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度战姬漫画:吴兴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4:13:59

吴兴区

开放分类: 七画 中国地名 地理 浙江县区 浙江地名

 

吴兴地处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的中心位置,东距上海150公里,南接杭州86公里,西连南京230公里,北隔太湖与苏州、无锡相望,是湖州这一国务院确定的长江三角洲“先行规划、先行发展”的15个重点城市之一的中心城市所在地,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吴兴自战国时期楚春申君黄歇置县至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是闻名遐迩的东南望郡、历史名邑。吴兴是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民康物阜,人杰地灵,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的美誉。 

目录

吴兴区 - 概况

吴兴区是浙江省湖州市市辖区,现辖九个乡镇、六个街道,总面积871.9平方公里,总人口58万。

吴兴区吴兴地处杭嘉湖平原,是浙江省粮食蚕茧、淡水鱼、笋竹、茶叶等农副食品的重要产区。近年来,按照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以提高农业竞争力为核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全区已基本形成了蔬菜、龟鳖、花卉苗木、竹笋、畜禽等五大特色产业,一个全市之最、全省一流的吴兴食品工业园将于2005年建成,目前已有近十家农业龙头企业入园。  

工业是吴兴经济的主体。全区已初步形成了以新型纺织、新兴建材、特色机电、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等为特色的产业体系。金属制品、铝合金建材、微特电机、羊绒羊毛衫等生产企业已跻身全国同行前茅。电子、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织里镇为代表的童装加工业是我区纺织产业的一大亮点,已成为全国最

吴兴区大的童装生产和销售基地,拥有国内市场21%的份额,织里镇还被中国纺织协会命名为首个"中国童装名镇"。

吴兴环境舒适,是江南最宜人居住和创业的城市。北面是风光旖旎的太湖,西南是连绵横亘的青山翠竹,既有“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桃源风光,又有“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的真山真水,更有“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的称赞。区政府所在的中心城市是浙江省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还曾获得联合国人居中心授予的“最佳人居城市”称号。2004年起开展的新一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生态市的“四城联创”工作,将进一步全面提升城市品位。

吴兴区 - 地理位置

吴兴区吴兴区位于浙江北部、太湖南岸,东临上海,南接杭州,西近南京,北隔太湖与苏州、无锡相望,地处长三角经济圈、环杭州湾产业带和环太湖经济圈的腹地,经济产业发达,商贸市场繁荣,是承接杭州湾、长三角各地区经济架构重组、产业链延伸、技术资金溢出和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平台。

吴兴区 - 水陆交通

吴兴区吴兴区水陆交通发达,长湖申航线千帆竞发,百舸争流,被誉为中国的“莱茵河”;104国道318国道杭宁高速公路贯穿全境,申苏浙皖高速公路和申嘉湖高速公路已将吴兴纳入了上海一小时快速交通圈;宣杭铁路、新长铁路已全线贯通;拥有全国一流的铁路、公路、水运中转港。

吴兴区 - 生态环境

吴兴区吴兴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8℃,年平均降雨日142—155天,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左右,无霜期224——246天,是江南最宜人居住和创业的城市之一。吴兴区北面是风光旖旎的太湖,西南是连绵横亘的青山翠竹,既有“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桃源风光,又有“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的真山真水,更有“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的闻名盛誉。区政府所在的中心城市是国家卫生城市,获得联合国人居中心授予的“最佳人居城市”称号。

吴兴区 - 经济状况

吴兴区吴兴区现代农业发展起步较早,已经培育了龟鳖、笋竹、蔬菜、肉鸡、花卉茶果五大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吴兴食品加工园被列为国家级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日益凸现,已形成以新型纺织、新型建材、金属制品、机械电子为支柱,通信器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相应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集聚了全市重要的规模企业群和品牌企业群。美欣达、栋梁成功上市,金洲管道、栋梁铝合金型材、珍贝羊绒产品、美欣达灯芯绒、佳雪特种微电机等在全国同行业名列前茅,珍贝、美欣达、金洲先后被授予“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等称号。吴兴区

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中环水务、香港永义、中海石油、上海实业等知名大企业落户吴兴创业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快速发展,织里镇历史上因织造业兴盛而得名,是中国童装名镇,拥有国内25%的市场份额,并培育了童装和棉坯布两大市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童装产销基地和棉坯布集散中心,产品物畅其流。

吴兴区 - 社会发展

吴兴区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城乡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区、乡镇全部进入省级教育强区、强镇行列,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积极探索困难群众救助帮扶长效机制,有效整合各类救助资源,建立起覆盖全区、涵盖全部困难群众的“五统一”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率先建成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生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已成为全国的亮点,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作了专题报道。国家级南太湖全民健身基地已建成投入使用。

吴兴区 - 东部新城崛起

东部新区是湖州中心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块,涉及八里店、环渚、织里三个乡镇,区域总面积183平方公里,规划区范围面积90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区46平方公里、织里片区32平方公里、环渚片区8.3平方公里、吴兴食品加工园3.7平方公

吴兴区里。中心区近期实施28.3平方公里,总体布局为一心(中央商务中心)、二轴(吴兴大道、南太湖大道)、三平台(景区平台、工业平台、商贸平台)。围绕建设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目标,突出“生态、文化、和谐、精致”的城市特色定位,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两翼推进、中间突破”的开发建设思路,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水平管理、高效率产出”的原则,已累计完成投入36亿元,区域内主要道路框架基本形成,吴兴大道、南太湖大道相继建成通车,一大批基础公建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形成了织里童装、八里店金属制品、环渚纺织机械等特色产业和西山景区八里店社区等商贸旅游居住区块,东部新区的承载力、集聚度和辐射力显著增强,成为吴兴区扩大对外开放、统筹城乡发展和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主要平台。特别是按照“生产进园区、生活进社区、商贸进市场”的思路,对东部新区八里店镇区域内的2400户农户、9600人实行一次规划、一次拆迁、一次安置、一次配套,建设了总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的八里店社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作了报道。

吴兴区 - 行政区划

吴兴区辖7个街道、6个镇、3个乡:月河街道朝阳街道爱山街道飞英街道龙泉街道凤凰街道、康山街道、织里镇八里店镇妙西镇杨家埠镇埭溪镇东林镇、道场乡、环渚乡、白雀乡。其中,康山街道委托湖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管理。

吴兴区 - 历史沿革

三国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以乌程为郡治置吴兴郡,“吴兴”之名始于此。

吴兴区吴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是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春申君黄歇徙封于吴,于今吴兴区道场乡境内筑菰城,置菰城县(今遗址尚存)。秦时改称乌程县。三国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以乌程为郡治置吴兴郡,“吴兴”之名始于此。唐调露二年(公元680年),分乌程置吴兴县,这是县以“吴兴”冠名的第一次。后建置虽数有变更,但“吴兴”之名屡现于史册。

民国元年2月(公元1912年),撤道废府,设吴兴县。

1981年1月,撤县并入湖州市。2003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湖州市吴兴区,区委、区政府驻湖州市区。

吴兴区 - 历史文化

吴兴区吴兴区历史悠久,土地富饶,是闻名遐迩的东南望郡,历史名邑,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的美誉,被誉为镶嵌在长江三角洲的一颗璀璨明珠。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这里聚居生活,钱山漾遗址出土4700多年前的家蚕丝织物,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家蚕丝织物。自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楚春申君黄歇建菰城置县至今,已有2400多年历史,唐代文学家顾况记述中有“江表大郡,吴兴为首”之说,现仍完好保存着飞英塔、铁佛寺、莲花庄、钱业会馆等众多名胜古迹。吴兴区人文荟萃,人才辈出,三国时吴兴人曹不兴被誉为“中国佛画之祖”。元代吴兴大书画家赵孟頫创立了“赵体”书法,涌现了高闲、燕文贵、钱选、王蒙等一大批彪炳千秋的书画大家,还有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米芾郑板桥等曾为官寓居于此,素有“中国书画史、半部吴兴写就”之说。唐代陆羽隐居吴兴写下历史上第一部《茶经》,从此茶文化影响了中国和全世界,北宋教育家胡瑗在宋明理学中开创了“湖学”,近代法学之父沈家本、辛亥革命志士陈英士、著名教育家朱家骅、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徒步走世界的第一人潘德明以及海空卫士王伟等都诞生于此。

吴兴区 - 风土人情

吴兴区毗山位于湖州市东郊。明成化《乌程县志》载:“县东北五里大溪上,突然独峙,与城相毗而近,故名”。元代赵孟頫《吴兴山水图记》:“东北曰毗山,远树微茫中,突若覆釜”。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日观音生日,也是踏青郊游的好时光。这一天,湖州城及近郊数万男男女女都要踏青毗山,朝拜观音。这一风气由来已久,已成为湖州民间风俗之一。

吴兴区 - 风景旅游

莲花庄

莲花庄在历史上为著名的园林胜地。“荷花盛开,锦云百倾”,“为吴兴一绝”。园林占地112亩,布局根据特定地形将山石、水体、植物、建筑组成画面,形成丰富多特色彩的景象空间。设计有白萍春晓,云影清音,松泉印月,鸥波荷香,红蓼花疏等十景,展现了湖州历史悠久、山清水秀的乡土风貌。  

莲花庄西区:临横塘路为大门,门额内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写;中区:前有莲花池,后有低丘起伏。临池建“松斋”、“鸥波亭”。斋与亭以回廊相连。斋西峙“莲花峰”,他的许多杰作在此完成。“题山楼”相传是管夫人居处,楼东有大片梅、竹林,而“清绝轩”因管夫人“善写梅竹,笔意清绝”而得名。东区:以假山屏障为首景,内有“三品石”。东有洞门,门上以“水晶宫”榜额,入门亭宇参差、溪光照人。左有回廊嵌赵字帖,右有廊桥曰“映带桥”,与“大雅堂”相连;后有“晓清阁”、“双亭”、“菊坡”,前对“红蓼汀”,东南有“惊鸿桥”、“澄寰观”。  

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在此置别业,名莲花庄。因赵孟頫有翰林学士承旨衔,故莲花庄有"学士庄"之称,时闻名江南。风光旖旎,为一郡之胜。数百年来,以碧水风荷、景色幽绝著称于江南。  

清末以后,废圯荒芜,面目全非。1986年由湖州市人民政府拨款重建,恢复名园,总面积扩大到112亩。全园以水见长,亭榭楼阁,傍水而立,奇态湖石,精心垒叠,展现了江南水乡和园林合壁的特色。莲花庄的主要景点有松月斋、大雅堂、集芳园、晓清阁、题山楼、鸥波亭等十余处。在重修时精心构思,配以古今名家墨迹,力求恢复名园原貌,使莲花与翰墨共芬芳,园林与文物同辉映。  

如今的莲花庄清风碧波,喷泉溅涌,红鱼白鳞,游艇戏逐;小桥流水,奇峰异石,亭榭楼阁,古朴典雅;春醉桃杨,夏沁风荷,霜染枫菊,雪映松竹;四季景色,因时而异,使人领略不尽,品味不绝。

府庙

府城隍庙,俗称“庙里庙”。始建于五代后唐清泰元年(934)十一月。据清同治《湖州府志》引《五代会要》中称,“从

吴兴区两浙节度使钱王(灌去氵,换王)奏”,“敕湖州城隆神封阜俗安成王”。庙址在现府庙西。又据宋嘉泰《吴兴志》,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知州事赵叔涔重建庙宇”。明洪武二年(1369)正月,朝廷又“敕封湖州城隍灵公”。明成化《湖州府志》载,湖州府城隍庙于“洪武二年徒于今所”。至明万历元年(1573),始尊“湖州府城隍劳公神”,并于原庙中专修“劳公神庙”,故俗有“庙里庙”之称。 

劳公”,即明成化八至十二年(1472—1476)湖州知府劳(越去走换金字旁),字廷器,汀西德化人,景泰五年(1454)进士,在任兴学府、重农桑、清匪徒、修府志。据《湖州府城隍劳公神庙碑》,劳(同上)于威化十二年六月十二日卒于湖州任上。那天,“忽沐开堂,与士大夫诀别,无疾而逝。”其死后百年,被尊为期州府城隍神。“劳公神庙”建于府庙之内,并于同年六月立碑以志。府庙曾经被街道工厂占用,四周的走马楼阁已残破不堪,仅存的文物是殿前石结构井亭,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十月。亭柱有联:“峙向真庭最宜皓月清辉明霞散绮,汲从宝地应悟源泉有本止水无波。”井水清澈。另还存立于乾隆57年的一块庙碑。 

潮音桥

潮音桥俗名桥里桥,在湖州南门,横跨于溪之上。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始建,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重建,据清光绪《乌程县志》

吴兴区载:“旧为潮音渡,以桥东慈感寺奉观音大士故名。”渡口建桥,仍沿用渡名,故名潮音桥。

潮音桥横跨于雨溪之上,为3孔石拱桥。俗称哑子桥,义称桥里桥。其名之出来有两说,一是春秋时西天目之水浩荡而来,水经桥的约束,发出海潮之声,舟揖经过,为避免事故,集中注意力,故禁声,潮音、哑子之名由此而产生。二是,旧为潮音渡,以桥东慈感寺奉观音大十故名。至于桥里桥,系传说古时桥下有一小桥。潮音桥与“塔里塔”(飞英塔)、“庙里庙”(府庙)是湖州城内3大古建筑。为三孔石拱桥,高7米,长50米,宽5米,桥两侧置石质吴王靠,可供行人坐息。西侧次孔跨一行人道,以避免割断沿河街道,桥上桥下均可通行人。此桥已具有立交桥的雏形。潮音桥因为是石拱古桥,不便通车,故现已在原桥之南另建一座“潮音新桥”,桥宽20米,交通称便,而潮音桥作为古迹仍然保留,成为湖州城里保留至今的唯一的明代古桥。

潮音桥西岸河街商店林立,为避免割断沿河街道,建桥时西侧次孔跨过人行道,这在古桥建筑史上实属少见。

铁佛寺

铁佛寺现位于湖州城内

吴兴区劳动路。始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年),原名开元寺,后遭火灾,唯存廊庑。唐天宝3年(744年),著名的鉴真和尚3次东渡日本未成,从宁波来湖州讲经,立誓铸铁观音像未果,至宋天圣3年(1025年),承鉴真遗愿,方始铸成铁观音,熙宁元年(1068年)取名寿圣观音禅院。元末,寺院毁于兵火,仅剩铁观音佛像一尊。明洪武2年(1369年)移寺于今址,改名铁佛寺。宣德8年(1433年)僧昙壁又铸大铁佛释迦牟尼文殊普贤三尊,以后屡遭兵灾而四尊铁佛劫后余生。但文革动乱使三尊大铁佛劫数难逃,幸存宋铸铁观音佛像。铁观音佛像发髻高踞,衣褶流畅,双手交叉,赤脚露趾,体态端庄,神姿飘逸,呈“S”形侧立于莲花座上。像高2.15米,重约1.5吨。其造型上承盛唐丰腴遗风,下开宋代俊丽先声,是一尊罕见的艺术珍品。修复后的铁佛寺红墙迤逦,花木扶疏,又充实了赵孟兆页《天宁万寿禅寺》书法真迹和日本1.5吨重的经钟等珍贵文物,已是湖州市民和国际友人参观游览之所。1981年被重新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兴区 - 历史名人

曹不兴

出生于三国时期,擅画人物佛像,为中国佛画之祖,其画冠绝一时。曹不兴在吸收了印度佛画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书法笔意,开创了中国书画先河,被誉为“佛画之祖”。他的画中人物比例相当准确,在宽15米的纸上作画,所画人物头、肩、四肢比例均衡,这对于现代画家来说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曹不兴还善画龙、虎、马等动物。对于他画技的高超,有这么一个故事:他为东吴国王画一只水果篮,不小心滴落下一点墨迹在画上,于是他就把墨迹改成一只苍蝇。东吴国王以为这只苍蝇是真的,就不停的驱赶,直到旁人提醒才恍然大悟。曹不兴高超的技艺可见一斑。同时曹不兴也是第一位立传的中国画家。

赵孟頫

出生于1254年,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擅长山水、人物,画风豪

放。他的妻子和儿子也擅长书画,被称为“书画世家”。赵孟俯最杰出的才能

就是书法,他是中国最享盛名的大书法家之一。篆、隶、行、楷、草各种书体

“无不冠绝今古”,人们把他的字成为“赵体”。他的《洛神赋》 、《道德

经》、 《四体千字文》更是书法中的极品。现在他的书法和绘画都已是国宝级

艺术品。

沈家本

中国近代著名的法学家,贯通古今中西的法学泰斗。沈家本在考订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和浩繁的法学文献的同时,又大开研究西法之风,热心探索西方资产阶级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在中国近代法律史上,沈家本有颇多贡献,他主持编撰了《大清民律草案》 、 《大清商律草案》等大量成文法律法规。同时在他的努力下包括凌迟、戳尸等一批下人道的刑罚被废除。从他开始,中国实行了将近2000年的封建法律体系最终开始瓦解。他也被誉为中国“近代法学之父”。

朱家骅

朱家骅,著名教育家,字骝先,1893年生,浙江吴兴人。早年参加辛亥革命。1914年初赴德留学,1917年初回国,在北京大学任教。不久,又赴瑞士留学,1920年转学到德国入柏林大学学习,1924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仍在北京大学教德语(当时罗家伦是受业于他的学生)。1923年朱家骅又去柏林,在工科大学研究地质学,完成博士学位后再回北大任教。1925年曾参加北京学生声援"五·卅"等爱国运动,又参加国民党的翠花胡同派,与右派有所区别。后受北洋政府通缉,回原籍躲避。1926年到广东协助戴季陶创建中山大学,任校务委员、代理校务委员长。1927年4月,出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长、广州政治分会委员。8月任省教育厅长兼中山大学副校长。同年冬,回浙江任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长。

钱三强

钱三强,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赴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获博士学位,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1948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后改为原子能所)所长、计划局局长、副秘书长,二机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1992年逝世。  

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50年代领导建成中国第一个重水型原子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以及一批重要仪器设备。使我国的堆物理、堆工程技术、钎化学放射生物学、放射性同位素制备、高能加速器技术、受控热核聚变等科研工作,都先后开展起来。在苏联政府停止对中国的技术援助后,一方面迅速选调一批优秀核科技专家去二机部,直接负责原子弹研制中各个环节的攻坚任务,一方面会同中国科学院有关领导人,组织联合攻关。使许多关键技术得到及时解决,为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重要贡献。早在1960年,即在原子能所组织中子物理理论与实验两个研究组开展氢弹的预研工作,为氢弹研制作了理论准备,促成了中国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仅两年零八个月,就研制成了氢弹。

王伟

王伟同志从小立志报国,高中毕业后自愿应招入伍;在军校刻苦钻研技术,学习成绩优异;在部队苦练精飞,成为四种气象飞行员,经常担负重大飞行任务,多次立功受奖。春天的鲜花为英雄绽放,南海的波涛为英雄吟唱。神州大地到处传颂着一个英雄的名字——“海空卫士”王伟。

北京,人民大会堂。4月20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以及李鹏、朱镕基、尉健行等中央领导同志,亲切会见了“海空卫士”王伟的妻子阮国琴和他的父母。  “王伟同志为了保卫国家主权和安全,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王伟同志的精神是永存的,人民会永远记住他。”江主席的声音,回荡在人民大会堂,回响在祖国的万里河山。  

短短20天,江主席多次对搜寻王伟作出指示;签署命令授予王伟“海空卫士”荣誉称号;发出向王伟学习的号召。这是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对一名卫国献身的普通军人的最高褒奖。  胸怀祖国 让理想在岗位上闪光  2001年3月31日,星期六。晚6时30分,王伟从飞行中队给妻子打电话,略带歉意地告诉她:“队里人手紧张,我替别人顶班,今晚就不回家了。”阮国琴万万没有想到,这竟是他们夫妻的最后诀别。  

4月1日。王伟用忠诚飞完了生命的最后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