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字旁的字有哪些字:读人读诗读爱------读徐志摩和他的女人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8:55:58
——————————(4)——————————
',1)">
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在读徐志摩和他的女人们,读他的生平,读他的诗,读他的爱。
第一次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在1986年暑期,还在上高中,那时不懂爱情, 也无意识要去了解,甚至也不懂他的诗,关注的也很少,只是痴迷于他的生平, 说起来那也是自己人生第一次极度地去读一个人的人生经历。
第二次读徐志摩,记得应该是在2000年的时候,开始痴迷于他诗的才华,懵懂的读他的爱。
第三次真正的读徐志摩,也就是最近这几天了,更多的是关注于他的爱。
下面就谈谈我所理解的徐志摩和他的爱吧!
爱是什么?
爱是不愿伤害,爱是公平对待。(徐志摩对张幼仪的爱。)
爱是炙热地求,爱是无望的望。(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
爱是以苦度苦,爱是包容伤害。(徐志摩对陆小曼的爱。)
爱是放他解脱,爱是证明我爱。(张幼仪对徐志摩的爱。)
爱是怕他受害,爱是友情对待。(林徽因对徐志摩的爱。)
爱是要的绝对,爱是永不再爱。(陆小曼对徐志摩的爱。)
以下是我所理解的详细解读。
爱是不愿伤害,爱是公平对待。(徐志摩对张幼仪的爱。)
众所周知的理解,他是不爱她的,若究其原因,他们的婚姻只是受父母之命,是 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他所不情愿的苦婚。而我另方面的理解是,正因为这是一场 没有爱情的婚姻,一场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死亡的婚姻,徐不仅是在苦着自己, 他也认为自己同时是在折磨和伤害着对方,即使对方是那么的甘于接受,那也是 他所不能继续熟视无睹的。没有爱情的婚姻,他就做不到真的去爱她,也不能接 受自己虚伪苟且的去爱她。没有爱情的婚姻,他给她的就不可能是爱惜、尊重和 公平对待,只可能的是一次接着一次的对她进行伤害。不能真的去爱,也就只能 真的去伤害,这是他所不能容忍的另一方面。他决心要离婚,是为自己,也是为 了她好,是对她的尊重,是为了让她得到另外真正公平的婚姻,而不是如他或她 的母辈们那样,只是遵从于三从四德,甘于命运的摆布。他对她是冷酷无情的, 这无情在表面,而在这无情的深处,我想也是属于另种真的爱吧。(我想,这在于个人的理解不同了。)
爱是炙热地求,爱是无望的望。(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
在这三个女人中,徐是最爱林的,我想这点应是没有异议的。他遵从自己的心, 合乎自己心中美好的理想,爱的热烈纯粹,毫无顾忌,不顾一切,爱的真,付出 的彻底。最能反映这的要算他的那首诗歌《我等候你》,可以说是将感情描写得 深刻到了极致。“这也许是痴。竟许是痴。我信我确然是痴;但我不能转拨一支 已然定向的舵,万方的风息都不容许我犹豫——我不能回头,运命驱策着我! 我 也知道这多半是走向毁灭的路,但为了你,为了你,我什么都甘愿;这不仅我的 热情,我的仅有理性亦如此说。”求不得,明知已是无望,仍望着,丝毫不改这爱的真及热诚,爱已成无悔。“在康河(也代表爱人吧)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 条水草。”“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有人觉得这话挺宿命的,我倒觉得这是对自己苦难的深层次认识,是种超然的自我解脱,是无悔的表现。曾经真的努力过,即是无愧于心,即使是至死都得 不到成功,那也是虽九死其犹未悔。只要是自己心中美好的理想,为之纵然死掉 九回也不会感觉到懊丧和后悔。
爱是以苦度苦,爱是包容伤害。(徐志摩对陆小曼的爱。)
婚后的陆小曼,是令徐志摩极度失望的。她对金钱的挥霍无度,她对物质的追求 以及精神世界的沉沦堕落,虽有徐志摩多次的奉劝勉励,仍是没有丝毫好转。这 对于徐志摩来说,无疑是种巨大的精神伤害,代表着他所期待的梦的再一次幻灭 。而当陆小曼那愤怒的一掷,击落碎了他的眼镜,他却沉默了。甚至在飞机去北 京的半途中,停歇在徐州机场的时候,他仍给她写信,说自己头痛,不欲再行。 这表示什么呢?我觉得他仍是担心陆小曼的。他觉得还是自己亏欠陆小曼更多一 点,若不是她与他的再婚,陆小曼如今应该还在王庚的守护之下,过着她虽不满 足但还算幸福的生活,而不是如今的这般痛苦煎熬。陆小曼虽对他伤害巨大,但他仍是不想轻易放弃,仍盼着她好。这是他在苦难之中仍具有的一丝美好期望。 可惜,他还是前行了,到了济南,飞机坠落,宿命般的遇难。
爱是放他解脱,爱是证明我爱。(张幼仪对徐志摩的爱。)
当徐志摩要求离婚,虽有徐志摩不顾一切的坚决,令张幼仪不得不无奈的接受她 所丝毫不愿意接受的结果,但她还是有一半出于成全他的想法,她也决定放手了 ,让他解脱出这没有爱情的苦婚,因为她还是爱他的。她并不恨徐志摩,甚至喜 欢陆小曼,因为是陆小曼让徐志摩再次有了家庭,延续着她对他的爱。她恨林徽 因,因为当她选择了退出他们的婚姻,而林徽因却并没有给徐志摩以爱,而是选 择了梁思成。而最后,当1947年,在徐志摩遇难16年后,林徽因重病在床(当时 林徽因预感自己已时日不多),要求见她和徐志摩的孩子(林徽因其实是想见徐 志摩的吧)的时候,她还是应允了,并且接受了她对她的歉疚,她也不再恨她了 。这一切,都是源于她对徐志摩仍然的爱吧,或者算是承诺吧。
婚后的张幼仪,继续抚养他们的孩子,孝敬徐父徐母,维持着徐家的家业,是为了什么?她是要向徐志摩证明,她仍是爱他的,即使在他遇难后的几十年里,她也没有改变,仍要向那个心中的徐志摩证明这点。她要证明给徐志摩看,三从四 德也并不是那么不堪和一无是处的,也可以放出生命耀眼的光芒,即使是徐没有做错,那么她也是没有错的。最后她说,“在徐志摩的几个女人中,可能我最爱他。”
爱是怕他受害,爱是友情对待。(林徽因对徐志摩的爱。)
16岁时候的林徽因,最初对于爱情应该还是懵懂的。对于徐志摩当时那炙热的求 ,对于一个仍处于梦幻想象的女孩子来说,她不可能不心动,她不可能不爱。但是,当她知道徐志摩已婚,而且和张幼仪已经有了一个孩子,张幼仪肚子里还有 一个孩子的时候,她更多的是害怕了。害怕什么?公众的非议,良心的谴责。她还只是一个16岁的女孩子,她的思想还没有达到成熟,她还没办法做到像当时25 岁的徐志摩那样的勇敢和不顾一切,即使是16岁时候的徐志摩,也没有做到这一 点,而是妥协于了父母之命的那无爱的婚姻。同样,她会担心自己所爱的徐志摩会因此遭受到公众的非议,良心的谴责,她担 心他会受到伤害。两难之下,她选择了退出,而选择了四平八稳的梁思成。她的选择是种妥协,也是希望徐志摩能从此不再惦记她,放弃她,忘记她,从这场梦幻的爱中迅速的走出来。因为当时的她,还没有办法真正读懂那个不顾一切的真正的徐志摩。她想错了。当知道徐志摩为她,还是做出了与张幼仪离婚的决定,依旧对她没有丝毫的改变 ,依旧炙热以求,她的心也不可能没有动摇过。但正如她对徐志摩所说的,“这 已是一支定向的舵”,虽则她的父亲对她是那么的开明,而她的母亲的决定却是 她不愿意去违逆的,因为她的母亲视她为唯一的依靠。加上林家、梁家、徐家的
种种复杂的关系(梁启超是徐志摩的恩师,梁思成是徐志摩的良友,林父也视徐志摩为至友,梁家与林家也是至交。),虽则她已热切的感受到了徐志摩的爱,她也只能认为“这已是一支定向的舵”,一切已经没办法改变了。当一切已变得不可能,即使双方已经不能再爱了,依然可以成为至友,事实上他 们也做到了,两人之间一直维持着良好的理智的朋友关系。林徽因北京养病期间,因为有了交往,她与徐志摩之间的爱,又开始有了热情的 喷发,发展到了新的更加高的高度。养病期间,她写出了她和徐志摩之间那种暧 昧关系的诗《那一晚》,也是她的第一首诗,并交由徐志摩上报发表,徐志摩很快也以《你去》一诗给予回应。若不是不久后徐志摩的嘎然离世,他们还真有可
能会最终走到一起。
爱是要的绝对,爱是永不再爱。(陆小曼对徐志摩的爱。)
她爱他,她要拥有他的全部,她要的太绝对。她要他整个的人,她要花光他所有 的钱财,她要榨取光他所有的诗情,她要他全身心的只爱她一个人。她不许徐志 摩去北京,自己也坚持待在上海不愿北上,虽然她清楚自己最终还是拗不过他, 她还是坚持着,是因为她不愿意看到另一个女人(林徽因)分享到徐志摩所能给 出的一点一滴的爱。于是她开始变得小心眼,她开始妒忌林徽因,她打翻了一坛又一坛的醋。她甚至不惜与他之间不断的争吵,不惜相互的伤害,吵了又好,好 了又吵,只是为了一个目的,她希望他永远地只在乎她一个人。她错了,其实这样的方式只会让她的男人的心,距离她愈来愈远。直到他死,她才猛然地发现自己真的错了。
她开始过着几十年独自后悔愧疚的日子,终身素服,从此不愿出现在任何公共场所,也很少再接见外人,她知道自己已经不可能再爱,她也容不得自己再有爱。 这也算是一种爱吧,虽然爱的那么的绝对的令她所爱的人难以接受。
如果对每个人都仅以一个字来诠释他们的一生,我的答案是这样的。
徐志摩的一生:真。
真是他一生的信仰,当真与德不能相容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的不顾一切的坚持
真而放弃德,因为他不愿自己虚伪地活着。
张幼仪的一生:德。
她终其一生,坚持她的德,证明她的德,不惜牺牲掉余生的幸福,也放射出了耀 眼的光芒,为人所深深地敬佩。
林徽因的一生:灵。
“第一才女”的灵性是有目共睹的,即使是她选择了四平八稳的梁思成,还是无法掩饰掉她身上所拥有的那份独有的灵性。这灵性令男人欣赏,令女人妒忌。
陆小曼的一生:绝。
她是那么绝对的,容不得别人半点的分享。这有点像徐志摩,不过她缺乏徐志摩身上的那点非常关键的永远保持的纯真,有则灵化成仙,无则堕落入魔,仙魔只在一线之间。

',2)">

茶 魂 制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