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霸 绝无神:无毒农业:食用菌病虫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3:34:13

无毒农业:食用菌病虫害

食用菌病虫害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食用菌事业发展迅速。1957年,陈梅朋在《蘑菇与草菇》一书中总结了菇虫的危害与防治。1983年起,市食用菌所开始食用菌病虫害的专题研究,复旦大学、上海农学院等也相继开展螨类、线虫的研究,先后研究了螨类、线虫、菇蚁、菇蚋(瘿蚊)等害虫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对促进食用菌生产和科研,起了积极作用。

一、眼菌蚊与瘿蚊

80年代,市食用菌所研究了眼菌蚊、瘿蚊的形态、分类和生物学特性,并进行药效试验和残留测定,用25%菊乐合酯2000倍液对两类幼虫药效为93~100%,无药害,残留低于食品卫生最高限量。1985~1987年,在嘉定、南汇县推广77.8万平方米(合700万平方尺),平均增产12~30%。

二、菇螨

1984~1985年,复旦大学调查认为,发生最普遍,数量最大的是蒲螨科的兰氏前微异螨(俗称老牌菌虱),能造成毁灭性灾害。另一种为中午花穗螨(俗称冒牌菌虱),能造成减产或推迟出菇,但不致造成毁灭性灾害。1988年,上海农学院研究了兰氏布伦螨的生物学特性、来源及其防治,提出生产无螨菌种是确保蘑菇丰收的关键性措施。市食用菌所在调查兰氏前微异螨危害习性的基础上,用人工接种方法,首次复制出该螨危害的典型症状,并进一步证实菌种是重要侵染源,同时还提示了带螨菌种前期菌丝生长与无螨菌种完全无异这一特殊现象。

三、菇螨新种与新记录

上海农学院、中科院上海昆虫所等在研究菇螨过程中,分别发现一批新种和新记录,并描述了形态特征。1983~1985年,中科院昆虫所和上海农学院在江苏、福建采集到一新种即昆山嗜木螨,两种新记录即奇异嗜木螨和嗜粪嗜木螨。1989年又在上海发现一种新种上海嗜木螨,两种新记录即赫氏嗜木螨和静粉螨。1983~1985年,上海农学院在上海发现两种奇矮螨属的新种,即南汇奇矮螨和宝山奇矮螨。在此期间,该院先后又采集到矮薄螨总科的两个新记录,即兰氏布伦螨和隐拟短蒲螨,拟矮螨属的两个新种,即蘑菇拟矮螨和上海拟矮螨。经鉴定,上海地区的蒲螨种类共有4科7属16种。

四、线虫

1986年,市食用菌所调查了上海县蘑菇线虫发生情况,以中杆形线虫普遍存在,滑刃线虫次之,垫刃线虫较少。1988年,市植保所研究认为,中杆线虫、隐杆线虫、假单孢细菌单独存在于料中时对蘑菇危害都不大,而线虫与细菌组合接种于料中时,可使蘑菇菌丝在短期内被毁。用保菇粉、萎线清处理复土,可使线虫下降96~100%,细菌与真菌下降83.3~96%。

五、香菇病毒

1985年,复旦大学首次报道,在香菇菌种不正常菌丝里有直径20微米,长100~200微米类似棒状的病毒颗粒,在生长缓慢的菌丝中有直径为28、36、40微米3种不同大小的类似球状病毒颗粒。

六、制种杂菌

1989年,市食用菌所对链孢霉、木霉、拟青霉等杂菌进行杀菌试验,结果表明高锰酸钾对杂菌无作用,而次氯酸钙(漂白粉有效成份)的杀菌力强,可用于菇房喷雾净化空气(0.01~0.02%)和环境卫生杀菌(1~3%)。防止拟青霉分生孢子污染,主要靠清洁卫生和保持室内通风干燥。

七、粪蚊与家蝇

1986~1989年,市农科院食用菌所对菇房粪蚊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作了研究。并调查了棉籽壳栽培草菇的家蝇幼虫危害,在草菇料堆上喷1∶500的敌敌畏,再覆盖薄膜可杀死家蝇的卵及初孵幼虫。进房后发现幼虫危害可用1∶500倍的敌敌畏喷雾墙壁四周,地上连续用药两次,再关紧门窗,幼虫即会死亡。用50%马拉硫磷乳油1∶1000倍液拌料后播种,防效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