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尼卫城小提琴:清朝金银器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33:37
  金银器在历史文物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金银是贵重金属,硬度适中,具有延展性,易锤打成形,又有亮丽的天然色泽,且不易氧化变色,是制作工艺品的良好材料。自从人类发现、认识了金银之后,就将其加工成为各种金银制品。从出土的金银器可知,我国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已有了金器,历经各代王朝,金银器的制作和使用久盛不衰。

  清朝时期,我国各种传统手工业生产均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官僚贵族、地主和商人已经广泛使用金银器及珠宝镶嵌工艺品。清代金银器工艺空前发展,皇家使用金银器更是遍及典章、祭祀、冠服、生活、鞍具、陈设和佛事等各个方面。精品多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中有一件银丝花瓶,通体做成菊瓣形,先以银丝分瓣制,再经焊合而成,细颈,圈足,工艺精细,华丽、庄重且玲珑剔透,集中反映了清宫廷金银工艺的成就。乾隆时期的金银器,其制作工艺有范铸、锤、焊接、点翠等,并综合了突起、陷起、阴浅、阳浅、镂空等各种手法,还出现了在金银器上点烧透明珐琅、以金丝填烧珐琅的新工艺。如银鎏金嵌珐琅砚盒,砚质为银,盖面錾缠枝花卉,中间嵌一银片,以烧兰珐琅做出云龙戏珠纹饰,整个砚盒富丽堂皇,代表了乾隆时期金银器制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清朝金银器——故宫博物馆中的金器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量金银器中,以清代皇帝和后妃御用的金银器最为丰富,其中有礼乐器、生活用具和各种陈设器,也有宗教文物中的佛像、龛塔、供器、法器等(宗教文物中的金银器另有介绍)。这些器物的工艺制作采用了铸造、锤鍱、錾刻、累丝等多种技术,还有许多金银器镶嵌着珍贵的宝石、美玉、翡翠、碧玺等。这些金银器大多造型别致,纹饰精美,极富宫廷特色,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金立双凤盥盆,清,盆边径43cm,底径32.7cm,高9cm。清宫旧藏。


  



  金发塔,清乾隆,高147cm,底座70×70cm。

  塔由下盘、塔斗、塔肚、塔颈、塔伞及日月6部分组成,各层均于适当部位嵌珠宝、绿松石、珊瑚等。塔肚内供佛后置一盛发金匣,金匣正面饰六字真言、匣墙有八吉祥纹饰,下配白檀香木座。塔下承以紫檀木莲花瓣须弥座,塔座前正板上贴有“大清乾隆年敬造”款.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乾隆帝的生母崇庆皇太后病逝于圆明园长春仙馆。乾隆帝为表示对已故母亲的孝敬,在其母去世不到一月时,即下诏制作金塔一座,专盛皇太后御发。

  金发塔共用黄金三千多两,由清宫造办处承做,并派遣大臣福隆安、和珅等督办。金发塔设计式样经乾隆帝钦定,而后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赶制而成,安放在崇庆皇太后生前居住过的寿康宫东佛堂内。金发塔以盘纹焊接和锤胎錾花工艺制作,纹饰精美,造型高峻而玲巧,反映了清乾隆朝金属工艺的水平。


  

  金累丝嵌宝石八宝,清乾隆,高49cm,长15cm,宽12cm。

  此金八宝为宫廷使用的供器,是皇太后做寿时地方官员恭进的寿礼。

  

  金嵌宝“金瓯永固”杯,清乾隆,高12.5cm,口径8cm。

  杯金质,鼎式,圆形,直口。口沿錾回纹一周,一面中部錾篆书“金瓯永固”,一面錾“乾隆年制”四字款。外壁满錾宝相花,花蕊以珍珠及红、蓝宝石为主。两侧各有一变形龙耳,龙头上有珠。三足皆为象首式,象耳略小,长牙卷鼻,额顶及双目间亦嵌珠宝。

  乾隆年间,清宫造办处制造了各式酒杯,其中不乏龙耳作品,且式样颇多,但这种以象鼻为足的作品却很少。这件金杯的设计及加工皆属上乘,是皇帝专用的酒杯.

  

  金嵌珠錾花杯、盘,通高7.5cm,杯径7cm,盘径19cm.

  杯略高,筒状,圆口,上大而下小。杯外壁錾行龙,龙身侧为缠枝莲纹,近足处有海水纹。杯两侧各有一耳,耳上部为莲花托,托上嵌大珍珠一颗,其下为镂空篆字,一耳为“万寿”,一耳为“无疆”,字下有灵芝纹。杯底圈足。

  托盘较阔,宽沿,其上錾缠枝莲,四方嵌珍珠4颗。盘内平底,錾8朵莲花,其间4朵嵌珍珠为花心。中部隆起圆形杯座,其上饰龙纹。

  这套金质杯盘为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所制,豪华富丽,是宫廷举行大宴时供皇帝使用的。带有“万寿无疆”赞词的清代金质酒杯目前还很少见.

  

  金錾云龙纹执壶,高31.5cm,腹径16cm。

  壶金质,身较高,撇口,细颈。壶口上有一锥形盖,盖面自上而下分为四层,每层亦錾云龙纹,盖下有一锥形榫,插入壶口。颈中部饰一周素箍,其上呈条状分割,内饰云龙纹。壶腹呈球形,以纵向条纹分割,其间亦饰云龙纹,龙尾向上,头朝下,与颈部云龙图案方向相反。壶足似倒置漏斗,圆形,上细而下阔,饰云龙、海水、火焰纹。壶流细而长,整体光素,口沿处錾花,下部饰兽面纹。

  这件金执壶的造型借鉴了其它种类的器物,纹饰为浅浮雕,细密而少变化,具有稳定感,是宫廷使用的酒具。

  

  金錾花高足白玉盖碗,高26cm,口径14.5cm。

  器由金托、玉碗、金碗盖三部分组成。托较高,下足圈筒式,下粗上细,其外饰凸起的勾莲纹和数排如意纹,并嵌有松石海棠花、如意云。足上为圆形托盘,边沿饰连球纹并嵌松石边线,盘内壁开光,开光内饰缠枝纹并嵌松石花。盘中部泛起圆形碗座,其壁錾勾莲纹并嵌松石梅花。

  碗为白玉质,洁白如脂。圆形撇口,外壁素无纹,内壁琢藏文。碗底有“乾隆年制”四字款。碗盖略高,宽沿,中部隆起,饰勾莲纹并嵌松石饰片,上部锤錾莲瓣纹,顶部有花蕾式纽。

  清代宫廷使用的盖碗种类很多,金、玉组合的作品则较少。这件盖碗的金工精致,玉质绝佳,托、盖、碗浑为一体,既实用又有很好的陈设效果。

  

  金镶珠宝松鼠簪,长13.5cm,宽2cm。

  簪金质,两端各嵌饰红宝石1粒,较粗的一端錾雕出松鼠和树枝的形状,并嵌碧玺1粒、珍珠2粒。

  此金簪造型简洁,构思巧妙,在清宫金镶宝石簪中属于较为简洁的一种

  

  金镂空镶珠扁方,长34.7cm,宽4.7cm。

  扁方饰镂空花叶纹,两端在镂空处分别用翠、碧玺和珍珠填嵌枝叶、花瓣及花蕊,周边嵌以珍珠,全器共镶嵌珍珠100粒,断接处包以银箍。扁方背面有“宝华13”、“华13”两方戳记。

  此扁方形体轻盈剔透,颜色搭配和谐,表现了清代宫廷流行的审美情趣。

  九成金雕花嵌宝石八角盒,高6.9cm,长15cm。

  此盒用金成色较高,盒上以镂雕、累丝及镶嵌三种工艺组成不同的纹饰,共镶翠、蓝宝、红宝、碧玺等上好的各色宝石318粒。

  

  

  錾花金执壶,通高30.4cm,柄流最宽处27cm,足径10cm。

  壶呈葫芦形,兽吞式流,龙形柄,扁圈足。盖上饰花蕾形钮。器身上以錾刻和镂雕的技法雕刻云龙纹,器底刻铭文“四十六两六钱五分”。

  此金执壶是清代皇帝的御用酒具,其上錾刻的图案豪华富丽。

  

  双喜字錾金扳指,高2.6cm,直径3cm,厚0.5cm.

  扳指里外层皆纯金质,中间夹以木质内胆。外层环绕金圈镂雕5个双喜字,均匀排列,上下边沿各饰一周回纹;内层金圈刻有“义和”、“足金”两戳记.

  

  金錾花镶碧玺翠珠扁方,长31.1cm,宽4.2cm,厚0.4cm。

  扁方金质,单面饰纹。正面在錾刻的席纹地上用翠和碧玺嵌成相间的花与蝴蝶,寓意花耋绵绵。上下边沿分别錾饰梅花纹和绳纹。扁方头部两侧各镶1颗珍珠,正中嵌饰1只翠蝠,其下有“粤东新长兴足金”戳记。

  扁方是清代后宫中流行的发饰,其数量与材质繁多。此件为扁方中的精品。

  

  


  

  银提梁壶,清雍正,通高10.2cm,口径3.2cm。

  壶扁圆形,鼓腹,平底,圆形盖,小短流。口上有弓身螭形小提梁,盖与口间有按钮相连,压按钮则盖可开启。壶通体光素,洁净光亮,壶底正中竖刻篆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款左侧竖刻篆体“矿银成造”四字铭文。

  故宫博物院收藏此类银壶仅两件,其造型小巧玲珑,螭形提梁形象生动,做工精湛,尤其是壶盖开关处的设计独特巧妙,不知者不易将盖打开。整个壶面虽无纹饰,但独具一格,是雍正朝银器的成功之作.

  

  银刻花山水人物提梁壶,清乾隆,通高31.5cm,口径8cm。

  壶银胎刻花,粗颈,橄榄肚,圈足。腹上一面装龙首吞吐曲流,相对一面安环形,盖顶六面曲珠钮,每面均刻折枝花,盖周饰云龙纹,有活环,两侧“S”形柄穿越其中,使柄、盖相连。此壶通体刻纹精细,颈部刻松鼠葡萄纹,腹部以山水竹林为背景,分别刻携琴访友、饮酒赏月、读书听诗、老者对弈等山水人物图,近足处刻杂宝纹一周。

  此壶造型秀美,全部纹饰内填黑漆磨光,有工笔画之意境,是乾隆时银质酒具中的精品


  



  银鎏金嵌珐琅砚盒,清乾隆,长27.2cm,宽22.1cm,高22.5cm。

  盒银质,长方形,有盖,下有如意式小足8个,底部中央錾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通体錾花鎏金,并嵌烧蓝装饰。盒盖面錾刻缠枝花卉,中央嵌一银圆片,其上以烧蓝云龙戏珠纹装饰。器身錾刻夔龙纹,四壁正中均嵌有烧蓝装饰,纹样与盖面烧蓝相同。

  此砚盒做工极精,盒中置一长方形银屉,屉上有两个方砚池。盒外壁相对两侧的银圆片烧蓝装饰,内连一半圆形抽屉,拉出可存放墨锭于屉内。


  

  银鎏金錾花葫芦式执壶,清乾隆,通高48cm,口径7.5cm。

  壶银质鎏金,葫芦式,塔形盖,盖上有钮。腹部凸出一龙首吐长流,相对一侧有龙首吐曲柄。壶底中心双线长方框内阴刻楷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通体錾刻纹饰,从上至下分三组,每组四面的中心均为一大朵宝相花,周围六朵小宝相花,枝叶相连,花朵均鎏金。塔形盖上錾刻莲瓣纹,葫芦体上半部有两道弦纹,弦纹之间为两周枝叶纹。

  此壶形体巨大,造型规整,实用,是皇帝出游打猎时的用品,为乾隆时期大型银器中的佼佼者

  

  银錾花梵文贲巴壶,清乾隆,通高21.2cm,口径1.3cm,底径9.8cm。

  壶小口,口衔长曲流,束颈,鼓腹,腹下凸出一仰首兽头。壶上有盖,下有蕃莲花底座,腹部有银鎏金梵文一周,颈中部、腹部饰银鎏金蕃莲纹及多种花卉纹。壶底部有装饰花一朵。

  此银质贲巴壶造型奇特,做工精细,为宫中佛堂中的法器。

  

  银累丝双龙戏珠纹葵瓣式盒,高6.3cm,口径14cm。

  盒为葵瓣式,下敛,随形圈足。盒体以细银丝累出缠枝花纹为地,其上用粗银丝掐成纹饰。盒盖中心圆形开光内饰双龙戏珠图案,其外8个云头式小开光内饰八宝纹,盖边8个开光内饰花卉纹。

  清代银器制造工艺在元、明两代的基础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至乾隆时期达到高峰。银器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器型增多,图案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此盒累丝细腻,纹饰清晰,图案精美,制作工细,充分反映了清代花丝镶嵌工艺的艺术风格和技术水平

  

  银烧蓝累丝圆盒,清,口径9.5cm,足径6.1cm,高3.9cm。清宫旧藏。

  盒银胎。以粗银丝做骨架,再以细或较细的两种银丝累掐而成。盖边分八组,累丝卷草及八瓣菊花,掐丝卷须焊底,填烧绿透明硬珐琅。下层累丝卷草花;上层掐丝八瓣菊花及卷草,叶填蓝、绿两种透明珐琅。圈足。此器是银累丝与透明珐琅相结合的复合工艺品,成于清代中期,为清内廷陈设中极为少见之物

  

  银累丝花瓶,清,口径10.5cm,底径9.8cm,高17.1cm。清宫旧藏。

  银胎,侈口,大肚,台足。用三种粗细不等的银丝累成:以甚粗的银方丝焊结为胎;用较粗的银圆丝累卷草图案;用细圆丝在轮廓外累卷须。口、胴呈十二棱形,每棱均弧面,两棱相结处下陷,成三角沟状,与通常瓜棱式菊瓣处理手法不同。累丝卷草纹也与清皇家工艺品常用的卷草迥然有别。

  此瓶通身累丝灵透,饶有异趣,系清代回部工匠所制,足以代表清代中期新疆银累丝的工艺水平及其地方风格。

  

  银温酒器,通高8.8cm,口径6.5cm。清宫旧藏。

  温酒器银质,似今酒精炉之结构,整器由支架和盖杯两部分组成。架为3足托一圆盘,用于盛放酒精等液体燃料。支架上置圆盆形盖杯,杯内可盛酒,加热后饮用。

  此温酒器做工精巧,造型新颖别致,应为清代中晚期作品.

  

  银錾花梅花式杯,高3.3cm,口径5.5cm,足径2.7cm。清宫旧藏。

  杯银质,口呈五瓣梅花状,足亦为梅花形。杯身5个委角开光内各錾刻凸起的花朵为饰,杯柄镂雕花及花叶。

  清代金、银器加工在继承前代工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技术更加精湛,尤其是康熙和乾隆时期,金银錾刻工艺更趋于华贵富丽的风格,装饰效果极强。此杯造型精巧,雕琢细腻,反映出清代金银器加工制作的工艺水平和风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