关系网,人们就会感到不安,行动时也会犹豫不决。因此,努力扩张关系网已成为一种社会趋势。当然,关系网的扩张并不意味着它会超越私人利害关系的范围,向公共领域移动。即,关系网的扩张旨在扩大基本的私人网络范围,在各种社会活动中提供便利,从而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中国人确信,在日常生活及商业往来中,“关系”能够提高企业竞争力,在必要时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取稀缺资源,并使得长期的生存与发展成为可能(Tsang, 1998; Luo,1997; Pearce & Robin?鄄son, 2001; Yeung & Tung, 1996)。比起复杂僵化的规章制度,以相互信赖和互利互惠为基础的关系网更能为个人带来财富与安定。通过紧密的“圈内人”的互相信赖所编织的关系体系,在动员一切手段获取个人成功方面高效且实用。
综上所述,从理论侧面,可对中国人构建“关系”的动机作出以下三种主要阐释。其一,从社会学观点透视,“关系”强调感情及其维系。感情维系常见于家族成员及密友之间,此时,社会交换主要遵从需求法则。即资源分配不是根据成员对团体的贡献,而是取决于成员的个人需要。通常资源分配者很难满足所有成员的要求,分配要求遭到拒绝或未能得到分配的成员会感觉丢了“面子”;而按照惯例,受惠成员未来要返还以往的既得利益。由此可见,“关系”具有“好面子”的特性。其二,从经济学角度考察,焦点在于交易费用。“关系”不但能减少交易费用,而且能提高交易效率。中国的市场机制及分配体系尚未健全,关系网则作为一种非正式规则的代用品存在。因为正式合同不能通过正常的交易得到履行,必须依赖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其三,从法学立场分析,在法律体系不完备的情况下,以家族为中心的关系网得到了强化。在法律体系不完备的环境下,中国人力图在以信任为基础的关系网内部寻求个人利益保护(Davies,1995)。
2、“关系”的思想背景。作为中国人社会活动基础的“关系”,源于儒教文化。孔子曾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中国人将之理解为无条件帮助他人的道德行为。但为履行道德义务或维护面子,接受帮助的人下意识地坚持应该有所回报。因此,人们将送礼视为一种表示感谢的方式,而这种方式随即向互惠性发展。由此可见,送收礼物、好处的行为,作为表达尊敬、友谊、信赖的方式,更加推动了“关系”的发展。
“关系”所依存的道德价值,反映了人类的普遍价值。儒家所追求的价值具有强烈的哲学性格,而实现这种价值的工具就是“关系”。但是,人与人的“关系”存在于世俗的活动领域,哲学的理想价值在现实世界中难以得到具体的实现。向工业化社会推进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心无旁骛地追求个人利益,要在这种环境下实现至高至纯的人类普遍价值根本是不可能的。申言之,如果依据儒家理想中的社会关系模式,工业化社会进程将很难持续下去。
中国人笃信一切事物都有阴、阳两面,即人生中好事与坏事总会如影随形、随时转化。通过“关系”得到的好处,可以说是一种太平时期的资源储备(Yeung & Yung,1996)。在不可预知的人生历程中,通过人情和面子即可获得稀缺资源。
如果将“关系”定义为私人性质的社会关系,那么就应该明示“关系”成员的身份。西方的社会关系一般从陌生人关系出发,逐渐达到熟识亲密。与之相反,中国的社会关系往往从成员身份已获确定的状态下出发,甚至连新拓展的关系也必需建立在现有的基础上。如果将“关系”比作投下石子后水上生成的波纹,那么石子就是“成员身份”。“关系”的最根本基础就是血缘及地缘,这是加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孙立平,2004)。
如果以“成员身份”作为基准,可以将关系网分为家族、熟人、生人三种范畴。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各种不同形态的“关系”总是以相互重叠的方式出现,而且其维系机制也各不相同,但是,从“关系”的最根本基础出发,有助于揭示“关系”网的生成与拓展方式。
其一,家族关系。以血缘纽带基础,家族成员形成了最紧密的内部关系,并决定了家族内部的一般性交换规则。植根于亲情和慈爱的“仁”成为推动家族关系运转的原理。家族成员应对父母尽孝,应唯兄长马首是瞻。另一方面,父母兄长则应不计回报,爱护子女及弟妹,满足他们的需求。如果跨越家族这个概念来看,在亲属之间,“仁”所附带的义务感,有随血缘关系的疏远而减少的倾向。
其二,熟人关系。关系网由亲戚、朋友、同学、街坊邻居、校友、同乡等人脉组成。中国社会也是以氏族关系为基础的,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相互友爱、相互信任、相互依靠,共同维系氏族关系。“关系”的形成、维系、扩张,与面子、人情密不可分。根据中国传统价值观,面子意味着“体面”,在阶级社会中,是名誉和地位的体现。向弱者或下级施恩,不但能显示自己的权势与能力,也是挣得体面的手段。支配熟人关系的原理是互惠性,即受恩者要知道感恩,并时刻不忘报恩。如果无视互惠性,就会严重影响自己的社会声誉,颜面扫地,受人轻视。从此种意义上来说,弱者或下级可以随时求得强者或上级的恩惠,维持他们的体面。“人情”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及人际关系,表现为社会义务及互惠性。在中国社会中,缺乏人情的人会受到排斥。当然,互惠性原理的作用并不是毫无限制的。当实现互惠性所需要的费用大于为维护体面而施恩的费用时,人们就有可能回避“关系”(Chen, 1994)。熟人关系又可以分为亲戚、朋友两种。与互惠性相比,亲戚关系更强调道德义务;而与道德义务相反,朋友关系更注重平等与互惠性。
其三,生人关系,以陌生人或相互不抱任何目的的人为主体形成的关系。关系网,本来是指在一定空间内产生的维系信任与忠诚的社会关系。脱离了家族、亲戚、朋友的范畴,人们的立场大都转向功利主义,只在乎个人的利害得失。生人关系中,相互作用是表面的、临时的,机会主义才是游戏的规则。
综上所述,中国人的“关系”可分为家族关系、熟人关系、生人关系。但仅以此为基础,“关系”不可能自然生成并维系,尤其是家族之外的其他关系,需要其成员持续不断地相互作用,相互交换恩惠及礼物。通过这种相互作用,“关系”成员的信任及信用才能得以巩固。“关系”的形成与维系同样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比如,为了巩固关系,应动员多种手段,邀请对方来家里或单位作客互赠礼物、利用有能力的中间人等等。
3、“关系”的主要特性。“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ship)或者社会联系(socialconnection)。这里所说的特殊,不是指单纯的关系或联系,而是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意义。据此,中国的“关系”文化有以下几种特征。
首先,“关系”的私人(personal)性格极强。因此,即便是政府机关等公共领域成员,在“关系”生成过程中,也会从个人立场出发,追求个人利益。从个人角度看,“关系”的形成就是为了个人利益。即使偶尔表现出公共性,也只不过是私人关系派生的附加效果。由于“关系”的私人性格,确保其公共性成了一个难题。因为,比起法律和制度,中国社会更重视人际关系,是一个人际关系支配下的人治社会(孙立平,2004)。在人治社会中,只有具备一定的条件,公共性才能获得发展。即只有在统治者能够充分确保道德性与伦理性的情况下,方可以发挥积极的效果。但不能仅限于此,否则,如果只依靠信念,即使统治者道德完备,也无法确保公共性。根据现代性概念,这种问题应该归结到领导力问题上来。构成社会关系的最基础要素是个人,因此,社会关系不可避免地依存于个人感性及感情。而个人感情从根本上来说具有不安定性。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要求安定的社会关系处于个人感情的支配之下,那么社会秩序就难以维持。因此,社会关系必须植根于法律和制度所提供的合理性,只有这样才能朝公共性方向发展(朴雨淳,1996)。
其次,构成关系网的成员以相互间的互惠性为基础而行动。即他们之间的社会互动包含着由互惠性所引发的责任或义务(obligations)。这种互惠性,是关系网得以巩固和强化的绝对条件。如果互惠性遭到破坏,人们之间的关系结构(guanxistructure)就会解体。因为,与社会关系单纯以交易为中心的西方社会相比,中国的“关系”文化,意味着持续的互利互惠过程。在这一持续互动的过程中,如果一方不做回应,那么“关系”就会自然而然地终结。同时需要强调的是,虽然相互间的互惠需求是维系“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其与中国社会中随处可见的“体面”(face)也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关系”遭到破坏,体面就会严重受损,因此,人们不愿意承受体面扫地的危险,更何况除了体面受损之外,“关系”的终结也意味着一切社会交往的终结。
最后,“关系”也有阶层之分。这反映了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中心的社会规范。个人与团体(尤其是家族)之间也存在着阶层制度。支配阶层制度的原理是“三纲五伦”。“三纲”适用于君臣、父子、夫妇之间;“五伦”则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提供伦理性原则。“五伦”体现的慈悲(benevolence)、正义(righteous?鄄ness)、礼仪(propriety)、智慧(wisdom)、忠诚(loyal?鄄ty)和贞节(fidelity)等传统的伦理道德,在现代中国社会中仍然或多或少发挥着作用(Hwang,1987; Yueng & Tung, 1996)。
(三)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异。与西方社会比较,将有助于加深我们理解中国的社会关系。实际上,在许多方面,外国人都很难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这种现象不单指中国,其实对任何一个国家,外国人都无法完全理解。但是,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情况下,如要促进双方的合作,首先要理解对方的文化。从这个角度来说,将西方国家社会关系形成及互动方式与中国的“关系”文化作比较,可以起到“一箭双雕”之作用。西方人能够在文化交流及贸易往来中更好地理解中国人,中国也有机会通过理解西方文化开拓视野。
中、西社会关系在许多方面既有差异,又有共性。根据不同的评价基准,关注点也有不同。就目前而言,差异无疑比共性表现得更加显著。如果说共性,那是指两者均有人际关系网。实际上,无论是中国的“关系”,还是西方的“门阀主义”,都是有权者掌握决定权,不是依据客观的能力及其业绩评价,而是以家族纽带及其关系作为标准,具体表现在成员的动机、社会交换行为中的互惠性、时间定位、对权力及掌权者的看法、越轨行为的制裁方法等诸多方面(Yeung& Tung, 1996:55-57)。为了比较中、西差异,笔者拟据此展开论述。
首先,成员动机可分为个人义务与个人利益两种。从根本上说,中国人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强调阶级制度下的个人地位及作用。因此,个人就是相互依存关系中的一员,绝不是与世隔绝的个体。如上文所述,社会关系有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形态。中国学者们将中国的这种社会关系称为“差序格局”。在这一格局中,既强调个人,同时又规定个人无论何时都必须切实履行社会赋予的职能,绝不能游离于范围之外。个人忠实于阶级制度内部所赋予的职能,社会才会和谐安定。与此相反,在西方社会,个人的社会互动基本聚焦于个人利益,社会成员为个人利益而奋斗被视为理所当然。
其次,就社会关系中的互惠性而言,中、西方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儒家文化希望所有社会成员成为“义人”,为了达到这一境界,应向他人施以恩惠,同时应该懂得回报他人。中国有句俗话,“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从而道出了中国“关系”文化的核心原理。相反,西方社会成员间的社会交换行为中虽也存在互惠性不对等现象,但与中国不同的是,一般不让自己“吃亏”,而使对方将蒙受损失,如同西方经济学所强调的“理性人”。为此,人们很可能会出现下述错误的理解:如果根据这种互惠性的差异,那么在不对等的社会关系中,中国人总是会让自己吃亏。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在由中国人形成并维系的关系网内部,个人有可能因不对等性而在此时、此处蒙受损失,但会在彼时、彼处得到补偿。
第三,在看待社会关系的时间长短方面,中、西方人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以中国为首的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东亚文化圈,认为人生总是祸福相倚,并且总是假定事件的相互依存性。因此,中国人“关系”视为一种储备,期待未来有难时可加以利用。如此看来,中国人的社会关系中,双方永远不会达到均衡。换言之,如果中国人的社会关系达到平衡点,那么成员相互之间的施受行为也就不复存在,也就意味着“关系”的终结。中国人的“关系”通过持续互动来维系与强化。与之相反,西方人的社会交易,则力图谋求每次交易的均衡,通过互动追求眼前利益。这也显示了西方人社会关系的时间定位注重短期性、一次性。
第四,对于权力及掌权者的看法,中、西方也不相同。儒家文化注重侠义之心,因此,掌权者应该扶助弱小,并以此赢得体面和美誉,即强调权力施惠的一面。虽然有些言过其辞,但从这个角度分析,就能充分理解中国为什么会认为发达国家有义务帮助发展中国家。与此相反,西方社会掌权者在强调社会良心的同时,却不承担帮助弱者的义务(Leung& Tung, 1996:56)。据此,有人会误解西方社会的掌权者没有良心可言,对弱者漠不关心,实际上这正显示出西方国家并不是依靠统治者的个人良心,而是依靠社会政策来实现社会正义。由此可见,中国人在关系网内部具有强烈的道德义务感,但对于公共领域的公共问题,则表现得漠不关心。而西方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对于公共问题同样能够倾注社会良心,关心社会整体利益。趋向的差异也带来了权力性格的差异。儒家文化认为礼治重于法治,这也是儒教社会中对法律及诉讼持反感态度的原因。反言之,掌权者为了发挥个人影响力,而无视法度,因而礼治即为人治,也就意味着个人的社会关系不是受到法律,而是受到统治者意志的支配。如果一味依靠掌权者的个人意志与良心,那么权力就具有变质为个人化权力(personalizedpower)的危险。为了维护社会化权力(socialized power),不应该依靠掌权者的个人权威,而应该依靠制度的权威。就此而言,以个人权力为基础的关系应该成为制度权威的补充手段。
第五,为了社会的延续,必须对个人的社会越轨行为进行制裁和处罚。中、西方国家的社会管制手段截然不同。对于不道德行为乃至不法行为,儒家的管制手段依赖于羞耻心。这种制裁方式根源于中国人对维护体面的重视。对中国人来说,失掉体面是比流放发配还要严重的污辱。失掉体面不只是个人的耻辱,还会损害整个家族的名誉。因此,面子工作(faceworks)成为中国人的自律性管制手段。而西方社会受到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影响,依靠悔罪意识控制社会行为。由于对罪恶的理解深入人心,个人如果表现出社会越轨行为,就会产生罪恶感。虽然在如何理解个人的罪责感以及对制度权威的服从问题上存有观点差异,但是学界一般赞同,个人良知不能够代替制度权威。而在中国,则主要通过维护面子巩固道德良心,因此一般并不刻意将个人良知与公共权威区分开来。
“关系”与公共领域的社会活动
作为一种特殊社会关系或文化现象的“关系”将会怎样发展?对此显然是见仁见智。如果从纯功能的角度来看,前景十分乐观。如果持否定立场,比如重点关注“关系”的非伦理性及其与腐败的联系,就会得出悲观的结论,并会强调进行社会变革的必要性。然而,即使社会关系有可能发生变革,但要在决定变革方向上达成一致意见也决非易事。更大的难题是,所有的社会关系都有利有弊,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关系”文化应如何取舍、该如何变化,要想形成社会公论,则任重而道远。
虽存有种种争议,但对中国社会发展表示关心的学界人士普遍认为,“关系”文化会逐渐改变。但与其说是改变,不如更准确地说,“关系”文化会逐渐失去影响力直至最终消失。当然,这或许只是考虑到“关系”文化的消极层面会严重影响或制约中国社会未来发展而引发的一种期待。如上文所述,中国的“关系”文化根深蒂固,起源于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一般是循序渐进、逐步发展形成起来的,同样,文化的变革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是像“关系”文化这种直接涉及个人利害的文化变革,势必遭遇极大的阻力。即使这种变革是为了社会发展这一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要放弃眼前的个人利益也决非易事。而且,除非是明确的犯罪行为,否则,谁也无权干涉社会成员追逐个人利益。为了合理有效地推进“关系”文化的变革,我们有必要从公共管理角度进一步深入研讨“关系”的有关社会属性。
(一)“关系”的伦理性。在中国社会,为了构筑“关系”,要求参与关系网的个人之间互相施受恩惠。这里所说的恩惠,既包括向对方表示好意或者提供便利等无形资源,也包括礼物、金钱等有形物质资源。所有成为交换对象的资源都可以看作是贿物。从这个角度来看,“关系”自然会招来误会,被看作是一种腐败或者收受贿物的行为,其实质会助长腐败的气焰。尤其是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的“关系”就是官僚腐败或者贿物的同义词(Koo & Obst, 1995; Smeltzer& Jennings, 1998; Yao, 1999)。这样一来,对“关系”形成的理解,在伦理上就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Guthrie,1998)。
当然,对于关系网内部交换的资源,中国人有着不同的看法。这通常可以看作是对腐败问题的文化视点的差异。比如,中国人普遍认为送给对方礼物只是表示一种好意,并不期待将来得到回报。但是,礼物和实惠的交换并不是单方面的,即使不能原样回报,也有义务作出回应的表示。从另一种观点来看,这种交换行为具有极大的概率助长腐败交易的气焰。因为如果不思回报,那么受惠者就无法维护面子,而施惠者也会体面扫地。构成关系网的每个成员都不愿承担“关系”断绝的危险,因此极有可能带有非伦理性的礼物交换行为自然会延续下去。
只要礼物与实惠的交换还在进行,那么无论中国人怎样否认,也无法抹煞“关系”与腐败勾结的概率。尤其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与西方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而对西方人来说,自然很难将关系网内部交换的礼物与贿物区分开来。虽然中国人深谙区分礼物与贿物的伦理标准,但是对于西方人来说却是一道难解的谜题。外国人很难分清何时何地送何等礼物才是符合伦理标准的(Stei?鄄dlmeier, 1999)。
即使“关系”不直接牵连到礼物交换或贿物收受,伦理问题还是存在。比如,关系网内部成员违反特定的社会规范时,也会引发伦理问题(Don?鄄aldson & Dunfee, 1999)。这并不是说两个人之间私下交换好意必定会侵害社会公共利益。但如果承担公职的官员,在向国民提供公共服务时,收取个人的好处作为回报,那么这种行为就可视为假公济私。其行为不但有悖伦理,而且有可能触犯法律。但是否违背伦理,还要依据所处社会的法律与惯例来决定。而且,即使奉行同样的法律,每个地区也都有不同的惯例。也许正是由于对伦理性的这种因地制宜的判断,中国人才会毫不介意地接受“关系”的非伦理性。
谈到“关系”的伦理性,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系”的私人特质。一般从个人角度出发时,处理社会关系就会较为宽容。尤其是被视作儒家哲学价值的人情,一般是将伦理问题交由个人判断。即使关系网成员的某些特定行为触犯了公共法规,也往往会做个顺水人情,对不法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也显示了“关系”脆弱的伦理性。
无论何种形态的“关系”都具备可能侵害社会的超规范(hyper-norm)。因为“关系”是私人连接网,根据内部默认惯例,可以无视社会规范的效力。这里所说的超规范,是指规定人类本质原理的普遍的伦理规范,它反映社会的宗教、哲学、文化的价值及理念。“关系”会助长无视政府为全体国民的健康与安全而制定的法律条文,限制天赋人权等不当行为,因此“关系”内部明显蕴含着伦理问题。
(二)“关系”的公共性。中国社会沉迷于“关系”的基本动机上文中已经提及,法律体系与市场规范体制尚不完善,因此社会成员力图通过动员个人关系网谋求利益。从这一角度来看,“关系”对于中国人来说可谓魅力无穷。只要中国人没有改变这种对“关系”的认识,那么“关系”文化反而很有可能会进一步得到强化。如此看来,在维护中国人正当利益的同时,促使他们将关心的重点转移到公共利益或者公共领域上来,难道就是痴人说梦,绝无可能吗?笔者认为,凡是持否定看法的人都不同程度地抱有偏见。因为这种疑问正显示出他们已将“关系”排除于公益性或公共性之外。当然,这并不是说要否认“关系”的巨大负面作用,而是与其将“关系”划为伦理问题,与腐败或贿赂等同视之,倒不如发挥“关系”潜在的公共性,并以此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提高中国人的生活质量。
公共性是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主题。无论是社会发展,还是社会秩序的确立与维持,都与公共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公与私的区分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为只有明确公私之分,才能相对较容易地确保公共性;如果公私之分不明确,那么公共性的评定就会十分困难。在比较东方社会与西方社会的差异时,一般认为前者公私不分明,而后者公私区分较为明确。公私不分明在中国表现得极为典型,这当然也是根源于中国社会的传统历史。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一切社会关系都源于自身,就像投石水面泛起的一圈圈波纹,这些波纹也就形成了“关系”。这种“关系”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会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因此,里外,即公私不可能划分得那么明确。即,公私之分是相对的,“向內看可以说是公,是群;向外看就可以说是私,是己”,因此,“公私之间沒有淸楚的界限”(孙立平, 2004)。
如果说由于法律和制度尚不完善,因此中国人还不能够抵挡“关系”的诱惑,那么只要建立了健全的法律制度,自然就能将“关系”与非伦理性行为阻隔开来。法律与制度属于社会全体成员活动的公共领域。换言之,管理控制公共领域的社会规范就是法律与制度,对在公共领域中活动的所有社会成员平等发生作用,即“法律与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为了唤起中国人对公共领域的关心,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相信即使脱离了关系网,仍能确保自己的合法利益。因此,需要国家或者社会做出承诺,在不违反公共法律和制度的前提下充分保护个人合法利益。通过制度机制保障个人合法利益,是降低“关系”私人效用的前提。
如果个人权益及制度的执行得到切实保障,个人就能够在社会网络内部与公共利益重叠的领域充分发挥灵活性(Wong& Tam, 2000)。如果社会能够保障个人的安全活动,以前埋头经营“关系”的人们就会转向社区或者公共领域,参与社区的各种社会活动,从而使得社会资本总量获得增值。如果能在公共领域构筑个人关系网,个人与社区整体的利益都能得到实现。
反之,如不依据法律与制度,就无法使私人关系网服务于公共利益。也就是说,不能仅仅依靠个人的道德良知,因为当世俗利益受到损害时,不能强迫个人保持君子风度。这种观念不但有助于分析“关系”问题,而且能够为强调感情网络(personal network)的大部分亚洲国家提供借鉴。为了管理复杂的社会关系,在保证个人自律性的同时,也有必要确保公众接受公大于私的原则。对于社会成员为公共利益发扬良知和利他主义,我们只能期待,无权强迫。要克服“关系”的副作用,与其把罪魁祸首归结于“关系”内部,倒不如致力于建立能为社会成员提供便利的制度机制。
在未能确立正式制度性权威的社会中,一般会出现多种多样的消极现象。其中最明显的现象就是私对公的蚕食。公私界限不分明,人们就会根据对个人是否有利来评定公益与私利。换句话说,在私人关系网支配的社会中,极有可能为个人的私利披上公共利益的外衣。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怎样强调确立控制个人社会关系的法律制度权威的必要性都不为过。
(三)促进“关系”转向公共领域。“关系”文化能给有“关系”的人带来种种好处,但对没有“关系”的人或者社会的弱者则会带来差别待遇或损害。在这种情况下,“关系”在有效扩大个人利益的同时,势必会损害公共利益。因此,有必要促使私人社会关系具备公共性格,并朝向公共领域移动。当然,没有任何方法能够轻易地确保“关系”的公共性。正如大多数人所言,引入并确立能够控制社会整体的法律与制度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课题。但是,公共权力或者政治体制无法完全创建并管理个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且,要想彻底去除社会关系中所存在的一切私人因素也并不现实。解除了给个人带来方便和利益的“关系”,并不意味着自此所有人都会一心为公,自觉转向公共领域。消灭“关系”,其实也就等同于分离“关系”的原始基础———家族关系。否则,即使这种努力能够使得“关系”向公共领域移动,也无法获得预期效果。因为如果将整个家族推向社会领域,那么其私有特质并不会有任何改变(Chung,2005)。因此,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保留通过“关系”获得的个人利益的同时,引发个人参与创造公共利益的热情。如图1中所示,社会发展就是个人与集团依存的传统私人关系支配下的私人领域向着公共利益得以实现的公共领域移动的过程。
对“关系”文化变革前景的展望
一种社会文化变革的可能性有多大?这个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是,社会学与人类学普遍认为,固有文化与异质文化遭遇时,有较大的可能性发生变革。那么,中国社会特有的“关系”文化又会如何变革呢?虽不能说绝无可能,但大部分人都持否定意见。因为,“关系”文化在中国人之间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对“关系”文化,中国人已经习以为常。根据有关研究,即使是接触过外部异质文化比如西方文化的中国企业管理者们,也仍然主张在决策与协商时原样保留以“关系”文化为代表的社会基本价值(Tse, Lee, Vertinsky,& Wehrung, 1988)。
(一)制度性权威的确立。对于“关系”文化未来变革的可能性,有人从“关系”文化的起源和动机上,提出了很有说服力的观点。具体言之,因为国家或社会的正式制度无法保障个人权益的安定性,才会生成“关系”这一维护个人利益的手段。因此,如果在社会内部确立正式的法律体制和公共管理机制,那么中国人对“关系”的需求就会减弱,“关系”就会逐渐消亡。但是,这种观点虽然在理论上具有说服力,但却无法回避以下两个根本性问题。
首先,中国社会不可能确立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体系。当然,不只是中国社会,任何社会都很难实现法律与制度的完备,而且在社会适用性方面也存在界限,因此,依靠制度管理来取代“关系”并不可行。
其次,即使具备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仍然很难相信“关系”文化会走上消亡的道路。对于中国社会与中国人来说,“关系”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则是长期以来决定社会成员生活方式及互动方式的基本规范。这种规范已经融入中国人的基本预设(basic assumptions)之中,即使确立了形之于外的制度,但对“关系”的深层依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摆脱的。
公正高效的法律体系是正义社会的必备条件。法治,证明了公开性规则的存在,意味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情谊支配下的关系网则否定法律和制度的权威,或者至少削弱法律制度的效力。为了确立法律制度权威,不但要制定能够规范社会关系的法律和制度,还要确保法律和制度的执行及其实际效力。值得注意的是,仅仅依靠法律制度的制定与导入,并不能导致“关系”发生彻底变化。因为无论引入多么完美的制度文本,如果不能给中国人的“关系”形态带来实质性变化或者改善,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比如,要想降低“关系”的危害与副作用,唤起成员对公共议题的参与和关心,首先要致力于确保法律和制度的执行。哪怕是为了了解法律与制度的现实界限,也应该在执行上下大功夫。
许多人深信,由于政治经济的不确定性,大部分中国人认为只有“关系”圈内成员方可信赖,因此他们对“关系”必会更加热衷(Yeung& Tung, 1996:58)。对关系网事务的过度投入,使得社会关系中“圈内”(in-group)与“圈外”(out-group)的界限日益严格,这是个人与社会渐行渐远的原因,也显示出基于私人关系的信赖,不可能转为公共信赖或社会信赖(socialtrust)。即使把个人之间的信赖放到公共领域中去,也只不过是私人信赖在公共领域的延伸,其性格并无任何改变。
之所以说“关系”文化发生变革的前景十分暗淡,还有另外一重原因:中国人对“关系”的依赖程度过高。中国人与外人,即使是外国人相处时,只有真正得到机会了解对方之后才会信任对方。为了自身利益及相关问题的解决,比起正常的制度程序,大部分中国人会优先选择关系网。尤其是年轻一代,甚至比成年人更为注重“关系”(Chu & Ju, 2000),这也为“关系”的未来变革蒙上了一层阴影。如果说“关系”文化是传统文化,那么随着世代交替,我们有理由期待“关系”发生积极的转变。但是,不同年龄层的人对“关系”的态度毫无区别,或者年轻人反而更加依赖“关系”这一现实实在令人称奇。进而言之,这种现象几乎是给“关系”向公共领域的转移判了死刑。
“关系”文化,就像是笼罩在整个中国大地上空的阴影。以私人关系网为特征的人脉关系,遍布中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中国人还是一如既往地感受到“关系”的魅力。既便利高效,又能带来心理上的安定,人们坚信关系网就是不稳定的公共权威的替代品。西方人的社会关系帮助个人,中国的“关系”则是限制个人。比如,个人的关系网中如果包括知名人士,那么仅凭这一点,就能赢得尊重和体面。因个人地位是由与其结成“关系”网络的成员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反过来说,人脉关系网中,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一个不小心,就会被禁锢在蛛网一样细密的关系网中。之所以常见如此结果,也是因为支撑关系网的互惠义务。参与多角关系网的中国人,为了履行互惠义务,需要付出诸多时间和努力,而这种义务感常使人们感到窒息般的束缚。
如果必须承受履行互惠义务所带来的负担,个人行动自由也受到限制,反倒不如转移到公共领域获得自由。只要能够脱离私人关系网络获得自由,就能为公共利益及社会发展发挥无穷的潜力和创造力。如此说来,奋力摆脱关系网那种令人窒息的束缚,从根本上说,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公共利益,乃至对全体社会成员都有益处。但是,社会的运转并不是公式化的,也没有所谓的最佳答案。人类社会就像是一个生命体,依靠全体成员的无私努力,通力合作,一步一步地走在发展的道路上。中国社会和中国人要想通过社会发展共同分享利益,首先要在个人利益方面做出让步,优先考虑他人的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二)旋转门原理。如上文所述,要促使中国社会的“关系”文化向正确的方向变革,唤起对公共领域或公共议题的关心,不能单纯依靠个人的良知和才能。要实现这一目标,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法律和制度体系。“关系”是个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要想在其间注入公共性元素,需要整个中国社会的共同努力。
中国人所热衷的“关系”无疑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基于儒家道德和价值观的“关系”,自发地控制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因此也在一定层面上减轻了社会的负担。中国社会当前所面临的历史使命,是加速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向着更合理的社会形态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关系”确实是一大重要障碍。那么,为了增进“关系”的公共性,中国社会又该如何做出努力呢?笔者不想妄议具体战略,只是探讨所应遵循的“旋转门”原理。
旋转门,在城市中随处可见,它具有两种基本功能。一是能让外边的人们进入里边,旋转门虽然是门,却没有必要一次次开关,在人们进出之后,起到自动隔断内外的作用。二是与一般的门相比,旋转门具有人们进出后无需关门的优势。中国社会为了促进“关系”文化发生积极性变革所做出的努力,可以比作旋转门。通过图2所示,我们可以了解外部世界与中国社会“关系”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
从图2可以清楚地看到,谁都可以自由出入旋转门,除非故意断电。如果中国社会或中国人有意拒绝变革,其后果犹如旋转门断电,人们的“关系”不但不会有任何改变,反而会进一步巩固私人领域,进而蚕食公共领域。这样的结果,既不是中国人,也不是西方人所乐见的。相信中国社会和绝大数中国人都不会愿意接受这样的结果。
另外,旋转门的运行速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变数。如果转速过快,外边的人、外部的知识和信息就没有进入与驻留的可能;而如果转速过慢,要想达到变革“关系”的预期目的也非易事。因此,转度必须保持适度,人为地调节转速是万万要不得的。因为如果外界势力强行介入,文化变迁就有歪曲的危险。文化变迁有如流水,应该遵循社会成员的自由意志,至今还没有通过人为调节文化变迁获得成功的历史先例。“关系”文化的变革速度,应该由中国人自己来决定。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推动转门的力量。转门的设计为由外向内或者由内向外的双向推动。从根本上来说,转度取决于推力的大小。如将其与“关系”文化变革相联系即可看到,西方人由外向内,向中国社会施加推力,推力的大小取决于施力者的意志。换言之,推力与施力者的需求成正比。现阶段这种推力显得十分强劲,因为外国企业为拓展业务正在竞相挺进中国市场。对于外部推力,中国社会或者中国人应将其视为促进发展的机遇。因从另一个角度看,外部推力也可说是带动中国社会和中国人变革“关系”文化的一种拉力。
旋转门是双向转动的,在将外部的文化信息、知识、技术带进来的同时,也将内部的文化和信息送出去。随着转动速度与力量的变化,可能会出现暂时性的不均衡、不完善现象,但是从长远来看,势必会达到均衡状态。
中国内部与“关系”文化相关的各种信息也会通过转门向外部扩散。外部国际社会研究与消化这些信息之后,又会通过转门向中国内部回流。在这一过程中,外部世界能够拓宽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理解,而中国社会和中国人能够吸收外部世界的知识信息。这种回流过程对各方都有益处。但是,假使一方强迫另一方吸收知识和信息,就有可能诱发矛盾和对立。如果西方人及其他外国人打着国际标准的旗号,无视中国的固有文化,那么势必会遭到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抵抗。反过来说,如果中国社会和中国人强行向外部世界灌输中国特色的“关系”文化,那么中国社会就很难与外部世界共存,更遑论发展了。因此,双方都要拿出积极的姿态,努力找出公分母。极端的“中国世界化”(Globalization of China)或者极端的“世界中国化”(Chinaization of the World),都不是我们所期望的。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过分强调“关系”文化的优点及益处,中国社会就无法吸收世界先进文化。虽然从经济角度来看,关系网能够节约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但也不能就此将拉关系的行为正当化。发扬关系网的优点固然必要,但是过分拘泥于这一点,就无法向世界学习。在社会交易等国际交易过程中,总会有得有失。如果想让对方理解自己的立场,那么自己也要为对方做出让步。从这个角度来看,以中国“关系”文化为中心的社会惯例,有必要向以规则为中心的社会体制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