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名山建安厂招聘:如果政府用股票还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2:46:10
核心提示:三百年后回看英国利用南海公司筹钱还债事件时,中国人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最近一两个月,中国的媒体都在热议一个话题。根据官方的审计结果,中国各地方政府的债务总额达到10.7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27%。和美国的87%、英国的80%以及日本的210%相比,中国政府的负债比率看上去并不算高。不过也有人指出,如果把地方隐性债务算上,数字就可能非常庞大。到底有多大?暂时没人能做出精确的估算,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政府债务累积过多,对这个国家的人民来说并不是什么好消息。我想,在这个问题上,英国人在将近三百年前就给我们上过深刻的一课。

任何一本金融史都不会绕开的话题是世界上早期的三大经济泡沫:法国密西西比泡沫、英国南海泡沫,以及荷兰的郁金香泡沫。对这三次泡沫成因的解释都十分一致而笼统:人们丧失理性,盲目投资,把大笔金钱砸向他们心中永不贬值的投资物。然而,泡沫终究是要破的。当泡沫灰飞烟灭,投资者的激情随之冷却,他们会发现自己手中的股票或者郁金香球茎的价格已经贬得一文不值。经济史研究者查尔斯·马凯甚至干脆把金融泡沫的原因称为:惊人的幻觉与大众的疯狂。

这样的说法已经成了经济史中的老调常谈。不过,以英国1720年的南海泡沫(South Sea Bubble)为例,我们会发现其实政府债务才是股市泡沫和金融泡沫的真正源头。“南海”(South Sea Company)原本是一家1711年成立的股份公司,由辉格党议员,牛津伯爵罗伯特·哈莱(Robert Harley)和一些贵族创立,主要的经营业务是英国在南美洲殖民地的贸易。南美洲有什么呢?南海公司向人们宣传说,那里有金、有银、有烟草,把南美洲的生意打理好了,就意味着金山银山滚滚而来。而牛津伯爵创建这个公司的最大目的,就是为负债累累的英国政府筹集资金。

就解决负债这一点,BBC的顾问马尔科姆·巴伦(Malcolm Balen)在《典型的英国式欺骗》一书中指出,当时的英国政府“每年需要花费5500万英镑,去支持部署在欧洲大陆的九万人的军队,以及四万人的海军部队。在1710年的时候,军费开支已经占到了政府财政总收入的9%……政府的财政问题还在持续,因为在18世纪早期,英国政府至少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收入被它所需偿还的利息给消化了,到了1714至1717年,这个比例已经至少上升至50%。”英国政府因为战争而欠了一屁股债,为了多一个筹钱的渠道,于是同意成立了南海公司。因此,南海公司的营业执照和主管也都是由政府颁发和指派的。

在国家力量对经济的强力干预下,英国自16世纪开始仿效荷兰等国成立了早期的“国有企业”,例如莫斯科公司、东印度公司、南海公司等等负责殖民地贸易专营的国企。但问题在于,在缺乏严格游戏规则的情况下,政治与商业的合谋,其结果就是无所忌惮地追逐利益,无视公正、道德和一切社会准则。坏商人和坏政客的结合,结果就是“坏”的最大化。于是,英国的议会也就在这帮“坏人”的兴风作浪之下,被搞得乌烟瘴气、黑幕重重。

南海公司是一家股份公司,因此它是对外公开发行股票的,并且,它又是一家英国国有的公司,所以它既得到政府支持、又是为政府服务的。南海公司内部的“坏人”们一起开动脑筋,根据公司的这种特殊情况想出一个赚钱妙招,那就是利用公司的“国有”背景,将股票与国债进行交换。南海公司决定向英国议会提出一个名为“南海计划”(South Sea Scheme)的大型换股计划,让人们用手里的国债交换南海公司的股票。这样,股民们对南海公司股票的持有量就会在短时间内暴增,到时公司只要略施手段抬高股价,然后抛售,那么泡沫产生的收益就不仅可以偿还政府的公共债务,还能让公司轻松大赚一笔。

获得御准生效的最终认股方案中,南海公司用公司的股票作交换,以很低的利率购入市场总值高达3160万英镑的债券,并且“回报式”地支付政府数百万英镑现金。到1720年,南海公司承诺接收全部国债。当上下议院通过这项计划时,南海公司的股票价格开始暴涨:从1月的120英镑每股,到3月的200至300英镑每股,再到4月底的400英镑每股……当年8月南海公司向市场抛售12500股公司股份的时候,股价已涨到1000英镑每股。英国散户们纷纷跟进追涨。

1720年8月,作为大庄家的南海公司突然开始抛售股票,股价顿然失去了支撑,一泄千里,从最高点的一千英镑,跌至150英镑,这个让人心惊肉跳的过程居然只花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中小股民们猝不及防,等他们回过神来的时候,一切为时已晚,手中的南海公司股票已变成草纸,甚至连草纸都不如。当时的伦敦证劵交易市场,不见了人们往日喜悦的神色,只见无数英国人投入股市、希望通过购买南海公司股票增值的血汗钱,突然人间蒸发,就像一听跑光了气的可乐,只剩下黑色的死水微澜。在书里,马尔科姆·巴伦却对在南海泡沫中蚀本的英国股民毫不同情:投资者们过于贪婪、轻信,而这一特点恰好被政府和股份公司利用。

这就是政府将债务压力转化到股票市场的恶劣结果。当政府需要利用股市来偿还公债的时候,股民们离遭殃就不远了。三百年后回看这个历史事件,中国人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如果政府用股票还债 孙骁骥 : 当政府用股票还债 有序出售政府资产 专家建议增加税收 美不考虑用黄金储备还债 奥地利政府紧急叫停出售山峰还债计划 如果判断股票规律 美国不考虑用黄金储备还债 地方债风险向A股蔓延 股票或成筹资还债新出路 地方债风险向A股蔓延 股票或成筹资还债新出路 地方债风险向A股蔓延 股票或成筹资还债新出路 地方政府或减持股票还债 36家公司最可能被减持 地方政府或减持股票还债 35家公司最危险 机构称地方政府若减持股票来还债 将极大冲击A股市场 如果我想在一个股票中做庄, “如果本届政府都是‘好好先生’,我们就对不起人民” 如果本届政府都是‘好好先生’,我们就对不起人民” 朱镕基:如果本届政府都是“好好先生”,我们就对不起人民 朱镕基:如果本届政府都是“好好先生”,我们就对不起人民 如果本届政府都是“好好先生”,我们就对不起人民 朱镕基:如果本届政府都是“好好先生”,我们就对不起人民 “如果本届政府都是‘好好先生’,我们就对不起人民”朱镕基 “如果本届政府都是‘好好先生’,我们就对不起人民”朱镕基 如果本届政府都是‘好好先生’,我们就对不起人民”2 如果本届政府都是“好好先生”,我们就对不起人民 如果本届政府都是“好好先生”,我们就对不起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