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滴桌面动态壁纸:从中国起飞的美国战机 轰炸日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37:30

谨以此文纪念牺牲在中国抗日战场上的2186名美国飞行员

从中国起飞的美国战机 轰炸日本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20日 00:36  中国经营报

  俞天任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第三飞行师团几乎参加了在中国大陆的所有主要战斗。实际上这个所谓战斗并不是指直接支援地面部队的作战,日本航空兵力在中国大陆直接支援地面作战很少,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对中国的广大城乡进行狂轰滥炸,大量屠杀平民。当时弱小的中国空军只能非常勉强地担负一些大城市的防空任务,对日本陆海军的航空兵力基本上都不形成什么威胁,中国大陆的空中优势全部掌握在日本陆海军航空兵手里,他们可以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直到1943年,日本人突然发现,中国的上空已经不再属于他们了。

  日本陆军航空兵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正式成立是在1925年。但航空兵力原来在日本陆军中只是一个基本上作为摆设的兵种,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陆军所拥有的全部作战飞机也就只有50架。日本陆军航空兵的真正发展是在“九一八”事件之后。关东军使用从张学良那里缴获来的六十余架作战飞机为基础组建了关东军飞行队,关东军飞行队后来改名为“关东军飞行集团”,后来又改名为“陆军第二飞行集团”。这个第二飞行集团是日本陆军航空兵的主要力量,其规模远远超过了司令部在岐阜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国内防空的“陆军第一飞行集团”。

  七七事变之后中日之间开始了全面战争,日本陆军又组建了一个“第三飞行集团”来参加大陆战场的战斗。太平洋战争开始之后,日本陆军原有的三个飞行集团都改名为“飞行师团”,此外还先后组建了10个其他飞行师团负责从南太平洋经东南亚到日本本土的航空作战和防空任务。

  第三飞行师团几乎参加了在中国大陆的所有主要战斗。实际上所谓战斗并不是指直接支援地面部队的作战,日本航空兵力在中国大陆直接支援地面作战很少,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对中国的广大城乡进行狂轰滥炸,大量屠杀平民,实际上没有过战争行为,而是在专门地进行战争犯罪。

  当时弱小的中国空军只能非常勉强地担负一些大城市的防空任务,对日本陆海军的航空兵力基本上都不形成什么威胁,中国大陆的空中优势全部掌握在日本陆海军航空兵手里,他们可以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他们首创了“战略爆击”的名词,对平民区进行轰炸。

  但是情况在发生变化,到了1943年,这个曾经猖獗一时的第三飞行师团连师团长都被美国航空部队做掉了。

  被击落的司令部

  那是1943年9月9日,广州天河机场上空,三架日本陆军的CM飞机正要着陆。这三架飞机里面坐的是第三飞行师团师团长中薗盛孝中将、参谋长吉井宝一大佐和其他司令部成员,第三飞行师团把家从武汉搬到广州来了。

  搬家的目的是为了消除美军重型轰炸机的威胁。按理说空军搬家很方便:只要把行李往机舱里一扔,飞过去就行了。但是日本人潇洒不起来,因为当时的日本军队是没有运输机的。

  这样的搬家就很费力了:第三飞行师团司令部先坐船从武汉赶到南京,这一走就是四天,因为白天长江上不能有机动船出现,一出现就有飞机来轰炸,不炸到江底去不肯罢休,所以只能天黑了再走。到了南京之后还是无法直接去广州,行李由海军的潜水艇往广州送,人则坐飞机先去台北,再由台北飞广州,据说只有这样才比较安全。

  虽然一路上提心吊胆,但总算平安无事地到了广东,现在眼看就要平安落地了,谁知道从一边冲出了一群美军P-38战斗机。连机枪都没有一挺的CM飞机在装备着20mm航空机炮的P-38面前就只是一个靶子,参谋长吉井大佐乘坐的第二架和司令部其他成员乘坐的第三架飞机有三分钟以上的反应时间,赶快降下高度钻山沟逃走了。但第一架飞机上的中薗师团长和作战参谋宫泽中佐、情报参谋高田少佐和师团长的副官绪方大尉就跑不成了,被打得凌空爆炸。

  这样,第三飞行师团已经连司令部都不存在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在进入1943年之后,中国的天空发生了变化,日本人已经熟悉了的刷着青天白日徽章的国府飞机在增加,然而出现更多的是一种刷着白星的飞机,这些飞机一般都还在机头下面画个血盆大口,边上还多半有一个或几个裸体或半裸体的美女。在中国大陆日本人还不那么熟悉这些白星,而到过太平洋战场的日本人看到了这些白星则不由自主地倒抽一口冷气:这是像地狱里的恶魔一样的美国空军。

  大家都很熟悉在华美国空军的陈纳德飞虎队。飞虎队在一开始还主要是担任防空任务,以和日本飞机空战为主。根据日本大陆派遣军所掌握的情报,1943年4月10日,在华美国空军拥有各种飞机152架,但是在一个月之后的5月8日,这个数字已经增加到了174架,增加的20架飞机是轰炸机,就是说在华美国空军已经在从一支防守力量往进攻力量变化。

  一开始增加的还是B-25轻型轰炸机,执行的是战术轰炸任务,轰炸长江航线、铁路,切断日军的运输线或者轰炸行动中的日军步兵部队,限制日军步兵行动。

  曾经猖獗一时的日本陆军步兵们从那时开始就没有了行动自由。漆着白星的飞机成天在头上晃来晃去,P-40战斗机扔完了炸弹就反复用13mm机关炮扫射。曾经有一个日军联队被这种单机压制从而创造了一天只能行军五公里的纪录。

  但是更为恐怖的是日本人发现在华美国空军所拥有的轰炸机已经不止B-25了,连B-24重型轰炸机都在中国出现了。

  翼展33.55米的B-24重型轰炸机在载弹量四吨时的行动半径为800公里,而一吨时的行动半径则为2100公里,当时日本人发现的美军最前线的空军基地是在福建建瓯的机场,如果B-24从建瓯机场以一吨的载弹量起飞,从九州到大阪的半个日本本土都在其行动半径之内,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情。

  夭折的“建瓯定期”行动

  1942年4月美国空军的16架B-25轰炸机在詹姆斯·杜立德中校的带领下,从离东京海岸600海里的企业号和大黄蜂号航母上强行起飞,对东京、大阪、名古屋和神户进行空袭,由于条件限制,飞机无法满载装油和装弹,而且也无法返航而只能去往中国大陆的机场,相比轰炸所取得的军事意义,更为鲜明的是“轰炸日本”这几个字本身所带来的政治含义。

  但福建建瓯的机场投入使用后,美军B-24能够满载起飞,在认认真真地把炸弹投到了日本本土之后,还可以不慌不忙地回去。这种情景只要想想都害怕,所以日军才有把第三飞行师团司令部从武汉搬到广州的举动,想让第三飞行师团就近指挥,炸掉福建建瓯的那个机场。

  但是第三飞行师团司令部还没在广州落地,就已经被美国人敲了沙罐。

  接下来成立的第五航空军的任务,已经从轰炸中国平民目标变成了“严格监视美军动向,确保本土安全了”。

  要确保本土安全就一定要拔掉建瓯机场这个眼中钉,肉中刺,这就又开始了一场噩梦。其实第三飞行师团已经有一个叫做“建瓯定期”的作战行动,而且进行了一段时期,但老是不见效果。

  这个“建瓯定期”行动是定期轰炸的意思。每天早上侦察机从汉口机场起飞去福建,然后轰炸机去轰炸。古怪的是日本人无论怎样炸,第二天侦察机的报告中从来不会有前一天的战果,只有机场建设的新成果,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一开始第三飞行师团只有99式轻型爆击机,99式只能装载800公斤的炸弹,为了攻击美军在江西、福建一带的军用机场,后来还特地从缅甸撤回来了一个能装载一吨炸弹的97式重型爆击机飞行团。

  实际上日本的所谓“97式重型爆击机”的性能还不如美军的B-25轻型轰炸机,抱着一吨重的炸弹晃晃悠悠地跑,扣掉迷航、被击落的之后能跑到地头的已经不多了,再扣掉投偏了的炸弹之后,有效的空袭也就只能在跑道上砸出几个坑来。

  太平洋战场的美军使用了推土机等先进工程机械来建造维修野战机场,可是在中国大陆连这些工程机械都用不着,中国无穷无尽的人力资源足够美军用了,填平两个小坑,用不了那些憋足了劲要让美国飞机早日上天去炸小鬼子的民夫们个把小时,所以日本的侦察机永远观察不到他们的战果。

   这种拉锯战进行了一段时间,实际上就是在日本陆航身上锯开一道道流血不止的伤口,使得本来就技不如人的日本陆航变得更加衰弱。 

  这是因为除了硬件上的差距之外,软件上的差距也决定了日本陆军航空兵无法与美国空军作战。首先就是人员的消耗,本来第三飞行师团的人员储备比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日本陆海军还要好,太平洋战场的日本陆海军航空兵大多只有一班人马,而第三飞行师团一直拥有三班人马轮流值班来防止飞行人员疲劳。但是连续不断地执行轰炸任务使得飞行人员消耗得特别快,比如99式轻型爆击机的机组人员就是4名,而重爆则为7名,每被击落一架爆击机就是4名或者7名机组人员的损失,而当时一个中队12架出击之后只能回来两架左右飞机的情况很常见,也就是说有可能最多一次就损失70名机组人员,这样的结果三班人马眼看着就连一班人马都拼凑不出来了,而美国空军一来消耗少,二来那时已经人人都会开汽车的美国把青年人培养成飞行员比农业国的日本要容易得多。

  实际上损失了飞机不一定损失机组人员,起码不一定会损失全部机组人员。但这句话只适用于美军而不适用于日军。这场战争是中国对日本的反侵略战争,日军是侵略者,美军则是前来帮助中国反侵略的友人,中国人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即使被击落的日本飞机上的机组人员还活着,这些落了单的日本军人在一般情况下都活不成,即使在日本军所占领的区域之内也是九死一生,中国老百姓不会让他们活下去。而被击落的美军机组人员只要不是运气太坏落在日军附近的话就肯定能够得到中国老百姓的掩护,从而回到安全区去。

  战争的正义与否并不单单体现在救援遇难的机组人员上,日本人经常悲叹的是他们无法战胜中国的情报网。这个让日本人头疼万分的所谓情报网并不是指由专业情报人员所构成的网络,而是通过保甲制度,这种当时中国政府最基层的组织而构筑起来的。日本人哀叹:“保甲情报网的速度甚至可以和美军配备的雷达相比”,雷达有探知的死角,但只要日本飞机一出动,无论何时何地都有消息把日本飞机的飞行方向报到成都,接下来就是漆着白星的死神在什么地方等着这些去送死的日本人。

  可是,日本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些围绕着江西、福建建设中的前线机场所进行的绞杀战还只是美国人的一个花招,美国人实际上没有使用B-24去轰炸日本的打算。

  飞不到的成都

  1944年6月16日一大清早,大陆派遣军司令长官畑俊六元帅就招来了第五航空军司令下川琢磨中将,畑俊六一见下川,不由分说就是一顿臭骂:“早就让你们看住美国空军,你们是干什么吃的?”

  原来前一天晚上,从中国成都各机场起飞的美国轰炸机轰炸了日本九州的工业地带。而且让日本更加恐惧的是,美国人使用的是被称为“超级空中堡垒”的B-29轰炸机。

  B-29的最大载弹量达到九吨,升限10000米,续航力超过5000公里。美国人原本是为了欧洲战场准备的这种飞机,但飞机生产上了轨道的1943年夏天以后欧洲战场形势已经趋于明朗,于是这些怪物就跑到亚洲来了。美国人用江西、福建那些前线机场的B-24成功地转移了日本人的注意力,使得日本人只知道中国大陆有陈纳德将军指挥的B-24对日本虎视眈眈,却不知道还有大批美国陆航司令官阿诺纳德将军亲自指挥的B-29已经到了成都,最后认出出现在九州上空的的是银白色的B-29的时候,日本全国陷入了恐慌之中。

  其实B-29在远东战场的表现一开始是很不好,甚至很糟糕的。1944年6月5日,98架B-29从印度的克勒格布尔起飞轰炸泰国曼谷的铁路工厂,半路上14架发生故障返航,参加投弹的有77架飞机,落到目标区域的炸弹只有16枚,造成损害为零,回程中还有5架失踪。

  第二次B-29执行空袭任务是从中国四川出发的,轰炸的目标是九州的八幡制铁所。去了68架,参加投弹的有47架,被击落1架,6架在回程中失踪,落到目标地区的炸弹只有一枚,击中了一个变电所,但是按照美军的记录,这枚炸弹实际上偏离了瞄准点1200米。

  但是日本人也知道B-29绝不会永远地这样没准头,一旦B-29有了准头会出现什么景象是不难想象的,日军不惜一切也要消除成都机场的B-29威胁。

  “消除威胁”这几个字说起来简单,实际上很不容易。日本陆航既然是日本陆军的一部分,因此也就有陆军所有的坏毛病,这些坏毛病中最要命的就是非陆军大学校毕业不能担任参谋这条金科玉律。航空兵科出身的陆大毕业生是寥寥无几的,这样航空兵种里的参谋几乎全是炮兵、装甲兵出身的根本不懂飞行的人在干,而日军参谋的权力还特别大,想象力也特别丰富,这样一来“轰炸成都”到后来就几乎成了个笑话。

  从地图上量一下,从汉口到成都的新津机场的距离是1000公里,比重庆还要远上250公里。这个直线距离对于日本陆军当时所拥有的97式重爆或者99式轻爆来说都太远了点儿,更不要说在实际飞行中飞的不是直线,还要加上遭遇防空火力之后的规避动作等等,实际上使用日本陆军航空兵去满载轰炸成都是不现实的,但是参谋们就把这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首先当然要带上炸弹,还要装满油,不但油箱要装满,还要带上三个两百公升的副油箱。99式轻爆的活动半径本来就只有600公里,加上这三个油箱之后勉强能跑1000公里。除此之外就是“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了,唯一的一挺7.9mm机枪也拆了下来,反正如果被人咬上的话,这挺机枪也没什么用。日本军队的军官都有带军刀的怪习惯,这次轰炸成都机场的时候为了减重,连军刀都不准带,每人只准带一支自杀用的手枪。

  为了减负,机组人员也比原来少了,99式轻爆的机组成员是四个人,除了正副驾驶员之外,还有一名通信员和一名射手。但在轰炸成都的时候,日军把射手和副驾驶全部减去以求能飞得远一些。本来日本的轰炸机就有“打火机”和“飞行棺材”的美称,这是因为日本飞机为了节省燃油加大航程,在节省材料上狠下了工夫,使得防弹装甲异常薄弱,被敌人炮火击中即会起火坠落。这次在打火机之上还撤除武装,增加油箱,结果会怎样不用想也知道了。

  在当时的日本报纸上经常可以看到随军记者们使用诸如“拂晓攻击”、“月色下的出发”这类煽情美丽的文字来宣传“陆鹫”们的高超技艺和赫赫战功。日本陆军喜欢说他们善于夜战,不但步兵会夜战,在诺门罕战役中日军的装甲兵也展开过夜战,到现在连航空兵都开始了夜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也是参谋们想出来的点子。白天的天空已经让美国空军控制了,日本飞机不能起飞,日本人想干点儿什么只能偷偷摸摸地趁夜晚出动。晚上出动倒没有指望能瞒过美国人,日本人知道美国人已经装备了雷达。挑晚上出动是指望美国空军在晚上不会升空来夜战,地面防空炮火在晚上准确性也会差点儿,至于夜航会给自己的飞行员增加多少困难就只能不去想了,而且这还是在减掉了副驾驶之后。

  日本陆航的所谓夜间轰炸就只是一些有经验的飞行员们借着半弦月的亮度,再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感觉起飞去轰炸,只要稍有差错就会迷航。当时日本的电子工业还非常落后,日本陆军虽然强于日本海军,已经开始使用雷达了,但也没有能力将雷达减小体积装到飞机上去,所以日本飞机根本就没有能够支持夜航的设备和仪器。

  日本人知道当时的美国重型轰炸机都具有夜航能力,因为美国人对日本的战略轰炸经常是挑晚上进行的,美国轰炸机都装备了雷达,能够夜航,为了减轻飞行员的负担,B-29甚至还有自动驾驶仪。但当时日本人还不知道美国人的战斗机也具备了夜战能力,绰号“黑寡妇”的P-61就是专门用于夜战的战斗机,日本人就是在袭击成都的美军机场之后才知道还存在这么一款专门克日本人夜袭的飞机。

  本来就可怜巴巴的第五航空军就这样很快地被美军一点一点挤干了血。实际上美国人是最讲究效率的,1944年7月美国人占领了马里亚纳群岛之后,干脆就把B-29的基地转移到关岛和提尼安岛去了。那地方远,只有美国人从那儿起飞去轰炸日本人,没有日本人能跑去那儿找美国人晦气的,这样总算帮第五航空军卸下了一副重担。

  这时候的第五航空军在与陈纳德飞虎队的作战以及轰炸美国重型轰炸机基地这两类作战中,损失得已经差不多了。到1945年5月,第五航空军被大本营弄去了朝鲜,支持大陆战场的只剩下改编后的“第十三飞行师团”,一直到最后战败投降。

    中国经营报微博:http://weibo.com/chinabusiness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