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婚总裁 五枂:品读《为人民服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6:35:04
品读《为人民服务》 孙春鹏 2011年07月19日  

  1944年9月8日,在枣园后沟的西山脚下,中共中央直属机关1000多人,为一个普通党员、战士——张思德,召开了一个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亲笔题写挽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大会在介绍张思德生平和革命生涯后,毛泽东神色凝重,走上临时修建的土台子,作了“为人民服务”的主题讲演。毛泽东在延安的112篇著作基本上都是用笔写出来的,而这篇是讲出来的,是根据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讲话整理成篇的。张思德是怎样的一个人?毛泽东为什么要参加他的追悼会并发表讲话?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关注“为人民服务”,如何更好地理解和贯彻落实“为人民服务”?重新品读《为人民服务》一文,或许能找到答案。

  一、张思德其人其事

  张思德,1915年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3年参加红军,1935年参加长征,1937年入党。经受长征考验,两次翻雪山、过草地。在革命生涯中,张思德担任过勤务员、通讯兵、警卫员,当战士打过仗,干过班长,搞过生产,烧过木炭,开过荒。1942年部队合并整编时他由班长改当战士,后来被调到枣园执行警卫任务。

  张思德是战斗能手,机智勇猛,多次负伤;是业务能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站岗放哨、开荒烧炭毫不含糊,打草鞋和烧木炭是他的两个绝活;是人品的模范,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心胸宽广,能上能下,拥有朴实而可贵的品质和平凡而伟大的人格;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乐于吃苦,甘于受累,不怕困难,敢于牺牲,坚持工作第一、群众第一、他人第一,心里始终装的是党的事业、群众利益、他人疾苦。

  1943年,张思德被调到枣园,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工作的地方执行警卫任务,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当好一个“枣园的哨兵”。为了保证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有个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他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警卫工作中。他在高质量地做好警卫工作的同时,还经常主动为驻地打扫卫生、铺石垫路、修补窑洞,勤勤恳恳地做好每一件事;他还经常帮助战友补洗衣服、编草鞋、喂战马、挑水烧火、采药防病、站岗放哨,并带头帮助驻地群众进行生产劳动,全心全意地干好每一件革命工作。1943年4月他被评为“即知即行的模范”。

  1944年夏秋之际,张思德被选为烧炭队的副队长,带领战士到山中烧木炭。为给中央机关和参加七大的代表准备充足的木炭取暖,张思德在雨天赶挖新窑,9月5日出了生产事故——炭窑崩塌,被埋在土窑里,献出了年仅29岁的年轻生命。

  二、有关历史背景

  张思德在给毛泽东当警卫时,最敬业,服务最到位,表现最好。毛泽东对张思德的评价是:“他出身贫苦,参加革命早,打仗勇敢,对党忠诚,工作任劳任怨,他是一个好同志”。毛泽东知道张思德牺牲后,心情沉重地说:“前方打仗死人是难免的,后方搞生产死人不应该;思德是个好同志,他是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 毛泽东指示中央警备团要开追悼会,他要参加追悼会,要讲话。毛泽东之所以关注张思德这个普通人物,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一个好同志因生产事故牺牲很可惜,又有战士议论这样死值不值,这就触发了领袖的思考:我们是什么队伍,是干什么的,怎样死才值。从更高层次说,党的领袖关心一个普通党员和战士,远不止是出于个人情感,更重要的是体现出革命队伍中人人平等,无论在什么岗位都是为人民服务,都是人民的勤务员。

  1944年下半年以后,无论是从太平洋战场还是从国内战场来看,抗战形势是转好的,抗战胜利的可能性是增大的。这个时候,毛泽东旗帜鲜明地发表“为人民服务”讲话,就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为将来抗战胜利后我们党争取更多的民心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同时,这个深刻阐发“为人民服务”思想的讲话对于进一步理顺党群、干群关系,统一党员干部的思想,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这个讲话也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军队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建设人民的党、人民的军队。只有高举为人民服务的大旗,并身体力行,才能赢得民心,争取最后的胜利。最后,这个讲话也为此后不久党的七大所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总结——为人民服务是党和军队的唯一宗旨,奠定了一定的思想理论基础。

  三、“为人民服务”讲话的深刻内涵

  首先,毛泽东在讲话中开宗明义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这就点出了我们党和党领导的军队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张思德精神最集中的概括——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和为人民利益不惜牺牲的精神,就是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这也指出了党的社会价值——为什么要有共产党。共产党之所以产生、发展、壮大,是社会的需要、历史的选择——“共产党的存在,是因为人民群众的需要”。我们党建党革命、立党执政就是为了解放人民、实现和维护人民利益的,所以才能产生、发展、壮大。离开了为人民服务,党就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社会价值了。

  接着,毛泽东指出了人生死的两种不同意义,也就是共产党员的入党价值、人生价值。入党干什么?入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在哪里?就在于为人民服务。在此,毛泽东引用司马迁的话强调:“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这样,通过鲜明的对比,人死的两种不同的意义就充分显示出来。然后联系到张思德同志,他虽然只活了29岁,但他短暂的一生是完全、彻底的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2009年9月10日,张思德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这是历史和人民给予的充分肯定。

  那么,如何做到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实现党员的价值?毛泽东指出:一是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也就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毛泽东说,“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这里强调的是,衡量是与非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我们不是没有问题,也不是没有缺点,重要的是我们具有直面缺点和问题并不断改正的勇气——为了人民的利益,我们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也就是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是我们党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的经验总结。例如,在抗战困难时期,我党采纳李鼎铭“精兵简政”的建议,包括实行“三三制”,成就了“只见公仆不见官”的历史经典和全国民主的模范。再如,1941年的“雷公事件”,毛泽东从群众的咒骂声中听出了紧张的党群关系。经过调查,老百姓的负担太重,一些干部工作方式方法简单粗暴、强迫命令,及时调整政策,减轻群众负担,开展大生产运动。这都归功于以人民利益为前提,秉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积极的革命工作态度的结果。

  接下来,毛泽东指出,革命队伍的人来自全国各地,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为人民服务),走到一起来了。既然目标是一致的,就没有理由不搞好团结。人民为大,人民利益为重。只有更好的团结,才能更好、更多、更快地实现人民利益,走向胜利,所以团结的人越多越好。毛泽东说,“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这个勇气从哪里来?最根本的来自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接着说,“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这就是说,为了人民的利益要不怕牺牲,因为这种牺牲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一方面,要不怕牺牲,当人民利益需要的时候,勇敢地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要尽量地减少不必要的牺牲,不要因为莽撞、蛮干造成本来可以避免的死亡、损失。这两个方面是相互统一的。为了做到这一点,毛泽东又提出:“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这三个“互相”,充分体现了革命队伍内应有的同志情谊、革命品格——为了共同的目标,精诚团结,同心同德,众志成城,打碎旧世界,建立新中国,直至实现共产主义。毛泽东曾强调指出,有两种团结是绝对必要的,一种是党内的团结,一种是党和人民的团结,这些就是战胜艰难环境的无价之宝。只要共产党人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任何强大的敌人,任何困难的环境,都会向我们投降的……我们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搞好团结,也是我们党不断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经验总结。

  最后,毛泽东简单说了开追悼会的目的——寄托哀思、加强团结,追悼会制度化,这里包含了深刻的人文关怀思想,也是做好群众工作的一个参考——“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全文很短,只有七八百字,但语言简短精炼、直截了当、通俗易懂,小文章说大问题,小人物说大道理,内容非常丰富、深刻,是很值得学习的一篇范文。特别是毛泽东讲话的主题“为人民服务”,是对我党我军和一切革命同志的普遍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是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坚持这个宗旨,是我们党和军队战胜一切敌人、克服一切困难的根本。可以说,确立和实践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才真正扎实了根,兴旺发达起来。“为人民服务”从枣园后面这个小山沟,穿越了坎坷深邃的历史,走向了全中国,从20世纪的昨天走到21世纪的今天,仍然具有历久弥新的魅力。这是共产党人政治上的核心竞争力,是共产党人追求的普世价值。

  四、现实启示:努力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今天为什么我们还要强调“为人民服务”?因为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立党之本,是共产党人的“饭碗”,这个“本”、这个“饭碗”不能丢;是因为今天“为人民服务”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或者说没有得到很好落实,或者说没有得到很好继承,在一些党员干部的头脑中,宗旨意识缺乏、宗旨观念淡薄。“为人民服务”过时了吗?我们的回答是“不过时或永远都不过时”。因为,只要想想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想想我们党发展的苦难辉煌的历程,想想我们国家的性质,我们就会清楚,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这是誓言、承诺、信仰、信念,更是责任和使命,是共产党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没有这个本,我们就不可能走到今天。当年“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民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今天,为人民服务就是最大的政治。

  那么如何更好地理解和贯彻落实“为人民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在什么岗位、干什么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只有为人民服好务,才能获得属于我们的回报,更多地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首先,是出发点——立场感情问题:站在什么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是否替老百姓说话;有没有对老百姓的真情:满怀感情走近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需求,体察群众情绪,接受群众的批评和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次,是工作实践问题。有了感情和立场,下面就是做的问题。为人民服务体现在很普通的具体事情上、具体工作中,无论是直接为人民服务还是间接为人民服务,谁都应该做,谁都能做,就看做不做,就看做得多与少,就看做得好不好。第三,是本领能力问题。要有为人民服务、服好务的本领和能力——这就是党强调的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问题,加强对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解决这个问题。第四,是体制机制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有一个好的体制机制才能落实好“为人民服务”。一是建立健全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体制。二是形成一个高效的社会运行机制。要有动力机制:精神动力、物质支持,没有动力无以吸引人们为之奋斗;要有压力机制:去不去服务、服务得好不好,要有监督评价,要受惩罚淘汰,没有压力无以推动人们为之奋斗。最后,是落脚点:科学发展,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就是最大的为人民服务。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反复强调要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出了“四个不等于”:这就是,“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这就是说,为人民服务不是一次性的,不能一劳永逸,需要再立新功,通过持续不断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人民服好务,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持续不断地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为人民服务又是具体的,需要具体到一个个共产党员去落实,需要落实到一个一个具体的工作中,为群众办具体的实事,谋具体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像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所说的那样,永远不辜负人民的信任和期望。

  (作者系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师)