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诗兰黛面部精华价格:东楚网·黄石新闻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9:49:54
“药王”孙思邈的民间传说
来源:东楚晚报    时间:2011-3-12 9:29:00        文字大小:【 大  中  小 】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孙思邈被后世尊为“药王”,是炼丹术士,同时还是生活在唐代的百岁寿星。他的医学专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至今仍是中医学习的重要内容。相传孙思邈活了100多岁,但史书上的记载却很模糊,在医药条件非常简陋的年代,他是怎样做到如此长寿的?
  长寿与仙丹
  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县县城以东,有一座被苍松翠柏掩映的山脉,叫药王山。唐高宗上元元年,即公元674年,孙思邈以年迈有病为由,辞别唐高宗李治,回到故里,开始了他在药王山南麓的隐居生活。
  在这里,他生活了近十年,并且完成了生命中的第二部重要著作《备急千金要方》的姊妹篇《千金翼方》。在完成《千金翼方》的第二年,公元682年的农历二月十五,孙思邈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因为史书对孙思邈的具体出生日期没有记载,所以他去世时的年龄也就成了一个谜。
  在药王山上,登上药王大殿的台阶正好是141级,当地老百姓传说,这14L级台阶暗合了孙思邈的寿命,他活了141岁。但在学术界,关于孙思邈究竟活了多少岁,一直众说纷纭,大致有六种说法:最小的是10L岁,最大的是168岁,其余四种说法:分别为120岁、L31岁、141岁和165岁。
  但无论如何,各种历史文献都说明孙思邈活过了百岁,是一位长寿的老人。那么,他长寿的秘诀究竟是什么呢?
  自古以来,人们都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很多人为此修身求道,也有人让别人修道炼丹,来完成自己长生不老的梦想。比如秦始皇曾派徐福带着几百童男童女到蓬莱岛上寻找仙丹;比如汉武帝,他做了几个铜人,每个铜人手里托着一只铜盘,用来接露水,然后用这露水和着玉石粉末吞下去。
  不仅如此,那个时候还涌现出很多炼丹术士。所谓需求决定市场,帝王们坐拥天下,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却无法决定自己生命的长短,于是,炼丹术士应运而生。他们所炼的“仙丹”主要成分是汞、丹砂、硫磺、雄黄以及矿石,实际上是“合金”丹药,不仅不能让人长寿,反而会对人的身体有害,所以,很多帝王求道炼丹,结果不仅没能长生不老,反而死于“仙丹”。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个例子,由于大量服用这种丹药,反倒使自己英年早逝。
  和李世民生活在同时代的孙思邈,也是名炼丹术士,却活到百岁,并且还在百岁高龄著书立说,他是怎么做到的呢?难道丹药真是他长寿的灵丹妙药?
  孙思邈年轻的时候也曾迷信炼丹术。在30岁的时候,成功地炼制出一种白色的丹药,他给这种丹药起名为“太一神精丹”。这种“太一神精丹”实际上是我们现在精制的砒霜。砒霜,众所周知,是一种剧毒的物质,吃下去有丧命之虞。
  不过,在后来的行医过程中,孙思邈发现很多人在服用所谓的仙丹之后,病情加重,甚至有中毒的表现,便开始怀疑炼丹这种做法的正确性。所以,后来在他的《备急千金要方》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句话:宁食野葛,不服五石。
  野葛是一种剧毒的药物,吃下去必死无疑。五石又是什么呢?五石指的就是五石散,所谓五石散,就是用紫石英、白石英、钟乳石等五种矿石磨成面,让人喝下去,其实就是石头粉末。很明显,此时的孙思邈已经跳出了炼丹长寿说的桎梏,看出这种做法是有害无益的。所以他说,宁吃毒药,也不要吃石头粉。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在陕西铜川市的耀州区——当地人习惯把这里叫做耀县——有一个名叫“孙原”的村子。据说,在这个村子里生活着孙思邈的后代。
  孙原村现在有3000多人,分属张、焦、李、蔡四大姓,相传都是孙思邈的后裔,却唯独没有姓孙的人。史籍记载,耀县是孙思邈的家乡,人们保留了孙思邈的祖茔,重新修建了他的故居,那么,为什么这些孙思邈的后裔都不姓孙呢?这要从一个传说说起。据说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得了重病,宫中太医都束手无策。李世民得知孙原有个孙思邈,医术高超,于是下旨宣孙思邈进宫医病。在李世民下旨当晚,孙思邈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骑着一只老虎,老虎大张着口。结果第二天,尉迟敬德就来请他。孙思邈认为此梦预兆不祥,所以就叫他的下代赶快改名换姓。
  在中国古代,为了避免灭门之灾改名换姓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关于孙思邈的后代是否真的改换过姓名这件事,史籍上没有记载。
  关于孙思邈的生平,也只有区区不足千字。据《新唐书》记载,孙思邈自幼聪慧好学,记性还特别好。七岁就可以日诵千言,并且精通诸子百家。但是,孙思邈自幼体弱多病,家里为了给他治病,四处求医问药,因此倾家荡产,家道中落。所以,孙思邈自幼就切身体会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道理。
  此时正是隋朝的繁盛时期,隋文帝重新统一了中国,发达、繁荣、安定的局面为孙思邈学好医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0岁时,孙思邈医道学成。他一心要用自己的精湛医术为穷苦百姓服务,对于没有钱看病的人,他不但不收诊费、药钱,还腾出房子给远道而来的病人住,并亲自熬药给病人喝。不论三更半夜,还是狂风暴雨,只要有人请他看病,他从不推辞,一定立刻赶去救治。
  孙思邈对医术精益求精,对于在医疗实践中发现的一些新疾病,创造出了很多新的治疗方法。眼科疾病夜盲症的发现者就是孙思邈,找到医治方法的同样是孙思邈,这在世界医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发现和突破。
  悬丝诊脉的传说
  在孙思邈故乡的药王庙里,有一幅“引线诊脉”的壁画,壁画讲的是孙思邈给长孙皇后看病的事。
  民间流传孙思邈三度辞封,唐太宗李世民封过他一次,唐高宗又封过他两次,都被他拒绝了。在拒绝唐太宗的封官赏赐之后,李世民的妻子长孙皇后因生病生命垂危。于是,皇帝一道圣旨,孙思邈又被召回皇宫。
  据说,这次诊病,孙思邈使用了高难度的“悬丝诊脉”方法。就是将丝线的一端放在皇后的脉位上,由宫女扶着,将另一端拉出很远,利用丝线来切脉。
  关于“悬丝诊脉”,唐代没有留下任何有关的文献,此事直到清代,才有慈禧生病,太医使用过“悬丝诊脉”的相关记载。所以在唐代,“悬丝诊脉”是不大可能发生的。很有可能是老百姓认为孙思邈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所以把这件事安到他的身上。
  据史书记载,孙思邈93岁时犹能“视听不衰,神采甚茂”,“白首之年,未尝释卷”,晚年仍能从事著述。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农历二月十五,孙思邈早晨起来沐浴身体,衣冠整齐,然后拱手端坐。他对子孙说:“我为世人所逼,隐于洞府修炼,将升无伺之乡,臣于金阙,不能应召往来。”一会儿便气绝辞世而去。
  他在遗嘱中指示“薄葬”,不用任何殉葬器物,祭礼中不用猪、牛、羊等牲畜。孙思邈去世后一个多月,容貌没有改变。把他的尸体放入木棺时,轻得就像只有衣服一样,人们都感到奇怪。
  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孙思邈被追封为“妙应真人”,因此,后世又称他是“孙真人”。
   据《环球花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