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学书法:龙泉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2:54:39

 

浙江省丽水地区辖市,浙江南部林木著名产地。位于瓯江上游,西邻福建省。面积3059平方公里,人口25.99万。唐置县。1990年撤县设市。市境西北是仙霞岭支脉,东南为洞宫山脉一部分。瓯江上游龙泉溪流贯市境中部,形成众多河谷小盆地。境内峰峦起伏,1500米以上高峰有十余座,其中黄茅尖海拔1929米,为省内最高峰。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省首位,有“浙江林海”之称。南部凤阳山是省境自然保护区之一,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见凤阳山自然保护区)。山林特产有毛竹、油茶、油桐、笋干、香菇、银耳、中药材、松脂等。龙泉青瓷始于北宋,釉色滋润,造型优美,被誉为“青瓷之花”,瓷器畅销海内外。市南有青瓷古窑遗址,系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手工艺品有龙泉宝剑,以坚韧、刚柔兼优和纹饰美观而驰名。市境已探明有金、银、铜、钨、铝、锌、铀、萤石、硫磺等20多种矿产资源。

目录

·                                 • 历史

·                                 • 经济发展

·                                 • 旅游

·                                 • 节庆民俗

·                                 • 历史人物

[显示全部]

龙泉市-历史

 

出土文物证明,新石器时代,龙泉土地上就有人类活动。东晋太宁元年(323),属永嘉郡松阳县,建置龙渊乡。唐武德三年(620),因避高祖李渊讳,改龙渊乡为龙泉乡。唐乾元二年(759),建立龙泉县,县治地黄鹤镇(今龙渊镇)。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诏天下县镇凡有龙字者皆避,因改名为剑川县。宋绍兴元年(1131),复名龙泉县。宋庆元三年(1197)年,析龙泉之松源乡及延庆乡部分地置庆元县。明洪武三年(1370),庆元县并入,洪武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庆元县。

1949年5月13日龙泉解放。1958年11月,庆元县并入。1973年7月,复建庆元县,至1975年8月,龙、庆二县始分署办公。1990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龙泉县设立龙泉市(县级),仍属丽水地区行政公署。

龙泉市-经济发展

 

 

2003年龙泉市实现生产总值24.49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4.0%、19.0%、13.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4.8亿元,增长31.4%;财政总收入1.9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2亿元,按可比口径分别增长12.9%和12.3%;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8亿元,增长13.4%;外贸自营出口总额3657万美元,增长25.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2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29元,分别增长9.3%和6.5%。

工 业

工业经济再创新佳绩。2003年,龙泉举全市之力主攻工业,积极开展“合力兴工、百日攻坚”活动,形成全市上下发展工业经济的良好氛围。以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为抓手,全年新增入园企业83家,全市招商引资项目86个,合同投资额4.58亿元和694万美元,实际到位资金2.6亿元和37.1万美元。“山海协作”进一步密切,分别与海盐、海宁、绍兴、平湖、秀洲等县(市、区)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参与甬、沪、温等地投资环境及项目推介活动。

进一步加大扶优扶强力度,2003年完成技改投入3.28亿元,五金汽配、人造板等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规模企业从64家发展到81家,实现产值12.4亿元,增长29.2%。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全市新增自营出口权企业16家,增长94%;工业品出口交货值5.5亿元,增长24.0%。大力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26家企业实现“两彻底”改制。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全市累计冠省名企业32家,通过ISO9000族质量认证体系企业31家。龙泉青瓷作为我国第一件非农产品(工艺品)获得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我市被国家授予“中国龙泉青瓷之都”、“中国龙泉宝剑之乡”荣誉称号。

农 业

农业经济取得新发展。2003年全市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2个,有5个被认定为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个茶叶品牌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竹之仙”牌水煮笋产品通过日本有机和自然食品协会(JONA)有机食品认证,5个农产品被认定为省绿色农产品,2个农产品获省农博会金奖,累计发布农业地方标准7个。全市年销售额3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33家,比上年增加7家,其中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农业专业示范协会1家,丽水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7家。花卉苗木、笋竹两用林、高山蔬菜、种草养羊、有机茶叶、高山夏菇、生态养殖、黑木耳菌种等产业呈快速发展态势,建立基地108个,比上年增加26个。

百万亩生态公益林建设成效显著,完成绿化造林1.17万亩。建立毛竹现代科技示范园区1个,竹产业实现产值4.2亿元。林业工作站规范化建设通过国家验收,森工企业改制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林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认真做好水库除险加固和防汛抗旱工作,百里清水河道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取得新进展。第四期自力更生治水县、瓯江彩鲤良种场建设通过省级验收。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成效明显,瑞垟二级等电站相继建成,总装机容量达到10万千瓦。城市防洪、乡镇供水、农村水利设施得到加强。启动“万人下山脱贫工程”,新建续建下山脱贫小区10个、下山脱贫点22个,实现下山脱贫农户712户2853人。全市已有12个乡镇(街道)、313个行政村通过丽水市小康村考核验收,基本实现小康县(市)目标。全面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村头村成为全省首批“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移民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滩坑电站移民安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有了新进展。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深入开展,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努力整合资源,发挥生态优势和青瓷宝剑文化特色,稳步推进旅游业发展,2003年接待旅游者13.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500万元。凤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方案获得国家正式批准。房地产业继续发展,全年拆迁面积11.1万平方米,开工面积17.0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6.01万平方米。金融机构对经济的支撑力不断增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24.75亿元和19.25亿元,分别增长17.9%和49.2%,年末人民币不良贷款率由年初的9.71%下降到5.36%。法律、会计、家政等中介服务机构逐步健全。保险、邮电通讯、电子信息等行业均有较快发展。

城市建设

2003年,城市功能得到新提升。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城市空间不断拓展。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土地开发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为城市发展创造了条件。重点中学、实验小学、广电大楼、220KV输变电等工程相继竣工。“八路一桥”工程、城市防洪工程、行政中心、经济适用房(一期)等工程进展顺利。旧城改造步伐加快,华楼街拆迁基本完成。留槎洲水上公园、九姑山森林公园、江滨北路莱茵花园段等城市景观建设即将完成。老年福利中心开工建设。沿江两岸开发取得新进展,城市个性和城市品位日益凸现和提升。全年新增城市道路5.6公里,新增绿化面积4.07万平方米,全面启动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和丽水市级文明城市工作,加大城市管理和环境整治力度,进一步推进了城市的绿化、亮化、净化和美化。

社会事业

2003年,龙泉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以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为重点,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动员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万众一心抗击非典,实施群防群控,有效阻止了非典疫情的侵入。精心组织鼠传疾病监控试点工作,顺利完成灭鼠达标工作,认真实施“母婴健康工程”和“结核病防治项目”。努力克服高温干旱、缺电的严重影响,切实解决城乡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初升高比例达到70.2%,高考升学率达91.3%。“两基”工作进一步巩固,中小学布局调整稳步推进,教育设施不断改善,教育行风建设全面加强。乡镇(街道)事业单位改革全面铺开,事业编制人数从1119人缩减到773人,缩编31%。新闻宣传工作有了新提高,文体广电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文物保护工作不断加强,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积极推进科技进步,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申报认定了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7家,丽水市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依法强化税收征管,加强预算管理,深化会计集中核算,严格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规范政府采购,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确保了重点支出,加快了公共财政建设。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制度,进一步理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跃上新台阶,“计卫合作”取得良好效果,创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市工作进展顺利,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68‰。加大社会综合治理力度,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殡葬改革顺利推进。积极开展敬老爱幼活动,支持关心残疾人事业。国防、人防、民族、宗教、侨台、统计、档案、地方志、气象、地质灾害及青少年、妇女、儿童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龙泉市-旅游

 

 

 

在浙西南边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泉山(凤阳山)的脚下,有一座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它就是被誉为“青瓷之都”、“宝剑之邦”、“香菇灵芝之乡”的山水古城——龙泉市。

大自然的开工雕琢,赋予这块土地挺拔峻秀的群峰,苍茫碧绿的林海,瑰丽奇巧的佛光,清悠明净的江水······历史的智慧,孕育出这秀山丽水之间丰富的史迹。历代的窑址、剑池、庙宇、遗物和古民居比比皆是,成为龙泉沧桑的翔实而珍贵的历史印证。

龙泉,因剑而得名,凭瓷而生辉。出土文物证明,新石器时代,龙泉土地上就有人类活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铸剑名匠欧冶子在此铸就天下第一剑——“龙渊”,其地因名龙渊。后讳唐高祖李渊而改名龙泉。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置县。龙泉文化底蕴深厚,物产丰富,尤以青瓷、宝剑、香菇、灵芝享誉国内外。龙泉宝剑经历代匠人经验积累,形成坚韧锋利、刚柔并寓、寒光逼人、纹饰巧致的特色。龙泉青瓷始于晋代。至宋代,技艺登峰造极,为全国五大名窑之一,其产品精美绝伦,远销世界各地。与此同时,宋人吴三公在瓯江之源龙泉、庆元、景宁交界的“凤阳山——百山祖”一带发明了香菇砍花法栽培技术,使龙泉成为世界香菇发源地之一。地处瓯江、闽江、钱塘江上源之一的龙泉名山——披云山,集天地之灵气和三江之源的优势,成为中国最大的“人间仙草”——野生灵芝的主产地。被国家命名为
“中华灵芝第一乡”。

江山如有待,花树更无私。在这块305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层峦叠嶂,襟带众流,山雄水碧,气候宜人。武夷山系分两支自西向东延伸入境,构成了以洞宫山、仙霞岭为骨架的全省最高阶梯。龙泉群峰竞秀,海拔千米以上山峰有730余座。主峰为龙泉山(凤阳山)黄茅尖,海拔1929米,为江浙第一高峰。这个年平均气温只有12摄氏度的清凉世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与云贵高源相似,形成了高源湖泊、高山草甸、云海雾松等众多高原特有的自然景观,使龙泉山成为中国南方绝无仅有的既有原始森林,又有高原气候和环境的旅游度假基地。这里林木葱郁、瀑布争流;飞禽走兽,出没如梭;奇花异草,目不暇接;被称为“浙江林海”、“华东古老植物的摇篮”。全市78.4%的森林覆盖率和长达125公里的瓯江上游龙泉溪及其形成的仙宫湖、穿境而过,更为龙泉增添了一道亮丽的生态旅游风景线,被浙江省省长柴松岳誉为一块“难得净土”。

倘佯在龙山瓯水之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既有风光旖旎的山水图景,又有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这里的牛门岗新石器遗址表明,龙泉的先民承前启后,筚路褴褛,以林启泽,带动了日后的宝剑文化、宗教文化、青瓷文化和香菇文化的发展。还有那北宋宰相何执中、副相管师仁、明朝开国元勋章溢为代表所凝聚的名人文化,以及南宋大哲学家叶适和他的《水心集》、元末明初著名学者叶子奇和他的《草木子》,还有龙渊古刹清修寺、古塔稽圣潭塔及剑池亭、七星井、永和廊桥、大窑青瓷古窑址等等,无不孕育着灿烂的龙泉古文明。在漫长的岁月中,龙泉虽历经沧桑,但这里依然保存着许多珍贵的人文景观,即使是一条深巷、一条小河、一座石桥、一个台门也往往能唤起你对历史的回忆。踏在这里弯弯曲曲的青石板路,走访星罗棋布的古遗址,令人感到应接不暇,美不胜收,兴趣盎然。

花开花谢,几度春秋,潮起潮落,数经沉浮。1990年12月26日,龙泉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使龙泉进入历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都得了长足的进步。龙泉现辖九镇八乡,其中包括一个畲族自治乡,人口约27万人,自古就有“处州十县好龙泉”之美誉,现正加大城市化建设进程,各项事业日新月异。龙泉各族人民决心乘新世纪之东风,发扬“团结实干、负重拼搏、开拓创新、敢于争先”的龙泉精神,在“二次创业”中,使这座山水古城再创辉煌!尤其是龙泉山国家原始森林公园的投资开发,必将促使龙泉市成为中国生态旅游大市。叶放先生所著《龙泉揽胜》的出版,亦吹响了龙泉自然生态旅游和人文风情旅游的号角!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宋代龙泉大诗人叶绍翁的千古绝唱。沐浴改革开放春风的历史文化名城龙泉,正如一枝出墙红杏,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笑迎八方宾朋。

龙泉市-节庆民俗

 

 

 

万户喜迎花鼓班

花鼓灯是舞台戏剧的最低形式,是春节期间最受农村男女老少欢迎的文娱演出活动,旧时龙泉各乡均有,以东乡龙南为多。一般在农历正月间,花鼓戏班走村串户,演出节目有“补缸”、“卖花线”、“抬轿舞”、“状元游街”等民间折子戏。戏班内有生、旦、丑等角色,配有丝竹乐及鼓乐队,计有十人左右,约定择日到某村演出时,先送红贴,接到贴的村,届时要在村口燃放鞭炮迎接,并给戏班赠送红包。演毕,由村坊召集人招待点心。此活动,解放初颇盛,并在剿匪、反霸、土改、抗美援朝等运动中用“旧瓶装新酒”,编写新的宣传内容,发挥过重要作用,现随着农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和影视的普及,花鼓灯也无形中退出历史舞台。

新春游园赏幽兰

深谷生幽兰,龙泉深山峡谷众多,因之兰花品种也很多,最具特色的是细叶寒兰,花型独特,叶片细柔光泽,香味馥郁,色彩多样,驰名中外。兰花亦成为龙泉市花,家家户户亦有培植兰花的习惯。近年来,市兰花协会为了展示兰艺,每逢春节即节即向龙泉市民征集兰花,集中在九姑山公园的园林花苑里举办兰花大展。从大年初一至十五,龙泉市民和各方游客就蜂涌而至,给自己喜爱的兰花投下神圣的一票。假若那盆兰花获得金奖,这盆兰花则身价百倍,成为龙泉本年度市花的象征。

石马老酒敬花灯

从唐代开始,龙泉就有正月十五舞龙灯的历史了,此风一直没袭至今并形成一年一度龙灯节的,龙渊镇独有石马村了。石马村位于龙渊镇北,离城12公里,有村民180户,家家户户都参加舞龙灯。有香龙、布龙、竹篓龙三种。香龙龙身插满香火,黑夜之中,长龙游舞,香火点点,十分壮观。布龙龙身以彩布扎制,盘舞起来柔软自如。竹篓龙每个龙段用竹篾扎制,盘舞起来轻巧别致,一般有90节,每节一米长。起舞时,引者挥动珠灯,伴以粗犷的锣鼓节奏,引“龙”抢“珠”,逗“龙”狂舞。村俗规定男年满20岁始有资格舞龙灯,曰为“上灯”,年满60岁才可“挂灯”(可自愿参与)。村里还有2.5亩“迎灯田”,田里收获作元宵舞龙灯开销。村规还约定,农户娶亲生男育女的都要献出一坛家酿老酒敬龙灯,每年都有二十几坛,元宵夜供舞龙灯人员和客人喝,外出村民都会在节日前赶回家参加闹元宵活动。元宵节凡是到石马看龙灯的客人,家家户户都会热情接待。这一习俗代代相传延续至今。改革开放后,村民生活水平提高,此俗活动搞得一年比一年好。沿山小公路给人们往返提供便捷,来此参与活动的人逐年增加,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正月十五到石马看龙灯的客人达两千人之多,好客的石马人在村干部的带领下,都会把游客的生活安排得很周到,把这一天当作最喜庆的日子。

安仁板龙闹元宵

安仁镇正月十五迎板龙灯和花灯的活动始于五代,由刘项两大家族开创并流传至今,成为远近闻名的板龙节,吸引着四方游客。这项民俗活动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体现了华夏儿女顽强拼搏、团结一致的民族精神。尤其是板龙灯,具备了中华民族“龙”的全部特征,牛头、狮面、鹿角、蛇身、凤爪、鱼尾巴。龙头雄伟壮观,制作精细,每人皆由专人负责制作。龙身用一块长2.2米的木板做成,也称一节,每节板上将九支长短不一的篾弯弓,用四个大小不一的篾箍将其固定成弓箭形,作为龙骨,糊上棉纸,贴上金、银龙鳞、红龙脊,内装三支蜡烛,每节龙身两头各打一圆孔,两节之间串上龙棒,上下插上捎钉,连接而成,根据村规民约,每户出一位舞龙手,每户出一节板龙身,村坊的户数则决定着板龙的长短,一般都有300多米长,号称世界最长的板龙灯。盘舞阵式有“跑马阵”、“盘龙阵”、“元宝抽心”等等。每逢元宵之夜,整个安仁古镇就成了龙的世界,灯的海洋。迎灯的队伍到那里,烟花、爆竹便放到哪里。板龙灯、花灯首尾相接长达2里,蜿蜒缓行,蔚为壮观。各方游客到此过节,必能品尝到一顿丰富的民俗文化大餐。

清明踏青放纸鹞

清明节为龙泉市民郊游踏青扫墓之日。古时,家家插柳条于门上,提酒肴点心,全家外出踏青省坟,小孩子还乘机带着纸鹞风筝,在效外放飞。这一天四郊之间扫墓者,放纸鹞风筝者,摩肩继踵。祭祖后,则吃一种艾青草和糯米粉做的清明饣果                                 ,并游玩于山川溪水之间,此俗迄今不衰。民谣中“正月灯,二月鹞,三月葫芦赶纸鹞”,说的正是清明时节放纸鹞的事,因为此时地气上升,是最适宜放纸鹞的理想时期,溪滩上,田畈中,到处都活跃着放纸鹞的孩子们,形成一幅幅天然的春乐园。纸鹞和风筝的区别是系铃会鸣称风筝,无铃无声称纸鹞。一种是清明前后在白天缘线随放;另一种是在夜间依仗火势腾空,有小、中、大三类,糊成灯笼式,笼中用茶油浸过的纸蕊燃烧,靠一股火气腾空,俗称“孔明灯”。

龙泉市-历史人物

 

 

 

欧冶子

春秋末期,战国初期越国人。龙泉宝剑创始人。他诞生时,正值东周列国纷争,楚先后吞并了长江以南45国。越国就成了楚灵王的属国。少年时代,他从母舅那里学会了冶金技术,开始冶铸青铜剑和铁锄、铁斧等生产工具。他肯动脑筋,具有非凡的智慧;他身体强健,能刻苦耐劳。他发现了铜和铁性能的不同之处,冶铸出了第一把铁剑:“龙渊”,开创了中国冷兵器之先河。在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争霸战争中,显示了无穷威力。

关于“龙渊”剑,即龙泉剑的诞生过程,《越绝书》中有“楚王见剑”的记载:楚王命令风胡子到越地去,寻找欧冶子,叫他制造宝剑。于是欧冶子走遍江南名山大川,寻觅能够出铁英、寒泉和亮石的地方,只有这三样东西都具备了,才能铸制出利剑来。最后他来到了龙泉的秦溪山旁,发现在两棵千年松树下面有七口井,排列如北斗,明净如琉璃,冷澈入骨髓,实乃上等寒泉,就凿池储水,即成剑池。又在茨山下采得铁英,拿来炼铁铸剑,就以这池里的水淬火,铸成剑胚,可是无好亮石磨剑,欧冶子又爬山越水,千寻万觅,终于在秦溪山附近一个山岙里,找到亮石坑。发觉坑里有丝丝寒气,阴森逼人,知道其中必有异物。于是焚香沐浴,素斋三日,然后跳入坑洞,取出来一块坚利的亮石,用这儿水慢慢磨制宝剑。经两年之久,终于铸剑三把:第一把叫做“龙渊”,第二把叫“泰阿”,第三把叫“工布”。这些宝剑弯转起来,围在腰间,简直似腰带一般,若乎一松,剑身即弹开,笔挺笔直。若向上空抛一方手帕,从宝剑锋口徐徐落下,手帕即分为二。斩铜剁铁,就似削泥去土,之如此,皆因取此铁英炼铁铸剑,取这池水淬火,取这山石磨剑之故。楚王见剑大喜,乃赐此宝地为“剑池湖”,唐乾元二年此地置县就以第一把宝剑为县名,叫“龙渊县”,因避唐高祖名讳“渊”字,改叫“龙泉”,一直叫到今天。为了纪念龙泉宝剑鼻祖欧冶子,后人在剑池湖建了“剑池亭”和“欧冶子将军庙”,成了一方千年古迹。

章生一 、 章生二

兄名生一,弟名生二,龙泉人氏,哥窑和弟窑的创始人。南宋初期于琉 田,即今龙泉市小梅镇大窑村同业于瓷窑。时该村有瓷窑四十余家,尤以章氏兄弟窑制品最佳。生一所制之器,胎质坚实、薄如蛋壳,釉层丰富饱满,釉色浓淡不一。淡白者称米色,稍浓者称豆绿。釉有断纹,号白极碎,即鱼子纹。其器紫口铁足,产品为朝廷所垄断,精品专供御用 。因其为兄,所制之器名“哥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生二作品则继承龙泉青瓷传统风络,因有发展,着色葱翠,创造了梅子青、粉青、白胎厚釉,光泽柔和、滋润如玉、扣之如磬,极耐磨弄。其精品皆是呈宫廷。因其为弟,所制之器名“弟窑”。又因其作品风格继承龙泉晋唐 青器,又名“龙泉窑”,亦称“章窑”。所以世称章氏兄弟是开创龙泉青瓷鼎盛时代的标志性人物。

吴三公

 



原名吴煜。南宋龙泉县龙溪乡龙岩村人,是世界“砍花法”人工栽培香菇技术创始人。因其排行老三,后人敬称“吴三公”。他年青时常到县城担盐,路经凤阳山脚时,发现阔叶林里榆树上长满了雨伞状的菌蕈,十分鲜嫩可爱,他就 采摘一些带到家中烧汤喝,味道鲜美,香气扑鼻,于是他就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香菇”,并带领村民上山采菇,吃不完就用炭火烘干,来年再吃。有一次,他有斧头砍去榆树上长满香菇的败枝,不久发现被他砍过的地方香菇长得特别旺。还有曾被他摇动过的树干,香菇长势 更好,于是他就从这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发明了“砍花”、“惊蕈”种菇法,传之于世。

民谣曰 :“朱皇钦封龙庆景,国师讨来做香菇”,是说明洪武年间,处州香菇入贡,被朝廷列为佳品,国师刘伯温就向朱皇进贡说处州龙庆景三县菇 民之艰难,朝廷要多加扶持。朱皇就将香菇生产的专利权赐给龙庆景三县人民,并封赠吴三公为“羹食公侯”。明万历三年皇帝又敕封为“判府相公”。后世菇民奉吴三公为“菇神”,并建了规模宏大的凤阳庙,设菇神之位,年年祭祀。

叶适

 南宋著名学者,与朱熹齐名。字正则,祖籍龙泉,其父母因龙泉发大水飘没数百里,徙于瑞 安,其生于瑞安,晚年定居永嘉。淳熙五年(1178),举进士第二。《四朝闻见录》载:本为第一,因策论有“圣君行弊政,庸君行善政”之 说,遂为第二。因荐召为大学士,迁博士。宁宗时,授宝漠阁待制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力捍江防,反对与金议和。后因遭中丞雷孝友诬陷被夺职。从此迁居永嘉水心村,以经国济世之才自负,杜门著述,多有匡救时弊之言,称水心先生,为永嘉学派创始人。宋史《艺文志》有叶适《习学记言》45卷;《周易述解》1卷;《名臣事纂》9卷;《叶适文集》20卷。《四库全书》有叶适《习学记言》50卷;《水心卷》28卷等。主张通商惠工,扶持商贾,流通货币。中国市场经济理论之萌芽,就出自叶适。

叶绍翁

南宋著名诗人,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人氏。原姓李,祖父李颖士于宋政和五年(1115)中 进士,曾任处州刑曹,后知余姚。建炎三年(1129),颖士抗金有功,升为大理寺丞、刑部郎中,后因赵鼎党事,被贬。绍翁因祖父关系受累 ,家业中衰,少时即给龙泉叶姓为子。光宗至宁宗期间,曾在朝廷做小官,与龙泉同乡进士、当朝参知政事(副相)真德秀过从甚密。攻诗,尤擅七言绝句,属江湖派,然意境高远,用语新警,非一般江湖派诗人之作。有《鄂王墓》诗:“万古知心只老天,英雄堪恨复堪怜。如公少 缓须臾死,此虏安能八十年。漠漠疑尘空偃月,堂堂遗像在凌烟。早知埋骨西湖路,悔不鸱夷理钓船。”表现了南渡文士对国事的感慨,爱憎分明。其《游园不值》诗:“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脍灸人口,成千古绝唱。其《西湖晚 秋》诗:“爱山不买城中地,畏客长撑层后船。荷花无多秋事晚,又随鸥鹭过残年。”在历代歌咏西湖诗中,可谓上乘,颇得野趣。著有《靖逸小集》和《四朝闻见录》。后者记述南渡以后朝野事,可补史传之不足,收入《四库全书》。

叶大庆

 南宋著名考古学家,字荣甫,龙泉人氏。开禧元年(1205)中进士,大庆少时入县学, 弱冠升京师国子学。授建州州学教授。上自六经诸史,下逮当朝名家著述,无所不谙,并以词赋知名于时。对诸生授业解惑,辨伪纠谬,议论精确,说理透辟,深得学子爱戴。晚年,身患痼疾,杜门辞教,将数十年之教学笔记,整理成《考古质疑》一书,内容涉及历朝史实、曲章制 度、文字训诂,诗词文章,而以考证史实为多。如考司马迁《史记》记事前后矛盾处,辨析中者,结论令人信服。大庆死后,好友建州郡丞叶武子慷慨解囊,将《考古质疑》付梓,于宝庆二年(1226)问世,后收入《永乐大典》。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版,对今日考古工作仍具有指导意义,系大学文科古汉语专业、考古专业、古典文学专业的必读书。

龙泉市-特色

 

 

 

龙泉香菇

龙泉是世界香菇发源地之一,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所产段木香菇、代料香菇质地优厚,菇形园整、色泽纯正、香气浓郁,味道鲜美,深受客户的欢迎。随着食用菌实用技术的普及,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年产干菇7000多吨,年外销鲜菇5000多吨,产品畅销世界各地。已形成生产、销售、加工一条龙服务体系,香菇生产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门路。在95(福州)全国食药用菌产品展示与新技术交流会上获得《全国食用菌先进县》的荣誉称号,“龙宝”牌香菇在首届农业博览会获银质奖。现已建立了2个大型的香菇交易市场,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年交易额达到2亿多元。
《宋·杨万里。蕈子》:“戴穿落叶忽起立,拨开落叶百数十。蜡面黄紫光欲湿,酥茎娇脆手轻拾。色如鹅掌味如蜜,滑如莼丝无点涩。伞不如笠钉胜笠,香留齿牙麝莫及。”
《菌谱》:香菇,又称合蕈,其来历为“合蕈始名台蕈,旧传昔上进,标以合蕈。上遥见误读,因承误云。”
《夷坚志·景志》载,进贤县简坊市,皆诸简所居。因仆赵三,每日人山采薪。庆元元年七月,久雨乍晴,持斧至山颠,见巨松下一大蕈,其径一尺八寸,摘归夸语邻里,以为平生所未见。酒肆王翁尤异之。谓曰:“我与尔钱,尔以与我,将挂于店外以诱饮客。”赵许之,而嫌所酬之薄,与妻言:“蕈如许大,而王翁只肯还五十钱,不如我一家自饱。”傍人亦以是赞之。即分劈洗涤,和米加味作膳,唤妻子妇孙均食讫,乃就寝。未及交睫,皆觉腹痛雷鸣,竟奏厕,到明尽死。独一孙数安,以呕吐得免,简氏为收育之。蕈之有毒固多,此祸一何惨也。王翁家与酒客亦危矣哉!
历史传说:清代程渠南,为人性滑稽。一日其与僧人觉隐同斋食蕈,觉隐请赋诗,渠南应声作一绝词:“头子光光脚似丁,抵宜豆腐与波荡薐。释迦见了呵呵笑,煮杀多少行脚僧。”觉隐闻之喷饭。

龙泉青瓷

龙泉青瓷始于南朝,兴于北宋,盛于南宋,古代龙泉名窑是宋代“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之一,历史悠久,驰名中外。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之花”不愧为瓷中之宝,珍奇名贵。

 



龙泉牌青瓷获中国国家部优产品奖,先后有200多件精品,均获得国家级新产品“金龙奖”。珍品哥窑61公分迎宾盘、52公分挂盘被誉为当代国宝。七寸精嵌“哥窑”艺术挂盘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礼品,哥窑紫光盘、紫光瓶等51件珍品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陈列,送展30多个国际博览会、为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提供礼品。被国际各大博物馆收藏。

龙泉青瓷产品有两种:一种是白胎和朱砂胎青瓷,著称“弟窑”或“龙泉窑”,另一种是釉面开片的黑胎青瓷,称“哥窑”。“弟窑”青瓷釉层丰润,釉色青碧,光泽柔和,晶莹滋润,胜似翡翠。有梅子青、粉青、月白、豆青、淡兰、灰黄等不同釉色。“哥窑”青瓷以瑰丽、古仆的纹片为装饰手段,如冰裂纹、蟹爪纹、牛毛纹、流水纹、鱼子纹、膳血纹、百圾碎等加之其釉层饱满、莹洁,素有“紫口铁足”之称,与釉面纹片相映,更显古仆、典雅,湛称瓷中珍品。
现代的龙泉青瓷忠实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在继承和仿古的基础上,更有新的突破,研究成功紫铜色釉、高温

黑色釉、虎斑色釉、赫色釉、茶叶未色釉、乌金釉和天青釉等。工艺美术设计装饰上,有“青瓷薄胎”、“青瓷玲珑”、“青瓷釉下彩”、“象形开片”、“文武开片”、“青白结合”、“哥弟窑结合”等。

龙泉青瓷蜚声海内外,不愧为中华民族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瓷器史上一颗燦烁的“瓷国明珠”。

龙泉灵芝

 



在美丽神话小说《白蛇传》中,白娘子历经千辛万苦盗取仙草灵芝救活许仙的故事,在中国大地上几乎家喻户晓,甚至流传亚洲各国以至欧美。灵芝形态别趣,光彩夺目,引人入神,历代文人墨客赞不绝口。还发现灵芝“食之长生,返老还童”,即有抗衰老作用,于是称之仙草、还魂草。历代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崇敬和信奉灵芝,得到一枝灵芝如获至宝……

灵芝是一种功效十分显著的药(食)用菌,自古为珍贵药材,被誉为仙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中医药典籍《神农本草经》里记载365种中药,分为上、中、下三品,在上品的120种中药中,灵芝排列高于人参,为上上药,并载有“益心气”、“安精魂”、“好颜色”、“补肝益气”、“不老延年”等功效。传说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派人到东海瀛洲采摘灵芝仙草。城镇居民厅堂上的“长寿图”里常画有灵芝草和寿星;不少家庭排设的“松鹤遐龄”乃指“松、灵芝、鹤”。

邢台籍元代著名学者刘秉忠为赞誉灵芝特赋诗一首:“铁色皱皮带老霜,舌根未得先天月,鼻观先通圣妙香,江南草木属寻常”。给予灵芝很高的赞誉,灵芝成为人们心目中“长寿福禄”、“吉祥如意”、“国泰民安”的吉祥之物。

现代药理学与临床实践进一步证实了灵芝的药理作用,并证实灵芝多糖是灵芝扶正固本、滋补强壮、延年益寿的主要成份。现在,灵芝作为药物已于2000年正式被国家药典收载,同时它又是卫生部批准的新资源食品,无毒副作用,可以药食两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