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铁龙c5后排座椅:修心 七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7 05:08:38

在【修心的教法】中,主要有三個修行的方法:第一是自他交換的修持;第二是自他平等的觀修;第三是他人比自己還重要、還尊貴、還要好的思維。修心七要 即是修心的七個要點。在主文中的第一句是「首先修前行」,所謂「前行」是指在修持正行法之前的準備必修功課,在加行法中,有分的「共加行」與「不共加行」,而在修心七要的完整修持中,主要講的是「共加行」。

為甚麼要修「四共加行」也就是所謂的共前行呢?我們都知道要修行、要修法,但是在真正的修行上,我們不能因為佛說要修行,我們就修行,或者因為上師、善知識要我們修行,我們才修行。修行必須透過自己的思維,並且不斷的思考,最後認知到修行確實是對我們此生、來生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由此認知,從心裡真正對佛法、對修持生起堅定的信心,如此之後,修行才有意義。大家要知道,透過自己的思維,知道修行對我們的重要之後實踐修持,才是正確的。

瑕滿人身

四共加行中,首先講到瑕滿人身難得。今生投生為人,具備了如此的色身,不論是貧窮或是富有,不論是聰明或愚笨,只要是能得到這瑕滿的人身,就是非常有福報的事情。比如說動物,獅子、大象都是力大無窮的,能用力氣去做事,但是沒有心的力量和智慧,所以一個再笨的人,也能做到獅子和大象等動物所不能做到的事。無論今生投生的環境如何,能夠做人,就已經是很有福氣的事了。

經典中說,我們這個色身,就如同「人身寶」一樣,是無上的寶物。但光知道這個色身是人身寶是不夠的,我們必須懂得使用這個人身寶,不要浪費這個得來不易的人身寶,用這個人身寶來修行,並且利益所有的眾生。絕不可因為一點小事就放棄了這個珍貴的、具足一切的人身寶。如果我們今生無法用這個人身寶去做各種利他的佛行事業的話,我們必須不斷的發願,祈願當未來世能完成。

今生能有這樣的身體、心靈和智慧是一種福氣,所以一定不要浪費了此生,不要浪費了這人身寶。人身寶容易得到嗎?人身寶是很難得到的。由於我們過去曾經累積了許多福德資糧,因此今生能有如此色身,也就是人身寶。然而就算我們得到這樣的人身寶,也有些人遇到佛法或遇不到佛法。

既然我們具足人身又能遇到正法,並且願意去修持正法,這可以說是真正具足了「瑕滿人身」。所以,我們更要利用這瑕滿難得的人身,自利利他,受持正法。

思諸法如夢

現在我們要講修習勝義菩提心的方法。在勝義菩提心中,我們己經講過了「止」的修持,接下來要講「觀」的修持。如何能對所執的一切外境,色、聲、香、味、觸等不產生執著,並能了了照見?如何能降伏攝受這顆能執的心呢?首先,在正行修持裡的第一句,「思諸法如夢」,要知道一切外境,都如夢幻泡影,沒有一點的真實。

一般所謂的「諸法」,是指一切外境所執的現象以及能執的心。但在此修心的教法裡,「諸法」指的只是外境六塵。一切所執的外境都不是真實的,也不是實有的,用唯心的見地來說的話,一切外境皆由心生,如夢幻泡影般,沒有一點真實,所有境相皆由心所生。

這裡的諸法,強調的是外器世間,如我們眼睛所見的山河大地、花草樹木等,以及內情世間的有情眾生,如人類、鳥獸等。所有情世間、器世間的一切現象,都是如同夢幻泡影般,一切現象本身是沒有的,空無的。

就如《心經》所示:「無色香味觸法,無眼耳鼻舌身意」,這和修心七要所說的「思諸法如夢」,是相同的道理。這個道理需要用智慧去觀照、去思維、去分辨,如此就能慢慢對空性的見地產生比較深刻的認識。有些人會說,這種對於外境的觀修很困難,沒法修,事實上我們只要用智慧不斷的觀照思維,就能覺悟一切外境如同夢幻泡影的道理。

萬法如同夢幻泡影

從佛陀在靈鷲山宣說《般若經》之後,由此的見地被提出來,之後又有龍樹菩薩等,許多大成就者、班智達,分別著作了許多闡釋空性的論書,這些論著多是探討「中觀」的論典,其中以龍樹菩薩的一本著作《緣起論》,為探討緣起性空之論書中的翹楚。由以上論著可知,萬法的現起本身為緣起性空,並沒有真實的存在。在這裡要特別提出龍樹菩薩所著作的《緣起論》中的一些見解。一般我們會認為,諸法是實有的,外境的一切現象非空,為實成有法,因此不是夢幻泡影。

但是在《緣起論》中,卻以萬法互相依存而生,觀待而起的論點,來成立萬法皆空的道理。比如說,我手上拿了兩支香,一枝長、一枝短,每一個看到的人都會說,左邊的香長,右邊的香短。如果我再拿起一支更長的香,有三枝香了。相較於更長的香而言,本來的長香現在變成了短香。但是香的本身是長是短呢?香的本身沒有長短,但是依著(比較)其他的香,很快的我們就能分別此香長彼香短。

由此可知,一切萬法都是和外境相比較對待而生,也就是說諸法依觀待而生。一枝香本身,無所謂長短的分別,我們可以說「香」就如同夢幻泡影一般。一切事物的本身,也沒有所謂長短、大小、好壞、美醜,因為所有事物的本質鄙是一樣的,只不過因為我們的心在分別、在比較,之後就會產生不同的大小、美醜、好壞、高低。如此思維可知,萬法都是如同夢幻泡影,沒有一個真實存在。以上所講的是根據《緣起論》去推理思維空性的方法。接下來講到中觀,以及對空觀的一些簡單的思維練習與介紹。

中觀主要說到「離一與異」,比如說,我們的手,對於自己而言是真實的右手是真實存在的,以他人來看,它也是真正的實體,一隻手,能寫字、刷牙、做很多的事。可是現在,我們要來分析一隻手時,可以問問自己,大拇指是手嗎?它不是手。再指著食指問,它是不是手呢?食指不是手。再看看手的皮,皮裡有肉,肉裡有血,往內又有骨頭,當我們將手的元素各個分開時,所有組成手的部分都不能稱其為手,因此,我們所說的「手」,是由各種部分所組合而成,在事物成行之後,我們給它一個名字叫「手」,從此,我們的心也認同這個名詞,我們有兩隻手。但仔細思維會發現,沒有一個所謂的「手」,當我們將各種部分物質拆散開來時,就沒有「手」的存在了。

又以上的觀察和思維來看,「手」的本身不是真實的,是非實有的。「手」也只不過是由指頭、皮、血、肉等所組成的物質。若再用一根指頭為比喻,它也是由許多物質和合之後。才被命名為「指頭」。一切的事情,我們都可以用這種方式去思維,如此會發現,一切萬法均無法成立,並確立它是實有的,右手如此、左手如此、右腳如此、左腳、乃至全身、一切物質、事物都是由我們心的執著分別而產生,他們的本身沒有真實實體,無一存在。

觀心性無生

 前面所說的都是對於外境非真實、非實有的思維與觀察的方法、內心的觀察思維方法。我們都有一個執著自我的心,直取外境的一切境界,我們會以為「心」是實有的,但事實上,「心」也不真實的,如同夢幻泡影一般,就如同正文中第二句所說「觀心性無生」。這就是說,我們的心性本來是無生的。在我們要練習觀察自己心性的無生,去體會心的空性。為甚麼我們會認為「心」是真實的、實有的呢?心的妄想、分別是那麼真實,貪、嗔,痴三毒煩惱不斷的生起,有時煩惱大到無法控制的地步,因此我們會想,心是真實存在的吧!此時,我們要來找心。心是在身體的裡面,還是外面,或是裡外的中間呢?當我們真的去找、參這顆心的時候,會發現沒辦法找出這個心的所在,因為沒有辦法看到心的形狀、顏色、相狀。若「心」沒有形狀、顏色這一切符合色法的條件,那麼「心」就不是實體。

就如同本文中所說的「觀心性無生」,我們無法看到心,也無法找到這顆心,因此,心是沒有的,既然是沒有,就表示從來也沒有所謂的生或開始,所以心是不存在的。有人會問,「心」總是產生妄念分別,生起善心惡心,但不論是甚麼心,這些都似乎是有作用的、是真實的?比如說嗔心,當嗔心生起的時候,會感到其真實性,我們感到氣憤,嗔心好像是實際的存在著。這時我們可以來找找看,「嗔心」到底在哪裡?接下來我們會發現,根本找不到嗔心,因為一點也見不到嗔心的相狀、顏色,所以可以說,嗔心是不存在的,嗔心的本性是空性的。

在偈頌中說「觀心性無生」,這是說諸法的本身是空,自性空性,如夢幻泡影一般,這是一切萬法的體性、自性都是如此的。以上我們講解了「思諸法如夢」和「觀心性無生」,第一句是講「物質」,也就是一切的外境,這器世間都是空性的,第二句是講我們的心,這自心也是空性的。接下來在看第三句「對治亦自解」,這是說不只一切外境是空性,連所要修習的空性本身也是空性。「空」也是不存在的。般若經中說:「萬法皆空,空亦是空」,就連空性,也是不存在的。

「思諸法如夢,觀心性無生,對治亦自解」這三句主要是在說明勝義菩提心,也可以說是觀賒修,也就是透過思維觀賒來進行修持,再下一句是「道體往賴耶」,這一句是等持修、等住修的方法。也就是將心安住在離戲論、無分別的狀態中禪修。在這裡,我們仔細的將心分成八識,眼根緣色塵生眼識,耳根緣聲塵生耳識,鼻根緣香塵生鼻識,舌根緣味塵生舌識,身根緣觸塵生身識,這是八識中依止外境而說的前五頭意識。

對五頭意識之所緣產生善惡好壞分別的便是第六識「意識」,它本身並不會緣外境而生起,但它卻會產生許多分別、思維,對一切過去未來現在產生分別思維,並產生一切好、壞、喜、惡的念頭。從眼識到意識,這六識總是在生滅中打轉,所以也稱這六個識是「不定識」。另外「識」又有兩種,一種是煩惱識,一種是含藏識,這兩種識是恆常不變動的,所以我們稱其為「恆常識」。

所謂煩惱識,即是於自心執持我及我所的念頭。有時我們會生起非常大的我執,這是第六識強烈運作的原因,但是在平常行、住、坐、臥中,我們自心總會有一種綿綿不斷的執著「我」的認知,這就是煩惱識的作用。另外,所謂含藏識,即是恆長存在的識,不論前六識如何的生滅現起,不論分別念頭如何生滅,這含藏識永遠都清清明明的存在著,不滅不斷的運作著,就像石頭不可催壞一樣,隨時存在著。

在讀到「道體住賴耶」時,很多人會以為這是唯心上去安住,事實上不是這樣的。所謂「道體住賴耶」是指在其清明本體,自性本空上安住,而明空不二的,明空雙運這就是含藏識的性相,如不能於此道理了悟,我們說這是含藏識,也因為是成佛做祖的根本,所以也能稱為如來藏。若不能了悟,是無明的幻象,若能了悟,即是了悟自性,正悟空性。安住於此體性中,非說實有非說空無的安住於此中,即是「道體住賴耶」之意。

在修持空性的自性時,不是去造作一個「空」來安住禪修,也不是去造作一個空性去思維,而要知道自心本性本然無實,本性是空,心的自心本性是法界,是空性,此二者是無二無別的,若能悟此自性,即是了悟法性之體性,這時我們無須去造作是空、非空的觀念,只是安住於含藏識的體性自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