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思天后刘薇微博:中國如何展示或隱藏力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9:32:43

中國如何展示或隱藏力量

2011-08-24 12:16:14

来源:《信报》(香港),2011年8月20日。

作者:尹继武

 

隨着美國重返東南亞,以及國務卿希拉莉多次表態關注南海的利益,東南亞相關小國即動作密集,加快佔領和開發南海爭議領土的步伐。近期,中國與東盟達成落實《南中國海各方行為宣言》的實施準則,南海局勢趨於緩和;但這種緩和只是暫時的,相關爭議問題仍沒解決,在「平靜」下日積月累,未來隨時可能再次爆發。

 

國力增長 外交軟弱

直觀中國,這幾年關於中國力量的崛起眾說紛紜,尤其是中國首艘航母已經出海試航,關於中國力量的討論更炙手可熱。

一個悖論是,隨着中國力量增長,無論是絕對實力還是相對實力,中國崛起已經是一個國際事實,但在解決周邊爭端的問題上,中國的外交選擇仍較被動。一個基本共識是,在諸如南海問題上,中國實施二十多年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策略,在國內正面對大量質疑;在南海爭端的輿論和現實策略上,中國的被動局面也是一覽無遺。

吊詭的是,為何在力量增長的前提下,中國外交選擇反而沒有得到相應優化和成效?這須要反思中國的外交行為,也須評估相關周邊國家對中國的態度變化。

首先,在周邊爭議領土,中國的總體態度和策略可以歸結為以和平目標為先,爭取道德和道義的制高點,必要時通過善意的妥協和退讓,以換取相關國家的理解、支援和雙邊地區穩定。從歷次爭端的中國行為來看,均有體現這一點,比如朝鮮戰爭、中印爭端等,中國都是在被迫的情況下捲入衝突;1990 年代南海爭端之中,中國也是主動放棄一些通過武力可以獲取的島嶼。

此種策略和態度,反映自古以來中國「天朝中心」的一種禮讓心態。但問題是,如果以自我中心式的道德態度處理爭端,最後難免帶來一些弊端。比如,既然中國在南海爭端上態度堅決(強調和平談判,但對於領土爭議毫無退讓之意),那麼,即使中國沒有直言這是國家核心利益,也潛在表明是難以撼動的利益。

與此相反,當涉及到此類領土爭端時,中國的初始態度往往是溫和的,並以大局為重,強調可以擱置爭議,容後慢慢解決。前後態度的反差,必然給人帶來混亂的資訊,即如果是核心利益,那麼核心利益問題雖然可以談判,但態度上不可退讓;但核心利益又怎麼能留給後人解決?在中國的邊界解決過程中,通過雙方互諒的情況解決,其實是主流的方式,比如中俄、中越等。

 

善意禮讓 效果不彰

其次,中國外交態度和策略的一個潛邏輯是,對方如何看待我的意圖和行為,是與我過去的行為經驗緊密相關。即中國有着良好的和平文化和傳統,在諸多爭端中一再禮讓,出於和平和道德的目標,中國保持「不仗勢、不佔便宜」的形象;儘管願意是良好的,即我們須讓對手認識到我們的好意和品質。

但另一方面,現實中效果卻不盡如人意,比如印度、東南亞諸國等均不感恩於中國的主動示好。同時,在邏輯上,這看似符合常理,其實不然。依據過去行為來觀察當下態度和意圖,這是有常識支持的。但現實往往是,我們對於威脅的判斷,是與對手當下的力量判斷直接相關,而且還須判斷爭端領域是否涉及對方的核心利益,即對方是否認為是核心利益。

現實中,比如東南亞對於日本和美國的看法,並不是建立在歷史侵略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現實力量和利益相關的基礎上。

這種邏輯,帶給我們的啟示是,中國在歷史爭端中的善意和禮讓行為,並沒有達到樹立良好形象的結果。反而,一則,某些時候的禮讓令對方覺得是一種屈辱,比如印度的歷史屈辱感;二則,對方對於禮讓要麼解讀成中國的不在乎和軟弱態度,要麼是中國力量不足的表現。

反觀當下,較為的合適的做法是,如果中國對於某些爭端認為是不可侵犯和退讓的利益,那麼就得將資訊明白無誤地傳遞給對方,否則對方會可能誤判情況。如果中國要強調自身的和平特性,以及在爭端裏的和平意願,那麼中國既要從宣傳上強調中國的和平和良好意圖;其次,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必須適當地「隱藏」自己的力量,至少不能讓對方感到中國的力量巨大而帶威脅。

否則,在巨大的力量威脅面前,外交宣誓的和平和道德,以及過去歷史上主動禮讓示好的舉動,都難以消除對方內心的恐懼心理。

 

經濟緊密 政治分歧

當然,要做到既保持力量的增長,又不能向相關對手,尤其是弱小對手顯露出來,這很難做到。這種困難不僅僅在於力量本身難以做到不透明化,而且在於強大的國內壓力。

比如,面對南海爭端,中國國內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是推動外交談判成本和中國態度的重要因素。這又逼迫決策者必須展示力量,以示決心,撫慰國內民眾情緒和政治壓力。但是這樣又會增加對手的威脅恐懼,反而認為中國是在主動進攻,增強力量,為武力解決積極準備。

當然,中國周邊外交中,相關爭端國家的態度也是較為複雜,既有國內力量推動,也有民族主義的驅使,同時也有外在美國因素的作祟。但是,僅從中國力量與其他國家的威脅感知來看,中國如何恰當地顯示力量和隱藏力量,是至關重要的一種藝術和策略。

最後,中國外交選擇中重要的一點是,以經濟上的相互依賴來促進雙方關係的發展,以及安全上困境的緩解。應該說,經濟合作能夠促進一定程度的關係改善,但是長期來看,經濟上的緊密聯繫,似乎與政治和安全沒有必然的關係。

比如中日之間的「政冷經熱」、東盟在經濟上倒向中國,安全上依靠美國的現實,就足以說明這一點。因此,如何提供更好的安全產品,供相關周邊國家共用,以此建立共同的安全利益,這是有別於經濟外交的另一條戰線。現實較為成功的例子,就是上海合作組織的實踐。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尹繼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